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发展论文范文【汇编15篇】
现代科技迅速发展,推动了各行业变革,提升了生活质量,促进了全球化进程,未来将如何进一步影响人类社会?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现代科技发展论文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现代科技发展 篇1: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分析
0引言
在现如今的发展当中,我国各个方面的技术和科技已经逐渐与国际相接轨,由于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这一方面,我国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传统的科技当中,我国多数都是依靠的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设备进行科技上的创新,然而现如今我国可以利用自身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在当今我国,电气自动化已经将原有的电气工程改变了很多,在人力和时间上不仅仅能够节省很多,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工作的效率。其余各个学科的综合又将会催生一个有一个新的领域,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将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我国已经在电气自动化方面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在电气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在二十一世纪当中,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电气自动化技术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在传统的技术当中我国一般都是通过温度以及液位和压力仪表进行观察而实现管理方式,这种方式较为传统,在当今的社会当中已经被逐渐的科技化信息设备所取代。现代的社会当中已经选择了具有高科技的电气自动化设备,现如今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的数据统计,不仅仅对流量、温度以及压力数据进行准确的采集,才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从根本上降低工作量和投资额度。所以从总体上来看电气工程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当中,电气自动化已经朝着现有的网络技术发展而去,在传统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当中都是依靠继电器来实现对于电气的保护,这种保护手段不仅仅浪费时间和人力物力,还有着不确定性。然而现如今的自动化技术可以利用电网调度来完成电气自动化工程的监督和控制。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十分的发达,电网调度可以使得有关部门通过互联网来完成通信方面和调度方面的联系。这种庞大的网络系统会形成一个非常有利于工作的信息系统,不仅仅实现了实时监控,还实现了数字化的信息化服务。
在化工生产单位电厂分散测控系统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在化工厂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可以在化工厂的检测当中实现实时对生产过程的监督和监控,在对其进行实时监控的过程当中不仅仅可以清楚将生产当中的线路和生产过程进行监测,还可以对现场的一些仪表、传输路线以及工程师站进行完全的控制。这些与传统的电气监测系统相比有着很大程度的不同,这样不仅仅彰显了二十一世纪我国先进设备的用途,还真实的反馈了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有利之处。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低频向高频发展
在现如今的社会当中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已经步入了人们的视线当中,这样一来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在现代工业的发展当中可以看出来,我国的技术也已经逐渐的发展成为了较为先进的领先技术。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近些年当中我国的工业行业正在逐渐的加深发展深度。原有的单一频率设备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于现在的工业化技术,现在人们对于科技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先进,更要求的是环保。我国工业的发展已经从传统的低频率逐渐的转向为高频率的发展了,这一转变的完成可以让我国的工业行业无论在面临着何种负荷的情况下都可以完好的运转,不致
充分的融合计算机技术
在这个二十一世纪当中我国的任何一种先进产品和先进设备都已经与“智能”挂钩,这种智能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相比是完全吻合的,只有先进的设备才会符合现实社会的潮流。现如今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可以说是一种集成化和智能化的多元化设备。这种与互联网有着密切关系的工程技术在当今的社会当中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这种先进技术的出现已经彻底改变了我国传统技术当中的问题,这种技术的出现不仅仅实现了实时的监控,还实现了对数据及时的处理和分析,这一环节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仅仅可以为企业谋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增加工作的准确性。
开关设备智能化
开关设备智能化这一技术已经逐渐的在开展当中,现如今的这种与互联网相关联的技术被称之为微机技术,开关技术与微机技术有着十相似之处,两者都是通过运用现如今的先进技术来完成对于工业自动化设备的监测和控制。开关设备智能化也是为了在工业发展当中更加的方便作业,这种技术的实施也离不开信息化额互联网技术,开关设备智能化指的高低压设备及其辅助装置可以提供接口以方便与计算机网络进行连接,从而更好的实现对设备的控制。现如今的工业技术发展当中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备,对于开关这一问题已经有着越来越先进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我国一定不会离开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所以在当今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当中我国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大重视程度和管理的力度。
造作人员专业化发展
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壮大,我国该行业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传统的工作当中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而在当今的社会当中需要对信息化技术人员有着很好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在设备和电气自动化技术工程都朝着先进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对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很多操作人员往往在设备运行的时候才会对其相关的一些技术进行培训和了解,笔者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仅仅能够针对于一些表面现象进行了解,并不能够从本质上对于电气自动化的设备有所了解。应该在对设备的调试阶段让操作人员亲临现场去亲自熟悉设备,这样会对于自动化设备有一个更加深切的了解和认识。电气自动化设备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技术,所以要想保证每一操作人员都能够真切的理解和体会操作过程,就应该注重人员的培养。
其他方面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国现如今的很多电气自动化工程都已经实现了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和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不仅仅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对电气自动化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还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人力和物力的问题,帮助更多的工业化设备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价值。随着电气技术的发展,现代电气工程技术已经由半控制时代逐渐的转入了全控制时代,这一跨越对于我国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也为信息化的发展和电气自动化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介绍了一些关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对于工业行业当中的促进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在当今的这个社会当中,电气自动化已经将原有的电气工程改变了很多,在人力和时间上不仅仅能够节省很多,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工作的效率。其余各个学科的综合又将会催生一个有一个新的领域,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将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不过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注意着出现的问题,只有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当中发展才会进步,才会更加的有助于人类的发展。
作者:董尧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靳献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探析[J].电子制作,2014(03).
[2]雷明。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3(10).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 篇2:
[关键词] 现代渔业 现状与困境 科技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74-01
一、现代渔业概述
1.现代渔业简介
当代渔业与传统渔业分歧,讲求渔业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首要方式是在不过分捕捞的前提下,依赖前卫的科技手段实现当代渔业的成长。现代渔业在科技的帮助下,再加上其保护海洋资源的绿色环保理念,能够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避免传统渔业中滥捕滥捞现象。这类体例驻足渔业的久远成长,更合适国际可持续成长的成长理念。现代渔业中充分体现出科技的力量,无论是捕捞船生产、海上捕捞,还是加工运输,科技都被广泛运用。现代渔业的经营管理更为科学,形成从研发到销售的一体化流程,提高了海洋作业的效率。
2.发展现代渔业意义
我国面对人数的不断增加,耕作面积被占用,食粮的总产值受到影响。我国的海岸线绵长,适合渔业的发展。并且起在GDP增长中所占的地位不容忽视。因此,成长当代渔业是包管粮食安全和成长经济的必定请求。我国的渔业成长存在滥捕过捞情况,致使了生态平衡的粉碎,无益于渔业的久远成长。今世渔业将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维护了资源与坏境的协调。我国的渔民收入情况不容乐观低,并且存在大量劳动力闲置。当代渔业的成长不但可以增添渔民的收入,还能为闲置的劳动力供给就业岗亭。
二、科技增进当代渔业成长
1.科技对当代渔业的主导作用
传统渔业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模式,因为该模式对科技的需求量大。因此,有必要加大投资,增进当代渔业的科技成长。以科技带动渔业走向现代化,是我国目前的发展战略。这是由于我国海洋渔业捕捞形式仍旧按照传统进行,导致海洋资源破坏情况严重。长此以往,海洋资源将会逐渐衰竭,灾害的发生频率也会逐渐上升。研发维护海洋资源的科技手段,对渔业的久远成长具备重要意义。海洋受污染面积逐渐加大,海产也受到一定的污染,海产质量安全难以保证。依靠科技对海洋资源进行保护,并且提高海产品加工的安全性,才能保证国民食品安全。我国渔业的不合理性导致发展受限,我国对发展现代保有共识。在科技的帮助下,协调环境和渔业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实现渔业的可延续发展。
2.渔业中科技成长的近况与问题
发展现状
我国利用遥感技术对鱼群的位置与规模作出事先预告,节省了出海时间并且提高了捕捞效率。促进了外海和远洋渔业的发展。我国还对出海船只的数量进行控制,避免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提前枯竭。我国的水产养殖从上个世纪中后期起头,成长迅速,养殖手艺获得飞速的成长。并且还致力于优良水产的培育还病害的研究,在工厂化养殖与水箱养殖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并且前景良好。为了在海上对海产品进行保鲜和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冷藏保鲜和海产品加工方面都取得较大的进展。
面临的困境
现代渔业科技的发展困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现代渔业的研究力量分散,并且缺少信息交流平台,导致课题的重复研究,制约了现代渔业科技的发展速度。其次,我国对现代渔业科技方法方面投资较少,基础较为薄弱,一些先进技术一直难以攻破或者处于刚起步状态。还有,海洋资源被过度捕捞,污染严重,并且监管与保护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海洋资源面临枯竭。最后,海上捕捞方式落后,先进设施没有得到广泛运用,海产品的深加工占有比例小。
3.创新方式促进现代渔业科技进步
远洋捕捞
为了提高远洋捕捞的效率,需要依靠遥感技术对事先对作业环境进行分析,尤其是中高级水产的预报工作。远航的船只应当配有先进的探测和捕捞设施,保证远洋捕捞的发展。
海水养殖
经过进程基因工程等手段,对杰出的海产品品种进行大量培育。还要大力发展防治病害的相关技术,定期对水产进行检测,避免大规模的病害爆发。海产品自身的抵杭力方面也要引起关注,培育抗害能力强的产品。关注水产的营养结构,按照更加合理的形式养殖,提高水产的质量。
海洋牧场
“海洋牧场”的现代渔业发展模式在日本、美国等先进国家有较为良好的运用,中国在这方面仍显不足。“海洋牧场”是认为创建一片适宜海产生活的水域,从而吸引海产定居,再进行科学合理的捕捞。我国可以参考海外的先进经验,再联合本身国情,专注对“海洋牧场”的开辟。
海水产物加工与食品安全
我国的海产品加工较为落后,海产品的附加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所以,需要对冷藏保鲜、食品卫生以及加工技术进行研发,实现海产的一条龙和专业化生产。既提高了海产的经济效益和附加产值,也保护了食品安全。
近海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
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并且后期治理工作的不到位,我国的近海渔业资源破坏情况严重。因此,需要加强对近海环境的保护,避免环境污染,从而保护渔业资源。主要方式是分季度对海洋资源进行检测,探查其实都存在污染或资源枯竭情况。还要注意过分捕捞征象的产生,防止资本的枯竭。还需对海洋水质举行按期的查抄,成长海水净化手段和维护海洋环境被污染。
小结
我国传统的渔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大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模式已经展开。我国的海洋渔业正在面对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依托科技实现当代渔业的成长。无论是在对鱼群的检测预告和捕捞技术,还是养殖技术和后期的海产加工,都需要科技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节制开发海洋资源,保证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海洋渔业的可延续成长。
参考文献
[1]方松。现代渔业科技发展的基本建设需求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1,01:124-128.
现代科技发展 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健身观念的改变,高校不仅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发生巨大变化即明确提出“健康第一”的素质教育思想,而且高校同时也逐� 因此,高校中的体育设施不仅要满足大学生体育课的需求,还要承担着全校教职员工及周围居民的健身需求,因此高校在体育设施的建设上一般均投入较大。高校体育课程随着教育和经济的发展,一直不断地进行改革完善,但是由于体育课程的设置主要以项目进行分类,每个项目均需要配套的体育设施。以健身操课程为例,健身操课首先需要室内场馆,其场馆内部需要安装环保的木质地板,墙壁上需要安装一定高度和范围的镜子以及舞蹈把杆,还有更为关键的环绕效果好的音响系统,因此可以看出每个体育项目的开展需要一定的体育设施基础。而体育设施的引进和改造均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因此不论从各体育项目设备的材料、安装以及维护方面都需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否则高校课程改革就无法开展。为了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求,体育课程不仅要做到项目多样化,还要做到体育授课环境的改良,因此在体育场馆设施的配置上需要做到环保、安全、舒适并适于大学生成长发育,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这一切几乎都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否则我们无法奔跑在绿茵场上踢足球,无法尽情地享受健身房里活跃动感的健身音乐和健身舞蹈,更无从谈起在一片干净舒适的田径场上漫游散步、谈笑风生。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高校体育设备的更新与引进,进而加快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现代科学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管理信息化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中后期,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突破式发展,因为信息技术不仅带动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且缩短了世界人们的距离,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高校也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加快了教学科研进步的步伐。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校园内部的光纤网基本已实现到最基层(学生宿舍)。学校的门户网站初具规模且都已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校内办公自动化系统也日臻完善。电子公告,电子查阅等宣传方式已经广泛得到推广使用。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高校体育课程管理的信息化也必然被提到日程上来,这不仅是数字化校园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育网站、体育教育论坛
在学校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体育教育的网站以及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论坛。在体育教育的网站上实现信息公开化,包括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大纲、教师任课信息、学校体育活动计划与信息等,还有体育课程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个人体育成绩、运动处方查询系统,远程体育教学系统等。为了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便于体育教育的开展与提高,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自己的体育论坛。
2多媒体教学课件
结合教学实践,应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制作精彩清晰实用的课件,能够帮助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增强正确的动作概念和健身理念,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魅力。
3体育教学辅助软件工具
现在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已经有很多的专业教学辅助软件出版。根据当前学校的课程设置的实际特点,购买一些实用的教学软件或者根据自行用Excel等常用工具编制辅助登记和分析统计工具,加强对学生体育数据的挖掘处理,形成以客观数据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的工作思路;根据实际总结归纳的教学报告,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等。
现代科学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与重点内容之一。它不仅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体现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重要标志。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与创新均需要很多现代教学辅助设施的配合与支持,如多媒体教学系统、音响系统、教学视频控制系统等。而在体育教学领域中更是如此,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更多的是示范法、讲解法、指导法等。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在实践课堂上需要更多直观、形象、声貌并重的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出现。在体育理论课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体育实践课堂的视频教学系统均能够帮助体育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使大学生加深对体育技术和动作的理解和记忆,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习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现代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技术成为改变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高校体育教学氛围,实现对学生实施“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个性化体育教育的目标。
现代科学技术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国民体质监测标准均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国民素质发展需要使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而特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高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课程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与发展的互动关系。在部分高校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已经被计入体育课程成绩之内,所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是他们升学、毕业、获得奖学金和学位的必备条件,而且 因此,大部分高校的体质健康测试被纳入体育课程管理系统当中,这样可以随时监测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并根据实际数据和总结,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内容和时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一测试系统的完成需要包括体育学科、信息学科、管理学科、体质监测学科等多学科高科技人员的研究设计、开发以及不断地试验和摸索才能研制成功。它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其测试内容包括了心肺功能、肺活量、身高体重、下肢爆发力、上肢力量和柔韧性6个方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不仅内容涵盖全面,综合反映出体质健康水平,而且每种测试均需要相应的高科技测试仪器,这些仪器不仅技术含量高而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还配备有专门的测试管理软件。该软件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信息系统》,分为大学、高中、初中版。软件特色:(1)突破性智能化管理,可用于学生基本信息管理,成绩录入可无序性(任意前后班级录入),可多机联网同步处理。(2)对机器性能要求低,同时提供录入错误智能纠正功能。(3)智能用户、日志及安全管理。(4)自动设置打印格式,完整标准化报表输出,可直接放入档案袋。(5)软件开发针对性强,经过实际操作,成本极其低廉(无须购置昂贵测试器材),支持国家数据库上报格式。软件功能:(1)本软件可对学校历年测试数据任意顺序录入,智能化管理。(2)支持对数据的修改和删除备份、恢复,确保数据的安全。(3)本软件查询、统计功能强大,可以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各种科学统计,使用户能得到科学的完善的数据。(6)本软件还支持用户操作权限管理(即超级管理员、普通用户),同时具备日志管理,记录任何修改记录信息,加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安全性。从上述软件的特色和功能上不难看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所涵盖的技术含量,其从设计、开发、实际应用、管理以及相应设备的设计、生产、维护等均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
结语
现代科技发展范文 篇4: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影响
一、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被称之为“科学的世纪”,近代科学技术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0世纪进入物理学发展和人类认识世纪的新纪元,科学发展同人类日常的生活,学习等已经不能分离开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大技术”日益强大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人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生物和基因技术,新材料和纳米技术,核能和新能源技术等。虽然工业革命带给人们的影响是具大的,但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经济数字化经济的需求,导致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慢慢主导着社会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是建立在微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处理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社会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一次技术革命,带动了第三类产业的发展,并且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些影响。
1.信息技术对政治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方便并更加有利于广大市民、群众对国家、政府工作的了解,使政务公开,增加政务的透明度。我国广大市民、群众可通过互联网、各大网站清楚明白地了解我国的政策、法规等各项规章制度。
2.信息技术对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从而在节约了人力、物力的同时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信息技术革命中的许多新的技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促进许多新兴产业的诞生,更进一步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3.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使得经济发展很难得以长久。许多传统产业衰落,变成“夕阳产业”。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使得工作时间缩短。由以前的按时定点上班变为可以在家上班,通过网络体系处理各种资料和信息。业余生活丰富,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各个时间段的新闻,重大事件,也可以在网络上同其他人进行交流,进行娱乐活动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5.信息技术对教育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把原本单一的授课方式转变为网络授课方式,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手段,使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学习不再是固定的模式,变得更加的灵活。
三、信息技术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必定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1.信息技术发展造成人们自身能力的降低。信息技术发展越是发达,越是造成人们对于先进信息技术的依赖,久而久之,就更加懒得用脑思考。
2.信息技术的发展造成网络环境的拥堵。由于网络信息随意性这一特点,造成网络环境的拥堵。各式各样的信息“成群结队”的充斥在网络中,令许多并不了解的读者并不能了解事实的真相。网络的虚假信息给使用者带来许多不便。
3.信息技术的发展造成人类伦理道德的缺失。随着网络的发达,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瞥见外面的广阔世界,人与人之间缺乏的是最简单的交流,“宅男”、“宅女”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黄色信息,网络犯罪,高科技犯罪等信息充斥着网络,我们不得不思考道德沦陷的伦理问题。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使工作效率提高,加强了学习的灵活性,增加了生活乐趣,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更加要严格的督促自身,使信息技术运用更加合理化,使科技和信息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造福于人类服务,带给人类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邹海林,徐建培。科学技术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韩锋。自然科学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宴永恒。对科技发展负面影响的反思[J].新西部下半月,2009(4).
现代科技发展 篇5: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
1.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因此,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必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才能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采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手段,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增加对农业科学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2.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日益凸显,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和投入品的利用率。
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制约因素
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机构不健全
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得到了精简,农技站机构已不存在,人员也合并到了乡镇机关。这样不仅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业务难于管理,而且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一方面,乡镇农技人员合并到乡镇机构,机构不存在;另一方面,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缔,导致农技推广网点解散,农技推广工作“棚架”。
2.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手段不够完善,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地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人才作支撑。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一些乡镇人员编制少,还有部分其他非农技人员顶替农技人员,占农技人员的编制,严重降低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农技队伍中接收继续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三、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对策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一是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吸引高层次的外国专家和科技精英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实力、人才优势和创新地位。三是加强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投入,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到基层第一线工作,加强农村技术员的培养,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的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网络格局,解决好农技推广工作在基层“棚架”问题。四是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以适应现展的需要。五是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远程教学等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 篇6:
关键词:科技发展,战略选择,近现代中国
since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transmitted into china. in this country, the contents, metho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role of science in society fell into three successive phases of development: choic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choice of military technology, choi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ystem, refor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ystem.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oice of strateg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different phases befo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analyze what influenced the strategic choice and how the strategies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the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hoice of strategies, modern china
众所周知,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于国计民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正缘于此,制定合理的科技发展战略,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国策的顺利实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回顾近现代中国的重要战略选择的历程及分析影响战略选择的因素,获得些许历史启发。
1.取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1607--1840
17世纪前后,当中国科技继续沿着传统的模式缓慢发展的时候,欧洲发生了科学革命,产生了科学学会和科学院之类的科学组织,使近代科学实现了建制化。成立于1660年的伦敦皇家学会和1666年组建的巴黎法兰西科学院代表了社会团体化的分散型体制和国家支持的集中体制。俄国的彼得大帝选择了法兰西科学院的模式,1724年在圣彼得堡创设了科学院,聘请国外一流科学家到圣彼得堡工作,使俄罗斯的科学研究有了一个高起点。
16世纪,由于航海技术的发达与贸易的扩张,中国与欧洲这两大文明传统得以直接交流。为了达到传播天主教的目的,欧洲来华传教士有规模地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学、数学、力学、地理学、钟表技术等。1607年《几何原本》的译成标志总欧洲科学系统传入中国的开端。明代末年,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优越性的徐光启以 “取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作为他传播欧洲天文学知识的理念[1],其意为,将西方的科学知识纳入到中国传统知识的框架之中。这一名言也概括了此后250年间致力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中国学者吸纳外来新知识的态度。
入清之后,传教士继续在中国传播欧洲的知识。康熙帝对于研习西方的科技知识的提倡使得朝野上下形成了一个探讨西方知识及中西知识比较研究的高潮。然而,康熙帝无意也无力改变中国传统的知识价值体系。当时建于宫中的学习欧洲知识的机构及皇家天文观测机构北京观象台均与欧洲的国家科学机构存在本质的差异[2]。
18世纪,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发生了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技术与制度的创新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工厂组织为发明创造活动提供了条件,技术学校训练了工业化所需要的新型技术人才。
在18世纪的中国,国人对欧洲知识的了解还是完全依赖于在华传播天主教的传教士。随着罗马教庭与中国儒家学者对彼此的信仰及伦理哲学的了解的加深,二者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维护王朝的稳固,康熙帝下令驱逐欧洲传教士。其后的乾隆帝也严辞拒绝英国使者提出的通商请求,中国对外部世界关上了大门,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由此几于中断。在封闭的条件下,中国科学家虽然很努力探讨科学问题,却无法了解欧洲科学技术前沿的发展,其研究水平和研究方向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越离越远[3]。
在19世纪中叶之前的中国,科学技术并没有被视为对国家发展和安定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之一,相应的,也就不存在国家性的科技发展战略。天文观测、历法制订等并不是因为它们是科学技术的一个分支而受到重视的。实际上,在传统文化中,它们是皇权合法性象征的一个指标,故历来受到皇家的特别关注。当时中国的的科学研究多属个人行为。意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优势的中国学者试图通过“翻译”西方著作,“会通”中、西知识和方法,达到“超胜”西方的目的。但科学技术研究及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并不为学术界主流所重视。同时,当时“翻译”的内容基本上由传教士决定,天主教一旦被禁,依附于传教的科学技术传播也随之中断。
2.师夷之长技以制夷:1840-1895
19世纪,欧洲和美国都在经历着迅速工业化的历程,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不断涌现,欧美国家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工业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力鼓励和资助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1809年洪堡开创研究生制度,使普鲁士的大学成了“科学研究的养成所”。这种制度被欧美国家效仿,科学技术在教育制度中的地位被日益强化。
在19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对欧洲的贸易中仍然是顺差。为了填补贸易逆差,英国商人大量向中国输入***,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最终引发了***战争。面对千古未有的变局,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第二次***战争失败后,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自强派官员下决心引入西洋的近代“坚船利炮”。其目的,首先是为了剿灭太平天国,其次是为了应对外敌入侵。自强派官员所选择的是近代军事技术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技术。基于数学是一切军事技术的基础的认识,他们也在某种程度上倡导数学及其它近代技术的基础性学科,物理、化学等“格致”之学的研究与教育。
从1860年到1895年间,虽然科学技术研究得到了当权者的重视,但清朝的科技战略存在非常明显的缺陷。首先,当时科技研究的内容基本上限于兵器研究及相关的矿冶、铁路、电报等近代技术领域,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的研究被忽略;其次,过多依赖外国工程师和技师,人才培养滞后;再次,对近代科学的认识滞后,新知识的传播主要依赖译书等有限的方式[4]。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包括对近代科学技术和西方世界的理解肤浅,传统文化与制度的包袱过重等。
在当时的中国,保守派士大夫担心引入的西方理念和技术会冲击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道理伦理秩序等。倡导及参与西方科技传播的官员也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西方知识的传播危及儒家传统伦理规范之时,二者均选择了维护传统。留美幼童计划的夭折为反映这一问题的典型案例。当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童中出现了剪发辫等有违传统道德的行为时,自强运动的领袖奕訢遂下令中止留学计划,将学生尽数撤回。
日本引进近代科学技术的起步并不早于中国。从17到19世纪中叶,日本人还需要借助于中国人和传教士翻译的中文书籍来学习西方的科技。尽管日本也有人拒绝接受西方科技,但他们没有背上中国人那么沉重的传统包袱。部分日本人甚至提出了“脱亚入欧”的口号。从明治维新到19世界后半叶,日本人在吸收近代技术和科学的成效明显好于中国。
3.选择近代科学技术制度:1895-1949
19世纪末和20世纪,鉴于科学技术对提高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和军事实力有重要意义,工业化国家率先把科学研究当作国家的重要任务,并建立国家科学研究机构。1911年德国设立威廉皇家学会(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前身)。苏联科学院继承了圣彼得堡科学院的研究机构,并建立新研究所。法国于1939年成立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美国也建立了一些国家研究所或实验室。而纳粹党的错误使得德国的科学和人才损失惨重,使得德国丧事了基础科学等领域的领先地位。
19世纪后期,德国的大型化工企业创建了工业实验室。20世纪初,其它欧洲国家及美国、日本也建立了工业实验室,这种新的制度使企业有了越来越强的转换科研的能力,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苏联大规模引进欧美的技术,大量聘用欧美科学家和工程师,建立国家研发机构,迅速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1895年以前,中国的科技战略选择以学者和官员的倡导为主,大多局限于具体的需求。甲午战争的失利,使清王朝意识到政体改革势在必行。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按照下述几个阶段,从全面接受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发展到选定近代科学技术制度[5][6]。
第一步是选择近代科技教育制度。清朝“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学制改革和1904年废除科举制,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的建立就是一个具体的体现。新学制使得近代科学、技术成为中国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建制。从1896年的天津中西学堂,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交通大学、中央大学、西南联大等,中国建立了正轨高等科学技术教育制度。新学制为社会造就了一代一代的懂科学的人才。
第二步是组织科学技术研究的学术团体。在“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新生的职业科学家和工程师创建了自己的学术共同体,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1915年创办的中国科学社和1912年詹天佑等创办的中国工程师学会。这些团体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和支持,在促进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步是建立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的创建者试图建立独立于政府的科学研究机构,也就是说,选择了类似于英国皇家学会的自治的科学体制。实践表明,这种体制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很成功。1928年,国民政府在科学制度方面做出了一项重大的选择,即决定组建国家最高科学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它类似于法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1929年,国民政府又成立北平研究院。实业部、资源委员会、兵工署、航空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和部分大学也建立了小规模的科研机构。这几类科研机构成为中国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主要力量。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大学的研究机构给科学家们以较大的自主研究空间,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等经过国内外的培养和历练,逐渐成长为大师和帅才。
产业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薄弱,科技不能为经济建设和国防提供有力支持,这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科技领域的突出问题。中国企业大多规模很小,以直接或间接引进、消化国外技术为主,基本上是低水平仿造国外产品。鲜见的成功范例是永利制碱公司在1923年建立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其功能类似于欧美的工业实验室。侯德榜成功研发制碱工艺,展现了中国企业的创新潜力。
4.制订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49-1966
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对峙的冷战状态,两者发展科学技术的思路有所不同。美国、西欧和日本推行贸易禁运政策,阻止先进技术向苏联、东欧和中国的转移。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择了“一边倒”向苏联的外交政策,模仿计划经济体制,引进苏联和东欧的技术,大力发展国营工业。
中国共产党重新选择了科技体制和科技发展战略。1949年,以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等为基础,新中国组建了中国科学院[7]。1957年以前,中国科学院主导了全国的科研事业。后来,高等学校、部委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机构在科研事业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为了大量造就工业化建设所需人才,中国共产党参考苏联的经验,改革了教育体制,显著扩大了工科和理科的教育。
新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采取规划科学技术的体制,具体例子就是1956年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简称“十二年远景规划”)[8]。规划的制订者选择了“以任务带学科”为主的方针。并利用学科规划促进难以用任务带动的学科研究。苏联专家和苏联科学院等机构为此提出很多意见,并且帮助中国开展了一些领域的研究[9]。十二年远景规划的成功实施,满足了国家的战略需求,对中国科技事业、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全面地推进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填补了很多学科领域的空白,构建了现代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使国家具备了发展核技术、空间技术、制作技术、电子技术、能源技术等领域的能力,产生了以两弹一星、合成牛胰岛素等为代表的重大科研成果,为发展经济、维护国家安全等提高了科技保障。其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民生问题等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体现在重大工程项目的成功实施、农业技术进步、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显著成效。
当然,新中国在科技战略选择方面也有一些明显的偏差甚至失误。比如,20世纪60年代起放弃研究生制度,大学停止招生,意识形态一度严重冲击科学研究,等等。
5.影响战略选择效果的因素
综上所述,自1607年到1966年,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会通中西知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建立科技制度及调整科技制度四个阶段,进行了知识传播、技术转移、学科建立和制度建设,使近现代科学技术成为中国知识体系与社会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简单归纳一下影响战略选择的方向、范围、及时性、社会影响力等的若干因素。除了国家需求、国情等重要因素之外,我们特别关注三个因素。
对世界及科技前沿的了解
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我们才可以了解国际科技前沿的成果及动向,从而做出合理的科技战略选择。
明清两朝,中国人对自己的“天下”之外的世界近代科技了解甚少,无法洞察科技的巨大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决策者仅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朝廷的需要,做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战略选择,先是沿续传统科技发展的模式并有选择地接受部分欧洲科学知识,后是片面选择军事技术,以至于错失发展的机遇。
民国时期,中国已经对国际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留学归国的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们对近代科学技术已经有了基本的把握,他们和政府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建制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国外参与过高水平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归国,他们对国际科技前沿有了更深入理解,国内培养的专家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我们尚不熟悉的领域,苏联专家贡献了他们的见识和经验。
领袖式科技专家的水平和见识
在科技战略决策者中,除了那些有决断权力的政府领导人之外,领袖式的科学家、工程师的水平、见识和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早已被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主持人的实践所证明。
19世纪中叶,曾国藩筹划如何引进近代技术的时候,听取了留美学者容闳的意见。容闳所学专业是文学,但对西方技术的初步感悟还是比一般的中国人准确。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在30年展得比较好,这与蔡元培等人的战略眼光和发展思路是分不开的,他们了解欧美的科学制度和教育制度。
20世纪50年代,在制订十二年远景规划时,在众多的领域里做出轻重缓急的选择是很不容易的。比如,究竟是优先发展远程轰炸机,还是优先发展火箭技术?中国政府决策者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决策者采纳了钱学森的优先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做出了合理的战略选择。钱学森之所以能提出可行的战略思路,是因为他在国际前沿做过多年的研究,了解航空和航天两个领域的特点和难度。
开放环境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近代以来,中国在科技领域是一个后进国家。无论是了解世界和国际科技前沿,还是提高科技专家的水平和见识,都需要一个开放环境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程度越深、范围越广,越有利于及时、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脉搏与规律,制订合理的发展战略。
明清时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基本上依靠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和其他外国人,中国人能走出国门学习的人很少,在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处于被动境地。20世纪50年代,十二年远景规划的制订,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三、四十年代中国科技专家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和合作。苏联专家的帮助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填补了当时中国人与西欧、美国、日本等国专家交往的空缺。
20世纪50年代我国制订科技规划的境况与今天有很大的差异。那时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太大,要追赶的目标比较明确、比较具体。今天,我们有了与科技先进的国家交流和合作的多种可能和机会,自身的科技水平与国际科技前沿的差距缩短了。实际上,越是靠近未知的前沿,越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规划的不确定性越明显。这就更要求我们研究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与趋势,认知其中的规律性特征,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适时制订和调整自己的科技发展战略,使中国科技能沿着合理的路径快速发展,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为人类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对于历史上科技策略的选择的情况及相应后果的分析为我们现代科技战略的确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实际上,历史还留给我们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在某些阶段和某些条件下中国人能成长为科学技术的大师?“以任务带学科”为导向的科学技术规划究竟怎样影响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如何促进科技进步、新知识与新技术的产生的?在通过什么途径可以从模仿过渡到创新?中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文化价值对科技发展、战略选择有什么影响?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同样也会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光启撰, 王重民辑校。 徐光启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2] 张柏春。 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3] 田 淼。 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4] 张柏春。 中国近代机械简史,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
[5] 董光璧主编。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6] 路甬祥主编。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2006
[7] 樊洪业。 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现代科技发展 篇7:
1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革命特点
现代医学科技的集成化
现代科技衍生出不同的门类和亚类,不同的门类和亚类渗透衍生出不同的交叉学科。在医学科技发展过程中,吸收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环境科学、信息学乃至人文科学新理念和新技术,极大地刺激了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如核磁共振技术的引入无论在临床诊断还是在微观药物分子结构的研究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药剂学研究中引入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药质体、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促进药物的研发和使用,融合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在原有医学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了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等学科。因此,在医学科技范围内,单一的学科实际上已经集成了众多的医学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方面的最新技术和知识。现代物理学、信息网络技术可进一步推进医学科技集成化,形成以某一学科为中心的技术群、知识网。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快速化和全球化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呈现快速化发展的特点,包括新的医学科学技术的建立、推广和应用。随医学科技的发展,医学知识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医学论文、专利、专着、方法等飞速发展,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随现代网络“高速信息公路”的建立以及网络的扩大和提速,医学科技、医学知识实现了实时传播,全球共享医学知识。无论普通百姓还是专业人士,均能及时获得医学知识的更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网络和3G手机的普及使医学科技普及更快,更全面。从局域网到有线互联网时代,再到无线网络,现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医学科技和知识的普及。医学知识不再专属于专业人士,而成为被普通大众接受的知识。
现代医学科技的理论和技术密切联系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新技术和新理论,包括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的引入。而新技术的发现则依赖于全新理论的指导。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现象,形成新的医学知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催生新的理论,又促进技术发明,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现代医学科技中理论和技术密不可分,实际上是以医学科技为核心的技术群落支持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明。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使不同医学领域的专家合作更加密切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任何人都不可能以个人的行为独立完成技术和理论的创新。现代远程医疗系统的研发使来自不同领域、区域和层次的医学专家更加紧密地合作,为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由于医学科技集成化使科技合作在医学科研中更加突出,能更有效地提高效率。
2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人才思维模式培养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实践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展中,没有创造性思维很难产生创造性成果。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手段的涌现更加依赖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关系到医学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医学生是未来医学科学技术和理论应用与创新的主体,加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将提升未来医学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尤其是现代医学生的培养中,要培养更强的创新思维,建立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灌输现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如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预测疾病的研究,需要在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疾病和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和处理能力预测某一医学现象的发展规律。要求研究者通过发散思维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建立并处理某些命题。
现代科技革命要求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团队合作精神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包括医学科技革命使创新思维、创新成果评价的主体由科学家个体转向科学家联合体。医学科技创新思维的提出往往来自团队的智慧。医学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如果没有群体意识,或失去了社会联系,任何一个医学科学工作者将一事无成。其次,科技革命推动科学家之间的紧密合作,包括区域间乃至国际合作,反过来,这种合作促进科技革命向前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合作更加突出,联系更加紧密。最后,由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知识大爆炸时代已经形成,未来成千上万的专业论文、专利、评论产品的出现,知识和技术可能围绕某一专题展开,尤其是在医学研究方面的论着和专利发明,任何个体都不可能全部掌握,只有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群策群力,才可能较全面地掌握其发展动态和前沿。现代科技革命发展的主体,医学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工作者组成联合体彼此紧密合作,解决科学问题。
现代科技革命要求快速更新医学知识
在医学教育基础知识(成熟的理论体系)的传授中,对新知识和理论体系的介绍较少。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带来庞大医学信息量,每天都有成熟或不成熟的技术和理论观点出现,这些知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广泛认同的医学理论所替换或更新。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医学教育加强新知识和新理论的传授,为知识更新做好铺垫。如近年来提出的网络药理学(诸如信号网络药理学等)、小分子RNA干扰技术理论的提出,使医学工作者重新审视药物作用及机理,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提出观点并发展不同的技术。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教育方式和运作模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升级换代,使复杂的医学问题简单化和实时化,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尤其明显。远程网络控制技术、网络会诊、远程课程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医学教育、解决医学难题和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代医学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大学校园,而是向实现校际合作、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教育模式发展。如远程医学教育在继续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继续学习不需要长途跋涉,而是就地学习、更新知识。
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现代医学教育产业的运作模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校际合作愈加紧密,诸如医学院校之间互派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互派访问学者等形式的合作。医学教育资源的急速膨胀也为学生学习选择范围扩大、个性化、互动式的终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背景下,尤其是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使现代医学教育具有开放性特点,这将冲击乃至颠覆传统教育模式。
3 对现代医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思考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2,4]
传统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某一层次的知识展开教学活动,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现代科技和医学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范围、方法、时间等可选择性增强。来自互联网的医学传播平台,如各级精品课程网站、搜索引擎、论坛、各种在线即时通讯平台,尤其是专业的医学网站,均可提供各种医学知识。因此,在现代医学教学中,应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大可选择范围,逐步将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至以学生为中心。
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工作适应性强的人才。根据社会需求设计培养目标,现代医学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坚持“产学研”培养人才的模式,加强医学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技能。
改革医学教育方式和运作模式
现代医学科技革命促进全球化发展,医学高等教育要适应科技革命,就必须改革运作模式,按现代科技发展提出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办学模式,如公私并存、中外合资等办学方式,提倡开放式办学。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社团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模糊,不能局限于校园内象牙塔式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即医学高等教育与社会资源尽可能实现共享。医学高等教育所负的社会责任不单是培养人才,同时也要普及医学知识。随现代科技革命的推进,开放式的医学教育应为医学知识的普及承担更大的责任。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 篇8:
关键词:经济现代化;科技发展;互动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一、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
(一)对“现代化”的多维理解。“现代化”这一理念是在西方建立工业化体制之后,特别是在20世纪的巨大历史变迁中逐步得到确立的。西方学术界对“现代化”这一现念有着极其丰富的解释。所讨论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解:
1、历史进化说。这是一种用历史学方法来分析社会变迁的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是对不同阶段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现代化即人类历史上文明形态的特定阶段性的转变。一些研究者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三次较大的革命性的转变:第一次是100多万年前人类的出现;第二次是从蒙昧的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转变;第三次是18世纪开始的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三次革命性转变被视为现代化的开端。
2、文化进化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社会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人,构成了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主体。实际上,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对主体性问题进行了科学论述,重视人的发展是马克思的一贯观点。从总体上说,自工业时代以来至20世纪七十年代,是人类高扬主体性的时代。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人们日益认识到科技的负效应和人类实践活动的负面影响。下面要讲到的科学技术,或者说工具理性,实则是人的主体性的知识体现。
3、科技决定说。这种观点认为,所谓现代化,是指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控制自然、利用资源的方式和数量上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对非生命力资源的利用和依赖程度就越大。按照这种界定,现代化就意味着资源利用形态的转变。当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对非生命力资源的利用达到一种全面依赖的阶段时,这种依赖的程度越来越大,而且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就越加不可能。
综上所述,科技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直接动力,而人是现代化的活动主题,推动现代化的目的也是为了人的更好发展。这三种现代化理念,其内涵和外延存在着部分交叉或重叠。经济现代化是基础和主线,它通过物质文明的进步推动着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的现代化。在整个现代化系统中,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的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这个当代第一生产力,对现代化起到了最根本的推动作用。
(二)对“经济现代化”的内涵阐释。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范畴,是一个为学术界经常使用同时也是内� 总的来说,经济现代化指的是从物质层面、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发展的角度来考察的现代化变迁过程,是世界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较为基础的部分。一般的,经济现代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层面的经济现代化分为经典经济现代化与第二次经济现代化两大阶段。经典经济现代化指的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领域发生的一种革命性变化,就其内涵,经典现代化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而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是知识革命的产物,它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经济领域发生的一场革命性变化。也就是说,广义的经济现代化指的是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实现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再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革命性变迁和整体性发展过程。而狭义的经济现代化指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现代经济变迁过程。本文的讨论正是在狭义现代化概念之上展开的。
二、经济现代化支撑科技发展
(一)经济现代化是科技进步的基本动力。恩格斯认为,生产实践是自然科学产生的基础和源泉,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他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因为,在生产实践中,劳动者需要不断地提高生产技能和改进工具,才能提高生产率,发展生产。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经济系统内所孕育的科技需求就越广泛、越激烈,从而催生大量的新科技;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也只有不断革新技术,推出新产品。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诸如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其中大部分问题涉及到经济的结构调整,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依赖于科技的进步。
(二)经济现代化是科技发展的有力支撑。经济发展状况越好,越能给科技发展提供一个强劲的支撑平台,科技创新资源的供给水平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越发达,科技财政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和R&D经费占GDP的比例越高。经济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其科技资源投入和科技创新效果大大高于中部地区,同时远远高于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
(三)经济现代化有利于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现代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显得密不可分。要实现科技的产业化,离不开经济水平的提升,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结合点。在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与经济相对独立、分割。如今,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经济系统在自身内部不断生成科技组织即建立企业开发研究中心;另一方面过去纯粹从事知识生产和研究的科研机构、大学也延伸到生产领域,科技与经济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三、科技发展推动经济现代化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是大工业生产的先决条件,科技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科技的发展和大量应用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更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支撑力量。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就是一个全面渗透科学技术的庞大体系。
(一)全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科技革命对生产力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一,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工具的发展,实现了从机械化到自动化的转变;其二,新科技革命使劳动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对象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资源,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过的原材料。随着科技的进步,后一种劳动对象越来越多,人工合成材料不断出现。劳动对象的变化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三,新科技革命使劳动者的素质大大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科学化要求劳动者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一般说来,现代企业的劳动者都受过专业知识的培训。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后受高等教育的人将越来越多;其四,新科技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大大提高。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化企业可以通过电视监控、电话、网络等手段对本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管理;也可以了解国内外信息,对市场做出科学预测,等等。
(二)开辟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前面讲到,狭义的经济现代化指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现代经济变迁过程。经济增长要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必然要进行调整。调整中就必然关系到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开辟新兴的问题。产业发展的历史说明,新兴产业的形成主要是靠科技支撑来完成的。在当代,美国信息和知识产业长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是因为其在集成电路和软件研究技术上独一无二;与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相比,传统产业普遍存在生产设备陈旧、技术相对落后、产品老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样有赖于科技支撑体系提供新的技术。
(三)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根据世界通行的方法,在经济的增长量中,包含有科技、资本和劳动三要素,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现代经济的增长中一般是最大的,大约占到50%左右,发达国家达到70%、80%。越是科技发达的国家,其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国家计委在一份课题报告中,对我国1979~1996年科技进步作了分析,此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7%,资本和劳动投入平均分别增长8.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1.91%和12.15%;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9%。与改革开放前26年相比,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已由过去主要靠资本投入转为依靠资本和科技双轮驱动,而且科技进步的作用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十分强大。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红。对现代化理论的若干思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5卷,
现代科技发展 篇9:
[关键字] 数字地球 现代测绘 科技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117-1
0引言
所谓的数字地球也即是指一个用地球坐标为依据,同时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以及多维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数字地球看成是"对地球的三维多分辨率表示、它能够放入大量的地理数据"。而现代测绘科技则是以计算机技术和光电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同时加上空间科学和信息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而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核心,并且将地面原有的特征点以及界线都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当前社会的各领域和行业中,各种技术和理论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还涌现出了大批先进的技术和理论,而在当前的数字地球和测绘科技中也不例外,随着大量先进技术以及理论在数字地球和测绘科技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科技的水平, 然而就数字地球和测绘科技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数字地球和测绘科技的发展,还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从测绘学的现展出发,对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科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对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而为我国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测绘学的现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因此人们迫切的需要加深对地球的认识,从而才能够更好的改造自然,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测绘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认识地球的重要手段,随着测绘学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知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尤其是随着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测绘领域中也加大了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力度,从而使得现代测绘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达到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而利用现代测绘学将测绘我国的地图就能够大幅度缩短工期,从而解放了许多劳动力,进而有效地节约了成本。
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m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
2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3维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籍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专职",但又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3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
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 and 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但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通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极大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
4结束语
现代科技发展范文 篇10:
(一)现阶段科技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当代科技发展主要的趋势,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表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现象。第二,科学技术创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大大缩短。第三,各学科、各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第四,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结合。第五,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第六,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
(二)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趋势
在《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认为现在世界科技发展有几大趋势:一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二是围绕新能源、气候变化、空间、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三是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四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带动形成庞大的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等产业。
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
二、法治的基本内涵和本质属性
(一)法治的基本内涵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
(二)中国古代社会对法治的理解
“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晏子春秋?谏上九》中有“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淮南子?锫垩怠分杏小爸?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但这里的“法治”主要是指法律制度。
(三)现代的“法治思想”
一般认为,现代法治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实证分析古希腊城邦制度基础上提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法治代表理性统治并且内含着平等、自由、正义、善德等价值。西方学者对法治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在法治的基本内涵上还是存在许多共识:即法治不仅仅是一种治国方略,也是一种价值理念;它强调法律至上,反对特权,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要求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法,而且必须依法行使。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的基本含义与独特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的含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所取得成就基础上,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随之以宪法形式确定下来。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提升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说明党已经充分认识到法治不仅仅是一种治国方略,也是一套成熟的价值思想体系。
(二)法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和独特作用
现代科技发展论文范文(最新24篇)
四、科技发展对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的作用机理
(一)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角度分析科技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的作用机理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才能改变自己的生产关系和一切社会关系。因此,我们要想改变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发展生产力。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现代化的法治体系也必然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必须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只有在科学技术得到高速发展,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当代中国法治的基本功能才能得到完全实现。
(二)科技发展对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的具体作用机理
1.科技发展对于立法产生深刻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立法客观性的重要支撑。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约束性法律的数字化、指标化和标准化也日渐增多。法律中涉及的监管标准、客观指标和数据的合理性需要科学技术知识给予基本的支撑。
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拓展了新的立法领域,导致了新法律的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立法的效率。
2.科学技术提高了执法的效率和公平性
第一,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 使得各执法机关逐步走向办公自动化,同时也为执法机关提供了便捷的执法手段,使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迅速提高。
第二,增加了执法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增加了执法机关执法的开放性,使执法技术更加公开化、合理化、法治化,增加了执法的透明度。
第三,促使执法系统科学化。
3.科学技术为司法的公开透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信息化建设推进了司法的公开公正。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以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用于司法审判,既推进了司法的公平正义,也大大提高了效率。
4.科技发展也需要法治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现代科技发展 篇11:
1.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吉林省现代农业以农业增长、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主抓特色产业,并已初具规模。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建设,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让农民在流通领域、加工领域增收。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不够突出吉林省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比较低,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另外,乡镇农技专家少,同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的知识,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特别是乡镇农科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 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各种农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也需大量资金投入,而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改革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的资金应该主要来自政府和农民、农业企业的自我积累,所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加大本级财政的投入并尽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特别要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农业效益。建议农业信贷由支持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向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流通等多样化的市场主体转变,向支持无公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 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同时也要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完善;另外要支持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 一要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探索完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村科技人才多方参与、平等竞争的推广机制。二要以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科技致富能手为重点,大力选拔培育“土专家”、“田秀才”。三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科普教育。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养提高现有劳动力的农技水平。四要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五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
现代科技发展 篇12:
关键词 武器 科技 军事装备 战争形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自动化电气化信息化的时代,今天美好方便的生活在数十年前只是人们憧憬和充满无限遐想的美梦。然而,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个世界也并不到处都是和谐的景象,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就是一部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也是一部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明更优秀武器的历史。如今以现代物理学理论成果为基础的高新技术武器在战争中的广泛运用,使战争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战争的样式、规模、战争理论等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历史走到今天,高科技战争已不再是科幻作品般抽象的理论,而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技术决定战术,社会科技、生产以及武器装备的发展,已经极大的影响了作战方法的变革和战争形态的变化,也对当代以及后世的军人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科技水平影响战争形势
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多因素中,武器装备始终是最活跃的因素,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副产品,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无处不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物理学理论以及制造工艺技术的进步。当今新的军事变革中,武器装备直接决定了战争形态甚至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战争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与军队数量的关系日益削弱,而与象征武器装备水平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关系却日益密切,目前各种媒体对一场战争或者可能发生的战争结果的预测与评价也往往首先是从战争双方武器装备的对比开始的。数千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武器装备发生了一代又一代的革新。同时武器装备的发展也直接把人类战争的战场从陆地扩展到了海洋和天空,形成了军队陆、海、空三位一体的建制形式。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发展空间技术,各种军事卫星升上太空,太空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维护世界安全的最重要的制高点,谁控制了太空,在未来的信息化军事对抗中就掌握了绝对的主导权。早在2008年中国就率先用自主研发的弹道导弹击毁了一枚报废风云-IC型气象卫星,标志着中国的反卫星系统已经趋于成熟。目前已经有人预测,随着空间技术和新概念武器的发展,人类的战场必将向更广阔的太空延伸,从而将会催生新的军种。
二、高新技术武器影响现代军事技术
高新技术武器的迅猛发展正在不容置疑的改变着作战理论,作战思想、作战原则、作战模式和军队编制结构。尤其是海湾战争以后,军队作战方式和作战的理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秘而不宣的高科技含量作战武器已� 展望未来,以现代物理理论为基础结合信息技术及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精确制导的激光武器,声波武器,电磁波武器,人工智能武器以及纳米级的高新技术军事装备等新概念武器装备定将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必然在军事发展史上写下轰轰烈烈的一页。
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武器装备质量提高的生长点,是军队的战斗力提高的支撑点。面对世界军事技术发展的挑战,我们只能坚持科技强军,质量建军之路,加速国防科技进步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全面提高我军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需要的整体作战能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三、现代化战争需要高素质军事人才
纵观高精尖现代化军事武器装备,它们的特点是知识密度高,综合性强。自动化信息化主导的现代战争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因此打赢现代化的高科技战争,培养相应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同志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培养现代高素质军事人才,除了广大官兵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之外,还要紧随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实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
四、结语
曾经说过:“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当今以信息化、自动化为主的高科技战争,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然不可争辩的是在背后设计制造以及直接操纵这些高精尖武器及军事装备的高素质人才!所 而整个社会也应该为基础学科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国防技术向前发展以及守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学军。美国海军舰载激光武器研发进展与趋势[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9,(12).
[2]张同贺,樊会涛。武器装备发展阶段探讨[J].航空兵器2012,(1).
[3]魏敬和。21世纪新概念武器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2).
[4]林聪榕。定向能武器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国防科技,2005,(12).
[5]余春。武器装备发展与安全[J].国防科技,2007,(7).
作者简介:
郭业堂(1984~),男,山西晋城人,理学硕士,昆明民族干部学院文化教研室教员,研究�
现代科技发展 篇13: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发达农业,它一般以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工具为标志,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科技进步和创新、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现代产业体系健全为手段,所进行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的多功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简称新晃县)按照“抓经济、靠科技,抓科技、促经济”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认真开展科技扶贫、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大力实施科技示范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科学技术在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加快完善农业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进一步改善农村农业生活生产条件,转变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格局,加快建设集中居住区和中心村,建设一批工业主导型、市场带动型、生态旅游型的重点镇。加强农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街(镇)供水管网,电力设施建设,保障农村用水用电安全。全面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形成区、街道、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结合农业生产规划布局,加强基本农田整理、农田水利配套改善和设备更新。加快水利综合治理工程进度,推进农田水利设施提档升级。
加快农业产业化升级步代,开发多功能农业,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动力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新晃县现代农业虽然有较快发展,但是,作为山区县,发展的面很小,现代产业不多,科技含量不高。今后应在进一步实施产业规划布局的基础上以产业� 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建设培植乡村休闲游专业村、特色村和农家乐精品项目,逐步形成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庄休闲旅游体系。开发农业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发展农产品储藏运输,乡土食品加工、信息咨询、农业会展等现代农业服务业,不断拓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渠道。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在名特优种苗培育、高效生态种养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农产品加工及保鲜、“两型”农业技术等方面加以研发创新支持,形成一批创新成果。积极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营销管理人才、种养能手和能工巧匠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高水平健康发展。
第二,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技推广能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业是一个受社会生产力和自然力双重作用和制约的基础产业,要想从根本上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创新生产能力,就必须要加大农业中科技含量,增加农业中科学技术的有效供给,减轻农业遭受自然风险成本,促使农业生产形成一种长效的的增长机制。一是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中不断增加对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与农业大学、科研机构、农业技术的试验站及推广站建立广泛的密切的联系与协作,通过资金的注入为农业科研能力的释放提供必要的物质先决条件,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现实生产力。二是要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和机制的建立,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要求,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建立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机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农村农业培育后继人才。着力优化农民务工就业环境、建立劳动求职、用工信息库、强化劳动用工信息,依法保障进城就业农民工的各项权利,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网络,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和惠农政策,积极扶持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鼓励农民通过资金、土地、劳力、技术、设施入股,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参股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完善社会化公共服务机制,进一步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提高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推进现代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工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规模效应。一是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完善城乡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拓展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功能,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低押贷款等工作。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作。支持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内外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表明,要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整体效益,就要走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路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财政补助。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跨地域跨行业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方式,切实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农业资金项目招投标制度,探索实行“拨改贷”、“拨改投”。探索建立绿色蔬菜、优质畜禽、名特水产等优势特色农产品补贴制度,不断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依托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村镇联社。发挥县农司的融资(担保)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开发。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募集发展资金。
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 篇14:
一、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和问题
1、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管理方式陈旧,技术人员不足现如今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其管理体制也是由行政管理机构来制定的,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现如今农业组织管理体制已不适合现在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而通过对现如今各地区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调查,技术人员的配备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非常稀少。
2、科研、教育、推广、生产脱节由于我国现如今农业推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方面的倾向了非常强,这也就造成了早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科研成果与农业发展严重脱轨,科技的创新、推广不能很好地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这也就造成了现如今的院校研究与农业现状不相适应的现状。
3、条块、部门、地区分割现如今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形式是由专人对这一地区进行推广,其他人员不能进入本地区,这也就造成了条块、部门、地区的分割,使得技术不能相互借鉴,从而影响了技术推广速度和推广质量。
4、政府统管所有的技术推广工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在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形势下,政府依然作为技术推广的主体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然而这种推广形式已不能实行现如今的市场经济形势,往往政府很好的构思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
5、农业科技推广知识相对落后,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推广队伍在当前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人才力量是这一体系中的关键,而当前我国农业推广过程中现实情况却是农业人才知识相对落后,素质偏低,缺乏接受先进技术的能力,这也就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的政策建议
1、确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密切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在现如今新的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应当发挥起主导作用,通过合理手段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不合理的因素消除掉,并能够注重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鼓励企业、科院等部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形成以政府为主体,企业、科院、农民相互合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积极推进农业科教体制改革,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的紧密结合随着我国现如今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不断浮现,我国继续通过建立一个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小组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在各地区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因地制宜,并不断拓展推广领域、建立科学的推广机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利用到农业发展中,同时,可以通过不同部门多种形式的相互结合将农业人员、科研人员、教育人员联合起来,从而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
3、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基层组织的建设农民合作组织在农科科技推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政府应当加强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支持力度,通过在不同地区建立基层组织进行技术培训、法律支持、科技推广等工作,从而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三、结语
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 篇15:
关键词:现代休闲生活方式 现代科技 文化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以及社会文明所推动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现代休闲生活方式正在形成,同时这一问题又和当前的农村发展关联较大,所以思考现代生活方式的内涵及其背后的哲学意蕴,对于构建与反思现代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本身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现代休闲生活生活方式来缓解所造成的压力。就现实情况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更多的物质才财富带给人们更高层次的生活,但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同时使人们认识社会的视角、方法与能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技的进步有利于人们克服以前很多所谓的不治之症,解决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很多难题,但同时也给人类伦理观念、思想方法、认识能力等等带来了都提出了很多的挑战。由于认知与实践的现实有限性及动态性,所以人类在试图解决以往问题的时候却触发了更多的问题,使人类在战胜挑战的同时却似乎遇到了更多的挑战。
在对个人的影响方面,科技起到了更为复杂深刻的作用,新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经济面貌与社会发展状况,而且科技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存方式,甚至也彻底改变了人的生命本身,物质的充盈是科技发展的标杆,个人对物质的占有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了个人在科技时代事业成功的标杆,因此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不断累积扩大,而人的生存与竞争压力也随着不断加大,但由于物质财富的丰富,人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在所谓现代占有更多物质财富,更现代、时尚甚至奢侈的生活面前,大多数人对此无法企及,这就造成了个人生存压力增大与物质占有的负相关相并列,物质商品本来是人类获得更好生活手段,但人与人获得物质财富的差距却越来越大,不满足感随之不断强化,由此造成人的精神疲惫与生活疲惫并存。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巨大发展,然而科学技术却并不能满足与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科学技术能让人拥有什么,却并决定人是什么,怎么样,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的是人的刚性生存的需要,却不能填补人柔性生存的方面。而在当前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人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科技为人类的发展与生存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而人越来越习惯这一切,并作为一种享受而消费各种生活用品。科技强化了人的智力的同时也弱化了人的体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的身体各方面机能的运用频率,如成为一种历史性惯性,就有可能出现用进废退的趋势,这就表明人生存的技术化趋势愈发明显,有时技术有时反而会强加到人身上,从而会加深人对技术的依赖,而科技进步的指向却是强化了这种趋势。在西方近现代社会,科学兴起,科学取代了宗教取得了建制化地位,人的尊严与价值感反而降低,荒芜的信仰被信仰的荒芜所取代,如马克思所述,近现代社会以来,社会的发展导致人的依赖性社会被物的依赖性社会所代替,科技发展所导致的物性的力量被极大地释放,而人在神性、人性、物性之间摇摆不定,并在这 而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性的充分实现与释放则成为一个遥远的未来前景。
二、现代休闲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文明中及其中重要的两个方面,文明社会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在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面前,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构建是文明的一部分,也是问题解决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说,农村离现代文明的距离较之城市要远一些,但广大农村正在发展的农家乐、民俗旅游等等却为城市的休闲生活提供了较好的实现渠道,因为现代文明所带来了的精神压力、身体压力可以通过旅游较好的得到缓解和释放,但与此同时农村却也承担了较大的环保与生态平衡的压力。有可能在促进某些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也造成了农村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更加遥远。
西方近现代社会以来,西方自然科学摆脱宗教的束缚,独立兴起并逐�
在当下的经济社会中,科技所导致经济的发展处于一种加速度惯性中,而科技发展速度以及资源成本的波动又带给经济巨大的波动,使得人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付出变得越来越多,文明处于自然疲惫、社会疲惫与人的疲惫交相辉映之中,与此同时,在微观经济体之间,由于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企业之间的竞争导致人与人之间竞争的白热化,而这同样带给人巨大的工作压力与精神压力,解决压力的途径不是退避和摆脱,而是更强,是以一方取胜,另一方失败为代价。而阶段性竞争的结束又会开始新一阶段更剧烈的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失败者痛苦,但同时给胜利一方也会产生巨大伤害,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具有积极正面的内涵,但即使在规范的限制之下,竞争的方式仍然会可能时常越过伦理的限制,而竞争的烈度则更有可能超越人承受的范围之内,作为社会生产的出发点与归宿的生活方式如何有效消解这种精神压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社会发展也带来较多的社会问题,除上述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原因之外,文化自身也存在较多问题,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文化相对落后,或者与文化其他方面不匹配,导致文化自身的荒芜,文化与科技的割裂,在西方出现了社会思潮消沉、颓废,精神的空虚,道德的滑坡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来自经济、科技发展所导致,但同时也有来自文化自身的原因,如目前国内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现象。就文化自身来说,多元化的文化之间可能会存在着范式、内容与观念的冲突,现代休闲生活方式作为文化样式的一种表现,虽然不可能文化所有的问题,但在弘扬积极、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形成科学、合理、高效、舒适、现代的生活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三、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多层次内涵
现代休闲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休闲生活方式又不仅仅包含家庭生活,而且还包括旅游、娱乐、文体活动、人际交往等等文化形式和实践活动。从总体上看,现代生活方式同现代文明一样体现从城市到农村的扩散和转移。
现代休闲生活方式首先要符合现代科技及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文明共识与理念,这种生活方式主张休闲与放松,主张资源的节约、低碳与生态的和谐与环保,但并不主张从形式上到内容上的“复古”与对现代文明的排斥,而是积极主张利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切,因此现代休闲生活方式是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强调对科学的正面态度,认可科学带给社会的变化,但是并不完全依赖科学,甚至迷信科学,而是对科学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具有自身的主体性,强调科技改变生活,但生活同样也可以影响生活。当然这种生活方式也并非一个声音、一种模式,但对科学的认知却有着自己清醒冷静的认知与立场,这种生活方式强调人的主体性与选择性,要求生活赋予人本身自由,是人自主选择下的生活,人是生活的主人。
现代休闲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因此这种生活强调现代性,但这种现代性定性为一种文化的现代性,而非科技的现代性,当然除了在观念上与时代同步,具有开拓性,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生活追求之外,还应该是一种包容的心态与理念,而这种生活方式应该具有多元化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选择,当然这种多样的选择之间并不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同时,对生活与整个社会的态度也应该是宽容与和谐的,事实上它所要起到的是对冲突与竞争的一种生活的缓解,与此同时,对于过去,合理的现代生活方式也应秉持一种宽容和谐的心态,应该积极吸收过去文化与生活中积极的、合理的成分,使得这种文化形式更加丰厚与充实。
健康、环保是现代生活方式所追求的另一方面非常重要的特征,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强调生活与工作的合理搭配,反对的是颓废的、消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主张生活色彩的多元化,强调运动对于生活的重要性,通过旅游亲近大自然、名胜古迹可以陶冶情操;通过参加文体活动可以锻炼身体,培养友谊;通过健康的娱乐可以舒缓压力,调节情绪。同时健康生活方式也应该是低碳环保,符合生态和谐观念的,这种生活方式绝对不是追求更多的物质、更先进的技术、更多的资源能源消耗,这并不符合现代生活健康生态理念,这种生活方式所追求与实现的应该是一种舒适和谐的生活方式,这种和谐应该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方位动态的和谐。而这种稳定与和谐是一种理性的和谐,与现代农村的存在的自然、自觉状态下的和谐有着完全不同的模式。
四、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哲学意蕴
人们对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追求是与当今的社会思潮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且这种生活方式也与传统文化对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希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密切关联在一起。
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是和当前的生态文明转向结合在一起的,现代休闲生活是建立在对现代科技适度使用的基础上的,不是完全回归自然,而是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主张低碳、节约与环保,这都与现代生态文明的转向相符合,因此科学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其
现代生活与科技关系的转变也是科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应有之义,在传统的关系中,科技引领生活,科技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产品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观点过多了强调了科学技术的作用,但却弱化了人的生活、消费的主体性,在现代社会,科技具有强势地位,科技主导消费,决定消费,人的生活完全被科技所限制、影响与左右,而在对于现代社会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中,人应该在生活与科学的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科技应服从于人的生活,尤其是技术,应该以人的需要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设计与发展走向,科技不用再具有强势地位,而人的地位应该提升,使得人能够尽可能摆脱科技异化的影响,使得生活更加具有自主性,科技恢复其应有的地位。
现代生活方式不仅和科技密切相关,更是一种文化形式,科学合理的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社会文明所具有的种种问题,既有科技发展的原因,也有文化本身的原因,而这些存在于生产领域,也存在于生活领域,同时也存在于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带来诸多现实问题与精神问题,所以现代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对文化创新的追求,体现出一种文化自主性与选择性,现代生活方式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实现,也是一种文化创新、选择和整合的过程,现代文明应该是一个多元、多种成分的复合组成的整体,它不应该是一种单色调、单一成分主导,只有这样文明的积淀才更加深厚,现代社会文明才能更好的为人的生活、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袁懋栓:科学、文明、现代生活方式的价值意义,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上一篇:秘书工作论文通用17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