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汇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师生情【汇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心理学原理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心理学原则班级管理应用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培养、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促进和保证班集体成员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班级管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一直是班主任研究的重要课题。几年来笔者尝试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班级管理中来,效果不错。

一、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反馈原则的应用

班级的生活,不同于一般群体的生活。它具有十分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怎样才能使集体中的目标、规范、组织和人际关系协调发展呢?班主任要及时掌握学生各自的动态,获得有关反馈信息。如班级制订的目标的积极性如何?哪些人有信心或哪些人有不同意见?目标是否发挥了激励作用?是否符合实际?这些动态都需要班主任及时把握。然后根据这些动态,再不断进行调节:或统一认识,进行说明;或排除各种心理障碍,或修改目标……同时,班主任的肯定或否定、批评或表扬又为被管理者提供了反馈信息。同学们将依据这些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起畅通的沟通网络?一方面,班主任可通过班会、班委会、各种活动等将自己对班级的管理思想、班级的发展设想等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想法,也可以通过个别谈心的方式,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班主任可通过各种正式渠道收集信息:如有计划地召开班委会、任课教师讨论会等,还可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得信息:如与学生交往、同他们谈心,随时随地,处处留心,从学生的言谈中获得信息,又如建立起信息网络,在班级中设置一些能为班主任提供信息的“信息员”;第三是及时地分析和处理信息。班主任应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整理,对发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将各种不良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而对大部分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则给予尽可能地满足。这样,班主任将会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尊敬。

二、发展特长,以点带面——优化原则的应用

班级中任何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心理发展的整体化,就是个性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集体心理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和整体,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集体心理发展为个性发展创造了重要的社会心理环境。但不能限制个性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也不能离开集体的轨道。二者只有协调、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整体优化。

优化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是:发展特长、以点带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修改和特长,首先,班主任应对班级的学生有整体的认识,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特长趋势,有计划地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文艺晚会等,使每一个学生在他所感兴趣的活动中将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选择2~3个对班级的整体优化和提高胡作用的“点”进行重点发展,形成班级特色,来带动全班整体优化发展,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而对差生也要把重点放在“带”上,不能“踩”。那种因学生学习差或纪律差就给戴上“差生”帽子的做法,那种因学习差而把某些学生在班内的几项“第一”都全部抹煞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班级整体优化的。班主任对这些学生要重点地带,要不断地鼓励,让他们融到集体中来,因为班级管理的目标是整体优化。

三、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互补原则的运用

班集体的成员,既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因此,要加强班级管理,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把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老师的权威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使其产生互补效应。

互补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班主任的权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的,管理班级,重点是激发学生自主管理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要做到这点,一是使学生理解班集体的目标和班主任提出的管理要求,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如学生行为规范的贯彻,这是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使学生懂得行为规范每一条都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与他们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譬如,不吸烟、不喝酒、不、不看坏书刊等规定,绝不是对他们个人生活的干预和个性的限制,而是保护他们身心健康,养成良好文明生活的需要。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管理活动。如让学生参与讨论班级的管理条例,参与选拔班干部并对班级的各种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三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班级管理中难免出现失败,比如学生们自己策划的一项活动开展失败了,这时班主任就要鼓励他们,帮他们分析原因和总结经验,或者带领他们开展一些能找回自信心的活动,使他们继续保持热情和积极性。

四、合理地使用各种强化手段——效能原则的应用

在班级管理中,不论是集体的建设,还是良好品德的培养与不良品德的矫正,以及管理职能的发挥,人际关系的调节和行为规范的执行,都离不开各种强化手段的运用。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如肯定、鼓励、表扬、奖励等,可以使某种心理或行为得到加强和巩固;负强化如否定、制止、批评或惩罚,可以使某种心理或行为得到削弱或消退。在班级管理教育中,正确地运用各种强化手段,使其充分发挥积极的心理效能,是十分重要的。

心理学原理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刍议;心理学原理;教育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127-02

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学习本身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要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即真正的“减负提质”,主要的途径是将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营造积极、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加工信息的心理倾向。

一、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分类实施教学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语言 、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等七个范畴,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即使是学科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只要他们智力是正常的,有的某些方面的技能却很突出,仍然还有另外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当然,有的学生可能某一方面的智能会相对差一点,然而,他们其他方面的智能却是不错的。据此,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智力观;转变教学观,形成正确的评价观;转变学生观,形成正确的发展观。认真考虑个体差异,在技能方面另辟蹊径。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尝试一个个崭新的领域,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为本,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其潜能的开发。

二、运用“激励理论”,构建生态课堂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的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在课堂上,教师以“积极的暗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暗示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定势,并引导潜在动机产生行为。而老师的赞许、认可、微笑、手势、注视,以及各种物质奖励等,都可以作为强化物,给学生传递无穷的正能量。

布卢姆认为,学生对以往学习成功或失败的看法,往往是与学校的考试成绩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把这些成绩解释为是自己学得好或学得差的证据,然后把它与对以后遇到的有关学习任务的看法联系起来。因此,为了使学生能用一种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就必须给他们许多得到奖励的机会。反之,如果经常给予学生失败和不适应学习的证据,必然会使学生产生自我怀疑。

在教学中通过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交流彼此的体验感悟,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从而使学生放下对学习恐惧的包袱,轻装上阵,最终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功。

三、遵循“记忆与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学习

记忆力再好的人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记忆程度与记忆时间在函数上的对应关系,即:刚刚记忆完毕100%,20分钟之后%,1小时之后%,8~9小时之后%,1天后%,2天后%,8天后%,1个月后%。因此,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在复习功课时,有时感觉碰到的好像是新知识似的,这就是因为复习的间隔太长了的缘故。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考试对于多数人都感觉是一种负担,尤其中考、高考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场心理上的暴风雨,特别是一些中差学生,由于学习上的困难,焦虑、遗忘在所难免,为此,要指导学生遵循“记忆与遗忘规律”,抓住最佳记忆时间,如睡前醒后(分别没有后摄干扰和前摄干扰)――记忆的黄金时段;要培养对所记忆的内容的兴趣,因为有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内容不易遗忘;要注意文理学科交替学习、不同学科交替学习,文科(如语文)主要是发散思维,理科(如数学)主要是逻辑思维,这两种差异度较大的科目交叉复习实际上是左右脑的交替休息,因为不同学科的知识由大脑不同的部位主管,所以学科交替学习就可以使大脑的各个部位得到及时修整;要注意不同学习形式之间交叉安排,交换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可以使得部分疲劳大脑区域细胞得到休息,休息后的大脑区域细胞再进行工作,如阅读与运算的交叉,这样既妨碍大脑的休息,也保证了学习活动高效率地进行。

四、应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关注学生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围绕“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联系簿、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书信等载体给学生写评语,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我。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难度、深度和广度,应用“最近发展区” 理论为每一个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持续高涨。

五、掌握放松减压技巧,缓解学习考试焦虑

常用的方法有:自我暗示法,这种方法可以调理自己的心境、情绪、感情、爱好、意志乃至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考前面临森严的考场,出现过度紧张时可反复在心里告诫自己“沉着、沉着”,在这种自我暗示的作用下心中的杂念自会消除,从而缓解焦虑,放松身心。深呼吸放松法,采用鼻子呼吸,腹部吸气。这种方法虽然很简单,却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想象放松法(冥想放松法),冥想会促使大脑出现α波,内啡肽分泌增多,使人镇静、愉快、放松。使人不会太警觉,也不会太闲散,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与情感。这是一种理想的控制紧张的状态。由于清除了通常与掌握新科目有关的紧张压力感。隐藏在大脑深处的潜意识大门被打开,潜能开始苏醒活跃,储存在右脑的启发性信息开始被随心所欲地引导出来,从而产生灵感和顿悟。这正是学习新语言、快速掌握知识的极佳脑力状态。此外,还有注意力转移法、压力缓解法、自信增强法等,都能很大程度地降低学生学习和考试的焦虑。

六、结合学科学习特点,渗透心理学原理

将心理学理论贯彻于教学工作中,不仅仅只是几个理论的掌握,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因此,要注重将心理学原理渗透于课堂教学。各学科可围绕着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寓心理品质教育于学科教育之中,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政治科可渗透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数学科、物理可渗透思维品质教育;语文科可渗透情感品质教育;英语、历史科可渗透记忆品质教育;化学、地理、生物科可渗透观察品质教育;体育科可渗透意志品质教育;音乐、美术科可渗透性格品质教育。

总之,将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实践是每位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心理学原理范文【第三篇】

一、为什么用“思想”表达心理学的基本事实?

用什么来称呼所有的意识状态?詹姆斯选择“思想”这个词。他说:“我们有某种思想,这是这个世界中颠扑不破的事实,所有人都毫不迟疑地相信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思想,并把作为内部活动或激动的心理状态与它所认识的所有对象区别开。”③也就是说,在詹姆斯看来,心理学在起点上有权利假设的只有思想本身这个事实,必须要首先对它加以探讨和分析。为什么用思想这个词来“不加分别地表示各种形式的意识”④,詹姆斯是颇费考虑的。他在《原理》第七章用了一大段的篇幅专门讨论这个“名称问题”。他说:“我们应当有一个通名来称呼所有的意识状态自身,而不包括它们的个别性质和认知功能。”⑤詹姆斯所要寻找的词是用来意指意识的一切形式的,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的,它的出现频率会非常高,因此,它必须简洁明了,不能拖沓臃肿,这样才能使用起来方便,理解起来清楚。而且,由于这个词要表示意识的每一种形式,它就要表现出意识的不同状态和时态,因此,它最好是中性的,并有同源动词。在詹姆斯看来,“心灵的状态”(mentalstate)、“意识的状态”(stateofconsciousness)、“意识的样态”(consciousmodification)在含义上尚可满足要求,但都显得累赘,并且没有同源动词。“主观状态”(subjectivecondition)也是如此。“灵魂的情状”(affectionofthesoul)、“自我的样态”(modificationoftheego)这些表述与“意识的状态”一样显得累赘,此外,它们还有另外一个缺点,即它们潜在地断言了未加解释的东西(灵魂观念,自我理论)。“感觉”(feeling)具有同源动词“感觉”(tofeel),它们两者都是主动的和中性的;它的派生词像“feelingly”、“felt”、“feltness”等等,使它使用起来极其方便;而且它更着重于内在的心理活动,显示着一种主动性。但另一方面,它除了具有这个一般的含义之外,还具有一些特有的含义,用以表示像愉快和痛苦之类的情感,有时还是与思想(thought)相对的感觉(sensation)的同义词;而詹姆斯想要的是一个能够不加分别地涵盖感觉(sensation)和思想(thought)的名称。况且,在信奉柏拉图主义的思想家心中,“感觉”(feel-ing)含有一些贬意。由于哲学中相互理解的最大障碍之一是褒赞地或贬损地使用语词,所以,如果可能的话应当尽量优先选取无偏见的词。赫胥黎曾提出用心理系统(psychosis)一词,它的优点在于与神经系统(neurosis)[赫胥黎用这个词与神经活动(nerve-process)相应]相关,更技术化,而且没有偏颇的含意。但是它没有同源动词或其它的语法形式。“观念”(idea)是一个较好的、模糊的、中立的词,并被洛克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加以应用;但是尽管有洛克的权威,它却未在语言中通俗化到涵盖全部感觉(sensa-tions)的地步,而且它也没有同源动词。因此,詹姆斯感到上述名称都有重大缺陷。思想(thought),在英语里,无论在日常活中还是在哲学中,都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常用词。在现代英文中,“thought”具有“思想”、“思考”、“考虑”等含义。它既表示逻辑性思维,也表示对人的关心和情感;既指理性的“推理”、“推理能力”,又指非理性的“想象”和“想象能力”;既指显性的意识活动,也指意识的边际状态或潜意识状态,如刚要入睡前所体验的或由药物所引发的状态;既指思想、思考的活动或过程,也可指思想、思考活动的结果;既可表示“意向”、“意图”、“打算”、“期望”这些未来的向度,又可表示现在的和正在进行的思想状态和活动,还可以表示对过去的回忆和记忆。它本身内在地就具有时间性。“thought”本身既是名词,又是动词“think”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它有同源动词形式“tothink”、“thinking”。通过与同源动词形式的相互配合,它既可以表示过去的和已完成的状态,又可以很方便地表示正在进行的和将来的动作和状态;既可以表示主动的行动,又可以表示被动的行为。此外它还具有“注意”这个表示选择活动的含义。特别地,它不像“感觉”(feeling)那样在哲学上含有贬义。还有,就是它所具有的“认知”的含义,能使人当下地想到认知(与对象而不是心理状态自身的关系)的无所不在,我们立刻就能看到认知是心理生活的本质。“思想”一词的这些含义,后来都在詹姆斯对思想流的阐释中表现出来。这样看来,“思想”确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词。不过,“思想”概念也并非完全合乎詹姆斯的要求。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思想”一词的意思可能不一样,在一些哲学著作中,它往往具有特定的含义。而且,无论是在日常用法中还是在哲学中,思想都与感觉(sensation)不同。例如,“关于牙疼的思想”这个说法能使人想到实际呈现的疼痛本身吗?几乎不可能。如果能使“思想”涵盖感觉(sensations),它无疑是最佳的用词,但是英语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詹姆斯说:“如果我们想涵盖整个意识状态范围,似乎不得不退而求助于某一对词,像休谟的‘印象与观念’、汉密尔顿的‘呈现与表象’、或者通常的‘感觉(feeling)与思想’。”①也就是说,我们难以找到一个现成的完全合乎需要的词,因为这是一个语境中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做出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选择,只有根据适当的语境,有时使用这一个,有时使用上面提到过的同义词中的另一个。詹姆斯自己的选择是使用思想(thought)或感觉(feeling),在一种比通常更宽泛的意义上交替使用这两个词。也就是说,在《原理》中“感觉”(feeling)或“思想”(thought)在一般意义上使用时,与意识状态同义。直到后期,詹姆斯仍经常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两个词。②那么怎样使用思想这个词呢?詹姆斯说:“在英语里,如果我们能够像说‘下雨了’(itrains)或‘刮风了’(itblows)一样,说‘思想了’(itthinks),那么我们就会以最简单的而且附带假定最少的方式把这个事实表述出来。但是,由于我们不能这样说,我们只好简单地说思想进行着(thoughtgoeson)。”③因此,他把心理学的“第一个事实”表述为“有某种思想进行着”④。由以上可以看出,在詹姆斯这里,思想一词的含义与日常用法中的情况已经不同,詹姆斯在使用它的时候赋予了它更丰富、更广泛的含义。思想不仅指辨别、比较、联想、概念、推理,而且指感觉和知觉;不仅指时间知觉、记忆等内知觉,而且指感觉、事物知觉、空间知觉等外知觉;不仅指情感、意愿,而且指本能。就此而言,“思想”把人所能经验和体验的一切都涵盖起来。另一方面,思想一词丰富的内涵和多种的用法,它自身包含着的语言游戏的可能性,又为詹姆斯意识流学说的构建和表述提供了充分的可能。

二、思想的根本特征:时间性

詹姆斯说:“我们的思想是时间中的认知的现象事件。”⑤时间性是思想的根本特性。詹姆斯之所以用思想一词来意指意识状态自身,表示意识的一切形式,固然与它包含的丰富语义和用法有着密切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詹姆斯揭示出的思想内含的时间性典型地代表了一切意识现象的本质结构。马赫(Mach)曾经说过,时间感觉“伴随着任何其他感觉,而不能全然与之分离”①。詹姆斯同意这种观点,他进一步认为我们所有的具体的心灵状态都是在时间中生成出来的,这种生成不是拆卸开以后的重新组装,而是原初的构成。认识到这一点是理解詹姆斯的思想流学说乃至他的整个哲学的一个关键。他正是运用思想的时间性最终否定了心理学中的原子主义,将他的心理学和哲学与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区别开来。首先,詹姆斯的时间与康德的时间不同。康德认为时间是理性的先天直观形式。詹姆斯说:“康德关于客观时间的直观概念是一个无限必然的统一体,”②但是,“如果没有感觉内容(sen-siblecontent),我们便不能直观绵延,就像我们不能直观广延一样。”③因此,詹姆斯认为:宇宙空间与宇宙时间决不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是“直观”的,而是像科学所显示的任何事物一样,分明是人为的构造。绝大多数人并不用这些观念,他们生活在各自的时间和空间中,这些时间和空间互相贯穿,模糊杂乱。④其次,詹姆斯的时间与经验主义者的时间也不同。经验主义者如詹姆斯•穆勒认为,时间是一个个转瞬即逝的孤立点,彼此毫无牵连:除了关于当前时刻的知识,我们不可能再有任何知识。一旦我们的一个感觉停止了,它也就永远消逝了;我们似乎将是我们从未所是……即使我们的观念被连接成链,如果它们不是在想象中,我们仍然没有能力获得关于它们的知识。根据这个看法,一个观念接着另一个观念。这就是一切。我们意识中先后相继的每一个状态,一旦停止了,就永远消失了。每一个这样的暂时状态就是我们的整个存在。⑤詹姆斯指出,就穆勒认为时间源于个人的感觉来说,他并没有错。但我们的实际感觉并不像他说的那样,像一个荧光,只照亮它当下所在的一点,其它的所有地方都处在完全的黑暗中。过去和未来并不是被现在这一刀切开的两个毫无牵连的对立面,而是与现在连在一起的。⑥我们关于意识流的另外部分的知识,无论是过去的还是将来的,近前的还是遥远的,总是与我们关于现在的事物的知识融合在一起的。⑦穆勒所描绘的只存在于当下瞬间的简单感觉只是一个抽象,我们所有的具体的心灵状态都是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关于对象的表象。这种复杂性部分地在于刚刚过去的对象的回音,部分地在于那些马上要到来的预示。对象是渐渐地从我们的意识中退去的。如果现在的思想是ABCDE,下一个思想将是BCDEF,紧接其后的思想就是CDEFG,已过去的思想的拖延以连续的方式逐渐离去,将来的思想的先兆弥补了这个损失。“那些旧对象的拖延,那些新对象的先兆,是记忆和预期的发端,是时间的回顾意义和展望意义。它们赋予意识以连续性。没有这种连续性,意识便不能被称之为流。”⑧没有这种连续性,我们甚至不能知觉到“现在”。詹姆斯的时间是一种连续的过渡,过渡发生在边缘中。边缘性是詹姆斯时间观的根本特点之一。我们的感觉从根本上就是有边缘的,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所完全忽视的也正是这种边缘。后面我们会看到,艾耶尔对詹姆斯时间观的误解也源于未看到这种边缘。“边缘”(fringe)是詹姆斯心理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原理》的各部分,但是詹姆斯并未给它一个确切的界说,也未对其含义进行非常明晰的解释。他常用光环(halo)、地平域(horizon)、光晕(suffusion)、心理泛音(psychicovertone)、弥漫(suffusion)等词表达同样的意思。这个概念在詹姆斯著作中的内涵正像它本身的特征所暗示的那样,朦胧、模糊,弥漫在它的各种变体中,我们只有在文本的语境里,在这个概念的边缘域中去领悟它的蕴涵和妙用。从生理上说,边缘表示微弱的脑作用对思想的影响,它们使我们的思想感觉到关系和对象。有人认为,在詹姆斯那里,“边缘”是指一种心理质料,它把本来分开的感觉(sensations)粘附在一起。应该说,这个说法从功能上理解了边缘的一部分意义,但是这种理解太机械和生硬,它对感觉的理解实际上与传统的经验主义没有多少区别,即都把感觉看成是彼此分离的。但是詹姆斯并不是这个意思。在他那里,边缘是认知对象的一部分———实体的性质和事物在关系的边缘里出现于心中。我们思想流的某些部分———过渡部分———不认识事物,只认识关系;但是过渡部分和实体部分一起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流,其中并没有……那种分立的“感觉”(sensations)。①那些回音和预示,那些拖延和先兆并不是现在的思想或感觉的辅助部分或伴随现象,而是现在的思想或感觉必需的部分,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离开了这些拖延和先兆,就不会有现在的思想或感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这种内在的时间结构称为原初的构成。詹姆斯的时间观念曾受到霍奇森(Hodgson)的影响。霍奇森认为:我们通常粗略地把时间进程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但严格说来,不存在现在:它是由不可分的点或瞬间划分的过去与将来组成的。那个瞬间或时间点即是严格意义上的现在。我们通常比较含糊地所说的现在是一个时间过程的经验部分。②詹姆斯接着他的话说,如果把只限于当下一点的现在称作“严格意义上的”现在,那么这样的现在完全是一个观念抽象,“反思使我们得出结论:它必定存在,但是它的确实存在,永不可能是一个我们当下经验的事实”③,因为“它在我们能够触到它之前已经逃走了,融化在我们的把握之中,它在生成的那一刻就已经消逝了……只有进入到活生生的、运动着的更大段的时间结构中,严格意义上的现在才可能被理解”④。我们当下经验的唯一事实是绵延,詹姆斯借用心理学家克莱(E.R.Clay)的术语称之为“似是而非的现在”(thespeciouspresent)。克莱认为,时间的对象是作为现在的存在被给予的,但是事实上的时间部分并不同于过去和未来的共同边界———通常哲学用现在一词所指称的东西。事实上的现在是过去的一个部分———一个最近的过去,它被错认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时间而给予我们。他把事实上的现在称为“似是而非的现在”,而把作为过去而被给予的过去叫做明显的过去。⑤从生理上,我们能清楚地直观到的最大绵延几乎不超过十二秒(我们能模糊地直观到的最大绵延可能只有一分钟左右),詹姆斯说“这么长的绵延相当稳定地映绘在流逝着的意识之中”,如此稳定地知觉到的绵延就几乎相当于“似是而非的”存在。它的内容处在不断的流动之中,出现在它的前端的事件很快地消隐在它的后端,每一个事件经过时都变换它的时间参数,从“还没有”或“还不很有”到“刚逝去”或“已逝去”。然而,“似是而非的存在,被直观的绵延,就像瀑布上的彩虹保持着恒定,它自己的性质不因这流所经过的事件而改变”⑥。每一个这样的事件,当它悄然逝去时,仍保持着再现的能力;当它再现的时候,乃与它原来具有的绵延和相邻者一起再现。但是,一个事件从似是而非的存在的末端一旦完全消失之后,它的再现与它在似是而非的存在中被直接知觉为当下经过的事情,是两个不同的心灵事实。不过,“所有被认知的时间之原初范本和原型是似是而非的存在,我们当下连续地感觉到的短的绵延”⑦。我们不断地意识到这样一个绵延,即似是而非的现在。这个绵延与被知觉到的内容具有一个较早的部分和一个较后的部分,这“就是原初的时间直观”①。比这更长的时间是通过添加而构想成的,比这更短的时间是通过分隔而构想出的,它们是这个边界模糊的单位的部分,我们习惯上以象征性的方式来思想它们。德里达曾反驳胡塞尔,说直观与时间是矛盾的。因为直观是当下静止的,而时间总是一个过程,总有一个差异或区别。德里达将直观理解为当下的一点———一个孤立的点,并以此将直观与时间构成对立起来,把它们看得不相容。②而在詹姆斯这里直观恰恰需要时间的构成才可能。

三、艾耶尔对詹姆斯时间观的误解

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第四篇】

只有建立了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才能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才能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才能带动整个班级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要建立起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需要教师放下自己的教师架子来,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不把自己的意愿、想法强加给学生。现今流行的一句话“蹲下来看孩子”便是典型的爱孩子的表现。可以说“尊师重教”已经过时,因为现在教师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各种途径获得知识。如果你教得不好,学生就有权利不尊重你,而那些教学经验丰富,原意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的老师往往会得到许多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和欣赏,如今普遍存在的“择师”现象便折射出这一点。

新时期国内研究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形象是――“交流型”教师。因为“交流型”教师的特点是“理解学生、待人公平、乐于交谈、幽默慈祥”。我想,每一个“真正”的教师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可是,这几年多次发生的令人心寒的教师伤害学生事件,给教师队伍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常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这些花朵是需要“教师”这些园丁们细细呵护、耐心培育的,而不是让他们在暴风骤雨中留下身体和心灵上的创伤。如果这样,我们祖国的未来将不再是一片美丽的花园。

要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就要爱孩子。“教师最大的失误莫过于失去对学生的爱,教师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爱。”爱孩子,要学会博爱,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女,给予他们慈母或慈父般的关怀。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努力,都是可以教育好的。总的来说,我们爱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坚持全面育人的观念,平等地对待学生

“全面”指的是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指学生个体在体现社会要求方面的全面性;二是指学生个体素质内在结构方面的全面性。前者,要求教师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教育过程中,真正能够在德(包括思想、品德、基础文明行为等)智(包括知识、智力、技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体(包括体制、体能、体力等)心(包括心理发育、心理品质、心理承受能力等)诸方面给学生以全面的教育和引导。

其中,德是第一位的。在当代社会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才是传授具体知识。

不再自卑,不再害怕上学,不再担心考试。体验到了成功。我也相信,将来不会输给“失败”,因为我们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特点、热爱学生

对学生的热爱,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现实地、具体地体现在班主任对学生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高尚无私的道德情感。苏霍姆斯基认为:“教育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他要求教师在工作中既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又要在学业方面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地耐心指导,真正落实教书育人。

上课时,我不喜欢自己一个人站在上面说教,我喜欢和学生一起商量、一起讨论,甚至请他们上来当老师;下课了,我会和学生一起玩、一起做游戏。对于后进生也是一样,我从来不轻视他们,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我对学生的热爱才获得了学生对我的信任,家长对我的尊重。

三、严谨治学: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范文

素质教育呼唤着教育改革,同时也给老师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注重学习、善于学习。主要包括学习有关教育政治法规,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科技新知识、新观点,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善于与别人相互学习和借鉴,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生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他们接受新事物快,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某方面的知识不如学生也是一种正常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发扬民主作风,虚心地向家长和社会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一切有真知的人包括自己的学生学习。

四、为人师表

学生缺乏正确的是非鉴别能力,但又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感染着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注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高尚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去说服学生,感化学生,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每个老师树立新理念:树立民主的学生观、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建立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标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希望每位教师都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来,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真心实意地去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吧!

师生情【第五篇】

老师今年快50了,听老师说,她19岁就参加工作,这样算来,老师已在教师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了30年。笔筒里的支支钢笔,每一支,都陪伴着老师度过了30年。30年来,笔下出过多少优异的教案和生动的论文,又批改过多少学生的作业。每天,老师都准时进教室,生动的话语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答声,盖住了下课的铃声……老师告诉我们,她有严重的高血压,需要每天吃药来控制病情。即使这样,几年来,她从没落过一节课,没请一次假。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涌现了许多优秀学生……

想到这里,她甜甜地笑了。忽然,预备铃响了,她急忙跑回教室。

老师来办公室拿教科书,一开门,一股清香扑面而来。老师看到黄菊花,顿时明白了。她想:这些孩子,真惹人爱。一边想,一边拿着书走向教室。

48 17644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