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京说课稿热选优推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我的北京说课稿热选优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我的北京说课稿【第一篇】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是《神奇的小罗盘》一课。课文写的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幼年时的故事,反映出他从小就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观察、思考和探索的特点。课文的特点是没有说明罗盘里的指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北方,这样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思考、探索的欲望。
一、学会本课生字和认读生字,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通过朗读课文、在角色体验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章内涵,明白道理。(以上两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知道爱因斯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研究,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开展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体验式学习,在角色的转变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三、以读为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感受、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展示实物,给学生时间动手摆弄小罗盘,进而提问,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玩意儿?因为不同于学生平时的玩具,学生可能会说有意思的、好玩的、新奇的。抓住学生答案,引出课题,探讨小罗盘的特点。
在初读课文时,请学生找到有关“奇”的词,奇怪、好奇、新奇、神奇,面对四个近义词,让学生再读文,体会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现新奇、神奇是在描写小罗盘,奇怪、好奇是描写爱因斯坦感受的。根据板书让学生质疑,小罗盘为什么由新奇转变为神奇?小爱因斯坦为什么会对小罗盘产生好奇心?以“奇”为线,进而体会他喜欢观察、思考和探索的特点。
先请学生找到描写小罗盘新奇(即小罗盘的样子)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出新奇的特点。再请三名学生上台模仿爱因斯坦的三次不同动,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词:转一个方向,捧在胸前,身体扭过去,再拉回来,变化各种方式,同时体会小罗盘的变化:红色指针仍旧指向北方;红色指针还是只向北方,那根针始终不肯改变方向。教师课件出现这三句话。使学生通过动作演示体验式学习,句式的对比,体会出仍旧、还是、始终的含义,并训练三次读的感情,体验三次读的层次,训练朗读,体验感情。使学生觉得小罗盘真的神奇。
最后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揭示小罗盘的奥秘,引导学生说说面对神奇的小罗盘,自己和爱因斯坦一起从疑问、探究、揭开奥秘的过程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
我的北京说课稿【第二篇】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并且都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
—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
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
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北京》一课是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3篇课文。第七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要注意写了哪几个方位,每个方位都写了什么。”而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伪建筑。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课文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并且使学生通过本段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北京》—课的总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23个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妙写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5、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两课时。
第一课时:感知全文,讲读课文1、2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3至5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建军星露生字,掌握—个多音字“都”,理解,12个新词的意思。
(2、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操作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1、2两段。
(2。能按方位顺序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情感目标: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酚明显的。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发挥辅助作用,而且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1、辅助掌握生字;
2、辅助掌握词语;
3、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
那么,把多媒体计算机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遵循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发挥其优越功能和辅助作用呢?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谈一谈。
(一)借助cai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一边看大屏幕,一边放录音,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由此,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特有的声像效果,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简单的说话训练,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借助cai创设情景,感知全文。
“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
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提出预习字、词时出现的问题,请计算机帮助解决。
(三)借助cai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本段的教学是落实本堂课重点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的载体。下面我就重点来讲讲这一段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演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朗读。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
接着,运用课件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三个导读提示,是紧扣课文内容,针对课文阅读训练重点提出的,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在导读的过程中,如教学需要,计算机还可以提示正确的答案。比如在讨论第2题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井说一说天安门广场上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然后用鼠标点击出答案,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帮助学生判断、矫正自己思考结果的失误。
如果学生对某一建筑不是十分的了解,想作出进一步的认识,那么也可用鼠标点击、热击,找开视窗,从图片中了解建筑物的外形,从文字介绍了解建筑物的特征,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这样,通过cai课件的导读、演示、帮助、引导学生来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课文,明确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及其各自的位置,再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地巩固、深化、突出了教学重点。
接下来,出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请学生通过cai课件,动手来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逐步要求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的景物。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并让学生的手、脑、眼、口都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在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再来具体地介绍一下。这既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但是,在前面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十分扎实的铺垫:其一,是讨论三个导读题,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其二,是按方位顺序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说话训练。所以在此,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了。相信学生有这一个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当一个出色的小导游。在学生争先恐后、兴致勃勃的介绍中使本堂课达到高潮。
最后,运用课件辅助朗读的功能,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以上是本课的重头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成功地驾驭多媒体计算机,合理地运用cai课件,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借助cai优化练习,达成目标。
这个练习是针对本课重点设计的,它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它来帮助教师完成课堂中反馈这—个重要环节,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获取反馈信息,并能及时矫正错误,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进一步达成本课教学目标。(以上说教学过程部分都是配合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演示进行的)。
综上所述,大家不难发现,多媒体计算机所能提供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它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口说、手脑并用,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大家也不难发现,把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课堂,无疑是教师学的“利器”,具有十分明显的辅助作用和十分巨大的潜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这将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二课时。
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群,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许许多多的建设成就。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教学目标:
1,巩固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3、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2、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理解课文。
在课堂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掌握词语;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感知全文。“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指名读第一段后问:读后知道了什么?强调“美丽”一词读重音,齐读。
3、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本段的主要内容。并指导朗读好:“又庄严、又美丽”,“又“字读重一点。通过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来。接下来,学习第三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两个词语。第四自然段出示课件让学生体验北京的美读后再讨论“你爱北京吗?为什么?再读第五自然段,并要用一种爱北京的语气来读。
1、是对一些重点的词讲的不够到位,例如:“矗立、庄严、宽阔、绿树成阴、川流不息、高楼大厦”等。
2、在第二自然段中忘了让学生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中央、前面、中间的方位。
不断学习新课程的理念,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设计教学,创造性的进行教学。
我的北京说课稿【第三篇】
这节课是本册书第二单元《中西方美术作品比较》的第四课,前三节分别是:人物、花鸟、山水。这节课讲的是中西方宫殿建筑的比较,分别选取北京故宫和巴黎的凡尔赛宫作为代表,了解中西传统宫殿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差异。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中西方宫殿建筑的基本特点和中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培养对建筑艺术的兴趣、主动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
中西传统宫殿建筑在整体布局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这种特点背后所蕴含的民族历史文化观念。
2、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对建筑的直观审美与民族历史文化观念结合起来。
3、教法选择:
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创设发,比较法,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列表法等。
4、学法选择:
比较法,讨论法,列表法等。
1、回顾旧知识:这节课的内容实际上和前面三节课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的美术作品的差异。
2、导入:用一段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初步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分组阅读、讨论,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
4、注意引导学生阅读重点内容。(列出提纲)。
北京故宫:
(1)中国宫殿建筑群通常采用的布局特点?
(2)中国历代皇宫的基本格局?
(3)前朝三大殿和后宫三大殿?
(4)封建等级观念在屋顶形式、房瓦、墙壁用色方面的体现?
(5)傅熹年考察故宫得出的结论?
(6)太和殿的建筑特点?
巴黎凡尔赛宫:
(1)凡尔赛宫在结构设计上的特点?
(2)镜厅的介绍?
(3)什么是斗拱、柱式、拱券?
根据学生回答找两位同学填写下表:
北京故宫。
凡尔赛宫。
布局特点。
院落式布局。
强调建筑整体的联通。
中轴线。
有
有
基本格局。
前朝后寝。
单体。
主要建筑。
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宫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镜厅。
等级观念。
中间是王宫,两边是宫室和政府办公处、剧院等。
建筑材料。
木结构。
石结构。
建筑结构。
斗拱。
梁柱和拱券。
(如果时间允许,加入一些影视小故事,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论:
欣赏西方宫殿建筑就像欣赏一件雕塑,面对的是一个独立的完整形体。而中国的宫殿建筑的美,则是通过多个单体建筑之间的烘托对应、庭院之间的流通变化,显露出建筑的总体气势和空间变化。
同学们或许会有疑问:为什么会这样?请听下面的一个小故事:
西汉建国以后,百废待兴,丞相萧何负责建设长乐宫、未央宫。建成以后,汉高祖看后说:“太劳民伤财了。”萧何说:“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显示你的赫赫战功和无比的威势。”
从这个小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任何宫殿建筑都是为了显示皇权的威严。
这节课我们比较了中西方的宫殿建筑,了解了他们在布局特点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
北京故宫与巴黎凡尔赛宫。
根据学生回答找两位同学填写下表:
北京故宫。
凡尔赛宫。
布局特点。
院落式布局。
强调建筑整体的联通。
中轴线。
有
有
基本格局。
前朝后寝。
单体。
主要建筑。
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宫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镜厅。
等级观念。
中间是王宫,两边是宫室和政府办公处、剧院等。
建筑材料。
木结构。
石结构。
建筑结构。
斗拱。
我的北京说课稿【第四篇】
各位老师下午好!
1.说课内容:
《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是北京市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四册第22课。
2.教材简析:
这是1篇寓言。写的是鸟王国要评选劳动模范,鸟儿纷纷推荐猫头鹰,凤凰国王派了乌鸦和麻雀去调查。他们调查的很不深入,乌鸦认为猫头鹰白天睡大觉,麻雀认为猫头鹰相貌又凶又丑,叫声吓人,不能当劳动模范。凤凰批评了他们,命令再去调查。在寓言的结尾处点出,调查研究要深入,要全面,不能以貌取人。语文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小学阶段要加强朗读教学及其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因此“正确、流利、有感情”就成了贯穿于三个学段的总要求。而这个要求将渗透落实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之中。本课教学任务我将分两课时完成,我所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3.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语气的朗读课文,体会4个有问号句子的语气。
2)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两个道理:调查要深入,全面,不以貌取人。
4.教学重难点:
读一读本篇文章你会发现:本课有4个问句,人物的不同,感情基调的不一样决定他的语气也不同,尤其是第一句:这样一个懒汉,怎么能当劳动模范呢?这样的反问句是孩子第一次接触。据此,我将重点确定为:体会4个有问号句子的语气。
孩子爱听故事,所以会很爱读。但是这则寓言故事里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调查研究要深入,要全面,不以貌取人。基于二年级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匮乏,会很难明白这个道理,我将明白两个道理:调查要深入,全面,不以貌取人。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5.学情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年龄又小,他们的取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很窄,我对孩子对于猫头鹰的了解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
我将以情境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范读、转换角色、师生表演等形式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快乐的事情。我会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想象你就是乌鸦(麻雀),怎样向凤凰汇报呢?在角色扮演中,使学生体会麻雀和乌鸦对于猫头鹰当劳动模范的不满,进而读出语气。
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采用、“读”(读课文)、“想”(展开联想)“看”(看视频)、“说”(说想法,表达情感)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在阅读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分为以下五步:
一、抛出问题,激发阅读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基于孩子年龄小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我设置了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五一劳动节快到了,鸟王国的劳动模范还没评选好呢,看,小鸟们正在激烈的争论着一个问题,(出示小鸟开会的图片)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由于已经初读过这篇文章,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如果答不出来,我会安排学生打开书快速读一遍。学生回答后,顺势板书:这节课我们就和小鸟们一起讨论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出示课题: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如此情境,将学生拉进角色之中,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位参与到讨论之中,则会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细读精思,体会情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我将以一、二、三个问句为支点,让学生在读读、议议、想想中明白,乌鸦和麻雀之所以不同意猫头鹰当劳动模范是因为他们的调查不够全面,是在以貌取人的道理。
通过第一个问句:这样一个懒汉,怎么能当劳动模范呢?
引出这是谁说的话?为什么乌鸦说它是一个懒汉呢?读读乌鸦的话。出示第二自然段,谁来读读乌鸦说的话?指名回答。
板书:白天睡觉。
这样一个懒汉,怎么能当劳动模范呢?是一句反问句,使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我将采用换一种说法(这样一个懒汉,不能当劳动模范。)的意思让学生明白中国的汉语在很多时候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将“不能”换成“怎么能”语气更强。
这个安排的理论依据是课标中说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乌鸦,猫头鹰在夜晚干什么,你调查了吗?这是凤凰问乌鸦的话,这里我安排学生结合课前的调查议一议,凤凰为什么这样说?使学生明白乌鸦的调查不深入,不全面。副板书:不全面。
麻雀看猫头鹰的相貌又凶又丑,所以就不喜欢它,讨厌它,用国王的话说这叫什么?对!这就叫“以貌取人”。(副板:以貌取人)。
于永正老师说:“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乌鸦和麻雀之所以认为猫头鹰不能当劳动模范是因为它:白天睡大觉,又凶又丑。然后指导这里我不打算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纯技的指导,“轻、重、停、连”,对于他们已经经历了将近两年的课文学习,读过几10篇篇的文章了,古人也说:“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才能“形于言”,由此,我知道,朗读指导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技术问题,实则在其“神”,它首先应该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导航。所以,我力求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如果你是乌鸦,看到猫头鹰,别人在辛勤的工作,而他却在呼呼睡大觉,还要评选他当劳动模范,会怎样向凤凰汇报呢?”“如果你是麻雀,看到一个这么丑的被推举为劳动模范,你怎样说呢?”同桌进行角色朗读练习加上动作表演,如果学生还不能读出语气来,我将进行范读,以此调起学生情感。
最后请问:小朋友,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发表意见。无论学生说能还是不能,我都将及时追问:“为什么”。这里我会尊重孩子的观点。
接着我再补充补充材料: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天能捕捉1000只田鼠,一只田鼠吃掉两斤粮食,一个夏天一只猫头鹰就能抢救下2千多斤的粮食,我们一个人一天大约吃1斤粮食,这样一只猫头鹰抢救下的粮食就够我们一个人吃五年多呢!
进一步提高认识:看了这些你想说些什么?我估计学生会说:
猫头鹰你真能干!
猫头鹰谢谢你!……。
这里我竟引导学生依据资料说出你为什么这样说?
我会及时评价:你能给它送个美称吗?板书(捕鼠能手田园卫士)追问为什么?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我会提醒学生:你能用书上的词语吗?在第一自然段找找。当你想不出什么来的时候,书上会给你准确的答案。
三、延伸课文,说话训练。
四、课外延伸。
课本所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我们教给学生的也太少了,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激起学生自己读书学习的欲望,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
鸟王国里还会有谁能当劳动模范,请你也去进行调查,可以查阅书籍,也可上网。将你的调查结果写下来,写清你推荐它的原因。
教育大师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至此,教学任务全部完成。
板书设计: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
不能能。
白天睡觉捕鼠能手。
又凶又丑田园卫士。
我的北京说课稿【第五篇】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第10课《北京》。
这是1篇写景记叙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将北京描绘成一幅多彩的图画。从这幅画里我们能读到庄严美丽的天安门,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又是1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天安门、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和高楼大厦。由于学生年龄小,部分孩子还没到过北京,还有部分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因此,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
1、认识“央、瓦”等14个生字,会写“央、交”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遵照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也本着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原则,我准备采用“情境识字法”和“图文结合法”教学。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集中识字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教学中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把生字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组词造句,同时还注意教给学生识字的方式,充分展开识字的过程。“图文结合法”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图片的辅助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入角色,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丽和伟大,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图文结合法,让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朗读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整个过程分为五步。
为了激发学生的情趣,在上课之前(播放《北京欢迎你》)mv。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刚才大家跟着音乐欢乐地唱起来《北京欢迎你》,随着画面愉快地游览了北京,或许你还和爸爸妈妈去过北京,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印象中的北京呢?在这一环节中,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北京,学生既是熟悉又是陌生的。说熟悉,是因为从小就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学生年龄小,大部分未到过北京,对北京缺乏具体形象的感知。
北京美,作者描写北京的语言更美。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来感受北京的美丽?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觉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二)读词识字。
最难读的句子我们都会读了,相信这些词语更难不倒大家了。(去拼音请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三)整体感知。
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那么北京哪里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我主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继指导课文第2、3、4自然段。在学习中注重朗读和感悟北京的美丽。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美在天安门)。
1、利用课件展示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画面,看图体会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心地段,她的美丽和庄严。2、庄严的不仅是天安门还有人民英雄纪念碑,他矗立在广场中间。矗立一词比较抽象,通过图片猜测“矗立”的意思,板书“矗”的书写。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北京天安门的热爱和赞美。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美在柏油马路、美在立交桥)。
1、利用课件和插图展示北京交通的发达,环境的优美,结合画面认识“立交桥”、“图案”等词,体会“绿树成阴”、“川流不息”等字词的意思。
2、说话训练:
(三)共享背诵的喜悦。
我用按照课文填空提示性的方法帮助学生背诵。
其实,北京还美在有很多名胜古迹、公园等等,你们下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下节课请你来当一回小导游,给我们介绍美丽的北京。
我的北京说课稿【第六篇】
《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美丽的北京城的夜景,北京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教学这课,要求: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焕然一新、金碧辉煌、从天而降、犹如”等词义,用“犹如”说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日新月异的变化,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本课时主要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和日新月异的变化,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夜晚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绚丽多姿的夜景,但课文里的很多词语、景色学生很少接触,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北京,我的做法是:
1、班上的学生因为条件所限,都没有过北京,我搜集了网上的一些图片及资料做了一个课件,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从复习以往学过的有关北京方面的课文入手,感受北京的美丽.然后问:北京的夜景美吗?想不想跟着老师一起去欣赏北京的夜景?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出学习目标,出示学习方法。
4、采取自读自悟及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学习。
5、在小组汇报与展示的过程中,我首先做到教师和学生语言的融合,教师的语言是谈话式的,是平等的对话,把以往的语言,本课学习的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
6、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如:“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让学生说说在我们这的什么地方看到过,然后用“犹如”想象说话,感悟各式各样的灯汇集成海洋,让北京辉煌、亮丽……也许给孩子们感悟,孩子就能在语文学习找到一片晴空!
我的北京说课稿【第七篇】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十课《北京》,(板书:北京)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说起:
一、说教材。
《北京》是1篇讲读课文,通过描述北京美丽和变化,表达出作者对首都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
二、说学情。
1、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爱探索易感染。
2、积累了与课文有关的生活素材。
3、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
4、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相当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提出,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优化整合,才能打造出一种崭新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因此在充分研读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巩固1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课文内容。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北京的美!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描述出北京的美丽!激发爱国的情怀。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提出:对文章的理解,要紧紧抓住情感要素,发掘人文内涵,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感染学生情绪,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而培养学生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精神境界。
四、说教法。
1、先学后教。
2、朗读品悟。
3、创设情境。
4、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式,它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学法。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创设情境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朗读训练。迎合新课标中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将以闯关的游戏方式进行,
第一关:我会认5分钟。
第二关:我会读25分钟。
第三关:我会讲10分钟。
(一)第一关:我会认。
出示闯关目标:我能准确的读出生字词。
设计意图。
读准生字是学好课文的前提。采用各种游戏来检测孩子对生字的掌握,简洁高效,又能极好的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二)第二关:我会读。
出示闯关目标:我能找出文中描写了哪几个景点,还能有感情的读出来。
我会说:“小朋友们,请大家先自读课文,找找有哪几个美丽的景点,试着通过你的声音和情感读出它的美丽。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
让学生带着目标去自学,这是高效教学的关键,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先学;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强弱搭配,体现了“兵教兵”的理念。这个目标的设置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然后小组展示,全班交流。师生共同。
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完成板书。
(三)传递美丽。
闯关目标:我喜欢这迷人的景色,我能美美地读一读,然后展示给小伙伴听,哈哈!我开始啦!
这一环节重在阅读,是教学的重点,力求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思,以读代讲,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要做到这一步,需要孩子用心灵去体会,从字里行间领悟,从遣词造句中揣摩,这是一个吸收、消化、积淀、酝酿、而后再倾诉的过程。为此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从而实现了学生阅读主动性、多样性、独特性。
具体是这样处理的:第二段的配乐朗读。第三段老师引读。第四的想象阅读,第五段欣赏阅读。最后给全文配音“正当小小播音员”的比赛,把朗读环节推向了高潮。
课件展示。
在朗读的同时进行重点词句理解。理解和朗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充分的理解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没有深刻的感悟就无法实现感情朗读。期间我运用课件引导孩子掌握三种理解词语的方法,一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二是从字面上理解。三是配合画面想象理解。(配以课件展示)。
(四)介绍美丽。
出示闯关目标:面对这迷人的景色,我忍不住想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北京的美!让孩子们当小导游,就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这个环节孩子们自由选择,结合自己的生活素材和阅读经历,随意介绍,任意发挥。孩子们会挑选自己喜爱的地方去介绍。根据孩子的选择适时的出示相应的画面,(课件配合)这些画面会给孩子的介绍在最大程度上提供最充足的信息。孩子们会在视觉的冲击下,快速灵动的思维,开始生动的介绍。这样使孩子的介绍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文本,灵活而丰盈,这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孩子的介绍我预设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程度不太好的照本宣科,面对图画背诵相应的课文。二是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适当的添加自我的元素。三是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按照一定条理,把自我的元素和课文的信息加以整合,流畅的表情达意。我会分别选择不同程度的孩子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着重加以引导,力争在实际意义上实现“学以致用”目的。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学以致用。这个环节用多媒体来辅助,可以变抽象为直观,以形象可感的画面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学生的眼、脑、心、口都动起来,所有的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视野更加开阔,使思维更加活跃,使表达更加流畅,从而轻松突破难点。
(五)拓展延伸。
学生在充分感受首都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之后,热爱之情油然而发,当然不能使这种情感只在心底荡漾翻滚,得想办法使孩子们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以便从小扭转中国人羞涩内敛不善表白的缺点。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环节。
说话训练:
我想对北京说----------------。
我想对世界人民说--------------------。
这样使孩子学生个性化语言得以张扬,思维得以拓展,情感得以释放,心声得以表达,一切水到渠成。
六、说板书。
天安门广场纪念碑。
马路北京立交桥。
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
设计意图。
板书简洁,明了。有多个景点围绕的北京城嫣然变成了一轮火红的太阳,寓意深刻,即勾勒出了文章的脉络,又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道别:各位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您的聆听!
我的北京说课稿【第八篇】
今天我要说的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11册第一课《北京的色彩》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这是著名学者型作家陈章武先生的1篇文章。本文独辟蹊径,从“北京的色彩”这个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北京的美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语言优美,适于反复诵读,细细品位。
目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达到正确书写、灵活运用。
2、能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并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也就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4、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色彩”,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体会北京的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学习文章独辟蹊径的写法”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每篇文章都应该选择最适合的教法。《北京的色彩》一文语言清新流畅、生动优美,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北京的美好,文中蕴涵的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课堂上老师的任何分析讲解都会显得贫乏、无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用心灵去体会、去朗读,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理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文章的语言美。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片段练习的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和欣赏能力,应该让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对北京的热爱。学法: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通过朗读课文,观察图片,展开联想,充分发挥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北京“壮丽而辉煌的色彩”带给我们的震撼,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课前准备:师生搜集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北京欢迎你》的cd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安排得是否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北京欢迎你》优美的旋律中,一起欣赏课前师生搜集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去领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把描写色彩的词句画出来读读写写。
(三)、分析课文,体会理解。
1、找出能概括北京“色彩”的句子,启发学生在首尾段中找出总起句和总结句。总起句: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总结句: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2、根据总分结构,理清课文层次。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北京“壮丽而辉煌的色彩”?(自然风光,人文景观)。
3、作者观察细致,语言优美,重点以第4、5、7自然段为例进行分析。
(1)自读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感悟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2)本自然段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句是总写句,概括了秋天的树叶带给作者的感觉。第2、3、4句具体描写了在从机场进入市区的路上,作者欣赏到绿色时又惊又喜的感觉。第5、6句用了两个比喻表现了银杏树叶的曼妙。
出示佳句赏析。
a、就在这绿色中间,呈现出我在家乡所看不到的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一时辨认不清的乔木、灌木,把千百种奇妙的色彩纷繁而又和谐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使我又惊又喜。
(作者惊的是居然在绿色中又呈现出千奇百妙的色彩,一连串aabb式的词语,如“深深浅浅”“闪闪烁烁”“团团簇簇”点缀在句中,语言显得很靓丽;作者喜的是北京的色彩虽纷繁但又十分和谐。
b、随后,我漫游天坛,发现北门内那两排银杏树,满身都停满了黄蝴蝶。秋风一吹,蝴蝶纷纷扬扬飘落地上,待细细一看,却又都变成用黄绢裱制的小扇面,宽边上,还留着一道未曾褪尽的绿镶边呢!(“纷纷扬扬”突出了树叶的轻盈,“黄绢裱制的小扇面”突出了树叶表面的细腻、光滑。表现了作者被“征服”的惊喜。朗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根据内容想象画面。
(3)默读第5自然段,自主探究。
找出本自然段中描绘香山红叶的色彩的词语,读一读,写一写。
本自然段中出现了两处省略号,展开想象,你还能想到哪些颜色?(在想象中让香山红叶的色彩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丰富起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所说的被“征服”的原因。)。
(4)有感情的朗读第七自然段,思考、讨论:第1、2句突出了什么?(突出了黑灰色的长城“凝重而又冷峻”朱砂色的故宫“深沉而又威严”)第3、4句突出了什么?(突出了新楼宇和立交桥色彩的“热烈明快”之美。
(5)、我常常把脸孔紧贴在公共汽车的窗玻璃上,不断从街道两旁飞驰的楼群中寻找雪山的洁白,草原的嫩绿,沙漠的金黄,大海的蔚蓝……(加点词语表达了“我”想看到北京色彩的急迫心情)在赏析佳句,想象画面这一部分时,出示这些句子,旨在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品读课文,把学生带入如诗入画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形象的画面带动学生的思维,边读边想象北京的色彩,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紧扣题眼,深化主题。
1、再读勾画出的概括全文的句子,想一想:这样的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
2、理解“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所以在课后,除了完成课中习题,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学习作者独辟蹊径的写法,细致观察,写一写你喜欢的一处景物,可以只抓住其中一个点来写详细写具体,完成片段。
每个教师都懂得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本课的板书,以重要词句为点,以文章脉络为线来安排,明确地体现教学目的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本课教学特性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统一,始终着眼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始终着眼于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学会创新,学习实践,既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见解在教学中发展。
北京的色彩秋林(自然风光)北京之美壮丽而辉煌建筑(人文景观)(色彩纷繁而又和谐)。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积极的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互帮互学,实现生本对话,“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重视学生的读、说、写,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