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范例4篇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近日正式发布,强调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是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后,作出的最新具体部署。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美丽乡村”到党的二十大强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美丽乡村与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极丰极深。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现代化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讲求惠风和畅、人心和善、和衷共济。与美丽乡村相比,和美乡村强调乡村塑形与铸魂并重,以“和”的理念贯穿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和美乡村中的“和”是内在属性,“美”是外在表现,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美丽”到“和美”,不仅丰富了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的乡村文化内涵,也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和打造有良好就业创业环境且保留农味乡韵的宜居乡村奋斗目标,反映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待。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深入推进,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业兴村强、民富人和、美丽宜居、稳定繁荣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渐次铺展,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必须看到,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历史欠账仍然较多,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还不够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紧紧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目标任务,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宜居宜业,“塑形”当先;和美乡村,“铸魂”为要。较之城市,乡村虽小,却关乎广大农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建设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普惠、乡村文明繁荣的多元乡村,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要举措,也是亿万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健全规划引领机制,适应城乡格局、乡村形态变化,优先安排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建设项目。构建乡村风貌引导机制,把原生态乡土特点彰显出来,把现代化生活元素融入进去,留住乡风乡韵乡愁。完善农民参与机制,尊重农民意愿,为农民而建,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二是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行县乡村统筹,不同层级明确不同建设重点,实现功能衔接互补、资源统筹配置。三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推动乡镇赋权扩能。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四是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通过制定规范、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等方式,狠刹不良风气,努力成风化俗。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刚刚出台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粮食安全工作放到首位,要求“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要保障粮食安全,实现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耕地是命根子,科技创新是根本出路。要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保住耕地这个命根子。保住耕地就是稳量提质,核心在建好高标准农田,关键在提升耕地质量。近年来,耕地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但形势依然严峻。
比如,耕地使用率逐年下滑,丘陵山地多,耕地分布零星破碎,连片面积小,耕地地力变差,中、低等级耕地占比逐年升高。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均每亩投资成本高,国家和地方补助标准与实际投入需求差距大,导致“高标准的标准不高”,未能有效实现高标准农田“能灌能排、机械下田”的目标。鉴于此,首先应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预算,重点提高各级财政单位面积补助标准,在原有投入总量规模基础上,切实加大增量投资,统筹用于新建和改造提升项目。二是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行差异化补助,制定分类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重点提高对西部地区的投资补助标准。三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每年单列一定政府债务限额支持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明确政府一般债券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低比例。四是统筹使用全国耕地资源并开展精准农业区划,将精准区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精准规划紧密结合并落实落地,真正做到高标准农田“能灌能排、机械下田”。五是进一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开展粮、草、树间套轮作,提高耕地和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更加坚实的耕地基础。要保障粮食安全,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
过去几十年,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不容置疑。产出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筑牢了粮食产能提升基础;建立了坚实的战略科技力量,夯实了农业科技创新根基;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新模式,奠定了农业科技服务基础。新形势下,我国居民每年应补充肉蛋奶和水产品2800万吨、口粮1200万吨,饲用粮达亿吨,占粮食总消费的48%,远超过33%的口粮消费和17%的工业消费。目前我国口粮绝对自给,仅有2%左右高品质小麦大米进口,用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但饲用粮巨大的缺口严重威胁着“中国粮”的安全。鉴于我国土地和光热水资源利用不高、重大新品种仍待突破、生产效率亟待提升等现状,如何围绕“作物丰粮、养殖节粮、果蔬补粮、加工促粮、增收稳粮”五大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对确保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至关重要。
围绕作物丰粮,主要应通过突破性生物育种、耕地质量提升、作物生产效率提高三大途径,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和优质生产,饲料用粮增产,工业用粮的相对稳定。根据口粮、饲料粮、工业粮的不同需求,开展专用品种攻关,其中口粮以主粮作物优质高抗为育种目标,饲料粮以高产为育种目标,工业粮以高淀粉含量提升为育种目标,并结合粮食需求开展精准农业区划,保障各类粮食生产和谐共进。围绕养殖节粮,可以通过节粮型动物品种选育、饲用玉米豆粕减量替代、饲料转化效率提升、发展草饲型畜禽肉类等方式节省主粮,解决人畜争粮矛盾和肉蛋奶的需求增长。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畜禽节粮养殖技术,开发利用农副产物及食品工业副产物等非常规饲料资源替代饲用玉米和豆粕;研发低蛋白日粮技术,优化饲料粮结构提高能量和蛋白利用效率;充分利用草原“粮仓”,大力发展草食家畜生产。果蔬补粮方面,可以通过水果、林果、蔬菜等特色优质品种的定向选育,研发林果增产、高效设施园艺技术等提升生产效率,以优质果蔬补充百姓的主粮需求,降低口粮消耗和满足膳食需求。
在加工促粮上,可以通过食品精深加工、精细组合加工、加工利用效率提升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和粮食损耗,促进粮食生产的附加值增加和膳食营养提升。在增收稳粮方面,我们要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补贴等精准保障机制。按照“谁多种粮食、种好粮食,就优先支持谁”的原则,将粮食补贴与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等要素挂钩,加大对产粮大县、种粮大户的补贴力度;明确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调整为实际种植者,包括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让真正承担耕地地力保护责任的种植者得到政策实惠。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3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1月2日)》已出台。全文主体内容共9大方面33个小项,涵盖农业、农民、农村的重要问题,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党在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政策的指导性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顾名思义就是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通常在年初发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发布《第一号文件》。现在已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04年至2023年又连续20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须知“大”不代表“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强国”,而不只是“大国”。二十大报告中许多方面都提到要建设“强国”,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和整体思维,既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更高目标要求,又呈现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国家状态。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离不开农业现代化。“木桶效应”告诫我们,现代化的水平由最短板决定;现代化不能“一俊遮百丑”,这样的现代化不是我们所要的;“地基不牢地动山摇”的朴素道理也告诉我们,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曾为我们国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我们不能忘记更不能不管不顾地失去我们的根基。
党的二十大结束后,20xx年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国内考察就去了延安和安阳。在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高标准矮化密植果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当年,陕北乡亲向知青习近平这样表达温饱之后的心愿:“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这番对话。他说,“‘金扁担’,我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对于我们这个几千年来的农业国家来说是多么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但在百年未有变局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下,我们到底能够拿出多少气力去扎扎实实地做好“三农”工作,不仅关系到梦想的实现,更关系到国运长治久安。
学习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以下几点即时的直接体会:
“过日子总是问题叠着问题”,问题解决了日子就会好过,问题不解决日子也得过,但日子不会好过。
一是乡村振兴,到了动真碰硬的时候了。“三农”问题谈了很多年,也抓了很多年,但在整体的社会大环境下,特别是发展的重心依然在以城市为中心的思维观念下,对“三农”的“反哺”实效如何呢?当农村人都忙着进城务工、求学、就业、定居时,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日益严重,随之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体现的似乎依然是城市摊大饼和资本收益的思维。在社会发展变迁的过程中,逐渐消解了旧有的农村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基因,却并没有在废墟或新领地上重构起农村基础的人文生态体系,治理难成了个大问题,特别是城郊边的所谓农村,一副洋不洋、古不古的扭曲了的陌生面孔。很多田地近似荒芜的被农民不管不顾式耕种,好一点的承包出去有人打理,差一点的栽上几棵常年不管的小白杨树了事,有的土地盖上了永久物。基本农田不基本,一般农田不一般,耕地成了农民搁置在高处唯一可以炫耀的资本,而这资本却带来不了多少收益,再也不是他们祖祖辈辈、心心念念的立家之本。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破题开局,就要坚持问题导向,不解决问题,就过不好日子。当下国内外局势,容不得我们有丝毫马虎和侥幸松懈,如若不提前居安思危、化解风险,那等来的将是“卡脖子”的窒息和求天不应的危局。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离不开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有效,农业人口虽然已大大减少,但广袤的农村依然是我们稳定的后方,没有农民的支持革命不会成功,没有现代农村的有效治理水平和农民的幸福感指数提升,我们的工作就不及格,我们执政之基就会产生动摇。
正在开展的“退林还耕”、土地整理等工作,坚守十八亿亩红线不动摇,是对过去政策要求落实不到位的纠正,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现代化,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人民群众,一定要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当基本农田被种树的时候,我们难道就没有人想点什么、说点什么、做点什么吗?再美好的未来,在不遵守、不执行、不落实“做正确的事”这一原则下,也会变成糟糕的未来。
二是粮食生产增产,到了该下大气力的时候了。没有挨过饿的不知道饿是什么。经历过当年自然灾害而挨过饿的,说给后辈听当年的感受,有多少人能够有耐心且听进去?粮食不仅是关系民生,更是关系国计的战略性资源,从国家层面、战略层面和长远来看,从农业发展水平、粮食产量、结构和真实保障力来看,到了该下大力气去研究解决的时候了。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大方面就是“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足以反映出中央的重视程度,也折射出我们当下所面对的严峻问题挑战,加上文件的第二大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大方面“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共计13个小项都是直接与粮食生产、保障、增收有关,在文件的其它方面的论述中也都渗透着这一重要问题。文件中的措施都是针对现实问题,比如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举措,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下步关键就是要扎实落实好,并且形成常抓不懈的局面,不能忽紧忽松、忽快忽慢,更不能抓完就放、放了不管、管了不实,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切忌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真正将以人民之心为心和国家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谋事做事。
三是农村规划建设,到了该放在工作重点的时候了。农村就该有农村的样子,并不是说农村就该脏乱差;农村就该有农村的特点,并不是说农村就该山高路远、交通生活不便、医疗教育落后;农民就该有农民的活法,并不是说农民就该思想愚昧、知识落后、老实巴交任人欺负。无论是农村、农民还是农业,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有其存在的该有状态和独特魅力。
如果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而是千篇1律或为了地方一己私利去强加给他们本不应该被强加的所谓“新生活、新环境、新思维”,这是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比如,有的地方不顾实际强制迁村并点、土地增减挂钩、建设粉刷景观大街,说好听是为了农民和发展,说不好听是为了个人政绩和那点可怜巴巴的门面功夫。
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不是也不应该做人民的所谓“救世主”,而是应该深入到农村、农民中去,真正的开展调查研究,真正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端着拯救万民于水火的姿态,怨恨着农民的无知与自我,仇视着农民的保守与对抗,往小了说是官僚主义,往大了说是不知天高地厚,所谓的民风不古与刁民难治,竟不知这是我们脱离群众的后果所致,所谓没有无用的士兵,只有无能的将军。
文件中提到要“加强村庄规划建设”“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就是要依据实际和农民意愿,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强在更大范围内的顶层设计,不拘于一域但也不能不深入一域,须知没有个体就没有整体。要开动起我们领导干部的智慧大脑,多动动心思,下点功夫,别什么都依赖于“第三方”和“秘书班”,该展现出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应有的思路、魄力和办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发展是全方位的,各个方面是能够相互制约和促进的。抓经济不等于就是抓工业企业,抓发展不等于就是抓城市建设。越是困难阶段,越要想到人民特别是最应该被想到的农民朋友,这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同时,也是我们推动内循环、促进消费能力提升、激活市场的一条重要出路。
中国的未来离不开未来的农业、农村和农民。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4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也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探索与作业量挂钩的补贴办法,地方要履行法定支出责任。今年一号文件强调农机装备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也为我国农机装备发展提出了要求,也确定了方向。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并对近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行对比,鼓励农机装备自主研发一直贯穿其中。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支持薄弱环节适用农机研发,促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和应用,支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梳理短板弱项,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今年的一号文件聚焦先进农机研发推广,也是继20xx年后,连续第二年提出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小型”+“大型”,说明政策高层按照我国不同地形地貌特征,着重引导农机研发和应用向补短板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宽农机应用范围,持续关注丘陵山区适用机械和园艺机械。文件还提到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这也是北斗导航定位系统首次进入中央一号文件。此外,文件提出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不仅强调提高智能化农机装备的研发,着重强调推广落地,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探索与作业量挂钩的补贴办法。
粮食安全关系国家战略、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应对国际变局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国家一方面“藏粮于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种业振兴,另一方面,也要“藏粮于技”,提升农机装备研发水平,加快先进农机的推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要建设“农业强国”,这要求我国农机装备更加智能、更加先进。因此推动先进农机研发推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和物质技术基础。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不仅解决了自身一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大量原粮及制成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强调“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河南是农机大省,农机总动力达到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水稻收获机械化率达到%,花生收获机械化率达到%。全省肉蛋奶总产量超过1300万吨,猪牛羊禽肉产量641万吨,全省畜禽规模化养殖率70%左右,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农业机械化为我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抵御自然灾害、发展农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机械化正在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方向发展。河南省农业进入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和新一轮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关键发展时期,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规模化经营发挥重要作用。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粮食等大宗作物之外的其他产业及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所需机具供给不足。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等传统主流机具和装备技术水平不高,中低端产品多而且同质化严重,可靠性适应性亟待提升。农作物秸秆丢弃、农产品烘干的能源供应等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提出了新的挑战。农机化发展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要重点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在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上取得更大进展,注重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提升。二是农机农艺农田协同配套要不断加强。农机农艺融合要进一步深化,系统提升农机研发、推广应用效果及作业质量与效益。三是农业机械化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务要保障到位,农机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安全监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和加强,不断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是要不断加大农机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持续提升影响河南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科研创新能力。
河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学科团队作为河南省最重要的农业机械化教学科研力量,肩负着河南省农业机械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社会服务重任。长期以来团队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立足河南、辐射全国,坚持走“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根据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生产实际,开展智能化农机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坚持农机农艺信息融合,在小麦玉米轮作关键装备与配套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机械化防治装备技术,粮食高效低损收获机械化关键技术应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装备研发与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小麦整地与播种质量提升机械化生产与装备技术;特色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与装备技术,以及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等方面为保障河南省乃至黄淮海地区农机装备健康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必须瞄准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构建,整体推进农业机械化,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示精神。我们需要对农机生产技术短板进行再梳理,利用现有的技术优势,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加快推进补短板工作。根据我省不同地形地貌特征,农业生产区域特点,开展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探索,着重农机的研发和应用向补短板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宽农机应用范围,提升丘陵山区机械、畜牧、水产、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机械化发展水平;推进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对品种选择、种植模式、植保收获各环节进一步优化和探索,推进农田建设宜机化;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团队建设上要引进和培养农机高层次专业人才,不断提高农机方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面向农机手,基层农机技术管理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在科研平台建设上在河南省农业精准作业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科学实验和农机装备设计研发能力,着力智能化农机装备的研发,加大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在机械化播种质量提升,高效低损机械化收获技术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创造条件申报区域性农机化技术科学实验基地项目,为黄河流域以及黄淮地区农机装备设计研发试验提供支持;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服务方面,要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团队,农业科技特派员、农机专业教师为基础建立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队伍,深入农机化生产一线,坚持农机农业融合,为农民服务,为机手服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为河南农机装备更智能、更先进,为河南粮食生产,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加突出贡献。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4篇相关推荐文章:
学习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精编5篇
关于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心得体会4篇
中央“八项规定”个人学习思想汇报精编5篇
中央八项规定个人心得体会怎么写6篇
社区干部学习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范本4篇
上一篇: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通用4篇
下一篇:收入证明【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