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小论文(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河南文化小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1

摘要: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之类的有关核桃雕花的留传。

而核桃雕花兴盛于明清时代,通过一个个小小的核桃来展现人们的信仰和文化,所以核桃雕花工艺不仅是一件精美的民间艺术品,还展示出人们在历史中对宗教的信仰和当地的风土人情。

由于每个地域,每个时代人们所使用的材料和雕刻的内容不同,因此又分成各个流派的核桃雕花工艺。

而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河中,东岸核桃雕花工艺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

核桃雕花;民间工艺;艺术价值

一、起源

在豫北大地的河南驻马店,出现了许多及具有当地民间艺术特色的民间美术,包括打铁花和重阳节等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东岸核桃雕花工艺名列其中,此民间工艺兴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然而此工艺是怎么兴起于驻马店,并逐渐焕发自己的光彩呢?这与他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的。

首先,自古以来,在我国民间,人们都认为“桃”有驱鬼辟邪的作用,用与“桃”有关的材料制成的挂件,摆设和家具等都被人们了赋予了更具有深层次的内涵,特别是在古代因为战乱纷争而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人们对美好安定的生活的向往都会寄托在一个个小小的桃核中,因此我们会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留传下来的民间艺术都会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所以人们会寻找一些能寄托他们美好愿望的物美价廉的物件,而美观又便宜的核桃雕花就落入了人们的眼中。

在驻马店许多山里都会种植桃树,人们发现桃树上的桃核木质十分坚韧,没有年轮,不易破碎,成本低廉,桃核几百年不会损坏,核雕品更是把玩得越久越漂亮,但桃核硬度极大,所以带给手工艺人的雕刻难度很大,要想雕刻出一件精美的核雕作品,需要很长时间的功夫才能雕成一个。

而且,不是什么时候的桃核都能进行雕刻,只有到秋天的野生山桃核才适合做雕刻。

其次,1核桃雕花工艺集中在驻马店的上蔡县的几个乡镇,以上蔡县东岸乡的柴庄、大苏庄、小苏庄和小袁庄为盛,这几个乡镇是历史上周边县市周口至汝宁大道上的一个重要交通要塞,因此当地的人员流通密集,经济繁荣,对东岸核桃雕花工艺的发展和对外流通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

东岸核桃雕花工艺的发展状态可以用波荡起伏来形容。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核桃雕刻也随之变化,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发展过程:

①此传统民间手工艺兴起于明清时期,在当时的手工艺品还停留在以昂贵的金银等材料时,大部分普通百姓无法消费,因此他们找到了以野生核桃为原料,在此上面雕刻出十二生肖、古钱、蜂窝、猴头、盘丝、寿星老等图案,作为饰品来佩戴,在当时十分盛行②到了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因为东岸核桃雕花工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在上蔡县已经出现了许多核桃雕刻专业村,在柴庄村最为兴盛,几乎家家户户从事这个极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在这个时期核桃雕花在这里最为繁荣。

也涌现出一批批工艺精湛的艺人,逐渐分成多个流派。

东岸核桃雕花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海龙记得他的祖父曾经只用一把雕刀就能雕刻出精美的图案。

③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追求美,可选择的方式逐渐变多,虽然有许多人开始重新关注核桃雕花工艺,但更多的来自西方工艺品及饰品的冲击,核桃雕花并没有完全发展。

④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民间手工艺的重视,艺人对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使得东岸核桃雕花工艺枯木逢春,从无人问津到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前来购买,使东岸核桃雕花工艺焕发新的生机。

三、现状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会购买一些饰品等奢饰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因此目前市场上有许多工艺品可供我们选择。

但是经过我们的走访和调查问卷发现虽然人们越来越重视民间的√山草香★√手工艺品,但是现代流行手工艺品仍是主流,特别是在年轻群体中大多数消费者还是会购买现代流行饰品。

因此,我们针对此问题来调查发现有以下几点影响着目前的市场:

①首先是目前的市场的量决定了消费群体的购买方向,在商及及店铺中发现民间手工艺依旧很少,这就影响着人们对他的关注度。

②核桃雕花工艺本身的工艺现在也影响着他的市场,此工艺目前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核桃雕刻,也要经过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每道工序都凝集了艺人的心血。

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雕刻出精细的图案,大多艺人制作粗狂,所以这让一部分粗狂的作品无法在市场中立足,也就得不到人们的重视。

③民间手工艺品虽然另有新发明和引进的电进钻、打磨电机等制作机器,其刻画雕凿工艺主要仍有手工操作完成。

所以有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这也与现代工艺品形成一定的差异,但这同样这也是手工艺的优势,每一件作品都包含着艺人的思想和情感,具有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独一无二。

四、结语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类智慧的结晶,一个个构成了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特有的文化,而这个文化并不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他得以支撑这个地域的信仰。

东岸核桃雕花工艺就是这样的,其中不仅蕴含了人们对审美的表达,还在一个个小小的核桃中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所以在这个方面,他不单单是一件民间工艺,更是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影响而形成人们的精神支柱。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民间手工艺,艺人也在努力的将手工艺的艺术美,生活美,劳动美相互结合起来,手法和内容上也在大胆创新,但是一味的追求技术而忽略了艺术也是不行的,有的一味追求“小”和创新而忽略他的本质和艺术价值,要有思想,所以,我们在民间工艺品中依旧要努力追寻他的本质。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上面这5篇河南文化小论文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河南文化小论文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化相关论文2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先人的智慧结晶,记录了国家的历史与发展,其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是提升学生对我国文化认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

而小学语文是学生认识历史,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段,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因此,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增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全面提升。

以下,笔者就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诗词解析中渗透传统文化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教材中蕴含大量古诗词,而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

但是,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过于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忽视诗词中传统文化的讲解,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为改善这一情况,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古诗词所蕴含传统文化的讲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的美感与内涵。

以小学语文中贺知章的《咏柳》这首诗为例,本诗是一首七言绝诗,全诗短短28字就描绘出春柳的葱翠袅娜与生机勃勃。

诗中“妆”“裁”“剪刀”等字眼更是用的恰到好处。

在为学生讲解完相关教学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柳”字主题的学习。

可以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学习完本首诗,再看到‘柳’字,你会想到什么?”或“你认为柳可以形容什么?”问题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同步为学生展示柳树、柳条等相关图片,并鼓励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通过这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更好的吸纳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在课文讲解中融入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课文大多出于古今大家之手,课文中蕴含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

但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为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忽视了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导致教学效果无法发挥最大化。

针对这一情况,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观念,在课文中积极融入对传统文化的讲解,以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以小学语文中《孔子拜师》这篇课文为例。

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文与弟子规中“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这一内容相结合。

课前,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孔子相关的故事、影视剧等导入教学,并为学生适当介绍一下孔子这个人物。

在学生对孔子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出《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并提出相关问题。

如:“孔子在拜师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又为什么不远万里去拜老子为师呢?”“从孔子向老子拜师这一事件中你又学到了什么道理呢?”问题设置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自由阅读课文,生生讨论的时间。

然后随机抽取学生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在学生讲解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弟子规中“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这一内容为学生解释说明。

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谦虚、勤奋、好学的品行。

三、在课外实践中延伸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篇幅有限,已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此,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实践,借助实践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阅读对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定时组织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阅读活动,以便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而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如传统文化阅读主题、童话故事阅读主题等。

在传统文化阅读主题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三字经、弟子规、论语、成语故事等我国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

以“三字经”为例,学生在读三字经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以理解为主进行阅读,可以借助相关的历史故事理解三字经中“仁、义、诚、敬、孝”以及做人的道理。

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妙,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3

摘要:烹饪高等教育作为淮扬菜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将非遗文化与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结合面临着诸多困难。然而,大师工作室的建立、现代学徒制实行以及资源库的建设,为淮扬菜的文化传承以及课程教学进行了有效对接。

关键词: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非遗;传承;课程资源;淮扬菜

1研究背景

扬州是古运河滋养起来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几千年以来,经过几代王朝的繁荣发展,为扬州三把刀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又逼迫并推动扬州先民怀揣三把刀背井离乡、艰苦创业。如今,扬州三把刀已成为扬州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开国第一宴也成为声播全国、享誉世界的服务业品牌。扬州作为淮扬菜系的发源地,为烹饪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烹饪人才。其中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是江苏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江旅游职业学院、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扬州中瑞酒店职业学院是三所大专院校,其中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在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升格为公办大专院校,其他两所为民办大专院校;扬州旅游商贸学校、扬州生活科技学校为中专校。经过他们的烹饪教育为全国餐饮业、教育系统每年输送大量的烹饪人才,尤其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为全国烹饪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每年为全国培养烹饪工艺与营养教育人才。

2“大师工作室”创建

成立大师工作室是我校顺应时代的发展,落实教育深化改革、升格转型的需求,学校升格转型以来,学院强化师资内涵建设、凸显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人才培养质量出发点的,以烹饪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为目标,集中资源与产、学、研、社会实践共同培养人才,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满足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设集专业教学、社会服务、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校内综合实习实训基地。深化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以加快推进本校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进一步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为目的,积极发挥技能带头人技术创新、传授技艺的带头作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精湛技能和工匠精神技能人才队伍,稳步提升本校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发挥高技能教师技术攻坚和技能革新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淮扬大师工作室”,先后有全国烹饪大师薛泉生、“舌尖上的中国”居长龙、中国面点大师陈恩德等14位淮扬菜大师。“淮扬菜大师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淮扬菜饮食文化的传承、淮扬菜工匠精神的延续以及淮扬菜的发展。以工作室为平台,着力开发研究淮扬传统名宴,恢复淮扬传统蔡的工艺制作标准。并发挥传帮带作用,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对年青厨师进行技艺传授。为淮扬菜的国际化发展出谋划策,营造出了淮扬菜烹饪技艺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淮扬菜大师工作室主要有三个任务。首先是系统地整理淮扬经典菜肴的品鉴标准、制作标准、通过媒体等平台将这些标准视屏化、普及化;其次,将在这里构建淮扬菜的学术体系,为中国淮扬菜申请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打好学术基础;最后,将通过大师工作室构建一个传统的淮扬菜的产业联盟,通过一系列的市场运作方式,为淮扬菜特色产业链开拓出一条美食文化市场的新路子。可以助推淮扬菜传承下去。

3现代学徒制在烹饪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始终以贴近市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技能性人才为宗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与市场所需脱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企业的认可,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在原有框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体现的优势。在时代需求的大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孕育而生。现代学徒制的主要体现形式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参与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实施等。有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中的每一门课要以校企共同培养模式开展,教学形式多样化。专业课程设置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依托,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企业参与完成师带徒的教学。技能学习与普通文化素养学习相结合,工学交替、理论学习与实践并重,培养目标从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为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现代学徒制能正常实施需要签好“三份协议”,即学校与企业、企业与学徒、学校与学徒。

4“扬州三把刀”淮扬菜子库课程资源建设

扬州“三把刀”是旅游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享受幸福生活、体验“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通过资源库建设,可以促进旅游休闲各类紧缺人才培养,推动传统的服务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淮扬菜子库建设按照“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建设要求,以“健康文化传播、传统技艺保护、课程体系创新”为建设重点,通过标准引领,搭建资源库总体框架;以文化为主线,实现资源集成创新;突出应用,确保资源的高效使用;创新机制,促进资源库持续发展,真正达到面向人人可用,建设能学辅教,传播淮扬菜文化的目的。传承与创新扬州淮扬菜文化及传统技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融合,建立符合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联合政校企行共同建设的,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容量、共享型、互动式、可持续的资源库教学和管理平台,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服务业人才,推动传统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该资源库建设以传承“非遗”文化,发扬工匠精神为主线,挖掘扬州“三把刀”技艺之精髓,建设“厨刀”“剃头刀”“修脚刀”的文化传承、工艺技法、非遗保护、测试题等模块,更好地适应现代的“互联网+”模式,符合“能学、辅教”的功能定位,建成信息化、国际化的专业资源库,服务于产业发展需求。按照资源层次和课程属性可分为标准化课程和个性化课程。实现职教专业资源库融入职教日常教学应用四大场景,贯穿职教教学全过程,服务资源库四大用户。重点在教师教学、学生自学、社会培训、文化传播等方面推广应用。“扬州三把刀”历史文化———淮扬菜子库建设目标与内涵:全面介绍淮扬菜饮食文化,具体内容包括淮扬菜历史、淮扬地方饮食文化特点、淮扬菜地方特色、淮扬菜人文文化等方面,向全国各地展示淮扬菜饮食文化的窗口;淮扬菜传统技艺与创新建设目标与内涵:研究淮扬菜烹饪制作工艺上的标准化、细微化,是一个比较系统的教学内容,以操作视频、模拟动画等形式介绍淮扬菜肴、点心制作过程中常用的烹调技法,包括刀工处理方法、加热方法、成形方法等;淮扬名菜名点建设目标与内涵:介绍淮扬地区传统经典菜点的文化背景、原料选用、加工制作及评价等内容,配以文字、图片作辅助介绍;补充和完善淮扬地区的各种名菜和大菜等内容;淮扬菜宴席设计建设目标与内涵:为淮扬菜宴席历史文化的资料库,以时间为轴线,收集了从古至今的淮扬菜集聚区的各种宴席来源和制作经历,此处体现了淮扬菜文化的博大精深;淮扬菜传承人建设目标与内涵:以扬州为主的淮扬菜大师为传承,建立了淮扬菜文化传承人名人库。以文字、图片形式介绍近代、当代淮扬菜大师、名师的成就及“经典菜品”。淮扬菜的传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通过工多种方式方法对传统淮扬菜文化的挖掘,可以更好地、不定期地让更多地淮扬菜展示在世人面前,让扬州美食闻名于世。

参考文献

[1]季鸿崑。淮扬菜的振兴和江苏地区的烹饪教育[J].美食研究,2017,34(1):40-44.

[2]史红根,王全云。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与烹饪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J].食品界,2017(6):148-149.

如何写河南民俗文化(精4

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这些词汇或许大家都不陌生。看到它们你马上会联想到河南,因为它们是河南旅游的“王牌”景点。你来过河南吗?你了解河南旅游的现状吗?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一说河南的旅游。

河南的旅游曾经在全国有很高的地位。旅游界流行一句话:中国旅游看“三南”:河南、海南和云南。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海南得天独厚的热带风光以及云南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一直为国人所乐道,也是中国吸引海外客源的重要招牌。河南地处中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河南旅游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劲头和日新月异的面貌。按其特色,河南旅游大致有七个方面的特点:古、河、拳、根、花、红、绿。 说到河南的古,想必谁都不会怀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河南休戚相关,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直到今天,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历史兴衰都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国的八大古都河南占了四个,9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有七座,几千年历史的尘埃积淀成了我们脚下厚实的黄土地,里面埋藏着秦砖汉瓦和唐诗宋词。地下一块不起眼的小瓷片没准是哪位皇上的御用品呢!河南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兴起于中原并且从这里四散开来。河南的古老让人肃然起敬。(代表景点:商城遗址、河南博物院)

河是指黄河。中国人习惯的把黄河比做是母亲,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她的浩浩荡荡、一往无前的性格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和寄托。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中国九个省区,九省中她惟独钟情于河南,给这里的人民留下了许多美好和不美好的回忆。许多统治者选择位于中原、濒临黄河的开封或洛阳作为自己的都城,给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由于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使得河床抬高,在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豫东一带常年受黄河水灾之苦,人民生活流离失所。河水过后的地面上一无所有,黄沙湮灭了曾经的繁荣,历史上诞生了“黄泛区”这个名词。如今的黄河经过治理柔和了许多。在三门峡你可以看到“高峡出平湖”的壮景,在郑州可以领略她“滚滚东逝水”的雄姿,到了开封又可欣赏到“地上悬河”的奇景,曾经的“黄泛区”商丘也大做黄河故道的文章发展生态旅游。黄河犹如一条玉带,把中原几千年散落的历史串了起来,结成一条光彩熠熠的项链。(代表景点:郑州黄河游览区,开封铁塔)

中原有两拳:少林拳和太极拳。它们不但在国内打出了声势,而且打到了国外。少林拳得名于少林寺,“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拳为先”。少林寺之所以蜚声海内外,在于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游客到少林寺不是冲着精美的寺庙建筑和虔诚念经的和尚,吸引他们的是少林功夫。现在很多的外国人也来到少林门下拜师学艺,他们不但学到了少林功夫和少林文化,同时也宣传了河南,吸引他们的同胞来河南观光旅游。相比之下,太极拳则注重“内销”。这种发源于焦作陈家沟的拳种已经在全国普及开来。在全国随便哪一个城市,早上公园里你一定会看到太极拳爱好者的那柔美的身姿。现在陈家沟建了太极拳纪念馆,越来越多的太极爱好者纷至沓来。世界首届传统武术节的举办使河南大赚一笔,名利双收。河南双拳出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代表景点:少林寺,陈家沟))

有位作家说过一句让人听起来有些嚣张的话:河南人是中国人的娘。其实这话不无道理。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称,炎帝和黄帝就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其后代一脉繁衍,产生出许多姓氏。按人口多少排出的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3个发源于河南,其中前五大姓氏(李王张刘陈)中李、张、陈均出自河南,王姓和刘姓最早的一支也在河南产生。每年有许多海内外人士来河南寻根拜祖。看到满头华发的华侨不远万里来到自己家族的祠堂,对着祖宗的神位三叩九拜、泣不成声,那虔诚的神态着实让人感到“根”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代表景点:新郑轩辕故里)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吟颂了河南两大名花---牡丹和菊花。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虽然牡丹遍及全国,但是提到她,人们首先还是会想到洛阳。传说武则天一日兴起,让百花在寒冬腊月开放,百花畏惧她的权势,次日纷纷破例开放,惟独牡丹拒不开花,武则天一怒之下把牡丹从京城贬到洛阳。牡丹到洛阳后昂首怒放,香溢八方,故牡丹又被称为“洛阳花”。洛阳气候温和,土壤适宜,适合栽培牡丹。每年4月15日举行的牡丹花会吸引许多爱美之人来一睹她的风姿。开封菊花的历史也很悠久,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就驰名全国。菊花姿色优美,色彩艳丽,不但有很强的观赏性,也有很强的民族性。尤其当万木萧疏、群芳凋谢的时候,惟独她临霜不惧,傲首独放,显示出其刚毅的性格。因此人们把她和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每到10月18日菊花会期间,漫步在古城开封的大街小巷,你仿佛臵身于花的海洋,红的、黄的、白的菊花点缀了古城,也点缀了人们的心情。两地以花为媒广招宾客。难怪两地百姓脸上的笑靥如鲜花般灿烂。(代表景点:牡丹花会、菊花会)

当前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踏寻革命遗迹、缅怀革命先烈”的红色旅游活动的高潮。河南,这片承载着创建共和国历史的红土地,在缔造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河南,追寻先辈足迹、踏访革命圣地的“红色旅游”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有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伟人故居、著名战争遗址、革命事件故址、革命烈士陵园和有时代特征的建设项目与单位等。前一段时间“红旗渠精神展”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展出,所到之处引起极大轰动,人们争相前去参观、学习,无不惊叹于林县人民在艰苦环境中的那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和英雄气概。坐落在省会郑州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已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重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长眠于兰考的黄河岸边,守望着这块他曾为之奋斗过的土地。这些红色旅游景点更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让我们增加了信心,激励我们为了幸福的明天而更加努力拼搏。(代表景点:红旗渠、南街村)

河南不仅有着悠远的人文旅游资源,还有着风光秀美、景色宜人的自然旅游资源。温暖的气候、丰沛的降水给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河南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河南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居全国前列,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河南占了两家。在发展绿色旅游方面河南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并且创造了“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这些在旅游规划、开发、营销方面的奇迹,倍受业内人士推崇。游客在苍山绿树间看飞虹直下,听溪水淙淙,他们就是点缀在河南绿色景区中的一朵朵“红花”。 (代表景点:云台山、重渡沟、鸡公山)

历史上曾有“逐鹿中原”的说法,如今许多人开始逐“游”中原。他们要在苍老的历史古迹面前与前人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要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得到一次心境的升华。大批的包机、专列、车队已经并且还在继续驶进河南,淳朴好客的河南人真诚欢迎四海宾朋的到来!

河南文化作文集(小学生版5

当写下这个题目时,是多么的自豪!看吧,这就是我们的河南,她是绽放在中原大地上如此耀眼的一颗明珠。

亲爱的河南,你知道么?发源于你的那些永恒又生动的文化,默默的承载了我们精神家园的守望;有你几千年沉淀与积酝下来的智慧,铸造了不断走向辉煌,不断搏击成功的传奇!你微笑着穿越沧桑,用那双有力的巨掌托起了博大精深的九州中心和源源流长的中华文明! 她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曾经是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享有人文盛誉的魅力。 她特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品种繁多的矿藏物产和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向我们展示它的朝气蓬勃和生机活力!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