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变革优秀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变革优秀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变革【第一篇】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异军突起,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作为引导时代新潮流的教育行业,必然首当其冲的受其影响,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发展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纵观全国的教育改革,正是如火如荼之时:开创校园网站,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网上教学,多媒体课件等等,多种形式齐头并进。在这种探索过程当中,也清楚地让我们看到: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是对教育本身一个质的突破。

[1][2][3]。

最新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变革【第二篇】

摘要:我国社会迅猛发展,如何为社会培育更多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学构造应以艺术设计为主。因为艺术设计具有极强的包含性,是必修课。现代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相关课程教授过程中一定要适当凸显本校独有的风格,将为社会建设提供大批实践型人才作为追求目标。现代高职院校要善于综合分析书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情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现代高职院校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适应时代潮流,不被时代抛弃。所以,现代高职院校应该分析现行教育模式,发现其中隐含的弊端,对其进行修改与完善,行之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个人能力、教师的授课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论文;发展。

现代社会各方面均飞速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不断提高,因而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等教育模式不断突破,高职院校的教育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这些都与我国社会建设息息相关。我国发展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持。我国高职院校的相关构建起步较晚,还没有完全与时代潮流相契合,社会竞争力也相对较弱,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创一条道路获得长远发展着实不易。所以,高职院校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要完善以往的`教学方式,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上。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现在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受到旧观念和旧模式的影响,仍拘泥于书本理论知识的教授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学内容以枯燥乏味的书本理论知识为主,因此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难以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更无法学以致用了。这样过度偏向理论知识教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竞争力,因为现代企业需要的不是只会背书的学生,而是有很强动手能力的人才。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培养实践能力,就业时就会遇到问题。所以,高职院校应当把培养社会实践型人才作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其二,一些高职院校一般难以把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较好地结合起来,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难以衔接,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此外,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完善的设施供学生锻炼实践能力,难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方式忽视了艺术设计的重要性,不重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进行革新的必然性。

其一,我国高职院校虽然不断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式不符合实际等。这些问题必然影响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核心是培养大量的符合我国社会建设要求的社会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出发点。所以,高职院校进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是必然趋势。其二,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在国际大环境中也开始崭露头角,开始参与国际大环境的竞争,为社会建设提供实践型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出力。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存在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偏离主旨的现象,没能很好地践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一教育核心观念,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导致一些学生空有理论知识,却无实际才干,在求职时市场竞争力薄弱。为改变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必须进行艺术设计教学革新。

共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关键词:艺术设计论文。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革新的具体措施。

其一,要设计一套完善的教学模式,详细规定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开展时间不长,还尚未成熟,所以设计完善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学工作有序进行。要想为社会建设提供社会实践型人才,就要求高职院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仅要教授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把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较高的热情,积极学习,自主培养自身能力,以便在毕业之后找工作时能够有一定优势。其二,高职院校应当合理安排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多给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多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综合实力,凸显自身魅力。高职院校不仅要在校园内配置一些设施供学生锻炼实践能力,还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多进行社会实践,不要局限于校园那一方天地。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先进行实践体验,以便毕业之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结语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在进行革新的过程中应根据社会建设的相关要求,针对社会发展要求配置授课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应当招聘大量高素质教师,完善师资力量配置。笔者相信,做到这些一定可以改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万力宁.试论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的选择.青年文学家,2010(7).

[2]刘畅.高职院校形式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分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变革【第三篇】

任何时代,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之一,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又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步,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从1991年至今,已多次发文,强调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许多作者从不同角度讨论、参与教学研究[1-6],每个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入教学改革的行列,但是,教学改革的成果不够多,突破性的可以全面推广的成果更少,教学模式仍然落后于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目前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的全局支撑,教学改革的目标离散而相对模糊,其涉及面和过程只是局部的、片断的,不少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还存在许多误区,现代教育技术逐渐成为多媒体、网络等信息设备与技术的代名称,现代教育技术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从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开始,只有树立全面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才能真正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是全世界普遍采用的概念,即“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工作,来促进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1]。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了解、熟悉和掌握的职业技术,而不是为个别人或个别部门所独享,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充分体现了部门之间、教师之间系统的协作要求,它几乎包含了关于教育的所有问题。教育技术绝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仅仅为制作几个课件,而要贯穿所有教学过程,特别是每一节课堂教学,网络、多媒体等只不过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物理支撑。

教育技术有五大要素,即“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其中教学设计是最关键的步骤,直接关系到其余四个步骤能否如期实现。设计优劣,既体现教学水平,还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如何设计,取决于设计者对专业知识的熟练程度、教学对象的知识层次、开发条件、利用的环境、教学模式、管理服务水平、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教学开发与利用主要取决于教育技术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技术(如网络、视频等),是教学设计的物化与实践过程(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集中体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具有适应性、先进性,也是随时代进步而变革最快的部分,网络、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最具魅力的支柱,使知识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知识的传授和获取变得非常方便、快捷。管理与评价是保证教学设计、开发、利用达到预期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是经过对教育技术的反复认识与实践后在思想上的升华和结晶,理念是发展的、适应的,理念是进一步指导认识与实践的核心力量。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对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的要求侧重点是不同的,只有所有部门和个人秉承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恰当定位,通力协作,教育技术才能全面推行。

1.校级管理层的理念。

校级管理层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是最关键的,理念与定位一旦明确,就会客观地认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在学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日常工作计划时,就会明确现代教育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为各层面有关现代技术的工作给出目标、路线、方针、政策。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巨大投资,在经费有限而前景未知的条件下,需要高瞻远瞩才能做出投资决策,同时,又要避免重硬件轻软件、重形象轻内涵的现象,要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要强化教育技术部门的教学功能,赋予教学改革的重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和设备的配置要适当,要跟教师配备一样对待,因为这些人员要参与教育技术应用的全过程,绝不能看作普通的教辅人员。再次,支持教学管理部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并给以各种形式的奖励和荣誉,等等。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程度,取决于校级管理层的理念与定位。

2.教学管理部门的理念。

教学管理部门的理念与定位直接决定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只有树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才能始终把教育技术的应用作为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教务(部)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是教学的'中枢神经,对教学思想的传承与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指引教学改革的方向,评价教学效果,等等,都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的诠释。只有深刻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才能从宏观上把教学改革的功能和任务科学地分解并划分到不同的部门,形成教务处统筹计划、各部门协调运转的理想格局。二级院(系)是具体的教学实践单位,教学改革必须从日常教学做起,而不仅仅搞一些项目试点,只有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才会与教育技术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激励教师持之以恒地应用教育技术,把“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要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每一节课小改革,每一门课大改革。教育技术应用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章节,教育技术的应用可有差别,最终以教学效果为衡量标准,这是教学管理部门调控的指挥棒。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由原来的电教中心、网络中心、计算中心等合并而成,目的是要集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支撑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但他们一般不了解其他专业知识,更不可能直接讲授其他专业课,对教学缺乏切实的感性认识。只有树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他们才能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主动协作专业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协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开发教学资源,保证教学利用的网络和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地开展教学改革项目,并利用先进的网络手段对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实时评价,使教育技术人员成为教学的有机部分,避免孤军奋战,被教学改革边缘化。此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必须逐渐从传统的“支持教学”向“发展教学”转移,逐步改变单纯的“教学仪器维护”的形象,重新塑造广泛的多功能的现代教育技术形象。

4.教师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指挥者,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模式,使用什么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不会改变,但是,不了解教育技术,不应用教育技术,教师只能靠经验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科学、不先进,教学效率和效果就很难达到理想水平。只有树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教师才会对教育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就会主动学习并寻求教育技术协作,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每一节课,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不断使用新手段、新方法,发现和总结对学生感官的有效刺激,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张弛得当。同时,仔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心理,使课堂教学在课后得以延伸,不计较因采用新方法新手段而增加的成倍工作量,更不会因循守旧,抱着传统落后的东西不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从“粉笔+黑板”到“计算机+大屏幕”,教学方法从“灌输式、填鸭式”到“启发式、互动式、程序式,等等”,这些变革都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成果,是教学改革的闪光点。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只从视觉获得的知识可记忆35%,只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可记忆15%,而视觉与听觉结合所获得的知识可记忆65%。多媒体教学综合文字、图象、视频、声音等,通过对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增强教学效果,计算机与网络又使得信息的编辑、获取、传播变得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启发式、交互性教学、个性化教学、远程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等。但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物力,需要较多的部门之间、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彻底改变旧观念,这就需要树立统一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才能步调一致,全面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同时,教学手段与方法只是教育技术的一部分内容,是为整个教学服务的措施,如果没有全面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的指导,很容易走极端,要么把教学手段与方法绝对化、形式化,利用信息量大的优势,把多媒体当作高效的灌输工具,从而忽略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适应性;要么排斥新方法新手段,不愿为教学改革而多付出劳动。还要注意,任何时候,教师的言传身教应放在首位,脱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是令人怀疑的,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是强有力的助手。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各高校都有实力去建设高档的校园网、多媒体课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具备物质基础后,如何通过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如何在教学中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发挥人力物力的最大效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值得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最新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变革【第四篇】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异军突起,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作为引导时代新潮流的教育行业,必然首当其冲的受其影响,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发展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纵观全国的教育改革,正是如火如荼之时:开创校园网站,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网上教学,多媒体课件等等,多种形式齐头并进。在这种探索过程当中,也清楚地让我们看到: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是对教育本身一个质的突破。

旧式的教学,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要“独揽天下”,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现在我们把它叫做“说教式”、“灌输式”,看来是无可厚非的。那又是不是说只要在教育中应用现代技术就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了呢?我认为也不然,光有现代的技术,没有先进的思想同样是不行的。如今,在我们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这种现象:有教师认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占用了教学时间,影响升学率;大部分教师对现代技术的驾驶水平还偏低;有的教师虽然会使用现代技术,但不会处理它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只有在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努力的改革教育思想理念。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首先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为什么要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学习,明确现代技术在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使自己能游刃自如的操纵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两种:主动的学习和被动学习,一个乐意学习的人,肯定要比一个免为其学的人要学得更好,要让学生由“强学”变为“爱学”,这就需要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他们喜爱的事物与情境。例如:小学数学在所有学科中,它是最抽象化,概念化的一门学科,模糊的数字概念,枯燥的定义定律,不适合小学生的特性,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数字的定义、定律等转变成生活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觉得: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

2.教学方法要侧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精神。

实践证明:儿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能不能发挥出来,教师的引导起很大作用。在这个培育过程中,它不要求教师把问题提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就把教学变成一个“指导发现,共同研讨”的过程,而教师在其中始终只起导师的作用。在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材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一课,我是这样教学的,先给出一个反映“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路程“的表格,让学生自己读表,然后告诉我“你从表中能知道什么?”这样综合所有人的意见,正、反比例的意义就在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索中自然表现出来。

最新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变革【第五篇】

上半年,党支部围绕市局党委的安排部署和市局党建目标责任书工作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狠抓支部工作,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全面落实党建制度。一是坚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员主题活动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积分制管理制度,每月组织对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和党员评星定格。把工作人员的平时考核与各积分制管理相结合。二是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制订了“制度落实监督年”活动方案,进一步落实分局上下班签到、请销假纪律,用餐、会议、学习、罚没物资管理等制度。把分局管辖区域,按照网格化要求,分片划段落实到每个执法人员,做到人人身上有担子、有责任,确保监管区域不留死角和盲区,增强监管责任意识。三是组织党员及时足额上缴党员,目前,分局全体党员已经把上半年党费全部足额上缴。四是加强工作人员平时考核。按照市局的考评办法,组织大家对每有对分局6名干部职工和、1名临聘人员每月的工作进行了综合考评。按照要求建立了工作人员平时考核档案。五是组织开展了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分局修订了创建考评细则,每个人都制订了创建计划、作出了创建承诺,组织全体党员每季度进行一次亮业绩和个人自评和群众评议,评定出每季度的最先进党员。

(二)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年初,结合实际对分局班子及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调整,每个班子成员既是副局长,也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人,与干部职工签订了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效能建设、食品安全、明厨亮灶、快速检测等目标责任书。针对工作压力大,干部职工情绪大的现象,及时与大家交流,掌握思想动态,通过个别谈心、谈话,沟通了思想,统一认识,对分局的各项决定都在个别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召开班子成员集体讨论决定。共与5名工作人员进行谈心谈话。

(三)加强了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鉴于新形势下的市场监管任务繁重,业务学习迫在眉睫,分局制订了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安排,进一步提升业务素质。由两位班子成员分别负责政治业务学习计划制订,确定学习内容,并把每周政治业务学习内容共享到文档,方便大家随时学习。在业务学习上,更加重视实用性、针对性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特别在特种设备上邀请工业园区工作人员对我们进行了现场指导,成效明显。干部职工撰写学习笔记20xx余字,撰写心得体会3篇。

(四)组织开展了党员集中轮训工作。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等方式,进行了为期5天的集中培训,完成了xx届六中全、两会精神、系列讲话精神、xx届中纪委七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四届二次全会议精神等学习内容。围绕今年党员冬训“一个重点”和“两项评议”工作内容,开展了民主评议支部和党员党性分析“两项评议”活动,严格按照程序每月对党员进行一次“评星定格”和“评星推优”活动。

(五)召开了“两学一做‘专题组织生活会。通过组织学习党章、《条例》《准则》、政策理论知识、各级领导讲话,在广泛征求意见、谈话谈心、”六查六看“对照检查的基础上,召开了支部组织生活会,查找了自身在党纪党规和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制订整改落实措施进行了整改落实。

(六)组织开展了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一是“亮身份、践承诺、作表率、树形象”主题活动。制订了相关工作安排,向党员出倡议书,要求党员在工作期间或参加集体活动期间统一佩戴党徽,每名党员结合工作实际和党员的权利义务,作出了公开承诺,在办公场所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支部也对支部工作作出公开承诺。二是组织开展了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活动,支部的五名党员全部到报到,争做政策法规宣传员,开展了3次以上服务活动。三是结合和宣传活动,开展了4次送法下乡活动。四是开展了精准扶贫工作。先后两次到贫困村与帮扶贫困户进行节前慰问和收支情况了解。

二、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一是明确责任。落实“两个责任”,结合市局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制订了分局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安排。对市局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与班子成员进行了具体的分工,明确班子成员中的一位副局长为纪检委员和兼职纪检志士,形成了分局局长主抓、班子成员分工协作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格局,同时,与每名工作人员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二是加强廉政教育。坚持每月一次的廉政教育,组织干部职工对《准则》《条例》等规定的学习,建立支部微信群,及时向干部职工发送纪委的各类通报和典型案例,及时传达学习了市纪委的通报。达到到警钟常鸣的教育目的。结合“忠诚干净、担当干事“作风建设活动,举办了《共产党员人生大讲堂——责任课》、《干出好党员》、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辅导党课,引导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干净做事。三是查找廉政和监管风险点,及时防范。结合“三局合一”的新形势,制订了分局廉政和监管风险防控工作安排,重点针对证照审核、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等重点领域,每个人都查找了自己的岗位和工作中存在的廉政和监管风险点。四是制订了“制度落实监督年活动”和“忠诚干净人,担当干事”的工作方案,召开会议进行专题学习和安排部署,每人都做了公开承诺,支部和党员都进行了问题查找、制订整改措施台帐。

最新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变革【第六篇】

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不仅要有思想认识的高度,更要有落实工作的力度,不仅要带头改作风,还要带头抓作风。要对照中央‘八项规定’,认真查找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管用的改进办法。”作风关系事业成败,加强作风建设应着重在以下“五抓”上下功夫。

一、抓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根本点。作风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良好的作风是建立在对世界观、对人生观、对价值观的正确感悟基础之上的,作风建设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和广大群众思想觉悟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上下功夫,从源头和“总开关”上入手,从修身养性的基础开始,真正使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为作风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抓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这个重难点。领导干部改进作风,不能自说自话、自我评价,要让群众来监督、来评价,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领导干部在加强作风建设上处于重要位置,一个单位的作风如何,关键在领导干部。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持立言与立行的统一,时时处处自觉用高于群众的标准衡量自己,用严于群众的要求规范自己,要求群众不能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好。

三、抓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这个关键点。作风反映制度,制度影响作风。分析作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还是制度上的原因。只有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建立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的长效机制,形成靠制度建作风、正作风、管作风,才能真正实现作风转变上的新跃升。

四、抓求真务实这个切入点。作风建设不仅是一个理念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改进作风关键靠求真务实,一切工作都要贯穿一个实字,一切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切实把知与行结合起来,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解决具体问题做起,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培育实实在在的作风。

五、抓科学发展这个落脚点。改进作风,核心是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密切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突出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把改进作风同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衡量作风建设的好与坏、优与劣,应以难点问题是否解决,广大群众是否满意,工作成绩是否提高作为检验作风建设的唯一标准。这样的作风才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也才能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最新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变革【第七篇】

建设足球强国,校园足球的作用不容忽视。揭秘德国、日本等国足球成功之路,概莫能外。教育部日前发布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2016工作总结和2017工作计划》显示,2017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争取提前完成建设2万所的任务,到2025年将达到5万所。校园足球运动的蓬勃开展,让人们对“失落”已久的中国足球重燃希望。

小小足球,始终牵动国人的心。

近年来,发展校园足球的举措频出——出台《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试行)》《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试行)》、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等,我国校园足球正在迈向最好的时代。

政策,正一步步化为绿茵场上翻飞的足球、孩子们奔跑的身影。“发展校园足球是为了体现体育的育人功能,让更多人学会足球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磨炼意志品质,并带动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为中国足球的腾飞奠定扎实的人才根基。”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日前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强调,“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特色引领、广泛普及。建设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正是最佳的选择”。

1.特在哪?足球列入必修内容。

王登峰介绍,教育部2015年发布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基本标准》,核心内容有两方面,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把足球作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每周用一节体育课进行足球教学;高中阶段学校开设足球选修课;把足球运动纳入学校大课间或课外活动。二是学校要广泛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内、课外足球竞赛活动,建设足球俱乐部或兴趣小组。小学三年级以上建有班级、年级代表队,学校建有校级男、女足球代表队。同时,学校还要保障师资、场地以及经费条件,做好安全风险防控和意外伤害保险。

截至目前,全国已分两批次综合认定13381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9个校园足球试点县(区)。此外,全国校足办还确定了内蒙古自治区、青岛市、厦门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4个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

王登峰介绍,特色学校和试点县(区)遴选面向包括职业学校在内的各地中小学,按省域内中小学总数的6%至8%进行总量控制,统筹城乡、区域和学校类型,按高中、初中和小学1:3:6的基本比例合理匹配,适当向寄宿制学校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倾斜。“申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标准,一是每周能开一堂足球课;二是有场地能够让学生训练和比赛,保证特色学校至少有50%以上的学生参与足球运动”。

2.难在哪?最大瓶颈仍是思想观念。

校园足球改革甫一启动,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山东临沂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师张淑琴曾做过关于校园足球的调研,缺场地、缺老师、缺资金是她眼中校园足球的“拦路虎”。“足球是一个对场地要求很高的项目。但在中西部地区,很多学校没有合格场地。建设一个校园足球场大概需要10多万元,要基层学校拿出这么多钱来很难。另外,校园足球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教练,但目前我国体育专业老师缺编问题严重,直接制约了学校足球教育的开展。”

“校园足球人才还存在升学渠道不畅通的问题。校园足球人才在入学、升学方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和家长参与足球活动的积极性。此外,有不少地方政府对校园足球的支持力度不大,没有建立相应保障机制以及投入专项经费。”王登峰说。

“但其实,相对于经费、教师和场地,最大的瓶颈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王登峰说,大众普遍认为学生就要全身心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体育只是简单的活动而已。“但事实上,我们除了要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外,还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每一项运动学生都有所涉猎,但最终他们可能什么也没学会。如今,我们就是想通过校园足球活动的推进,让孩子们真正掌握一门运动技能”。

“校园足球,学校体育,对学生全面成长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王登峰举例说,“我走过很多地方,发现一般踢球好的孩子,学习成绩也好。”

3.路在哪?完善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建设。

建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既要做好顶层设计,也要打下坚实基础。王登峰介绍,为提高校园足球教学质量,全国校足办编写了360节校园足球示范课教案,同时组织拍摄了365集足球运动技能教学示范视频,确定了足球教学示范课的核心内容和教学规范要求。2017年,全国校足办将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以足球为特色的“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同时,还将研制、发布《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大纲》,指导学校组织开展校园足球课余训练。

“完善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建设是发展校园足球的根本任务。2017年,全国校足办将进一步完善竞赛体系,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建设方案》,建立稳定的赛事、完备的赛系和严明的赛纪;认真组织全国校园足球夏(冬)令营活动;出台《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管理办法》,建设和完善以城市足球竞赛为龙头的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竞赛体系。”王登峰说。

有了政策助力,还要有充足师资的支撑。

王登峰表示,未来,将实现为每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培养一到两名持有d级或以上教练员等级证书的足球教师、教练员。“2017年将继续组织开展骨干师资国家级专项培训和新增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长培训,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和机构建设6至8个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基地,计划培训教练员3000名。”

“今年,我们还将切实加强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指导与监管,完善考核评价与管理办法并实施督查,完成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摸底普查工作,并建立退出机制。”王登峰最后强调。

最新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变革【第八篇】

为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积极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11月28日下午,我县人民法院召开“深化学习找差距、转变作风促发展”专题会议。荆世星院长和院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党员参加会议。会议由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朱永师同志主持。

会上,荆世星院长带领与会党员共同学习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重温了“右玉,吕梁,太行精神”。并就省委书记骆惠宁在全面构建良好政治生态推进会上的讲话精神、市委书记王宇燕关于全面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会议精神进行了重点学习。班子成员分别就全面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发表了各自的心得体会。

针对如何更好地全面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荆世星提出明确具体的“五项要求”:一是全体党员要围绕“增强文化自信”、“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两个内容分别撰写发言材料;二是列出问题清单,根据发放的清单列出自己的问题,找准具体表现;三是组织开展讨论,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围绕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开展学习讨论,围绕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基本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开展学习讨论;四是加强舆论宣传,各党支部要广泛宣传好的典型和经验,每周至少报1篇活动开展信息,信息报送情况纳入督查检查和考核讲评;五是做好会议记录,党员干部要做好学习笔记,做好全程留痕。

最新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变革【第九篇】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一句话,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让城里有的农村也有,让城里人过的好生活农民也一样能享受,农村和城市齐步前进。

统筹城乡发展,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思路;二是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四是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五是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六是统筹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具体内容就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和金融对农村的支持不足。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今年明确提出了“三个高于”的原则:“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这无疑是今后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动作”,也是一个重要转向,表明党和政府已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在“三个高于”原则要求下,公共财政将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倾斜,这对于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包括许多内容,当前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应当通过加快完善市场体制来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

镇差距很大。近年来,这种状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中央在2003年初就提出了“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2005年的“1号文件”中,对此再次作了明确规定。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国务院将从2006年起,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支持力度,到2007年将全面免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学杂费,到2008年将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

要把城乡良性互动战略确立为一项新的国家战略,使这一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一同实施,形成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有效结合的浓厚氛围。

要建立城乡良性互动预警机制。运用城乡良性互动理论建立评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状况新的指标体系。除借鉴国际上的计算方法外,应充分考虑我国城乡之间的购买力分布、城乡产业结构、城乡市场需求平衡以及二元结构的动态发展等,引入新的修正系数,以建立和确定城乡良性互动的预警指标,分季度或由权威部门发布,以及时把握城乡关系现状和走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特别是着力扶持建筑业和制造业;在体制改革上,要积极推进税制和户籍、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

要大力扶持农村各类市场、社会主体发展壮大。应大力培育发展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使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充满内在活力。

最新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变革【第十篇】

[摘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欧洲面对日益凸显的不适应性,开展了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博洛尼亚进程”。这次改革对欧洲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人均教育资源短缺、学历泡沫、就业率低迷等现象。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可以参考“博洛尼亚进程”在加强校际合作、资源共享、学分转换体系、师生人才流动机制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博洛尼亚进程;高等教育;启示。

欧洲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古老的博洛尼亚大学于1088年诞生于意大利,开创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先河。20世纪末,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打开国门,加强合作。在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欧洲高等教育改革拉开帷幕。“博洛尼亚进程”成为提高欧洲高等教育质量、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有力武器,也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重要启示。

一、博洛尼亚进程。

高等教育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资源。20世纪末,欧洲高教发展遭遇瓶颈,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等一系列问题,欧洲各国教育部于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发表《博洛尼亚宣言》,提出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博洛尼亚进程”。“博洛尼亚进程”旨在建立开放的欧洲高等教育区,在欧盟27个国家之间建立统一的、可以相互比较的学位体系,促进师生和学术人员流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重塑欧洲大学的辉煌。

二、“博洛尼亚进程”的评价。

“博洛尼亚进程”申明了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最初仅有几个学校参加的势单力薄到后来众多学校纷纷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不断发展、完善,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广泛实施。通过一系列整合欧洲高等教育资源的改革措施,最终建成了欧洲高等教育区,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一)“博洛尼亚进程”改革成就。

1.改革学位体系,打通欧洲高等教育体制。

相通的学位体系是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先决条件。欧洲各国高等教育背景、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以“博洛尼亚进程”的主要内容为基准,建立彼此认同的学位和学制体系。改革之前,德国高等教育采用硕、博两级学位制度,通过“博洛尼亚进程”改革,德国打破原有学制,建立了通用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方便国际交流与合作;法国通过改革,打破高度集权的教育体制,建立lmd新的学位体系,从中学开始算起,构建学士学位3年、硕士学位5年和博士学位8年的学位体系;意大利则实行了“3+2”双层学位制度。各国通过改革,形成了彼此认可的学位体系,有利于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

2.改革学分体制,规范欧洲高等教育模式。

学分是完成某项科目所获得的分值单位,用于表明学生获得某种证书、文凭或达到某个级别所需要的学习量。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是目前欧洲高等教育区内普遍采用的学分互认和转换系统,为高等院校间比较和转换成绩提供标准和依据。各成员国引入学分转换系统,进一步规范了高等教育模式,为学生获得学分、获得教育文凭提供了更多机会。

3.保障和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

欧洲国家的大学数量多,种类全,教育质量优劣不等。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体系有效地保障了欧盟各公立大学的人才培养标准,从而缩小大学之间的差距,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博洛尼亚进程,建立互认的学分和文凭,还可以提升各高校间的竞争,促进高等教育质量较低的大学进行不断改进、提高其教育质量。教师和人才的合理流动,也有利于各高等院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4.促进师生和人才流动。

改革旨在增强欧洲高等教育对其他地方学生的吸引力、促进欧洲内部的师生流动。苏格拉底教师互动项目和埃拉斯莫学生互动项目为欧盟各公立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在不同学校任教或学习的机会,有力地推动了师生在欧盟各大学之间的交流。改革后的欧洲高等教育在师生流动方面具有明显改变,实现了资源共享、知识扩展,带动了各高校的跨文化交流。

(二)“博洛尼亚进程”存在的问题。

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博洛尼亚进程”取得很大成效,但因各国情况不同,改革过程中也遇到某些问题及挑战。

1.态度问题。

“博洛尼亚进程”的每项改革是各成员国基于进程的主旨思想和各自的国情采取自愿原则进行的,不强加于各国政府或大学。由于各国对改革的`态度不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差异。如英国,虽然是“博洛尼亚进程”最早的参与国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并未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行动略显落后。也有国家在“博洛尼亚进程”实施后对其持怀疑态度。

2.进度问题“博洛尼亚进程”计划于实现构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目标,但是各参与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教育体制、教育水平参差不齐。面对此种情况,想要实现统一是有难度的。对有些国家而言,他们有着与“博洛尼亚进程”要求相似的教育体制,实施改革较为轻松,也容易掌握主动权;对另一些国家而言,尽管他们积极关注“博洛尼亚进程”的发展,却由于自身经济水平不高而显得力不从心;还有一些国家,只能在表面上实现“博洛尼亚进程”的相关政策,在具体的实施层面上还面临各种具体的困难和问题,无法达到目标。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吸收借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先进理念和革新举措,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虽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欧洲通过“博洛尼亚进程”,促使高等教育走上国际化道路,提升了教育质量,丰富了教育资源,增强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我国疆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也导致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面对这一现象,借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区,进一步加强校际合作,在师资、图书资料、实验实训器材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可以有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二)推行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

统一的学分制是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为欧洲国家高等院校之间学分互认和成绩转换提供标准和依据。我国作为教育大国,截至全国高等学校共有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547万人。面对这个庞大群体,高校之间学生的流动性在所难免,但升学与转学渠道不通畅。政府没有明确的条文或政策规定,往往是高校间自主自发行动。为促进高校学生的交流,政府应积极联合高校出台相应政策,建立学分互认和相互转换体系,使同学科不同学校的课程之间实现学分互认和转换。高校做好课程设置与衔接工作,保证流动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允许和鼓励学生在不同高校学习,通过更灵活的方式获得教育文凭。同时建议高等院校公布课程目录,让即将入学和有意向选择该校的学生明确学习内容、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核方案等。

(三)构建灵活的高等教育学制体系。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学习年限的规定。学制的合理科学性直接影响教育的方向、质量和人才培养。欧洲“博洛尼亚进程”把学制分为四个等级:准学位级、第一学位级、硕士级、博士级。在实施中,各国依据学制体系构建具体学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比性。近年来,我国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现行的高等教育学制体系明显暴露出弊端。表现为高校发展分类不清、目标单一、办学雷同。高等教育模式的单一化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未能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等。借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构建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突出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优化学位教育结构,疏通学制系统转换渠道,实现区域布局合理化。通过这些措施促进高等教育适应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优化学位制度结构。

学位制度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交流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在经历了一百年特别是近三十年的发展之后,我国学位制度改革和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应看到我国学位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理念还需进一步转变,学位教育结构不够合理,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国际竞争力偏弱等。吸收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学位制度改革经验,根据我国学位制度中学位结构、学位授权审核、学位授予等内容,进一步转变学位教育理念,优化学位教育结构,缩短学位教育年限,推行多元学位授权体系,采取国内校校之间、校所之间、校企之间及国内外之间联合培养等多渠道培养的方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国际化要求的学位制度新体系,增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适应能力。

(五)建立健全高校师生合理流动制度。

高校教师合理流动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有重要作用。当前,在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下,我国高校教师及学术人才流动市场相对滞后,存在庸者不能出、新人不能进,高薪聘任、恶性竞争等问题。“终身制”“大锅饭”的观念牢固,影响了高校师资流动、学术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学生的流动机制基本为零,转学困难重重,学业标准各自为政,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学业证书获得的灵活性。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特别是苏格拉底教师互动项目和埃拉斯莫学生互动项目启示我们,要更新观念,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师聘任制度,完善教师流动的措施和政策,丰富教师流动的方式和手段,健全教师流动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搭建人才交流信息平台,提高人才流动的便捷性。逐步健全高校教师兼职制度,加强教师流动制度的监督与落实。制定高校学生转学制度,统一学分互认和学业标准,鼓励学生跨校学习,多渠道获取知识,积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隋萌萌.博洛尼亚进程研究及其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

48 20564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