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历史知识点精彩5篇
中国历史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经济、文化、政治不断演变,近代以来面临内外挑战,如何应对变革与发展?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九下历史知识点”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九下历史知识点 篇1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东方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2、全面爆发: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3、主要战场: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太平洋战场
4、战争进程
(1)1940年攻陷法国
(2)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巴巴罗萨计划)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虎!虎!虎!),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2、转折点: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德战场)。
3、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垮台。
4、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联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雅尔塔会议
(1)目的: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最后胜利;解决战后问题。
(2)时间:1945年2月,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
(3)内容:①彻底打败德国,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2、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3、战争结束: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1945年8月美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8月15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4、二战的影响: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灾难(人口、财富、环境)。但击败了法西斯拯救了世界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
九下历史知识点 篇2
一、梦想成真的时代
1、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使人类迈入了信息时代。主要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核心)、空间技术(航空航天技术)
2、1945年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3、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发酵工程。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的产生是现代生物工程领域的重大突破。
二、机遇与挑战
1.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2.根本原因:高科技的发展。
3.表现: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
4.意义:①有利于商品和资本流动,②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③有利于国际分工和市场形成,④可带动落后国家和地区发展。
5.面对全球化经济,我们应如何应对?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应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目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战争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和恐怖主义等。
7.如何解决严重危害人类社会的共同问题?
①加强国际合作,②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加强环保投资,④保护有限资源,⑤加大禁毒和反恐怖的力度,⑥重视有关的舆论宣传和落后地区的科教工作等。
8.联合国成立时间:1945年10月24日。
9.主要宗旨:维持国际和平友好、促进国际合作。
九下历史知识点 篇3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
1、背景:原有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科技、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2、欧洲共同体:1967年,简称“欧共体”,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组成。
3、作用:加强了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4、欧盟: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
(1)原因: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发展
(2)发展:七八十年代放缓。90年代以后,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和平宪法”
②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的大量军需订单;
③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的技术。
(2)成就: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影响:国际地位提升,谋求成为政治大国而增加军费,引起亚洲邻国不安。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欧洲:英、法、联邦德成为“福利国家”
2、美国:修订《社会保障法》,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3、影响:缓和阶级矛盾,创造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九下历史知识点 篇4
俄国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⒈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
2.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二月革命后,工兵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⒈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领导人:列宁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概况:
1917年11月(俄历10月)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起义,起义者攻克临时政府据点冬宫,起义胜利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3.十月革命意义:
1)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
2)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3)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4)为世界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4.性质: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5.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作用:帮助苏维埃政府度过难关,但挫伤了人们生产积极性,引起人民不满。
2)新经济政策(1921—-1925年)原因:缓和国内矛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内容:①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量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②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③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6.退一步,进两步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
九下历史知识点 篇5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上一篇:小升初语文必背知识最新1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