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古诗观刈麦节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古诗观刈麦节选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古诗观刈麦节选篇1

《观刈麦》教案

教学目标 :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锄禾》导入,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1篇描写农民劳作的诗歌《观刈麦》。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做官正直,深受好评。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因此号香山居士。作品集有《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诗中大胆地批评时政,表现人民的疾苦。生前将众多诗文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其诗语言通俗,相传八旬老妪都能听懂。

3、写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二、整体感知:.(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

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饷 灼

晏 2,根据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明确: 人物

做什么

妇姑

荷箪食

童稚

携壶浆

丁壮

刈麦

贫妇人

拾麦穗

诗人

观刈麦

4、用一个字概括诗歌中农民的生活,说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5、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三)诗文赏析,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全家出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割麦者的忙碌辛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忙碌辛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心理活动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割麦情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拾麦者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拾麦者的苦困生活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赋税沉重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不劳而获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触景生情

官员生活舒适全诗精华)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四)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通过官吏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总结:.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作业布置:背诵全文

本文地址:http:///zuowen/

古诗观刈麦节选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与学的方法:诵读品味,点拨指导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见板书)

明确目标。(见课前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刈 荷箪 童稚 饷田 灼 秉 穗 吏禄

2.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 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 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三、学什探究,教师讲解。1.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四、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以“你看: ”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

五、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古诗观刈麦节选篇3

观刈麦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 自己对诗歌 的理解、赏析情感与态度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 :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媒体 : 幻灯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生:了解作者 师:突出强调 白居易、叙事讽喻诗 生:自读

师: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 输税 农桑 曾 荷 晏

生:齐读、概括内容 师:整理、归纳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

情境二: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生:自由诵读 师:例: 幻灯1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 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师:小结

品析诗歌,学会赏析方法 问题: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生:发言 师:整理、板书 劳作辛苦

苦---------------输税尽 生活困苦

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把握诗歌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情境三: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师:指导,提供词语 幻灯2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词语:

一望无际 此起彼伏 汗流浃背 筋疲力尽 腰酸背疼 声泪俱下 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 面无菜色 悲痛欲绝 家徒四壁 仰天长叹 面红耳赤 生:读、想象、描述、交流

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总结课文

师:总结学法

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

生:背诵全诗

触旁通类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课外迁移,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师:出示材料 幻灯3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2005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为了使学生阅读兴趣更强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后抓字词自由赏析,在赏析的基础上想象自己进入了情境。由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特别活跃,积极性也补调动了,真正让学生“乐学”、“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会将这一教学中永远的真理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的。

古诗观刈麦节选篇4

《观刈麦》教案

一、作者及背景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赏析

全诗分四层

第一层四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通过具体的描绘一户农家辛苦劳作的生活图画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表现了农民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也让人们感觉到隐藏在这背后的难以诉说的辛酸。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这是在全景的衬托下的一个特写镜头——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通过这个贫妇的形象,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我们可以想象: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第四层六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不禁深感惭愧,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三、小结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主题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理解默写

1、《观刈麦》中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背景)的诗句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2、《观刈麦》中描绘了一幅农家辛苦劳碌的生活图画的诗句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观刈麦》中侧面表现农民劳作繁忙的句子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4、《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农民劳作繁忙辛苦的诗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5、《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困的诗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观刈麦》中反映统治阶级剥削残酷的诗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7、《观刈麦》中表达作者对农民深切同情和关心的诗句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8、《观刈麦》中描绘丰收景象的诗句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古诗观刈麦节选篇5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 自己对诗歌 的理解、赏析情感与态度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并学会赏析。2.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二)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把握本文的主旨。2.赏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三、教学媒体:ppt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先在ppt上放映一首古诗《悯农》(配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让学生齐读一遍,再让学生说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苛捐杂税的苛酷。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因赋税而让百姓饱受痛苦的诗歌《观刈麦》。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三)题目解说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写的,当时县尉的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过程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反映当时农民生活实况的好诗篇。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指观看割麦子。

(四)听读古诗,检测字词

1.下面我们来试着深情地朗读这首诗。首先由我来读,你们听我是如何处理停顿和重音的,然后自己学着读。(同时让学生听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师范读,生自由地、放声朗读全诗,要求:进一步弄清诗句意思,读完后老师将请几个同学读。

3.指名读:全诗共26句,前12句从开头至“但惜夏日长”,请一位同学读;13到26句请一位同学读。

4.全班学生一起齐读。(读完后指导朗读技巧及情感--悲伤)

(五)分析诗歌 1.先看题目中的“麦”,诗的开头哪些句子写到了麦?麦子什么颜色?什么情态? 明确:“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黄色。覆盖着田垄。2.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风呢? 明确:刮风会下雨。

3.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才能松口气,所以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所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了时间是--五月,地点是--田间

4.在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是那两个字?(少、倍)

5.诗中的人物有谁?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并找出来,并用诗中的原词作答。

(答: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

6.再看题目中的“刈”字。刈麦的人是谁呢?在哪里割麦?他们的家人有些谁?在干什么?

明确:丁壮;南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7.妇姑指谁?“荷”何意?“携”何意?“荷”与“携”的位置能否互换?妇女儿童提上汤水,担上食物全家出动去干什么?

(不能,小孩力气小,只能提,大人则能担。给田里劳动的丁壮送饭去)8.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答:两个场景:一是烈日割麦;一是抱子拾穗。)

(六)探究:如果你是诗中的丁壮和贫妇你想说什么?

(七)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诗。

2.以“你看”描写图中两幅画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前期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讲解了《观刈麦》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讲到了哪些诗中人,以及诗中景有哪些?

(请学生回答:诗中人有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诗中景:一是烈日割麦;一是抱子拾穗。)请一位同学试着背诵本首古诗。

(二)分析诗歌 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答: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农民为了尽早将粮食抢进收仓,不顾炎阳灼晒,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一种反常的心理,耐人寻味,更让人心酸不已。)思考:如何理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中的“蒸”和“灼”?

(“蒸”说明天气非常热,“灼”之太阳晒得皮肤有刺痛感)

2.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句话概括,再用一个字概括。请一位同学回答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一个字概括是“税”)

3.你能结合本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家田输税尽,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4.作者面对此情景是怎么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有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为此诗中写到“念此羞自愧”,你们知道作者因何而愧了吗?

明确:官吏不事农桑却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

6.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小结

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写内心同情的情绪,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六、板书设计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七、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把文章改写成现代文(600字左右)。

48 2092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