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世说新语读后感作文专业【优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作家的世说新语读后感作文专业【优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作家的世说新语读后感作文【第一篇】

提起记载遗文轶事的笔记小说,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说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起中国最早历史价值最高的小说,你又会想到什么?告诉你,它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传奇——《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分为政治、德行、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全书共有一千多则记载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作家的世说新语读后感作文【第二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1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网友给大家分享的《世说新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很惭愧,《世说新语》这本书现在才看完,由于时间关系,我一天只翻阅几页,中途也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换书看)。最终还是凭着自己那股倔犟劲儿坚持把它阅览完毕,而且越看到后面越是意犹未尽呢!书中的故事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类,每类都有若干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主要记述当时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述说出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转载自

有两个故事让我很有感触,不仅反复看了几遍,还打上记号便于再次阅读。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起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说了很多日常琐事,子敬只是寒暄几句。三人走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哪个更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凭什么知道他最好?”谢安说:“贤德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由此推断而知。”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语,特别跟人初次见面时,说得越多,越能让人看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会失去很多做事和交友的机会。话少才会定下来,定才会静,静才会生智慧,有智慧的言语别人才喜欢听。《弟子规》里“话说多、不如少”,《增广贤文》里“贵人语迟贫子话多”也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另外一个故事陶侃年少时就胸怀大志,家境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范逵被举荐为孝廉,上任途中到陶侃家投宿。当时陶侃家家徒四壁,而范逵的马匹和随从很多。陶侃母亲对陶侃说:“你只管出去留下客人,我来想办法招待。”母亲头发长,于是剪下来做成两副假发卖掉换成几斛米;屋内柱子砍下一半做材火;草席铡碎了做草料喂马。最终摆上了精致的饭食,大家都不缺乏好的招待。范逵被盛情款待甚感愧疚。最后范逵到了洛阳盛赞陶侃,于是陶侃名声大噪,后来被推荐为孝廉。这个故事名字叫“截发延宾”,虽以前在学堂给孩子们讲过,这次阅读又被打动。陶侃有一位贤惠善良的母亲,对陶侃的教育影响深远。杨晫说:他可不是普通的人。杨晫对陶侃的评价是“坚固贞正,足以干事”。这个点评很准确,因为当时清谈流行,身居高位的都是手拿羽扇言谈玄远的名士。而陶侃是个寒族,不喜欢夸夸其谈,喜欢做实事。随后而来的天下大乱,终于让名士们靠边站,让他这个实干家扬名天下。“实干家扬名天下”七个大字让我为之动容,我身边的老师们在智博老师的带领下不就是这样吗?少说话,就是一个字“干”。学堂老师们和孩子们所具备的素质可能再高明的教授也教不出来的,而是来自《弟子规》在生活中的力行。

《世说新语》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而且每个故事都通俗易懂、意蕴深刻,大家可以多阅读,日积月累,不仅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智慧,还可以从中找到共鸣的声音,比如“实干家扬名天下”激发了我的斗志......

在前面几次《世说新语》阅读任务中,我摘录了不少有关王戎的片段,而后发现了王戎身上有着极大的矛盾。王戎在“德行”门、“雅量”门中出现过,也在“俭啬”门里占一部分比重,任务做到后面,我又在“伤逝”、“任诞”、“排调”等门中发现他的身影。不同片段中王戎的形象各不相同,而我在网上搜索过后发现了原因。

《世说新语》是按照门类来编排的,同一门类中的文章也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以致于不了解历史背景的人容易在阅读时混淆,王戎的形象自相矛盾也是这一原因导致的。细读后我发现,雅量中出场的王戎几乎都在他年幼时。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评价王戎不能仅根据事例,还应根据当时的时间来评价。

王戎在步入仕途之前,是淡定旷达、才智超群的雅士。虎啸震地,百姓皆倒,他巍然不动;与人出游,李树多子折枝,便知“此必苦李”。他在“雅量”门当中可谓是代表人物。这样的他,常与阮籍等同游竹林,成为“竹林七贤”之一。显然,这竹林七贤不是谁都能成为的,那么王戎能与阮籍、嵇康相提并论,足见他的谈吐举止。

其父去世,王戎收到不少钱财,但他概不接受,虽不排除家底丰厚的原因,但光是这点就足以让人钦佩。而他遭遇丧事,表现更是令人感动,“德行”门中有描写:“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濬冲必不免灭性之讥。”“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王戎死孝。”他的悲伤一度让皇帝担忧。而这种极度悲伤,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的真情。

在步入仕途之后,王戎在追名逐利中一点点迷失自我。他自己也有所察觉,经黄公酒垆下过,他发出“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的感慨。他叹自己,叹物是人非,叹时间流逝。嵇康的去世是因为其言行主张与朝廷不同,而王戎是朝廷上官,两人均是竹林七贤,日后的境遇却大相径庭,难怪王戎感叹。他的利欲熏心、自私自利,使他无法成为当年在竹林畅游的雅士。

同时,王戎的俭啬众所周知。王家家世显赫,王戎则为朝廷重臣,钱财无数,但他却在月夜中与妻子算账,送给侄子的单衣第二天便向其要回,对女婿借的钱时刻挂念,直到归还才喜笑颜开,这与他年轻时的雅量全然不同,与清高的名士形象相悖。

而形成王戎这矛盾的形象,与其家庭和自身脱不了关系。他生在琅琊王氏这一大家族,从小受家里人的熏陶,踏上仕途不足为奇。一次竹林雅会,王戎迟到,阮籍开玩笑称王戎为“俗物”,虽是玩笑,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王戎强烈的功利心使得他与阮、嵇二人注定分道扬镳。

另外,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是王戎性格改变的要素之一,在官场的追名逐利中,王戎慢慢自我沉沦,汇入政治上的较量中,性格改变,实是意料之中。

《世说新语·德行》主要讲了管宁与华歆绝交的事情。而绝交的理由,作者只选了两件事来阐述。一件事是见“片金”的`不同态度,另一件事是读书时见“乘轩冕过门者”的不同态度。这两件都是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道德小事,而绝交是大事,可见写作的手法是“以小见大”。一般人关注一般事,对大事由于种种原因,一般人是不愿“真诚”关注的。所以在中国,关注大事是“大人物”的事,小人物关注大事那是“发牢骚”,不足一论的。因而写文章,最好是“以小见大”,方有“立足”之地。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意浅显,比较好理解。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因为这两件小事而绝交,似乎不能接受或者说管宁自己也有“问题”。但站在过去的生产能力下,华歆的经济头脑与学习动机是值得管宁与之“分道扬镳”的。

古代为什么强调对人道德素养的要求以及重视对人道德的评价?这主要与当时的社会生产能力、个人生产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社会生产能力越低下,越强调人集聚进行生产的重要性;个人生产能力低下也会对人与人的合作有更大的依赖性。无论人集聚,还是人与人合作,都对人的忠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没有对他人的诚信、对合作组织的忠诚,那合作不能继续,组织也会瓦解。而在交往中,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别人信服,才能领导、管理大家。所以社会需要用“道德”来评价个人,个人也才能凭借自己的“道德”高尚而成为国家的人才,组织、领导大家。这就是古代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道德的养成是需要个人追求的,个人的积极性影响了个人道德的水平。

管宁在学习的时候,看到华歆道德养成的个人动机偏低,意志偏弱,害怕自己受到不好的影响而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平。在管宁的价值选择中,要失去较高的道德水平,那宁愿失去“朋友”,所以一定的时候,管宁肯定是会与华歆绝交的!

现代社会生产能力、个人生产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这个方面看,有些人就放弃追求“道德修养”了。但现代生活的组织化却在不断加强,如各种各样的单位、企业、协会等机构,让每个人都同时加入了好几个“组织”,人一生下来就同时加入了好几个组织,像加入了家庭——子女、加入国家——公民、加入企业——被保险人等。而组织化的基本素养也是“道德”。所以现代人学习“管宁与华歆”的故事,也是必要的!

刘墉的《世说新语2》之教育秘笈,在我的空闲空余总算读完了,但久久地让我回味其间。书中对“新新人类”的了解,我亦颇有慨叹。“他们或许动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们的观念灵敏、转变得快、适应得快。”一点没错,就拿我女儿来说,看似动作很慢,起床时叫来喊去的,但是对社会的前进事物说起来让人又另一种看她的眼光。她学了法语后,了解了一些法国风情,就餐时,便侃侃道来;去了趟日本,就会告知你日本人的日子办法,没有一点点的不适应;有时还时不时地议论一下某些社会现象。这便是“新新人类”。当然,书中谈到的许多的观念,我都很附和。我自己也是教师,但随着孩子的生长,社会的前进,如同自己的教育办法越来越限制了,办法越来越单一了,因而,和孩子的间隔越来越远了。我常常考虑自己的教育胜败,所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来寻求适宜我孩子的教育办法。读了这本书,对我颇有启示,我国的家长对孩子太多的幻想和规则,所以捆绑了孩子幻想的空间和开展的渠道,当然或许是某个衡量的标准,使家长没有办法挑选,只需听之任之。想想现在的青少年违法,青春期孩子的背叛,网络问题少年,咱们做家长的真应该从头审视自己的教育思维和办法,在孩子生长进程中,是十分需求咱们家庭的协助和协调,是十分需求与校园教师常常的交流。有的家长常常认为校园教师怎么怎么,却没有问问自己的责任尽到了没有,总是认为,孩子到校园就应该遭到出色的教育,却疏忽了家长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个别生长的空间是极端重要的,能够暴漏出他内心深处最底层的东西。

现在我教育的观念在逐步改动,教育的办法在逐步改动,我发现孩子又乐意与我走近了,常常把她的喜怒哀乐告知我,我欣喜万分,这是对家长的信赖。

书中谈到的“年青人要有探究的权力”“子弹准备好”,我极端欣赏。孩子在生长进程中,实践上便是累积的进程,为自己贮存一种能量,为自己沉淀一些常识,为自己储藏必定的才能,到时机降暂时,你便会挑选适宜自己的渠道大显神通,而非有了适宜的时机,只能望此兴叹。文中又谈到来太原产生的事,让我这个太原人引以自豪,尽自己的才能为他人做一点点事,便是储藏生命的价值,也是谋福子孙后代。我想到了本来的一位年青的搭档,曾协助那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读书,几回辗转去山区看望那些孩子,那么,她的这份爱心,必然会影响到她的孩子,也会成为有爱心的人。教育真是一个永久的论题,一起也充满了魅力。

掩书深思,咱们的家庭要太多地重视孩子的健康生长(生理和心思),要为他们发明一种宽松,一种调和,要启示他们把常识变成技术,把思维变成视界,体会与爱惜生长中的困难,清晰自己的前行方针,无论怎么,只需不断坚持,总有完成自我的一天!

直到本年暑假我才把《世说新语》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招引。《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白话志人小说集,由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掌管编写的是一部纪录魏国风流的故事集,其内容首要触及汉末至东晋时期士族阶层的逸闻趣事。《世说新语》所记载的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却反常丰厚,对后世的笔记小说的开展有着深远影响,模仿此书编制而写成的著作更是不可胜数。书中不少的故事,成为后世戏剧小说的资料,成为后世诗文所常用的典故,在我国文学具有重要的位置。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认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劝他卖掉。庾公说:"卖它就必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损伤这位庾公(庾亮)骑乘的买主,莫非由于它对自己不安全,就能够嫁祸他人吗?早年孙叔敖为了后人而杀了两头蛇,被古人传为美谈,我仿效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达事理吗?"这是选自《世说新语》德行中的:庚亮不卖的卢,这其间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德品德。当咱们做一件事时,咱们应当为他人考虑,不要只由于个人的一己私益,而祸患到了他人。这样即对自己晦气,也对他人晦气。所以咱们在做一件事时,咱们要顾及他人感触。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目中无人。顾愤然不胜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缺乏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反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从会稽郡通过吴郡,传闻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知道这个名园的主人,仍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来宾朋友设宴畅饮,但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点拨议论好坏,目中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耐不住,说道:“对主人高傲,这是失礼;靠位置尊贵而对人专横,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仅仅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算了!”就把他的侍从赶出门去。王子敬单独坐在轿子里,瞻前顾后,侍从的人好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如,置之脑后。从这则故事中使我理解了人际联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咱们人生的胜败。所以,咱们有必要重视日常的礼仪文明,做到与他人往来有标准,说话要有尺度,行为要有控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谀奉承,给他人留下好的形象。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意外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泉流所润。

仔细品读这本书,我收获颇丰。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绘声绘色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花团簇拥令人眼花缭乱。那一句句讲话措辞,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讲述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咱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咱们身上担负的不只仅是我国的未来,咱们我国的传统文明也需求咱们去传承;让咱们行动起来,让这条历史长河源源不绝。

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眼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寺》。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徽之因兴而行,又因兴而返,不为目的所羁绊,好似那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

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古人所说“不为外物所役”,王徽之做到了。目的是何物?是实质的,是人们所想达到无法理解了。的,可这个东西在王徽之眼里还不及那突发的诗兴来得重要。因兴而去,兴尽而归,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这件事若是安排在赶了一夜路,已站在目的地门前的大前提下,这就让世俗里的人不解。

古人尚不能解,那么放在现代呢?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里,整天忙着挣钱的人们是不会白费力气做这件毫无实质收获的事。制定一个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不达目的善不罢休,这就是现今以物质至上的观点。但我们换个角度看,效率、结果固然重要,可我们真正获得的东西是从过程中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欢笑,有哭泣,有感动,有无奈,也许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们乐在其中,品味了苦尽甘来,比起最后那个干巴巴的目的,这个过程真的是浪漫得多。

而相较于王徽之那个时代,现今社会要复杂得多。金钱、权利、地位、荣誉,人们追求地更多,同时所羁绊的东西也会更多。人们被这些东西绑起来了,只能缩手缩脚的活于世中。

学习变得不再单纯,强烈的目的性,它早已变得是面目全非了。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每个人都可以给它来上那么一下。

中国的高考制度,在家长,老师,学校“齐心协力”下,成功的把学习死死的绑在了那单调的阿拉伯数字上。学习不再是我们自己的了,他变得似乎与每个人都有关联,老师、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升学率,这些都与我们的学习紧紧相连。在我们身上背负得越多,最后的目的也就越重要,这就像是层层的堡垒,我们被它困住了。

那么何时我们的心灵与肉体才能得到释放?其实答案可以是:随时。我们虽不能改变社会现状,但生活与学习的心境是由自己支配的。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自我解放,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快乐,那么即使不能做到王徽之那么洒脱,也可以让心灵得到休憩与释放。

有句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得到也许不是满足,不得到也许并非就不能满足,是否自我感到满足,只有自己知道。放开心扉吧,让我们飞得更远。

作家的世说新语读后感作文【第三篇】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必须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资料和形式了。也能够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述。综观全书,能够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经过这些人物形象,能够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经过与华歆的比较,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境好时大家没事,心境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欢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我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齐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我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可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必须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我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述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经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资料。“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意义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作家的世说新语读后感作文【第四篇】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最大的感触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氛围。

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一则关于郑玄的故事。“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释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解释说:我本来是要向他(郑玄)说明清楚的,谁知正好赶在他气头上。

这里且不说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单就他家里的学习氛围就让人叹服,虽是“婢女”,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这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钦佩。这又不禁让人想到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据《世说新语文学篇》的记载,古人自身所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真的让后人为之惭愧不已。文人为了探讨学术知识,竞相辩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胸襟和气度也是后人鞭长莫及的,然而,这种涵养却是我们现在做学问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的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让各自的研究做到飞跃性提升,也为我国强国之路的发展,伏下强有力的一笔。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书何晏所设宴请有名望的宾客宴会,何晏把客人谈论最精彩的部分告诉他,并问道:“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我认为这个道理讲的很对,还可以提出质疑吗?)面对前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质疑,然而在座宾客无人能对答,王弼自问自答,反复论辩多次。何晏并没有因为王弼的大胆质疑而恼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钦佩和敬仰。可以说王弼的行为在现在看来就是出尽风头惹人嫉妒的,而何晏等老一辈的文人却并没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忘记年龄,虚心学习,可以说这种思想将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术的进步,也更有利于培养新的文化传承者,这样的胸襟和气度,这样让人折服的学术气息,让人向往,更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见阮宣子时问道:“老子、庄子与儒家的教化有什么异同?”回答说:“将无同?”太尉很满意,便任命他为掾官,世人称他为“三语援”。而卫玠嘲笑他说:“一个字就可以调用了,为何用三字!”宣子说:“只要是众望所归,也可以不说话而调用,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于是两个人成为了朋友。宣子没有因为卫玠的嘲笑而恼怒,而是用巧妙的语言说服了卫玠,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进行学术性探讨,并没有个人恩怨的纠纷,也更加体现了文人的学术氛围和宽容的学术胸怀,这一点是尤为可贵的。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交往更多的是建立在学术、思想上的。博学多才的人更多的得到人们的尊敬,对当时魏晋时期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是一种促进,也值得后人在这一点上效仿。特别是对于文人的学识修养方面,更多方面引人深思。有一次,殷浩、孙盛、王濛、谢尚这些名士,都聚集在王濛家里。殷浩与孙盛共论《易》,孙盛自以为他的发言是最合理的,不可一世。在座各人都不同意他的说法,又不能说服他。王濛叹着气说:“假如刘真长来,一定会制服他。”孙盛也意识到自己不如刘真长。等刘到来时,孙盛简略地说了刚才所说的理由,语气已大不如前。刘真长讲了大约二百多句,言辞及提问,都简明扼要,孙再无法回答。由此可见,学者们的辩论更多的在于互补,激烈的辩论更多地体现了文人对知识的渴求,这一方面是我们更应当看到的,也是我们应当极力推崇的。

孙安国到中军将军殷浩处一起清谈,两人来回辩驳,都无懈可击。侍人把端上的饭菜热了好几遍也顾不得吃。双方奋力甩动拂尘的毛全部落在了饭菜上,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硬嘴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当心人家会穿你的腮帮子!”当辩论激烈到这种程度时,更加地感叹学者们幽默诙谐的言辞,同时,双方的学术精神更是让人由衷的佩服。

当然这当中更多是体现了文人对知识的热爱与包容。然而其中也不乏文人利用知识摆脱困扰的例子。

郑玄在马融门下,住了三年都未见到老师,只是由马融的高足弟子传授一些知识而已。有一次马融曾计算天象,不相符合,门下弟子都不能解决。有人说,郑玄懂得计算。马融于是召郑玄令他计算,郑玄把式盘一转就解决了问题,大家无不惊奇。等到学业完成,郑玄告辞还乡,马融叹息说:“礼乐都到东方去了!”同时又唯恐郑玄的名气高过自己,心怀妒忌。郑玄也怀疑有人迫害他,就坐在桥下,用木屐踏在水上。马融用《周易》转式之法进行占卜,探寻他的行踪。见到卦象后,对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又靠着木板,这样必然已经死了。”于是不再追寻。郑玄因而免于难。

这个故事是说郑玄学识遭人嫉妒,郑玄机智脱困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难体会,学习就应该向郑玄那样,应该积极探索,勇于向前辈和别人请教,同时自己更应该加强学术修养,利用自己的知识做更多有用且有意义的事情,为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篇》关于文人对妇女态度看法的文章,谢太傅问陆退:“张凭为什么为母亲作悼念的诔文,而不为父亲作?”答曰:“这自然是因为男子的品德已经在他的事迹中表现出来;而妇女的美德,那就非诔文不能显扬了。”谢朗母亲王夫人因为儿子的体弱曾对支林道说:“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这些话语中所显示的文人对妇人尊敬的的态度,就不难想象《花木兰》这部文学作品为何会流传至今了,故事本身的价值当然重要,但是,更应该看到人们对传承这些作品的积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所谓“文学”是指文章学术,辞学修养,也包括人生态度、处事原则。这一时期文学雅士们以清谈为主要内容,以辩论为主要方式,对佛、道、玄学进行了融合理解。这当中所体现的包容和学术研究精神,值得我们用心研究,用心学习。

作家的世说新语读后感作文【第五篇】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典名著不计其数,但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世说新语》。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说新语》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主持编写的是一部纪录魏国风流的故事集,其内容主要涉及汉末至东晋时期士族阶级的逸闻趣事。《世说新语》所记载的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却异常丰富,对后世的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书中不少的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成为后世诗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劝他卖掉。庾公说:"卖它就必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这位庾公(庾亮)骑乘的买主,难道因为它对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祸他人吗?从前孙叔敖为了后人而杀了两头蛇,被古人传为美谈,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达事理吗?"这是选自《世说新语》德行中的.:庚亮不卖的卢,这其中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行。当我们做一件事时,我们应当为他人考虑,不要只因为个人的一己私利,而祸害到了他人。这样即对自己不利,也对他人不利。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时,我们要顾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而对人骄横,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只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的人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从这则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生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日常的礼仪文明,做到与别人交往有尺度,说话要有分寸,行为要有节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谀奉承,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泉水所润。

认真品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未来,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需要我们去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这条历史长河源远流长。

事讲述的是一位只有七岁名叫王戎的小朋友,他曾经和一群小朋友一起出去游玩。大家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了很多果,把树枝都压弯了,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有人问他,他回答道:“树在路边,又结了这么多的果子却没人摘,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当我读这则故事,读到前半部分时,第一反应是,王戎怎么这么笨,有这么多的果子,为什么就不愿去摘呢?整则故事读完的时候,我要为王戎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点赞。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多思考,不要被眼睛所见的“迷惑”。可以根据事物的现象思考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看完这则小故事,不由的让我想起了发生在三年级暑假期间的一个故事。爸爸出差从海南回来,带回了一个大大的菠萝蜜。我初见菠萝蜜时,只见它浑身长满了小疙瘩,又粗又长,像个长满“青春痘”的大冬瓜。我边看边摇头,爸爸见我对它充满了“敌意”。他告诉我,别看它长的丑,它的味道却特别的鲜美。我头摇的像拨浪鼓,嘴巴里一直说着:我不要吃,不要吃,真的不要吃。可当爸爸打开它后,我的味蕾瞬间被空气中弥漫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吸引了。后来,我尝了一口,便从此爱上了它。是呀,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千万不能光凭着外表或是现象,就急着去下结论,一定要去深入了解,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时,一句话,也蕴含着大道理。在“轻诋第二十六”中有这样一则: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意思是:过去人们评论韩康伯说:“胳膊肘粗壮,但是没有什么刚气、骨头。它从人的体格外貌上去轻视诋毁别人,其实这是很不礼貌的一种行为。”这则小故事警世我们,千万不要从一个的外型体貌上评论他人。这样不但让别人“受伤”,也降低了自己的品行。生活学习中,一定要多看别人的长处、优点,检查自己的不足,学会取长补短,让自己更优秀!

《世说新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读它。它不但让我们能快速了解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时代精神和各种历史知识,它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指引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它还培养我们对古文的阅读兴趣。

只要你愿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对它爱不释手——阅新语、明事理!

作家的世说新语读后感作文【第六篇】

这是1篇微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夜晚出行的灰鹭家族。在一天上午,它们被人类用鞭炮炸醒,惊慌失措地飞出窝。人类满足的离开,而灰鹭妈妈的两个孩子,在鞭炮声中离开世界。

它们太小了,它们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大的声音,以至于它们一个掉下了窝,一个摔断了腿后身亡。

这个地带住着两种鸟家族。白鹭家族晨出暮归,灰鹭家族暮出晨归。人类在上午来到这个地方,理所当然是看不到鸟的。可是他们为了一饱自己的眼福,点响鞭炮,吓鸟儿们出窝。人们急忙拿出望远镜观赏着,脸上露出陶醉的神色。而这些可怜的鸟儿们,则不知所措地盘旋在蓝天中。人们满意而归,小鸟们也离开了世界。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希望人们不要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真正做到和谐共处才是的,这样,整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作家的世说新语读后感作文【第七篇】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典名著不计其数,但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世说新语》。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说新语》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主持编写的是一部纪录魏国风流的故事集,其内容主要涉及汉末至东晋时期士族阶级的逸闻趣事。《世说新语》所记载的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却异常丰富,对后世的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书中不少的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成为后世诗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劝他卖掉。庾公说:"卖它就必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这位庾公(庾亮)骑乘的买主,难道因为它对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祸他人吗?从前孙叔敖为了后人而杀了两头蛇,被古人传为美谈,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达事理吗?"这是选自《世说新语》德行中的:庚亮不卖的卢,这其中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行。当我们做一件事时,我们应当为他人考虑,不要只因为个人的一己私利,而祸害到了他人。这样即对自己不利,也对他人不利。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时,我们要顾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而对人骄横,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只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的人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从这则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生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日常的礼仪文明,做到与别人交往有尺度,说话要有分寸,行为要有节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谀奉承,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泉水所润。

认真品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未来,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需要我们去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这条历史长河源远流长。

看到《世说新语》的书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甚至认为这是一本现代书。但事实并非如此,据说《世说新语》编于南北朝时期,是一本收录历史故事的书。

终于拿到这本书,我翻了翻,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啊?这本书不是收录故事吗?怎么全是文言文!我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头看时,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来《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章,每个章节都记叙了一种思想或行为,收录了一定篇数的历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面,都标有注释与译文。这下我就能阅读了。

那么,《世说新语》都讲了些什么?它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比如管宁割席、广陵散绝等,还有许多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通读下来,真是收获多多。

读了这本前无古人,也许会后无来者的好书,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首先,这本书编得非常好,它把历史浓缩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让人读起来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书,而不是单调的历史记载。而且它把诸多故事进行了分类,分成三十六章,让人查阅起来很方便,一目了然。

其次,它通过故事传播着道理,看着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人物,我们就会明白,哪些人是学习的典范,哪些人是“负面教材”。

《世说新语》让我眼界大开,没有想到历史遇见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识的火花。真心希望大家一起来读这本好书,感悟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

作家的世说新语读后感作文【第八篇】

不好意思现在才写,是我太懒了。

我看了一本世说新语,这本书中摘写了许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说道德,说道理的故事。不过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书一样。

我看到1篇什么管宁和华韵的故事,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没有捡起金子,而是将金子像泥土一般,继续翻土。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丢回地上。还有一次,两人一起在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大家都去看热闹了。华韵把书丢到一边,去看热闹了。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去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韵因为一时的有趣,为了一时的富有,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我觉得华韵没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宁就有高尚的品德。他看到金子不动心,因为这不是他的,他不会做对不起良心的事。华韵从捡黄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黄金占为己有,只是怕管宁看到。我觉得我要像管宁一样,不为金钱失去良心。不为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别人抓了,可他一直哀求别人不要把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捉了。但孔融的两个儿子却说:“父亲难道见过打反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这两个儿子也立马被抓了。”虽然这两个孩子被抓了,但他们小小年纪懂得整体既然保全不了,那么个体也不可能独存。孔融的两个孩子虽小,但懂得这个道理,应此不做没有用的哀求,从容镇定的接受厄运。我要学这两个小孩,眼望未来,知道结果以定,就不做无谓的事了。

邓艾口吃,总是称自己“艾艾”有一天,皇帝和他开开玩笑说:“你说艾艾,到底有几个艾。”邓艾回答凤兮凤兮,本来就是一只凤。邓艾即显得子己博学多才,会用论语。又让皇帝无地自容,无话可说。婉转的挽回了自己的面子。我遇到困难时,我也要学邓艾用婉转的语言跟别人说,不会和别人大吵大闹。

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个一个说过去了。反正我受益匪浅。。

48 1486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