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稳步发展 产业升级亟待提速

云海 分享 时间:

县域经济持续向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活力增强。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县域经济稳步发展”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XX县域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升级亟待提速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以及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县域经济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职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壮大县域经济对于XX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中部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剖析XX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相应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近年来XX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XX省共有县(市)80个,其中70个县,10个县级市。县域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006年末总人口为358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近年来,XX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强化功能、突出特色、繁荣经济、集聚人口的要求,找准发展定位,培植特色产业,提高人口、资金、技术的集中度,实现经济增长、财政增效、群众增收。XX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2006年,县域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按现价比是2000年的倍;财政收入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是2000年的倍;农业总产值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占全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亿元,占全省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占全省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亿元,占全省的%。县域经济总量已占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县域经济己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80个县(市)中,GDP超50亿元的县(市)由2000年的1个增加到9个,除广昌县和资溪县外,其余县(市)GDP均超过1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2亿元的县(市)由2000年的5个增加到43个,其中贵溪市、丰城市和南昌县已超10亿元,除乐安、资溪、宜黄和石城4个县外,其余各县(市)均超过了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20亿元的县(市)有23个;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10亿元的县(市)有27个;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超20亿元的县(市)有35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过3000元县(市)有52个。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县域经济在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逐步优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XX县域经济第一产业增加值为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亿元,按现价比,一、二、三产业分别为2000年的倍、倍和倍。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调整为::,六年间第一产业下降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稳定在31%左右。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第三产业的稳步发展,使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按80个县(市)三次产业构成状况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一产比重最大的农业主导型,共9个县(市)(详见表1),比2000年减少42个,基本上是一些地理位置相对远离省内各大中城市、交通较不发达地区和部分粮棉种植基地县;二是二产比重最大的工业主导型,共59个县(市)(详见表2),比2000年增加40个,它们大都位于铁路沿线或城市附近地区,工业发展较快,是推动全省工业发展的一支劲旅,其中贵溪市和德兴市比重高达%和%;三是三产比重最大的服务先导型,共12个县(市)(详见表3),比2000年增加2个,主要是一些大城市附近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市)和省内主要风景区所在县(市)。

表1、农业主导型县(市)三产结构

县(市)

一产

二产

三产

石城县

余干县

安远县

寻乌县

余江县

会昌县

兴国县

鄱阳县

峡江县

表2、工业主导型县(市)三产结构

县(市)

一产

二产

三产

县(市)

一产

二产

三产

县(市)

一产

二产

三产

贵溪市

万载县

浮梁县

德兴市

靖安县

安福县

芦溪县

上高县

于都县

上栗县

大余县

星子县

德安县

龙南县

全南县

南昌县

东乡县

万年县

奉新县

永修县

泰和县

瑞昌市

弋阳县

金溪县

分宜县

新建县

铅山县

广丰县

丰城市

吉水县

樟树市

铜鼓县

南康市

上饶县

永丰县

黎川县

进贤县

资溪县

新干县

乐平市

吉安县

定南县

玉山县

宜丰县

信丰县

崇义县

崇仁县

彭泽县

九江县

武宁县

永新县

横峰县

宜黄县

宁都县

湖口县

高安市

上犹县

赣县

婺源县

表3、服务先导型县(市)三产结构

县(市)

一产

二产

三产

井冈山市

瑞金市

安义县

遂川县

南城县

南丰县

广昌县

都昌县

修水县

乐安县

莲花县

万安县

(三)农业基础地位稳固,主要农产品生产稳步增长

近年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扶农政策,农民的积极性高涨,大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2006年,XX县域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按现价比是2000年的倍,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粮食产量万吨,占全省的%;油料产量万吨,占全省的%;棉花产量万吨,占全省的%;水果产量万吨,占全省的%;肉类产量万吨,占全省的%;水产品产量万吨,占全省的%。其他农产品产量也都有较快增长,其生产总量均占到全省总产量的80%以上。并且除粮食以外,其他主要农产品县域产量占全省比重与2000年相比均有所上升(详见表4)。

表4、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

单位:万吨

主要

农产品

全省

县域

县域占全省比重(%)

2000年

2006年

增长(%)

2000年

2006年

增长(%)

2000年

2006年

粮食

油料

-

-

棉花

茶叶

水果

肉类

水产品

县域农业发展不仅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有效地满足了居民的需求,而且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成为沿海地区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基地。

(四)招商引资步伐加快,投资规模迅速增长

近年来,XX县域经济招商引资迈出了新的步伐。各地创新招商理念,改进招商引资方式,不断实现由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以商养商向全民安商转变,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和实效,扩大利用内资和外资的规模。2006年,县域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是2000年的倍,占全省比重达%。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000万元以上的有南昌县、贵溪市、新建县等14个县(市);2000-4000万的县(市)有22个;1000-2000万的县(市)有25个。

随着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县域投资保持强势增长。2006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增幅比全省高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投资比率偏低的局面有所改善,2006年县域全社会投资占GDP比重为%,比2005年提高个百分点。投资的快速增长使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县域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加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XX省按照"发展新产业、形成新机制、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为中心,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政府补贴为手段,以提高农民文明卫生素质为抓手,新农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加强。2006年,硬化农村公路1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超过10万公里,1402个乡镇全部通公路,%的行政村已通公路;农村行政村基本实现通电,用电农户达到96%;通电话村的比重达到99%,有%的农户家庭拥有电话(包括固定电话和手机),其中移动电话6年增长了20多倍;乡镇全部实现通广播电视,大多数乡镇开通了有线电视或建立了电视台差转台;建成上饶优质稻米生产基地、赣抚大堤加固配套等项目,完成水库除险加固817座,改造大中型机电泵站107座,推进赣抚平原等八大灌区建设,建成标准化农田100万亩;新增沼气池13万个;农村安全饮用水(包括自来水和深井水)的比例超过66%,解决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规模扩大,培训农民工23万人,增加6万人。

二、当前XX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经济相对实力不强,发展水平仍显滞后

虽然XX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张,但通过横向比较,XX县域经济实力仍较薄弱:①与全国相比,2005年,全国县域人口平均万人,GDP平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亿元;而同期XX县域人口平均万人,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县域GDP平均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亿元,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亿元。②与发达省份相比,XX县域差距更大。2005年,江苏县域GDP平均已高达亿元,浙江、天津、上海、山东等县域经济发达省份GDP平均都在XX的3倍以上;上海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超过了10亿元,江苏超过了8亿元,北京超过了6亿元,浙江超过了5亿元,而XX只有亿元。③与中部省份相比,XX各项县域指标也大都处在落后状态。2005年,县域人口平均规模、GDP平均规模、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规模XX在6省中均名列第五。在第五届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河南有40个,湖南有20个,湖北有9个,安徽有10个,山西有12个,XX只有5个。

(二)产业升级步伐缓慢,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1、县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XX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一产较重,二产较弱,三产滞后,产业结构低水平重复,升级缓慢,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2006年,XX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与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相比,产业层次明显偏低。XX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县域经济发展仍具有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从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中,传统种植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而优质高效农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2、县域工业规模效应弱,创新能力差。XX多数县域工业的主体以中小企业居多,传统工业比重大,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增长呈现单一粗放式增长模式,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份额小,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全省县域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3、县域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弱。县域经济大多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近几年来,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有较大的发展,但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较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农村专业化生产、公司化经营的产业化链条不健全,农产品品牌少,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加工、包装工艺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程度过低,影响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三)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呈扩大趋势

随着XX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县(市)发展不平衡逐渐加剧,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从反映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程度的变异系数的计算结果来看,2000-2006年县域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异系数的发展均呈增大趋势,生产总值变异系数从扩大到,最高县为最低县的倍之多;地方财政收入从扩大到,最高县为最低县的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扩大到,最高县为最低县的3倍。(详见表5)

表5、2000-2006年县域指标变异系数

指标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生产总值(GDP)

地方财政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四)县乡财政困难问题突出,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乏力

过去,农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费收入是县级财政两大重要来源。近年来,由于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使县级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收入相应减少。2006年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地方财政支出亿元,财政赤字亿元,大部分县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财政资金周转。尤其是一些乡镇,财政困难问题更为突出。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XX县域金融信贷普遍趋紧。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只收不放"现象突出,某些银行在县里只设办事处,设支行的也上收了贷款权限,基层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弱化,授信额度缩小。县域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现象,2006年末,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亿元,仅为全省的%。由于缺乏资金,一些县(市)的重点企业该扩大生产的扩大不了,该上的新项目上不了,该搞的技改搞不成,丧失了发展的机遇。

(五)农民收入偏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支农扶农政策,农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收入差距仍在拉大。2001-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低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968元扩大到2006年的5966元。分县(市)看,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的县(市)只有南丰县1个,为5028元;3000-5000元之间的县(市)个数占多数,共51个;7个县(市)在2000-3000元之间;还有21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

三、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加快发展、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重点加强经济结构调整,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充分发挥园区的产业聚集和带动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特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激促动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人们称之"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国、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四)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从我国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县市,近十几年来小城镇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五)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在项目建设上,政府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强化引导:引导现有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尽最大能力搞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千方百计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引导规模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诚信意识,以良好的形象取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更大支持。

(六)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从县域经济的竞争基础来看,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区域间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效益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在竞争中把握机遇,通过自身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关键因素。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经济发展无尽头,创优环境无止境,如何在国家政策和发展的大环境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只有上下齐心,协调发展,才能使县域经济充满生机活力,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8 3754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