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论文 幼儿园精编教育论文精编5篇
【导言】此例“幼儿园论文 幼儿园精编教育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幼儿园论文1
前言
民间艺术能否融入幼儿课堂教育,关键得看其有没有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幼儿教育加入民间艺术是为了让原有的课程内容以另一种异于传统课程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不是生搬硬套机械式的添加。我园研究的科研课题:冕宁民间刺绣在幼儿美工活动中的转换运用就是在探索如何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把民间艺术和幼儿的课程有效地结合,以一种生动活泼充实有趣的方式展现在幼儿的面前,使他们的学习由一种单纯的“玩”变成一种有效的“玩”。当然,幼儿教育融入民间艺术不是对民间艺术的全盘复制,不能过分强调民间艺术而舍本逐末,应当选择性的添加和融入到幼儿教育中。
一。民间艺术具有的特殊的教育价值
我国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对当代的幼儿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需要从小培养一种爱国思想,就必须对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有所了解。民间艺术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典型代表,因此,在幼儿教育课程中有选择性的添加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举措。此外,民间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和重要功能。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发明创造处处能看到它的缩影。如冕宁县域内流传的十字绣,黑底白花,简洁朴素,鲜明和谐,从孩子们穿的黑底白花领褂,大人们用黑底白花的翁裙背小孩,妇女腰上围的黑底白花的花围裙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它早已以一种物态化的形式扎根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在精神文化层面,它也以一种潜移默化地方式改造、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多个方面。因此,民间艺术对幼儿智力潜能的开发、思想品德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培养都有巨大作用。民间工艺取材于我国劳动人民自身的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许多作品都传达了我国民间艺术传统的精髓。开展这项内容不但能陶冶幼儿的审美情操,让幼儿充分体验艺术美带来的精神愉悦,而且锻炼了幼儿的认识、欣赏、思考、创作能力等。民间工艺中常常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流露出人们对真善美的崇尚,渗透着我国本真哲学,如儒家道家法家甚至佛家等正统思想。这些优秀的价值理念、思想情感都会对幼儿的良好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课程价值
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具有社会与个人价值
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源,是我国传统文化这条大河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生俱来的乡土情味和地域特色最容易取得人们精神上的共鸣和认同,甚至唤醒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爱国情愫。培养学生与传承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因此学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符合国家、社会、家长提出的要求下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这就提醒我们,主体价值的体现必须以社会价值为根据,幼儿自身得不到发展,文化传承又从何谈起。当然,实现社会价值不能影响幼儿的身心发育,必须以一种积极健康的趋势良性发展。
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可以弥补幼儿课程的不足
民间工艺有很强的地域性,它会以当地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落脚点,渗透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文化,因此它不同于当前制度化的教育体制。当前的幼儿教育课程很难看到带有生活气息和乡土情味的民间文化,而我园将冕宁民间刺绣转换应用到幼儿美工活动中则是一种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融入民俗的教育方式,这正体现出民间工艺的实用性和教育价值。民艺诞生于普通人民生存的地方,与当地风土文化联系紧密,和其它手工制作相比,它更能给幼儿带来生活气息。将民间工艺活动与幼儿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带来的必然是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课程。因此,我园开展的科研课题――冕宁民间刺绣在幼儿美工活动中的转换运用的研究是实现幼儿园课程教育民艺化的一个很好平台,这是民艺化的幼儿教育的优势。
三。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索
利用童话语言培养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幼儿喜欢可爱的卡通的事物,结合一些童话漫画不断提高幼儿绘画水平,这是幼儿容易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现在的卡通漫画丰富多样,指导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内容,如巴拉拉小魔仙、天线宝宝、海绵宝宝、大耳朵图图等。老师在示范画图的时候幼儿都特别激动,容易互相讨论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应把幼儿尽量集中在自己周围,让他们清楚地看到示范画图的整个过程,同时要注意一边画一边沟通,给他们一种心理暗示使之对画图不那么恐惧,消除压力,从而接受绘画这一活动,然后引导幼儿大胆的画出刺绣作品中的图案:“大团花”、“吊吊花”等较复杂的图案。对幼儿画出的图画,用童话式的语言进行评论,多对幼儿的进步和发现给予鼓励,使他们更乐于去做这一项绘画活动。
结合手工活动开展绘画,激发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手工课程包含泥工活动、纸工活动等。绘画与手工结合的美工活动,不仅仅是像绘画活动那样要求作品的好坏,而更注重幼儿从动手参与活动中体会到的乐趣,因此这是大多数幼儿所喜爱的课程,幼儿在玩泥、剪纸、绘画、填色、穿线、拓印、排水、扎染、彩线编织、粘贴等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模仿和利用这些模型。例如,通过给漫画涂色染纸,可以提高他们的整体感知能力。折叠、剪纸等活动,可以让他们理解对称结构。
幼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创新
教师在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帮助幼儿面对民间艺术作品时有自己的判断,能做出自己的审美反应,帮助他们掌握怎么样认知和感受民间艺术作品的精髓,这是培养幼儿审美感和认知能的关键。教学内容的选材上,以灵活多样富有乐趣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幼儿才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课堂上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强带弱,大带小,认真的和不认真的为一组,课后和家长沟通,要求家长在家督促幼儿多做民艺手工活动,如剪纸,剪吊吊花、大团花,做纸风车,泥塑。在家长的指导下了解民间艺术,如冕宁刺绣:绣花鞋垫、绣花领褂、绣花翁裙、绣花围裙等。经常组织一些制作小工艺品、绘画、剪纸的比赛,并设置奖品评选优胜,这样更能带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由发挥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对幼儿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应该针对他们的兴趣将民间艺术有机的设置在课程中,这样才能得到教学双赢的目的。
结论
民间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了解它就是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欣赏它就是感受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幼儿教育融入民间艺术是我国教育事业一个大胆尝试,同时也是对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弘扬。此项举措不仅使现代教育保持了中国民间文化的艺术根源,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意义,或许还会开启我国教育之路向更远的方向发展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曹蓉。 提高幼儿美工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J]. 科教文汇, 2010 (026): 174-174.
[2] 赵淑芳。 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意义及策略研究[D]. 西南大学, 2010.
幼儿园论文2
一次去一个幼儿园大班观摩游戏,主题是游戏材料与游戏的开展,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一个关于“头巾”的细节。
在一个“餐馆”的区角游戏中,笔者注意到了老师为服务员准备的是可戴在头上的挺鲜艳的花头巾,为厨师准备的是白帽子。当三个幼儿(一女两男)走进这个区角后,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三个人都拿起厨师帽戴在了头上。三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似乎想起了什么。一个男孩说:“没服务员呢!”女孩没说话,两个男孩一起叫女孩:“你去当服务员!我们戴那个花头巾又不好看!”女孩嘟嘟嘴,也只好去了。
看到这个场景,笔者比较深刻的体会到了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开展的影响,更吃惊于5~6岁的幼儿对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的初步理解。这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深思。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幼儿社会经验的限制(到外面餐馆吃饭看到的服务员基本上都是女性),更主要的是受到了我们传统性别教育的影响。
当人一出生,就有了生理性别(sex)上的差异,与此同时,人们又赋予了他们社会性别(gender)上的不同期望。世界被鲜明的分为男性和女性。人们毫不动摇的坚信这一信念,并为维护这一区分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从家庭、幼儿园到整个社会大环境,幼儿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性别文化的熏陶。孩子从出生以后,他或她就被期望拥有特定的行为模式:男孩是吵吵闹闹,不守规矩,喜欢捣乱的小淘气,他们穿素色衣服,打扮应该像个男子汉;女孩温柔可爱,顺从听话,她们可穿五彩缤纷的衣服,打扮应该像小公主。他们的社会角色及其身份早已为他们自身永恒的特征——“性别”所决定好了。男孩子头脑冷静,逻辑思维能力强,善于思考问题,时常动脑筋,勇于创新,擅长推理,有领导能力,适合搞科研,当科学家,当管理者;而女孩情感丰富,多愁善感,逻辑思维能力差,不爱动脑筋,但做事细心谨慎,因此适合服务性行业,适合留在家里,应当做家务。
一直以来,我们都抱着“性别适合”、“定型的性别角色”这些根深蒂固的概念,将其渗入我们的幼儿教育中。在这种教育下,儿童在幼儿时期就形成了他们初步的性别意识,这对他们以后性别角色的定位以及对社会角色的理解等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如现在常常听到“妇女回家去,给男人让出位置”这话,女大学生找工作难等现象,这些问题其实早在女孩的童年就存在了。因为当孩子一出生,社会对男孩女孩提出不同期待时,这种不公平就开始了。并随着旧的传统的性别教育的渗入而加强。当男孩女孩长大时,社会的要求已经内化为自我要求,再呼吁女性可以有能力和男性工作一样好,已经晚了。我们在上述游戏中看到的情景,就已经被烙上了传统性别观念的印子。
但是,男女之间某些天生的差异与优秀的男性和优秀的女性之间的差别及对其社会品质的不同期待有必然的联系吗?没有人能肯定这个事实。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走出了家门,从事于各行各业,甚至有许多的女性开始从事人们传统性别观念中只有男性才能做好的事。用传统的性别观念将男女分成的两个孤立的性别团体在现代社会的现实中开始频繁交集,而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像两条平行线,永远分开,没有交点。而我们的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大胆想象,让各种爱好和兴趣处于活跃状态。但是,我们传统的性别期待限制了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限制了个人广泛丰富的经验的获得。比如上面提到的区角游戏,男孩认为服务员应当是女孩当的,他们就不能获得当服务员角色的经验体验,而女孩也就很少有机会体验当厨师的滋味了。这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让人担忧的是,当前幼儿园从课本教材、童话故事、幼儿读物、游戏材料等等方面无不渗透着刻板化、固定化的传统性别文化。同时,我们的保教人员也在通过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隐性地向幼儿传递着她们守旧的传统性别观念。这对现代社会下的幼儿的培养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那么在当前现实情况下,幼儿园怎样进行合理的适宜的性别教育呢?
一、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给幼儿提供宽容的发展空间
在审视传统的性别观念时,我们并不否定男女是存在差异的,特别是在生理上。然而,将男女性别角色固定化和定型化却是不合理的。不应该抱定成见认为他或她应当怎么样,而应转变观念,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充分挖掘他们各自的特长,给男女幼儿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让他们都能最大限度的获得丰富多彩的经验体验。
男性和女性都不再被划定在各自狭窄的发展空间中。我们的幼儿园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保教人员更应该从幼儿心理差异出发鼓励男孩子细心,动静结合;鼓励女孩子勇敢坚强,多做探索。鼓励孩子们都能尽量多的做不同的尝试,获得多种社会角色体验,增进对人、人生和社会的理解。这样,男性和女性均能生活在广阔的天地中,让个体的思想之花自由绽放。
二、慎选幼儿教材和幼儿读物
教材从来都被社会看作为权威的正面的文化资源,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当然,“不仅是教材,还有其他性别文化来源,如父母教导,学校教育,大众媒体,同龄群体等都影响着儿童对性别的认知”。①但在幼儿园,相对幼儿来说,教师使用的教材和幼儿翻阅的读物,应该是幼儿在幼儿园性别认知的最主要来源。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史静寰教授主持的“对幼儿园,小学,初中和成人扫盲教材的性别分析”课题的第二阶段研究成果表明,在幼儿园现行的教材中,表现出来的男性和女性的优缺点,已经被渗入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如男性优点多表现为聪明能干,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独立性强等;女性多表现为勤劳,温顺,心地善良,听话等;男性缺点多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调皮,霸道,贪玩,马虎,吵闹,玩危险游戏等,女性缺点多表现为贪心,凶狠,爱哭,软弱,需要保护等,性别沟壑开始出现。“在幼儿读物中,他或她阅读的是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男孩和女孩主人公都需要面对一些考验,克服一些困难。但对女孩常常是家务劳动的考验,对男孩则是要闯世界,要拯救别人。童话中与孩子相伴的永远是母亲(如《小蝌蚪找妈妈》、《小红帽》、《小兔子乖乖》等),需要被勇敢执着的男性拯救的永远是柔弱的女孩(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等)。”②在对男孩、女孩的特征、能力、责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的角色期待。因此,我们在选教材,幼儿读物时,就更应该小心谨慎,通过教师的“师释文化”的教育过程来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孩和女孩的精神束缚,建立平衡的多元的男女性别形象。尽量使教材和幼儿读物反映出来的性别特别是女性的职业要多样化,而非某一性别职业单一化和固定化,比如母亲也有当警察的,当科学家的;反映出来的角色的精神品质丰富化,比如父亲也常做家务,细心的照顾幼儿,母亲也经常看报,关心国家大事,遇事镇定等等。
三、精心设计幼儿游戏,注意游戏材料的投放
幼儿游戏的设计在教师的不经意中,其实已经隐含了我们幼儿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对幼儿的性别认识起着强化的作用。比如每一个幼儿园都在玩的“娃娃家”里,幼儿开始模仿传统的性别角色。一般都是女孩当“妈妈”,男孩当“爸爸”。“妈妈”是要在家里煮饭带孩子整理屋子的,如果“妈妈”不做家务,跑出去玩,就会被认为失职。而“爸爸”是要出去工作的,回家就是吃饭,休息。这无形中就将“女性的职责是在家里”等观念沁入幼儿的心里了。而笔者在思考,我们的教师在设计此游戏时是否能保持一定的性别敏感意识,根据现实情况稍稍做一些改动呢?比如,“爸爸”“妈妈”都可以出去上班,孩子可请“保姆”带,也可请“爷爷”“奶奶”帮忙照看。“爸爸”有空时也要帮忙带孩子,做家务,“妈妈”也可以出去办事。再或者,当幼儿玩娃娃家比较熟后,教师可否根据观察,建议男女幼儿互换角色,女孩尝试一下“爸爸”角色,男孩尝试一下“妈妈”角色呢?这样也许更有利于幼儿获得丰富的角色体验,扩大狭隘的性别认识。超级秘书网
另外,我们要特别注意游戏中游戏材料的投放。就如文章开始提及的关于“餐馆”的区角游戏,若“服务员”的标志不是这么性别化,不是做成戴在头上的鲜艳的花头巾,而是做成比较中性的挂在胸前的标志牌或其他什么的,发生在这个游戏中的情景会减少。至少,它不会给幼儿游戏带来性别意识上的潜意识的影响和强化。所以我们在设计和投放幼儿游戏材料时要注意到是否会加强幼儿的性别意识分化和性别角色刻板化。
四、加强家园联合,共同促进幼儿性别认知的健康发展
勿庸置疑,家庭中的性别教育对幼儿性别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一方面来说,也许更甚于幼儿园的性别教育。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性别教育,我们就必须使家园联合,实施共同一致的幼儿性别教育。在转变幼儿园工作者的传统的性别观念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尽量使家长也能转变旧的性别观念,明白幼儿在早期受到良好健康宽松的性别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家庭里父母以自身为榜样,从观念到实际行动上都能给幼儿性别认知的建立和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及尝试不同性别角色的机会,使幼儿性别认知能获得最大限度的优势发展。如果家庭性别教育和幼儿园的性别教育不一致就很难使幼儿建立起良好健康的性别认知,甚至会给幼儿性别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困惑和阻碍。当然,要真正作好家园一致的工作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实际困难。首先,要使家长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绝非一日之功,特别是相对与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就更是如此。其次,从观念转变到表现在实际行动中还要有一定的过渡期;还有就是现代的大量传媒如电视,家庭亲子读物等等无一不在向着家长渗透和强化着社会的传统性别观念。
事实上,在不经意中,我们的男孩女孩就开始了他们的社会化。当幼儿说自己的爸爸在家里做家务窝囊,没有当老板,挣不着钱,不伟大时,传统性别观念已渗入了刚刚开始人生的五、六岁的孩子的脑子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担忧。幼儿需要新的性别教育,为此做出研究和探索已是刻不容缓。对于传统的性别文化,必须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小江等。文化、教育与性别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陈国湄。幼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幼儿园论文3
某具有幼儿园教师教育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是女生,在教育实习阶段,她们具有双重身份———在校大学生和幼儿园教师。这是她们第一次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她们缺乏社会经验,却要与幼儿园领导、同事、家长、幼儿等对象展开交往,难免出现初入职的焦虑、迷茫、浮躁、困惑等社会不适应。下文以该校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年级女生为例,分析与思考班导师引导教育实习的策略:
(一)就业指导———帮助选择优质幼儿园
幼儿园的环境相对比较单纯,可以为教育实习生提供迈向社会的过渡缓冲期,帮助其成熟心智进而增强应对纷繁复杂社会的能力。大型民办幼儿园大多拥有一支优质的教师团队,而省级示范幼儿园都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在这样的团队中教育实习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专业能力也能提升较快。班导师推荐两位教育实习生到九江早期教育学校(幼儿园)就业。九江早期教育学校是1997年创办的一所大型民办省级示范幼儿园,生源充足,管理规范,提供实习津贴,免费提供食宿。两位教育实习生在一个单位工作,也是一个互助团队,遇到困难能相互商量、照应,共同度过就业适应期。艳艳是这两位实习生中的一位,曾在教育实习之前找到班导师要求给予指导。到这所幼儿园实习后,艳艳给班导师的短信中写道:“真的很感谢老师推荐到早期教育学校实习,感谢老师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指引我。在幼儿园我学到了很多、实践了很多。在教师技能比赛中,我的说课尝试用PPT演示,还担任了主持人。任何一种尝试对于我来说都是学习和成长,是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不断扩充。我会继续努力,不会让老师失望。”在这里,班导师帮助实习生选择优质幼儿园就业,为实习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二)基层面对面———走近实习生和园长班导师需要
走向基层、走进幼儿园、走近实习生,需要了解实习生在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困难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不仅能让实习生觉得亲切、温暖,而且能更加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班导师还与九江早期教育学校的园长进行深度交流,园长对两位教育实习生的评价很高,认为她们工作态度好、有激情、专业能力强。园长还特别表扬了艳艳,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九江早期教育学校春季教学是正月初五开学,正月初二艳艳就离开甘肃老家回到单位工作,责任心很强。园长感谢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为幼儿园输送了两位优秀实习生,希望今后能推荐更多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走基层活动也是班导师全面了解幼儿园的良好契机。2011级有两位教育实习生应聘到一所新园———未来星幼儿园。班导师赴未来星幼儿园对幼儿园办园基本条件、举办者的身份背景、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的资质等方面进行考察,确保教育实习生的实习单位能持续发展,实习生有安全保障。班导师与未来星幼儿园园长交流时,园长反映了实习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上班时间吃零食、迟到、认为幼儿园管理苛刻、小题大做等组织纪律不严、生活不严谨、对自身要求不严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班导师要正视教育实习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实习生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三)教研指导———引导实习生进行教研活动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专业能力有如下要求: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十七条规定了幼儿园教师的主要职责,要求教师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2]班导师应积极引导实习生开展社会实践和教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实习生的教研兴趣、教研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如江西省九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开展幼教论文、教育案例、观察笔记征集活动,班导师积极鼓励教育实习生参加活动,并对实习生撰写的幼教文章给予修改。在班导师的指导下,实习生英英的幼教论文《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在江西省九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征集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也激发了所有教育实习生的教研热情。在江西省九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年开展的幼教论文、教育案例、观察笔记征集活动中,所有实习生都积极参赛,实习生写作和分析问题的教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管理指导———关注实习生群体动态
班导师要关注教育实习生群体动态,应利用邮件、短信、QQ群等信息平台,突破空间的限制,与实习生交流思想,帮助她们排解心理压力,解决她们的实际困难。如实习生媛媛和兰兰处于单亲、低保家庭,家庭结构不健全,经济拮据。班导师积极为媛媛和兰兰提供了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的信息,并帮助她们准备申请材料,使她们成功申请到补贴。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低收入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也使� 幼儿园教师教育院校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已经参加了普通话考试,班导师了解到,江西省对幼儿园教师资格普通话条件的认定是达到二级乙等即可,而上海、甘肃嘉峪关市等地要求幼儿园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甲等。为此,班导师便建议部分实习生(普通话二级乙等)在教育实习期再次参加普通话考试,改变普通话等级。在班导师的指导下,班级44位学生中有32人取得了二级甲等普通话等级证书。了解到江西、福建、甘肃等地2014年届毕业生可以报名参加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后,班导师结合岗位计划、岗位条件,实习生的年龄、户籍、个人能力综合考量等情况,为实习生提供报考岗位、招聘考试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帮助实习生有效复习、积极应考。
二、总结
幼儿园论文4
幼儿园环境布置是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园的第一表现形式,也是最重要的形式。蒙台梭利指出:“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幼儿园的环境是鲜活、生动的教科书,它通过幼儿感知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传统文化内容创设融入到环境布置中去,在吸引幼儿注意的同时,也丰富幼儿的知识,让幼儿对传统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增加儿童对文化的认同感,比如烘托节日气氛的红灯笼、一幅书法作品等等,创建丰富的园墙文化。
幼儿园可以通过区角游戏的创设让幼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比如56个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传统小吃坊等等。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日常活动中是其走进幼儿园的基本表现形式。幼儿园一日活动是幼儿从早晨入园开始到下午离园结束,紧紧围绕幼儿所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用餐、午休、游戏、学习、户外活动、盥洗等。这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比如用餐仪礼、餐点介绍、尊重师长、课堂教学、户外活动等都可以融合传统文化因素。北京有一所幼儿园的课外活动中大班做武术操,一招一式都特别简单、到位,既强身健体,又可以在活动中品味中华武术,久而久之,文化的种子便在幼儿小小的心灵中扎根生长。
主题活动是宣扬传统文化的最主要形式,也是最丰富最易增强认识的形式。节日文化、特色文化、道德讲堂等等,都可以走进幼儿园,老师和幼儿一起布置,一起参与,一起收获。郑州市实验幼儿园开展的《快乐新年》主题活动包含了布置新年新教室、一起包饺子、新年唱大戏、新年同乐会等活动,在“新年唱大戏”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接触了河南的传统剧种——豫剧,更了解了中国传统民乐,从中感受到本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也萌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民族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探索实践的过程。在基本的日常活动中逐步引导幼儿接触、了解、熟悉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幼儿园应该主动寻求新的途径和手段,采取多形式结合的方式,丰富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传承文明的国家,我们甚至应该以举办传统文化主题幼儿园的方式,采用中国式传统建筑风格,普及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是民族区分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增进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因素。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民族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一种教育理念和方针的实施,将会对一代人人格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同样意义重大。如何更好地把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日常活动中,值得每一位学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
幼儿园论文范文5
A园隶属哈尔滨某开发公司领导,是一所历经几十年发展与变迁的企办园。该园实行园长负责的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的办园机制,现有教职工63人,全园共设13个教学班共有幼儿500多人。在现有教师中,本科学历15人,大专学历17人,中专学历9人。据幼儿园相关文件材料记载,A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成果主要体现在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创设上。该园于1997年起陆续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主要包括承担省级课题“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以及本园内的“亲子园开发与创设”等多项课题,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思想和改革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A园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计的分析
在课程设计层面中,幼儿教师的课程权力主要包括:教材的选择,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和环境材料的准备等方面,本文着重从教材选择、活动目标设计和活动内容设计三方面进行分析。
1、教材的选择
由于我国幼儿园一直没有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相应的也没有统一编写的教材,因此,幼儿园对教材的选择一般包括地方教材、幼儿园自编教材及其它教材。在幼儿园中有机会参与教材选择的人员主要分为两个层级:一是园长一级的管理人员;二是普通一线幼儿教师,其中一线教师是教材主要的实施者,而且最了解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应是教材选择中关键的决定者。从访谈中得知,幼儿教师自身对于“教师是否应该自由选择教材”持认同态度,但对于目前教师不能自已选择教材的现状,大部分接受访谈的教师一方面觉得比较无奈,另一方面也表示理解。在笔者访谈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止一次的谈到过“太忙”“没有时间”或类似这样的字眼,当问及“都忙些什么的时候”,他们又大多说不出具体的事情,幼儿园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教师注定要每日忙碌在一些琐事当中,对于选择教材这样的“大事”,教师们也表示自己的能力有限,使用不好这样的权力。A幼儿园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由市教育局、区教育局来决定的,教师并不具备选择教材的权力,只是在教材的操作层面具有一定的调适权力。教师在面对教材的态度不一,大部分教师认为现有教材使用起来不是很顺手,而且教材相对比较陈旧,有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园领导认为教师受自身专业能力限制,如果不为其规定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话,教师就会无所适从,甚至会“应付”了事。教师们则认为对教材尤其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最应该拥有的权力,因为只有本班教师最了解自己班的孩子,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但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并不具备相应的权力。
2、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特定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制约着课程设计的方向,规定着课程内容的构成和学习活动方式的性质。同时,课程目标也是评价和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因此,明确课程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级:领域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幼儿园层面的主要是学期目标和活动目标的制定,幼儿教师是将课程目标付诸实践者,因此,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参与这两级课程目标的制定。但是在A园学期目标一般是在开学初制定完成,主要是在集体(园长、教学主任、班组长)备课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总体目标,并 通过分析访谈记录也发现,普通幼儿教师较少有机会参与学期目标的制定,即使是活动目标也是园长一级制定好的,幼儿教师很难根据其所在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对目标做改动。由于教育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之前由少数人研究制定的目标之不尽合理之处,但是,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参与目标制定,所以他们的声音并没有引起目标制定者的重视。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管理者往往认为教师精力有限,希望通过集体决定来减轻老师的压力,事实上,不能积极参与到目标的选择和制定中反而容易降低教师的职业热情和专业责任感。
3、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是幼儿园课程的主体部分,它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幼儿园课程内容包括选择性内容和生成性内容,主要有三种取向:教材取向、学习活动取向、儿童经验取向。其中教材取向关注的是内容的知识性;学习活动取向关注的是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儿童经验取向则关注的是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幼儿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时,既应依据教材设计活动方案,更应该注重幼儿生活性和兴趣性知识的选择。在调查中发现,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幼儿教师们对于给幼儿的应该是符合幼儿兴趣需要的和生活化的课程内容持认同态度,认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就应该体现出联系幼儿生活经验、舍弃分科观念的特征。但是,由于受家长的要求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基本上是依照教材进行的,可以自由设计的权限非常小。其实,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能联系幼儿的生活世界,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内容都可以纳入课程内容体系当中来。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幼儿教师们在有限的权力范围之内也努力的通过“利用更多的课程资源”或“用更丰富的活动形式”来增强课程内容对幼儿的吸引,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二)课程实施的分析
课程实施层面课程权力的实现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实施策略的运用情况,本文主要通过师幼互动中教师教的策略和幼儿学的策略两方面进行分析。
1、师幼互动中教师教的策略
根据纲要中对幼儿教师课程角色的界定,本文将师幼互动中教师教的策略分为支持性策略、合作性策略和引导性策略。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且自我控制力差,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突发事件”,因此本部分重点关注的是幼儿教师在面对应激事件时引导性策略的运用情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现更多的体现在对幼儿兴趣的关注度上。由于教师们在课程设计上拥有的权力非常有限,所以,负责任的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当中,会相当用心地斟酌课程内容,力图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课程内容做最合理的演绎,使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
2、师幼互动中幼儿学的策略
幼儿学的策略即幼儿将外在经验内化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幼儿园一日活动包括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和学习活动,本文主要关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策略。在学习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复述和练习的方式学习,也通过质疑、参与、探索和发现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幼儿教师要能够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明确幼儿所需要的学习策略,并关注策略运用困难的幼儿,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从访谈分析发现,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赋予了教师较宽松的权力实现空间,幼儿教师已经认识并关注到幼儿学习策略和教师教的策略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教师们纷纷表示,自己在课程实施阶段是个“多面手”,在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以后,教师的每一次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实施策略的运用都会考虑幼儿的兴趣经验和策略需要,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这种实施策略和方法的运用由于受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影响,并不是在每一位幼儿教师身上都能很好的体现。
(三)课程评价的分析
幼儿教师课程评价主要针对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课程及其相互关系的评价。具体包括:选择评价方式、制定评价内容和标准三个方面,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确定主要由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所决定。对评价方式的选择是幼儿教师日常主要工作之一,因此本文从幼儿发展状况和课程运行状态两方面,着重从评价方式角度,对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状况进行分析。
1、对幼儿发展的评价
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方式主要有口头评价、档案袋评价和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评价等等,幼儿教师应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如,评价幼儿发展状况的目的是与家长进行交流,常采用口头评价和网络评价方式;如果教师评价目的在于记录幼儿的发展状况,主要通过档案袋评价的方式。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的评价上拥有较宽松的权限范围,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口头评价”上了,而且能积极运用档案袋评价,有的老师还会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和家长交流,这也是对幼儿发展情况的一种比较进步的评价方式。
2、对课程运行状态的评价
幼儿教师作为课程的评价主体,对课程运行状态的评价包括前评价、活动过程中评价和后评价等,其中前评价和活动中评价本文在课程研究层面将加以讨论,幼儿教师针对课程运行状态的后评价主要是通过反思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本部分主要从课程运行状态后评价即课程反思角度来考察课程权力的实现状况。从反思日记中发现,教师 从反思中也可以看出教师在活动中更加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而且根据幼儿行为表现来适时的调整教学策略,对其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通过对幼儿教师反思资料的整理发现,幼儿教师在反思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幼儿的表现,而对课程本身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部分则关注较少,这也是教师反思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课程研究的分析
对研究层面教师课程权力是教师在整个课程运行过程中发现、反思并深入研究课程问题的权力。包括教师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存在的课程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其中课程评价研究在上文已经分析,这里不再赘述,本部分主要从课程设计研究和课程实施研究两个方面分析课程研究层面的幼儿教师课程权力实现状况。
1、课程设计研究
幼儿园课程设计研究主要是通过集体教研的方式实现的,集体教研活动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共享,集体教研应该让每个教师参与其中,并且发挥作用,实现其在课程设计中的话语权。对于“集体教研在工作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的问题,教师们反应不一,一部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认为集体教研可以节省时间,对自己很有帮助;另一部分教师认为,集体教研往往不是针对课程本身进行的,所以意义不大。通过对集体备课活动的观察记录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拿到教研时候来讨论,但对于讨论的结果却往往得不到重视,也就是这种讨论似乎是“为了谈论而讨论”,最终也未能达成一致。集体教研本身对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现是有利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们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从而保证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对于经验不足的新老师。但是在A园,集体教研的价值显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笔者认为,造成这样一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组织者,集体教研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共同研讨,其价值的实现需要每一位教师真正的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因此,要想通过集体教研深入挖掘课程深层次的内涵,力图最大化的实现其价值的话,一方面在于教研的内容要是那些教师关心的和真正有价值的“议题”而不是空泛的讨论某一个“理念”或“思想”;另一方面,每个参与集体教研的教师都要作为参与者存在,充分准备、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实现集体教研价值。
2、课程实施研究
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幼儿学习过程的研究,是课程研究的核心部分。幼儿教师对课程实施的研究应该以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目的,比如,课程实施中材料投放和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否合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是否达到预期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访谈中可以发现,幼儿教师个人的课程研究权力意识是非常清醒的,对课程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对幼儿的影响普遍持认同态度,认为课程实施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意识到教师应该有相应的课程研究权,这对于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且及时做出调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课程研究过程中还会遇到“研究容易操作难”和研究方式方法的问题,这使得研究权力在实现遇到了瓶颈。
三、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