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知识整理材料【汇编10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医学基础知识涵盖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领域,帮助理解人体功能与疾病机制,促进临床实践与研究。如何有效应用这些知识?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医学基础知识整理材料”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医学基础知识整理材料

医学基础知识 篇1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1、人是有机整体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构成的有机整体。

①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相互为用。脏与脏互相联系。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肝者,将军之官;脾胃者,仓廪之官;肾者,作强之官等。

②五脏与腑、形体组织、五官、荣华等相联系。

心与小肠相表里,主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肺:大肠,皮,鼻,皮;肝:胆,筋,目,爪;脾:胃,肉,口,唇;肾:膀胱,骨,前后二阴,发。这对临床诊断疾病提供较大的帮助,司外揣内。

③功能活动的联系性。一方面要各脏腑组织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靠脏腑组织的协调制约。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①人与自然相和谐。一方面有机体来自自然,大自然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另一方面自然的邪气又不断侵袭人,带来疾病。机体抗邪,形成正邪分争局面。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给予人类诸多恩惠,也给人类带来灾难,人不能只求大自然给予,也要保护大自然。

②人与社会的统一。首先是社会进步,给人们带来幸福,也造成环境破坏。第二是社会动与乱,影响人们健康;第三是社会地位的变更给健康带来的影响。

(二)辩证论治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

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论治,既不是对症施治,也不是某病用某药的辨病施治,辨证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论治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积淀,用传统而古朴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哲理和辩证法思想。

(一)阴阳学说

1、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代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局限某一特定事物。

2、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一般说来: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

3、阴阳的基本内容。

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4、在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

②说明生理功能

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的应用

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的,进行性的,亢进的)

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的,退行性的,衰退的)

⑤治疗上的应用

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

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

2)归纳药性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二)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1、五行的属性归类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五行的相生相克

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

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

正确运用五行学说的“比类取象”,可以帮助临床诊断、解释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指导治疗,制订具体的治疗法则。

三、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通路。

共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这是主要部分,另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浮络,孙络,这是次要部分。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除此以外还有经外奇穴,阿是穴。这些穴位不在经穴之列。

十二正经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上肢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下肢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四、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大致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病理;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组织的关系,着重讨论五脏六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脏与腑构成表里关系,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脏属阴,腑属阳。

(一)心与小肠

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

1、主血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2、主神志:神志指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

3、开窍于舌:舌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心的病变也可从舌上反映出来,“舌为心之苗”。

4、其华在面:心的功能及气血变化可以从面部色泽有所反映。

小肠的功能是泌别清浊,主化物。就是对胃下传的饮食物消化吸收,分成清和浊两部分。

(二)肝与胆

肝的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

1、主疏泄:包括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调理冲任等。

2、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以及防止出血的功能。根据人体不同生理状态改变血流量。

3、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筋膜和爪甲,有赖肝血滋养,才能强健有力,运动自如、坚韧。“爪为筋之余”。

4、开窍于目。肝的病变易从目上反映出来;目能视物有赖肝气疏泄和肝血濡养。

胆的功能:①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为中精之腑”。

②主决断。指控制自己意识和动作,判断准确。

(三)脾与胃

脾的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1、主运化:脾具有将饮食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输至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的功能。

2、主统血:脾能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3、主肌肉四肢:肌肉四肢依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肌肉发达,四肢轻灵。

4、开窍于口:脾主运化功能正常,口味香甜,食欲好。“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5、其华在唇: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口唇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全身气血的盈亏。

胃的功能

1、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接受饮食水谷,并进行消化后,下传小肠,故胃称为“水谷之海”。脾胃对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称为“胃气”。“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2、主降。胃气主降,保证饮食水谷不断下传和消化吸收。降指的是降浊。

脾胃对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很重要,故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降浊,脾升清,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四)肺与大肠

肺在脏腑位置最高,称“华盖”。与大气相通,易受邪,毫毛必咳,又称“娇脏”。

肺的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

1、主气,司呼吸:肺主管人体呼吸运动,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吸入自界清气,通过肺的呼吸运动,将体内浊气排出体外,并肃清呼吸道异物。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疏通调节作用。

3、外合皮毛:皮毛依赖肺宣发的卫气和津液温养和润泽,才能发挥抵御外邪的功能。

4、开窍于鼻:鼻的嗅觉与喉部的发音,有赖肺气的作用才能正常。

大肠的`功能:主传化糟粕。

(五)肾与膀胱

肾的生理功能: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膀胱相表里。

1.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始生,先成精”。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精密切相关,齿、发、骨是观察肾精盛衰的标志。

2.主水:指主持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将浊中之清复归心肺,浊中之浊下流膀胱,排出体外。

3.主纳气:指肾能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保持呼吸均匀和有一定深度。肾气亏虚则呼多吸少。

4.主骨、生髓:肾精资生骨髓,并养骨,能促进骨骼的生长和修复。“齿为骨之余”。牙齿好坏、坚损反映肾精盈亏。

5.其华在发: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反映肾精的虚实。“发为血之余”。

6、开窍于耳:耳的听觉功能,依赖肾中精气充养才正常。

膀胱的功能:贮藏和排泄尿液。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业医不知脏腑,其病莫辩,用药无方”。人体是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互相依赖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四诊八纲

一、四诊

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为“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原则为“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一)望诊

望诊是医生用视觉观察病人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异常变化,诊察病情的方法。

1、望色

包括面色和肤色,以望面色为主。

常色:我国健康人的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光泽。

病色:总体以明润光泽而含蓄为善色,晦暗枯槁而显露为恶色。

青色:主寒证,痛证,惊风,瘀血。

五赤色:主热。

色黄色:主湿,主虚,黄疸。

诊白色:主虚,寒,失血。

黑色:主肾虚,水饮,寒证,瘀血。

望色以望面色为主,结合望肤色、目、爪甲等,要与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切不可以一概全。

2、望舌

望舌又称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以观察舌色,舌态,及舌苔为主。

1)舌色

①淡红舌:可以是正常舌象,亦主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

②淡白舌:气血虚,或阳虚。

③红绛舌:主热证,色愈红,热愈深,绛舌热更深。

④青紫舌:润滑主虚寒,干燥主热盛,肿胀主中毒。

2)舌态

①强硬:主热入心包或风痰阻络。

②歪斜:主肝风挟痰,瘀阻经络。

③痿软:主阴伤,或气血虚。

3)舌苔

正常舌苔是胃气、津液上潮于舌面而成。可以诊断病邪的深浅、疾病的轻重及发展变化。

①白苔:主表证,寒证。苔薄白,正常舌苔,或感邪在表,尚未入里。

②黄苔:主里证,热证。苔黄腻,主湿热。

③灰黑苔:主里证。灰黑而干,热盛;灰黑而润,寒盛。

④苔质

厚薄:舌苔由厚变薄,病减轻;由薄变厚,病加重。

润燥:舌润,津未伤;舌燥,津已伤。

苔腻:主湿浊,痰饮,食积。

剥脱:剥脱不全,胃气受损;完全剥脱,呈“镜面舌”,主胃气大伤。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1、听声音:包括语言气息高低、强弱、清浊、缓急,以及呃逆、哮喘等异常变化,可以帮助诊断。

2、嗅气味:包括口气、分泌物,排泄物的异常气味。

(三)问诊

1、问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民族、籍贯、住址等。

2、现病史:起病情况,病情的发展与演变,主要症状特点,诊治经过。

既从发病到本次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全过程及诊治经过。

3、既往史:过去的一般健康状况,传染病史及预防接种史,其他疾病(如地方病,疫区等)。

4、个人生活史:生活状况【出生地、曾到地区(是否有地方病或传染病流行)居住时间】,生活习惯(烟酒、职业工种、劳动条件、毒物接触),婚姻生育史,妇女应注意月经史。

5、家族史:病人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健康状康,有无遗传疾病(血友病),以及可能与遗传有关的疾病(糖尿病、精神病、癌症),家族有无类似病人,或死因,死亡年龄。

十问歌,P290页。“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四)切诊

包括切脉和按诊两部分。

脉诊是医生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触按病人腕部桡动脉,通过对脉象的辨别,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

目前普遍用的是寸口诊法。

寸口分属脏腑

寸关尺

左手心(小肠)肝(胆)肾(膀胱)

右手肺(大肠)脾(胃)肾(命火)

三部九部:指寸口切脉处分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侯,三部共九侯,称三部九侯。

正常脉象: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成人一息四至),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注意:平臂布指,调息切脉,运用不同指力体察脉象,侯五十动(1分钟以上)。

六纲脉为浮脉、沉脉、数脉、迟脉、虚脉、实脉。

二、八纲辩证

入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辩证纲领。

八纲辩证是各种辩证的纲领,概括性高,纲领性强,提纲挈领。

表里辨病变部位,寒热辨疾病性质,虚实辨邪正盛衰,阴阳辨疾病属性。

表里

(一)表证

表证是外邪侵犯肌表的初期阶段,病位在表、病势较轻浅者。

特点: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

表证类型较多,有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燥表证,暑湿表证等,临床选方用药有较大区别。

(二)里证

里证是邪气深入脏腑,气血、骨髓等所表现的一类病变。其范围广,形式多样,很难概括其表现。一般无表证,脉不浮,舌象有变化多为里证。

里证形成:

1、外邪不解内传八里,侵犯脏腑。

2、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3、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所致。

寒热

寒热是辨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实际是辨阴阳的盛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概括说明了寒热证的病理机制。

(一)寒证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机体阳气虚衰所致的一类病变。

病变特点:呈病理性机能减退,以“冷”、“凉”为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冷(恶寒、肢冷、喜温、踡卧)

白(面苍白,舌苔白,尿清长)

痛(身体、四肢、关节疼痛)

稀(咳痰清稀,大便稀薄)

润(口不渴,舌苔润)

寒证分实寒证和虚寒证两大类,临床治疗用药区别较大。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所表现的一类病变。

病变特点:呈病理性机能活动亢进,以“火”、“热”为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热(发热、恶热、手足热)

乱(烦躁不安,神昏谵语)

红(面红,目赤,舌红或绛)

黄(苔黄,尿黄)

干(口干、咽燥,便秘(干)

热证分实热和虚热两大类,临床治疗用药区别较大。

虚实

虚实是辨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是指正气虚,实是指邪气实。故虚证是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侯,实证是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侯。

(一)虚证

虚证是人体正气虚弱,邪气不盛所表现出一类病变。

病变特点:不足,松驰,衰退,病程较长,以“亏虚”为主。

临床表现:由于气血阴阳虚损程度不同,故临床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四类。

虚证临床证侯复杂,表现不一,治疗用药区别很大。

(二)实证

实证是人体感受实邪,或体内病理产物堆积所表现的一类病变。

病变特点:有余,结实,亢盛。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实证由于实邪的性质和所在部位不同,表现极不一致。

实证形成的原因

1、外邪入侵。如六淫侵袭,郁闭经络,内结脏腑。

2、脏腑功能失调,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体内。

实证临床证候复杂,治疗用药应区别对待。

阴阳

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纲领,又是八纲辩证的总纲,以统括其余六纲。

阴阳也具体概括体内脏腑组织某些病理变化及证候。如阴虚,阳虚、亡阴、亡阳等。

(一)阳证

阳证是邪热内壅,或阳气亢盛所表现的一类证候。

病变特点:属热,属实,机体反应呈亢盛表现。

临床表现:阳证实际指实热证。

(二)阴证

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或阴寒凝滞所表现的一类证候。

病变特点:属寒,属虚,机体反应呈衰减表现。

临床表现:阴证实际指虚寒证。

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临床疾病的反映往往不是单纯的,典型的,而是错综复杂的,表里、寒热、虚实证候常交织一起混同出现。因此既要辨明八纲各自不同的证候,又要注意八纲证候间的相互联系。

第三节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由于其来源以植物为多,使用较普遍,古代相沿称之为“本草”。既“诸药以草为本”,“诸药草类最多”。

道地药材:产于一定的地方,品质优良,相对疗效显著的药材。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以性、味占核心地位。

一、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与凉,热与温药性类似,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寒凉药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功能,治疗阳证、热证。

温热药物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气的功能,治疗阴证、寒证。

另有平性,为微凉、微热,但仍属四气范围。

二、五味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尚有淡、涩等味,实际不止五味,但习惯乃称五味。

1、辛味:能行,能散

行气:气滞证(香附、禾香)

发散:表证,发汗解表,宣肺达邪(麻黄、苏叶)

行血:血瘀证(桃仁、红花)

2、甘味:能补,能和,能缓

补益:虚证(人参、大枣)

缓急:拘急疼痛(白芍)

调和药性:甘草

3、酸味:能收、能涩

收敛固涩:滑脱不禁,久咳不止(五味子,金樱子,乌梅)

4、苦味:能泄、能燥、能坚

清泄——火热炎上(枙子)

能泄降泄——肺气上逆(杏仁)

通泄——大便秘结(大黄)

苦温燥湿——寒湿证(芲术)

燥湿、湿证

清热燥湿——湿热证(黄连)

坚阴:阴虚火旺证(黄柏泻肾火,坚肾阴)

5、咸味:能下,能软

泻下:便秘(芒硝)

软坚散结:瘰疬、痰核、痞块(昆布、海澡)

6、淡:能渗、能利

利水渗湿:水湿停聚,小便不利(茯苓、薏苡仁)

一般来说,性味相同,作用相近,性味不同,作用有异。也有特殊情况。

三、用药禁忌

禁忌指药物作用具有对人体不利的方面。应该慎用,忌用或禁用。

1、配伍禁忌

目前医药界公认的是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芨、白蘝;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丁香畏郁金。

2、证候禁忌

忌病情与药性不相符合的药物。如麻黄用风寒表实证,而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则忌。一般药物均有证候用药禁忌。

3、妊娠用药禁忌

妇女妊娠期间,某些有损胎元或导致堕胎的药物应禁忌。一般为慎用和禁用两大类。

禁用:毒性较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大戟、水蛭、斑蝥等。

慎用:通经祛瘀、行气破滞、辛热滑利的药物。红花、牛膝、大黄、附子、肉桂、木通、冬葵子等。

4、服药饮食禁忌

服药期间,忌食用某些对药物疗效有影响或有碍病情的食物。俗称“忌口”。

一般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食物。

古代文献有甘草、黄连、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茯苓忌醋;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等。可作参考。

四、给药途径

一般有口服,注射,外用,根据病情选用。

五、煎煮方法

主要指中药汤剂的煎煮。

1、用具:砂锅、瓦罐;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器。

2、用水:长流水、井水、雨水、自来水等,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

3、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是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武火是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又称急火。

4、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分钟,水量高出药面2cm左右,一般煎两次,第二次加水为第一次的1/3~1/2,两次药液滤渣混合分两次服用。

一般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沸后3~5分钟即可;补益药宜文火,沸后再煎30分钟左右。根据药材质地不同,又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的不同。

六、服药法

1、温度:汤剂宜温服,发散风寒药宜热服,呕吐或中毒宜冷服。

2、时间:补益药饭前服,健胃和对胃有刺激药饭后服,安眠药睡前服。

3、次数:汤剂每日一剂,分2次服,间隔4~6小时,亦可根据病情增减。

养生

中医养生学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养生即保养身体,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措施的健身益寿活动。

一、养生的意义

1、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增强体质是养生的重要内容。体质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

保证饮食适宜、饥饱恰当、起居有常、动静结合,增强和改善体质,促进身心健康。

2、预防疾病,维护健康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致病因素和其他因素的伤害。因此,一方面要保养正气;另一方面要注意避免邪气侵袭;第三是保持良好心态。

3、延缓衰老,尽终天年

衰老是生命活动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衰老之迟早,寿命之长短,皆非人人相同,多与养生有关。

寿命期限,应是“天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各种生物都有相对稳定的自然寿命,“我命在我不在天。”只要注重自我养生保健,就能延缓衰老,保持健康,尽享天年。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1、顺应自然

人依赖自然而生存,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人相应是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

首先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动静、衣着、饮食合理恰当。其次尽量减少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对身心的干扰,保持乐观、积极态度。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回也不改其乐。”

2、形神兼养

形神兼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保养还要注意精神摄生,使身体强化,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协调发展。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3、保精护肾

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充足,能体健神旺,延年益寿。

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注意节欲保精,药食益精,保健护精。

4、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营养物质不断化生、补充到各组织器官,才能抵抗病邪,保持健康。食不裹腹,衣不遮体,哪有长寿。

从中医学角度讲,生命活动的根基是肾,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是脾。养生保健,调摄脏腑,应以脾肾为先。

三、养生的基本方法

1、适应自然变化规律

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综合摄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2、调神养生

①静养藏神。少思寡欲,减少杂念,不贪求名声物欲,不排斥顺情从欲。

“淫邪不能毁其心,嗜欲不能劳其目。”“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②动形怡神。动:包括劳动和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如散步,打拳、游泳、气功等。静:保持精神上的清静,形体活动在相对安静状态。使动中有静,静中伏动。也提倡“养身莫善于动”,“养静为摄生首务”。

③移情易性。养生活动中的能动作用。通情操陶冶与锻炼,涵养心田,逐步培养乐观、开朗、豁达性格,克制不当欲念。正确对待生活,遇事善于自我调解。退让一步,宽容一点,给自已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3、惜精养生

①节制房事,惜精节欲,防止早衰。

②注意房事卫生,遵守房事禁忌,不能乱 交性 伙伴,防止性病。

4、饮食调养

①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污染、不洁、变质食品。

②饮食有节。不过饱、不过饥,坚持按时进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③克服偏嗜。热无灼灼,寒无沧沧,保持进食营养平衡。

④清淡平和。不宜过食肥甘、酒醪。膏梁厚味,足生大疔。

⑤药膳结合。根据需要适当地把中药与食物调配成菜肴食品,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5、其他

①传统的健身方法。五禽戏、太极拳、气功等,要领是意守、调息、动形三者相统一。关键是意守,宁神静息,呼吸均匀,以意领气,以气动形。

②避免外邪、防止侵害。虚邪赋风,避之有时,亦可适时药物预防,药物保健。

③推拿、针灸等养生。

养生应做到:目之所好,不可从也;耳之所乐,不可顺也;鼻之所喜,不可任也;口之所嗜,不可随也;心之所欲,不可恣也。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第四节常用非药物疗法及保健方法

一、针刺法

(一)常用针具:毫针2-3寸,28-30号

(二)常用xx:仰卧卧位,侧卧位,腑卧位。

二、针刺方法

(一)进针:双手协作,互相配合,迅速把针刺入皮肤。

原则是:针入贵速,进入徐进。分刺手、押手。

(二)进针方法

1、指切进针法。用押手爪甲切压穴位局部,刺手持针,在爪甲切压处刺入进针。适用短针进针。如内关、足三里。

2、夹持进针法:押手拇、食指夹捏消毒干棉球裹住针尖下端,将针固定在穴位上,刺手持针柄使针垂直,双持协同用力下压进针。适用于长针进针,如环跳。

3、提捏进针法。押手拇、食二指将针刺穴位皮肢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刺入。适用皮肉浅表部位进针。如印堂、水沟。

4、舒张进针法。押手拇、食二指将针刺穴位的部位的皮肤撑开,使之繃紧;刺手持针刺入穴位。适用皮肤松驰的部位进针,如中脘,关元。

(三)针刺角度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适用肌肉较丰厚处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呈45度角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较薄或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如胸、背部。

3、平刺:针身与皮肤呈1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肌肉特别薄处,如头、胸部。

针刺的深度以既有针感又不伤重要脏器为原则。

(四)行针的基本手法

1、提插法:针刺透皮肤后,在一定的深度内,将针由浅层插入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上提下插反复交替进行。提插幅度在为宜。

2、捻转法:进针到一定深度,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注意捻转角度不能超过360度,不能朝一个方向捻转,应顺时针180度,逆时针180度。

另外还有刮柄法、弹针法,震颤法等多种方法。

(五)异常情况处理

1、晕针:针刺过程中病人突然头目眩晕,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或突然昏倒。应停止针刺,取出已刺之针,将患者平卧,头稍低,保温,送服温开水或糖水,必要时,配合其他措施。

2、滞针:针刺中捻转提插困难。应放松肌肉,按揉局部,或在附近加刺一针,恢复原有xx。

3、弯针:针体弯曲,提插、捻转困难,疼痛。应放松肌肉,顺着方向慢慢退出,切忌强行拔针。

另外还应注意断针、刺伤血管,刺伤内脏等。

注意事项:

1、饥饿、疲劳、醉酒不宜刺;体弱、精神紧张者宜卧位,刺激量不可太大。

2、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刺;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不宜刺。

3、胸背部针刺不宜过深,注意角度,不能刺伤内脏、大血管。

三、三棱针

1、点刺:操作宜快、宜轻、宜浅、出血宜少、无菌操作。如刺四缝穴、十宣穴。

2、刺络放血,临床运用较少。

四、灸法

施灸材料古今以艾为主,每年3-5月采集艾叶,晒干,制成艾绒。

艾灸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去湿散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预防保健等作用。

以陈久者为佳,“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一)艾柱灸

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又分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1、直接灸

①化脓灸:施灸前用大蒜汁涂施灸皮肤,连续灸3-5壮,一周后化脓,5-6周后结痂脱落,留下瘢痕。适用慢性、顽固性疾病,如哮喘、慢性肠炎等。

②非化脓灸:施灸前用凡士林涂施灸皮肤,病人感觉烫时取去,连灸3-5状,皮肤充血,红晕为度。适用虚寒性疾病,如腹痛、腹泻、阳萎、腰痛等。

2、间接灸

在施灸时,于皮肤和艾柱之间垫上不同物质,常见的有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等,其适应征也有差别。

(二)艾条灸

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约隔1-3cm距离熏烤,以局部有热感无灼痛,皮肤红晕为度。一般每处灸3-5分钟。常用的有“温和灸”、“雀啄灸”。

注意事项:

1、阴虚阳亢,邪热炽盛不可灸。热病用灸,火毒内攻成坏病。

2、颜面、重要脏器、血管浅表、孕妇腹部、xx、腰骶部不宜灸。

3、古人提出许多穴位禁灸,教材有说明如人迎、哑门、睛明等。

施灸程序应由上及下,先背后腹,先头身后四肢,先阳经后阴经。

五、推拿

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有力、柔和、均匀、持久,从而达到深透。

有力:手法必须具有一定力量,这种力量没有绝对值。不能粗暴使用蛮力。

柔和:手法动作稳重和力量缓和,轻而不浮,重面不滞,自然连贯。

均匀:手法动作的节奏性和平稳性,不能时快时慢,忽轻忽重。

持久:手法操作要持续运用一定时间,保持力量和频率的连续性。

中国推拿流派很多,手法种类据记载有110余种。临床根据情况灵活运用,但一定要诊断明确,运用恰当。由于诊断不明,造成医源性残疾时有报道。

六、拔罐

临床常用的罐有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四种。

(一)拔罐方法

1、火罐法:分闪火法,投火法,架火法,以闪火法和架火法常用。

2、煮罐法:刺激较温和,一次可拔十余罐,多用于风湿性腰腿痛,肩背痛等。

3、抽气罐法。把小药瓶底锯去磨光,原橡皮塞紧瓶口,抽气产生负压,使之吸附选定的部位。

(二)拔罐的应用

1、留罐法:留置施术部位10-15部位分钟,一般疾病均可适用。

2、走罐法:选较大玻璃罐,拔罐部位涂一层凡士林,罐吸附后,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移5-8次。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的跌打瘀痛,风湿痹痛。

3、闪罐法:反复吸拔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适用于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病。

4、刺血拔罐法:先将拔罐部位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把罐吸附在点刺部位上10-15分钟,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血迹。适用于风湿腰腿痛、丹毒、神经性皮炎,毒蛇咬伤等。

大血管处不宜刺血拔罐。

中医药健康知识

1、气虚质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易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穴位保健:中脘、气海、足三里。

健康教育处方

精神养生:气虚质者不宜过思过悲。

饮食养生:可选用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食用,如小米、糯米、粳米、扁豆、红薯、牛肉、兔肉、猪肚、鸡肉、鲢鱼、鲨鱼、刀鱼、黄鱼、比目鱼、菜花、胡萝卜、香菇、豆腐、马铃薯,由于气虚质多有脾胃虚弱,因此不宜过于油腻,应选择营养丰富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

起居养生:易于感受外邪,应注意保暖,不要劳汗当风,防止外邪侵袭。

运动锻炼:气虚质者可选用一些比较柔缓的传统健身功法,很适合气功、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锻炼;不宜进行强体力运动,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大出汗运动,忌用猛力和做长久憋气的运动;也可选用慢跑散步等锻炼方法。

2、阳虚质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健康教育处方

精神养生:阳虚质者要应和喜怒,去忧悲,防惊恐。

饮食养生:阳虚质者宜适当多吃一些温阳壮阳的食物,以温补脾肾阳气为主。常用的补阳的食物可选用羊肉、猪肚、鸡肉、带鱼、狗肉、麻雀肉、鹿肉、黄鳝、虾(龙虾、对虾、青虾、河虾)、刀豆、核桃、栗子、韭菜、茴香等,这些食物可补五脏,填髓,强壮体质。阳虚质,平时应少用生冷黏腻之品,即使在盛夏也不要过食寒凉之品。

起居养生:阳虚质者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季节要适当暖衣温食以养护阳气,尤其要注意腰部和下肢保暖。夏季多汗,要尽量避免强力劳作,也不可贪凉饮冷。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不可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下长期工作和生活。

穴位保健:关元、气海、足三里、命门、涌泉。

3、阴虚质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健康教育处方

精神养生:阴虚质者应学会喜与忧,苦与乐,顺与逆的正确对待,保持平稳的心态。

饮食养生:阴虚质者应该多食一些滋阴补肾的食物,以滋阴潜阳为法。常用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绿豆、乌贼、龟、鳖、海参、鲍鱼、螃蟹、牛奶、牡蛎、蛤蜊、海蜇、鸭肉、猪皮、豆腐、甘蔗、桃子、银耳、蔬菜、水果等。这些食品性味多甘寒性凉,皆有滋补机体阴气的功效。阴虚火旺的人,少吃辛辣之品。

起居养生:阴虚质者应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应尽量避免工作紧张、熬夜、剧烈运动、高温暑湿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要节制房事应戒烟。

运动锻炼:阴虚质者只适合做中小强度,间断性身体练习,可选择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气功等动静结合的传统健身项目。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

穴位保健: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4、痰湿质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健康教育处方

精神养生:痰湿质者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增加知识,开阔眼界。合理安排休闲、度假活动,以舒畅情志。

饮食养生:饮食宜清淡,应适当多摄取能够宣肺、健脾、益肾、化湿、通利三焦的食物。常用的食物如赤小豆、扁豆、蚕豆、花生、枇杷叶、文蛤、海蜇、肥头鱼、橄榄、萝卜、洋葱、冬瓜、紫菜、竹笋等。体形肥胖的痰湿质的人,应少吃肥甘油腻之品。

起居养生:痰湿质者平时应多进行户外活动,衣着应透湿散气,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在湿冷的气候条件下,要减少户外运动,避免受寒雨淋,保持居室干燥。

穴位保健:中脘、足三里、丰隆、合谷。

5、湿热质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痔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烦躁,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健康教育处方

精神养生:湿热质者应安神定志,舒畅情志。

饮食养生:宜食用清利化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红小豆、蚕豆、绿豆、鸭肉、鲫鱼、冬瓜、苦瓜、白菜、芹菜、卷心菜、莲藕、空心菜等。体质内热较盛者,忌食辛辣燥热。大补大热的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葱等;对狗肉、鹿肉、牛肉、羊肉、酒等温热食品是饮品宜少食和少饮。

起居养生:不要长期熬夜,或过度疲劳。要保持二便通畅,必须历戒烟酒。

运动锻炼:湿热质者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运动,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运动时应避免暑热环境。

穴位保健:中脘、合谷、曲池、足三里。

6、血瘀质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肌肤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健康教育处方

精神养生:血瘀质者应培养乐观的情绪。

饮食养生:应选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如:黑豆、黄豆、山楂、香菇、茄子、油菜、羊血、芒果、酱木瓜、红糖、黄酒、葡萄酒、白酒等。对于非饮酒禁忌者,适当饮用葡萄酒,对促进血液循环有用。

起居养生:血瘀质者要避免寒冷刺激,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动静结合,不可食图安逸,加强气血瘀滞。

运动锻炼:血瘀质者应采用一些有益于促进气血运行的运动项目,坚持经常性锻炼,如易筋经、保健功、牵引、按摩、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及各种舞蹈。,步行健身法、徒手健身操等。不宜做大强度、大负荷的体育锻炼,当胸闷或绞痛、呼吸困难、特别疲劳、恶心、眩晕、头痛、四肢剧痛、足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等疼痛,两腿无力,行走困难,脉搏显著加快时,应停止运动。

穴位保健:中脘、气海、血海、内关、足三里。

7、气郁质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健康教育处方

精神养生:气郁质者应主动寻求欢乐,多参加社会活动、集体文娱活动。

饮食养生:应选用具有理气解郁、调节脾胃功能的食物,如:大麦、荞麦、高粱、刀豆、蘑菇、豆豉、柑桔、萝卜、洋葱、苦瓜、丝瓜、菊花、玫瑰花等。

起居养生:气郁质者要舒畅情志宽松衣着,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和社会交往,以放松身心。

运动锻炼:气郁质者应尽量增加户外活动,可坚持较大量的运动锻炼,如跑步、登山、游泳、打球、武术等。

穴位保健:气海、阳陵泉、太冲、内关、足三里。

8、特禀质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健康教育处方

精神养生:特禀质者应酌情采取相应的心理保健措施。

饮食养生: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甘油腻及各种发物,如:酒、鱼、虾、蟹、辣椒、肥肉、浓茶、咖啡等。

起居养生:特禀质者在陌生的环境中要注意日常保健,减少户外活动,避免接触各种致敏的动植物,较少发病机会。在季节更替之时,要及时增减衣被,增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运动锻炼:特禀质者应根据不同特征选择针对性的运动锻炼项目,逐渐改善体质。要避免春天或季节交替时长时间在野外锻炼,防止过敏性疾病的发作。

穴位保健:合谷、血海、内关、曲池、足三里。

9、平和质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健康教育处方

精神养生:要及时调摄不良情绪,防止出现偏颇的体质。

饮食养生:平和质的人力求五味调和,不可偏嗜。

起居养生:起居有常,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运动锻炼:男性可选择增强力量和耐力素质的项目为主,如器械训练、跑步、球类等。女性可选择加强柔韧素质的练习方法,如健美操等。

穴位保健: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命门、涌泉

医学基础知识 篇2

(一)

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前囟:位于矢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呈菱形,较大,生后1—2岁闭合。

岬(骶骨):骶骨底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

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弓状线:解剖学上有两个弓状线,一个是髂骨下界的圆钝骨嵴称弓状线。它构成小骨.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为一斜贯腹肌和腱膜之间的潜在性裂隙,长约4~5厘米。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海氏)三角(Hesselbach triangle):位于腹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腹股沟(海氏)三角。

1.上消化道:临床工作中,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2.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咽峡,它是口腔通向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

4.梨状隐窝:在咽的喉部,喉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内面之间,粘膜下陷形成梨状隐窝。此部位是异物常易嵌顿停留的部分。

5.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8.McBurney点: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是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10.肛窦:窦内往往积存粪屑,易于感染而发生肛窦炎。

11.齿状线:肛柱下端与肛瓣基底部连成的锯齿状环行线,称齿状线(肛皮线),

12.肛直肠环:xx内括约肌、肠壁的纵行肌、xx外括约肌的浅、深部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共同构成围绕肛管的强大肌环为肛直肠环,对肛管起着极重要的括约作用。

(二)

1.上呼吸道:在临床应用中称鼻、咽、喉三者为上呼吸道。

3.鼻旁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一些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腔内衬以粘膜,并与鼻粘膜相移行,共4对,即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8.胸膜与胸膜腔:胸膜是一薄层的浆膜,可分为脏胸膜与壁胸膜两部。脏胸膜被覆于肺表面,与肺紧密结合而不能分离,并伸入肺叶间裂内。壁胸膜贴覆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表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浆膜囊腔隙即胸膜腔,左右二浆膜囊独立,左右胸膜腔互不相通。

1.卵圆窝(心脏):右心房内侧壁的后部主要由房间隔形成。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称为卵圆孔,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7.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分叉处稍左侧有一纤维性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它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称为动脉韧带,若生后不闭锁有血液流通则称之为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8.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膨大部分。窦壁外膜较厚,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为压力感受器,可感受血压的变化。

9.颈动脉小球:为扁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的后方,为化学感器,可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变化。

12.静脉角: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成头臂静脉,两静脉汇合部称静脉角。左、右静脉角分别有胸导管、右淋巴导管注入。

13.乳糜池:于第1腰椎前方,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形成膨大的胸导管起始部,称之为乳糜池。

2.视神经盘:视神经起始处有圆形白色隆起,称视神经盘,其中央凹陷称视神经凹,此处无感光细胞,称生理性盲点。

3.黄斑:黄斑位于视神经盘颞侧稍下方,呈黄色。其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

4.螺旋器(Corti器):位于蜗管下壁即基底膜上,称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

医学基础知识 篇3

一、医学基础知识包括哪几科?

医学基础知识包括:

解剖学:研究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形态学。

生理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机能和生理过程。

病理学:研究疾病的变化和发展,包括病理解剖学和临床病理学。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生理、遗传及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免疫学:研究机体对抗外来病原体和维持免疫平衡的过程。

药理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反应和相互关系。

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和传播规律。

医学统计学:研究医学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

医学伦理学:研究医学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和价值观。

二、三基是哪些内容

“三基”是指医学教育中的“三基本素质”,包括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些素质是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对于培养医学专业人员具备基本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1、基本理论

包括医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这涉及到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知识,以及医学伦理学、医学统计学等领域的基本原理。

2、基本知识

涵盖医学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等。

医学生需要学习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常见疾病与其诊治原则等方面的知识。

3、基本技能

包括医学实践中所需的操作技能和临床技能。这包括临床技能(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解读)、手术技能、急救技能等。

医学基础知识 篇4

运动系统的组成:骨 骨骼肌 骨连接 具有保护 支持和运动的作用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腮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肝、胰以及散在于消化管管壁的小腺体。

呼吸系统组成: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咽 、喉、气管 、支气管

肺由肺泡及肺内各级支气管构成。

上呼吸道(鼻 咽 喉)

下呼吸道(气管 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分支)

泌尿系组成: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脉管系组成:包括心血管系和淋巴系

心血管系统包括:心 动脉 静脉和毛细血管

淋巴系由淋巴管、淋巴器官和淋巴结组成

神经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

中枢不包括脑和脊髓又称中枢神经系,周围部是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成分,又称周围神经系,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视器的组成:由眼球和眼副器两部分组成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眼球壁由浅入深分外中内三层,外膜(纤维膜)包括:角膜和巩膜;中膜(血管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膜(视网膜)包括:盲部和视部;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胆管系的组成:由肝内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和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胆总管组成。

体循环(大循环):当心室收缩时,动脉血自左心室流入主动脉,再沿各级动脉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再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 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血液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体循环。

肺循环(小循环):当心室收缩时,静脉血自右心室流入肺动脉,再经肺动脉的分支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再经肺静脉注入左心房,血液上述路径的循环称肺循环。

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组成。

特 点:①介于两端的毛细血管之间 ②缺乏功能性静脉瓣

主要属支:肠系膜上静脉 脾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胃左角膜 附脐静脉

房水的功能及循环途径:

功 能: ①折光作用 ②营养角膜和晶状体 ③维持眼内压

循环途径:睫状体分泌产生——眼后房——瞳孔——眼前房—— 前房角——巩膜静脉窦——睫状体前静脉——眼静脉

脑脊液产生及循环途径:脑脊液主要由脑室内的脉络丛产生。

循环途径:自侧脑室经室间孔——第三脑室——再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由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腔,最后经蛛网膜粒主要归于——上矢状窦。

胆汁排出途径:肝脏分泌胆汁——左肝管、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一部分由胆囊管进入胆囊、一部分直接进入12指肠。

翼 点:位于颞窝前部,为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大翼的会合处,构成“H”型的骨缝,使颅侧面的薄弱处,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经过,若此处骨折,有可能损伤脑膜中动脉前支,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脊柱:成年人由24个椎骨、1个骶骨、1个尾骨借软骨、韧带和关节联结而成。侧面观4个弯曲,颈腰曲向前,胸骶曲向后。

胸骨角:为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的横嵴。其两侧平对第2胸肋关节,使前面数肋骨顺序的骨性标志。

肋弓:由第7到10肋软骨前端依次联结而成。肋弓构成胸廓下口的前外侧部。腹前外侧壁与胸部以肋弓为界。它是肝脾触诊中重要定位标志。右第9肋软骨下缘与右侧腹直肌外缘相交处为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臀大肌:位于臀部,主要作用是使髋关节伸和外旋。

股四头肌:位于大腿前面,作用是伸膝关节并屈髋关节。

小腿三头肌:小腿后面,主要作用是跖屈踝关节,屈膝关节。

肘关节的构成及运动方式:肘关节包括由肱骨下端的关节面和桡、尺骨上端的关节面构成,是3个关节包裹在一个关节囊内的复合关节。

由肱骨滑车和尺骨半月切迹构成的肱尺关节,属滑车关节,可作屈伸运动;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关节凹构成的肱桡关节,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构成的桡尺近侧关节,均参与前臂的旋前、旋后运动。

齿状线:在直肠xx部的上段,由肛瓣的边缘和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形线。齿状线以上、以下部分在胚胎发生上来源不同,上皮的形态、动脉供应、静脉回流、淋巴引流和神经分布也不同。

上颌窦的位置、各壁组成,开口部位:上颌窦位于鼻腔两侧的上颌骨体内。形似四棱锥形,有五壁,前壁为上颌体的前外侧面;后壁由上颌体的后面构成;毗邻颞下窝和翼腭窝;上壁为上颌体的眶面并与眶腔相隔;下壁为上颌骨的牙槽突;内侧壁即上颌体的鼻面并与鼻腔相隔。

上颌窦在其内侧壁上部开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孔。

弹性圆锥:又叫环甲膜,是张于环状软骨上缘,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和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的结缔组织膜。

声韧带:弹性圆锥上缘游离,前方附着于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后方附着于杓状软骨的声带突,称声韧带。

声襞:声韧带、声带肌及覆盖其表面的粘膜共同构成声襞。

声门裂: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窄隙,称声门裂。

肺门:在肺内侧面中部,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和其他血管,淋巴管、神经进出肺的地方,称肺门。

肺根:出于肺门的上述结构,由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将肺连与纵膈,称肺根。

肾区:在腰部,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区域,叫肾区。其深面有肾脏,叩击此区有无疼痛或疼痛加剧,可协助对肾,肾盂疾患的诊断。

膀胱位于小骨盆腔的前部,耻骨联合的后方。膀胱空虚时不高于耻骨联合上缘,充盈时膀胱尖可高于。容量:男400ml 女500ml;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三者连线之间的区域。

此区缺少粘膜下层,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贴,无论在膀胱膨胀或收缩时都保持平滑状态;两输尿管口之间的输尿管间襞,在膀胱镜检时,可作为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膀胱三角为肿瘤和膀胱结核好发部位。

直肠指检时隔直肠前臂:男性能摸到前列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

食管三狭窄: ①咽与食管相续处,正对第6颈椎下缘水平,距中切牙15cm

②左主支气管跨越食管左前方处,相当第4、5胸椎,距切牙25cm。

③食管穿膈肌的食管裂孔处,相当第10胸椎水平,距切牙40cm。

男性尿道狭窄 :①尿道内口 ②尿道膜部 ③尿道外口

男性输尿管:①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 ②越过小骨盆入口处 ③穿膀胱壁处

输精管分三段:睾丸部、精索部(结扎手术常在此部)、盆部。

大隐静脉滴注葡萄糖,如何途径达肝脏:

葡萄糖经大隐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腹腔干——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右动脉及其肝内分支——肝窦——肝细胞。

下腔静脉主要属支:髂总静脉、肾静脉、肝静脉、肾上腺中静脉、腰静脉、右生殖腺静脉(男为右睾丸静脉,女为右卵巢静脉)

主动脉弓的分支:自右向左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心尖的体表投影: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或左锁骨中线内1-2cm。

门静脉 :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

特 点: ①介于两端毛细血管之间; ②缺乏功能性静脉瓣。

主要属支:肠系膜上、下静脉、脾静脉、胃左静脉、附脐静脉

大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的内侧部,经内踝前面沿小腿前内侧上行,过膝关节的内侧,绕股骨内侧髁后方,再沿大腿内侧上行,于耻骨结节外下方3—4cm处,穿筛筋膜注入股静脉。

右淋巴导管:颈部右侧半、右上肢、胸壁右侧半和胸腔内右侧半的脏器的淋巴,注入右静脉角。

主动脉弓:凸侧发出三分支,自右到左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颈丛的组成、位置、分支:颈丛由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位于颈侧部,胸锁乳突肌的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的前方。

颈丛分皮支和肌支,皮支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和锁骨上神经。

臂丛的组成及分支:由第5—第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

五大分支:腋神经、 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

腰丛组成、位置、分支: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小部分,第1—第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一部分纤维组成。

医学基础知识 篇5

一、遗传学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的学科。人体染色体由23对,其中一对为性染色体。人类基因组计划揭示了人类基因组的基本图谱,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人类基因组由约30亿个碱基对组成,其中大约2%是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其余大部分则是调控基因表达的非编码DNA。人类基因组中包含多种突变和多态性,突变是指DNA序列的改变,是遗传性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态性是指同一基因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表现差异。

二、病理学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发展和转归等规律的学科。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病理诊断对病理过程进行全面评估,为治疗和预后提供科学依据。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免疫组化、分子病理学等技术手段。组织学是检查病理标本组织形态和结构以及组织和细胞学特征变化的方法;免疫组化则是通过检测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来确定某些细胞或组织特定功能的存在;分子病理学则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

三、药理学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规律的学科。药物的作用可分为主要作用、副作用和毒性等。主要作用指的是药物能够针对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分子产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副作用则是指药物除了产生主要作用外,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其他不良反应;毒性则是指药物的作用对人体过程产生显著的毒副反应。药物分类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化学药物等,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治疗方式和适应症。

四、病毒学与微生物学

    病毒学主要研究病毒的形态、生物学特性、传播方式和致病机制等;微生物学则是研究各种微生物及其生活习性、分类、生态学等原理和实践的学科。人类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其中部分微生物可以引起人类疾病。寄生虫主要包括原虫、线虫、扁虫等,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在抗生素大规模使用的情况下,许多微生物对药物表现出耐药性,引发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掌握微生物学和病毒学知识,成为减轻疾病负担的关键。

医学基础知识 篇6

1.医学术语:包括各种医学专业术语,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用于描述人体结构和功能,疾病过程以及药物治疗等。

2.基础医学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这些知识是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3.临床医学知识:包括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等,以及各种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理疗等。

4.预防医学知识:包括疾病预防和控制,如疫苗接种、群体预防等,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和推广,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等。

5.心理学知识:包括异常心理和行为的理解和干预,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以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

6.社会医学知识:包括社会卫生状况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如社会经济状况、环境因素等,以及卫生政策和卫生体系的研究和管理。

7.伦理学知识:包括医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教育和培养,如尊重患者权利、保护患者隐私、合理用药等。

8.法律知识:包括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应用,如医疗事故处理、医疗纠纷解决等。

医学基础知识 篇7

一、细胞生物学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通过电子显微镜可见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类,人体细胞均为真核细胞。

    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屏障,能够调节细胞内外物质的通透性;细胞质是膜内的细胞内容物,包括细胞器、细胞骨架、细胞溶液等;细胞核是控制细胞生物学过程的重要结构,包括染色体、核仁、核质。细胞内还存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各种细胞器。

二、生物化学

    细胞是由一系列化学反应组成的,而生物化学正是研究这些化学反应的学科。生物大分子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其中,蛋白质是最为重要的大分子,也是人体组织和器官中最为丰富的基本元素。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能够催化化学反应。核酸包括DNA和RNA,负责人体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多糖主要作为体内储物和结构支撑。脂质则包括磷脂、甘油脂、类固醇等,是细胞膜的主要构成成分。

三、生理学

    生理学是揭示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理的学科。人体主要生理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传递信号,从而控制人体的运动、感觉和思维等活动。内分泌系统则通过荷尔蒙传递信号,调节人体代谢水平和各种生理系统的功能。循环系统通过心脏和血管将氧、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呼吸系统通过肺泡和气管将氧与二氧化碳进行交换。消化系统则将食物消化吸收,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泌尿系统通过肾脏将废物和过剩水分排出体外。生殖系统则负责产生和输送生殖细胞。

四、免疫学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学科,其中包括两种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是由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细胞负责的,通过识别和攻击病原体来保护人体。体液免疫是通过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来识别和中和入侵人体的病原体。

五、医学统计学

    医学统计学是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医学研究和分析的学科。该学科涉及众多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医学研究者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对病患的特征、疾病发生率、病因、预后、疾病间相互关系等进行分析和预测,进一步指导医学实践。

医学基础知识 篇8

1.正常心率:每分钟75次

健康成年人安静状态下,心率平均为每分钟75次。正常范围为每分钟60-100次。成人安静时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分钟者,为心动过缓。心率可因年龄、性别及其他因素而变化,比如体温每升高1℃,心率可加快12-20次/分钟,女性心率比男性心率稍快,运动员的心率较慢。

2.正常体温:℃-℃(口测法)

临床上通常用口腔温度、直肠温度和腋窝温度来代表体温。口测法(舌下含5分钟)正常值为℃-℃;腋测法(腋下夹紧5分钟)为36℃-37℃;肛测法(表头涂润滑剂,插入xx5分钟)为℃-℃。在一昼夜中,人体体温呈周期性波动,一般清晨2-6市最低,下午13-18时最高,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只要体温不超过℃,就算正常。

3.血红蛋白(HbB):成年男性(120-160克/升),成年女性(110-150克/升)

临床上以血红蛋白值佐为判断贫血的依据。正常成人血红蛋白值90-110克/升属轻度贫血;60-90克/升属中度贫血;30-60克/升属重度贫血。

4.白细胞计数(WBC):4-10*(10的9次方)个/升

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的9次方)个/升称白细胞增多,小于10*(10的9次方)个/升称白细胞减少。一般地说,急性细菌感染或炎症时,白细胞可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会降低。感冒、发热可由病毒感染引起,也可由细菌感染引起,未明确病因,指导临床用药,医生通常会让你去查一个血常规。

5.血小板计数(PLT):100-300*(10的9次方)个/升

血小板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当血小板数减少到50*(10的9次方)个/升以下时,特别是低至30*(10的9次方)个/升时,就有可能导致出血,皮肤上可出现瘀点瘀斑。血小板不低皮肤上也常出现“乌青块”者不必过分紧张,因为除了血小板因素外,血管壁因素,凝血因素,以及一些生理性因素都会导致“乌青块”的发生,可去血液科就诊,明确原因。

6.尿量:1000~2000毫升/24小时

24小时尿量>2500毫升为多尿生理性多尿。见于饮水过多或应用利尿药后。病理性多尿见于糖尿病尿崩症肾小管疾病等。

24小时尿量<400毫升为少尿,多见于饮水过少脱水肾功能不全等

24小时尿量<100毫升为无尿,多见于肾功能衰竭休克等严重疾病

提醒:如果您感觉自己最近尿量明显增多,特别容易口渴,应去医院检查,排除自己是否有糖尿病或肾小管疾病,若发现自己最近饮水不少,但尿量偏少,身上还有点肿,更应及时检查,排除肾脏疾患

7.夜尿量:500毫升

夜尿指晚8时至次日晨8时的总尿量,一般为500毫升,排尿2~3次。若夜尿量超过白天尿量,且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称为夜尿增多。生理性夜尿增多与睡前饮水过多有关;病理性夜尿增多常为肾脏浓缩功能受损的表现,是肾功能减退的早期信号

提醒:夜尿增多是一个异常信号,大家应引起足够重视除肾功能减退以外,夜尿增多还可能是男性前列腺增生、老年女性子宫脱垂、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精神紧张等原因所致

8.尿红细胞数(RBC)正常值:0~3个/高倍视野

尿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称镜下血尿

尿红细胞>10个/高倍视野,称肉眼血尿

提醒:尿红细胞计数若超过3个,常提示肾脏有病变或泌尿系统有感染,应即刻就医;女性应避免在月经期查尿常规,以免经血混入尿液影响化验结果

9.尿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5个/高倍视野

尿白细胞计数若>5个/高倍视野,称镜下脓尿

提醒:尿中若有大量白细胞,多为泌尿系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或尿道感染如果尿中有白细胞,但少于5个/高倍视野,就算正常

存活时间:72小时;卵子存活时间:24小时

提醒:不少夫妻喜欢采用安全期避孕法避孕,但遗憾的是,不少人遭遇了安全期不安全的麻烦。原因是什么呢?除了把排卵期搞错以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由于xx在女性体内可存活3天之久,因此即使那天不是排卵日,只要处于受孕期(排卵前4天至排卵后2天),女性依然很有可能受孕。

11.两大血型系统:ABO和Rh

血型系统将血液分为4型:A型 B型 AB型 和O型

Rh血型系统将血型分为两型:Rh阳性型和Rh阴性型

在白种人中,85%为Rh阳性血型,15%为Rh阴性血型

在我国,99%的汉族人属Rh阳性血型,Rh阴性属稀有血型

提醒:如果爸爸是A型血,妈妈是B型血,孩子应该是什么血型?正确答案是A型B型AB型或O型。千万不要因为夫妻二人都不是O型,却生出一个O型宝宝,而觉得奇怪哦!

注意:双方若有一人为AB型,宝宝就不可能是O型

双方若都是O型,宝宝只能是O型

12.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属正常

体重指数<为体重过低,体重指数~为超重,体重指数为肥胖

提醒:如果你的体重指数超过24,说明你已经偏胖,需要减肥了

记住:肥胖是百病之源,如果听之任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都会找上你

13.最佳减肥速度:每月减重1~2公斤

提醒:体重超标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轻体重,减肥过快过猛会导致体重反弹、厌食症、贫血、营养不良、月经不调、脱发、记忆力减退、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14.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0厘米

大于则为腹型肥胖 腰围是判断腹部脂肪蓄积,即腹型肥胖(也称为苹果型肥胖)的指标腹型肥胖。目前被认为是冠心病,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

提醒:如果你的体重指数尚未达到肥胖程度,但腰围已超标,说明你属于腹型肥胖。腹型肥胖的人比全身都胖的人更危险,更容易受冠心病糖尿病的青睐,当心!

15.肥胖信号:一个月增重公斤

提醒:在体重刚开始往上长的时候就及时发现,并采取减肥措施,往往能收到显著效果。出现下列情况,常提示有体重增加趋势:稍稍运动就喘不过气来,有疲倦无力感,动不动就汗流浃背,出现下背髋部及膝关节疼痛。

16.血压正常值: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

在安静时测量大于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诊断为高血压。

收缩压大于140毫米汞柱,但舒张压<90毫米汞柱,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提醒: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降压药物,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有糖尿病肾病者,最好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17.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 毫摩/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 毫摩/升

提醒:如果你的血糖值符合上述标准,说明你已是糖尿病患者,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糖治疗,千万不要因为糖尿病没什么感觉而拒绝治疗。要知道,血糖如果不好好控制,全身各器官都会受累

18.糖尿病排除标准:空腹血糖<毫摩/升,且餐后2小时血糖<毫摩/升

提醒:如果你的血糖值符合上述标准,说明你的血糖完全正常,可以排除糖尿病

19.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毫摩/升<空腹血糖<毫摩/升,和(或)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毫摩/升

提醒:如果你的血糖值高于正常,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说明你正处于糖尿病前期。此时如果还不提高警惕,不积极干预,很快就会发展为糖尿病

20.糖尿病预警信号:空腹血糖> 毫摩/升

当空腹血糖超过该标准时,人群中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增加,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血管事件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提醒:空腹血糖> 毫摩/升者应尽快去医院查一次糖耐量试验(OGTT),以确定是否有餐后血糖升高因为在糖尿病早期或糖耐量受损阶段,空腹血糖可完全正常。

21.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能反映采血前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反映血糖控制好坏最有效、最可靠的指标。

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治疗达标的标准之一,老年人可略放宽标准(%~%),中青年人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或更低

提醒: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可减少20%! 因此,即使是无法达到上述标准的糖尿病患者,也应尽可能将糖化血红蛋白降至接近正常

22.骨密度最高的时期:30~40岁

每个人一生中骨密度最高(骨峰值)的时期一般出现在30~40岁,受出生后营养发育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骨峰值有高有低。男性一般从40岁开始,女性一般从35岁开始,骨峰值开始下降。女性在绝经后5年内,男性在70岁以后,骨量丢失最快

提醒:骨峰值高的人,其骨内钙含量高,年老以后发生骨质疏松的程度较轻,时间较晚。因此,40岁之前的人应把握机会,保证每天足够的营养和钙的摄入,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提高自己的骨峰值

23.每人每日用油25克为宜

提醒:烹调时最好用植物油,因为植物油含对心脏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由于油的热量比较高,因此用量不宜过多,否则热量过剩,也会转化为体内脂肪,让你变胖

24.每天食盐量不宜超过6克

提醒:盐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口味较重的人应特别注意每天的食盐量还应包括酱油腌菜咸蛋中的含盐量

25.每天吃蔬菜400~500克

提醒:每天食用的蔬菜一半以上应为有色蔬菜,如绿叶蔬菜、红黄色蔬菜。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热量又很低,是真正的健康食品。

26.健康成人每日摄入钙600~800毫克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钙供给量:成人600~800毫克/天,孕妇1200毫克/天,乳母2000毫克/天

提醒:乳及乳制品含钙丰富,吸收率高。水产品中,虾皮、海带、豆制品含钙较多。为促进钙的吸收,应适当补充维生素D并多晒太阳

27.每天饮水1500毫升以上

提醒:饮水量包括每天摄入的茶水、汤水、果等食物的总含水量。饮水方式很有讲究,口不渴也要饮水,不要一次大量饮水,应饮白开水或清茶,不要用含糖饮料代替水等

28.中风(卒中)康复最佳开始时机:脑梗死后3天,脑出血后5~7天

提醒: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种药物对偏瘫具有决定性的康复作用,唯有康复训练才是改善卒中病人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对卒中偏瘫病人而言,康复训练的效果远胜于用药,康复训练进行得越早越科学越完善,康复的机会就越大

29.丙氨酰转氨酶(GPT或ALT)正常值<40单位/升

提醒:谷丙转氨酶升高多提示存在肝脏损害,如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硬化等,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30.甲胎蛋白(AFP)<25微克/升(也可参照化验单上的正常参考值)

甲胎蛋白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出生后,AFP的合成很快受到抑制。当肝细胞发生恶变时,血中AFP含量明显增高

提醒:AFP升高,特别是略高于正常值时,并不一定表示患了恶性肿瘤,应动态观察,切莫惊慌失措。

31.中风(卒中)溶栓时间窗:起病后3小时

脑梗死发生后,若能在起病后3小时内给予静脉内溶栓治疗,可最大限度地疏通堵塞血管,拯救濒死的脑细胞,有效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一旦错过这个时间窗,溶栓几乎无效

提醒:老年人若突然出现中风征兆(如一侧手脚不灵活,感觉麻木失语视物模糊等)时,千万别疏忽大意,应立即去医院就诊,为治疗争取时间

~45岁近视度数<1200度:可做准分子激光近视眼手术

提醒:年龄在18岁以下;近视度数不稳定,近年仍有逐年加深趋势;近视度数> 1200度;眼部有活动性病变(如炎症青光眼干眼症等);角膜中央厚度<450微米;有其他严重眼病(如圆锥角膜等);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瘢痕体质及严重糖尿病者等,都不能做准分子激光近视眼手术

岁以上,每年查1次B超

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便捷及准确等优点,不仅可发现结石囊肿脂肪肝等常见疾病,还能早期发现某些肿瘤

提醒:受超声波物理性质所限,超声检查较适合实体器官,如肝脾肾等,一般不适合含气器官(比如胃肠)和骨骼系统

岁以上女性,每年查1次钼靶摄影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乳腺钼靶摄影对乳腺疾病,特别是对早期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上将其作为除体检之外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应从35岁开始,每年接受一次乳腺钼靶摄影检查。40岁以后,根据医生意见适当增加检查次数

提醒:35岁以下的年轻女性乳腺组织致密,乳腺钼靶摄影不易发现病灶,建议将超声检查作为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手段

35.女性45岁以上,男性55岁以上:每年测1次骨密度

我国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女性为30%~35%,男性为10%~20%。骨质疏松症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引起腰酸背痛,身材变矮,驼背和骨折等

提醒:目前最好的骨密度检测设备是双能X线吸收仪,俗称骨密度仪。骨密度仪可以测定腰椎股骨近端或者全身骨骼的骨量,能精确地反映骨量丢失情况。大家应将每年的测定数据妥善保管,并与自己第一次测得的骨密度值(初始数据)作比较,以便掌握自己每年骨量丢失的情况。一旦骨密度值达到骨质疏松的标准,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药物治疗,最大限度地提高骨密度,预防骨折发生。

36.预产期计算:

末次月经日期的月份加9或减3,为预产期的月份数;天数加7,为预产期的日期数

例如:小林的末次月经是2006年5月3日,其预产期约为:2007年2月10日

提醒:由于每个女性月经周期长短不一,因此计算出来的预产期与分娩日期可能会有1~2周的误差

37.产前检查:9次最佳

除孕早期需检查一次以确定怀孕外,自孕中期起至足月妊娠,约需9次产前检查。一般孕20周~36周,每4周检查一次;孕36周后,每周检查一次,9次检查时间分别是:20周、24周、28周、32周、36周、37周、38周、39周、40周

提醒:正规的产前检查一般为9次,但对具有某些高危因素的孕妇而言,可能需要随时增加检查次数和项目

38.孕期体重增加不宜超过15千克

专家建议:孕前体重正常的妇女,孕期体重可增加~15千克

孕前体重偏低的妇女,孕期体重可增加~18千克

孕前体重偏重的妇女,孕期体重增加应有一定控制,为~千克

提醒:孕期体重增加量会间接影响到胎儿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孕期体重增加过多过快,不仅会增加巨大儿的发生率,还会增加产后减肥的难度。反之,若体重增加过少,则会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39.孕妇:停经5~10周用药最危险

在受孕后的最初2周,受精卵若受到药物影响可能有两种结局:一种是自然流产;另一种是受精卵自我修复损伤,并继续发育成一个正常胎儿。因此,如果孕妇不小心在这个阶段服了药,可以采取静观其变顺其自然的态度。但受孕后3~8周(即停经5~10周)是胚胎器官分化发育的关键阶段,此时若接触有害药物,胚胎器官可能因此而致畸

提醒:由于大多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都集中在孕早期,而此时有相当多的孕妇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了。为确保安全,准妈妈们应该在准备怀孕阶段就开始考虑用药安全问题

40.足月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周分娩者

早产: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周间分娩者

过期产:妊娠达42周或超过42周分娩者

提醒:在孕38周的时候生,虽然还没到预产期(孕40周),但也算足月产哦。

41.正常新生儿体重:2500~4000克

出生体重<2500克,称低体重儿;

出生体重> 4000克,称巨大儿

提醒:巨大儿不但会增加难产率、剖宫产率,而且孕期增加体重过多,会使孕妇感到不适。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增高,并且产后要减掉这些多余的体重,也是很困难的。低体重儿主要包括早产儿和小样儿。这些孩子因先天不足,并发症多,围产期死亡率高。为杜绝这一大一小现象,定期产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非常重要

42.足月新生儿身长:约50厘米

小儿出生后第一年身高增长最快,全年约增长25厘米;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全年约增长10厘米;2岁以后增长更慢,平均每年增长5厘米;2~12岁小儿身高计算公式:身高=年龄×6+77(厘米)

提醒:如果2岁孩子的身高在一年里几乎没怎么增加,家长应提高警惕,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排除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低下等问题

个月时,第一颗乳牙萌出

小儿出牙一般为6~7个月,也可早于4个月,最迟不超过10个月。乳牙共20颗,最晚于2岁半出齐,恒牙于6岁时开始长出

提醒:11个月大的孩子未出牙,或者两岁半以上孩子牙未出齐皆属异常,应查明原因。克汀病佝偻病营养不良患儿出牙较晚

44.地包天4岁治最佳

矫正地包天的原则是消除病因,早期矫治防止畸形。国外正畸医师主张从4岁开始治疗地包天,一直持续到18岁

提醒:乳牙期的地包天危害很大,不仅会妨碍小儿口腔颜面和颌骨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对小儿的咀嚼、发音、社交,乃至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应尽早治疗

45.冠脉狭窄> 70%,需做介入治疗

一般认为,冠状动脉狭窄<70%,可先进行药物治疗;冠状动脉狭窄> 70%,则需做介入治疗。若有明显症状,狭窄> 50%也应做介入治疗。此外,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不够介入治疗标准,但影像学显示病变形态不稳定,易发生血栓者,也应及早行介入治疗。

医学基础知识 篇9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1)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决定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一级结构是理解蛋白质结构、作用机制以及生理功能的必要基础,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一级结构中主要化学键是肽键。

(2)蛋白质分子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构成了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不涉及到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构成二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氢键,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由于蛋白质分子量巨大,因此,一个蛋白质分子可含有多种二级结构或多个同种二级结构,而且在蛋白质分子内空间上相邻的2个以上二级结构还可以协同完成特定的功能,称为模体。

(3)蛋白质三级结构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说整条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主要靠次级键如疏水键、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等。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常可折叠成多个结构较为紧密且稳定的区域,并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4)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四级结构:体内许多功能性蛋白质含两条或以上多肽链。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其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亚基,亚基与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维空间排布,并以非共价键相连接。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称为结构基础,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称为高级结构,一级结构是高级结构的基础,但高级结构并不仅仅由一级结构决定,这也是蛋白质结构之间的关系。

神经系统:

(1)一、神经系统怎么区分?

神经系统可区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周围神经系统指与脑和脊髓相连的神经,根据与中枢相连的部位分为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

(2)二、神经系统由什么组成?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2.神经元的构成:神经元是由胞体和突起组成。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是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或感受器传入信息的装置,在不同的神经元类型其数量与配布方式不同,成分与胞体类似。轴突是神经元的主要传导装置,通常仅一条,常有侧支,不同类型的神经元长短粗细不一。

(3)三、神经元的分类有哪些?

根据功能与神经信息传导方向分类:①感觉神经元:将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传向中枢,又称传入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将中枢部的冲动传向周围部,又称传出神经元;③联络神经元:也称中间神经元,在中枢部位于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数量最多,主要作用为对信息的储存、整合和分析等。

心脏:

心是一个中空的肌性纤维性器官,形似倒置的、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周围裹以心包,斜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心约2/3位于正中线的左侧,1/3位于正中线的右侧,前方对向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平对第5~8胸椎;两侧与胸膜腔和肺相邻;上方连接出入心的大血管;下方邻膈。心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表面尚有4条沟。心尖圆钝、游离,由左心室构成,朝向左前下方,与左胸前壁接近,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可触及心尖搏动。心底朝向右后上方,主要由左心房和小部分的右心房构成。心的胸肋面(前面),朝向前上方,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一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膈面(下面),几乎呈水平位,朝向下方并略朝向后,隔心包与膈毗邻,大部分由左心室,一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心的下缘(锐缘)介于膈面与胸肋面之间,接近水平位,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左缘(钝缘)居胸肋面与肺面之间,绝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仅上方一小部分由左心耳参与。右缘由右心房构成。心表面有4条沟,可作为4个心腔的表面分界。冠状沟(房室沟)几乎呈额状位,近似环形,前方被肺动脉干所中断,是右上方的心房与左下方的心室表面的分界。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分别在心室的胸肋面和膈面,从冠状沟走向心尖的右侧,它们分别与室间隔的前、下缘一致,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在心底,右心房与右上、下肺静脉交界处的浅沟称后房间沟,与房间隔后缘一致,是左、右心房在心表面的分界。心脏还存在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四个腔,其中左心房是最靠后的腔。

不同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分泌的一种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g)。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对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重链恒定区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将Ig分为5种类型,即IgM、IgD、IgG、IgA、和IgE。

IgG是血清和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Ig,半寿期约20~23天,是最长的。也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IgG1、IgG3、IgG4可穿过胎盘屏障,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比如Rh血型的D抗体大部分就是IgG,能通过胎盘屏障。

IgM中分泌型IgM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也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

IgA有血清型和分泌型两型。血清型为单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分泌型IgA(SIgA)合成和分泌的部位在肠道、呼吸道、乳腺、唾液腺和泪腺,因此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是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

IgD浓度很低,膜结合型IgD(mIgD)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

IgE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IgE的重要特征在于它是一类亲细胞抗体,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结合,当结合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后可引起I型超敏反应。

在考试中,各种抗体的特点考察较多,如分子量最大IgM、半衰期最长IgG、能透过胎盘屏障IgG、初乳中获取的SIgA、与肥大细胞亲和力高的IgE等等。抓住特点,针对性学习。

输血原则的重要性:

在医院,为患者输血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治疗措施,但是谁输给谁并不是根据我们的个人主观意愿来决定,输血有其重要的治疗意义,同时若输错血、用错血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输血的方法、过程、原料、注意事项等都会时刻影响着用血安全,因此在输血之前通常会给患者做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的必备原则,在输血前为何要遵循这样的原则?究其根本要回归到血型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般所说的血型包括两类,一类是ABO血型系统,二类是Rh血型系统。无论是哪一类,都必须遵循输血原则为患者输送血液,假设我们以ABO血型系统为例,B型血输给A型血的人有何影响?B型血:B抗原、A抗体,A型血:A抗原、B抗体,其中同名的抗原抗体会出现中和反应,也就是凝集反应。所以当B型血输给A型血的病人时,B型血的B抗原会和A型血的B抗体结合发生反应,而B型血的A抗体则会和A型血的A抗原结合发生反应,此时就会出现血液的凝集现象。

为避免出现血液凝集现象,输血就必须首先做交叉配血试验,指的是把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再将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若试验表明主次侧均不凝集,则可以为患者输血,若主测不凝集、次侧凝集,可视情况为患者少量输血,若主侧凝集、次侧不凝集,则不能为患者输血。此时我们可以发现,只能是主测不凝集才可以输血,很大程度避免了血液出现凝集的现象。

医学基础知识 篇10

一、解剖学:

1、 参与呼吸的肌肉有哪些?

主要有肋间内肌、肋间外肌和膈肌,其次还包括腹壁肌肉及胸大肌等。

2、 食管有哪三个生理狭窄?其临床意义如何?

第一个狭窄在食管的起始处,距切齿约15CM;

第二个狭窄在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切齿约25CM;

第三个狭窄为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距切齿约40CM。

3、 腰椎穿刺部位在何处?为什么?

腰穿部位常选择在第3、4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以免损伤脊髓。

4、 何谓膀胱三角?

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一个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

5、 心尖的体表投影位置在何处?

心尖的体表投影位置在胸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

6、 为什么面部三角区的疖肿不能挤压?

面部三角区是指鼻根至两侧口角区的部分。因此处的静脉缺少静脉瓣,并可借内眦静脉、眼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通,也可通过面部深静脉、翼静脉丛、眼下静脉与海绵窦相通。当挤压此处的疖肿时,会促使病菌沿上述途径进入颅内从而造成颅内感染。因此,面部三角区的疖肿不能挤压。

二、生理与病理学:

7、 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血浆和血清有何区别?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血浆是血液的无定形成分。血细胞是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3类。

血浆和血清的区别在于血清中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液凝固的其他血浆蛋白质,只增加了少量血液凝固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8、 何谓血浆渗透压?分别说明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临床意义。

血浆渗透压是指血浆中溶质颗粒吸水力量的总和。

由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管渗透压。它是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来源(约战友血浆总渗透压的99%以上),其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有重要作用。当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升高时,细胞将会脱水;反之,会导致细胞水肿。

由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它的相对稳定对维持血管内水平衡及正常血容量起重要作用。当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时,血容量增加;反之,水潴留在组织间隙则形成水肿。

9、 何谓等渗溶液、高渗溶液和低渗溶液?临床上大量输液时为什么只能输等渗溶液?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

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由于正常人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红细胞只有在等渗溶液中才能保持正常的形态、大小和功能。如果说把红细胞放在低渗溶液中,则由于渗透作用,水分将进入红细胞内,使其体积增大,甚至破裂造成溶血。如果说把红细胞放在高渗溶液中,红细胞中的水分将渗出发生皱缩,影响其功能。所以,大量输液时,只能输入等渗溶液。

10、 为什么窦房结是正常的心搏起点?何谓异位起搏点?

在正常情况下,心脏始终依照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所发出的兴奋来进行活动。而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主导了整个心脏的兴奋和跳动,故称之为正常搏点。

在某些情况下,如窦房结起搏功能不全、冲动下传受阻或某些心肌组织兴奋性异常升高时,则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的自律性有机会表现出来,成为起搏点,称之为异位起搏点。

11、 何谓窦性心律和异位节奏?期前收缩(早搏)是怎样产生的?

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活动,临床上称为窦性心律。

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则称为异位节律。

在正常情况下,整个心脏是按照窦房结的节律进行跳动的。如果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来之前,受到一次人工刺激或由异位起搏点传来的刺激,则可引起心室肌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12、 何谓血压?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通常用kPa或mmHg来表示。1mmHg=。

动脉血压的形成,首先必须有足够的血量充盈,在心血管系统中,这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同时还必须有心室射血的动力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这是形成血压的两个决定因素。

13、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正常人体主要通过哪种反射使血压维持稳定?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①每搏输出量;②心率;③外周阻力;④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正常人体主要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使血压维持稳定。

14、 何谓呼吸?呼吸是由哪几个环节来完成的?

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呼吸是由3个连续环节来完成的: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即组织换气过程)。

15、 胸膜腔负压的重量意义:①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保证肺通气的肺换气;②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16、 胃液中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其中胃酸有什么作用?

胃液中的主要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碳酸氢盐及内因子等。

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是由壁细胞分泌的。其主要作用有:①能激活胃蛋白酶原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②提供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所需的酸性环境;③促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④杀灭随食物进入的细菌;⑤与十二指肠黏摸接触后,可引起某些激素如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的释放,以调节胃、肠、胰和肝胆的活动;⑥盐酸进入十二指肠后有利于小肠黏膜对Fe2+和Ca2+的吸收。

17、 胆汁中的主要成分有哪些?胆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胆汁的主要成分有胆盐、胆固醇、胆色素及其他无机物等。

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的作用:①促进脂肪的消化和脂肪酸的吸收;②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③在十二指肠内可中和胃酸,通过胆盐的肠——肝循环,可促进胆汁的合成和分泌。

18、 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有哪些?皮肤是通过哪些方式散热的?

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和骨骼肌。肝是人体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产热量最大。而运动和劳动时,骨骼肌为产热的主要器官。

皮肤是通过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4种方式散热的。

19、 何谓渗透性利尿?何谓水利尿?

渗透性利尿:由于肾小管中溶质浓度高,渗透压大,妨碍了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渗透性利尿。如临床上常见于糖尿病病人、用甘露醇脱水的病人等。

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引起的尿量增多现象,称为水利尿(由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ADH释放减少所致)。

20、 何谓脊髓休克?其主要表现有哪些?

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力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脊髓休克主要表现为:在离断水平以下的脊髓所支配范围的感觉和随意运动功能丧失,骨骼肌紧张性降低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停止,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此后,脊髓的反射功能可逐渐恢复。

21、 何谓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时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22、 何谓牵涉痛?

内脏疾患往往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为牵涉冯。

23、 血栓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哪些?血栓的结局是什么?

血栓形成的条件主要有:①心血管内膜损伤;②血流状态的改变;③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栓的结局有:①软化、溶解、吸收;②脱落成为栓子;③机化、再通;④钙化。

24、 何谓梗死?梗死的类型及其常见的器官有哪些?

因血管阻塞造成血供减少或停止而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或梗塞。

梗死的类型有:①贫血性梗死,常见有肾梗死、脾梗死、脑梗死、心肌梗死;②出血性梗死,常见有肺出血性梗死、肠出血性梗死。

25、 常见的炎症类型有哪些?

常见的炎症类型有:①浆液性炎,如感冒初期的鼻炎等;②纤维素性炎,如白喉、细菌性痢疾等;③化脓性炎,如疖、痈等;④出血性炎,如流行性出血热等;⑤肉芽肿性炎,如风湿病、结核病等。

26、 何谓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原位癌?

不典型增生:又称异型增生,指细胞增生活跃并伴有一定程度异型性的病变,但尚不够癌的诊断标准。

癌前病变:指一类具有癌变倾向,但不一定都会转变为癌的良性病变。

原位癌:指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侵犯到间质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27、 微生物可分为哪几型?

微生物可分为三型:①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

28、 细菌的哪些合成代谢产物与致病有关?什么叫热原质?

与致病有关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有:毒素、侵袭性酶类、热原质。

热原质是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合成的多糖。极微量注入人或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所有称为热原质。革兰阴性菌的热原质就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即内毒素。

29、 何谓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寄居在人体一定部位的正常菌群相对稳定,正常情况下不表现致病作用,只有当机体免疫力降低、寄居部位发生改变或菌群失调时方可致病。这些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由于某种原因使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导致微生态失去平衡,称为菌群失调。

由于严重菌群失调而使宿主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则称为菌群失调症。

30、 何谓菌血症、脓毒血症、毒血症?

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进入血液,但不在血液中繁殖,只是短暂地出现在血中,有可能经血到体内有关部位再进行繁殖而致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或肾脓肿等。

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而不入血,只有其产生的毒素入血,到达易感组织和细胞,引起独特的临床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31、 什么是病毒?病毒传播的方式及侵入人体的途径如何?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核酸(RNA或DNA),必须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

⑴病毒通过水平传播而侵入机体的途径有:①通过黏膜表面:多数病毒从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侵入机体,还有少数病毒可经接触引起眼结膜、生殖道黏膜感染。②通过皮肤表面:病毒经注射、输血、动物咬伤、昆虫叮咬或机械性损伤等方式侵入宿主体内而导致的感染。

⑵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由亲代直接传给子代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是病毒感染的特点之一,其他微生物少见。

32、 病毒持续性感染有什么特点?根据病症过程可分为哪三类?

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特点:①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潜伏期长;②发病慢;③恢复慢;④可出现明显症状;⑤也可不出现症状,但可长期携带病毒,成为重要传染源。

持续性病毒感染的疾病过程分为三类:①慢性感染;②潜伏感染;③慢发病病毒感染。

33、 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引起哪些临床疾病?

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引起:①疱疹性咽峡炎;②流行性胸痛;③无菌性脑膜炎;④心肌损害;⑤普通感冒;⑥先天性心脏病。

34、 人体寄生虫常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传播给易感宿主?

人体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有:①经口感染;②经皮肤感染;③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④接触感染;⑤自体感染;⑥其他途径,如呼吸道感染、输血感染、垂直感染。

35、 何谓免疫?何谓免疫系统?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已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免疫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识别自我和非已,引发免疫应答、执行免疫效应和维持自身稳定的组织系统。

36、 免疫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免疫功能主要表现在:①免疫防御:是指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抵制其在体内繁殖、扩散,从体内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保护机体免受损害的功能。该功能若有缺陷,可发生反复感染,若反应过于强烈,则会造成自身组织损害,引起超敏反应。②免疫稳定:是指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的细胞,防止形成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能力。若该功能紊乱,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免疫监视:是指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的突变细胞,防止发展为肿瘤的能力。若该功能失调,突变细胞可逃避免疫,引起恶性肿瘤。

37、 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由先天性遗传而获得的免疫力,主要由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皮肤黏膜屏障、胎盘屏障、血脑屏障、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多种体液成分(如补体、溶菌酶等)的溶细胞作用等构成。它们能非特异地阻挡或清除入侵体内的微生物及体内突变、死亡的细胞,故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指个体出生后(非遗传的),由于机体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触了异种、异体抗原而获得的针对某种微生物或抗原的免疫力。

38、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有哪些?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有:①异种抗原: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动物血清和抗毒素、异嗜性抗原;②同种异型抗原;③自身抗原;④变应原;⑤肿瘤抗原。

39、 何谓免疫应答?可分为哪三个阶段?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免疫应答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抗原识别阶段;②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化阶段;③免疫效应阶段。

40、 何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它们各有哪些作用?

体液免疫是指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它主要通过抗体发挥以下作用:①以中和作用降低或消除外毒素的毒性和病毒的传染性;②以调理作用加强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作用;③通过激活补体,发挥补体溶菌、溶解靶细胞等效应;④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杀伤靶细胞;⑤某些情况下,抗体还可参与超敏反应,引起病理损伤。

细胞免疫是指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其生物学效应是:①抗感染作用;②抗肿瘤免疫;③免疫损伤。

四、药理学:

41、 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其含义是什么?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有:

⑴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时,机体出现的与防治疾病无关的不适反应

⑵毒性反应:一般是指芗在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异常或形态结构方面的病理变化。

⑶后遗效应:指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降低到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⑷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为治疗矛盾。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菌群失调,引起真菌或一些抗药菌继发性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⑸变态反应: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异常免疫反应。

⑹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发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理效应基本一致的有害反应,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不属变态反应性质,是一类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

⑺药物依赖性:是指长期持续使用或周期性地使用某种麻醉或精神药物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和躯体状态,对药物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连续或定期应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

42、 药物的依赖性是怎样分类的?

《国际禁毒公约》将依赖药物分为两大类:

⑴麻醉药品:包括阿片类、左柯叶、左柯糊等。

⑵精神药物:包括镇静催眠药、中枢兴奋药(苯丙胺、甲基苯丙胺等)、致幻剂(如麦角二乙胺)。其他如烟草、乙醇、挥发性有机溶剂等。

43、 何谓首过效应?何种给药途径可避免首过效应?

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和肝时,可被该处的一些酶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疗效下降,称为首过效应或第一关卡效应。

舌下和直肠给药可避免首过效应。

44、 何谓耐受性?何谓耐药性?

耐受性是指在多次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保持药效。

耐药性是指病原微生物长期反复与化疗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45、 何谓血浆半衰期?

血浆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它反映了药物消除的速度,是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46、 何谓戒断症状?

机体长期反复使用依赖性药物后,出现了身体依赖性,如果突然停药,即可产生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一系列的异常反应,称为戒断症状。

47、 合理用药的原则是什么?

合理用药的原则是: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

48、 巴比妥类药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巴比妥类药的主要作用有: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以及麻醉作用。大剂量可抑制心血管中枢,中毒量可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另外,由于巴比妥类药的镇静催眠作用有“宿睡”现象及不良反应较大,因此现已很少用于镇静催眠。

49、 常用的抗癫痫药有哪些?治疗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是什么?常用的抗惊厥药有哪些?

常用的抗癫痫药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乙琥胺、苯二氮卓类等。

治疗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是苯妥英钠。

常用的抗惊厥药有地西洋、硫酸镁等。

48 40084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