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礼仪知识【优质5篇】
中国饮食礼仪注重尊重、分享与和谐,强调餐桌上的秩序与礼貌,体现对食物和陪伴者的珍视。如何理解这些传统呢?下面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中国饮食礼仪知识”,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饮食礼仪知识 篇1
人若是拥有爱心,这就是教养有方,这就是父母教养的成果。每个人生活在与众不同的家庭,因此教养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穷人来说,父母和老师将教养他要拥有一颗恒心、爱心,从而要从平凡中闪烁出不同寻常的光彩。而对于勤奋的人来说,人们教养他要矢志不渝,坚持不懈地学习,他们相信勤能补拙,坚持就是胜利。而就我个人而言,父母和老师教养我要做一个勤奋而诚实的人,他们教养我,在学习上要温故而知新,千万不要学而不思,要正视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面对压力,我们毫不畏惧,决不退缩,我们要酬情满怀;面对压力,我们要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们要把这一切一切的压力与挫折当作过眼云烟。
在生活中,父母教养我要学会战胜失败,要学会面对困难,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挫折与失败,要敢于从荆棘上踏越而行,遇到坎坷,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因为父母时时刻刻都教养我们成为一个真正坚强和成功的`人。
在学习上,老师教养我们要先成人后成才。他教养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他教养我们要如何面对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老师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来浇灌我们这幼嫩的绿芽,将我们慢慢地培育生长,将我们浇灌成一颗最最刚劲有力的树木,不会因为严寒酷暑而死去,也不会因为风吹雨打而垮下,更不会因为没有阳光就散失了力量等等。
教养是世界上每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经过程。教养一个成功的人,需要拥有一颗恒心和坚定的毅力。拥有宽广的胸怀,拥有一颗永恒的爱心……这都需要有人的教养。孔子教养我们要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要有勤奋、思考的意志和头脑。文天祥的一句千古名言曾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教养我们要有一颗爱国之心。著名的大音乐家贝多芬,他不畏自己的痛苦,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创造出世间的绝唱。这就让我们要学会坚强,要有一颗希望之心。著名的作家张海迪虽然双腿残疾,但仍然拥有一颗信心,带着希望创造出世间的佳作。这些事例都让人震撼人心,这就表明了人的一生要学会坚强,这些事例来教养我们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方为人上人。还有,在《千手观音》中闻名遐迩的邰丽华,虽然她不能说话,但她用无声的语言展现出有声的世界,用她美丽多姿的舞蹈,带给人们欢快,赢得人们的欢心。这些事例让我们明白,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造就美丽的天堂;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这些高尚的教养时刻地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始终教养着我们要像花园中的花朵一样,即使是最质朴、最平凡的花朵,也同样能绽放,也同样能散发着迷人的芳香,然而,教养也同样如此的芬芳。
中国饮食礼仪知识 篇2
一、吃饭礼仪——吃饭礼仪禁忌
1、忌用筷子敲碗
以前的乞丐行乞,经常是用筷子敲击着举起的空碗, 挨家挨户乞讨,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用筷子敲碗几乎成了乞丐的标志性动作。所以,家教好的孩子,从小就被告知,不可以用筷子敲碗。调皮的小孩子如果故意违反,是会受到家长严厉指责的,甚至被罚。而成人如果还有这种行为,则会被视为少家教。
2、最忌将筷子竖着插在饭中
习俗中,祭祀逝者亡灵时,要把筷子直接竖插在饭中,以便亡灵享用。因为筷子的这种插法是有特殊讲究的,意味着这碗饭是给亡灵吃的。从小大人就会教育孩子不可以这样摆,这也就成为了吃饭时的第一大忌讳。
3、忌嘴里含着食物说话
古人是讲究"食不言寝不语"的。而现在一起吃饭成了沟通感情、人际关系交流的重要手段,吃饭时不说话是不可能的。但即便这样,也还是有一些细节要讲究。
饭桌上经常看到满嘴饭菜就张口说话的人,好像还唯恐别人听不清楚,说的还特别大声,嘴里食物很容易就喷洒到饭桌上,甚至别人的脸上。这种行为不仅不卫生,不礼貌,还被视为没教养。
二、吃饭礼仪————请客吃饭礼仪
1、邀请客人
邀请吃饭的前提是你确实想请对方,而不是为了说几句客气话。可以参考下面几种方法:
(1)把交谈的时间安排到离吃饭较近的时间段。如果想中午请吃饭,可以十点半、十一点开始面谈。这样,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吃饭时间,这时再提出邀请,对方在几番礼节性地推辞后,也往往乐于顺水推舟。
(2)在与对方顺利达成合作时,就势邀请客人一起吃饭,这个时候通常客人也是非常乐意赏脸的。
2、选择用餐地点
如果对方有一定身份,或者你们之间将有重要的合作,可以选择稍高档些的饭店。如果只是一般应酬,选择档次中档、有特色菜或招牌菜的饭店。无论如何,夜市、大排档、快餐店都不是请客的地方。最好选择在包间请,特别是重要的客人,即使人数再少,也要选择不易受干扰的地方就餐。选择饭店必须考虑环境。因为吃饭并不仅仅是为了"吃东西",更是"吃文化"。如果是幽雅的环境,不仅能增加食欲,放松心情,还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在氛围。
3、用餐
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等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客人才能开始。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己面前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吃时要细嚼慢咽,绝不能大块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吃自己喜欢的菜,或者急忙把喜欢吃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菜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不要用手在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
三、吃饭礼仪——吃饭原则
1、多考虑别人的感受
订让大家都方便的餐厅,考虑点的菜是否适合大家的口味,安排舒服的座次。
一位礼仪师曾经说过,她的母亲曾经教导她,当她请人赴宴时要细心配合宾客的吃饭速度,在宾客尽兴吃完之前不可以放下筷子,因为一旦主人停筷,客人也不好意思继续吃下去。体贴和周到,藏在每个细节里。
2、善待陌生的服务员。
你怎么对待服务员,反映的不仅是礼貌和教养,还有情商。
一位心理专家曾在文章中写道,对服务员一味地指责和威胁可能会让上菜速度变得更慢。鼓励和赞美对任何人都有效。这时你展现给他人的,是轻松化解事情的能力。
四、入座礼仪
1、传承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若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入座后,脚应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随意伸出,以免影响他人。坐姿要端正,勿以手托腮或将双肘放于桌上。
2、酒文化
在酒桌上,我们往往能看到敬酒、劝酒的现象,这些看似简单的社交活动,也是一门学问。敬酒应由主人先敬主宾,而后陪客敬主宾,再来是主宾回敬,最后才是陪客互敬。敬酒前应了解对方的习惯,做好必要的准备,以免出现尴尬的现象。作为主人要掌握好宴会的热度,且适当的调节宾客之间的尴尬,如遇到不能饮酒之人,主人应劝服敬酒的人用饮料或茶水代酒。作为宾客,切忌席间喧宾夺主,不能喝酒的人,应礼貌地说明,切忌把杯子倒置,应轻轻按着杯缘。端酒杯的手势也要注意,可右手执杯,左手垫杯底,碰杯时自己的杯口应低于对方酒杯的二分之一,以示谦卑。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一定要先敬尊长者,以示尊重。如没有特殊人物在场时,敬酒最好按顺序,切忌厚此薄彼。
3、茶文化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上茶时,要分主次、重要程度,一般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且长幼有序,切不可随意妄为。第一杯茶不宜斟过满,以八分满为宜,且水温不宜过烫,以免烫伤客人或自己。客人的左侧为其上茶方向,放置茶杯在客人右手附近,尽量不要打扰到客人。在茶被喝掉半杯之后即可续杯,但要注意客随主便。不宜再三为客人斟茶,一再劝人用茶,若无其他话可讲,意味着送客,因此在续杯时要注意。作为宾客,在主人家奉上茶时应礼貌地双手捧接,并道谢,无论茶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如若不喝茶,则应事先表明,此外喝茶时要认真品味,以示对主人地感谢及尊敬。
中国饮食礼仪知识 篇3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中国饮食礼仪知识 篇4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1、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2、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3.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叉,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4、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中国饮食礼仪知识 篇5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上一篇:[500字]我的父亲写人作文 我的父亲和母亲作文【精编1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