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专业研究论文【推荐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审计专业研究论文【推荐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审计专业研究论文范文【第一篇】

内容摘要:本文以2002-2006年上海、深圳证券市场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审计质量和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稳定性检验。研究发现,审计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有重大影响,具有高质量审计的公司权益资本成本较低。

关键词:审计质量 权益资本成本 证券市场

引言

独立审计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外部监督机制,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更多体现为信息功能。由于审计的重要性,国内外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已有丰富的研究。权益资本成本是公司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从本质上说,权益资本成本是公司融资的机会成本,是公司融资进行风险项目投资必须要达到的最低利润率。权益资本由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筹得,因此从投资者角度来说,权益资本成本是在一定的公司风险状况下,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是公司财务的重要研究课题。传统文献关注宏观经济状况、公司基本财务特征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近年来,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也受到关注。但是国内对审计质量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却研究较少。

文献回顾

从国内外文献来看,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研究

理论研究方面,DeAngelo(1981)提出了“声誉理论”,认为审计规模会影响审计人员的动机,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事务所能提供更高水平的审计质量。Dye(1993)提出了“深口袋理论”,认为大事务所往往更有动力去发表准确的审计意见,因为其诉讼成本较高。实证检验方面,Clive 证实了“声誉理论”和“深口袋理论”的合理性。DeFond et al.(1999)以1993-1996年中国市场为研究对象,结果都显示事务所的规模显著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国内学者对审计质量与事务所规模关系问题也有大量研究。王振林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上,审计费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差异。李树华的研究发现,大规模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显著高于小规模事务所,从而得出大规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显著高于小规模事务所的结论。另外,王跃堂、赵子夜、蔡春等学者都得出结论,表明事务所规模越大,独立性越强。

(二)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的研究

事务所行业专长是指审计师拥有的对某一行业的专有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计师的专业技能。由于事务所的独立性和专业技能基本决定了审计质量,所以事务所行业专长自然就成为了影响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Owhoso et al.(2002)研究表明,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更好地发现会计错报和违规,行业专长与审计服务的可信度成正相关。Krishnan et al.(2003)以“六大”的客户为研究对象,发现相比其他客户,拥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的客户具有更高的盈余质量。国内关于审计师行业专长方面的研究成果还非常少。叶丰滢在其博士论文中(2007)考察了事务所行业专长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具备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给客户带来更高的附加价值,并能潜在地提高审计师的审计质量。

(三)审计意见与审计质量的研究

Dnopueh,Holthausen和Leftwieh(1986)的研究显示,市场对媒体披露的非标准意见表现出强烈的负反应。李增泉(1999)考察上市公司1993年至1997年的审计意见,发现收到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与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在年报公布前后有不同的市场表现,进而得出结论:审计意见会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单鑫(1999)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对保留审计意见的披露有显著的负反应。

(四)审计轮换与审计质量的研究

Ann Vanstraelen (2000)研究发现,会计事务所在审计任期的前两年,更倾向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但是随着审计任期的增加,事务所更倾向于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可见其出具“非标”意见的意愿有所降低。Dopueh 等 (2001) 发现,强制轮换降低了会计事务所愿意出具客户所偏好的审计报告的可能性, 因此提高了审计独立性,而审计质量也随之提高。国内方面,曹伟 (2003) 分析了事务所轮换对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得出有必要实行事务所轮换的结论。李兆华 (2005) 运用博弈理论得出结论:事务所定期轮换是解决审计合谋的最佳途径。另外还有其他对影响审计质量因素的研究,如施丹(2011)研究审计师性别组成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研究假设

由于投资者自身专业知识的有限,并且鉴定信息成本较高,投资者往往无法对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质量做出判断。会计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可信度的鉴定结果,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可见,高质量审计可能通过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增加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度,最终对权益资本成本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审计事务所的规模和客户的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2:审计事务所的行业专业性和客户的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3:审计事务所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发表与客户的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4:审计轮换和客户的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从大所换到小所,会增加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相反,从小所换到大所,会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

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与界定

1.因变量界定。目前,权益资本成本的估计有很多方法。以往的研究在计算权益资本成本时,一般以当年每股股利或当年每股收益除以股票市价作为权益资本成本。他们的不足是没有考虑企业股利和收益在未来年度的变化。为了克服上述缺陷,Gebhardt 和Lee以及Swaminathan引入了剩余收益折现模型来计算权益资本成本。汪炜、蒋高峰认为GLS方法更能说明中国特殊的市场结果。本文也采用该模型来计算我国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为了增强结论的说服力Ohlson& Juettner-Nauroth(OJ,2005)提出方法作稳健性检验。

2.自变量界定。本文选取了四类变量来对审计质量进行衡量:

第一,会计事务所行业专长。本文对事务所行业专长的研究是基于全样本中“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样本,即本文假设,只有“四大”才具备行业专长。本文基于2002-2006年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数据,采用某事务所在特定行业的市场份额法(IMSik)(Zeff,Fossum ,1967)来测算:

其中FEE为某一客户的审计费用,分子代表i事务所在k行业的Jik家客户的审计费用总和,分母代表k行业中Ik家事务所的全部Jik家客户的审计费用总和。在参考以往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定义:若IMSik大于10%,则说明某事务所在该行业具有审计专长。

第二,会计事务所规模。对这个审计质量特征的研究,同样是通过设置虚拟变量来检验事务所规模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本文首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百强排名信息”,以“综合排名”作为参考指标排序,将事务所规模划分为两大类:十大、其他事务所。如果选择十大所时,BIGX=1,否则,BIGX=0。

第三,审计意见。表示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简写为 OP),是一个虚拟变量。本文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称为标准审计意见,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及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统称为非标准审计意见。如果上市公司收到的是“标准审计意见”,则设OP=1;反之,如果收到的是“非标准审计意见”,则设OP= 0。

第四,审计轮换。为考察审计轮换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本文设置了两个虚拟变量,Switch-NBtoB和Switch-BtoNB, 分别对审计轮换中的小所换大所、大所换小所这两种情况进行了研究。在前一种情况的研究中,当上市公司将事务所由小所换为大所时,取1,否则为0。在后一种情况的研究中,当上市公司将事务所由大所换为小所时,取1,否则取0。

3.控制变量选取。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审计质量特征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中要控制其它因素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以使我们能较准确地测量审计质量特征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根据国内外已有文献的观点,本文概括了如下控制变量:

第一,β系数,本文采用的β系数为CSMAR数据库中提供的β系数值。

第二,资产负债比(LEV),本文将杠杆率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就是用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来表示。

第三,公司规模,本文预计公司规模与股权融资成本负相关,采用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代表公司规模。

第四,账市比(BTM),账面市值比与股权融资成本相关,但相关关系不确定。

第五,资产周转率(AssetTurn),本文将资产周转率作为控制变量,并预计资产周转率与股权融资成本负相关。

(二)回归模型与变量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审计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关系。本文使用下面的回归模型来检验假设:

(1)

其中,公式中的变量定义在前面已论述,变量代码说明如表1所示。

(三)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由于算权益资本成本时要用到滞后3年的数据,所以本文的样本来自上海、深圳2002-2006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了消除IPO 的影响,选择在2001年12 月31 日以前上市的公司,并且剔除了金融类、ST、PT 类公司。在利用行业平均ROE 估计公司未来的回归终点时,剔除了ROE 畸高( 如100%以上) 的数据和显著为负( 小于-50%) 的数据。对所有计算出来的企业权益资本成本,本文剔除了最高和最低各% 的样本,保留其余的公司样本进入加权资本成本计算并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的资本市场数据和相关的财务数据来自CCER、CSMAR数据库以及手工整理取得,并采用EXCEL和SPSS 等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和统计分析,权益资本成本计算借助 MATLAB 软件。

从表2可以看出,对资本成本模型进行的相关分析中,权益资本成本(CoEC)和所有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相关,并且相关系数符号与预期符号一致。在解释变量中,审计意见(OP)与CoEC显著负相关,说明“清洁”意见(即标准审计意见)能够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事务所审计行业专长(SPEC)和CoEC负相关,即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比无行业专长的事务所更容易降低客户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CoEC与BIGX正相关,说明选择大型事务所能够给上市公司带来较低的资本成本。

在控制变量中,CoEC与贝塔系数(BETA)、账市比(BVTMV)、财务杠杆( LEV)显著正相关,这与预期相符。贝塔系数(BETA)与CoEC正相关,表明市场系统风险越高,投资者的要求回报率越高,这符合经济学规律。财务杠杆(LEV)与CoEC正相关,说明资产负债率高即长期偿债风险大的公司容易获得权益资本成本。客户公司规模(LNSIZE)与CoEC负相关,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公司比小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更低。资产周转率(AssetTurn)与CoEC也在1%水平下呈负相关关系,说明较高的资产周转率代表较高的经营效率,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从而减少了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

本文执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改变权益资本成本的测算方法。采用Ohlson& Juettner-Nauroth(OJ,2005)提出方法重新计算样本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进行了上述更改后,本文对原模型进行了重新回归。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各个主要解释变量的估计值的大小、符号以及显著性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表明本文中模型(1)的回归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如表3所示。

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2002-2006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审计质量特征是否会影响权益资本成本。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在控制贝塔系数、账面市值比、公司规模、杠杆率、资产周转率等因素的条件下,高审计质量会对客户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产生积极影响。具体可分为如下几个结论:第一,事务所规模与权益资本成本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第二,“四大”事务所的行业专长能带来更低的权益资本成本。第三,“清洁审计意见”(即标准审计意见)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第四,审计轮换会影响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其中,将审计事务所由小所换成大所,对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有积极影响;反之,则会造成消极影响。高审计质量使得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降低,说明低审计质量有其经济后果 ,也说明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区别对待审计质量不同的上市公司。而目前国内的学者对审计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有必要鼓励进一步加强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的联系,并探讨提高审计质量的途径。

(二)政策建议

第一,鼓励进一步加强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的联系,并探讨提高审计质量的途径。高审计质量使得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降低,说明低审计质量有其经济后果,也说明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区别对待审计质量不同的上市公司。而目前国内学者对审计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有必要鼓励进一步加强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的联系,并探讨提高审计质量的途径。

第二,加强公司治理,尤其是加强公司内部监管机制和信息机制的建设。高审计质量之所以能降低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审计质量提高了公司信息披露的可信性,即提高了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从而降低了投资者的要求回报率。因此,有必要由公正独立的机构开发和建立一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水平传递给投资者,从而使信息披露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变得更为明显。

第三,继续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合理的规模化发展战略。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上市公司审计市场行业集中度日趋提高。各类会计事务所的规模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鉴于事务所规模和对降低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有积极影响,应继续鼓励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强强合作来扶持已有信誉和品牌的大事务所,以满足上市公司的需求。

参考文献:

S. Ahmed,,Senyo Tse. Evidence on Audit Quality Differences across Big Audits:The Effect of Using an Industry Specialist on Cost of Equity[R].Texas A&M University, 2007

,,Senyo Quality,Alternative Monitoring Mechanisms, and Cost of Capital:An Empirical Analysis[R].Texas A&M University,2008

3.蔡春,杨麟,陈晓媛,陈任汉。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沪深股市2003年A股年报资料的研究[[J].财经科学,2005(1)

4.李春涛,宋敏,黄曼丽。审计意见的决定因素—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6(12)

5.李淑华。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审计意见之实证研究—统计特征及信息涵义[[J].审计研究,1998(8)

审计毕业论文【第二篇】

每个组织的存在都有其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管理层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来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是监控、检查、评估、报告管理层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帮助企业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

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简介

要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首先要对风险管理体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根据美国COSO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要求,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相互关联的八个风险管理要素,各要素贯穿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保证。

第一是内控环境。主要是在企业中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营造一种风险管理文化,为其他风险管理要素打下基础。

第二是目标制定。管理者必须首先确定企业的目标,才能够确定对目标的实现有潜在影响的事项。根据企业确定的任务或预期,管理者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战略并确定其他与之相关的目标并在企业内层层分解和落实。

第三是事项识别。下列事情可能给组织带来风险:因使用不正确、不及时、不完整、不可靠的资料而导致决策错误;记录有错误、会计核算资料不真实、不完整;资产保护不当;顾客不满意,组织信誉受损;执行组织决策、计划、程序不力,或有违法违规行为;不经济地获取或无效地利用资源;没有完成组织的任务和目标。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对其进行识别、评估和反应。

第四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可以使管理者了解潜在事项如何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管理者应从两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对于风险的评估应从企业战略和目标的角度进行。

第五是风险反应。风险反应可以分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共担风险和接受风险四类。对于每一个重要的风险,企业都应考虑所有的风险反应方案。有效的风险管理要求管理者选择可以使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在风险容忍度之内的风险反应方案。

第六是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帮助保证风险反应方案得到正确执行的相关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企业的各个部分、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通常包括两个要素:确定应该做什么的政策和影响该政策的一系列程序。

第七是信息和沟通。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必须以一定的格式和时间间隔进行确认、捕捉和传递,以保证企业的员工能够执行各自的职责。

第八是监控。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监控是指评估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运行以及执行质量的一个过程。企业可以通过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两种方式,来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在企业内务管理层面和各部门持续得到执行。

从以上八个风险管理要素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其目标。所以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

第一是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评价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否是在分析组织和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风险偏好来制订;2.与相关管理层讨论部门的目标,看分解到各部门的目标是否对战略目标提供足够的支持;3.评价管理层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否准确;4.分析控制措施是否完善,是否可以使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落在风险容忍度之内;5.风险监控是否持续得到执行,监控报告制度是否恰当,风险管理报告是否充分、及时。

第二是以咨询顾问身份协助机构确定、评价并实施针对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内部审计在该方面的作用包括:1.进行控制和风险评估培训。使风险意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各个层面,并且使每名员工能够有效识别风险并提出有效控制措施,实施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理。2.召开控制和风险评估专题讨论会。针对重大风险隐患,要集合企业内外部的专家进行专题研讨。审计人员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学习者。3.开发自我评估工具。对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利用现代技术开发适合本企业的评估工具

将企业风险管理融入内部审计程序

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进行再监督。因此内部审计程序与机构的风险管理之间应该协调一致,使这两项工作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

1.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该在对可能影响机构的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项目。

2.确定审计范围时,要考虑并反映整个公司的战略性计划目标,并每年对审计范围进行一次评估,以反映机构的最新战略和方针。

3.编制审计方案时,通过风险因素分析来确定审计业务工作重点;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评价内控制度,查找其中的疏漏和薄弱环节;在更新审计范围与计划的内容时,要反映管理层的方针、目标、工作重心出现的变化。在选择检测、证实风险的技术与方法时,应该能够反映出风险的重大性与发生的可能性。

审计毕业论文【第三篇】

会计审计论文2300字(一):现代企业会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论文

关键词:新时代;企业发展;会计审计

一、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审计工作被忽视

在当代的许多企业中经常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产品的销售或利润的赚取方面,很少注重企业的审计会计工作,甚至在当代许多企业中缺乏相应的会计审计部门,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未受到重视。在许多中小企业中,由于经营范围与经营业务较为单一,对审计会计工作的开展有消极影响,部分领导认为这部分工作内容并不能迅速提高企业的营业能力与营业收入。企业短期经营可以由简单的经营结构与会计审计工作完成,但从长远来看,缺乏审计会计工作的有效性会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率,也无法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企业经营中会面临的风险不够重视也是导致企业对审计会计工作不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的经营需要资金的支持,若会计审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则会影响到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最终导致企业的经营受阻,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实现长远的发展。

(二)企业会计审计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代许多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结构不合理,对这部分工作内容的监督管理机制也不健全。在当代企业审计会计的监督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是企业的内部管理,相较于外部管理,内部管理更能从根本上发现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内部管理对问题的发现可以良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在许多企业中对审计会计管理工作的忽视与审计会计工作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许多企业认为审计会计的管理工作会浪费企业的人力资源,这部分工作内容不能尽快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水平,进而选择放弃审计会计工作的管理。审计会计工作的管理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对企业审计会计工作的管理可以有效的解决企业内部财务的预算与使用问题,帮助企业建立更合理的资金使用方式。

(三)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现代的企业发展中,许多企业忽视企业的审计会计工作,同时,部分企业中审计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素质与工作能力都有待提高,由于当代企业的经营方式不断改变,对产品的经营种类不断增加,许多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现有专业素养需要不断地提高以适应企业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在许多企业中由于缺乏专业的审计会计工作人员,经常将这部分工作内容交由外部的人员进行完成,在外部工作人员审计会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能准确地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反馈,导致企业其他部门的经营受阻。在审计会计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性,直接客观的分析企业的资金使用与企业的财务状况,但在当代的许多中小企业中,审计会计的工作人员缺乏独立性,不能良好的运用审计工作带来的结果,促使审计会计工作服务企业的经营发展。

二、加强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企业会计审计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业务需要企业审计工作与会计工作的支撑,在当代企业的经营中需要首先明确企业审计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将企业的审计会计工作落实在企业经营的实践中,准确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合理安排企业的资金使用。许多企业的审计会计工作的开展由企业的管理者负责,管理者需要对这部分工作予一定的独立性,帮助审计会计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实施企业的财务计划,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长久稳定。许多企业采取外部审计会计人员开展审计会计工作,面对这样的工作形式,管理者需要及时将公司的情况与审计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反馈,合理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促进审计会计工作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企业更扎实地成长,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企业审计会计工作的独立能够为企业的经营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撑企业的发展。

(二)完善企业审计会计的管理机制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企业工作提供了更多新的方案,审计会计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的坚实基础工作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当代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企业对审计会计工作的管理能力,将审计会计工作与员工的日常工作相结合,一方面降低企业出现财务困境的概率,另一方面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以良好的财务状况促进企业的发展。当代许多企业由于审计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较低,经常忽视这部分工作内容,因此企业需要采取科学的方式积极开展审计会计工作,不断提高审计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在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企业的审计会计管理工作需要积极发挥作用,减少财务困境带来的成本,帮助企业经营流转。

(三)提高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素质

时代的变化为企业的经营带来了更多丰富的内容,企业审计会计管理人员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只有在过硬的专业素养下才能良好的处理企业所产生的问题,帮助企业经营的进一步扩大。企业也可以面向社会积极吸纳优秀的审计会计人才,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面对缺乏经验的员工时,企业可以采取集体培训的方式帮助员工的成长,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将字新的经营数据传递给审计会计工作人员,及时的为企业的下一步经营计划提供财务支持。当前形势下,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有效把握大数据为企业的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强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对数据处理的能力,利用相关信息软件,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企业的发展。

会计审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会计审计中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思考论文

关键词:会计审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07-0177-02

一、引言

作为复杂且繁琐的工作,会计审计需要获得准确财务数据。科学运用会计核算方法,能够保证企业经济数据真实性,得到科学审计结果。从企业财务管理角度来看,能否正确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将对企业运营决策制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为充分体现会计工作价值,还应在会计审计中加强会计核算方法运用,继而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二、会计审计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会计属于经管学科,负责对生产经营活动价值进行记录、分析和预测。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需要将财务信息当成是基础加强监控管理,为企业经济效益创造提供保障。实际开展工作,需要完成企业经济核算,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和计算。采用价值模式对企业财务消耗和经济效果进行反映,能够保证财务工作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在会计监督下,财务人员才能通过科学管理和适时决策保证经济活动有效开展。而会计审计属于经济监管活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此同时,审计也是监管制度,需要对企业财政、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审,确保经济真实性。在会计审计与核算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因为核算往往需要根据审核凭证开展,在企业资金账目得到审查后,通过运用会计核算可以提出可靠信息,为企业管理决策制定提供依据。而会计审计开展基础为核算,需要开展系统的核算工作,確定企业资源配置情况,根据核算结果判断企业成本和收入情况。由此可见,在会计审计中需要重视会计核算方法运用,保证工作得以有效开展。

三、会计审计中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运用

1.记账中的会计核算方法

(1)复式记账法。在会计审计工作中,需要对企业内部资金活动情况进行确认。而会计账簿是根据经济活动类别完成不同资金凭证系统分类和汇总所得到信息,能够使资金流向得到反映,可以对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内容进行完整记录。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展开分析,可以将这类经济活动书面材料当成是依据,按照会计科目中的内容进行划分,对分析得到的具体内容展开系统分类[1]。实际在审计过程中需要采用复式记账法,将企业已经完成经济业务当成是对象,针对各项业务建立至少两个会计账户,对内部资金影响及各方面变化进行反映,从而确认企业财务工作资料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准确性。完成账户开设后,在账户独立核算中增设内部往来科目,能够使核算账套区别开来,并建立过渡性关系,完成资金往来的明确划分。根据分析得到的信息,能够确定资金活动发生时间、具体金额、操作人员等信息,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2)报表核对法。在审计工作中以会计账簿为基础进行财务报表编排,需要对具有参考意义的核算指标进行整理,保证指标完整性。编排以表格形式为主,结合固定周期完成月、季度和年度报表汇总,对企业资金活动进行登记。采用会计核算的报表核对方法,能够将相关资料当成是导线,确定各要素的勾稽关系。运用核对法,对总账、报表、凭证、分账等进行审核校对,查找出统一资金活动在不同资料中信息不一致的地方,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查找,实现责任追究[2]。实际在方法运用过程中,需要对至少三种资料展开交叉对照,确定计算得到的数据是否正确。针对核对发现的问题,需要进行客观分析,采用相关结果提出问题解决措施,以便通过保证企业资金流畅降低企业经济损失。采用精细化核算管理方式,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数据汇总,实施专门性核算。在无核算明细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科目设置对各种数据展开分析,在不同维度上加强分析对比,提高账目对照水平,使报表能够保持一致。

2.查账中的会计核算方法

(1)账户分析法。按照复式记账法在不同会计账户中对各种内部资金活动金额进行分别记录,可以得到彼此存在关系的多个会计账户。而账户间的关系被称之为对应关系,在查账过程中应当加强核算,以便利用关系对资金活动金额展开系统分析,确定各笔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通过深入分析,能够确定活动资金记录期间是否发生遗漏,针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要求,从而减少资金浪费问题的产生。采用该种方法能够对所有活动花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通过汇总各环节资金使企业成本数据得到清晰展示,为今后生产管理提供依据,避免相同环节一再发生资金浪费问题。按照分析结果对企业内部资金进行盘查,能够完成现有物资清算,保证记账资金与实际保持一致,继而使企业资金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流程分析法。会计核算用于对会计对象进行监督,在会计对象多样且复杂的情况下,意味着不能采取单一方法进行对象反映,还要采用方法体系模式开展核算工作。在查账流程中,除了将账户对应关系当成是关键管控点,还可以运用流程分析方法对资金管控流程展开分析。具体来讲,就是将企业内部资金控制制度当成是分析主体,运用流程分析法完成资金内控制度评价和审查。在实践操作中,需要将审查项目内部控制图转换为匹配的流程图,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结合问题直接为制度改进提供指导[3]。利用文字方式对分析结果进行表述,并利用特殊颜色标注流程图中错误信息,能够保证审计人员直接发现问题,深挖问题产生原因,最终提出科学的指导建议,继而为审计工作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3)电算化方法。在信息技术取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审计查账还可以采用电算化方法。利用电算化工具,可以加强企业历史成本计量分析,完成公允价值计算,使披露的会计信息更具可信性。在传统会计工作中,采用加权平均法和先进先出法能够保证数据准确性,但如果企业内部存在信息不畅的问题容易造成数据失真,并且方法效率较低,因此常常被核算人员舍弃。运用电算化方法,定期实现会计系统化更新,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主动、跨级采集,对存货价格等数据进行及时更新,然后由系统自动完成加权核算,为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真实的数据信息。采用电算化方法,能够使会计核算效率得到提高,并且避免因人员操作问题导致经济业务分析出现错误。因此在会计审计中,还应加强会计电算化方法运用,促使会计核算和审计工作水平同时得到提高。

四、会计审计中会计核算方法的有效运用策略

1.建立完善监督体系

在会计工作中,审计与核算将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想要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还要加强核算监督,保证核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作为管理者还应以把握企业真实情况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监督体系,以便利用规章制度对会计核算人员加强约束。如果监督制度建立缺乏合理性,使得会计审计与核算工作完全按照人员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将导致工作风险增加。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管理者应从“差错防弊”角度确立有效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重点加强会计核算监督,加强工作风险的防范。建立以审计部门为主的监督体系,能够由审计人员负责对会计核算结果进行抽查,通过再次核算确定核算工作能否达到要求,从而使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保证。建立相应的惩处机制,一旦发现问题需要对核算人员进行追责,保证人员提高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能够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开展工作。

2.健全岗位职责机制

审计部门负责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监督,意味着审计工作开展需要保持较高的独立性。而在审计期间运用会计核算方法,也要求核算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以便会计审核能够得到有效管理,促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如果审计核算不独立,如合并到财务部门,人员工资、福利等受单位责任人控制,为维护自身利益就难以对企业财务展开客观评价,导致审计作用降低。为保证会计核算独立运作,需要对岗位职责机制进行健全,明确会计核算、审计等各部门的职责,明确人员工作责任。结合这一目标对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进行规划,需要对会计部门责任制进行建立健全,在保证核算工作独立性的同时,能够促进会计部门内部的协调发展[4]。对会计工作进行细化,安排不同人员专门负责会计资料整理、档案管理、资料汇总、数据核算等不同的工作,并对岗位工作内容和责任进行明确,严格落实岗位工作制度要求。

3.加快信息系统建设

在会计审计中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只有得到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经济状况的会计资料,才能对企业经济活动作出客观分析。但实际企业不同经济业务需要采用不同会计方法,手工会计条件下则要由人员结合经验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容易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受人员主观判断因素的影响。想要使会计核算方法得到规范应用,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还应加快信息系统建设,由计算机完成会计核算过程,并保证会计信息具有开放性和动态化特征,能够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使会计信息系统与内外系统对接,也能加强系统构建的监控与协作,促使会计核算工作得到有效监督,保证核算人员按照审计工作要求正确选用核算方法,最终为审计工作开展提供可靠支撑。在实践工作中,还应加強电算化会计人才培养,确保审计与核算人员能够熟练操作信息系统,利用电算化工具加强工作开展,继而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五、结论

审计毕业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审计证据数量;重要性,审计风险,抽样风险,预计总体误差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独立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在审计理论与实务中,诸多方面影响着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也影响着审计证据的数量。本文利用图表形式,对审计证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直观分析,旨在提高对审计证据数量影响因素的感性认识。

一、重要性对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即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判断和决策的错报程度就是重要性水平。根据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进行评估,以有助于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收集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由此可见,重要性水平影响收集审计证据的范围,从而影响审计证据的数量。

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也称为“可容忍错报”。它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可以转化成可容忍错报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在抽样审计中,可容忍错报与样本量即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可容忍错报越大,样本量越小;可容忍错报越小,样本量越大。而样本量越小,审计证据越少;样本量越大,审计证据越多。因此,可得出推论:在计划审计阶段,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证据越少;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证据越多。这里所指的重要性水平是指重要性的数量特征,即20000元的重要性水平比10000元的错报重要性水平高。而为合理保证存货账户的错报或漏报不超过10000元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比为了合理保证该账户错报或漏报不超过20000元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要多。

二、审计风险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根据独立审计准则,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表述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该式表明,在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计划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当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一定时,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和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从而设计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

这一关系式从表面看,解释的是审计风险与检查风险之间的关系,其实质却是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在既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前提下,重大错报风险越大,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小,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未被审计师发现的可能性越低,审计范围越大,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多;重大错报风险越小,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大,会计报表中错报未被审计师发现的可能性越高,审计范围越小,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少。也就是说,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同向变动关系:审计风险越高,所需证据的数量越多;审计风险越低,所需证据的数量越少。

三、审计风险、重要性对审计证据的动态影响

(一)三者问的关系

根据独立审计准则,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由上述分析已知,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呈现同向变动关系。

(二)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对重要性的判断是否仍然合理,从而确定是否面临过高的审计

风险,审计证据的数量是否满足了充分性要求。

在确定审计程序后,如果注册会计师确定接受的重要性水平接近计划阶段重要性水平,则意味着初始重要性水平确定适当,审计风险控制适当,审计证据数量适当。

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高的重要性水平,则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对于初始重要性水平的估计过于保守,注册会计师执行了过多的审计程序,收集了超过充分性最低数量要求的审计证据,虽不影响审计效果,但影响了审计效率。

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例如初步评估的重要性水平为20000元,而再次评估的重要性水平为10000元,则意味着随着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了解的深入,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各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做出了重新估计。此时注册会计师认为,10000元的错报就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而原来按照重要性水平为20000元所设计的审计程序没有收集10000元~20000元之间的错报。此时较低的重要性水平使得重大锚报风险水平提高,注册会计师实际面临的审计风险水平超过了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增加。此时,根据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的审计程序将不再适用。注册会计师应当选用下列方法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从而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1如有可能,通过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实施追加的控制测试,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支持降低后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2通过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降低检查风险。

四、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对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

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结论和对总体项目实施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也就是样本不能够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例如抽样风险为10%,则意味着即使注册会计师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对样本进行审计,其结论也不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为10%。

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某些同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例如注册会计师选择的总体不适合审计目标,未能适当定义误差或错报,选择了不适于实现特定目标的审计程序,未能适当评价审计发现的情况等等原因所导致的未能发现重大错报或控制失败。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对审计工作进行适当的指导、监督和复核以及实务的改进,将非抽样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共同构成审计风险,即: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若想要求样本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越大,即抽样风险越小,则样本规模必然越大;样本规模越小,代表总体的可能性越小。即抽样风险越大。也就是说,抽样风险和审计证据数量之间呈现的是反向变动关系。

审计风险由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共同构成。非抽样风险不受审计方式的影响,不随样本规模而发生变化,无论注册会计师采用抽样审计还是非抽样审计,非抽样风险都客观存在。而抽样风险随着样本规模的增加而逐步减小。在非抽样风险一定的前提下,注册会计师愿意接受的抽样风险越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要求越低,样本规模通常越大,审计证据数量越多;而注册会计师愿意接受的抽样风险越高,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要求越高,样本规模越小,审计证据数量越少。当样本规模等于总体时,即在N点处,也即详细审计时,抽样风险为零,审计风险全部由非抽样风险所构成。

五、预计总体误差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抽样审计中,预计总体误差即注册会计师预期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误差。其他条件既定的前提下,预计总体误差越大,可容忍误差也应当越大;预计总体误差越小,可容忍误差也应当越小。在既定的可容忍误差下,当预计总体误差增加时,所需的样本规模越大。也就是说,此时预计总体误差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同向变动

六、总体变异性对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

总体变异性是指总体的某一特征(如金额)在各项目之间的差异程度。控制测试中,注册会计师在确定样本规模时一般不考虑总体变异性。在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确定样本规模时要考虑特征的变异性。总体的变异性越低,通常样本规模越小;具有高度变异性的总体,样本规模越大。也就是说,在细节测试中,总体的变异性与审计证据数量成同向变动关系:总体各项目之间差异越显著,样本规模就越大;反之,越小。

48 1619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