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小论文题目汇聚通用8篇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第一篇】
通常人们总结大数据有“4v”的特點:volume(体量大),variety(多样性),velocity(速度快)和value(价值密度低)。从这样大量、多样化的数据中挖掘和发现内在的价值,是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对数据分析技术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传统教学模式并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了解数据处理和分析最新技术与方法的迫切需要。对于常常和数据打交道的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二、课程教学探讨。
针对统计学本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数据挖掘”课程一般在他们三年级或者四年级所开设,他们在前期已经学习完统计学、应用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所以在“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有所取舍,同时把握好难度。不能把“数据挖掘”课程涵盖了的所有内容不加选择地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对学生来说是不太现实的,需要为统计学专业本科生“个性化定制”教学内容。
(1)“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应该偏重于应用,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树立数据挖掘的思维体系,掌握数据挖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在大数据时代,进一步学习各种数据处理和定量分析工具打下必要的基础。按照这个目标,教学内容应以数据挖掘技术的基本原理讲解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技术和方法的来龙去脉、功能及优缺点;以算法讲解为辅,由于有r语言、python等软件,学生了解典型的算法,能用软件把算法实现,对软件的计算结果熟练解读,对各种算法的改进和深入研究则不作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课下探讨。
(2)对于已经学过的内容不再详细讲解,而是侧重介绍它们在数据挖掘中的功能及综合应用。在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注意和已学过知识的融汇贯通,既复习巩固了原来学过的知识,同时也无形中降低了新知识的难度。比如,在数据挖掘模型评估中,把混淆矩阵、roc曲线、误差平方和等知识点就能和之前学过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
(3)结合现实数据,让学生由“被动接收”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型的学习。在讲解每种方法和技术之后,增加一个或几个案例,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除了充分利用已有的国内外数据资源,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国家及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4)充分考虑前述提到的三点,课程内容计划安排见表1。
(5)课程的考核方式既要一定的理论性,又不能失掉实践应用性,所以需要结合平时课堂表现、平时实验项目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来综合评定成绩。采取期末闭卷理论考试占50%,平时实验项目完成占40%,课堂表现占10%,这样可以全方位的评价学生的表现。
三、教学效果评估。
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后,取得了如下的教学效果:
(1)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在提升,课下也会不停地去思考数据挖掘有关的方法和技巧,发现问题后会一起交流与讨论。
(2)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者数据分析的有关竞赛中,选用数据挖掘方法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部分同学的成果还能在期刊上正式发表,有的同学还能在竞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3)统计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中利用数据挖掘有关方法来完成的论文越来越多,论文的完成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4)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中从事数据挖掘工作的人数有所提高,说明满足企业需求技能的人数在增加。继续深造的毕业生选择数据挖掘研究方向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数据挖掘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数据挖掘是一门新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知识内容体系不断地发展和更新。目前在大数据背景下,开设数据挖掘课程有其现实意义,同时对教学是一个挑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引领学生发现数据挖掘方法与传统统计分析方法的区别和共同之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真安排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第二篇】
“活动”是“活动单导学”的主要精髓,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单导学”的根本目标也是主要目标。“单”是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要求等教学元素的平台,是导学的主要手段。它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引擎,是学习材料呈现的平台,更是学生活动历程与结果的记录。“单”设计的基本理念: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将第一体验过程还给学生、将第一认知反思还给学生。“导学”,以往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为被动接受型,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习方式的单调而缺乏变化,过多的重复操练是学生感到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而在新的导学单模式下的“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活动任务及要求,学生思考后进行小组活动。“活动”一般包含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这样的四个基本要素,“自主学习”是活动的前提要求,“合作探究”是活动的主体参与,“成果展示”是活动的外部显现,“自我完善”是活动的最终提升。活动又有“隐性”和“显性”之分,课堂上的一些隐性活动也很重要,比如学生坐在位置上认真地读题、看书、思考等,这也是活动,而且是重要的活动。表面上的静,思维上的动。只有注重自主学习,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才能让个体既有独立尝试的机会,又能及时得到同伴必要的帮助,才能在活动中切实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出错误时,教师应适时进行点拨、指导,真正实现“学生动起来,气氛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活动单设计应遵循四个基本方面的转化:1.教材使用的转化:由教材为核心转向以课标为核心。2.设计思想的转化:由利教转向利学。树立课堂学生主人观,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场所。教师既是编剧又是导演,在活动设计、制度设计、情境创设、组织调控、有效促成、适时点拨、提炼提升中发挥主导作用。3.学习行为的转化:由被动接受转向自觉体验,活动设计要利于学生的体验,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利于知识的生成、生长、深化。4.教师工作的转化:由以讲课为主转向以备课为主;由以研究知识本身转向研究知识建构的过程。
在平时的课堂上,总是那些成绩好、性格活泼的学生会成为活动的主角,而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少大声发表自己的意见,难有表现的机会,课堂成了“强者”的课堂。如果教师、学校不重视这点,这部分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参与的信心。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要采取对策。我们可以让小组相对固定下来,每个小组分1、2、3、4号成员,让他们分工明确,让每位小组成员都承担一定的责任,从而促使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集体观念来激励学生的合作兴趣和意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也要求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形成多方位、多角度、多样的评价体系,采取“兵练兵”、“兵教兵”的方式,鼓励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注意合作学习过程,并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在讨论结束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我们学校、年级组采用对每个小组、每个成员的表现进行累计积分,按周、月、学期来评比优秀小组,定期给予奖励和授予荣誉称号等。这样,在以小组成员为整体的激励性活动中,带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鼓励对自己团队集体荣誉而出力。既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总之,“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从教师预设向课堂生成、从封闭向开放、从单一向多元、从外在形式向内涵转变的崭新平台,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生才可以形成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并获得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活动单导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形态,也不仅仅是教学的组织形式的改变,更涉及到教育理念的深层次变革,我们期待着“活动单导学模式”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第三篇】
ci是英文corporateidentity的缩写,中文普遍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理念设计(mi)、企业形象设计(vi)和企业行为设计(bi)。中国的ci至1986年广东太阳神集团导入ci并获得巨大成功以来,得到了蓬勃发展,随之突显的问题也越发严重,其中最大问题就是通过ci塑造的品牌形象没有中国特色,究其根源是由ci教育界忽略了对mi和bi部分的理论教学而造成。客观上,由于ci发端于vi视觉系统,因此vi教学理论也最为成熟,并且在我国最先引进ci理论的不是企业界,而是艺术教育界,因此各大高校的ci课程体系普遍缺乏mi和bi的理论支持。这样的ci教学必然导致学生mi和bi理论的缺失,在实际操作中产生mi、bi与vi脱离的情况。随着ci热潮,ci策划与设计教育也得到了极大发展,现在我国的ci策划与设计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期,ci设计的社会需求稳定增长,对ci设计人才的需求也稳定增长。这就对我国的ci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2.广告学ci策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理论体系不完整。主要表现是课程内容重点过于强调视觉识别,忽略了企业文化、企业理念、行为识别等理论教学体系。而广告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恰好是具有较强的市场调研、营销和文案策划能力,因此通过教学理论体系的调整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第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分离。广告学的ci策划与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而传统教学内容往往与社会实践相分离,设置的课题也以纸上谈兵居多。学生的设计作业多以虚拟题目为主,不进行市场调查,仅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进行策划和创意,这样就造成设计出来的ci系统缺乏企业的理念、文化的灵魂,仅仅是满足了视觉的需求。第三,团队合作训练缺乏。广告学ci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更为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ci系统的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系统的工程,在这个工程中需要和各个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和沟通,才能保证ci策划与设计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传统的ci课程体系,往往忽视对学生专业能力之外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多以个人独立的形式完成ci设计,这样与ci设计的实际工作情境不符,缺失了对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1.完善理论教学体系。
在课堂理论讲授部分,首先应加大对mi、bi的理论讲解及案例分析,使学生对ci系统有整体的认识,明确mi、bi和vi各自的地位、作用以及三者之间的协同运作,其次再介绍ci手册的整体编写。在mi、bi的统领下,vi设计才更具有灵魂与说服力。同时,在理论教学中,更应该与时俱进,专业教师应当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及时获取最新的相关理论。
2.加强广告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构。
在广告学传统的ci设计课程中,只有理论体系,没有实验教学体系,这是导致广告学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广告学专业ci策划与设计课程被设置为32个纯理论课时,在这种教学体系中,基本不能达到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目的。从笔者几年来累积的广告学专业ci策划与设计的教学经验来看,在ci教学体系中必须增加实验教学体系,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目的。
3.加强校企结合,增强实践能力。
4.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团队的合作能力。
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通过导入案例,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体验式教学法,则能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仿真情境中,去体验ci策划与设计的内涵、流程及评价体系,两种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能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快乐学习。此外,还可以通过分组教学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分组创作的方式,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人际沟通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另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青年创意大赛等相关设计赛事,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各项宣传策划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应用能力。最后,如作品赏析、举办作品展、开展课堂讨论等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也可以运用到ci的教学中。
在ci策划与设计的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首先,在该门课的理论教学上,我将ci的三大组成部分mi、bi、vi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作用给学生讲授清楚,并在讲课中注意结合实例。这样使得学生对ci理论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对ci策划的顺序、vi设计的方法等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其次,在ci策划方法的讲授上,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需要收集国内外成功运用ci系统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案例,从该品牌ci策划的市场调研阶段开始,包括企业理念的提炼和升华、新logo的设计、营销和推广方案的制定、为企业重新带来的生机和活力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拓宽眼界,更加深刻地领会ci策划的内涵。再次,在vi视觉系统的核心标志设计的方法讲授上,我根据广告学专业学生的自身特色,制定了适合广告学学生的教学计划。在标志设计的授课中,我采用阶段教学的方法,将教学目的分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标志赏析,教师分类标志设计的成功案例,针对其行业共性和企业个性,结合审美发展趋势、企业文化理念等进行赏析,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标志设计的思路。第二阶段为标志创意提案阶段,这一阶段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让学生根据其自身兴趣等寻找社会实体标志设计项目,然后进行标志创意的提案,用简单手绘结合文字说明。第三阶段为提案讨论修改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鼓励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对自己和同学们的方案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建议,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方案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修改,提高设计水平。最后,是ci手册的制定,通过前面几个阶段的教学,学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ci设计方案,在最后这个阶段,就是要求学生在实验室里上机操作,将前期的准备工作形成完整的手册。手册的制作同样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在制作上力求精致,避免抄袭和粗制滥造,教师应从整体上对学生的设计要素进行把控。
综上所述,广告学ci策划与设计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意将授课内容与社会实践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并且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穿插运用,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高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广告人才。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第四篇】
保险需求及消费分析。
论公司社会责任的体系构建。
国外生态村社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性研究。
宗族与农村社区建设。
人力资本与选择行为——国企改革前后企业职工的择业行为研究。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的信任危机及对策研究。
《音乐的文化研究》译文及书评。
弱势群体民事诉讼保障制度论。
社会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研究。
芜湖地区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的影响因素研究。
检察机关功能研究。
何声奇长笛教学研究。
科技传播行动系统中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门诊交际中敏感话题的会话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思想研究。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第五篇】
3.社会经济形态视角下的屯堡族际婚姻观变迁研究。
4.中缅.中老.中越少数民族跨境婚姻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5.西方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一个历史的考察。
6.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7.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8.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9.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类期刊管理学系列。
10.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11.仪式礼物变迁的经济社会学思考--以广西田阳县龙河村那逻屯祝寿仪式为个案。
12.试论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统计学的发展。
13.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公共关系优化对策分析--以社会化媒体时代为背景。
14.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探索。
15.近百年来客家乡村妇女经济地位的变迁研究--以梅州市部分农村为例。
16.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17.代际经济支持健康效应检验。
18.统计在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应用。
19.老年人社会经济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20.乡土社会与市场经济的互嵌--福建省莆田市东庄镇同乡同业现象的调查。
21.论西方女性主义者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
22.社群和社群经济。
23.以社群经济推进社会与市场的有机对接。
24.新型社群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25.社群经济与企业转型发展。
26.社会经济视野发展下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综述。
27.“隔代休闲”经济探寻。
28.关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几点思考。
29.研究室主任张继焦访谈。
30.浅谈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师职业的定位及职业价值。
31.国家威权.市场.信念与宗族组织。
32.“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33.广州近代社会经济变迁与城市文化特征。
34.恰当的社会.经济政策对增进老年人福祉至关重要。
35.经济社会新常态下中国长期照护体系完善路径。
36.研究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的“剩女”现象。
37.单位宏观利益固化与微观利益分化的突破分析。
38.民族村寨的衰落:组织排斥.经济边缘化与文化断裂。
39.经济新常态下统计工作的改革对策。
40.守护人之本性--再论节制欲望的共产主义和人类文明再启蒙。
41.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健康--基于(cgss)2013数据的实证分析。
42.社会韧性与经济韧性的关系及建构。
43.基于就业与收入视角的安徽省女性经济地位分析。
44.市场经济下我国统计组织体系改革。
45.经济社会学的演变及其与中国研究的关联。
46.关联取向的经济社会学家以及如此转向的意义。
47.理论分析与中国经济:韦伯经济社会学实用指南。
48.南昌市城中村居民城市适应性的定量评价。
49.基于pca的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50.我国扶贫开发中社会资本作用机理及效应。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第六篇】
(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安徽省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性举措,集聚区产业发展渐成规模。截至2014年7月,安徽省已经建成52个服务业集聚区,广泛分布于全省各个地市,兼顾了各地的地区均衡性、行业代表性和比较优势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安徽省集聚发展态势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集聚区可分为以下几类:现代物流园区,信息软件园,研发创意园,文化旅游园,服务外包园,中央商务区,金融服务园。这些集聚区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大大提升了安徽服务业的发展层次。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化水平测算。
1.产业集聚测度指标选择。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度、区位商、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其中区位商指数在测度产业集中度时比较客观全面,而且计算简单方便。结合数据获得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此指标进行计算。区位商可以用产值或者就业人数来计算,考虑到服务业行业特性,以及数据可得性之限,本文采用产值作为计算单位。区位商大于1表示某地区该产业存在产业集聚,区位商越大表明产业集聚倾向越突出;相反,区位商小于1,则说明某地区该产业不存在集聚。
2.测算结果。本文结合我国最新行业分类标准,将服务业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十四个行业。经测算得出,安徽省服务业中存在集聚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而其他行业都不存在产业集聚。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这几个行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它们的集聚水平较低,说明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并没有充分发挥集聚优势。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等行业近几年下降趋势明显,说明以前存在集聚优势的行业正在逐渐丧失这种集聚优势。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安徽服务业的结构不合理。总体来说,目前安徽省服务业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明显滞后,在促进经济增长、吸收就业方面表现较弱,其集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从成本效益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安徽省都需要把更多目光投向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来说,服务业集聚发展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业态,现在全国各省都在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省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较小,发展环境有待于改善,仍有很多问题亟待改进。
1.基础薄弱。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泉。近年来,服务业比重在全国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安徽省服务业却面临比重偏低、增速偏慢的境况。2013年,安徽省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比全国低13个百分点。现阶段,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超过50%,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更是接近70%。与之相比,安徽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程度不高。
2.行业不全,品牌效应不显著。按照世界服务贸易组织划分,服务业有143个行业,安徽在大多数行业尚处于空白,有的行业也只处在起步阶段。如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还没涉足,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新型服务形式还未真正建立。传统服务业尽管有了较大发展,但有影响的服务品牌不多。
3.结构不优,发展层次偏低。与工业企业相比,安徽省服务业企业经营效率竞争力不明显、优势不足。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行业所占比重不大,因此安徽服务业的行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4.竞争力不强。近几年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虽初见成效,但由于起步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处于探索阶段,和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周边地区甚至安徽省的许多优质项目、优秀人才,给安徽省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安徽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实力不强。与外省相比,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实力总体较弱,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只有5家,还有3家没有过亿。甚至个别集聚区盲目追求体量,由于拆迁问题而没有开工建设,造成了土地和资金的闲置浪费。
三、加快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领域,可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运作模式,率先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并且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二是要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以项目建设、兼并、重组和参股等方式进入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使民间投资尽快成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内生动力。
2.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靠制度、政策推动产业发展,远不如靠市场、靠需求自发推动效果好,“小政府,大市场”才能更好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在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在于规划和引导服务企业,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政府也应理顺市场各方关系,为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完备的市场。
3.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与工业集聚注重区位和成本因素不同,服务业集聚更依赖人力资本。因为服务业是终端产业,基本活动是为其他企业或组织提供知识、信息或者技能服务。服务业要实现由一般发展模式向集聚发展模式的转变,人才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应利用安徽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制定完善的人才吸引政策,吸纳各种专业型、创新型人才,强化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创新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第七篇】
摘要:鲁迅的古典文献研讨是鲁迅学术研讨的主要构成部门,整顿古籍又是他文献研讨的基本。《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集中表现了他晚期研讨的特色。他对不为主流所看重但有价值的小说文献、美术文献和处所文献却倾泻极年夜的热忱,停止连续赓续地研讨,并获得了丰富结果。鲁迅以严谨的立场对史料停止精密的梳理,以“不为清儒所囿”的立异的校勘办法,超出了传统学术研讨的范式,不以校勘为目标,而是把它当作研讨的一种手腕。对史料的汇集是为了撰写《中国小说史略》《华文学史纲领》而停止的学术预备,这一切都使得他与普通的辑逸和整顿迥然有异。
中文摘要2-3。
abstract3。
绪论6-10。
二、辑补完备丰厚35。
一、辑录缘起39。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第八篇】
[1]任大鹏.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牟少飞.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3]巴里·布赞.美国和诸大国[m].刘永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陈丛梅.农产品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5]赵小平.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研究[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2012.
[6]刘慧平.农产品质量法律规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7]孙小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传递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8]赵荣.中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激励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9]刘冬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10]钱永忠,王芳主编.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法律法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11]王伟.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司法鉴定专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2]邓少军,樊红平.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与农产品认证[j].中国农业资源与划区,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