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最新4篇】
【导言】此例“内部控制【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企业内部控制【第一篇】
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将要发生明显变化,内部控制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内部控制既有国际化的问题,也有国家化的问题,内部控制应当结合国情和企业实际等认真研究。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
简单地说,企业对有关财产物资、货币资金、有价证券的收付,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产的减值和费用的支付等经济业务,规定必须有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处理,以起到相互制约作用,这就是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企业内部的职责分工、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有关企业管理制度中,都应具体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实行内部控制,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性,提高可见信息的准确性,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以及配合外部审计的开展,也正是我们当前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所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环境的变化和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也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
露制度,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企业单位的内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就属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由无权经管现金和签发支票的第三者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就是一种内部会计控制,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企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作,提高经济核算(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电算化已经普及,但计算机信息失控、被破坏的情况日趋严重,从而造成责任不明、相互推诿等问题,其关键在于计算机核算软件密码缺乏牵制性,常用的密码设置方法已不适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发展,所以财务管理电算化应提高会计信息的保密程度,避免信息泄露及对实体信息的破坏。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主要措施
(一)构建系统性的内部会计控制
1.构建详尽的会计岗位责任制
在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将各个部门的业务活动划分为若干具体的工作岗位并在不同的岗位上配备具体的控制人员,并规定其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对其权限和责任进行控制。
2.构建详密的会计内部牵制控制
为了防止会计人员的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凡涉及款项的收付、结算及登记,均设置两名或两名以上的会计人员相互核对、相互制约,杜绝“一人顶两岗、钱账不分离”的现象。
3.构建详细的会计资料控制
(1)构建详细的会计凭证控制。具体是:规范会计凭证格式,对会计凭证进行连续编号,规定合理的凭证流转程序,保证凭证的签章齐全、合法,合理地填制会计凭证,合法地复核会计凭证等。(2)构建详细的会计账簿控制。具体是:会计账簿按规定设置,账簿启用时填齐相关内容,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对账簿或账户连续编号,按规定方法和程序登记和更正错账,按规定时间和方法结账等。(3)构建详细的会计报表控制。具体是:按规定的方法和时间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需有关负责人审阅和签章,会计报表装订成册并加盖公章保存等。
4.构建详明的会计稽核控制
具体是: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性,会计资料记录的真实准确性,相关资料的一致性等。
5.构建详实的财产物资控制
具体是:对财产物资接触控制,对财产物资定期盘点控制,对财产物资记录保护控制等。
6.构建详细的会计分析控制
具体是:对会计分析内容控制,对会计分析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控制,对会计分析方法和时间控制,对参与分析人员和分析财务报告编写要求控制等。
(二)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发挥作用。企业的用人政策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包括审核会计账目,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使之更加完善严密。
(三)应发挥国家审计机关、部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加强法律法规和准则规范的制定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杜绝企业管理部门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尽快加强有关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行业准则的制定,为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外部监督和指导。
(四)健全内部控制框架
企业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内控框架,就必须从控制环境入手,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组织结构,加强董事会的职能及其独立性;提高管理者素质,凭借市场经济的竞争,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行政指定管理层;鼓励塑造企业文化,激励管理者和员工,明晰权责。
(五)加强风险评估
企业应在经营过程中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风险逐步增大并更具有不确定性,如资产风险、信息系统风险、兼并重组风险等,要加强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及早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领域,防患于未然。
(六)要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和协调配合原则
在横向关系上,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另外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协调配合原则是相互牵制原则的深化和补充。贯彻这一原则,尤其要避免只管牵制错弊而不顾办事效率的机械做法,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从而在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经营任务。同时为了提高企业内控意识、提高其信息质量,企业有必要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后,向外公开披露其内控信息,建立内控信息披露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第二篇】
2001年以来美国连续曝光的安然、世通等巨型公司会计丑闻案,国内银广夏虚构亿利润案,深圳东部开发集团公司在短短几年国有资产被“蛀虫”蛀空案,从这些案件中不难发现:内部控制弱化和缺乏是犯罪行为能够得逞的关键条件。“亚细亚”神话的终结、“三株”帝国的砰然倒地、“巨人集团”的衰败,究其原因,内部控制的失灵和残缺是人们痛定思痛后得出的结论。因此,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健全已经刻不容缓。
1992年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就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内部控制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员工影响,透过企业之内的人所做的行为及所说的话而完成。只有人才可能制定企业的目标,并设置控制的机制。反过来,内部控制影响着人的行动。罗伯特・西蒙斯把“内部控制”视作战略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并专门介绍了传统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些假设条件,其中就提到每个人都有固有的道德缺陷,所以有必要使用内部控制以确保资产的安全和信息的可靠。人都具有“经济人”的属性,都有“利益最大化”、“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倾向”等几个方面的本质属性,每个人都知道怎样做会更好,但却不能完全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内部控制失效、财务舞弊案一再发生。
杨雄胜(2006)提出,必须把基于权力控制的内部控制转变为基于信息观的内部控制,以培养员工忠诚为现代内部控制的工作出发点,利用团队示范作用促进员工行为优化,以企业内开放式信息沟通协调员工行为。这为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点:能不能从关注“人”的角度来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根据“自我实现人”假设,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但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并不冲突,适当的调节能够使二者达到一致。因此,在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满足其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会使“人”获得长足和持久的工作动力,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达到组织管理的最终目标。
笔者充分考虑“人”在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中的作用,从另一视角――“人力资源五力模型”,借助模型的五种力来诠释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二、“人力资源五力模型”的引入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实施一切均依靠“人”,换言之,“人”是健全改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源泉。如何使人成为质优的因素,关键就在于人的管理。在此,笔者引入了人力资源的理念,借助“人力资源五力模型”来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使“人”成为资源,这也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与“人力资源五力模型”的统一点。再科学优良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如在决策时人为判断可能出现错误和由于人为失误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也可能由于两个或更多的人员进行串通或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规避等,使得无论内部控制如何设计和执行,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所有这一切足见“人”的作用。要想解决“人”的问题,就在于“人”的管理,使“人”更有力量,这时就需要借助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并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推动和完成的,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可以说,每位员工都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因素,都是实施的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因此,必须使人成为资源,成为内部控制实施的能动元素。但对企业来说,只有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资源。使员工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资源必须使员工更有力量;使员工更有力量又需要以外力打造内力。2005年,新华信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倪龙腾先生在管理的本质在于管人的意识基础上,全面阐述了“人力资源五力模型”,旨在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现代人力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五力模型”主要分为外力和内力两部分。企业可以施加的外力有四种:(1)推力:即推动和激励员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持续努力地工作;(2)拉力:也就是牵拉力,引导员工有方向、有目标地努力工作、提升能力;(3)控制力,就是监督和检查员工努力的程度、工作的效果,约束员工前进的路径,修正员工前进的方向;(4)压力:就是施压和鞭策员工,淘汰工作成绩不佳、难以提高能力或主观上工作不努力的员工。企业追求的是利润,需要的是自觉努力的员工,但并不能全靠自觉去管理。对于企业各级管理者来说,主要任务就是创建员工发挥才能的组织环境,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以及通过外力来打造员工的内力,促使员工更有竞争力,企业更有竞争力。“人力资源五力模型”就是通过四种外力来加强内力的作用,从而外力和内力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从“人力资源五力模型”角度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笔者将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五要素分别对应“人力资源五力模型”的五力,从人力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从而加强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理解,为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提供思考。
第一,外力打造内力。
(1)控制力――控制活动。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说,控制力就是检查员工努力的程度、工作的效果,约束前进的路径,修正员工前进的方向:控制活动是为了确保管理指令能够得以有效实施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和程序。二者的交叉点就在于“控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明确职责划分。管理学家麦克考勒把“恰当地划分每个人的职责范围”作为管理中首要的原则;“组织理论之父”韦伯的“科层制”则严格地把职责与权限等级化,规定每个人都只能在权责范围内行事。职责划分主要是为了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的问题。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的职务。企业内部不相容职务主要有: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职务、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审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这些职务应由不同的人员来担任,目的在于减少串通舞弊的可能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因此,单位在建立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先要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不相容,然后要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其次,规范授权批准。授权是员工参与管理的最高形式,交易的发生必须经过适当的授权,不允许有未经授权或超出授权范围的交易。这样就明确了管理当局及各阶层管理人员、员工的职责与权限,如果出现没有授权的经营活动,当事人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是为了激发全体员工的责任感。
再次,准确业务记录。业务记录在企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业务记录是企业为反映和控制各项生产经营业务,以文字形式对业务活动的发生、进展和结束等全过程所进行的记载,其功能是传递有效信息。准确的业务记录是管理的重要保证和确保企业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良好的业务记录系统应从5个方面把握:预先连续编
号;与交易同步编制;信息简明易懂;备份数合理;结构设计完整。
最后,加强有关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强调了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和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等控制措施,从一定程度上要求单位集思广益,尤其尊重会计人员的意见,依据会计法、会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单位的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稽核制度,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其能充分发挥各自专长,达到有效的控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互监督和制约的作用。
(2)拉力――信息与沟通。拉力的实施主要靠的是牵引机制的运行,而信息和沟通要素为内部控制其他4个要素的分界线,也是将其它4个要素联系起来的桥梁。信息与沟通是拉力的表现形式,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促进企业形成良好的牵引机制。
每个企业都需要获得内部或外部事件或活动的相关信息,因为管理层决策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必要的信息,同时,管理层必须识别信息的相关性并以一定的形式和在合适的时间传递给员工。组织的所有层次都需要信息。公司所用的信息系统包括会计系统、生产系统、预算信息、人事系统、系统软件等。系统所产生的信息的质量将影响管理层在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及提供可靠的财务报告中做出理性决策的能力。而管理层对构建必要信息系统的支持应该得到人力和财力两方面资源的保证。
沟通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可以使组织内信息上传下达,横向传递。所有员工只有从高级管理层得到明确的信息,才会认真对待其控制责任。每个人都必须了解各自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角色定位、个人的工作与其他人员工作的关系以及如何向高级管理层报告重要的信息等。在控制主体中,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人员是最好的内部控制执行者。会计人员应多和生产人员、销售人员进行沟通,做到信息对称,清楚了解各项业务的流程与操作,便于相关信息的处理及把握;同时,不管是公司管理层、内部审计人员、财务人员还是公司职员,都对内部控制的执行负有责任,应对发现的错误或虚假的会计信息及时向公司领导层反映,使其能及时纠正,避免出现严重的过失。管理当局应尊重和关怀员工,尤其是会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应慎重考虑,时刻了解各项工作的运作。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加强主人翁意识。
(3)推力――风险评估。一项好的措施,也会因实施的不当而给公司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执行过程中,必须谨慎分析实施所带来的各种风险,这就要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与此同时,为了激励员工对内部控制执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应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因此,从一定程度来说,良好的风险评估机制能避免公司许多不必要的损失,扮演着企业发展推力的角色。
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企业应结合内外部风险因素,关注企业风险,并与具体事项或业务相联系,采取风险回避、风险承担、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等风险应对策略。尤其对财务报表可能出现的各种舞弊行为应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发现,实行多级复核,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对于像财务报表舞弊、支票舞弊、存货舞弊:医疗保险权要求权舞弊等多种形式的组织舞弊,必须格外留意,重点防范。与此同时,微弱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被认为是舞弊发生的两个最普遍的条件,企业员工,特别是管理层的素质必须进一步提高。建议舞弊预防与发现战略应被复核,建议持续改进内部控制,通过设定“高层基调”提高高层管理团队的聚焦点,给舞弊预防和发现提供培训课程,建立公司行为准则,对新雇员执行参考性检查和对雇员提供伦理培训。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内部控制执行较好的部门,达到预定效果或是能根据本部门自身特点适当变通建立了更为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都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没有达到预定效果的或无视内部控制的部门,则应当给予适当的惩罚,以此来提高大家对内部控制的重视,这就是人力管理中的奖励激励。此外,也可考虑采用适当的考评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榜样激励等。激励机制的方式和程度直接影响内力的形成。
(4)压力――监督。SOX法案的出台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要求执行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鉴于此,内部控制监管委员会一方面应正确看待外界压力,建立畅通的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渠道,以鼓励员工发现和报告内部控制的缺陷,将适当的压力转化为增强成员间相互价值观念的力量,从而提高整体的内力;另一方面,根据需要组织例外评估以直接监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这些都是为了便于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并及时修改和完善。内部控制因企业业务与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没有永远有效的内部控制,因此,应定期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适时调整不再适用的控制环节。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促进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又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此外,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美国著名内部控制专家迈克尔・海墨教授曾说过,内审机构应将自己视为公司的资源,在帮助管理当局更有效地达到如期控制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应充分保持其独立性。内部审计应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委员会直接向公司最高领导层负责,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发挥最大的效用。给予内部审计适当的权力,这也是为了让内部审计人员在自我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二,内力――控制环境。
在内部控制系统的五要素中,控制环境是基础。美国著名学者阿尔文・A・阿伦斯、詹姆斯・K・洛布贝克合著的《审计学――整合方法研究》中指出,控制环境是其它四个要素的保护伞,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其它四个要素无论质量如何,都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因此,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环境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基调,影响着整个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控制意识,是其它要素的基础;控制环境影响着企业程序运用的一致性以及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运用的总体效果。内力是指员工自身具备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和内驱力,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与基础。外力的实施最终也是为了加强内力。因此,“基石”的作用将控制环境与内力联系起来。
(1)注重管理当局的诚实性和管理哲学。管理当局的诚实性和管理哲学是充分地公允披露、防止敌意隐藏不利消息或进行盈余操纵的保证。但即使设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也会因执行者的能力不足或道德败坏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果管理当局本身就缺乏诚实,那么就会对整个公司的道德观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管理当局的素质是内部控制实施的保证。事实上,如果从信息失真的动因来看,关键往往不在于会计人员本身舞弊,而是由于企业管理当局从自身报酬、聘任等角度出发,有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财务操纵、欺诈的动机。由于制度的原因,会计人员往往受制于管理人员,不得不屈从于管理当局,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管理当局是企业的标杆,其素质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其他人员的做法和态度,也关系到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论其他控制要素是否存在,管理部门缺乏诚实性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2)发挥领导层的核心作用。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支持有助于预防虚报、漏报错误的发生。因为领导层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如果领导层对内部控制重视,企业内的其他人员就会受到感染,员工就会认真履行其职责,遵守既定的控制制度。反之,如果领导层并不关心内部控制,不给予有效的支持,那么员工就不会认真地执行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事实上,许多企业之所以管理混乱,就是因为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不重视,甚至自己随意破坏有关的内部控制。因此,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是决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关键。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领导层的表率作用,有力地带动员工。
内部控制管理【第三篇】
(一)市场风险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由于市场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所以,路桥施工企业对于市场上的变化很难掌握清楚。同时,作为企业的外部风险,企业对于市场风险也很难管理,加大了控制的难度。但是,从市场另一角度出发,从市场风险所传递的某些信息对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能使某些施工企业能够采取一些积极的手段去降低风险。因此,在路桥施工企业存在的风险中,市场方面存在的风险最难控制与把握的。(二)合同风险当前桥梁建筑行业存许多问题,如合同约定工程款付款率偏低,拖欠资金过久、原材料价格变化等问题,都与合同签订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施工项目的心理,在签订合同时强制附加一些不合理条款,致使施工企业在初期承接工程时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有些业主甚至在合同中故意留一些陷阱,使施工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合同是施工企业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天不足”,势必会造成在工程项目实施中的巨大被动。(三)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分为两大类即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宏观经济的影响类似于国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改革状况以及具体的经济因素,包括通货膨胀、利率与汇率、金融市场、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等。内部影响,随着施工企业规模的扩大、施工项目的增加,大多数路桥施工企业是借助银行筹资方式来融资的,但有些企业容易盲目融资,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偿还条件,没有找到融资和偿债的最优比例,容易面临较大财务风险。(四)法律风险在路桥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则容易引发各类诉讼风险,如被因工期延迟,质量不合格等问题被业主投诉违约,因资金支付不到位被分包方及供应商,因管理不完善、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浅薄或合同条款有漏洞被其他各方利用造成恶意诉讼,都会使企业陷入不利局面,造成企业严重损失。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措施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只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对于路桥施工企业来讲,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防范风险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针对于目前路桥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要想企业在的众多风险中能够屹立不到,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注重各部门的相互制约与联系在路桥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中,想要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各部门间的相的制约与联系要十分的注重。要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与关系,避免各部门之间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同时,要求企业员工要严格遵守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章程。让员工能够在企业中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因此,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注重各部门的相互制约与牵制是其中的有效途径。(二)注重内部审计机制的健全性,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管在路桥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环节。在路桥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中,内部审计贯穿于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对路桥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注重业务记录制度的严密性在构建路桥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关于业务文件、资产以及档案的记录。业务记录制度的严密性,真实性与准确性,关系着路桥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业务记录制度的严密性为路桥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有效和可靠的凭据。很多路桥施工企业,由于没有意识到业务记录制度的严密性的重要性,导致内部企业许多机密文件遗失和泄露,让路桥施工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因此,注重业务记录制度的严密性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措施。(四)加强合同管理签订合同时要尽量规避要害,在合同签订时要善于利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研习合同文本,找出合同文本中薄弱环节,避免自身利益遭受损害。签订合同时涉及的风险主要有工程变更风险,市场价格风险,时效风险等。有些业主利用有利的竞争地位,在起草合同时强制把一部分风险转嫁给承包人。施工企业在签订施工承包合时应采用施工合同中洽淡权、审查权、批准权,三权独立,相互制约的方法,减少合同中的漏洞。另外,施工企业要善于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减少风险因素,不能为了中标盲目接受业主的某些霸王条款。在劳务分包方面,在与分包商签订合同时应注意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交代清楚。这就能约束双方的不良行为,有必要时可以将罚款和赔偿金写入合同,降低自身的风险。对于材料、设备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应在商品质量合格率、价格变动、包装规范、交货日期,收款方式、违约纠纷处理等方面加强约定,减少合同执行中的不确定风险。(五)要适应外部政策和制度目前建设领域的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如在招投标环节已开始全面实施了投标保证制度,履约保证金制度。施工企业在决定投标时应该多方面注意,尽量避免发生垫资的情况。加强和银行的合作,建立银行保函和其他担保互动的关系。我国已经实行全国建设领域强制实行工程保险制度和工程担保制度,是施工企业风险转移的有效措施。(六)加强信息化管理由于风险存在于建筑项目的全过程,对于风险应实行动态管理。在各过程中一切问题都应以书面形式明确和具体的记录下来,坚决避免口头承诺和保证。建立全面的、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投标项目在投标前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和对施工过程中由于不断发生的各种变化带来的风险具有积极的意义。施工企业对于风险想要做出合理控制,就必须通过建立全面的、可靠的数据基础资料来支撑。
三、结束语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维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正确和财务活动合规、合法,贯彻经营决策,实现经营目标,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实施的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监督检查和调整的制约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对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在企业内部的贯彻执行、企业内部经营决策和规章制度的正确实施,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内部控制发展过程
控制是组织为了控制资源,实现管理目标而自发的一种管理行为方式。内部控制的概念是审计人员为了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从组织已有的内部管理中概括出来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发起者也是审计人员,因此多数内部控制是从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审核的角度定义的,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也与审计密切相关。理论上认为,内部控制经历了四个阶段: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内部牵制思想是以账目间的互相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主要目的是确保账目正确无误。内部控制制度思想认为,内部控制应分为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两个部分。前者的目的是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后者的目的是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以上两个阶段是从目标、控制措施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的定义。由于第二个阶段扩大了内部控制的范围,导致第三个阶段必须从更高、更系统的角度定义内部控制。所以,第三个阶段以内部控制结构取代了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概念认为,“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组织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第四个阶段则进一步系统地整合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阶层的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组织的方式,并与管理过程相结合,具体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个部分,每个组成要素适用于所有的目标类别,每一个组成要素与每个目标都相关。
1、内部控制从狭义内部控制逐步发展为广义内部控制。狭义内部控制指与会计有关的部分,主要用以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例如会计人员关注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审计人员所关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等。广义内部控制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与保证经营活动效率有关的部分,即组织管理当局所关注的内部控制,如董事会的设立、管理者的素质、企业文化等。由于内部控制的概念是审计人员提出的,因此第一个阶段内部控制的措施是会计的方法,如账目核对。岗位分离也是指会计岗位的分离,控制目的则是以保证账目正确无误为主。而内部控制是伴随着组织的形成而产生的,它是组织中内生的,并不是外部管制、规范的要求和审计等外力催生的,不可避免地从第二个阶段开始,内部控制就涉及到了内部管理控制的内容。尽管从审计角度看该定义范围过于宽泛,使该定义有争议,但第三个阶段也只是从内部控制结构方面定义内部控制,并没有调整内部控制的范围。内部控制的最新发展――COSO定义,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内部控制的范围,包括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等内容,而且将前期处于分离的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用结构系统的方式整合在一起,甚至强调内部控制与管理过程的结合,糅合了管理与控制的界限。
2、内部控制的控制对象、控制方法、研究方法从简单到复杂,定义从一般到具体。早期内部控制,以账、钱物为控制对象,后期则以业务过程、管理过程、信息过程等为控制对象。早期内部控制以岗位的内部牵制为主,到后期尽管内部牵制仍为主要手段,但它还涉及到更多的控制程序、控制方法(如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并从会计、审计层次的研究上升到制度、组织协调、系统等角度的研究。从一般到具体表现为,早期内部控制的定义是从控制内容、控制目的入手,侧重于控制目的的表述;在第二个阶段对内部控制的目的取得一致的看法(即包括会计方面的目的与管理方面的目的)后,后期对内部控制的定义除了对目的、内容进行说明外,更多的是从内部控制的结构、框架等方面进行具体表述。
3、IT统一了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整合了内部控制各个部分。内部控制定义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审计对象的发展促使内部控制定义变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管理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引起的。两个方面中,IT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IT在组织整个价值链中的深入应用,使组织的业务过程、管理过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将内部控制的理论、方法与组织的管理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殊途同归。IT在组织管理、会计、审计中的全面应用,使组织从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中分离出了以处理信息流为主的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从分散、零散的状态变为集中、系统状态,并将内部控制的各个部分整合在一起。在COSO的定义中,信息与沟通的主要对象与工具就是以IT为基础的信息系统。
二、当前企业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理解和认识上有偏差。有的企业把内部控制理解为汇总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内控机制。有的企业在处理内控与管理、内控与风险、内控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认识上有偏差,把加强内部控制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一味强调争取所谓的“生存发展空间”,造成违章违规。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规章制度,但制度不全或没有随着业务发展和客观环境的改变而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有些新业务已经开展,但相应的制度未建立;有些制度侧重于法律约束,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有些制度缺乏必要的奖罚措施,更多的则是在实际工作中有制度但缺乏严格的检查。
二是内控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如果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在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不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或措施经常误解,那么再好的内控制度也很难发挥作用。
三、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1、增强领导内控意识,把内控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内控作用发挥水平高低的关键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这就要求各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势和渠道宣传法律法规等有关政策规章,宣传企业内控制度在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促进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争取各级领导和职工对内控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健全完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要涵盖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新的业务不断的发生,就需要相应制定新的制度,有的业务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漏洞要及时修改、补充、完善,不适应的制度要废止,使内控制度覆盖各个角落和环节,不留漏洞,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控制系统。
3、严格按章办事,奖惩分明。内控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做到一视同仁、奖惩分明、考核到位、善始善终,才能使内控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内控制度本身又是一种监督制度,不但要对企业经营进行监督控制,还需对内控部门本身实施再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内控真正发挥作用。
4、加强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内控人员素质。内控人员应该有较高的管理能力,熟悉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有相当一部分人应当成为某一方面管理的专家,这样才能很好地监督执行规章制度,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全面提高内控人员的素质,就必须加强业务培训,及时更新观念,熟练掌握各种控制技术和控制知识,使内控人员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
企业要合理地测算出控制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关系,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内控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即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这就要求内控必须在全面的基础上,既要重点地进行控制,又要提高人员素质和技术,做到高效率运作、低成本支出,使企业在各个方面都能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包头财经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02.
[2]罗建玉,王殿龙等。会计控制论。新华出版社,
上一篇:数字贸易【范例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