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支教(汇总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西部支教(汇总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西部支教【第一篇】

论文关键词: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城乡差异

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性公平,是现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现代社会文化价值观。我国政府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一直在不断努力着[1]。

1 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状况的城乡比较

西部义务教育资源不仅总体落后,而且教育资源过多集中于城市,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差距尤为明显[2]。

1.1 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差异迥然

在初中教育阶段,城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之比为13:3,城乡生均实验室面积为8:1,城乡生均计算机数之比为7:1(均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在西部,有些城市投入上千万元建设所谓“示范性学校”的同时,西部农村不少学校却在危房里上课。按照《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年的数据测算,农村学校尚有危房32963503 m2。

1.2西部城乡家庭教育文化性支出比较

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城乡差异,西部城乡家庭教育文化性支出也存在很大差别。如下表1 所示,2006年,城镇家庭教育文化性支出人均为1021.43元,而农村家庭人均仅为47.97元。城镇家庭教育文化性支出占全年可支配收入的10.5%,而农村家庭该比率为1.54%。

表1 西部城乡家庭教育文化性支出比较

人均教育文

化性支出(元)

人均教育文化性支

出/人均消费性支出(%)

人均教育文化性支出/人均

全年可支配收入(%)

城镇

1021.43

13.61

10.50

农村

47.97

西部支教【第二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教育支出;经济增长;面板数据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基础―教育与经济。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基石,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各个领域探究的焦点问题,也是各国政府作为本地区发展的首要目标。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逐步重视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支出明显增加。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西部地区的教育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比较低,还远没有达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水平。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中,过剩的东部经济发展能力逐渐转移到西部地区,促使西部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然西部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依靠人力资源的拥有量,故人力资本将是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建设西部地区美好家园的关键。所以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并且把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将会使其成为推动西部地区未来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最终带来经济快速增长。总的说,教育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支出比较高,充足的教育支出就保证了该地区教育的快速发展,而快速发展的教育又能够为该国或地区累积大量丰富的人力资源,进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泉水。经济增长、教育支出、人力资本这三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则否。

下面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教育支出对经济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沈利生等(1999)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相对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高。赖德胜(2001)对教育的投入与贫富差距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的一部分证实了国家采取加大教育支出以减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是正确的均衡路径增长。王超等(2004)认为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其他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龙翠红,洪银兴(2011)站在公共教育支出的角度并使用三阶最小二乘法,研究分析了收入不平等情况下对经济增长效应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公共教育支出的增加,收入就会增加。公共教育支出对于同时期的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但对将来经济增长的效应却是正面的。刘幼昕(2013)的研究结果:我国教育投资支出增加和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是长期存在的并且教育投资支出对GDP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二、西部地区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

教育支出是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教育方面投入的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量。教育投资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毋庸置疑,政府的教育投资在众多投资中占有比较大的份额,并且日益成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主体供给方。考虑到进行实证分析的可行性,文中选用西部地区教育支出总额作为测度教育支出的变量,选用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去检验教育支出的经济效应。从2000年到2012年,西部地区总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变动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5):从2000年开始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维持在%,且在2002年达到了较高水平;第二阶段(2006):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突然达到了最高点%。第三阶段(2007―2012):从2007年开始,这个比重持续增加,但在2012年又回归到于2006年相同的水平。

2007年,其他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近5%,比如:美国%,古巴%,英国%,加拿大%,法国%。因此,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总教育支出规模待于加大。本文重点就在于考察西部地区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关系,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三、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此处,假设西部地区GDP为纵轴(Y),西部地区教育支出为横轴(X),所用数据为2000-2012年的西部总教育支出及其GDP。对数据做相关分析得到的散点图中,所有点均比较接近一条直线。由此看出两个变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下表1是运用CORREL()函数分别计算地区GDP同西部总教育支出各个滞后期的相关系数。

由上表可以看出代表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两个变量――西部地区教育支出总额和西部地区的GDP――相关系数比较高,即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进而说明西部地区的教育支出存在正的经济效应,而且这种正的经济效应作用的时间较为持久。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教育支出(即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将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将会产生持久的经济效应。人力资本的概念是相对于物质资本的,它是一种存在于人身体内部的技能。由此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将很大程度的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产生的经济增长贡献率相比于其他物质资本会更高。

(二)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1、模型设定

教育支出、就业人数和固定资产总额都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这是我们依照模型的回归结果得到的结论。就回归方程的各个系数总体的评价:教育支出、固定资产的系数相对较小及就业人数的回归系数较大。就每个数值的具体分析就是:就业人数的系数1028838说明劳动供给取对数后每增加1%,GDP取对数后就增加1028%;教育支出的系数0398994说明教育支出取对数后每增加1%,GDP取对数后就增加0533%;国定资产投资总额的系数053342说明了固定资产取对数后每增加1%,GDP取对数后才增加0398%。

从上述可以看出:首先,虽然教育支出低于固定资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对经济增长方面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和积极影响,这说明了在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能达到物质资本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其次,教育支出、固定资本总额以及就业人数系数三者之间的相互比较,揭示了我国经济中资本与劳动力这两大要素的发展情况,符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经济分析中的表达式。

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政府方面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资。但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使得高投资下教育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首先,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教育的基础设施不足,教育条件相比于其他地方比较差,教育经费仍严重短缺,这在农村尤为明显。教育经费不足、大面积的危房、师资力量薄弱以及“普九”时期的欠债都严重地制约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其次,西部大部分地区的教育集中在普通教育上。过于单一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最后,西部地区人们对教育的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层面上,通过教育进行自我提升意识比较薄弱。

(二)相应的解决对策

1、对于西部广大地区,实施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财政对该地区教育投资

通过本文研究看出,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政府对西部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12年最高为492%,但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在6%左右,这说明我国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资还不够。此外,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是侧重于初、中等教育发展、其次是高等教育的“宝塔型”结构,而我国却出现了“倒三角”,这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是相反的。鉴于此,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投资力度,特别是基础教育方面。政策方面,我国应重点放在西部偏远地区的农村,增加农村教育经费。

2、完善教育体制,多元化教育模式

由上述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十几年的情况下,教育支出和经济增长两变量的相关系数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这说明教育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滞后性。因此,我国政府在制定财政支出政策时,切忌盲目地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效应,不增加教育投资,而应着眼于长期的经济增长。教育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教育体制的完善及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更是教育投资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系现状基本上是以基础教育为主,并且存在教育体制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这严重的阻碍了西部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国应该致力于完善教育体制,同时注重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比如增加特殊教育、网络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

3、改变家庭对教育的投资理念,完善个人自我教育观念

在科技日益进步和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增加教育投资,提升自我价值及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在个人发展中变得尤其重要。个人或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同时也是对其自身发展的投资。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个人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因此人们对于教育投资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政府财政支出。教育支出应由获益双方共同承担,并将义务教育逐步内化为个人的自我教育,提高自我教育观念,增加个人或家庭对于教育的投资,进而使得个人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吴舒卉,华东地区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2008,区域经济,(178-179)

[2]靳丽丽,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2012,中国证券期货(181-182)

[3]刘幼昕,中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13年第11期总第383期

西部支教【第三篇】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articipated in the opening education study countryside student quantity to assume the trend of escalation. How to draw support from strength of the countryside, expands the opening education to manage the student source, constructs the countryside opening education study support services structure, is topic which is worth us study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author proposed that several ways construct the complete countryside opening education study support services structure with joint forces.

关键词:学习支持服务 电视教学 统筹资源管理

Keywords: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s TV teaching Manpower Resource Management

作者简介:郭磊(1982―),女,硕士,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文法教学部讲师。

北京大学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拥有高等教育水平(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人数尚不足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其中北京最高,广东最低,分别为百分之十点三和百分之四点二。在农业户口的居民中,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口仅占百分之零点七,达到初中教育以上水 平的不足百分之二十。而在非农业户的人口中,对应的比例分别为百分之十二点三和百分之八十五。农业人口在高学历人群中的比例缺口还很大,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这几年开放教育的招生情况来看,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农村人口数量也在逐年上升,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农村学员是我们开放教育招生的主要生源,我们要紧紧抓住农村地区这个生源开展我们的开放教育办学。但就目前来看,对于农村学习支持体系的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在农村招生的潜在生源。

一、农村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现状

据笔者在陕西省某县的几个村子进行调研后发现,这些村子中:

(一) 农村人口素质现状

1. 人员成分:

(1)现有大约30%的村民在外地打工。

(2)五十岁以上的人口占到一定比例。

(3)未成年人占到一定比例。

2. 文化程度:

(1)接受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的人口增长最快,但人数依然很少。

(2)中等教育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也有所增加;初中及以上人口大幅度增加;同时,由于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小学教育程度人口明显下降,现主要人群为老年者。

(3)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断巩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生巩固率均接近100%。

(4)参加高中学习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不高。

3. 女性适龄者的受教育情况和男性基本一致,可见农村受教育的性别差异减少了。

(二) 目前农村接受知识的渠道

2004年,陕西省的远程教育工程启动后,大批信息技术设备和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开始进入农村中小学。

陕西省购置了万台电视机,使全省乡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基本实现了“班班通”。省政府投入2300万元(含配套),在乡镇中心小学建设600个教师资源中心,使其成为乡镇教师业务培训、资源共享、学习交流的基地。省上还投入亿元启动基础教育专网建设,到2009年年底,全省中小学都将接入基础教育专网。

1.某村共有190户村民,有将近30家购买了电脑,安装了宽带。

2.订阅报纸的住户有零星几户。

3.村民接受外来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以及村民委员会定期带领村民学习的一些当前国内国外形势,少数通过亲戚等途径获取。

二、农村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的缺失

为了巩固提高远程教育整体水平,陕西省着力加强技术支持服务队伍建设。历时3年的市、县两级标准化电教馆(中心)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电教系统由原来的“扛机子、拍片子、放带子”的角色转变为“技术通、管理通、应用通”的专业技术服务角色。

陕西省依托全省电教系统,建设了省、市、县、乡、校五级万余人的远程教育服务机构,对县区的信息技术服务水平进行了专业等级认定。投入近80万元搭建了网络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了网上报修,解决了设备在质保期后的维修维护问题。在汉中市太白某县区,每个乡镇都有相对稳定的技术人员,基本做到“设备硬件故障不出本县,软件问题不出乡校;小故障不过夜,大故障不过周”。有了技术平台、教育资源和服务保障,学校不仅有设备用了,也敢用设备了,这使得远程教育迅速在陕西各地落地生根。

虽然,国家和陕西省政府对全省各地都进行了远程教育服务建设,但通过笔者的调研发现,平均各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家庭还没有享受上网络服务的益处,甚至有一些家庭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网络,对网络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更谈不上使用网络去进行学习。这些都给我们开放教育的深入进行带来了难度。

三、构建农村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思路

目前,农村及边远地区的网络基础条件有限,计算机还不普及。所以,电大的开放教育在农村的生源还不是很充足,大多只到县镇一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农村的生源还会进一步扩大。因此,要提前部署,构建面向农村的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笔者提供的思路有如下几个:

(一) 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继续发展电视教学

广播电视教学是我们电大的传统教学模式,三十年来,这种教学模式为我们培育了几十万的学员,现在,这些学员遍布全国各地,发挥了或者正在发挥着他们的热量。在今天现代化形势仍不发达的广大农村,继续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的力量来进行电大的开放教育教学工作,无疑可以起到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节省费用的作用。

(二) 借助国家和政府发展远程教育的契机,利用各地乡镇中小学远教设备,进行电大开放教育教学

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依托全省电教系统,建设了省、市、县、乡、校五级万余人的远程教育服务机构,对县区的信息技术服务水平进行了专业等级认定,同时也投入近80万元搭建了网络服务管理平台。我们电大的开放教育完全可以和当地政府进行合作,在发展我们开放教育的同时,利用当地现成的远程教育资源,上传学校的网上教学资,定期组织当地参加学习的村民进行网上学习。

(三)统筹资源管理、做好支持服务管理

面向农村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包括教学光盘、卫星IP资源和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等。在服务体系构建中,建设是核心,应用是关键。目的在于提高资源的建设质量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学员做好服务工作。

在资源建设管理方面,首先应统筹规划、建立或者统一资源的建设标准,使资源建设有计划、有目标、有标准,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其次,应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对资源建设工作的领导作用,应该取得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发挥政府的领头羊作用。再次,应建立资源的征集和遴选制度,使优质的资源能为众多的师生共享。

对支持服务的管理,一要明确各类支持服务体系的职能和服务范围,制定支持服务体系服务内容的细则及管理制度。二要建立各类支持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要体现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效型。三要制定提高支持服务体系服务质量的制度和措施,对技术支持、管理支持、运行支持、经费支持、培训支持、技术服务支持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和落实措施作出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1]张尧学。现代远程教育:挑战不容回避[J] . 中国教育报,2004-11-5.

[2]沈亚强。蔡铁权等著:《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浙江大学出版社。

[3]乔琼。美国高校远程教育办学特色与经验探索[J] .中国远程教育。

[4]黄兰芳。“县乡互补”的农村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初探[J]. 中国远程教育,

西部支教【第四篇】

我要去西部支教。这是我的梦想,之所以用上梦想这个词,是因为我知道,不管什么时候我都要去实现它,而我也始终是坚持着并且相信着这个梦想。它就仿佛是一根藤,紧紧地缠绕着我的心,并且不断的顽强的生长,愈发茂盛,那绿色的叶子在我心中落下了点点班驳。为荒芜的沙漠添上一种生命,鲜活的生命。

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萌芽的,好象就是那个时候,在我看到那张图片的时候。在照片上有一双手,那是一双沧桑的手,深褐色,上面布满了老茧,手掌的纹络很深,粗粗的皮肤有几道新鲜的伤口流着脓血,因为冬天的原因手被冻得通红,黄黄的污垢。天哪!我真的不知道再有什么样的文字来描述这双手,它已经超越了我文字的极限,触目惊心!让人看一下心就忍不住痛一下,真的,令人窒息的痛。

那才是一双小孩的手,年仅10岁孩子的手啊!竟沧桑如一个垂暮中年的老人,此刻那双手正笨拙的拿着一根短得可怜的铅笔慢慢的,一笔一画的在破旧的纸上留下那稚嫩的字迹,一双清澈的大眼睛迷茫的盯着我,让人揪心!泪,就那样放肆的下来了,没有预兆的。那大大的眼睛在问呀,“我终于能上学了!可你们为什么还哭了?”是啊,他们能上学了,我们应该为他们高兴呀!可还是忍不住阵阵心酸,还那么小,还那么小呢!应该是躲在妈妈怀里嚷嚷着去游乐园玩,可现在还在为能上一天学兴奋的睡不着觉,冒着危险用好几个小时翻几座山,仅仅是为了上学!而且那儿的教室还是露天的,用土墩儿当桌子和椅子,以玉米当饭,一根铅笔能用好几个月。在西部最好的教室也是一座破旧的房屋,地上满是泥泞。不能上学的孩子就是帮大人干活,有时偷偷摸摸在教室外面羡慕的看看也会感到莫大的满足。这就是西部的孩子啊!心也许就是在那一刻被触动的,那个梦想就被小心翼翼的种进了我的心里。

去西部支教吧!这个声音一遍又一遍响起,伴着我一年又一年。这个梦想并不需要理由,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西部的孩子吧,那样的天真可爱。在干涸的土地上,我愿做一瓢水。而在那贫困的西部,我愿做一个去支教的人,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我相信还有更多的人来的,为那些可爱的孩子。我不希望在华丽的大酒店里面对侍者的微笑优雅的走进,我只是希望在那个露天的教室里对着孩子们纯真的笑容拿出课本;我不希望去优美的公园赏百花争艳,我只希望去那广阔的西部望格桑花开!真的,我从未奢望过自己长大后能成就什么伟大的事业,我只是热切地希望在西部那辽阔的土地上当一名平凡的老师,在歌声嘹响之前,在红旗升起之后。

西部支教范文【第五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对口支援;财政转移支付

一、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历史演进

自2001年教育部开展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以来,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已开展15年,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1年—2005年。“十五”期间是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启动和实施阶段。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对口支援计划正式启动,确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采取一对一方式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等西部高校。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通知》,由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41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11所高校的82个一级学科建设,对口支援工作全面深入展开。第二阶段:2006年—2009年。“十一五”期间是国家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时期,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重点加强受援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教育质量。2006年教育部统战部和国家民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采取多对一的方式,由35所高校对口支援地区6所高校,实现了对高校对口支援的全覆盖。第三阶段:2010年—2015年。201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对口支援工作要从注重促进受援高校自身发展,转移到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上来。目前,支援高校由2001年的13所扩展至94所,受援高校由原来的13所扩展至67所,以政策为支撑、以支援与受援高校为主体、以科学管理和长效机制为保障的对口支援体系已基本形成。

二、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行的意义

(一)“共同富裕”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较大。国家通过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东部带动西部,“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有效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就是财政转移支付,一种形式是把东部地区丰富的财税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来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另一种形式是采取对口支援的形式,把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向西部地区转移。对口支援是中国特色协调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借力东部地区的优势资源,通过对口支援的形式,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口支援模式分为边疆地区对口支援、灾害损失严重地区对口支援和重大工程对口支援三种政策模式[1]。目前,主要是援疆、、三峡工程移民安置和汶川灾后重建工作,对口支援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灾区的恢复重建,对协调区域均衡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有较强的特殊性,其根本目标在于实现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也附带促进地区稳定、生态补偿、民族共同发展、灾害应对等功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特殊性,即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确保各地区各族人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推动在各地区均衡发展,这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本质。在对口支援中最突出的是、援疆,和新疆的发展较为特殊,是西部地区发展的短板,对新疆和实施大力度的财政转移支付措施,是全面推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有效带动区域间的协调、均衡发展,整合区域资源,推动经济社会纵深发展。在此大背景下,财政转移支付对加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节点的发展建设尤为重要,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建设的重点之一,有利于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异。

(三)财政转移支付意义的集中体现

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旨在通过国家对西部高校实施特殊政策、特殊扶持项目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和东部地区高校在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专业学科建设、科研合作等方面对口支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全面提升西部地区高校发展水平,推动高等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公平。这两种财政转移支付形式既关系国家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局,也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对口支援着力使西部高校成为本地区人才、技术、创新的中心,发挥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是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形式,本质上体现了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政策精神,是以教育为中心、为突破口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三、高等教育对口支援财政转移支付的模式

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导、支援高校广泛参与的援助体系,是国家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支援高校智力资源、物质资金向受援高校转移的过程。从财政转移支付角度讲,是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运用行政手段把东部发达地区优势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转移。通过东部支援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受援高校,搭建起推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渠道,主要有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两种模式。

(一)纵向财政转移支付行为

国家通过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和渠道。1.重点高校建设。教育部与相关省(自治区)开展重点高校共建工作,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在西部和民族地区建设一批高水平重点大学。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10年中,贵州大学、宁夏大学、大学、青海大学和石河子大学进入了“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质量工程”项目。2007年教育部实施了“质量工程”项目,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在西部地区高校建设数字化教室,支持西部高校教师和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和学习锻炼,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以“十一五”期间为例,中央财政投入了5520万元,资助近3000名受援高校教师锻炼学习[2]。“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设立亿元专项资金,资助5000名西部受援高校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3]。3.学科建设。截止到2011年,受援高校一级博士点总量由6个增长至115个,二级博士点由102个增长至592个,一级硕士点由73个增长至632个,二级硕士点由773个增长至2229个[4]。学科建设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支援高校的援助,更离不开教育部和财政部的有力支持。4.科研支持。在科研方面教育部侧重向西部地区高校倾斜,注重提升西部高校科研能力。2001年—2011年,受援高校科研经费由50835万元增长到126770万元,增长了倍,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联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300项[5]。5.对口支援高校申请定向培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计划。2011年教育启动实施了“对口支援高校申请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计划”,加大对西部高校师资力量的培养。虽然培养经费财政拨付给支援高校,但是主要受益方却为受援高校。此外,教育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设立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对口支援工作,安排给教育厅、贵州教育厅、云南教育厅和青海教育厅共计2500万元,支持各高校加强对口支援工作。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纵向财政转移模式国家对西部高等教育给予了大力扶持。这种财政转移模式主要是专项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服务于中央发展西部高等教育、提升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缩小东西部地区差异的特定目标。此外,以支援高校对口援助受援高校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模式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中也占有较大比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行为

支援高校对受援高校的支援主要体现为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行为,支援高校主要是在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图书仪器设备、本科生联合招生等方面开展支援工作。1.队伍建设。支援高校除了接受受援高校教师进修干部挂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外,向受援高校选派高水平教师和优秀管理干部是对口支援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中国人民大学在对口支援工作10年间,共有教师干部12人次到西部高校任教挂职,开展短期讲座学术论坛27次。2.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受援高校发展的关键。如在西南交通大学的援助下,大学2003年开办了工科专业,填补了高等工科教育的空白[6]。在中国人民大学支援下,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3.本科生联合招生。对口支援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协调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教育公平,本科生联合招生是贯彻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如复旦大学与民族学院、云南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开展的插班本科生和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10年间共联合培养本科生近400名,有效地实现了优资教育资源的共享。4.图书仪器设备。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中,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是许多受援高校发展的瓶颈,此方面的援助对西部高校发展至关重要。图书仪器设备的支援能够有效改善支援高校的办学条件,是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高校共接受支援高校投入资金约万元,进行实验室建设、实验科研设备购置、科研开发和图书及办公设备配备,共接受捐赠图书约万册,高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支援高校对口支援受援高校是工作核心,通过对口支援的通道,东部高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大规模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形式是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从本质上就是国家采用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来协调教育资源配置,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四、高等教育对口支援财政转移支付的核心问题

(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依据

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不同于省与省(自治区)、企业对企业之间的对口支援,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受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财政管控,高校与高校间的对口支援主要是单向的资源流动,是一种特定领域中的强制性的资源转移。单纯地从共同富裕论、政治稳定论、民族特殊论、生态补偿论、基本权力均等论和灾害及突发事变论等伦理观来理解,不能建立起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中财政横向转移支付的合理依据[7]。没有法律和制度化的依据,紧靠国家行政命令来推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中财政横向转移支付是不科学、不规范的,也是非常脆弱的。长期发展下去,只能增强政府的行政干预,无法建立起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良性体制。

(二)市场机制下财政转移支付的资源配置效率

横纵两种财政转移方式并存,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依托国家政策搭建起对口支援的整体框架,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内容,形成了横纵混合模式。但这种模式并不是固定化的,也不是基于制度化所建立形成的,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横纵两方资源的流动与配置主要基于国家的政策和对口支援双方的协议,资源的适用性不高,很难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横向财政转移和纵向财政转移如何实现高效率也是制约工作成效的重要方面,以受援高校实验室规划建设为例,是以对口支援高校援建为主,还是以国家专项投入为主?受援高校师资队伍是否以目前国家投入培训资金,支援高校承担培训任务为最优模式?很值得商榷。对口支援的双方主体与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认识到,必须逐渐把单向的对口支援转向互惠共赢,实现“支援”到“合作”的转变[8]。“合作”实质即资源的双向流动,在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模式下,让支援高校不只单纯地收获政治荣誉和社会声誉,也从教师和管理干部锻炼、科研项目开发和地方经济服务中收获利益。以政府主导的体制过渡为政府主管、市场主导、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合作共赢的模式,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科学发展。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资金支撑

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各种资源的流动,最终要表现为资金或以资金为载体,国家投入的专项资金来源明确、毋庸置疑,但支援高校对口支援的横向资金的来源却难以明确。目前,我国高校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地方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和本校自身收入,支援高校多为部属院校,资金主要来源于这四个方面。对口援助资金从何渠道来,支援高校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应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既然国家要求开展对口支援工作,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相关经费必然由国家提供;另一种认为由支援高校剩余财力支出,是多渠道的来源。可以明确的是,支援高校的援助资金不应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既不符合我国现行财政制度,也不利于资金效用的发挥,也偏离了对口支援的本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实质是由东到西的横向财政转移,主要把东部资源向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领域转移,资金应来源于国家拨款以外的渠道。

(四)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赵明刚。中国特色对口支援模式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1,(2).[2]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2011年报[Z].2011.

[3]赵婀娜。我国将设专项资金培训5000名西部受援高校教师[N].人民日报,2011-12-05.

[4]唐景莉。西行壮歌响九州[N]中国教育报,2011-12-05.

[5]刘茜。10年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得实惠[N].光明日报,2011-12-07.

[6]教育部。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会议交流材料[Z].2009.

[7]伍文中。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框架[J].财政研究,2012,(1).

48 1491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