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材料通用14篇
通过乡村自治、资源整合、文化振兴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村民参与意识和治理能力,是否能持续推动乡村发展?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材料”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材料范文 篇1
近年来,花山区司法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切实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抓农村法治宣传教育。花山区司法局紧紧围绕“法律进乡村”,在全区组织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结合村居两委换届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扫黑除恶等相关工作的需要,重点宣传了村(居)民委员会选举章程以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关政策和“七五”普法知识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政策,共开展法治宣传活动80余场次、赠送法律书籍30000余册,开展法治讲座100余场次。
抓乡村阵地建设。各乡镇、街道建立和完善乡村阵地建设,设立村民法治学校,定期开展普法讲座,建立法律书屋,为农民提供法律专业知识学习途径,设立法制宣传栏,及时更新宣传内容,满足农民日常法律知识需求。建立农村法律服务微信群,将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明白人、村民汇集到一个微信群中,通过“互联网+法律服务”的模式,解答农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疑惑。定期协调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实现了把普法阵地建到农民家门口,打通法治宣传教育“最后一公里”。
抓乡村普法骨干培训。各司法所要求各村开展对村支“两委”班子的法律法规政策培训。重点加强与农村生产生活、民主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尤其是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村骨干依法管理各项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抓法律服务。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普法教育,尤其在涉及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全面促进农村普法工作的开展,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实效。同时在全区各村实行“律师进社区”工作,确保一村有一名专职律师,为村委会及村民解答法律问题,提供法律服务。
抓法律保障。在涉及农村邻里纠纷、打架斗殴、农民工劳动争议等案件纠纷处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调解组织的作用,对符合法律援助案件的农民简化程序和手续,优先受理农民维权案件,积极开辟农民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抓法治创建。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抓手,推进基层乡村民主法治建设。督促各村严格执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及民主监督,建立相应的民主制度和规范,坚持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要求为标准,扎实工作,深入、持久地推进各村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提高依法治村水平。目前全区有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塘西街道团结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4个,分别为塘西街道团结村及同意村,霍里街道苏李村及双板村。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材料范文 篇2
20XX年,我市认真贯彻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重建绍兴水城,重构绍兴产业”的战略部署,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深入实施“千万工程”,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不断促进农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实现了美村和富民两翼齐飞。
一、坚持科学规范,争创农村治污新业绩
全市上下坚持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抓紧抓实,创新政策举措,扎实有效推进。全市共完成新增治理村527个,新增受益农户20、17万户。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两级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列入各级各类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会、现场会,两次组织开展全市性工作督导活动,推动工作落实。组建市县两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家团,共有专家126名,及时开展指导服务。举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各类业务培训,累计培训超过3000人次。二是加快项目进度。全市以县域为单位,全部编制完成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完成543个村的项目图纸设计。专门下发文件,加强对规划设计单位委托、终端设施及主要建材采购、施工监理单位确定等招投标工作的规范管理,全市以县域为单位统一开展了主要材料招标采购。坚持科学治污、典型带动,扎实推进市级3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村建设,试点推广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等7项先进适用技术。三是确保工程质量。编印《绍兴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手册》,制定实施质量巡查、材料检测、招标采购、专家指导、月报统计、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在全省率先研究出台《绍兴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设计指导性意见(试行)》,严把图纸审核关、材料质量、施工建设关、技术工艺关、监理监督关、验收评审关等“六关”。新昌县推出“一团一牌一碑一网一考核”的“五个一”工作制度,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确保了项目建设质量。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理工作的意见》,探索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护工作机制。四是强化要素保障。全市共整合落实15、2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其中,市财政落实7500万元专门用于市本级的以奖代补。在省补助资金竞争性分配中,新昌县、上虞区进入全省补助资金竞争性分配第1类县(市、区),其中新昌县获全省第7名。全市各级广泛组织开展“千企联千村,合力治污水”专项行动,支持和动员社会力量捐资、捐物、认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捐款超过3、5亿元。
二、坚持建管并重,展现农村社区新风貌
以村庄环境美化为目标,全面惠及和精品培育并重,加快建设和加强管理并举,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打造江南新水乡。一是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在全市村庄环境整治基本实现“轮一遍”的基础上,按照全域覆盖的要求,结合“双清”、“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专项工程,以高速公路、国道沿线、名胜景区、城镇周边为重点,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升村庄整治水平,目前诸暨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国家示范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建立健全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推广专业化、社会化保洁机制,积极采用舆论监督、行政问责等手段,深化农村环境整治保洁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如柯桥区从拓展“洁净乡村”竞赛活动、完善“双最”评选办法、启动庭院整洁户评选、区级领导挂职城乡环境“三长制”、加大奖惩力度等方面入手,努力实现农村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二是深入开展“四级联创”活动。以美丽乡村先进县、先进乡镇、精品村和美丽农家创建为载体,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年有12个乡镇、16个村成功创建市级美丽乡村先进乡镇、精品村,全市建成各级美丽农家3、9万户。嵊州市围绕建设“和美越乡”,突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建设名人圣地等美丽乡村示范区,成功创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三是有序推进空心村改造。选择村级班子战斗力较强、群众实施改造愿望强、村内空心区成片面积较大且旧房占比高、村集体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且项目能实现资金平衡、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或节余的村开展空心村改造试点。全市当年新启动106个村开展空心村改造试点,累计完成27个村,完成改造面积1300亩,其中退宅还耕250亩,已安置农户近3000户,探索形成了“原地改造”、“土地收储”、“退宅还耕”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改造模式。四是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试点。全市确定了14个市级试点村(其中新昌县、上虞区的4个村被列入省级试点),各试点村因地制宜,在对农村垃圾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确定了太阳能生态处理、自然堆肥等不同方式进行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诸暨市赵家镇采用沼气生态池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模式,建造完成160立方米的太阳能堆肥仓,可消化解决450人口一年的生活有机垃圾。
三、坚持人文特色,丰富村庄建设新
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历史文化传承弘扬的过程,通过深入系统发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深化和丰富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完成省第二批5个重点村、21个一般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省审评;确定第三批10个市级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培育村。同时加快第一批省级重点村、一般村和第一、二批市级重点培育村的建设。全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共完成顶瓦修补4、57万平方米,墙体加固3、45万平方米,立面改造16、52万平方米,修复构件2974个,整体拆除不协调建筑2、11万平方米,修复村内古道31、4千米。二是加快农村文化培育建设。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重要载体,按照“五有三型”标准建设,整合行政村现有文化阵地,建设农村文化综合体,全年全市新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73家。同时开展了农村文化礼堂“菜单式”活动,明确了一批法制宣传、科技普及、安全教育、健康知识、文艺活动、礼仪礼节、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活动项目,努力提高农村文化礼堂实效性。推进农家书屋和农村出版物小连锁店建设,新建农村出版物小连锁店6家,累计建成35家。三是开展花卉进村庄试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开展花卉进村庄活动,倡导在村庄内路旁、树下、广场、隙地、门前、庭院广泛栽花栽果,培育建设一批体现当地文化传统、产业特色的花卉街巷、花卉公园、花卉之家,大力弘扬花卉文化,使种花、爱花、赏花蔚然成风。全市共有31个村开展花卉进村庄活动,10个村创建成首批市级花卉村庄。如柯桥区的王坛镇东村村利用农业产业基地优势,分别以梅花为主要花卉,打造花卉村庄,形成村庄新特色。
四、坚持创业创新,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优化农民创业环境,加快“美村”、“富民”的有机结合,把地域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是培育农村新型业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休闲经济、民宿经济、农事体验、农村电子商务等农村新型业态。市政府专门出台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扶持政策,全面实施乡村旅游“1112”工程,计划培育2000家乡村旅游特色经营户(农家乐经营户、越乡民宿、家庭农场)。诸暨市赵家镇依托美丽乡村先进乡镇创建,兴建农村电子商务园区,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带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其中的一家电子商务开业2个月就完成农产品销售200多万元。二是创新土地制度。积极推进以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为主题的柯桥区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创新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实现农村宅基地跨村流转,允许农村宅基地在坚持“一户一宅”、法定面积和接收村同意的前提下,在镇乡域范围内调剂、购置。制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集体土地范围内房屋登记发证工作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全市农房确权登记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建设,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探索物业经营、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多种发展模式,增强持续增收能力,鼓励村集体通过整理、收购、置换等途径,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村级留用地和村庄整理节余土地,建设各类物业项目,使物业成为村集体经济稳定而持续的收入来源。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材料范文 篇3
xx县xx村位于县工业园区内,进入村子,街道干净整洁,老人围坐在绿树阴下闲话家常,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不过,xx年前的村是一个矛盾较多的“乱”村,各种纠纷层出不穷,村干部疲于应付,焦头烂额。近几年,该村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也没有发生集体上访的事件。那么,这个村子究竟是怎样由乱到治,实现和谐稳定发展的呢?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黄铁路通过该村,超电池、瑞纺织、盛光械等企业在该村建设,村共有1000多亩地被征用,由此引发的占地补偿、财产分割、田地分界、继承赡养等矛盾纠纷大量出现,村民上访、相互吵架不断,干群关系紧张,村成为了有名的问题村。xx年以来,在调解处理村民纠纷的工作实践中,村双委班子悟出了人民调解在治理村中乱象中的强大作用,决心依人民调解为突破口,实现村民和谐共处的局面。现在村民有了矛盾纠纷,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村调委会,有了“气”,在村委会出,受了“屈”也不再争吵打骂,调委会成了解决纠纷的有效平台。xx年6月份,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被该县司法局授予“优秀调解室”荣誉称号。
二、主要作法
(一)选优调解人员。人民调解员在农村是一个特殊岗位,不是干部,却在从事干部干的一些工作;在村里虽享有一定地位,有时工作却又费力不讨好。该村在选任人民调解员时,采取了村民自荐和群众推荐,最后村双委班子考核把关的做法。在待选人员中,该村选取了9名具有“三高一好”(法律知识较高、口头表达能力较高、群众威信高、身体较好)的村民担任人民调解员,人员构成为往届的双委干部、机关及企业退休干部、老党员等。村调委会组织从人员上得到了优质配备。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材料范文 篇4
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朔良镇立足区域特色,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工作总要求,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发展宗旨。现将我镇在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中几个方面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乡村环境整治
(一)以“三清三拆”为抓手开展乡村风貌提升
朔良镇总面积394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63个自然屯、20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312户,总人口万人。在开展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百日攻坚行动中,朔良镇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以“六个一”工作法(一个集中整治日、一张工作任务表、一版整治工作地图、一个曝光台、一封信、一评比)为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
据统计,“三清三拆”百日攻坚活动期间,全镇共投入资金25万元,清理村庄垃圾206吨、清理乱堆乱放1931处、清除池塘淤泥等149处91吨、拆除乱搭乱盖370处2701㎡、拆除广告招牌34个、拆除农村危旧房37栋1246㎡、拆除废弃猪牛栏及露天茅厕100处、废弃建筑残垣断壁3处。
(二)基本整治型村庄建设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工作部署和安排,我镇列入基本整治型村庄数量为13个屯,分别是杏花村百罡屯、那腾 村塘江屯、那腾村那耀屯、宝达村那午屯、宝达村民锦屯、群敏村塘达屯、群敏村百最屯、朔良村子贡屯、南立村那朝屯、六羊村岩乐屯、那娄村作月屯、灵龙村街上屯、灵龙村拾拉屯。截止目前13个都已经开工建设,开工率为100%。13个屯的“三清三拆”工作已经完成,11个屯已经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剩杏花村百罡屯、南立村那朝屯2个村庄规划也已经上报住建规划部门。在工作中,我镇围绕“一户一宅”要求整治宅基地、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建立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乡村自治建设
(一)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我镇始终把建设好的村委会放在首位,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坚持依法办事,在全镇范围内形成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良好局面。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列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开展工作有领导、有组织地实施开展并抓出成效,镇村分别建立组织机构,明确领导负责、落实各项工作职责。
(二)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
通过开会研讨,进一步完善我镇各村屯村规民约,加大对村规民约制定和实施程序的指导监督,确保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可行性。
(三)加强村组干部管理
一是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力树新形象,展现新作为。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健全机制,培养后备力量,尽量吸收农村优秀人才,壮大村级党组织的人才队伍,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运行模式。
(四)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
为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各村推进村务公开工作,不断规范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求公开的内容全面、形式规范、程序合法、档案齐全。
三、乡村法治建设
(一)以人为本,树立乡村法治思维
加强村级党员干部法治理念和提升群众法制意识。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集中开展法制学习,通过宣传引导,强化群众的法制意识。
(二)依法治村,规范乡村法治行为
一是规范村级组织运行管理。加强监督各村落实党建制度,确保村级党组织运行规范化;二是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要求镇班子成员加强对联系村党建和法治工作的指导,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三是严格执行“四民主三公开”。进一步强化村干部工作实绩民主评议制度,促进村干部的依法办事的执行力。
(三)普治共举,优化乡村法治环境
一是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基层治理防线,深化网格管理工作实效。同时优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警**调工作室建设,定期开展村级人民调解业务培训。
二是深化普法教育,建设乡村法治阵地。积极推广“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力争实现“民主法治村”全覆盖。
三是贯彻落实“七五”普法,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提高普法教育的覆盖率和针对性、实效性。
四是村级法律顾问进村入企,延伸农村法律服务触角,满足村民的法律需求。
(四)完善机制,强化矛盾纠纷化解
一是调处组织网格化建设。严格要求网格中各相关部门、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协同配合,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时效性和成功率。
二是排查工作制度化。坚持调处会议制度常态化,定期召开调处工作例会、培训会和推进会,对排查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梳理、上报。
三是完善逐级调处制度。从村级开始逐级调处,层层上报。对依法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事项,转司法部门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四是完善调处排查制度。排查方式采取拉网式、排雷式、布控式的“三排”方式。排查效果以查得准、排得快、上报及时为标准,真正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切实保证了矛盾纠纷信息准,情况明,底数清。
四、乡村德治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整合相关资金,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保障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是着眼乡风文明,留住乡愁记忆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互帮互助、邻里守望的淳朴民风。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集中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文明树新风”等主题宣传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推动优良民风、和谐村风、文明乡风发展。
三是加强村级文艺骨干业务培训,我镇先后派出3名文艺业务骨干参加县文化馆举办小品、声乐、嘹歌、舞蹈业务培训班,有力提高我镇今后文艺创作和各类表演的指导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朔良镇是我县较为偏远的山区乡镇,受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农村基础配套设施比较薄弱。
2、资金制约问题。
3、群众环卫、法制、自治等意识不强、还存在不少封建陋习。
六、下步工作方向
1、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依托脱贫攻坚战加快产业转型,引导扶持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不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2、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立足区域特色,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污水处理、堤岸截污、生态水系等治理和建设,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3、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农村移风易俗,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材料范文 篇5
xx县xx村位于县工业园区内,进入村子,街道干净整洁,老人围坐在绿树阴下闲话家常,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不过,xx年前的村是一个矛盾较多的“乱”村,各种纠纷层出不穷,村干部疲于应付,焦头烂额。近几年,该村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也没有发生集体上访的事件。那么,这个村子究竟是怎样由乱到治,实现和谐稳定发展的呢?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黄铁路通过该村,超电池、瑞纺织、盛光械等企业在该村建设,村共有1000多亩地被征用,由此引发的占地补偿、财产分割、田地分界、继承赡养等矛盾纠纷大量出现,村民上访、相互吵架不断,干群关系紧张,村成为了有名的问题村。xx年以来,在调解处理村民纠纷的工作实践中,村双委班子悟出了人民调解在治理村中乱象中的强大作用,决心依人民调解为突破口,实现村民和谐共处的局面。现在村民有了矛盾纠纷,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村调委会,有了“气”,在村委会出,受了“屈”也不再争吵打骂,调委会成了解决纠纷的有效平台。xx年6月份,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被该县司法局授予“优秀调解室”荣誉称号。
二、主要作法
(一)选优调解人员。人民调解员在农村是一个特殊岗位,不是干部,却在从事干部干的一些工作;在村里虽享有一定地位,有时工作却又费力不讨好。该村在选任人民调解员时,采取了村民自荐和群众推荐,最后村双委班子考核把关的做法。在待选人员中,该村选取了9名具有“三高一好”(法律知识较高、口头表达能力较高、群众威信高、身体较好)的村民担任人民调解员,人员构成为往届的双委干部、机关及企业退休干部、老党员等。村调委会组织从人员上得到了优质配备。
(二)优化队伍管理。在这方面,该村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增强”办法:1、签订责任书,增强责任感。在明确调委会主任职责、人民调解工作制度、人民调解员工作纪律等各项制度规定的基础上,组织每个调解员签订了调解工作责任承诺书,要求调解员要遵守调解制度和纪律,坚持依法调解。2、适当给予误工补贴,增强积极性。村里把调解纠纷也列入村务补贴范围,根据调解员误工实际给予调解员适当的误工补贴,以提高调解员工作的积极性。3、开展调解知识学习,增强调解本领。通过组织调解员开展法律知识专题学习培训、相互交流调解经验、到案例调解现场进行观摩学习等方法,不断提高调解员法律素质和调解工作能力。4、积极宣传调解员事迹,增强调解员荣誉感。使调解员觉得做好调解工作有荣誉感、在群众中说话办事有威信,有脸面、有成就感,从而增强了调解员工作干劲。
(三)创新调解机制。在调解矛盾纠纷的实践中,摸索出了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1、1、3”工作法。
第一个“1”,就是把每周五这一天固定为集中调解日和学习日,实现调解常态化。每周五村调解员全部到村调解室上班,受理和调解村民矛盾纠纷案件,解答村民咨询。这样,有矛盾纠纷的村民在每周五这天可集中到村委会请调解员进行调解,有效避免了矛盾双方当时直接发生大吵大闹或致矛盾升级,使矛盾纠纷有了一个冷却期、缓冲期。
第二个“1”,就是按照“一物降一物”的客观规律,进行介入调解。在调解纠纷当中,只要认为谁说的话当事人会听得进就请谁来调解。在调解复杂的矛盾纠纷时,村调委会就积极对接园区司法所、区委会、派出所、律师和法院等部门进行联合调解,哪个部门对路,就找哪个部门参与,确保每一起矛盾纠纷都得到有效化解。
“3”就是建立排查—调解—回访三到位机制。首先是矛盾排查到位,变被动处置改为主动预防化解。村调委会一方面要求各调解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注重了解和掌握矛盾信息。第二是调解到位。对调解案件实行台账销号制度,调解不成功不销号。第三是回访到位。对调解案件实行回访制度,要求调解员在调解完成后,及时对当事双方的调解协议书执行情况、调解结果落实情况进行一一回访,确保让矛盾圆满化解,双方满意,不留后患。
三、几点启示
(一)要切实提高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以适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需要。村“由乱到治”的实践经验显示,但只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认识到人民调解工作是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和谐稳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大力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就能使矛盾纠纷得到有效调处,使人民群众和睦相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要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为人民调解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一是要把好选配关,奠定好基础。二是要创新措施,善用鼓励,调动积极性。三是要加强培训,提高调解技能,使调解员真正成为调解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要创新创优调解工作的机制方法,使人民调解永葆生机和活力。一是要做到“常态化”,方便群众表达诉求。二是要坚持“走下去”,及时排查化解矛盾。三是要坚持“调到位”,确保矛盾有效化解。实现调解渠道多样化,使每一起矛盾纠纷都得到合理调处、有效化解。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材料范文 篇6
越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越是治理的突破口。针对农村婚丧陋习,空心化、老龄化,易地搬迁后续治理等治理难题,各地研究出了各式各样破解问题的务实好办法。
针对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问题,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倡导丧事“一碗菜”,强化宣传指导,抓重点家庭、重点环节、重点行业,强化领导、完善机制抓落实,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亿元。
湖北省仙桃市以移风易俗活动为抓手,以红白理事会为平台,全面动员、紧盯重点、创新载体进行宣教,强化积分管理、典型引领、考核监督,减轻人情负担、促进邻里和谐、涵养文明乡风。
针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通过组建基本组织、进行基本培训、建立基本制度、开展基本活动、落实基本保障,促进党员自我作表率,发动老人自觉成主体、坚持讲堂自办互受教、调动老人自主创平安、倡导老人自娱乐晚年、支持老人自愿树新风,全区成立213个村级老年互助社,近6万名留守老人参与其中。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以党员服务站、号角集结站、便民服务站为载体汇聚治理主体力量,以居民点评会、楼长交办会、居民互助会、表扬评比会提高搬迁群众自治积极性,以物业管家、红色管家、线上管家、企业管家、监督管家集聚多方治理资源,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以红白理事会全覆盖为抓手,实施婚庆车、送葬车不超十辆,随礼不超百元,将对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酒席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的约束写入红白理事会章程,实行全流程管理,议定村级红黑榜、推行举报曝光机制、开展评选活动,使办理红白事的人、财、物支出明显减少。
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建立村民小组(长)五星考评工作机制,压实房东主体、租客履约、村居管理、政府监督四方责任,实行“红色、黄色、绿色”三色挂牌制度,建立“微管家、租管家”两个平台,补齐“人户分离”与自建房出租导致的治理短板。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迷坝乡坚持“解决小问题服务群众,做好小事情造福群众”,开展群众“微心愿”征集办理活动,把群众的烦心事、难心事办成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贴心事、暖心事。活动开展以来,共征集各类心愿1125条,已办结1102条。
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吕官屯村有600余年历史,该村将本土特色耕读文化嵌入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成文化俗、以文化人的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理模式,以耕读文化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效能。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黄海子村以建立社会矛盾疏导和利益协调机制为突破口,建成标准化综治中心,强化镇、村、网格员三级联动,用好带动、自治、法定、选树、引导五种办法,为农牧民生产生活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成功化解矛盾纠纷案件26件,化解率达100%。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绳锯木断非一日之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关于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将不断丰富,典型经验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将持续开展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推介,成熟一批、推介一批,用体现乡村治理规律、契合不同实际乡村需要的具体做法,引领各地乡村治理实践,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探索新路径。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材料范文 篇7
各州、市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决策部署,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涌现出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为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省农业农村厅面向全省征集乡村治理的好做法好经验,并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从强化党建引领、完善治理体系,发挥“三治”作用、健全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能力,聚焦突出问题、实现治理有效等方面精编了42个案例,作为第二批推介的全省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
各州(市)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学习全省各地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做法,因地制宜吸收借鉴典型经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路径方法,切实提高治理水平。要加强乡村治理经验的总结和宣传,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推动乡村治理各项任务在基层落实落地,确保治理成果真正惠及农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材料范文 篇8
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20xx年以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按照中央关于推广乡村治理创新性典型经验的要求,连续组织遴选推介了两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为各地树立了学习借鉴的样板,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引领带动了各地乡村治理能力建设。
为进一步发掘和总结各地典型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推进全国乡村治理工作,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开展了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动,面向全国征集乡村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本次活动在各省份推荐的基础上,从运用清单制、创新治理方式,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治理体制,发挥“三治”作用、健全治理体系,保障民生服务、提升治理能力等四个方面精编了38个典型案例,现印发各地,供学习借鉴。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我国乡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乡村治理面临诸多艰巨复杂的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充分调动积极因素,进一步激发各地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机构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工作方法,落实工作措施,着力为基层、为农民谋利益、办实事,推动乡村治理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落地,确保治理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要认真学习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因地制宜探索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治理模式,宣传推介案例的好做法好经验,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材料范文 篇9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实现乡村治理有效需要务实管用的方法,将相对模糊笼统的乡村治理概念和要求,转化为目标清晰明确、运行有章可循、监督评价科学合理的工作任务,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抓手。近年来,各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决策部署,探索形成了很多有效的典型做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一些难点堵点问题。
10月29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共38个,涉及创新治理方式、完善治理体制、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四个方面。
据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介绍,今年推荐的38个案例,大致上可以归纳为四种典型做法。
一是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重庆市渝北区等10个案例,介绍了其运用清单制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减轻村级组织负担、规范小微权力等方面的一些做法。
二是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浙江省武义县等10个案例,介绍了其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的一些做法。
三是广东省的蕉岭县、甘肃省高台县等10个案例,介绍了其通过探索自治、法治、德治融合路径,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做法。
四是北京市怀柔区、辽宁省新宾县等8个案例,介绍了其通过保障民生服务、强化治理支撑、提升治理能力的做法。
张天佐说,梳理、推荐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有利于找到案例背后带有普通性、规律性的一些机制和方法,为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治理方法、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乡村治理中运用积分制、清单制,以及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方面典型做法的内在规律、关键环节,分别归纳提炼形成了三个“一张图”,作为乡村治理典型方式工作指南。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材料范文 篇10
日前,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这批案例共有31个,分为“强化党组织领导,推动‘三治’融合”“加强县乡村联动,促进治理资源下沉”“强化数字赋能,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解决突出问题,强化重点群体和区域治理”4个部分。这些案例实用性、操作性、可借鉴性强,涉及省级、地市、县区、乡镇、村等不同层次,覆盖全国不同区域,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强化党组织领导,推动‘三治’融合”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晋中市,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南通市如东县,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新铺镇卧龙村等7个案例,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一村一年一事”、村民网格化治理、党群议事小组议事、“湾村明白人”参与治理和积分制、清单制等方式,探索“三治”结合的载体、平台、途径。
在“加强县乡村联动,促进治理资源下沉”部分,浙江省衢州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通挽镇等7个案例,通过整合多方力量、构建互联互通治理网、推动资源下沉等方式,推动县乡村联动,形成共抓治理合力。
在“强化数字赋能,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部分,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宁波市象山县,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河北省邯郸市魏县沙口集乡,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梅山镇灯光村等8个案例,适应时代发展、紧贴治理实践,探索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新方式,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解决突出问题,强化重点群体和区域治理”部分,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湖北省仙桃市、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甘肃省陇南市康县迷坝乡、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吕官屯村、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黄海子村等9个案例,聚焦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难点问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等重点区域,健全组织体系、创新治理机制、找准切入口,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沉和为民服务不断延伸。
据了解,20xx年以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已连续三年向社会推介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推出了积分制、清单制、村民说事等经验做法,引领带动全国乡村治理工作。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将持续开展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推介,成熟一批、推介一批,用体现乡村治理规律、契合不同实际乡村需要的具体做法,引领各地乡村治理实践,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探索新路径。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材料范文 篇11
县乡村联动的乡村治理工作体系,既是现代乡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深入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制度依托。近年来,各地通过县乡村联动,推动更多资源下沉到乡镇和村,全面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为有效破解权责匹配难、资源下沉难、县乡协同难等问题,浙江省衢州市创新镇街分类管理模式、推行基层模块化运行机制、构建县乡权责一致体系,推进事项集成联办、下沉资源力量、优化县乡村三级指挥平台建设,贯通两大数字体系,全力打造“县乡一体、条抓块统”的衢州样板。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累计向2118个村(社区)选派6110名驻村干部,并将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包村干部整合组建为驻村“尖刀班”,统筹村级组织、农民群众、社会服务等各方力量,加强后勤保障、能力提升、资金投入,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建立农民流入地和流出地共同服务进城农民的“街乡共治”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人口聚集带来的融入难、管理难、致富难等问题,推动进城农民加快实现市民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山区县城乡融合共富模式,城镇化率达到%。
针对乡村治理精细度不够、党员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精细划分治理网格,组织干部联重点户、党员联农户、积分联奖惩,制定小微权力、网格走访、村级抓党建促乡村治理、党员服务、行为规范5张清单,构建“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的闭环工作体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在边界村镇开展“组织联建、治安联防、纠纷联调、普法联宣、经济联盟”,推动县乡村三级人员、信息、经济互联互通,形成“五联三通”的省际边界治理机制,维护了省际边界地区稳定安宁。
针对农村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的问题,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建设乡村法治服务中心,组建风险防控网格员队伍,建立“6+N”矛盾纠纷调处、未成年人“四访五帮”、“四类重点人员五级服务管理”机制,实现农村矛盾纠纷化解与防范并重,群众满意度达到%。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通挽镇通过畅通收集渠道、明确治理机制、强化结果反馈、加强跟踪问效,保障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急难事、期盼事”件件有记录、有措施、有回应、有落实,共收集问题建议674件,协调解决615件。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材料范文 篇12
近年来,新一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动能和基础支撑。各地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赋能乡村治理,实现村级事务管理信息化,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提升了治理效率。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依托“巨好办”数字乡村治理平台,推动网格治理全域覆盖、群众诉求闭环处置、政务服务智能导办、特色产业链式发展,形成“部门围绕乡镇转、乡镇围绕村庄转、村庄围绕群众转”的治理格局。平台上线以来,累计解决群众诉求47万余件,平均办结时间3-5天,办结率%。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建设“三资管理+产权交易”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村级用工监管监察平台、村级小微权力智慧监管平台三大数字化治理平台,对村居“用钱、用人、用权”进行系统监管,让乡村治理一键连“廉”看。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建成覆盖市、镇、村、组、户五级,集宣传发布、在线沟通、协同办公、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建村钉”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全市激活量达万人,日活跃高达万人,有效破解了村民诉求解决慢、村级事务参与少、信息沟通耗时长等问题。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探索“村民说事”制度迭代升级,对村级事务治理进行流程再造、制度重塑、业务协同,探索开发“象山村民说事”线上应用系统,实现村级事务“说议办评”线上线下融合贯通、整体闭环。累计召开线上线下说事会38627次,解决率%。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不断完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体系建设,打造区、乡、村三级联动机制,清理“两资”底细,建立村集体产权数字化永久档案,推行村集体资产资源“网上竞拍”交易,实现资产资源增值增收,累计挂牌项目793笔,成交695笔,成交金额万元。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沙口集乡依托“使命在线·服务365”微信小程序,建立健全“网格总管交办、包片领导协办、县级部门会办”网格服务管理机制,以及“量化积分、成效评判、跟踪回访”的约束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以科技赋能乡村治理,构建起村民沟通、老人关爱、村务管理、生产服务四种机制,相继推出空巢老人智慧看护系统、村庄雪亮工程、智慧便利店等项目,让村民互信形成合力、空巢老人老有所养、乡村事务干群共商、生产经营科学发展。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梅山镇灯光村以“智慧+党建、智慧+应急、智慧+服务、智慧+发展”为抓手,将智慧AI识别、智慧防汛、智慧防火、智能垃圾分类等技术融入乡村治理场景,以智慧治理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材料范文 篇13
加强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推动“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宁夏回族自治区从20xx年开始,聚焦道路硬化、渠道维修、老人日间照料等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全区农村开展“一村一年一事”行动,坚持每年为每个行政村办好一件实事,共办理事项6210件。
山西省晋中市通过抓乡镇干部、综合执法等队伍建设,抓党建引领“三治”结合的治理体系,抓乡村治理能力提升,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抓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抓严格制度执行,解决乡村“无人治”“无序治”“无招治”“无力治”“无效治”“无章治”的问题。
江苏省昆山市创新打造“海棠花红”党建服务品牌、小微权力清单、民主议事机制、美丽庭院行动、村务公开数字平台,推动乡村治理从“大管家”到“大家管”。
江苏省如东县创新“融合党建”赋能乡村治理模式,探索开展跨行业、跨地域、跨产业的党组织联建共建,抓实村干部、在职党员、网格员队伍建设,创新“一站式”定点、“代理式”定人、“菜单式”定题、“主题式”定时服务,坚持在教育引领中聚民心、育民心、暖民心,构建党建引领、条块结合、上下协同、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湖南省耒阳市引导5000多个“湾村”中爱家乡、热心肠、肯奉献的“明白人”,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乡村振兴助推员、乡风文明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解决基层党委政府“手长衣袖短”等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外来人口多等问题,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梳理痛点堵点,建立特色积分指标体系,明确积分标准,打造智慧化积分平台,村民主动上线率超过95%。
贵州省关岭县新铺镇卧龙村从“谁来议”“议什么”“怎么议”“如何管”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建立党群议事小组机制,打破了村级事务“干部干、群众看”的局面。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材料范文 篇14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县委乡村治理办下发关于省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正组织开展“新时代十大城乡基层治理创新案例”推选宣传活动,各乡(镇、场)围绕“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构建新时代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为推动治蜀兴川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主题,聚焦城乡基层治理主线,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依法治理改革创新、坚持治理与发展相结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等方面的创新示范,各申报一个高质量的乡村基层治理案例要求,我乡党委按照工作安排,履职尽责,扎实开展工作,现将乡村治理典型案列工作汇报如下。
一、寺庙管理方面
(一)抓寺庙和信教群众管理纳入民主法治示范重点工作。我乡下辖、、、4座寺庙,各寺庙之间原本就固定下来了的信教区域与信教群众,一般以村为单位,我乡通过多次调研,结合各村、各寺庙实际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组织村干部反复学习县委、政府关于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相关文件,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及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批为副组长,村委会班子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落实组长负总责,副组长具体抓,其他成员分工负责的工作责任,切实做到开展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认识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切实解决村与村、牧民与牧民内部之间因宗教问题出现的“各自为政”、“拉帮结伙”内部消耗现象。
(二)落实敏感节点主体责任。一是全乡党员干部长期以来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时刻将我乡宗教形式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作为主体任务责任常抓不懈,切实保障了联防联控时效。二是严把输入关,对寺庙外来人员、重点人员、九类人员进行严防死守,安排专人盯控,适时对4座寺庙进行全面排查,确保对全乡僧侣的底数清、情况明。三是必要时取消或关闭所有佛事、大型聚集性群体礼佛活动,并加大监管力度。把全面贯彻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应对“3·14”、“-”工作部署要求作为落实乡党委、政府主体工作责任抓,严把寺庙维稳关。四是与辖区内四座寺庙签订维稳联防联控责任书,压实僧侣管控制度,进行相关稳控政策和知识宣传,对各寺在寺僧侣进行登记和归档,并定期对在外僧侣进行电话联系,切实掌握重点区域、人员的动态数据。
(三)开展宣传教育培训,积极营造舆论环境。我们把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牧民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作为治理和维护全乡治安秩序的有效措施来抓。围绕“3·14”、“-”等敏感节点开展治安大联防,深入各村农牧民家庭开展法制宣传、摸底排查33次,组织全乡群众大会11次,发放法制宣传资料2094余份,对全乡的重点人员进行走访帮教5次,开展各类普法培训班24次,通过“农牧民夜校”“三会一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极倡导和宣传先进思想和文化,同各种愚昧思想、迷信、伪科学开展斗争,从正面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把普法工作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提高公众识别迷信、伪科学和邪教的能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村干部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
二、虫草采挖方面
(一)虫草采挖,交通先行。人口少、乡域广、人均草地面积大、服务和管理成本高一直就是我乡老大难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外来采挖人员年复一年的增多,人员复杂程度明显增大,我们通过打通真达乡至色须镇通乡公路,真达乡至奔达乡沿江公路,9个行政村村内硬化达100%,通村公路牵通11个行政村,里程数达到72公里,地处偏远和地大人少带来的管控问题明显减少,农牧民人生地疏加大的管理成本明显降低,村干部因管理区域疲于应对、管控缺位现象弱化。
(二)开发虫草资源,助力精准脱贫。各建制村原本就是按地域相近、历史延续和一定联系形成的生活共同体,而各个村虫草资源拥有程度不尽相同,虫草管理分红涉及的利益分配和安全隐患问题向来存在,各方对于开发虫草资源与否各执一词。为有效开发虫草资源,确保农牧民利益最大化,切实产生获得感,精准助力脱贫攻坚,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每年的普法计划,按照普法办的要求,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法制宣传栏等形式,向农牧民群众宣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三)结合实际,开展“先进典型”评比活动。我乡党组非常重视先进典型创建活动,把各项活动列入党组会议议题,要求依法治理办公室每年提出开展学先进活动的意见,并进行年终总结,把这项活动作为长期性的活动开展下去。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评比、考核、奖惩办法,成立了评比考核领导小组,每年5月虫草采挖期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年终根据考核结果评出先进典型,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不仅提高了党员干部参与法制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同时增强了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让整个乡形成了一种安全稳定、团结和睦、积极向上的风尚。
(四)完善制度和人力保障制度,确保稳定大局。常年以来,我乡党委、政府不断探索有效抓手,在制度和人力保障上下功夫,通过采挖、巡山、后勤保障“三结合”,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有效采挖制度,通过卫生院、派出所、乡政府建立“三联合”采挖保障机制,为我乡农牧民群众5月虫草采挖期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保驾护航,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