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论文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例【精选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素质教育论文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例【精选8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素质教育论文【第一篇】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十分明显。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差强人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主要存下以下问题:

1.人文素质课程课时有限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表现,是其教学改革的核心,只能不断的加强不能削弱,由于总课时的制约,人文素质课程课时受到很大局限。而且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知识不断进入大学课堂,需要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这势必压缩人文课程的课时,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文类课程课时仅仅占到总课时四分之一不到。

2.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简单、方式单一

纵观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列入必修之外,其它人文类课程大多归为选修课之类,选修课往往是大班授课,动辄几百人一起上课。对于学生而言,无论从重视程度、授课效果、学习兴趣等来看,选修课的效果都差强人意。而且人文选修课成绩一般不列入奖学金的考核范围,学生在选修课中迟到、早退、玩手机、旷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尽管有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开设人文讲坛、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经常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人文兴趣,但这些活动数量少、组织不力,效果差强人意。

3.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高

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在道德情操上,尽管很多学生都具有新时期大学生所具有的美德和责任感,但大多停留在认识上,实践效果不好,大学生说脏话、打架、男女朋友行为不雅、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攀比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在价值取向上,由于长期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应用型本科学生奉行实用主义,金钱主义至上,盲目追求奢侈的生活,学生的精神世界容易变得空虚,缺乏对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理想的追求。三是综合能力欠缺。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滞后,应用型本科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局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行其道,应用型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比较熟稔,但在适应环境、人际沟通交流、抗压能力建设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

二、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课程多、教学任务重,简单的通过硬性规定来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理工类院校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来优化人文素质课程建设。首先,在专业课中渗入人文素质教育。在一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专业课占总课程的比重在60%以上,也是应用型本科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课程,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在专业课授课中有机的融入人文教育,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只要教师善于发掘,给学生介绍该专业学科发展和对人类的贡献等,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真的治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人文教育的内容。其次,优化人文素质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是高校的必备课程,是其它课程的领头军,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仅有两课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用两课来替代人文教育是不可取的。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开设配套的人文必修课和人文选修课设置,诸如大学语文、艺术鉴赏、哲学、法律等多门类的人文课程,给予学生丰富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同时加大对人文选修课的管理,通过教师专业化、管理正规化和考核正常化等来帮助学生认真对待人文素质课程,能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学习与探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2.营造人文氛围

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校园的人文氛围是十分必要的举措,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每所大学都经历过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和坎坷,每所大学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想与特色,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结合各自的校徽、校歌、校训等进行精神文化建设,而不是将其停留在口号上,通过佩戴校徽,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充分发挥这些代表校园精神与内涵的符号的作用。同时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前景等,将校史教育放到正常的教学当中,通过校史陈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模拟发展历程、理论讲述等形式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学校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校史的重要作用。其次,开展学术文化活动。学习是高校的主要活动,学术文化建设程度直接影响整个校园的人文气息,尤其在专业研究氛围紧张的应用型大学,进行学术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可以通过网络、社团、广播站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形成积极学习的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专心科研的品质;设立学术文化节、学术交流角、成果奖励机制等提升学术氛围;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使枯燥的学术科研过程充满人文关怀。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如果教师自身人文意识不强、人文素养不高,很难培养出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人文精神。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物质主义的熏染下要恪守教师的本分和天职,坚守学术伦理和道德,维护师道尊严,用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教学态度来感染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很深的学术修养,还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哲学、艺术水平,这样才能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举一反三、信手拈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应用型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各级培训和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优化教学方法,人文素养教育更应该以人文化的形式进行,抛弃传统教学中的权威性、强制性、灌输性、说教性、训导性等呆滞的教育方法,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讨论、对话、实践、反省等来唤醒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在讨论中使学生双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使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使学生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

三、结语

总之,应用型本科人文教育的现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种负面影响是深远而深刻的,不仅降低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到大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带来了阻碍作用。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课程建设、资金投入、师资培养等各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其文化关注与人文关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论文【第二篇】

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幼教中也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现象。特别是在当今人才竞争激烈的前提下,一些家长和老师更是把盲目地对幼儿进行所谓的“智力开发”即:对幼儿进行琴、棋、书、画等高难度、高强度、专业化的训练当作是对幼儿实施的教育。因此,要想对幼儿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必须明确素质教育的目的,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成为身心健康、能力全面、人格完善、个性鲜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真正的素质教育要求幼儿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将它们与文化知识技能的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重视幼儿家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在幼儿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专家的研究证明,幼儿发展期间家庭教育的影响大于幼儿园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在孩子6岁之前,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接触的社会关系只有他的家庭成员,孩子的行为往往模仿他的父母。家长营造的氛围、树立的榜样会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说家庭是启蒙教育的第一站。但在生活实际中,往往有一些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疏于对孩子的教育,他们强调教育孩子是幼儿园的事,父母只是生活的提供者。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幼儿教育不是指幼儿园的教育,而是指幼儿园、家庭、社会的总和。家庭教育在幼儿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幼儿的家庭教育在幼儿的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场所,家长是第一任教师,而且是终身的教师。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让孩子关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朋友、花草动物,关心大自然。就是说良好的情感教育,是让孩子学会关心,学会合作。这是未来人才的需要,合作的需要。其次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常常讲“塑造容易,改造难。”幼儿期属于塑造期,塑造是容易的。所以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家长要让孩子独立地完成一些他力所的事情,不要一味的包办一切。

三、充分发挥幼儿园在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发展和提高幼儿的素质,而不是给幼儿灌输多少知识,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更应强调面向未来发展幼儿的基本素质。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素质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幼儿园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自身素质。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观念,然后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为,从而实现教育的预期目标。高素质的幼儿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也就没有幼儿良好的素质。

2、重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园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基本教育场所,而教育者是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教师应善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力和好奇心。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好奇是创新的动力。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交织在日常活动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幼儿思考、想象且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

3、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品质。培养幼儿的主体性首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和权利,真正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第六条的精神,“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其次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做到面向全体的同时,因材施教,进行个性个别化教育。最后应强调要重视幼儿的活动,尤应坚持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的原理。为幼儿创设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并提供机会让幼儿在操作物体和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自由、主动地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4、在游戏中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

游戏活动是3—6岁幼儿最喜爱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园要抓住学前儿童的年龄及身心特点,树立起正确的游戏观和素质教育观,在注重幼儿兴趣、能力和情感培养的同时,全面地开展各类游戏,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促进幼儿品德、才智、身体、审美各方面素质综合提高的目的。如通过组织孩子玩“角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提高品德素质。“角色游戏”是指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创造性反映幼儿的生活。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模仿和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在与同龄伙伴的不断交往、合作游戏中,幼儿了解了简单的社会行为规范,懂得遇困难要大胆克服,对人要谦让、有礼的道理,提高了幼儿品德修养,也有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通过开展“智力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提高才智素质。智力游戏是为了增进幼儿知识,发展智力而专门设计的有规则的游戏,其内容涉及语言、常识、数学等多个方面,通过游戏幼儿进行观察、记忆、操作、比较、分析、判断、推理、想象、创造等多种智力活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得到充分的锻炼。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就认为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新的认知结构以及发展他们情感的机会。所以幼儿园将游戏纳入教育活动中,使游戏与教育相谐相融,便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游戏独特的素质教育性,取得其他活动无可替代的功能。

素质教育论文【第三篇】

1.音乐教育以人为本

目前的高校受教者,往往忽视了音乐教育,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找到音乐的本质。音乐教育并不只是教给学生学习,更多的是指导学生做一个能动的人。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经说过,音乐始于自身,人们对音乐的亲和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且生产活动也离不开音乐。音乐教导人们劳动、抒情;音乐帮助人们找对象、敬鬼神;不管是学者还是艺人,也不管成绩优秀或是一般的高校学生,他们都可以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得益于音乐。因此音乐教育更多地重视以人为本,从人类的本质出发,培养音乐感,认识音乐,借助于音乐培养自身修养。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艺术一样,也是一种人类的本性艺术,众多的史诗中也有证明这一点。音乐艺术是一种抒情的艺术,人的感情是十分敏感的,大学正是学生感情和人文素质培养的阶段。通过音乐教育,高校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感情培养,把对自己的感情延伸到对人类和自然中来。这也是在鉴赏音乐中审美的抒发,是通过音乐教育而带来的对人类情感的直接模拟和升华,音乐教育的功能也可以通过情绪感染来实现,人们可以从音乐的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产生关于认识和道德的力量。音乐活动来自于人的喜怒哀乐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但它不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它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2.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教育中也有极多的非审美因素,比如道德、政治等,但这些表现形式也都是寓于意向,能够通过审美过程将其表现出来。鲁迅曾经说过,虽然享受美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它的功能,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将其寻找出来,美学具有特殊性,它是如此直接又让人偷乐,如果美的功能无法发现,那么它也不见得美了。由此可以说明审美是艺术教育的核心表现。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也有提到,艺术不是买卖,没有任何非艺术的目的,它就是那样为审美而存在的,音乐之美在于心灵、情感和思想,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将其替代,因而构成了音乐审美教育这一有特殊价值的行为方式与理论命题。音乐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教育,在学习和鉴赏音乐的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是为了教会学生聆听、表演和创作。这与必要的音乐训练是无法分开的,如果离开了技术训练,那么音乐教育所肩负的任务就很难完成。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享受艺术,那么你本身就应该具备艺术修养,这与音乐教育的本质也是相同的。对于无法分辨音律的人来说,音乐就不是所欣赏的对象了。审美不仅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同时也是音乐教育的技艺和性能,音乐的审美是与生俱来的,但通过音乐教育我们能将其更好地发扬和表现出来。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表现形式

1.音乐教育能增强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他各方面素质形成的物质基础,健康的体魄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前提条件。如今高校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就业压力较大,容易感到身心疲惫。音乐教育更多的是让学生欣赏音乐,帮助他们舒缓压力、增添活力,指导高校学生的身心共同健康发展。演奏音乐更需要眼、耳、口、四肢乃至全身的共同配合,与体育锻炼一样具有增强体魄的作用。在高校学生的身心教育中,音乐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学习或工作的状态,就无法保持身心的愉悦,音乐教育对促进高效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2.音乐教育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正能量,只要通过适当的指导就能够帮助学生指正方向。古今中外,有非常多的艺术作品,音乐素材随处可见,同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极其多样,不用局限于一种乐器,其欣赏价值往往是大于教学价值的。其实从上幼儿园、小学开始,学生就已经受到了音乐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庄严肃穆的国歌传达着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使命感;雄壮热情的“热爱祖国”赞美着爱国爱民、勤劳勇敢的美德;优美抒情的“世上只有妈妈好”饱含着对母爱的深情歌颂。优秀的音乐作品有生动而浓厚的情感和鲜明的价值导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勤劳善良、孝顺父母、关爱他人等积极的思想道德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高校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这种感之于心、导之于行的作用值得注意。音乐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或者校歌、班歌,这也是音乐教育的很好表现。好的音乐能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爱国爱党、爱校爱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之形成更强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这对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结语

音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通过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对高校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分析和表现探讨,从实践角度出发解析音乐教育价值,正视音乐教育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作用,这对指导当代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素质教育论文【第四篇】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全面发展的时代,人才对社会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的中国将会越来越突出。而开展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培养高素质高修养的新型人才来实现中国崛起的目的。因此,在体育教学的历史进程中,只有顺应当代社会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牢牢把握住体育教学的核心思想,才可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存在的误区

就当前的社会现状而言,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分布着诸多不足。

(一)思想观念南辕北辙,将手段当成目的

所谓体育,就是以人的身体活动为媒介,通过各种规律,实现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完善的人才。所以体育教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完成训练,而是,在锻炼的同时,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达到完善人才的最终目的。但是,现实意义上的体育教学并不如理论上的那么完美,反而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为学生制定统一的运动标准,忽视学生的自身实际;教学的过程只重视结果,降低过程的影响力等等。

(二)实际教学本末倒置,重竞技轻素质

实际上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误区与中国的基本现状有着重要关系。许多高等院校以帮助学生应对考试为主要目标,把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作为主要手段,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经历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校期间被动的参加体育活动,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离开学校以后很少存在学生继续保持体育运动的情况,这样的行为违背了最初素质教育的初衷,并未起到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作用。

三、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体育素质教育的认识

体育素质教育是新时代观念进步下的产物。它区别于过去的那种注重整体的模式,把教育的焦点放在个体的身上,重视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如今社会公众对于素质教育的认知度越来越高,这也要求从事体育教学的工作者应该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对素质教育的认知程度。武装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要明白素质教育对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确定素质教育的正确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加快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于学生而言,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占据了成长的大部分,因此,教师就成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对于体育教师而言,督促学生定时参与体育活动,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打造全面的符合国家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也一定要符合要求,一定要有强硬的专业功底,并且深深理解教师的任务以及责任。只有教师切实认识到自身责任的严重性,同时愿意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体育素质教学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转变课程理念,增加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体育教学的改革不仅仅是思想层面上的改革,还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付诸实践,具体表现在对教学方式的设置以及教学的内容上。改善以往传统老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中添� 另外,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更新和改革,以求顺应时代的潮流,符合时代的变化。

(四)结合实际,提高体育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所谓的素质教育,其最终的落脚点位于素质二字,就是指通过教育,促进人的综合素质。身体素质只是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小小的方面,除此之外,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等也属于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但是,立足中国的现实,中国从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并未真正的把目光放在素质二字上,只是一味的强调技能,这就是中国高等院校体育素质教育现存的弊端。所以,素质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在加强身体素质锻炼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代替以往的呆板无味。

四、总结

彻底推行体育素质教育是当代乃至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使体育教学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就必须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目标,放眼长远,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避免传统的重竞技轻素质的误区,把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到底,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育素质教学。

作者:周德来 单位: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第2篇: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渗透

一、高校体育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对人文精神的传承,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体育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这是以往内体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这决定了体育教学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载体。

(一)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境界,即是说要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相符合,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也是体育改革的新形势。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毅力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能�

(二)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

体育教学不仅仅传授知识与技能,还包含多种功能,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体育活动一般具有竞争性、合作性,在竞争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合作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不仅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还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身心准备。

(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品德

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良好的体育技能,还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当然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认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有助于文化素养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因为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比如田径教学中起跑训练,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投篮命中率训练中,有助于学生智力的提升,为从事智力活动打下基础,这些都会潜移默化的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一些高校认识到了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在教学中实施。但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基础薄弱等,这会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进,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教学观念陈旧

高效体育教学观念陈旧,还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中重视实践轻视理论,实践课在课时上占了很大比重,但理论课占用的课时较少,教学中重视的是体育技能训练,忽视理论知识传授,这会让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练习,认识不到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就无法为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学生只知道反复的机械练习,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更不明白在体育锻炼中如何运用这些体育知识与技能,也就无法达到提高强身健体的目的。另外教学中教师注重系统的讲授,未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的节奏走,教师让练习什么就练习什么,这是灌输式教学模式的体现。教学中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结合学生实际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采用统一的授课标准,统一的评价方式,也即是说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实施因材施教,缺乏适合当代大学生实际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这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模式滞后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仍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只是被动的跟着教师走。即是说教学模式还以教师为中心,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不利于学生能动性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课程教学内容程式化、模式化,强调的是学生掌握统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因为学生兴趣得不到满足,对体育课缺乏参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三)学生基础薄弱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由于教育、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特别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属于特长生,特长生长期进行体育训练,身体素质较好而文化素质不高。从整体上来看,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人文底蕴不足,一些学生甚至有写作与表达能力方面的缺陷,对人文知识了解的较少。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很少参与丰富的人文学习活动,容易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近年来很多高校教师在积极探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也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但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高校体育教学中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的,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基础水平等确定教学内容,同一个教学班中学生接受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一样的。但学生在运动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有差异,统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

(五)教学内容不精

高校体育教学缺乏统一的教材,大都是学校教师自己编著的教材。由于教师自身水平的局限,体育教学内容多而不精,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与大学生需求相背离。大学生想学习实用的运动项目,在以后的工作中仍能参与锻炼。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是比较注重的,但不能因此忽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如果学生养不成终身体育意识,对体育事业来说是不利于长远持续发展的,也不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锻炼,也就无法起到愉悦学生身心的作用。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策略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体育教学理念是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符合,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作用的发挥和人才培养质量。体育教师应树立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提高教师的指导性。体育教学应开展丰富多样的选项课,如自由选择体育项目、自由选择体育教师等,这是对学生兴趣的重视,也凸显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项目,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调动,避免学生因为不习惯教师的讲授方式,对讲授的教学内容不喜欢而导致的厌学现象。教师要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用自己良好的人文素质影响、教育学生,体现出人文关怀。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味的批评,特别是学生心情比较低落的时候应积极鼓励,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人文素质教育最直接的实施人,因此教师的人文素养对人文素质教育有着直接影响。教师的言谈举止、工作态度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很难起到引导与教育作用,所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的方法有很多,高校要重视体育教师培训,给教师提供继续学习与进修的机会。同时体育教师要适应时展要求,认识到继续学习的重要性,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使自身具有较高的身心素质与较高的人格魅力。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教师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用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无形中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增加自身的人文自觉性。另外高校体育教师不管在知识积累还是思维方式上,都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否则很难吸引学生。

(三)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更多的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增开一些人文知识方面的课程。体育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运动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开设一些娱乐、休闲类体育项目。同时要做到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生活相衔接,也就是要在教学中落实终身体育,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体育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只有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体育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教学体育史时,教师要结合实际制定目标,通过学习体育发展历程,理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观看体育比赛,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体会到协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这样的体育教学不仅能有效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还有助于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相应的氛围,要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就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首先,高校体育教学需要一定环境,比如体育设施与空间,干净的草场、空气、泳池等,能缓解学生身心,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其次,高校要给学生建设具有良好人文气氛的空间,学生置身于这样的人文环境中,能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所以高校应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这对学生学习体育,提高人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体育馆中张贴体现体育精神的名人名言;悬挂体育名人画像,激励学生学习。高校还可以聘请有关体育专家举办以人文为主题的讲座,通过广播、橱窗等形式加大体育文化知识宣�

(五)采用分组教学方式

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大学生由于教育、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调动,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分组教学方式,按基础水平、兴趣等进行分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作者:杨嘉跃 单位:吉林警察学院警察体育教研部

第3篇:高校素质教育与学生评价新模式研究

一、高校素质教育与评价模式的关系

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点为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在该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的评价模式评估学生的真实情况,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自我发展方向提供引导,让学生真实感受素质教育带来的成功。从激励原理来看,科学的评价模式可以让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挖掘自身潜能力。因此,高校素质教育离不开合理的学生评价模式,包括评价内容、方法、评价结果使用的合理设计,使评价模式反映素质教育的过程,也关注素质教育的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通过评价结果反映学生的布置,让学生得以反思和改进不足。

二、构建学生评价新模式策略

1.突出过程评价。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思想品质、知识技能、技能素质等多项教育,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无法全面评价学生情况。而应注重收集和分析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程度、思维能力、情感及创新能力。例如在学术活动、课程讨论、观摩学习等活动中,教师收集学生在学科活动中行为表现资料,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将巩固学生的学习意识、实践意识和努力意识。

2.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评价。

评价模式需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始终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教育过程,因此,需要调整并建立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新标准。这要求实践课程质量的优化及效果强化,明确实践目的,对实践全过程做精心组织和安排,在实践教学的所有环节制定严格的测试标准和评定依据,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评价方式也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最后,将创新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将创新素质作为新评价模式的重要构成元素。

3.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衡量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评价和评价结果掌握过去和现实的表现,了解个人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巩固优势、改进不足,实现个人素质不断提高。好的评价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了解自身过去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揭示学生未来发展目标,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激励和教育作用。而且从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反馈体现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等基本要素。因此,学生评价模式需要建立反馈机制。反馈机制的作用是传统抽象等级、分数等评价结果无法比拟的,它能让学生获得被肯定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改正不足。同时肯定感受也让学生更信任评价方式,将评价作为个人发展需要,主动接受他人评价,将外部评价作为内在发展动力。

4.建立多元评价主体。

素质化评价是发展性和开放性的评价,该特点也要求转变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向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多元评价主体转变,使评价活动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由于评价主体的不同,需要明确多主体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不同评价主体提出不同的要求;淡化评级主体的等级和分株,使多主体评 例如学生自评以“寻找自身发展不足”为主,达到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学互评以“寻找他人的‘闪光点’”为主,将他人的“闪光点”与个人进行比较,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教师评价以“发现学生特长”为主,抓住学生的个性,实施分类评价。

三、总结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优秀15篇)

作者:王举 李晓宇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第4篇:高校素质教育课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一、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意义

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所积累的文化,在民间音乐中能够充分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体会到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民歌是民间音乐的有效表现形式,曲风淳朴,朗朗上口,容易被人们传唱,民歌是人们心里的真实声音,民间音乐将社会文化充分的表现出来。民间音乐的失传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没落,民间音乐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和生活的元素,对民间音乐进行传承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民俗文化。民间音乐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艺术不会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传承民间音乐也就是传承民族文化。语言是民间音乐中重要的内容,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以及文字,传承民间音乐的同时也是对民族语言的拯救。很多人都知道纳西族的音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纳西古乐其实是从汉族由来的,在融入到纳西文化前,还有汉族经文的配唱,但是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弱化,形成单独的纳西族音乐。音乐的传承过程中语言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当前很多民族的文字已经失传,在传承民间音乐的同时能够使以口头语言形式存在的语言得到流传。

二、高校素质教育课中民间音乐的传承

(一)展现民间音乐,提高学生的兴趣

我国的民间音乐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的少数民族的乐器就有几百种,说唱音乐以及戏曲等也有几百种,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进入提高学习的兴趣。在传统的民间音乐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在音乐内容中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人文风情等。感受黄土地人民的粗狂与豪放,感受江南民歌的温柔与婉转,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震撼与享受,在素质教育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为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解说,让学生对民间音乐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感受到民间音乐的魅力,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传播,使民间音乐得以传承。

(二)坚持学生为本的传承理念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育要坚持学生为本,高校素质教育课中的音乐素质课是比较有个性、有活力的,在目前的教育中专业理论重视程度比较高,音乐文化的关注和学习其实很少,加之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从小接触的就是比较四化的音乐形式,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并不高,这给民间音乐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在素质教育课中,要坚持学生为主的传承理念,既张扬个性,又不失传统民间音乐的文化底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听民间音乐。在素质教育课中可以设置民间音乐会、开展原生态歌曲比赛等,使学生的民间音乐的兴趣更加高涨,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有条件的还可以深入到民间音乐比较盛行的地方进行素质教育,充分吸收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营养,促进民间音乐传承的顺利进行。

(三)完善民间音乐资料库

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传统文化只能以静态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导致我国的生态文化失衡。在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中,我们应充分尊重乡土音乐文化,在高校中建立民间音乐数据库,利用数字化媒体对原生态的民间音乐进行保存,如建立腾冲荷花佤族清戏数据库、阿昌族音乐数据库、傈僳族民歌数据库、澜沧江流域彝族民间音乐数据库等,并在素质教育课中为学生展示,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间音乐文化,能够积极的传承民间音乐文化。

三、结束语

不管是将民间音乐融入到高校中,还是教师与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感受和体验,都可以使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传承民间音乐中。民间音乐的传承并不是短时间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传播,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教师应积极提高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和重视,感受到民间音乐的内涵以及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民间音乐保存起来,更好对民间音乐进行学习和传承。

作者:张媛 单位:长春大学音乐学院

第5篇: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探析

一、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一)本质上的一致性

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概念和外延上都有不同,在整个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实施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等各方面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其中,国防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整个社会全体公民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国防政治、军事技术战术等方面施以影响的一切活动”。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素质的综合培养,尤其重视对学生健康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广义上而言,素质教育包括国防教育在内,即可将国防教育视作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在高校素质教育教学实践中,国防教育应服务于素质教育,可以国防教育为契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独立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人格精神;素质教育中应自觉设置国防教育知识,有意识地渗入国防知识,营造国防教育知识环境,构建相关的文化平台,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

(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高校国防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是高校中的青年学生,从根本上而言,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围绕培养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而展开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适应时展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发展理念、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与社会责任感、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时代新人。素质教育的目标特征就是不断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等国防教育形式,以爱国主义为国防教育的核心,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2]由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指导精神可知,爱国主义教育为国防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在推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格和道德情操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国防教育的教育教学指导精神,这一指导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内容上可以相互促进,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

(一)国防教育能以其独特性开拓素质教育的

活动空间教育内容,是指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实质。鉴于高校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本质和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在教育内容方面就可以通过精心组织和科学安排教育内容,以达到在相互包容中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首先,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具有重叠性,通过发掘二者的一致性,合理构架相关教学内容,可以达到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目的。高校国防教育内容中包含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内容,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价值目标,二者之间既有外延上的包容性关系,又形成总体目标一致、具体内容又存在差别的复杂关系。高校国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涉及国防知识、国防历史观教育、国防实践教育和国防思想素质教育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而贯穿整个国防教育体系中根本的教学指导精神,则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而这恰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可以认为,国防教育抓住了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侧翼,以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开拓素质教育的视野,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积极开展高校国防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能够极大地展开素质教育的教育视野,在教育效果上能够发挥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具备的独特作用,有效弥补其他教育方式之不足。高校国防教育课的最大特点是融国防知识教育与国防技能教育于一体,而且国防技能教育的内容也往往与高校大学生追求奇异、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相一致,因而能够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军训课程教学为例,通过军事技能训练,锻炼体魄,增强体质,培养青年学生的团结互助、勇敢顽强、令行禁止、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二)高校国防课程教学为高效开展素质教育

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积累,开拓了素质教育的理论视野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方式是通过现役军人带领在校大学生,通过实施一定的准军事化的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训练方式。这样的训练方式有效克服了高校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实践能力方式的不足。在高校国防教育课教学实践中,接受邀请、由部队指派到各高校参与军训的战士,往往都是具有深厚的国防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军事训练经验的优秀教官。他们信念坚定,理想崇高,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在学校的国防教育过程中,他们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参与训练。这种耳闻目睹、身体力行式的教育方式能够极大克服大学生缺乏实践教学的弊病。总之,在高校开展素质教育,不妨借鉴一下国防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提高多方教育的规范化和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直接参与、严格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锻炼和发展自己。比如国防教育中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一般素质教育中不妨积极借鉴国防教育的这一方式,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以国防教育为契入点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

(一)国防教育对于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具有显著的效果

“三观”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高校国防教育的教育目标相一致。高校国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的教育目的在“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这也让我们看到高校国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是两个“异曲同工”的教育领域,让我们看到了在高校人才培养阵地上二者“和睦相处”“协同共进”的思想基础。高校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之间互补共生的相互关系。在高校办学实践中,不妨通过科学设计大力促进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借助于国防教育这个催化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1.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形成寓理论教学于军事技能教学于一体的教学体系。

2.结合国防历史,开展民族精神与个体发展有机结合的人生观、发展观教育。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根本目的是强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国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的提升,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国防教育中包含大量与科学文化素质有关的信息,借助于国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前沿知识,认识到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动态,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以国防教育为媒介,通过国防教育特殊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可以有力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发挥出其他教育教学形式难以达到的作用。

(二)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提高国防教育的教育效果

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在素质教育中渗透国防教育、以国防教育为契入点增进素质教育的影响效果,要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国防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其一,科学建构国防教育教学体系,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克服单纯进行技能课教学而缺少理论课教学的片面状况。其二,在军事课教学中,要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观念,在内容结构上可以广泛涉猎装备、战术、谋略、战法、军事思想、高新科技、新概念武器、国际军事形势、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等领域,以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国防知识。

作者:张国良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发展规划处

第6篇: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素质教育思考

一、英语口语教学中对素质教育的认知

英语素质教育是一套体系,教学内容可以比喻成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包括听、说、读、写、译,而他的核心是什么呢?这就是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总体分析他的核心归于应用,归于应用能力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这种理想模式往往不能得以实现。主要原因有软硬件配备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听、说训练载体,教材内容滞后等,更主要的是应试能力成为主体,注重英语四、六级、专四、专八考试。这就制约了能力培养,滋养了死记硬背的应试模式。大学生入学后企图得到全新英语教学模式,期待与高中不同的教学内容。但为了应试,老师只能以“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就是在语法、词汇、阅读理解上下工夫,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很容易忽略英语口语教学,因为它没有应考的约束。很多学生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英语翻译等能力较强,并且往往还有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很好,但是在会话上却很逊色。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语口语方面的人才更显得急需与迫切,口语授课教师首先要高度重视口语教学,并且想出各种办法,提高口语教学质量,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外语人才。

二、英语口语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近年来,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英语口语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尝试,力争最大限度地贴近素质教育实质,具体做法有:1.专业性特征和实践英语口语教学同英语其他教学,比如大学英语等基础教学是有区别的,实际上英语口语教学是极具专业性的,即有个性。只有针对英语口语的特性的教学才是行之有效,并且是符合实际的。实际上,英语口语可以涉及很多领域,如商务、法律、经济等。外涉各个专业,内涵是各专业的通用英语规则。如何达到外涉与内涵相平衡,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为此,本人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专业术语的解释与辨析。

对不同专业学生选择有特点的基础术语,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对术语进行解释与辨析,给学生把握和运用专业英语打下基础。

(2)专业常识泛读。

口语脱离专业就是空中楼阁,我努力将口语与专业相结合,如和商务英语相结合。播放商务英语文章,让学生了解商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常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英语口语课程结合实际,这样做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确实使学生能力有所提高。

(3)专业知识专题讲座。

为了让学生听,说英语,不懂专业知识是比较困难的。我试图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当然,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首先教师要对某些专业的基本知识学习掌握,才可以给学生选题。从普法知识到简单商务对话下工夫。学生不但了解了社会常识,在口语训练中有很大辅助作用,对学生真实能力培养起到很大作用。

2.进行案例教学

在分析案例中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打破每节课程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记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在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上,每两个学时安排30分钟作为案例教学时间,约占课时的三分之一。提前一周布置案例题目,让学生预习准备;在发言对象选择上,可以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可以进行单人口述,也可以两人或三人对话;在案例设置上主要围绕国内外当前政治、经济和生活及自然景观等。注重由浅及深、先易后难。结合英语教学,适合选择为课堂教学的案例很多,比如:英国的人口、英国的宗教、英国大学、美国地理、美国人口迁移、美国的经济危机、国家领导人外事出访讲话等。在口述过程中有主讲学生,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充分利用预订的30分钟。另一种方法是:结合听力材料,每听完一段英文材料后,教师根据材料内容设置话题,让学生课后做准备,上课的时候,用一定时间让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话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了解时事政治、人文地理等社会常识,又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避免哑语教学,对学生有着极大吸引力,让他们产生兴趣,真正实现学生学以致用,实际能力有很大增强,努力达到英语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3.利用先进教学手段促进听力能力提高

目前,英语专业听力课程设置的课时数比较少:每周只有2个学时,而且仅限于一二年级。要利用每周一节听力课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要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就要适当增加听力课时。另外,听力课授课方法要改变传统依赖教材,过于依赖磁带光盘,内容单调枯燥的情况,充分开发多媒体教学超链接设备,增强课堂听力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播放学生易于接受的异国风土人情、文化教育等短片。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听力,又使学生对所学异国文化有所了解,坚持久了,学生的听力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强化英语素质教育的思考

英语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上述提到的探索与尝试只是英语素质教育“万里长城的第一步”,远远不能达到教育的本质要求,需要在各方面进一步加强。英语口语素质教育能够推进,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认识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形势下,英语口语已� 要摒弃口语教育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错误观点和看法,树立口语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

2.深化教学改革

一是可以加大课时量,以便增加口语案例教学空间,对学生就业或继续深造大有益处。二是改变考核方式,由以往书面考核向随机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书面考核与口头考核并重的方式过渡。三是对任课教师进行再培训,给他们提供机会,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口语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3.全新的教学与教育目标

努力从重视知识传授,智力培养向重视能力、情感培养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转变。确实为国家发展所需人才出发,培养有用的人才。

4.设立全新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内容带来强大的冲击,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教学内� 其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会发生巨大变化,将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变为多媒体、超链接结构形式。总的来说,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将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联系。依据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教学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认识能力。制定教材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着力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教材的多媒体化,利用多媒体,尤其是超链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呈现声音、动画、录像及三维景象教材,使学生身临其境,必然会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为了提高外语教学质量,贯彻重视学生素质教育,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1)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2)用善意的竞争激发学生潜在能力;(3)用形象、趣味加强学生记忆;(4)用创设情境开发学生智力;(5)用赏识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6)用自我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学生的指导;(7)用反馈教学检测、巩固学生的知识;总之,英语口语素质教育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必须认真对待,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将努力探索、认真实践。

作者:姜楠 单位:上海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7篇: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践困境及其对策

一、当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践困境呈现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总体定位模糊。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总体定位模糊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具体而言,更多地表现在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价值与功能的漠视和曲解,也就是“专业至上”思想的最好注解,即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充其量只不过是专业教育的一种点缀和补充。在市场经济的诸多诱惑中,一些高校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专业及功利主义色彩,在专业主义为主的前提下,非专业及非功利性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不可能真正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中的。除此之外,诸多高校能否大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还受到兴趣主义的困扰。兴趣� 学生感兴趣就开设课程,不感兴趣就取缔课程。很显然,这是一种很肤浅的看法,不仅消解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而且直接导致了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模糊偏差。

(二)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一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层面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内容陈旧、单调、特色欠鲜明,教学内容和水平大多数还停留在对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文化素质教育缺失的补课层面,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在更高层次上大学教育对全面提升文化素质的教育功能;第二,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成长规律缺乏研究。对于现代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在网络环境中,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导致大学生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教育内容无所适从,不能有效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发展。第三,相关专业课和人文教育课内容的相关度低,尚未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交融,课程连贯性和完整性不足,缺乏合理的“课程梯度”;第四,课程设置不成体系,有一定的盲目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课程因人设课,一些价值不高的课程也往往混杂其中。主要表现在:强调政治素质的培养,忽略最基本的公民素质培养;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实践环节,忽略在实践环节上的综合性考虑,没有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部分学生对文化素质课的认识态度不端正,不重视、混学分的现象普遍。因此,某些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如前所述,由于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的定位及教育目的和内容认识不清,使目前一些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仍然是“跟着感觉走”。迄今为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的评价要么流于形式,要么缺乏章法,根本无法实施。由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激励机制的缺乏,“双高”学历教师上课率低,即使在其相关职能部门不惜重金打造,但是老师的积极性仍然不高,似乎不为所动,上文化素质课实属无奈———或是课时不够,或是其他原因。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相关教师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方面得不到学校的应有认可,因而教师上课积极性极大受挫,只是为了课时量或获取课时费才开设素质课。因为在上述环节未能把是否上好素质课纳入制度体系,所以很多任课老师都认为无所谓。教学质量高低不一、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素质课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明显提高,老师无所谓,导致在学生的眼里也无所谓。所以,文化素质课的开设不应该单纯强调“量”的扩张,更应强调“质”的提升。开设的课程重点应该考虑哪些课程真正对学生的素质提高有帮助,是有利于学生的个体成长的。这些课程一方面没有先备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修课深度等要求不低于专业课水平。要有重点地开好这些课程,使学生从授课中真正受益。

二、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践的对策思考

使文化素质教育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而又稳定的道路,无疑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既现实又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为破解这一实践困境,思考如下:

(一)准确定位,使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模糊定位是导致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实质上就是缺乏对文化素质教育价值功能的深刻认识。该问题其实就是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紧张缺乏调适所引发的系列问题,定位模糊的时候,就会把文化素质教育看做是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或者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开设在专业教育之外的一种补充教育。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准备定位就是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看做是一种平等的互补关系,它们都各自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都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的文化素质教育或专业教育都不是大学教育的中心,只有经过整合后形成的整合态才是大学教育的中心。把文化素质的形成明确纳入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中去,并通过明确而具体的教学设计实现这一目标。

(二)规范操作,实践两种理念。

首先,“树立两种态度,培养两种能力”,即树立对待知识的态度和做人的态度;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文化素质教育课除考虑让学生学知识、增长见识外,更应该树立关注对待知识的态度和做人的态度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通过文化素质课的开设,最终学生应获得“两种态度,两种能力”的训练。其次,注重培养文、理科交叉思维模式,取代各科知识的简单传授。文化素质教育课应避免简单的单一的知识传授,在传授过程中应注重不同思维模式的人才培养,通过“学习方法”和“探索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注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正确的判断思考方式,使学生善于学习、创造,有助于使学生符合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求。文科学生加强理工科自然科学方面的思维模式,理工科学生加强文科人文社科方面的思维模式训练,这样通过文、理科交叉思维模式的训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最终促使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顶层设计,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

应强调顶层设计,由专门的文化素质课负责部门统一根据总体目标和要求设计文化素质课的学分、选修要求及开设何种课程等。同时对开设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大纲及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等,进而取代那种由学院自行安排、自行申报课程状况,否则容易造成“因人设课”、杂乱无章的状况,严重影响文化素质课的授课效果。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学校某一部门的小事,而是涉及整个学校发展全局的大事。所以,从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大局出发,探讨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既在教师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政策的适当倾斜,千方百计地调动教师尤其是经验丰富的“双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又强化对文化素质教育课教学质量的全面评估,想方设法提高文化素质课程群的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杨黎红 单位:吉首大学素质教育中心

第8篇:高校素质教育民间音乐课程重要性探究

一、民间音乐课程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民间音乐课程可以提升高校学生文化修养

高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高级人才的摇篮,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产生的作用不单是审美教育,更可以发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人才的重要效果。多种多样的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优秀代表,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可以说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比如我国的古琴艺术就以其悠久的历史以及优秀的文化内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产生的音乐类型也各不相同,都是当时、当地人文风俗的一种体现,学生通过度这些民间音乐的学习与欣赏可以对不同地区的生活状态进一步的了解,比如不同民族的信仰、服装特点等,而且也可以对其历史背景加深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民间音乐课程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品质、民族精神的培养

优秀的民间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真和善的启迪、美的熏陶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就像孔子所倡导的那样,音乐可以构建个体的心理情感结构,也可以促进“仁”的发展,通过音乐的学习最终实现人自身思想品质的完善,促进人的健康人格的形成。高校学生通过对民间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美化心灵、涤荡性情的作用。另外,民族精神的形成以及发展也可以通过民间音乐课程的学习来实现,民间音乐中对于民族的文化内涵、历史征程、人民情感等都能够进行真实的体现,对于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呈现,高校学生学习民间音乐课程之后可以对中国的历史文明更加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以及自豪感,最�

二、民间音乐课程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增加民间音乐课程的投� 在高校中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与民间音乐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比如《戏曲欣赏》《民歌鉴赏》等,这些课程都可以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不仅仅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与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相符合。在民间音乐课程的推广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利用校园广播进行优秀民间音乐的播放、举办民间音乐表演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去进行民间音乐的学习和探索,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二)利用不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力

在民间音乐的课程教学中应该避免只重视知识讲解的误区,教师应该有效的进行知识面的延伸,结合民间音乐作品的产生背景以及相关音乐常识、描画的景色等进行讲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其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现代新形式的民间音乐加入到教学中,这种流行与传统的结合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更加便于理解,有的流行歌手也会演唱一些具有民间音乐特点的歌曲类型,学生可能 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声音以及图像等的多重感受之下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使其更加生动的体会到民间音乐的美。

三、结束语

民间音乐课程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可以发挥到以情导善、陶冶情操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民间音乐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的鉴赏水平,了解中国多样化的民间音乐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民间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的差异,高校在发展中需要积极的加强民间音乐课程教育的完善,提高民间音乐教育的地位,对民族文化进行更好的发扬。

作者:张媛 单位:长春大学音乐学院

第9篇:高校德育教师素质教育优势地位探究

一、高校德育教师是思想理论水平较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高校德育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系统的研究和学习,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整的体系用教授的方法展现给学生,用自己的信仰来鼓舞、感染、教化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上,德育老师无论从学习还是讲授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任何其他老师所无法比拟的。同时,由于自己的信仰让德育老师对自己讲授的课程有着热情,德育教师真信马列,讲起道理理直气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感染力,通过德育教师的理论讲解会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产生重大影响。

二、高校德育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有相应的科研成果、经验

在高校中,很多德育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在德育领域他们有着相应的科研成果,他们将这些经验、成果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加工整理,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在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有些书上的理论会与实践脱节,有些理论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这些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地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经验去填补书上的空白,整合一些新的理论。特别是在一些现实性很强的问题,必须有一些前言的理论来填补空白,此德育教师对这项工作是责无旁贷的。从目前来看,高校德育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大量科研成果、经验填补了素质教育过程中书本和现实对接的空白。

三、高校德育教师有敏锐的政治头脑,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

青年学生被称为社会政治生活的晴雨表,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必然会在他们思想上留下投影和烙印。但是由于大学阶段正处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政治参与热情高,但缺少社会生活经验,对于一些事情容易头脑发热,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当遇到社会上的贪污、腐化现象,以及高校的收费、教学、服务等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时,由于政治参与的不成熟,他们的参与感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反差,往往会引发他们的非制度化参与。此类事件虽不普遍,但影响较大,直接威胁到学校和社会的政治稳定。这都需要一些相关知识的普及,而课堂系统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而高校德育教师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及时将其学生的一些不良趋向消灭在萌芽状态,使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向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

四、高校德育教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是一项重要途径。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将学校里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将课内的一些知识让学生带到社会上去实践。一项调查表明,大学里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德育教师可以利用德育的优势,带学生到革命圣地、工厂、企事业单位参观,让学生利用假期搞社会调查,利用课堂讨论厘清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请名人专家到学校做报告,观看教育电影等。这样做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可以将课堂上的理论放入现实中进行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可以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五、总结

高校德育课教师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高校德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光荣性,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使高校德育课的教学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武香利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第10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育文学作用及实施途径探析

一、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及现状分析

(一)内涵

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至今仍没有确切定义,学者们对此争论较多,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各执一说。就连什么是人文,至今也没有确切的说法,有关资料记载,国际上仅人文一词的解释就有二百多种。汉学中“人文”一词是“人人文成”的简称。《易经》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已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以人类最好的文明教化天下,这就是人文。由此我们来给人文下个简单的定义,即所谓人文素质,就是将人类优秀的人文成果通过传授知识、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和修�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应该包括知识、修养和能力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在知识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要让大学生基本了解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体育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知识;其次在修养方面,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体现在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与文明的行为举止,通过人文素质的教育,教会怎样做人;第三,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即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个性发展,激发其创造能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包括的内容很多,有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要目的的历史与人文教育、有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有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建立和以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艺术教育。

(二)现状分析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如何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与高度的民族责任感,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使他们懂得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公民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热爱集体,热爱人民,成为具有高尚人格与崇高理想的人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针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的是普及。面对所有学生去努力完成传播人文知识、重建人文精神,实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工作,任务艰巨。目前,各类高校不论是在校的还是已经毕业的学生,相当一部分人存在专业成绩十分优秀,但人文知识修养、人文精神十分缺乏的现象。这种结构不成比例的知识,阻碍了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以至出现“有知识缺人文,有学问少修养”的现象。就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因为在部分高校出现教育目标功利化倾向。在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不够的同时,又出现了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忽视人文氛围的培养,加之没有一支品学俱佳的人文师资队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案的不健全、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较少等原因,都直接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体育文学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体育文学的涵义

所谓的体育文学,它是从体育的基本精神及立足于此的体育的现实状况出发所进行的文学性的虚构,是体育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文学要通过包容各种形式的文化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自古以来,体育运动就是其重要的反映内容。体育文学的出现,使得体育活动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魅力能借助于文学艺术的形式进行衍生,文学也因此而拓展了其表现的空间。具体说来,针对各类日常的体育锻炼、各级体育赛事的组织与欣赏,用文学手法去描写运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拼搏精神和情感体验;通过对重点人物的形象刻画,宣扬诚信与爱心,强化榜样的力量;在竞争中体现公平、正义,倡导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对体育运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描绘,展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升华爱国主义主题思想。

(二)体育文学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新时期的体育文学,其创作特点体现了人性皈依、道德评判等多元价值,通过绚丽的笔触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加以全方位、多角度、充满动态感的文学描述。而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也彰显了体育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对体育文学的进步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扩充了体育文学在当代的发展空间。在满足学生了解人性和生活真谛的阅读期待基础上,其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格,可以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促进知识结构的丰富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在知识、修养和能力方面得到提升。体育文学通过独特的体育视角,结合其刻画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再现社会体育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体育文学引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过程,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体育文学的熏陶,通过对社会的具体认识,去了解历史,体验体育。在相互情感交流、心灵得以净化的同时,丰富了大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其知识结构也得到了极大地拓宽。

2.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认识美、判断美、欣赏美和塑造美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体育文学不仅可以有效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样可以帮助大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对生活的热爱,成长为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跳水、体操等体育项目的动作衔接,团队比赛技战术配合得行云流水,无不体现出一种流畅之美。而作家们能将这种灵动通过笔端,诉诸文字使之定格。体育文学的存在犹如无声的音乐,凝固的诗,它通过展现人生的价值,对美的追求来陶冶性情,塑造灵魂。让学生的思想在这些文字中找到了美的家园,并能按照美的要求去创造生活。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的培养,高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功效更加明显。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员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强大的体能,娴熟的技艺和精妙的战术,更呈现出积极向上、勇于拼搏、适应环境、超强自控的意志品质以及团队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大量体育比赛的场景通过体育文学的描写得以再现,使大学生在接受体育文学熏陶的同时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就必须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巧。通过体育文学教育,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在不同场合中的正确举止和行为,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同时也可以帮其树立正确的成功观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合群的优良品质。这一切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际关系的加强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以体育文学为特色的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

(一)强化对体育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

伴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体育文学的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今正步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一些优秀的体育文学作品如《扬眉剑出鞘》《中国姑娘》《女篮5号》《何振梁申奥日记》《中国打开奥运之门》《倾斜的足球场》《马家军调查》等在相应的历史阶段,都产生过较强的文学效应和社会效应。高校学生体育文学阅读可以课程的形式开展,分年级、分阶段进行。低年级阶段可由老师指定体育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阅读过程中进行集体讨论,同时注重加强自我理解。高年级的提高阶段,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体育文学作品作为阅读内容,并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教师则逐步减少指定阅读内容和指导,以强化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创作阶段,在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选取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文学创作对象,尝试以创作体育文学的方式来表达学生对生活的理解。

(二)举办主题活动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要着眼于高校学生的广泛参与。学生是人文教育的主体,结合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安排,在纳入体育文学这一新的元素时,要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成为人文教育的推动力。通过举办体育文学欣赏、体育文学沙龙、体育文学创作等主题活动,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也可以通过征文、讲座、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相互交往能力,以促进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提升。

(三)参加实践

素质教育论文【第五篇】

1.体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改善大脑的机能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为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体育运动中优美的动作、高难度的技巧、多变的队形等,在一定时间、空间上使健、力、美和谐统一,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运动之美,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可以使大学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一名优秀的大学体育教师,应该认清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把公共体育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利用特有的方式,把素质教育直接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现状分析

1.重学分、轻实践。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只注重体育课考试内容的学 表现在一些学生为了拿到“高绩点”,在练习时只强调考试内容,对老师教授的介绍内容和普及内容置之不理;另外一些学生提前“考察”到哪些项目容易及格、不会太累,在选课的时候就报哪个项目。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使得自我锻炼能力低下,导致他们轻视体育课,漠视体育锻炼。

2.意志品质薄弱。

当代大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现象:第一,怕苦怕累。在测试身体素质练习前,总会讲“保存实力”,不认真做准备活动,稍加剧烈运动就能躲就躲,或者应付了事,只有在老师的“逼迫”之下才会勉强跟着做。一些量大的复习内容,也是能偷懒就偷懒,找不同借口休息。第二,团结协作意识较差,集体观念淡薄。在体育课上,即使老师让同学们分组练习,经常也可以看见有些同学独自一人练习,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练习;在集体项目活动中,一些学生更多的重视个人技术的“展示”,缺乏协作配合的战术;在比赛中一旦本队其他同学失误,便大加指责,怨声载道,缺乏鼓励的言语和激励的肢体语言。第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不敢跟水平高的人一齐练习、比赛;学习新动作的时候一些学生明明没有学会也不敢向老师请教,怕老师说他“笨”,其他同学取笑自己;对待比赛的输赢认识不足,常有“输不起”的现象,不是在技术上找原因,总会找各种各样的其他理由掩盖自己做得不足,很少能冷静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三、在体育课教学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1.利用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体育之中。

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既要讲大纲规定的内容,又要有针对性地选好有关素质教育的专题进行讲授。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体育运动员们成功的事例,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树立勇敢顽强、热爱祖国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战胜自我的能力。第二,通过体育生理、心理的理论分析,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和体育运动中的酸甜苦辣,让学生明白不亲身体验体育运动中的“苦”,自己不付出,是永远无法体验到运动所带给自己的“甜”,强调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能够培养出不畏艰险的思想品质和坚强毅力,更能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满足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长此坚持下去将会终身受益。

2.改革公共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堂体育课的开始,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通过准备活动的教学组织,一方面可充分热身,避免受伤;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适应课程基本部分作好生理、心理的准备,使学生尽快投入到体育课教学中。一般的准备活动是由体育教师或体育委员带做,这样的教学活动比较容易统一,动作也规范、到位,但每节课都如此进行,学生会日渐乏味,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为此,可在每学期2~3节课之后将准备活动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具体是这样,每个班约42人分成7组,老师提前将基本要求(如时间、运动量、参与度等)交代给小组长,各小组长根据要求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规定的时间里带领全班做准备活动,规定时间一到,教师便点评(以表扬优点、鼓励创新为主,出现的问题共同学习),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既丰富了准备活动的形式,避免枯燥无味的常规热身,又给了学生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为他们敢于竞争、勇于创新提供了条件,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3.发挥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班一般是由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的一个新集体,如何在这个新集体中组织好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这就需要通过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实施。体育课比起其他课程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们面对面、最直接地交流,在学期开始上课之初,组织学生彼此介绍、相互认识、明确纪律、提出要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良好风尚。体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运动项目繁多,且具有群众性、集体性和竞争性,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学活动中的练习部分,进行灵活多样的安排,多组织学生们集体练习,如在学习羽毛球高远球练习时,可以以组为单位每人接一次球的接力赛;在健美操复习动作的时候可以以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创编队形,再进行表演,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体育课教学,每位同学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学习任务时,也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近一些,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们明白只有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实施教学相长的原则,提倡能者为师,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改正。老师也应该及时表扬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注意发现进步学生,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通过实践证明,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所有任课班级,都已经初步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明白只有在好的合作的集体中,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成绩。

4.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健全 大学生活是我们人生发展的重要期间,这期间的教学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牵引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个性(如吃苦、守时、遵纪、自主、创新等),及时矫正大学生的不良个性(如怕累、孤立、自私、娇气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他人合作精神、协调融洽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目前,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正处在探索阶段,应给予老师和学生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要注意适度地控制自由。在大学生个性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扬长避短,主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和增强团结合作的自我意识。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框架指导下,通过自我能力的培养,创造出一个主动、快乐、身体和精神愿意接受、主动反省自我、教育自我的学习环境。

素质教育论文【第六篇】

文化创意产业要发展,文化产品要有文化和有灵魂。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但发展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文化创意发展无底线。2010年,山东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展开了西门庆故里之争。产业发展,经济繁荣,忽视了道德文化,文化中的低俗的、被批判的内容当做宣传发展的内容。影视粗制滥造,匪夷所思。抗日剧层出不穷,因拍抗日剧之多,横店一度被坊间戏称为“抗日根据地”。故事情节不断超出想象,被戏称雷人剧。文化创意发展超出基本的事实,脱离了生活,无法被大众所接受,注定产品没有市场。作品的“山寨”。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缺乏和层次不高,创造不出高品味的文化产品,当一个好的文化形式出现后,纷纷模仿。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的《201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指出艺术创作的雷同问题在某些领域引人担忧。文化元素使用乱点鸳鸯谱。2015年8月,在上海举行的环球小姐中国区总决赛内衣时装时,糖葫芦、青花瓷、戏曲脸谱等传统文化元� 内衣秀和传统文化的关联点在哪里,为什么要如此的牵强附会,传统与现代结合就是简单的拼凑吗?“文化接受”还是昨日黄花。奔驰的列车、拥挤的高速公路、宏伟天安门的广场、莫斯科红场、纽约布鲁克林的日落公园、巴黎的卢浮宫对于中国的大妈们来说不过是很好的跳广场舞的地方。文化创作者的文化根基浅薄,创作不出能被大众所接纳的文化产品,宣传不了优秀的文化,文化受众的文化无法提高,就接受不了高雅的文化,就不愿意接受或者接受不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与文化产品的内涵、文化产品受市场欢迎度不是协调共进,侧面反映文化产业人才的创意能力和素养。高素质文化创意者只有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市场需求,结合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进行精深思考、艺术创新,制作出优秀的作品,因此,必须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文化培养。

二、高等院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校的职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外又增加了文化传承这一职能。高校的文化传承职能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所需求的核心。但中国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上也是在举步维艰。

(一)高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生源质量不高

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截至2014年,中国高校录取698万人,录取率为%。各地方政府以教育拉动经济内需,整合资源,筹建地方高等院校;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由1999年的1020所增加到2014年的1802所,增加近一倍的数量。扩招计划使中国精英式的普通高等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在客观上造成了高校的生源质量下降,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最初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行业人才多是民办院校培养的。1998年,国家允许创立民办高校;2002年,对民办高校政策进一步放开,允许民办高校有招生自主权;截至2015年,中国正规具有颁发高等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普通高校从2001年的58已增加到722所。作为公办高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审批,需要政府财政投入,师资力量的引入行政化审批,因此,公办高校的一个新专业的筹建、审批、建设发展周期比较长。而民办院校专业设置和招生比较自主,能够很快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文化创意产业刚刚兴起,所以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行业人才的培养是民办院校。但在扩招的大背景下,多数学生因中学阶段基础薄弱而无法进入公办高等院校,而被迫进入民办高校,因此,民办生源质量比较差。民办高校又因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无法满足,对学生的文化基础培养不够重视,所培养的人才在进入行业后,无法满足高质量的有内涵文化产品的创意。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学习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喜欢这一行业,而是因为在中学阶段学习能力不够,而中途被迫学习相关艺术类专业基础课,进而进入创意设计、表演类等专业,他们的先天文化基础并不厚重,决定了他们的后天的文化创意不足。

(二)高等院校忽视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人才文化素养的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是立足创意,而创意的基础则是对各种已有文化的创意加工,而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内容为王,”这是文化创意产业界早已达成的共识。所说的内容即产品所包含或体现的文化价值,文化创意产业所产出的产品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并且被大众所接受和消费,这个产品才是合格的。文化产品形式各异、内涵多样,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创意者所具有的文化基础以及对文化精神内涵理解,这个文化基础价值是直接体现创意者的文化价值观、大众文化价值观、社会文化价值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的综合融汇。联合国教科文组� 而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历史文化。文化创意者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了解不同文化,彼此进行借鉴吸收,才能创意出被相应的地域或民族文化的消费者所接受。有识之士在总结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必备的素质中第一个就是具备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没有了文化根基的创意是空中楼阁。高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力,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是文化,需要创意产业者对相应的民族、民俗、社会、历史、文字、宗教、文学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在“专业”化的形势下,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则应放眼大视野,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下,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印下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记忆,结合世界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现代人的思维,培养高素质的创意产业精英。邓小平同志在期间被下放到江西“改造”期间,在精神上靠的是文学来充实自己的内心。在最艰苦的时候,他坚持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哲学、中外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这些书籍,陪伴邓小平度过了在江西的艰难岁月。改革开放的创意必须具备改革开放的高的追求与基本的基础,没有基本的文化素养基础,如何创意出高品味的文化创意产品。近几年,我国的文化市场上低俗、怪乱的产品不少,各种另类的炒作现象不断,超乎大众想象的雷人影视层出不穷,其根源在于当前的文化产业从业者的文化素养不够,文化根基薄弱。在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使用了《诗经》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一古典名句。不仅是这次,据统计,在各类讲话中300余次引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言。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怎么写出震撼人心的讲话稿。目前,尽管国家一再强调大学生要重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并没有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没有重视传统文化基础的构筑。在高校扩招后,生源素质下降,但高校的教学改革并没有加大师资的投入,而是纷纷降低学生在校学习的学分。一些专业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降低或压缩学生学科基础课程,导致一些专业不得不放弃学生的文化素养课。北京联合大学2015版培养方案设定学生毕业学分为160学分,该校作为北京市属应用型二本院校,该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并没有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学习的必修课安排,只在选修课里安排了计32学时2学分的内容不定的课程;与之相同学校的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2014级培养方案均开设有3学分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接受学科基础和3学分的艺术哲学;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学专业普通班2015版培养方案涉及学生文化素养课有5门,总计10学分,另有文化沟通类的选修课。学生没有系统的文化知识,没有专业的文化熏陶,只能依靠初高中阶段文化进入社会,所创意的产品也就停留在学生时代的认知水平。2015年,动画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轰动业界,被当代中国动漫分水岭之作。但这恰恰反映了当代中国动画的衰退。当代中国动画不仅严重缺乏艺术性,而且故事低级。网络戏评中国动漫只有狼、羊、熊。人们怀念的仍旧是《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黑猫警长》、《阿凡提》、《葫芦兄弟》等传统动画,似乎在这些传统的动画片里找到乐趣,找到他们熟悉的童年。因为这些动画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国服饰、音乐、造型、故事情节等都带有浓重的民族风格特色。广电总局的统计显示,“包括孙悟空、阿凡提、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在内的11个国产怀旧卡通形象,如今的市场估值高达17亿元。”(2015年6月3日文汇报)但是对这些卡通形象的产品的开发在市场上却是寥寥,不能不反映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马福平2013年7月在《中国文化月报》发表《看了又看》一文,对国产电视剧发出无奈的感慨,新的剧作要忍受穿越时空的武器、神一样的抗日英雄和猪一样的日本鬼子;剧作人物早于历史时间出生;只好每年暑假都是选择四大名著等传统经典。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十六个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尽的宝藏,正如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成所说:“民族文化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沃土。”但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怎么能开发这个资源宝库;如果没有正确的文化观,还是会出现争夺“西门庆的故里,潘金莲的家乡”的奇怪事件。

三、总结

素质教育论文【第七篇】

我国的学校体育通过十五年来的改革,已经走出了传统的教学体制,正走向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教学体制,我们拓展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改进了学校体育的方法,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开辟了新的天地,使我国学校体育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向开放的新体制过渡,新的过渡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正在实施之中。然而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出现的学生爱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问题却依然存在。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要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在其中设立了三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课程目标,其中第二点指出:“要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二是领域目标,其中运动参与目标的第一点指出:“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这也就是要求学生对体育要有一定的爱好和兴趣;三是水平目标,它指出“学生要对体育与健康课表现出学习兴趣”。可见本次体育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还没有实际的、可供大家操作的东西。为此,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就非常值得研究了。

2.研究方法

文献法

通过阅读文献,就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问题,获得了如下的观点:⑴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⑵在体育教学中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对于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十分重要;⑶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应把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⑷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是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是终生体育的基础;⑸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我们必须从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入手;

实验法

以体育课为重点,从教材、组织教法、学习目标、课堂氛围等方面入手进行对照实验。(实验中每课时时间均为45分钟)

同一教材,不同钻研深度的实验;(教师不同,时间相同:上午第三节课)

实验教材:急行跳远,5课时教学(每课时教学一个动作环节,第五课时复习四个动作环节;);

实验对象:初二两个班男生共40名,随机分成两组(每次课都按第一次课的分组进行教学);

实验组:教学中,教师以远度点评技术,逐步完成四个基本动作环节的教学;复习课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点评最差的动作环节让学生提高;

对照组:按照正常的教学顺序(助跑、起跳、腾空、落地)进行教学;

同一教材不同组织教法的实验(教师相同,时间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

实验教材:耐久跑练习(1课时);

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女生共40名,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对20名学生进行随机排序,在跑进过程中跑成一路,在800米跑进过程中进行轮流排头跑。方法:开始后,最后一名学生加速跑到排头,此时的最后一名学生开始加速到排头,如此轮流进行排头跑;(时间:下午第一节)

对照组:20名学生弧线站立起跑,自然跑完800米;(时间:下午第二节)

多层次学习目标与单一学习目标的实验(教师相同,时间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

实验教材:跨越式跳高练习,3课时(均为复习课);

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男生共40名,随机分成两组(每次课都按第一次课的分组进行教学);

实验组:对20名学生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按能力进行分组,对不同组别采用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练习;(时间:下午第一节)

对照组:对20名学生采用单一的学习目标进行练习;(时间:下午第二节)

不同课堂氛围的实验(教师相同,时间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

实验教材:自由选择项目练习,1课时;

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学生共80名,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自由活动中,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一个练习项目,与学生共同练习;

对照组:教师不参与任何活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讨论与分析:

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它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养成行为习惯。兴趣离不开具体的对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对于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就显得十分重要。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对此项目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在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使其获得综合效益,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体育教学还应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基本途径相互配合,在严格执行新的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按照课程标准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这一系列的基本组织形式就是体育课。因此我们必须从体育课入手,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体育课是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为上课标准,体育教师要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深入研究课的类型、特点、任务、要求,改进组织教法,并采用同课外体育相配合的手段备好课、上好课,促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并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与分析仅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情况进行)

同一教材,不同钻研深度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实验组练习积极,练习次数可达5~6次/课,平均成绩达到米;对照组的练习比较平淡,练习次数可达3~4次/课,平均成绩达到米,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每次课上练习的兴奋性较高,而且每次课都有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兴趣,对动作的掌握较快,平均成绩比对照组高米。

结果分析:以远度点评技术的急行跳远教学是教师深钻教材的结果。教师通过钻研,抓住了教材的娱乐性所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吸引和带动学生积极进行练习,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同一教材不同组织教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实验组练习兴奋性较高,能积极参加并坚持到练习结束,练习后恢复较快,平均成绩比对照组高8~20秒;对照组兴奋性不高,思想上有畏惧情绪,有中退者,练习成绩一般;

结果分析:实验组根据练习项目枯燥的特点和学生不愿练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组织教法上大做文章,给练习赋予了一定的情节或象征意义,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对此项目的爱好,因此在取得较好练习效果的同时,达到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目的。

多层次学习目标与单一学习目标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实验组学生练习动机水平较高,积极,有一定的兴趣,练习次数比预计的要多1~2次,成绩比对照组同等素质的学生高6~9厘米;对照组练习积极性不高,只能完成教师固定的练习次数,练习效果不明显;

结果分析:实验组采用多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学,充分发挥了目标的导向与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满怀信心地去努力实现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采用单一的学习目标教学,对较好的学生要求太低,难以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对较差的学生又太高,容易使他们丧失练习的信心,从而失去对此项目的爱好,它只适于中等学生。

不同课堂氛围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实验组的学生在自由选择项目的活动中,凡教师参与练习的项目,学生练习积极性较高,选择此项目的学生也多,坚持练习时间较长;对照组的学生开始练习时,对自己选择的项目有点积极性,但练习几次后,大部分学生都退出了此项目的练习,开始选择别的项目。

结果分析:实验组的学生练习积极性高、兴趣大,是因为在教师的参与下提高了此项目的教学氛围,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此项目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性。

4.结论与建议

结论

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其次在新的课程标准与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采用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建议

教师在备课时要深钻教材,挖掘教材的娱乐性,抓住魅力做文章,用其来吸引和带动学生积极练习,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教师要研究组织教法,根据教材特点,研究怎么教学生才爱学、乐学。

要采用多层次学习目标教学。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适宜的学习目标。适宜的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素质教育论文【第八篇】

时代要求我们应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新编英语教学大纲的核心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能力。做为基础教育学科的初中英语和其它学科一样,肩负着提高全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任务。下面就本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贯彻执行素质教育进行教学谈点滴体会和做法。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英语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1、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2、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李如密在“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一文中提出几个结合:即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会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这地我们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和“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其次,在学习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难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当然,除备好课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以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唱独角戏,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优化教学方法的结合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 由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在此基础上,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分成几个教学环节。一般来说,除了第一节课以外,每一课教师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①复习已教过的语言材料;②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③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为此,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即: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教师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采用口、笔头练习、测试、听写、提问等复习方式;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猜迷、接龙式提问、简笔画等介绍新的语言项目;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通过做游戏、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和“复习要点”,练习册中的练习,口、笔头练习等加强学习运用的能力,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教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要随时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在“五步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不仅要随着各个步骤的变换而改变,更重要的要根据学生接受程度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不可能按步就班,也不可能始终如一地进行每一个教学步骤。在“吃透”教材,掌握教法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因材施教,在师生间形成一个感情融洽,相互尊重,配合默契的氛围,才能顺利进行教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师的自身素质。

48 3194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