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探测利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精编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深海探测利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精编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深海探测利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1

随着陆地矿产资源和石化资源因人类的开发而日益枯竭,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投向了资源更为丰富的海洋。海底丰富的矿产资源、油气资源和生物资源,受到各国的青睐。深海载人潜水器作为人类探索深海奥秘的重要“交通工具”,可以完成诸如海底资源勘查、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铺设和管道检测等多种复杂任务。中国也有让国人为之骄傲的深海探测利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蛟龙号”的研发过程

在中国之前,只有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面对国际海底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局势,为推动中国深海运载技术,完善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高技术装备,同时也为中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通用技术,科技部于2002年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山草香 *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在国家海洋局的组织下,中国大洋协会具体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会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七二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100家中国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制。可以说,“蛟龙号”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辞辛劳、奋勇攻关的智慧结晶。

“蛟龙号”深海通信靠“声”

陆地通信主要靠电磁波,速度可以达到光速。但这一利器到了水中却没有用武之地,因为电磁波在海水中传播的距离非常有限。“蛟龙号”潜入深海数千米,为保持与母船间的不间断联系,科学家们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水声通信技术――声呐通信。这一技术解决了多项难题,比如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只有1 500米/秒左右,如果是 7 000米深度的话,喊一句话往来需要近10秒,声音延迟很大;声学传输的带宽也极其有限,传输速率很低;此外,声音在不均匀物体中的传播效果不理想,而海水密度大小不同,温度高低不同,海底回波条件也不同,加上母船和深潜器上的噪音,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有效提取信号也是一大难题。

“蛟龙号”与潜艇的区别

深海潜水器与潜艇有诸多不同之处。深海潜水器不是完全自主运行,它必须依靠母船补充能量和空气。比如“蛟龙”号的母船是“向阳红09”。每次海试结束后,“蛟龙号”都会被回收到母船上,而不是在海中独立行驶。另外,深海潜水器体积较小,航程短,也没有潜艇那样的艇员生活设施。

深海潜水器和潜艇的下潜方法相同,都是向空气舱中注入海水,但上浮的方法则不同。潜艇上浮时,会使用压缩空气把空气舱中的海水挤压出去。而深海潜水器由于下潜深,压强大,压缩空气不足以挤压出空气舱中的海水。水下5 000米的压力相当于500个大气压,即相当于在1平方米的面积压上5 000吨重量。深海潜水器采用抛弃压载铁的办法实现上浮。值得注意的是,深海潜水器一般是通过电磁铁控制压载铁,所以万一深海潜水器失去动力,电磁铁失效,压载铁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脱离潜水器,使潜水器上浮。以上两种上浮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运用浮力的相关知识加以理解。

“蛟龙号”在安全方面的设计不仅包括扔掉所携带的压载铁,还包括抛弃蓄电池箱和采样篮等重物,如果被海草缠住,可以采用“壮士断腕”的方法,抛弃机械手,报警系统还可以发射浮标到海面,寻求母船救援。

“蛟龙号”的意义

2012年6月,“蛟龙号”7 000米海试成功,下潜深度达7 米,这一下潜深度象征着“蛟龙”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进而成为中国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7 000米的海底深度表明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也意味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对中国开发深海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中国迈向海洋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军事专家眼中的“蛟龙号”2

自7月21日以来,在远离祖国10000千米之遥的东太平洋海试区域,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深海潜水器连续5次进行下潜实验,突破5000米深度,其中第三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蛟龙号”创造的新的下潜深度,成为中国走向深海的标志,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美国《华尔街口报》报道,中目的深潜计划未来将可能在开发世界深海资源方面超越美国,并且猜测“蛟龙号”深潜探测的技术另有所图,存在军事崽义。而日本军事界也说,中国的深潜能力大幅提升,深潜技术使得潜艇的活动空间也大为拓展。在互联网上,吏是流传着“蛟龙号”可直接用于军事的传闻。

深海潜水器与潜艇究竟有何区别?它们的科技,哪个更先进一些?“蛟龙号,”口后真的能用于军事领域吗?带着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南京海军指挥学院潜艇教研室主任陈明教授,他详细地解答了这些问题。

Q:陈主任,您好!最近“蛟龙号”在东太平洋的成功实验,牵动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目光,成为当下的一个新闻热点?但很多人还是奇怪,“蛟龙号”是裁人深海潜水器,可以载人潜入深海,那么它和潜艇不是差不多吗?

陈明:人们对于载人潜水器和潜艇的理解,一直有一个概念上的交叉。我先讲一个故事,大家听完后,也许就能理解二者究竟有什么不同了。 在很多军事书、科技书中,关于哪个国家的人首先发明了潜艇,一直都有争议。有些书中认为,荷兰人科尼利斯・德雷布尔建造出世界上第一艘潜艇,1620年,他在英国造出一艘四周蒙着涂油牛皮的木制小艇,并在泰晤士河水下5米成功航行。但是在另外一些书中,则把第一个发明潜艇的荣誉归于美国人D,布什内尔,认为他在18世纪70年代建成的单人操纵木壳艇“海龟号”,才是世界上的第一艘潜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荷兰人德雷布尔造出的那艘潜艇,其实只有在水下航行的能力,上面并没有装载任何的武器系统,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战斗。而美国人布什内尔造出的“海龟号”,艇外携带一个能用定时引信引爆的炸药包,可通过艇内操纵把炸药包固定于敌舰底部。1776年9月,“海龟号”偷袭停泊在纽约港的英国军舰,虽未获成功,但开创了水下船只首次袭击水面军舰的尝试。

因此,军事家通常认为“海龟号”才是真正的第一艘潜艇,而荷兰人德雷布尔造出的“潜艇”,其实只能算是载人潜水器,因为它没有作战能力。这也正说明了潜水器和潜艇的最主要区别,潜艇强调装载、使用武器,而潜水器则没有武器,这完全可以把二者区分开来。

“蛟龙号”深海潜水器除了没有武器外,还有不同于潜艇的其他地方,比如它不是完全自主运行的,必须依靠母船补充能量和空气,每次海试结束后,它都会被回收到母船“向阳红09”上,而不像潜艇那样可以在海中独立行驶数月之久。此外,“蛟龙号”体积较小,结构也比较简单,不像潜艇那样有数目众多、功能不一的舱室,也没有潜艇上面的各种艇员生活设施。此外,“蛟龙号”和潜艇的下潜方法虽然相同,都是向空气舱中注入海水,但上浮的方法则不同。潜艇上浮时,会使用压缩空气把注水舱中的海水排出去。而深海潜水器由于下潜深、环境压力大,压缩空气不足以排出空气舱中的海水,只能采用抛弃压载铁的办法实现上浮。

目前,中国人民军语对潜艇的定义,可以总结成下面一句话:潜艇是一种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潜入水下,并且能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活动的战斗舰艇。

总的来说,潜水器和潜艇的相同点是,它们都运用阿基米德定律来下潜和上浮,只是潜艇在水下和水面都能航行,而且还有攻击防卫能力。 所以说,深海潜水器和潜艇有相同之处,但却是两个功用。

Q:载人深海潜水器和潜艇,它们的科技哪个更先进一些?现在深海潜水器已经能下潜到几千米的深度,而潜艇才只有几百米,是不是可以说,深海潜水器已经比潜艇更加先进了?

陈明: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说它们哪个更先进,因为人们研制它们的目的不一样。

首先我们来想想看,潜艇为什么只潜几百米呢?那是因为潜艇是用作军事用途的,它的目标是隐藏自己、打击敌人,它通常能避开现在探测潜艇的大多数探测手段,不需要潜得太深。

目前探测潜艇的手段,主要有雷达探测、红外线探测、磁性探测、吊放声呐等。雷达探测到的,基本上是水下70米以内的潜艇内波尾流。红外线探测仪,基本上能探测到水下30~40米范围活动的潜艇。磁性探测仪则是探测潜艇的磁性。潜艇为什么会有磁性呢?众所周知,地球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磁体。而潜艇绝大多数是用钢质材料制成的,因此潜艇处于地磁场中就极易被磁化,特别是南北向航行时磁场更大。磁性探测仪可以发现水下活动的潜艇,并能对其精确定位。根据潜艇磁性的不同,能探测到的深度也不一样。由水上舰艇或反潜机吊放的声呐,侦测范围在水下300米左右,超过了这个距离就很难发现潜艇了。

这样看来,潜艇不需要潜得太深,能躲过对手的搜索就行了,而且大海这么大,想要躲开搜索并不是只有深潜这一条路。因此,目前潜艇的下潜深度通常够用了。

而深海潜水器为何要追求一个下潜深度呢?那是因为上天下海是当今世界的尖端科研目标,现在可以这么说,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度比对深海大得多,深海里的秘密更多。不仅是各种丰富的矿藏值得我们去开发,海底黑洞、海底热泉等深海地质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就是深海的生物,也是不容忽视的研究对象。尽管深海表面上看起来不具备生存的条件,但事实上在那里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它们那惊人的适应性,以及奇特的基因,都具有巨大的科研和经济价值。深海的这些地质、化学、生物秘密,都等待着人类去认识。深海潜水器就是因此而生的,所以它要追求潜得更深。

因为二者的目的不一样,所以它们的研发侧重点也不一样,如果硬要分个老大老二,那我觉得还是潜艇的科技要比深海潜水器更先进一些,因为潜艇的科研涉及范围更广,科技含量也就更高。

Q:今后的潜艇,能够利用“蛟龙号”的一些技术吗?

陈明:虽说“蛟龙号”和潜艇是不一样的东西,但在某些科技上,二者还是互通的,比如说材料及其工艺上。

建造一艘好的潜艇,材料很重要,材料的加工工艺也很重要。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潜艇,外壳材料也是钛合金,据说这种潜艇已经能潜到水下800米了,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它的体积很大,所以在水下承受的压力也非常大!好的材料和焊接工艺,可以让潜艇更加的坚固,在水下的安全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另外,很多潜艇还有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会生锈。在我们潜艇官兵口中,有一句行话:“学不完的潜构,刮不完的铁锈”,说的就是潜艇结构复杂,各种仪器设备让你数不胜数,想要搞清楚潜艇的整个构造,那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潜艇偌大个钢铁躯壳,终日与大海为伴,风吹浪打、日久天长生了锈,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但潜艇生锈会限制其下潜能力,为了保

证潜艇的使用性能,潜艇兵一项日常性的维护保养工作就是除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我们的材料不够好!我曾去德国某潜艇基地参观,他们的212型潜艇就不会生锈,它的壳体就是用高强度低磁不锈钢制造,材料特好。

除了外壳材料,深海潜水器的其他设备也可以给潜艇以借鉴,比如说通讯系统、电子系统、指控系统等。

Q:有人说,大海变幻莫测,随时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事,“蛟龙号”潜航员面对的危险,并不比航天员少。您认为海底最危险的情况是什么?

陈明:操纵深海潜水器的潜航员和潜艇兵面临的危险是一样的,最大的威胁就是漏水。在水下,只要一个针孔大小的漏洞,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我曾经参加过类似的模拟实验,当时的模拟环境只相当于在水下三四米,但漏水的那个洞,我们几个人不借助特殊工具的话一起上都堵不住。所以潜艇兵有时面对的,真是能让人“死无葬身之地”的危险。说起来,飞行员和潜艇兵都有危险,但潜艇兵更危险,现代的战斗机都有非常完善的飞行员自救系统,而潜艇的自救系统却不完善,当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具备深海救援的能力,还记得当年的俄罗斯“库尔斯克号”事件吧,艇上人员无一生还。

此外,潜艇还是会受到一些海底暗流的影响。潜艇在水下一定深度,就不会受到风浪的影响,但是水下可能有湍流,潜艇如果遇到就危险了。但这是可以主动避开的,前提是要对海域水下的水文条件有充分了解。

Q:很多外媒都说,“蛟龙号”的军事用途和军事意又更大,甚至网上还有人说,“蛟龙号”可以直接攻击航母:作为军事专家,您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陈明:说“蛟龙号”能直接用于军事攻击,那实在是有些可笑,只能是一种想象。不过从军事角度来说,“蛟龙号”还是可以起到一些重要作用的,主要是在三点。

第一点是我们刚才说过的,它可以在材料学方面,给潜艇一些借鉴,可以让科研人员掌握先进材料的各种特点和数据,用于研制潜艇结构材料。

第二点就是“蛟龙号”对海底世界的探索,可以增加我们对海底的认识,可以积累各种宝贵的海洋资料。比如说对某一海域的各种海洋数据、地形地貌、声学环境,能起到一个测绘的作用。这能让潜艇潜得更深,而潜艇的下潜深度对潜艇的战术性能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大多数潜艇的极限下潜深度为300米,工作深度一般为270米。如果将潜艇下潜深度提高到450米,潜艇的水下活动空间就可以增大50%,对潜艇的搜索难度也将增大50%以上。

第三点就是“蛟龙号”的深潜实验,对其他设备的研制也是有利的,而且它的各种操作经验,对潜艇的操作人员来说,也是宝贵的借鉴材料。

网上说让“蛟龙号”直接袭击水面舰艇,如果想要达到同样的效果,使用巡航水雷就能实现。巡航水雷,准确的说法是巡航雷,可以自由航行,当鱼雷和水雷用,用卫星导航,同样可以突破敌反潜封锁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2篇深海探测利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就到这里了,希望在蛟龙号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48 566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