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文苑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经典美文文苑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文苑经典美文【第一篇】

关键词:观果树种;古典园林;起源;演进;应用

中图分类号:S6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16802

1引言

观果树种在园林植物中地位独特,除观果外,还可以观花、观叶、观株,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中国古典园林中,对于观果树种的栽培与种植非常重视,且发展极早。历史文献中关于观果树种的记载有史籍、府志、歌集、小说集、杂记笔记、名人诗词歌赋、书信往来等。

2观果树种应用的起源

古时,已有园圃的经营。园,是种植树木的场地,此时的园圃种植多为果树。《诗经・郑风・将仲子》:“无逾我园”。毛传:“园,所以树木也”。据《周礼・地官》记载当时有设置“场人”,其职责是:“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z珍异之物,以食敛而藏之。凡祭祀、宾客,共其果z。享,亦如之”。场圃应是供应宫廷的公营果园或蔬圃。早期园林中种植的观果树种,主要用来食用果实或者提取染料、木材等。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果蔬纳入市场交易,民间经营的园圃亦相应地普遍起来,更带动了植物栽培技术的提高和栽培品种的多样化,同时也从单纯的经济活动逐渐渗透进人们的审美领域。

3观果树种应用的演进

生成期――殷、周、秦、汉

根据《诗经》等文字记载,最晚在西周时的观果树木已有栗、梅、栎、桑等品种。汉代,武帝就秦之上林苑加以扩建,见于文献记载的有桃、李、杏、枣、栗、梨、柑橘、桑等果木林,这些林木同时也发挥其观赏作用而成为观赏树木。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描写:“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榛,枇杷燃柿,柰厚朴。w枣杨梅,樱桃蒲陶。”《西京杂记》卷一提到武帝初修上林苑时,群臣远方进贡的“名果异树”就有3000余种之多,“梨十(即梨的十个品种)、枣七、栗四、桃十、李十五、查三、棠四、杏二、枇杷十株、橙十株、安石榴十株。”此外,武帝与西域各国交往频繁,许多西域的植物品种亦得以引进苑内栽植,如葡萄、安石榴等。上林苑内许多建筑物甚至是因其周围的种植情况而得名的,与果树有关的如葡萄宫、棠梨宫等。

此时,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为数甚少,园林的概念比较模糊。观果树种在苑囿中的应用已有初步的观赏性萌芽,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树种。

发展期――魏、晋、南北朝

北方的邺城有御苑“铜雀园”,毗邻与宫城之西,相传是曹操打算“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地。曹植《登台赋》曾谈:“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可见园内即有观果树木之栽培。邺城新建御苑,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城北的华林园,《邺中记》记载:华林园内多有名贵品种如春李、西王母枣、羊角枣、勾鼻桃、安石榴等。《洛阳珈蓝记・城内》也有详细记载,“景阳山南有百果园,果列作林,林各有堂。有仙人枣,长五寸……又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即熟”。除了华林园外,还修建了一些规模较小的御苑,如专门种植桑树的“桑梓苑”,《水经注・漳水》:“漳水又对赵氏临漳宫,宫在桑梓苑,多桑木,故苑有其名”。

此时私家园林开始频繁出现,《晋书・郭文传》“园中果木成林”,《陈书・儒林列传・张讥传》“所居宅营山池,植花果”。 南朝的文人士大夫热中营园,也善于鉴赏园林,并逐渐培养出了一种园林的审美心态。西晋大官僚石崇经营的一处庄园名为“金谷园”,潘岳有诗:“灵囿繁石榴,茂林列芳梨。”潘岳自己的庄园也在洛阳附近,种植有大片柿树、梨树、枣树、李树。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描写自己的家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派宁静、谐和的居住情调。

寺庙园林也开始种植观果树木,《洛阳珈蓝记》多次提到寺院种植果树的繁茂情况,如:“京师寺皆种杂果,而此三寺(尤华寺、追圣寺、报恩寺),园林茂盛,莫之与争”;景林寺“寺西有园,多饶奇果”;法云寺“珍果蔚茂”;“文觉、三宝、宁远三寺,……周回有园,珍果出焉”。

与生成期相比,此时期的园林规模由大入小,观果树种的应用加入了更多的自然造法,种类也有所增加,并且私家园林、寺庙园林也开始应用,尤其是种植了这类植物的庄园,成为隐士们“归田园居”、“山居”的精神寄托。

全盛期――隋、唐

禁苑在长安宫城之北,即隋代的大兴苑,禁苑范围辽阔,其内有梨园、葡萄园、芳林苑(种植樱桃)。著名的大明宫位于长安禁苑东南,苑林区山上遍植花木,尤以桃花最盛。李绅《忆春日太液池亭候对》曾写道:“草乘香辇王孙长,桃艳仙颜阿母栽”。华清宫是皇家的温泉宫室,其苑林区山麓分布着若干以花卉、果木为主题的小园林兼生产基地,如石榴园、西瓜园、椒园、冬瓜园等,其他所用品种见于文献记载的有桃、李、梅、海棠、枣、榛子、石榴、紫藤等,还生产各种果蔬供应宫廷。

唐代的私家园林更为兴盛,普及面也更广,文人园林也开始兴起。史载扬州青园桥东,有裴堪的“樱桃园”,园内“楼阁重复,花木鲜秀”,景色之美“似非人间”。周r《潘司马别业》写:“寒深抱晚橘,风紧落垂杨”。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流寓成都,建“浣花溪草堂”,并曾写下《诣徐卿觅果栽》。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在庐山修建了“庐山草堂”,《与微之书》中写道:“红榴白莲,罗生池砌”。《白居易诗集》中所提到的观果树种有:樱桃、紫藤、枣、桔、杜梨、荔枝、杏、桑、桃、李、梨、石榴、枇杷等。

寺观园林此时也极为兴盛,几乎每一所寺、观之内皆繁花似锦、绿树成荫,此时果木花树多有栽植,而且往往有一定的宗教象征寓意。此外,位于大明宫之北的翰林学士院,“院内柿子、木瓜、杏、李、桃、葡萄”等诸多品种的观果花木,大多由诸翰林学士自己种植繁衍起来,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绿化方式。

此时是观果树种发展的全盛时期,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转折期又有所升华,“中隐”的思想体现在植物的种植中;观果树种在寺观园林和公共园林中的应用已经逐渐广泛,并且被赋予一定的含义。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尤炜:中国古典园林中观果树种应用的历史发展研究园林与景观

成熟期一――宋代

宋代浮华、奢靡的社会风气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大量修建,太平兴国年间由政府编纂的《太平御览》,从953卷到976卷共记录了果、树、草、花近300种。宋代的皇家园林艮岳是历史上著名的人工山水园,宋人李质、曹组《艮岳白咏诗》中提到有关果树的景点名有:杏岫、桃溪、榴花岩、枇杷岩、梅渚、海棠屏、橙坞、海棠川、仙李园等。琼林苑在东京的外城西墙新郑门外干道之南,入苑门即见,“大门牙道皆古松怪柏,俩傍有石榴园、樱桃园之类,各有亭榭”。

宋代的私家园林中,归仁园内“中有竹千亩,南有桃李弥望”;李氏仁丰园是花木品种最齐全的一座大花园,“桃、李、梅、杏,各数十种”;俞氏园“旁植名药奇草,薜荔、女萝,丝红叶碧”。洛阳的私家园林有大片树林而成景的林景,如梅林、桃林、杏林等。

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进而达到文人化的境地,有部分寺观园林开始开放任人参观,均是“四时花木、繁盛可观”、所到之处皆“杏花如绣,莺啼芳树”。

宋代的私家造园活动最为突出,皇家园林都深受其影响,观赏植物包括观果树种由于园艺技术的发达而具有丰富的品种,并且在造园中广泛应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皇家园林在此时兴起建设高潮,这个高潮奠基于康熙,完成于乾隆,乾、嘉年间,终于达到全盛局面。观果树种在宫廷、帝王别苑中多有种植。

江南私家园林此时大放异彩。拙政园,建于明代,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其厅榭精美,花木繁茂,数个小院内皆有果树种植。建有枇杷园,古诗有云:“枇杷树树香”、“枇杷花里闭门居”,园内枇杷郁郁葱葱,每当成熟之时,嘉实亭枇杷树结成累累金丸,故又称“金果园”。 玲珑馆东侧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是著名的“海棠春坞”,院内海棠两株,有道是“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此外,影园、寄畅园皆种有梅、杏、梨、栗、玉兰、垂丝海棠、绯白桃花等。

元、明、清初的园林上承两宋,也有发展和变化,私家园林达到顶峰,江南园林就是其代表,也充分应用了观果树种,并且采用了一定的种植手法和赋予了其人文意义。

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

清王朝进入乾隆时期,因乾隆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生平喜好山水,对造园艺术也颇有见解。观果树种在西苑、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以及行宫御苑(静宜园、静明园)、离宫御苑中多有栽种。

江南私家园林在明末、清初已十分兴旺的基础上,到清乾隆年间更进一步趋于鼎盛的局面。扬州园林在此时是黄金时代,城区园林遍布。网师园在苏州城东南,始建于南宋,后来几经废兴,到乾隆年间才改名“网师园”,“小山丛桂轩”之南是曲折的太湖石山坡,其南倚较高的园枪而成阴坡,山坡上种以腊梅、海棠、梅等。拙政园始建于明初,光绪年间中部的拙政园归官署所有,几经变迁改造,植物配植丰富,花果树木齐全,太湖中的诸岛多有种植柑橘,每当秋季橙黄翠绿之景十分引人注目。

此时城市及近郊的寺观,都很重视本身的庭院绿化。北京的大觉寺、法源寺均有银杏、枣、梅、海棠、玉兰等的种植;潭柘寺银杏古树极为著名。

此期的园林继承了上代的传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封建文化末世衰颓的迹象,西方的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观果树种的应用几乎得心应手,并且有了固定的种植模式和丰富的人文含义。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4~124.

[3]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4~34.

经典美文文苑【第二篇】

梦里花开了又落,你来了又走,渐行渐远的'是熟悉的身影。明日,是海鸟和鱼的距离,是天涯与海角的距离。逝水无痕,风轻云淡之际,再回首往事,只见灯火阑珊人影渺茫。————题记

初春的清冷划过心门似冬未去,留在指尖的不是余温而是沉沦,很明确心里那份执着,淡然沉静。我期待,期待一种幸福的存在,可是总在灯火阑珊处迷惘了视线。

喜欢把自己静静地放在一个安静的角落,然后任由风雨来打磨那些有刺的棱角,留下了一道道沧桑的年轮,数着它们就像数着那些繁星。原以为书里童话故事是如此的逼真,可现实世界很奇怪,在爱的国度里,总是要有千百次的错过,千百次的回头再转身,都只是为自己的心寻找一个温暖的归宿。

总听见热恋的情侣说要看天长地久有没有?想知道曾经拥有的够不够?是谁的诺言淡化了幸福的画面?又是谁的轻柔放肆了永远这个概念?然而,我们只是沧海中的一束橄榄。很遥远的瞬间,遮住了想要哭泣的脸,感叹这个世界的痴缠赋予了太多的伤感,黑夜只属于睡眠,只有在灯火阑珊处才能偶尔看见路过的永远。迷惘的视线开始留恋于身边的温暖。

后来,知道了时间是最好的沉淀剂,唯有记忆犹存。有快乐,有伤悲,有无奈也有瞬间的默契。也许只因我们盛大青春时那场美好的邂逅吧!

青春散场,陌路天涯。此时此景,物是人非。此情此忆,只为曾经的绽放。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只剩下孤寂的淡光和黑色的夜。遥看远方,那份思念散尽天涯路畔……

一场烟花的盛会,在星空下上演,华丽的上场,孤寂的落幕。惊艳的瞬间,激起那些温馨的画面,可谁知烟花易冷了无痕迹。唯有伊人独自默念。

是谁为谁唱起黑夜的挽歌,是谁在黑夜里流泪,是谁为谁许下永恒的承诺,太多的问题找不到答案,就像人生总要留下遗憾,也许不完美的才叫做真实,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牵手是缘分,擦肩亦是缘。回首,我们每天都与那些陌生的抑或是相识的人来来往往擦肩而过。

人活一生,太多的过客匆匆,好似漂浮的灯火模仿这流星的陨落,一瞬间的美丽匆匆的结束,正如三毛说的那样,走的最急的往往是最美丽的时光。我们永远都是大世界里的小人物,我们无法与上天的安排相抗衡,我们无法改变岁月在脸上留下的沧桑,正如我们无法改变世人看待我们的目光。

只为花香,何必让自己太受伤,静静的在远处观望,守护着自我的心伤,不让你看到我流泪的凄凉,不要你感受我内心的小小彷徨,岁月的长廊,装载这无尽的迷茫,远走后还留下的感伤,记忆里的石木椅还安静的在风声中彷徨。

如今,世事沧桑,荏苒时光,我们奔波流浪。在闲余的空隙,你是否会凝望有我存在的方向?看星空下的烟花,你又是否会忆起那个陪你守望街头的人?

晚风徐徐吹来,吹乱额前的发丝,吹起我们的流年,也吹走我对你的思念。还记得你曾说,不管我们走多远,心都在一起。我笑着回答说,汝若不弃,我亦不离。你脸上露出上扬的弧度。

早已习惯去离别的车站张望,看人来人往,有人归来,有人离开。谁在等待谁的归来,谁在送谁离开?有开怀的笑也有无言的泪。而我,没有欢笑亦无泪落。

此去经年,竞是如此长久,春秋几度轮回,你却杳无音迅。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只有默默的守候……

今夜,我为你点燃一场烟火的盛会,为你浅唱一场独角戏。而此刻,你又在哪里?

烟花虽美,却只能成为星空的点缀。华丽上场,孤寂的落幕,就如上演我们的故事。远在天涯的你,一丝春风,是否能让你听到我的呼唤?远处灯火阑珊,只盼伊人归来,只为再一次的擦肩而过……

繁花散尽,我们都曾有过的青春过往。只因在灯火阑珊的那份落寞与执着。简单而明确,犹如飞蛾扑火的爱情,带着青春才有的印记,在岁月里湮灭。那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迷恋,扑向那个人,如同扑向一种神秘的宿命,就像飞蛾不能抗拒火焰的诱惑。

橘红色的光芒在它眼里有着说不出的吸引力,让它带着盲目的决心飞奔而去,连火焰也不能抗拒它毁灭自己的决心,于相遇交融的瞬间,燃烧闪亮的异乎寻常。

谁说年轻时我们不懂爱,如果这都不算爱,还有什么值得回忆和期待?比如牵着手抱着花束,在大街上招摇过市;比如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只为给她过一个生日;比如站在楼下等几个小时,只为了见她一面……

没人能在川流不息的岁月里止步,不知不觉间,我们变得成熟或圆滑,谨慎或怯懦。对身边人,我们吝惜所有表达爱的语言,对陌生人,每说一句话之前都在脑海中想了又想。

葛朗台守着的是他的金子,我们守着的是爱的承诺和勇气,那些带些疯狂的,一往无前的爱恋,被我们刻意封存,时间久了或完全遗忘,或者偶尔想起,在心里笑自己傻。即使觉得傻,却从不觉得不值得,即使很青涩,却从来不觉得后悔,即使当时被伤害,如今想起来却依然很美好的,那就是初恋时的爱情。

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没有谁愿意一直为谁始终等候,我们各自有着各自的方向。背影虽已走远,可是,在远走的路上,却有我的祝福陪伴左右。

夜,静静的漫长,雨,不停的落下,思念,在灯火阑珊处久久飘荡……

文苑经典美文范文【第三篇】

一、前言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在当代,权力占着比较大的位置,因此对于艺术和园林建筑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秦始皇统一后,随着咸阳人口的增多,开始修建宫苑,规模宏伟壮丽,极尽富丽奢华以彰显其权力。正如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的:“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可见修建之精美之奢华。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可见建造之雄伟之声势浩大。由此可见秦汉时期出现大规模宫苑的皇家园林大都以其气势恢宏为主。虽然所打造的皇家园林主要是来围合建筑,但在园林形式上,为了与皇家的风格相映衬,皇家园林主要是注重景观效果,风格越奢华大气越好,所以大都种植奇树异卉,养禽鸟百兽,聚土为山,聚水成池,利用白然山水营造人工山水景观使其成为特色,所以在白然山水和人工打造上都和农业水利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上林苑在农业中的发展

就以上林苑来说,上林苑始建于秦始皇时期,是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其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白然山水环境。而当时的农业和皇家园林就造就出了人类历史上的成就,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皇家园林不单为观赏游乐而建,可以从上林苑中建筑名称来看,扶荔宫、葡萄宫以及蚕宫等,这些都是以农业相关来命名的宫殿也表现出当时宫苑中的植物景观,可看出皇家园林也注重农业的生产。而到了西汉时期,除利用苑囿进行农业生产之外,还用作农业试验场地。椒房的出现说明当时宫苑温室己初步掌握控制室温的技术,而且“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的行为也体现出植物引种和栽培试验活动。

同时当代农业的发展也通过当时汉使从西域带回的苜蓿、石榴、核桃、葡萄等植物,通过引种试验,成为了很普遍的经济作物,上林苑的消极影响在于:皇上为了广开苑囿而没有考虑到老百姓的需求,从而农户的农作就受到了制约,而靠近上林苑的田地也被征作皇家苑囿之地,苑内农业活动较之前少了很多,影响了农业生产。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武帝命太中大夫吾丘寿王在今二桥镇以南、终南山以北、周至以东、曲江池以西的范围内,开始扩建上林苑,并有偿征收这个范围内民间的全部耕地和草地,用以修建苑内的各种景观。如此巨大的皇家园林,在建设之初就受到了常侍郎东方朔“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的谏阻。历经昭、宣二帝之后,到元帝时,因朝廷不堪重负而裁撤了管理上林苑的官员,同时把宜春苑所占的池、田发还给了贫民使用。成帝时,又将“三垂”(东、南、西二边)的苑地划给了平民。可见皇家园林可和农业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下共存,但有利有弊,等到了利益冲突的时候,物极必反,便导致了秦汉时期园林与农业的悲剧发生。

三、皇家园林在农业水利景观方面

在中国封建时期,社会进入农业文明后,人对农业水利有了一定的认识,开始开垦耕作农田,修建水利灌溉工程,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也随之提高,因此统治阶级开始建造各式的园林,想在园林中表现自己所欣赏到的景色、或者表达的思想和寻求的精神寄托。就如秦汉时期建立起皇家园林上林苑的阿房宫,秦王赢政就把自己的思想赋予在景观中来凸显他的权利之大。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内,农业作为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会被任何一个统治者所重视,农业景观作为农业一种表现形式,与古代园林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农业景观的发展

农业景观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中都有所表现的不同。在殷、周时期,《诗经·大雅》的“灵台”篇中有写道“王在灵囿,鹿鹿牧伏;鹰鹿灌灌,白鸟篙篙”,意思是文王在巡游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画而,可见文王是把走兽飞禽作为一种景观来观赏了。由此可知,当时的囿不仅作为农业生产,也是一种农业景观。而农业景观在这里也是一个生产的基地,游览也是它附带的一个功能。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果蔬开始以贩卖的形式出现,因此民间经营的园圃也相应的普遍起来,更带动了植物栽培技术的提高和栽培品种的多样化,同时也从单纯的经济活动逐渐渗入人们的审美领域。相应的,许多食用和药用的植物被培养成为以供观赏为主的花卉。老百姓在住宅的房前屋后开辟园圃,既是经济活动,还兼有观赏的目的,而园圃内所栽培的植物,一旦兼作观赏的目的,便会向着植物配置的方向上发展,从而赋予园圃以园林雏形的性质。可见,园圃作为典型的农业景观,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其经济意义远大于观赏意义。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的社会人们也还是会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开辟园圃,说明农业在某些程度上有极大的影响。

(二)秦汉时期的农业景观

到了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天下,开辟了皇家园林的先河,其农业景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宫”这个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的皇家园林内,正如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风格,农业景观生产生活必须的农产品的作用在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观赏作用以及引种种植新奇植物基地的作用以此来搭配皇家园林。例如汉武帝时兴建的葡萄宫就是一处引进葡萄而加以培育繁殖的园场建筑。而同一时代的扶荔宫也是,在现代相当于是一个专类植物园,扶荔宫以荔枝为主,同时种有奇草异木。而“苑”作为当时皇家园林的另一种形式,其内涵广博,功能复杂。如西汉时期的上林苑即具备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军训、生产等项功能,乃是名符其实的多功能的活动中心。苑的生产功能与皇室的生产活动、经济运作的密切关系,尤为值得注意。西汉时,某些皇家园林与某些官营的农、林、牧业生产基地都使用同样的称谓。譬如“苑”,既是指离宫别苑而言,又作为官营牧场的泛称,以养马为主,兼牧牛、羊。

显而易见,在离宫别苑的诸多功能之中,生产功能占着重要位置。农业景观在这里兼有生产性、游赏性等多种功能。但是农、林、牧、渔等产业占地不少,“生产基地”的比重很大,我们可以把离宫别苑看作是多功能的庞大的“皇家农业庄园”。到了东汉,皇家园林的数量不如西汉之多,规模远较西汉为小。但园林的游赏功能上升了,逐渐向景观配置方面发展。而且东汉时期出现了之前并不多见的私家园林。东汉时期,越来越多的地主农业瓦解,从而促进了一些庄园的发展,而庄园一般远离城市,所以多为私家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东汉中期以后,帝王荒淫,吏治腐败,许多文人出身的官僚由于不满现状、逃避政治斗争所带来的灾祸和迫害,纷纷辞官回到白己的庄园隐居起来,成为庄园主。他们的物质生活虽不如在朝居官的锦衣玉食,却也能保证一定的水准。精神生活则能远离政坛是非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回归田园的大白然怀抱,充分享受诗书酒琴和园林之乐趣。东汉的农业庄园经济为隐士们提供了田园牧歌式的场所,它既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家园。这样,农业景观既是生活的来源,又是淡薄宁静的精神生活的象征。

总的来说,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初期,主要是以皇家园林为首,私家园林较少。园林的最初形式“囿”、“园圃”源白于农业景观,无论在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中,由于生产力的局限,农业景观的生产功能始终占据主要的地位,但观赏功能逐渐提升。从以上对于农业景观与中国不同时代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农业景观最初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的比重很大,同时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

在水利方而,由于上林苑是一个天然的山水环境,所以上林苑水系是将自然河流湖泊和人工湖泊相结合起来,它包括关中地区灞、浐、沣、涝、鱊、滈、渭、泾诸水,以及长安城附近以昆明池为核心的池沼群。其规模宏大,基本上涵盖了大部分的主要河湖,堪称是中国皇家园林中大型水景的典范;上林苑水系功能设置全而,它开创性的赋予园林水系以供水、航运、防洪、军事、生产等诸多功能,同时建章宫是历史上第一座具备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它首创园林水景的“一池二山”模式,影响深远。其次,昆明池等池沼起到水库的作用,为城市供水和调蓄洪水,并用于灌溉。,昆明池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其它池沼如镐池、太液池、沧池、初池、牛首池等,都有调蓄洪水的作用,在水利工程方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四、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与农业水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上林苑中的农业水利景观为主要分析点,得出在秦汉时期农业景观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水利方而也做了措施来围合园林景观使其更加美观。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人们对于白然山水风景审美观的确立和“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同时也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古典园林越来越朝着自然风景式园林发展,农业景观逐渐被弱化,成为附属的景观或者象征性的景观以表达某种意境或者寓意,如将农业水利作为某种生态主题来围绕。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所采用的方法越来越纯熟,越来越向高科技技术方而发展。现代农业在各种技术手段的作用下,不仅在产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也在体现规整、理性的同时具有明显的景观价值,反映出更多的美学意义。

文苑经典美文【第四篇】

[关键词]《晋书•文苑传》;文学思想;服务政教;“缘情”;尚 文采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063-02

《晋书》是唐代的一部大型官修正史。由房玄龄等人撰。《晋书•文苑传》之序、论赞部分,字里行间充溢着撰写者对文学、文学家的评批之词。笔者拟紧扣住这些饱含了史臣文学思想的重点语词进行鉴赏、分析,进而归纳出《晋书•文苑传》的文学观。通过探讨,笔者认为《文苑传》的文学观为:服务政教、“缘情”、尚文采。即文学具有政治教化功能、文学创作是“缘情”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服务政教和吟咏性情,文学应该高度重视文采美。

一、文学具有政教功能

《文苑传》开篇即溯文学之功用,指出文章具有政治教化功能。“夫文以化成,惟圣之高义;行而不远,前史之格言。是以温洛祯图,绿字符其丕业;苑山灵篆,金简成其帝载。既而书契之道聿兴,钟石之文逾广,移风俗于王化,崇孝敬于人伦,经纬乾坤,弥纶中外,故知文之时义大哉远矣!” 首句“夫文以化成”指出文学具有政治教化功能,接下来站在政治角度把文学的作用提到“移风俗”、“崇孝敬”、“经纬乾坤,弥纶中外”的高度,将文学与政治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文中所说的“书契”、“钟石之文”,皆是圣贤之人表情达意工具,这些用语言文字组织而成、饱含圣明高义的文章,可以达到“移风俗”、“崇孝敬”、“经纬乾坤”的政教作用。

《文苑传》开篇即提出文学具有政治教化功用,可见史臣对文学服务政教功用的极度重视。

二、文学具有“缘情”特质

《文苑传》结尾“史臣曰”部分,指出文学是“缘情”的。“史臣曰:夫赏好生于情,刚柔本于性,情之所适,发乎咏歌,而感召无象,风律殊制。”这段文字讨论了文学与情性的关系,强调了文学的抒情性特征。文学“缘情”而发,“本乎情性”;文学之发生,源于情感抒发的驱使;文学是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情感是作家创作的前提,文学作品的情感特征和作品风格,完全植根于作家的情感感受和个人的思想性格,思想情感和情性的不同,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缘情”说,指出了文学的情感表现特质。

三、尚文采以便服务政教和抒情

《文苑传》在开篇的序和结尾的论赞中,指出为了更好地服务政教和服务情感表达,文学必须讲究文采美。

服务政教要求讲究文采美。“夫文以化成,惟圣之高义;行而不远,前史之格言”,指出文学承载着重大的政教作用,所以写作、记载、传承就很重要;而文章又由语言文字构成,鄙于辞则意不得其传,所以就对文章的语言文字提出要求:必须对文辞加以整饬、修饰,即讲究文采美,使文章更具影响力、更好地传道表圣、服务政教,不致“行而不远”。

“缘情”特质要求讲究文采美。史臣曰:“夫赏好生于情,刚柔本于性,情之所适,发乎咏歌,而感召无象,风律殊制”,他们认为文学是“缘情”的。接下来“应贞……极形言之美”,其他诸家“遒迈”、“宏论”、“美”、“学艺优瞻,笔削擅奇”、“风流可尚,擢秀士林”、“绮靡”、“朗”,高度赞扬形式宏大富赡、文辞雕琢华美、文风典雅清丽、情感遒劲畅达之文。即情感的驱动导致萌发著文的“冲动”,而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作家调动文采之笔,成就出优美、畅达之文章;内在情感的表达,需要文采之笔来抒发。综上,服务政教和情感抒发,都要求文章讲究文采美。

此外,为了更好地印证、强调对文采美的极度重视,史臣们还在《文苑传》开篇序中上溯了自周代末年至晋代的文学史,勾勒文学史时紧紧围绕文章要讲究文采美,不惜溢美之词高度评价了这一时期富于文采美的文学家及其文章,并直陈要以富于文采美的文章为典范,来做文采美之文。另外,除了在开篇序中倡导和强调文章讲究文采美,史臣在《文苑传》结尾的论赞中再次重申文章的文采美,并赋予这样的文士和文章极高的文学地位。也就是说,《文苑传》的开篇和结尾都紧紧抓住文章要讲究文采美的观点不放。

上溯晋代以前的文辞家,着力强调文章要讲究文采美。“荀宋之流,导源自远,总金羁而齐骛,扬玉而并驰,言泉会于九流,交律诣于六变”。赞扬“荀宋”这些赋体文学的开创者和初期的实践者们“言泉会于九流,交律诣于六变”,即文章文辞雄辩、韵律美妙、滔滔不绝。接下来,“西都贾马,耀灵蛇于掌握,东汉班张,发雕龙于绨椠”。贾谊、司马相如、班固、张衡,均是汉大赋的著名作家,“灵蛇”、“雕龙”二词均喻锦绣文才,史臣赞叹了汉大赋作家文章文采华茂、绚丽繁缛。继之,“文宗郁起,三祖叶其高韵,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澡绚,彬蔚之美,竞爽当年”,史臣用“祖”、“子”这类敬语尊称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并誉他们为“文宗”――文章大家,落脚于他们文风“高韵”、“丽则”、“澡绚”、“彬蔚”,即词韵清高、华丽雅正、文采富丽。尤其欣赏曹植“独彼陈王,思风遒举,备乎典奥,悬诸日月”,赞其文风刚健挺拔、典雅深奥兼备。可见史臣追溯晋前文学家,均着眼于他们文章的文采美。

上溯晋代文辞家,同样着力强调文章要讲究文采美。“及金行纂极,文雅斯盛,张载擅铭山之美,陆机挺焚研之奇,潘夏连辉,颉颃名辈,并综采繁缛,杼轴清英,穷广内之青编,缉平台之丽曲,嘉声茂迹,陈诸别传。至于吉甫、太冲,江右之才杰;曹毗、庾阐,中兴之时秀。信乃金相玉润,林荟川冲,埒美前修,垂裕来叶。今撰其鸿笔之彦,著之《文苑》云。”① 这段话高度评价了晋代的文学家,张载、陆机、潘岳、夏侯湛、应贞、左思、曹毗、庾阐等人,称赞他们文章文采美。先赞扬了张载、陆机、潘岳、夏侯湛这几位文章好地以至于“陈诸别传”来详述其“嘉声茂迹”的文学家,着眼点赞他们文章之文采:“张载擅铭山之美”,指的是张载有名的《剑阁铭》。《剑阁铭》全文仅仅184字,文章宛转相成,从自然地理角度自然转入社会历史角度,其写剑阁,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如亲临亲历,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美的享受。通篇是极规整的四言句式,对仗较严格。善用夸张、对比手法,多用典故,体现出了很高的写作技巧。接着论陆机“焚研之奇”――陆机文章之美令同样是文章大家的陆云要焚毁笔砚;“潘夏连辉”――潘岳、夏侯湛文章华美、锦绣光彩、青史留名,以至于他们能够“颉颃名辈”,原因归根于他们文风“综采繁缛,杼轴清英”、“穷广内之青编,缉平台之丽曲”,即绮丽繁缛、韵律和谐、内容包罗万象。其实在《晋书陆机传》中唐太宗亦高度赞叹陆机之文采:“文藻宏丽,独步当时;言论慷慨,冠乎终古……其词深而雅,其义博而显……百代文宗,一人而已。”可谓辞采、声韵、义理兼备。夏侯湛在《晋书》本传中被评为“文章宏富,善构新词”,即文章富丽、文辞雕琢润饰。其实,对于陆、潘之文风,其他文学大家也是持此看法的,如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赞》中谈到:“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缛旨星稠,繁文绮合”,同样指出了他们文风华美、精于雕琢、富丽。接下来史臣们的笔锋转到除去陆、潘、夏外的《文苑传》传主应贞、左思、曹毗、庾阐等人,并告知之所以把这些人物及其文章选入《文苑传》,亦因看重他们文章文采美:“金相玉润,林荟川冲”,即内容与形式齐美,佳作创作不穷。可见史臣对晋代文学家的评批和选录,也是着眼于文采之美。并且直陈这些富于文采美的文章可以“埒美前修,垂裕来叶”――能够和前代的贤人比美、能够给后世留下典范,所以史臣才择其“鸿笔之彦”,留下典范。即史臣留下的典范是文采美之文,直倡做文章要讲究文采之美。

结尾的论赞再次重申看重文章的文采美。论赞中高度评价文采美之文,“极形言之美”,“遒迈”、“宏论”、“美”、“学艺优瞻,笔削擅奇”、“绮靡”、“朗”、“俱谐振玉,各擅锵金”、“遒文绮烂”、“缛藻霞焕”,称赞华美褥丽、雕饰绚烂、遒劲畅达的文风。

综上所述,《文苑传》的序和论赞部分的语词间折射出《晋书•文苑传》的文学观:文学具有重大的政治教化功能、文学是“缘情”的,为了更好地服务二者,必须重视文章的文辞之美。即服务政教、“缘情”、尚文采。

[注释]

①房玄龄等:《晋书•文苑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92,第2369页。

② 房玄龄等:《晋书•陆机陆云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54,第1487页。

48 9214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