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读后感(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入木三分读后感(汇总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入木三分读后感【第一篇】

关键词:导学策略;朗读;品评;想象;拓展

“导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因此,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比教授知识更重要。在小说教学中,如何运用导学策略,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魅力呢?

一、品读细节

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包括传神的语言描写、逼真的动作描写、隐形和显性的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外貌描写等等。品读好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感受情节的精彩,更有助于感悟人物的形象。

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摇头”细节的片段很值得学习。执教者是这样教学的,“从始至终,严监生都在做一个什么动作?”学生回答道:“摇头;”老师接着孩子的话说道:“作者每次都像你们的回答这么干脆,只写他在摇头吗?”随即教师出示两组句子让学生进行比较――第一组是“他摇了摇头。”“他还是摇了摇头。”“他又摇了摇头。”第二组是课文中描写三次摇头的句子。老师让学生边品读、边比较。学生在品读后感受更深刻了,交流时说到:“作者写出严监生的表现越来越着急、越来越生气越绝望了……”教师在总结时点评道:“作者妙就妙在通过动作细节写出严监生的心路历程,写出他临死前的样子,写出他心情的变化,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真是入木三分!”

教学小说恰到好处地品评细节,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再造,使人物形象深深地植根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当中。

二、想象画面

想象画面对于小说学习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策略,因为有助于把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一位老师在执教《最后一头战象》中“嘎羧重回战场”这个细节时就运用了发挥想象的方法。她先通过课件出示语段内容――“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语段一出来,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理解文本;再用品读细节、想象画面的方法,想象嘎羧的内心世界。有的想象“嘎羧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仿佛望见了……”有的则从这块龟形礁石展开丰富的联想;有的选择嘎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想象他也许是在呼唤同伴,也许是在告别村民……补白的语言精彩生动,想象的画面丰富多彩。

课堂上有效的想象补白可以追求言意兼得,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不仅能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培养想象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

三、推测猜想

编入小学教材里的小说(节选)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的语言描写,使读者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快乐。但因是节选,内容及情节就不及原著的完整丰富。由此,教学小说节选时,推测猜想这种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能激发拓展阅读的兴趣,唤醒继续阅读原著的期待。

《最后一头战象》中写到“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执教者引导学生针对嘎唆亲了又亲的这块龟形礁石进行猜测,学生猜测后,教师出示原著片段――“我想起来了,这儿是水晶渡的上游,26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给抬上岸的。”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孩子们读后,证实了自己猜测的合理性,也更加理解了战象为何对其充满深厚的情感。一位老师在《少年闰土》的结课片段中也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推测猜想“作者和中年闰土见面会是怎样的情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文本与课外阅读进行链接。推测猜想让孩子产生阅读的期待,对学习文本、阅读原著有很大的帮助。

四、拓展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从原著中节选或者改编的文本尽管能独立成篇,但对于整部名著来说又是不完整的。如果只停留在单篇短章的阅读而不关注整本书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会很强,也不全面,还不能算真正学会了阅读。因此,学完小说节选,还需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如:在教学《少年闰土》结束时,就可以运用推测猜想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可以出示《故乡》中那段作者回故乡再次与闰土见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由默读思考:为什么两个年少的朋友经过几十年的离别,见面却是这样的情景?当学生的阅读热情被调动起来时,立即推荐阅读鲁迅先生写的《故乡》一书。再如,学完《最后一头战象》,推荐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

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抓住时机拓展背景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总之,在小说教学中,运用好恰当的、合适的策略,可帮助学生感悟故事情节,丰满人物形象;可带领学生揣摩表达顺序,表达独特感受;可引领学生推测猜想并走向课外阅读,最终让小说的教学更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崔允。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庄少芸(-)女,籍贯:福建省厦门市,现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入木三分读后感【第二篇】

永不言弃

――读《这也是一切》有感

陈冰婷

我喜欢在闲暇时翻阅舒婷的诗集,诗集中有1篇《这也是一切》总让我百读不厌,爱不释手。“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之类的佳句,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永不言弃!

这让我想起了千年之前的汉代,司马迁用他手中的笔书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纵使身心饱受摧残,司马迁也不轻易向命运低头,他忍辱负重,将痛苦化成力量,才使得这纵横古今的《史记》问世。(表面上看是由诗歌想起了司马迁,但至于是从作品的哪些诗句引发的这种思考,却没有写出来。)

读着诗句,我想起了白手起家创立巨人集团的史玉柱。他从一个穷小子跻身全国第八的亿万富翁之列。但因决策失误,他的巨人大厦轰然倒塌,他负债累累,一下子成为全国最穷的人。史玉柱不甘心让自己心血溶成的巨人公司去申请破产,于是带领几十名员工移师上海,重头再来。四年后,脑白金上市了,并创下销售奇迹。史玉柱还清当年的债务后又成为身家过亿的名企业家,蜕变后的巨人大厦重新竖立在人们面前。(离开了原作,自然就称不上读后感了。另外,这里只是素材的简单呈现,没有将素材与作品结合起来进行解读与感悟。)

黝黑的肤色从小给奥巴马留下不可抹灭的阴影。种族歧视让他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中学时他曾一度颓废过。在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后,他决定面对现实,重新振作。为了实现儿时当总统的梦想,奥巴马从底层的社区服务做起,凭借着勤奋和真诚,他在议员中脱颖而出,最终冲破美国的政治种族限制,当上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当他获选时,他的努力和付出都有了回报。(最后一句虽然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可大家或许会发现,这种感悟是来自于这则素材,而不是诗人的《这也是一切》。)

每当生活向我亮出黄牌时,我总能听见一个坚定的声音:“一切现在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诗歌里的这些佳句在这里虽有展现,但由于前面缺少照应,也就显得不太自然。)

轻轻合上书扉,被我折起的这一页似有余温。在这饱含艰辛的求学岁月里,我相信“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不是一切失去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我将勇敢地担起生活这个苦难与幸福的统一体赐予我的考验,向成功迈进!

失误问诊

表面上看,这篇文章语言通畅、材料丰富,很有议论文的特点。尤其是首尾的自然照应与流露出的理性思考,不失为精彩之笔。但作为1篇读后感,存在不少明显的硬伤。

这种失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见“阅读”的收获。作为读后感,“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让所读之内容打动了自己,才会触发你的写作兴趣,引发你的思想感悟。纵观全文,除了首尾两处点到原文里的内容之外,主体部分几乎都脱离了舒婷的《这也是一切》。读者无法从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自然也就无法认同你的想法。二是不见“感悟”的理性。写作读后感,最容易出现两种问题,有的满足于讲述原文,忽视了感悟的表达;有的满足于表达感悟,忽视了对原文的解读。本文偏向于后一种失误。还值得一说的是,引入的几则素材,看似是在阅读过程中引发的思考,其实缺少理性的解读。

升格时,不妨从两方面努力。一是引入诗歌的精彩佳句。如讲解司马迁这一事例之时,可以从原作中的“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引出;讲到史玉柱的故事时,可以从“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来引出;讲到奥巴马的经历时,则可以结合“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来阐释。唯有将读与感自然交融,读后感的独特亮点才会得到呈现。二是挖掘自我的深刻感悟。要知道,不管是原作中的佳句,还是引入的素材,都只是写作的基础,关键是我们要学会透过这些内容,表达自己的感悟。如通过“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这样的佳句,引出司马迁的曲折人生,感悟出“风暴,不仅没有折断他的生命,更让他拥有了坚强的灵魂”“你若足够地坚强,便可凤凰涅,亦能化茧成蝶”这样的哲理,我们的文章就会真正闪现阅读的美好与智慧的光彩。

升格佳作

永不言弃

――读《这也是一切》有感

徐家杰

舒婷的诗,一直是我的最爱。那首《这也是一切》更是让我百读不厌,心绪万千。每每诵读,心头总会悄然涌起一股力量。它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永不言弃!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我想起了司马迁。千年之前,他所遭受的苦难,可不是常人所能体会与理解的。可纵使身心饱受摧残,他也从来没有轻易地向命运低头。在世人的讥讽之中,他忍辱负重,紧握笔杆,成就了那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风暴,不仅没有折断他的生命,更让他拥有了坚强的灵魂。(从原作中的佳句引出,在理性感悟中收束,这就有了读后感的特点。)

“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我不由想起了史玉柱,想起了他白手起家创立的巨人集团。谁也不会想到,一个研究生毕业的穷小子,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竟然跻身亿万富翁之列。我们更不会想到,当“巨人大厦”因负债累累而轰然倒塌时,他竟然没有倒下。他带领几十名员工,依靠“脑白金”重新崛起,并创下了销售奇迹。史玉柱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再次站到了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的前沿。由此我们或许会明白,并非所有的深渊都是灭亡,你若足够地坚强,便可凤凰涅磐,亦能化茧成蝶。(“你若足够地坚强,便可凤凰涅,亦能化茧成蝶”这一感悟,将作家诗歌的魅力展示得美不胜收。)

诗歌还说:“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读到此处,我的心不由一颤,想起了肤色黝黑的奥巴马。在那样的国度里,种族歧视曾让他一度颓废。可经历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世人开始看到了他脸上的笑容。为了实现当总统的梦想,他从底层的社区服务做起,凭借着勤奋和真诚,在议员中脱颖而出,最终冲破美国的政治种族限制,当上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让人们懂得,努力和付出,终将获得回报。(用类似的结构来呈现,文章结构有了别致的美感。这种结构上的亮点,让这篇读后感平添了亮点。)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舒婷用短短几十行的诗歌,给予了我心灵的震撼。每当生活向我亮出黄牌时,我总能听见一个坚定的声音:“一切现在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引用顾城的名句对舒婷的作品进行解读,巧妙而又精彩,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轻轻合上她的诗集,被我折起的这一页似有余温。在这饱含艰辛的求学岁月里,我相信“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不是一切失去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

简评

这篇升格之后的读后感,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新颖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精美的行文结构。文章以诗歌中的精彩句子为思绪的触发点,引出一个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切入角度极为巧妙。主体部分的三个段落,以类似的形式引出,脉络清晰,行文别致,让文章在结构上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二是深刻的哲理感悟。行文过程中,作者紧紧扣住诗人作品中的精彩佳句,逐一展开,每个部分由理入事、由事及理的解读,不仅符合读后感的写作要求,还将自己的丰厚积累与对诗歌的独特感悟展示得入木三分。像“你若足够地坚强,便可凤凰涅,亦能化茧成蝶”之类的解读,让文章流淌出了理性的清泉。

升格启示

有时你读完了一本厚厚的作品,却没有一点收获;有时你只细心地品味着一句话,却被深深地震撼住了,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善于读书的人。一首简短的诗让作者再一次回味的时候,感悟到了不少人生的哲理。看来,写读后感与写其他文章一样,先要在构思上下功夫,力争用新颖的角度、内容巧妙地抒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悟;另外,在语言上也要精益求精,或自然引用原文,或巧妙引入名言警语;或用比喻增添亮色,或用排比增添气势。这样的读后感,读者才会爱不释手。

入木三分读后感【第三篇】

白鹿原读书心得范文1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它先是荣获陕西第二届双五文学奖最佳作品奖和第二届炎黄杯人民文学奖。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电影等多种形式。我们说《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是当代中国作家群中的大家之一,也就不算夸张了他毕竟以自己震惊中外文坛的非同凡响的佳作而达到了一般作家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部最早出版于一九九三年的小说,我是陕西人而且也是很早就知道有这本书了,可是一直没有读过,这不能不说这一个遗憾!

这本书包含了太多内容,涉及了太多方面,更是颠覆了我的很多看法。看完这本书,我思绪万千,那就讲讲自己感触较深的地方吧

《白鹿原》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与小说的时间跨越有半个多世纪,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我总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我感到小说中对人物的死 的结局的处理写的极具震憾力量,简直就是惊心动魄!这对我的感受是最深的了。《白鹿原》当中,写小说中人物死的结局有很多,像仙草的死是那么地镇静;像鹿兆鹏家里,那位鹿兆鹏的媳妇,死又是那么地让人感到可怜与可怖;像最后鹿子霖的死又是那么地窝囊,一切仿佛都是因果缘分。。

红军并不像电视里演得那样。接受了许多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我才发现很多事并不能尽信书,太多的真相掩藏在短短的几行铅字背后,就像人死后一块石碑就概括了他的一生,其实当中有多少故事,是非对错,又怎能断言得如此轻易。从书上可以看到,红军可并没有共产党给我们灌输的那样伟大。革命尚未成功,白灵反而被自己人给咬了,她们不分青红皂白的将白灵活埋,这牺牲真是牺牲的冤枉!好没意义!

最初觉得,书中反映了在那个年代,人们愚昧无知的迷信着。封建文化腐朽和泯灭了他们的人性。可是后来,我又重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又觉得,经过不断的洗脑,无神论的灌输,现在社会的人已经无所畏惧。无所畏惧的一个结果是信仰的缺失,另一个结果是,我们已经不怕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我们已经知道,做了坏事和自己是否会遭报应没有必然联系。过去的人们相信,人在做,天在看,虽然没有精密严格的法律体系,人们也本本分分的凭良心生活做事。

也许,封建主义也有其可取的地方,并非是一无是处。毕竟封建主义通知我们影响我们的时间最长,它的存在必然有它合理的地方。一棍子把它打死未免有些走极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任何走极端的行为都是不对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会比较合理吧。

书中还有一点让我欣赏的地方:书中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甚至可以说,白鹿村每个人都绝非善类,正值如白嘉轩也会干出偷换风水宝地,借人生子这种事。每个人都有阴暗面,也都有善良的一面,更多的时候,人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人物的复杂性由此而出,人物的形象也入木三分,有血有肉,鲜活了起来。

总之,很难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本书,不过,书中的一句原话倒是很贴切: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书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这是真理。真真切切。

白鹿原读书心得范文2

终于把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看完了,结尾令人有些震惊。思绪随着故事情节的波动有些纷乱,白鹿原上的生活百态随着白鹿两家的主线而展开,在中国大地上描写的这一小块儿地方折射着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

岁月的风霜雨雪,风和日丽一遍又一遍,一茬又一茬地涉足这片古老的平原,精灵的白鹿跃动着人们记忆中久违的传说,不管经历多少坎坷风雨,生活的轮子依然不分昼夜地滚动前进,这是岁月蕴含的冷酷而坚实的力量。《白鹿原》的主人公白嘉轩、鹿子霖两大家族有形或无形的较量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深入。为了生活而争,为了脸面而争。当然书中并无直接而露骨地描写两大家族的斗争,而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最终以鹿家惨败结局。性格决定命运或许是条真理。白嘉轩是中国传统男人的写照,墨守陈规、自力更生、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地生活。因此,他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始终以一个威严族长的身份立信于白鹿村,恪守明哲保身的理念。鹿子霖的性格与白嘉轩不大一样,他追求功利,争强好胜,作风不谨,却又有胆小怕事的一面。他一生虽然也经历了起伏的官场,但终究也没创造些什么辉煌,最后也以悲惨收场。我觉得性格变化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白孝文,一个是黑娃。白孝文经历了一场饥荒的打击之后,由软弱变得坚强起来,这也多亏他鹿三叔的话语刺激的作用。他从原来的唯命是从,规规矩矩,优柔寡断的性格中走出来,变得桀骜不驯,急功近利了。而黑娃的性格可谓一波三折,先是小时的胆小羞怯,后又勇猛剽悍,最后又归于知书达礼,学为好人。其实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环境塑造了某人某种性格,而某人凭着某种性格来重新塑造环境。

《白鹿原》作为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它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平原,一个族群的生活画面,读进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随人物之悲而悲,随人物之喜而喜。我们往往被小说中的人物感染,这大概就是大师笔下写实笔触的力量吧!

书中的生活生命人生跌宕起伏,而我们的呢?

希望用青春奋斗的热情搅破生活的波澜不惊,用我们的双手与智慧打造自己的未知前程

白鹿原读书心得范文3

由于《白鹿原》这部电影,我才去看《白鹿原》这本书,因而知道了作者是陈忠实老先生,就如同因为看了《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我便知道了有严歌岑这位文学巨匠。

一部长达50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由清末民初到建国初期,在关中平原的白鹿村,一个白鹿两姓祖孙三代的恩恩怨怨,纷纷扰扰。其中几次大的事件无不摧残在着关中大地,考验着原上人民对生的强烈欲望,对活的莫大追求。传说的二伏天降流火,闹交农,饥馑,瘟疫,似狂风暴雨,似豺狼虎豹,冲刷着,啃食着关中每一寸土地,每一口人,接着又恢复了,还是回归到以前怎么过,现在就怎么过的光景。但人们多了忧愁,多了汗水,多了失去亲人的那种悲痛。50年后,新中国成立了,但已物是人非,人去楼空。

小说前面大致的说了文中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这极大引起了我接着往下读的欲望,我想这就是作为一本成功、可读性高的小说应该具备的条件,先不谈文中内容,结构以及要表达的思想,因为没看之前,这些都是屁话。就谈开头,没引人入胜这个功底,对小说而言,真不能勾起读者的续读欲望。

白嘉轩是一个勇于正大光明的做事,几乎不暗地里做事。针对田小娥被杀,批评了鹿三不应该暗地把田小娥给杀死了,要像我一样正大光明。自己也承认暗地做的事就是那一次,因为鹿子霖的那块劣地白鹿显灵,用自己的好地换了鹿子霖的劣地,迁了祖坟,祈祷六娶六丧的悲情不在上演。田小娥,就是一悲剧人物,生错了时代,其实她一点也不浪荡,没法为了生活,和几个男人周旋,结果悲惨收场。鹿子霖一个急功近利之人,脸面薄,在官场也是此起彼伏,最后也是悲惨收场。白孝文也一脸面薄,为了挽回脸面,翻身之后买回了之前被子霖买去的宅子,拾回面子。由于田小娥,他吸食白面,最终穷困潦倒,逐出白家,在三叔鹿三的劝诫下,重获新生,获得白父的原谅。黑娃鹿兆谦,个人感觉,变化最大,从一胆小怕事到彪悍勇猛,从一农民到土匪,最后成为一知书达礼的好人,但最后还是因为认定为反革命份子被枪毙而悲剧收场。白灵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一个人,不为其父思想而所动,典型的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在抓内奸抓特务运动中被误认特务处以活埋而悲剧收场。鹿兆海一对爱情执着的人,非灵不娶,但由于国党身份,草草收场,却没如愿以偿,最后在围剿红军中战死。鹿兆鹏一趁火打劫,用武汉话说:就是他捡了篓子。夺走了兄弟的喜爱之人,因为他的共党身份而成就了他的爱情。相对于白嘉轩的第七个妻子吴仙草而言,这些人的死,作者的描写极具震撼力,惊心动魄,而吴仙草死的那么普通,那么镇静。前段时间网上还把《活着》跟《白鹿原》对比起来了,的确大致上都是悲惨收场,物是人非。

白鹿两家,恩怨纷争不时上演,你让我下不了台,我也要让你下不了台。国共两党,那时共党还未正名,是一个还未被百姓所拥戴的地下党。国党却屡次剥削老百姓,失人心,慢慢地共党就得到了人心,队伍壮大起来。

一副农村老百姓的生活画卷,一副白鹿村兴衰的历史长卷跃然纸上,感受到人们对生活的众多无奈,感受着那段两党纷争的窝里斗历史,让人意味深长。

读罢,有种意犹未尽之感,于是写下这篇第一次正儿八经的读后感。模仿高晓松写的《如丧》,我们终于读得可以写写读后感了。(我们终于老的可以谈谈未来)

后记:因为这本书,让我对茅盾文学奖有了一些了解,茅盾文学奖是对长篇小说而言的,这本书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这本书甚至一度畅销,出现了一时洛阳纸贵的盛况,所以推荐大家也看看。

老朱说我写这篇读后感是炫耀,炫耀我读过这部小说,怎么说了?顿时觉得我挺悲哀的,我的炫耀资本已经低的我读过《白鹿原》,读过一本书就是我炫耀的资本。也的确啊!我腰缠没万贯,只是荷包里憋屈着一个并不饱满的皮夹子,床上也没美女陪睡,左抱友拥。手腕上也没价值几万的手表,就连几十块的表也是我多年的愿望,但从未实现。没有有钱的干妈替我扫货,没有有权的干爹挡风遮雨,吃的不香喝的不辣,穿的是布戴的是眼镜,我拿什么炫耀,一本书就可以让我炫耀,我该是多么的潇洒啊!多么的悲哀!那就让我好好地炫耀下,我读过余华的《活着》、薄伽丘的《十日谈》、陈忠实的《白鹿原》、孟非的《非说不可》,,正在读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压根不值得一提随便翻翻没坚持看完的书,课外书籍的数量屈指可数,四大名著都不在其列,这才是我觉得是自己的最大悲哀。二十多年过去了,完全没怎么看书,完整看过的课外书籍就这些,所以顿时觉得初中和高中都浪费了。一则微博引起了网友的好感,主题是一个女生炫书,把她家的众多藏书发在微博上,不是骂声,而是赞叹。

场景一

老师:同学们,今天的家庭作业是写1篇读后感。

学生甲:老师,你这不好吧!读了一本书,自己知道就好了,读后感有什么可写的,就不炫耀了吧!

老师:好吧!既然你这么认为就不写了吧,然后回去问问你爸妈该写吗?

学生乙:这还不简单,回家电脑一查不就都OK了。

学生丙:挺好的,多年以后依然记得我读罢此书的感受,了然于心。

(特别想说学生乙就是当年的我,因为确实没看什么书。)

场景二

某作家协会:你们再不能写读后感了,因为接到国家低调局再低调办公室的指令,读后感存在炫耀,太过于高调。当局一致决定,取消这种文体。

作家A:太坑爹了,那我的作品怎么让人记住,让人感受常在,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作家B:看样子我们要紧跟莫言脚步,向魔幻现实主义靠拢,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家C:莫言是由于买房买不起不幸福,那我们可真不幸福,我们看不到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也不能写自己对他人作品的感受。

入木三分读后感【第四篇】

余子愚:2004年9月,我到洛阳读大学,因为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大学生活觉得很枯燥。那时候没有手机,和高中同学联系还是写信,书信往来,在信中倾诉烦闷。我的老乡、高中同学何继远喜欢文学,他写信劝我搞写作,何继远说:“大学时间这么多,为何不进行写作呢?”何继远的话给我的大学生活指出了一个方向,也为我的写作生涯开了一个头。

说起写作,我还要感谢我的父亲,他喜欢诗词,我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对我说,能写诗词,你也可以试着写写。从那时开始,我就偷偷地学习写古体诗词,可是没让父亲知道。

早在2000年,我到确山一高上学,学校里有一位语文老师喜欢写诗,还出版有诗集,我很崇拜他,那时想着什么时候我能出版自己的诗集就好了。我的语文老师王秀纯也喜欢写作,她的散文曾在《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等报刊发表,还经常在课堂上朗诵自己的作品。

王秀纯老师要求我们每人准备一个记事本,每天写读书笔记,或者写日记,这是个很好的创举,对我以后的阅读和写作起到很好的作用。

那时,文学的种子就已种下,大学时期,文学的种子开始萌芽。

2005年3月,我在网上无意中搜到丑石诗歌论坛,这是福建的一个诗人群体,办有《丑石》诗报(现为《丑石》诗刊)。谢宜兴、刘伟雄、三米深等人是丑石诗群的核心成员,也是论坛的版主。我在丑石诗歌论坛注册会员,开始在网上发表帖子,交流诗歌作品。他们对我的诗歌习作提出很多意见,我和他们至今保持着联系。

2007年,我开始在官方刊物发表诗歌。2007年12月,诗歌入选《华侨大学报》“中国高校诗歌联展”。2007年12月,简介、诗观及作品入选《新作文》“中国八零后诗歌写作报告”。2008年4月,获得第二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三等奖。

2008年7月,大学毕业之后,在打工之余仍坚持诗歌写作,同时开始散文、小说、评论等文体的创作。

李 东:如此说来,我对你的了解还是不够,真不知你还写小说和评论。既然你的写作涉及多种文体,你如何看待不同文体?

余子愚:我比较赞赏诗人、作家于坚的看法――写作者不要限定自己,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

在开始写诗之前,我一直在进行小说练笔。我的父母年轻时都曾当过民办教师,家里订阅有《小说月报》《收获》等报刊,我从小学起就开始读这些刊物,我记得父亲问母亲,孩子这么小,能看这些刊物吗?我的母亲很开明,说不管能不能看懂,他喜欢看就看吧,只要不影响学习。我现在还记得当时读《导师死了》这篇小说,许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这是我们河南小说家李洱写的。

我觉得诗歌是抒感的,散文是用来记录的,而小说是用来虚构的。诗歌容不得虚情假意,它对写作者的要求很高。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文无定法,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一般的写作者很快就能开始散文写作,散文写作的门槛较低,但是写好不易。小说比较考验作者的逻辑和叙事能力,一个好的诗人和散文家,不一定是一个好小说家。

对我而言,我已经写了几百首诗,写了近20万字的散文,写了不到10篇小说,还有十几万字的文学评论。我是一个喜欢尝试的人,也喜欢探索,我觉得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评论,我都想试一试。可能这会分散我的精力,导致每一种文体都表现平庸,但是我觉得尝试一下还是值得的。

李 东:如果从大学时期算起,你的写作也有十年时间了吧,似乎从来没有间断过,你是如何做到的?

余子愚:首先是热爱,不可否认,我的写作带有功利心,靠写作我才有了今天的生活。我从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到成为一个媒体人,靠文字谋生,这要感谢文学。

我一直热爱文学,热爱写作,无论是在南方打工,还是回到洛阳,我一直在坚持写。现在写得少了,但是并没有停笔。

其次是阅读,好的阅读是合格作家的必须。阅读如同吃饭,要善于汲取有益的营养。我曾经去过一个老人的书房,他从小喜欢文学,年轻时也发表过一些作品,可是他的阅读不够精细,从他书房里摆放的书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他不能判断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眼界的限制,导致他的写作无法继续。

再次是坚持,没有坚持一切都是空谈。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没有作品,不能成为一名作家。十年回首,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当文学的逃兵。写作的道路是马拉松,漫长而又寂寞,很多同行者走着走着就掉队了,在许多个小城镇,总有孤独的写作者,只能通过文学来和异乡的同行交流。

还有鼓励、赞扬……如同演员需要舞台和掌声,作家也需要读者的肯定。我的第一本诗集出版后,一位朋友在公交车上因为读我的诗而忘了中途下车,一下子坐到终点站。江苏沛县有一个学生在她班里的黑板上抄写我的诗歌《十亩地》,还拍成照片发给我,让我很感动。我们老家石滚河初中的老师在网上看到我写的《石滚河》,他把这组诗歌抄在板报上让全校师生阅读。我觉得他们是我真正的读者,这也是我坚持十年写作的真正动力。

现在,写作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不求发表,也不求获奖,写下去,哪怕只有一个读者,甚至是未来才出现的读者,我都将写下去。

李 东:“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这种状态非常好,为自己书写,不为名利所累。你这次给我发来的是草木散文,你为什么钟情草木?

余子愚:我的散文作品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童年记忆,第二种是草木散文,第三种是身边的日常生活。

因为是农村孩子,从小对草木很熟悉,也很有感情,所以有意识地写一些草木散文,比如《草木书简》。

古人说,草木有情,同样的草木,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形象和情感。大学开始,我的生活从农村进入城市,到现在定居洛阳,草木也成了故乡的亲人,写草木也是写故乡的生活。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是蓝天白云,一望无垠的草地,生机勃勃的树木和庄稼,脸上堆满笑容的乡亲。可是今天的故乡已经面目全非,农田变成了建筑工地,树木遭到砍伐,河水变得浑浊,而且水量很小。那个美丽而又温暖的故乡只能在我的文章中出现,这是一个遗憾。

李 东:据我了解,很多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规划,比如围绕某个地域、某一类人或者某个主题写一系列文章,或者具体到多长时间出一本怎样的书等等,你有创作计划吗?

余子愚:我不是高产作者,近一两年写的东西很少。2005年至今,写诗十年,想把自己的诗歌精选一下,搞一本十年诗选。此外,还有《现实书》诗歌系列,写了三十多首,将继续写下去。

在散文上,继续草木散文的创作,在写作上拓展写作思路和写作方式,从个人的角度入手,使作品的表现更加自由,增加散文写作的广度和深度。

48 6484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