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知识点归纳【推荐4篇】
【导言】此例“高三语文知识点归纳【推荐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三语文基础知识归纳梳理【第一篇】
古代地理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现代文阅读板块【第二篇】
专题一散文
第一节:分析作品的结构
一、整体思路:简析时先答出运用了什么结构思路,然后再具体分层答层意。
二、照应:首尾、题目、文中前后句的照应
三、过渡(承上启下)
四、作用类(内容、结构和特殊表现手法)
(一)文首
1.结构和思路:①点明主旨,总领下文;②引出描写对象,为下文做铺垫;③点题,交代起因或缘由。
2.内容:考虑句子本身表达的意思,与写作对象和主旨的联系以及对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用。
3.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要考虑富有特色的语段(如反衬、对比),要结合这些特殊性答出妙处,如引人入胜,自然的引出下文,吸引读者,与下文构成对比、抑扬,激发读者深思,或交代文章写作思路等。
(二)文中
内容;
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特殊表现手法:
(三)文末
内容上: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写作对象什么特点,,深化主旨,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结构上: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特殊表现手法:
第二节:概括段意、主题
一、归纳段落内容:分析句间关系,划分层次,抓中心句,抓关键词
二、归纳文章主旨:1、解读题目法;2分析首尾法;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第三节:体会语句含义
一、理解含蓄句 二、理解主旨句
1.从关键词语入手;2.从分析修辞入手;3.从特殊位置入手;4.从文本主旨入手;5.从相邻句子入手;6.从结构层次入手
第四节:鉴赏形象、技巧
一、人物形象
1.内容、主旨、情感上的作用
2.形式上(结构)的作用
3.注意艺术手法
4.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作用
二、物象作用
1.形象特征(外在、内在)
2.其他内同人物形象作用(内容、结构、艺术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1.记叙
⑴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⑵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
⑴描写的技巧: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②动静、虚实、正侧③借助修辞描写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⑵写景的角度①感觉角度:视、听、味、嗅觉等(绘声绘色、绘形绘色)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远景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⑶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作铺垫
二、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想象、联想、类比、烘托、对比、渲染、点面结合、以小见大
三、修辞方法(侧重具体段落和句子):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四、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陈、铺垫等
五、语言
考查角度语言特点与风格
第五节:探究与综合性选择题
专题二 小说
第一节:把握故事情节
一、情节概括
1.以情节发展的过程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以线索为中心概括
3.以人物形象角度概括
二、分析某处情节的作用
一、解答此类题需考虑“四对关系”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
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作用。
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
(4)就结尾来说: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二、掌握常用答题模式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常用答题模式:___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三“探究情节结构是否合理”类题目的解题方略
1.解答思路
(1)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主题引述论据分析→从写作时代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
(2)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或不合理)→从文本情理上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从现实的实际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
2.常用答题模式
表述观点+论证分析+点题总结,一般采用“总—分—总”式,有时也采用“总—分”式。
三、线索的作用(或题目的作用):①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始终;②对人物形象、主题、情节上的作用
第二节:分析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①点名时令,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②渲染故事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暗示社会环境⑥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①交代人或活动的时代背景②揭示小说主题
③暗示小说结局
第三节:鉴赏小说形象
一、答题模式:___是一个…….的人物形象(注意身份地位)。列举事例说明,或者是 ……..(事件),说明……。
注意是“形象特点”还是考查“形象”,是“概括”还是“赏析、分析、说明”
解答“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的5个思维角度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3)从分析情节入手。(4)从分析环境入手。(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二、人物刻画的作用
1.手法:①正面描写:肖像、行动、细节、语言、心理②侧面描写:景物衬托,人物烘托,人物反衬(显示两方面完全相反的内容,但都要说)
2.作用:①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烘托)了……的人物形象;②表现或揭示主题;③为下文做铺垫等在故事情节上的作用;④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
三、小说的主人公:①贯穿始终;②矛盾冲突的中心;③与小说主题相关;④可不止一人
分析“人物的作用”
运用“三考虑”思维,找准答题切入点。
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二、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题解题指导
第一,根据文本内容、主旨及题干要求,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明确答题的思维方向。
第二,掌握答题的思维角度,“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作用: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第四节:主题、标题和综合性选择题
一、主题
抓题材、人物、情节发展、环境,把握小说主题。主题概括语句包含两方面:内容+主旨
二、标题
要全面解读标题作用,可运用“六是否”思维:
1.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关注以时间、地点、环境等为题的文章。
2.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关注以物象为题的文章。
3.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关注以人物为题的文章。
4.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关注以人物特征为题的文章。
5.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以事件为题的文章。
6.标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关注以情感为题的文章。
三、综合性选择题
名句文章板块(教材回归)
名篇必须全部熟背
语言表达板块
1.扩展与压缩:①新闻压缩②说明文语段压缩③提取关键词
④下定义。压缩:明文体,分层,提炼,整合答案
2.选用、仿用、变换句式:①仿句(重视隐性要求,例句结构)②整散互换(何为整句)③长句变短句(基本步骤)短句变长句(基本步骤)④下定义(格式,和短变长的区别)⑤主动句与被动句,⑥常式与变式句(成分倒装: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状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4.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5.图文转换(漫画、图标、图表)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第三篇】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第四篇】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糖体,白天配糖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糖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在夜晚配糖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5.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参考答案:B
6.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B.达尔文提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参考答案:D
7.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参考答案:C
上一篇:一句有意义的话【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