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言文(汇总9篇)
《论语》汇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探讨伦理、政治、教育等主题,强调仁义礼智,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践行这些教诲?以下是阿拉小编整理的《论语》文言文相关范例,供您参考借鉴,感谢支持。
《论语》文言文 篇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
小题1:根据上述内容,概括“仁”跟“礼乐”“志”的关系。(2分)
答:
小题2:朱熹引程颐的话:“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志有大小之分,请对三人的.“志”作简要评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仁”是“礼乐”的内核(本质),“志”是“仁”的外在表现(体现)。
小题2:子路愿将车马轻裘与朋友共享,轻财重义,有爱人之心,表现了对仁的追求;颜渊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把劳苦之事加与他人,是心中有仁而不违仁,其境界是子路无法相比的;孔子要让老人安逸,对朋友信任,关心年轻人,以人为本,心怀天下,境界最高。
《论语》文言文 篇2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踰 同:逾)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靈公》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
①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②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③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来做枕头,这样做我很快乐。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不值得关心)。”
④敝緼袍:敝,破坏义。緼,乱絮。古无木棉,袍皆以絮。絮之好者称绵,如今之丝绵
狐貉:以狐貉之皮为裘,裘之贵者。
其由也与:《檀弓》,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家语》:子路为亲负米。则衣敝緼袍乃实况,非设辞。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此《卫风雄雉》之诗。忮,害义。嫉人之有而欲加以害伤之心也。求,贪义。耻己之无而欲求取于人。臧,善义。若能不忮不求,则何为而不善?
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引诗以美子路,子路终身诵之。是以一善沽沾自喜,将不复于道更求进,故孔子复言此以警之。或说:不忮不求以下当别为一章。今按:不忮不求,正承上敝组狐貉之对立来,分章则义不见,今不从。
先生说:“穿着破旧的绵絮袍,和穿狐裘的人同立在一起,能不感为耻辱的,只有由了吧!”“《诗经》上说不忮刻,不贪求,这有什么不好呀?”子路听了,从此常诵止此诗。先生说:“这样又何够算好呀。”
⑤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磨快他的工具。我们住在这个国家里,就要敬奉那些贤能的大夫,结交那些仁德的士人。”
“为仁”,培养仁德,修炼仁德。子贡问如何培养仁德,孔子回答怎样做事。敬奉贤德的大夫,结交仁德的士人,目的.是为了培养仁德,人的才德,是经过磨砺熏陶形成的;工匠磨快他的工具,目的是为了做好他的工作,工匠的工具是经过切磋琢磨形成的。二者一个是为了培养仁德,一个是为了做好工作,把做事比喻成为仁。做事须要锋利的工具,培养仁德须要敬奉结交贤德之人;有了锋利的工具就能做好事情,有了学习贤人的机会就能培养仁德。
此文明确地告诉人们,培养仁德必须深入社会进行磨砺,以谦恭的态度尊重贤德之人,以真诚的行动结交仁德之士,有了这样的机会和环境,就能成功地修炼仁德。
注釋:
(1)“善其事”,做好他的工作。“善”,做好。“事”,工作。
(2)“利”,磨鋒利。“器”,工具。
(3)“事其大夫賢者”,“事”,敬奉。“友”,結交朋友。
⑥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⑦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哪个更强些?”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啊!”
《论语》文言文 篇3
述而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参考译文】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论语》文言文 篇4
论语一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一则翻译: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论语二则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论语三则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论语四则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论语八则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提示】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论语八则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论语八则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论语八则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
《论语》文言文 篇5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文言文 篇6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先生,指孔子) (而:连词,表顺承)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指学到的知识) (亦:助词,也) (说:同“悦”,愉快,高兴) (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吗)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朋:泛指朋友,可以译成“志同道合的人”)(自:介词,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了解,知道)(而:表转折)(愠:恼恨,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 (而:顺接连词) (知:领悟) (新:新的东西)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师:老师) (矣:表陈述,了)
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指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 (而:表转折,却、可是)
(思:思考,动脑筋) (则:连词,就) (罔:迷惑而无所得) (思:空想) (学:认真学习)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教导) (女:同“汝”,你) (第一和第六个知:指对待知与
不知的正确态度) (之:代词, 代指孔子的训言) (乎:语气词,吧)(知:知道) (后两个之:指代事物) (为:动词,就是) (是:指示代词,此,这,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态度)
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谓:称为) (之:他,指孔文子)
(也:表疑问,呢)
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聪敏) (而:表顺承)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下问: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询问,这里指向人请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是以:“以是”,因此)(之,他,指孔文子)(也,表陈述,可不译) 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静默,不说话) (而:表修饰,地) (识:记住)(之:指学习所得的东西) (而:表顺承) (厌,满足)(倦:厌倦)(何有:有何,有什么) (于:对) (哉:表感叹,呢)
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老师,这里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焉:相当于“于之”,在里面)(从:跟从、遵循,这里指学习)
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1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择:选择) (其:他们的) (而:表顺承,相当于“就”)
(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 (启:启发,开导) (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 (发:启发) (举:提出,举出) (隅:方角) (反:类推) (则:就)(复:答复)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论语》文言文 篇7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课文下面注释: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经常地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文后练习:
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附加练习
1、阅读理解。
①选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②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是。
③讲学习态度的句子依次是
④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依次是
2、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并任选其中三个造句或写话。
成语:
造句或写话:__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案:
1、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择善而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论语》文言文 篇8
文言文阅读
《论语》四则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 罔_____________
(3)可谓好学也已矣 好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2)罔:迷惑
(3)好:喜爱 或:喜好、喜欢
2.(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3.“略”。
《论语》文言文 篇9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2.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二、原文
1.子(1)曰(2): “学而时(3)习(4)之,不亦说(5)乎?有朋(6)自远方来,不亦乐乎(7)?人不知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2.子曰:“温故(10)而知(11)新,可以为(12)师矣(13)。”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4),思而不学则殆(15)。”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16)而好(17)学,不耻(18)下问,是以(19)谓之‘文’也。”
5.子曰:“默(20)而识(21)之,学而不厌(22),诲(23)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4)?”
6.子曰:“三(25)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26)善者而从(27)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曾子曰:“吾日三省(28)吾身(29)--为人谋(30)而不忠(31)乎?与朋友交(32)而不信(33)乎?传(34)不习乎?”
8.子曰:“见贤(35)思齐(36)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子贡问曰:“有一言(37)而可以终身行(38)之者乎?”曰:“其(39)恕(40)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41),任重而道远。”
1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42)得之,不处(43)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44)也。”
12.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45),不成人之恶(46)。小人反是。”
14.子曰:“富而(47)可求(48)也,虽执鞭之士(49),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5.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50)为(51)乐之至于斯也。”
16.(点)曰:“莫(52)春者,春服(53)既成,冠者(54)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55)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56)点也!”
三、注释
(1)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这里指孔子。(2) 曰:说。
(3) 时:时常,常常。(4) 习:温习,复习。(5) 说:通“悦”,愉快,高兴。
(6) 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7) 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
(8) 愠:怨恨,心里不满。(9) 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10)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11)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12) 为:做。(13) 矣:相当于“了”。
(14) 罔:通“惘”,迷惑不解。(15) 殆: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16) 敏:聪明。(17) 好:爱好,喜欢。(18) 耻:认为可耻。
(19) 是以:因此。(20) 默:暗暗,私下。(21) 识:记,记住。
(22) 厌:满足。(23) 诲:诱导,教导。(24) 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25) 三: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几”)。(26) 其:他们,他们的。
(27) 从:采纳,听从。(28) 省: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29) 身:自己。
(30) 谋:谋划,商量办法。(31) 忠:诚心诚意。(32) 交:交往。
(33) 信:诚实。(34)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35) 贤:指德、行优秀的人,贤人。
(36) 齐:看齐。(37) 一言:这里指一个字。(38) 行:遵守,奉行。
(39) 其:大约。在这里是表推断的语气词。(40) 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
(41) 弘毅: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42) 道:方法。
(43) 处:据有,取。(44) 去:背离,抛弃。(45) 美:好的。
(46) 恶:坏的,不好的。(47) 而:如果,表假设。(48) 求:求得,追求。
(49) 执鞭之士:这里意为低微的官职。(50) 图:料想。(51) 为:作,这里指欣赏。
(52) 莫:通“暮”。(53) 春服:春天穿的单夹衣服。(54) 冠者:成年人。
(55) 咏:歌唱。(56) 与:赞赏。
四、译文
1.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4.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低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5.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6.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7.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8.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9.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10.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11.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追求的,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就不应该拥有。贫穷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该抛弃仁义之道。”
12.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行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
13.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相反。”
14.孔子说:“富裕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我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15.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叹道:“没有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16.(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穿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夫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五、内容
1~3论述了学习方法,4~6论述了学习态度。
1.提出学习要复习的观点。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3.要辩证地看待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
4.要谦虚好学。
5.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
表明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的句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哪一句话表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9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道德修养,多自省,讲恕道。
7.做人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8.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与落后的态度。
9.(孔子回答子贡问题)。
孔子认为有一句话可以拿来作为终生遵守的准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14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有追求、抱负,对富贵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
10.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11.孔子赞成人们追求富与贵,但要“以其道得之”。
12.表述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而后言。
人应该把行为端方和勇于实践放在第一位(孔子认为言与行的关系):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3.孔子主张“成人之美”。
14.富裕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职,孔子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孔子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15~16告诉我们: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15.表述孔子听了美好音乐的感受,要求人应该有多方面的爱好、才能。
16.提倡人的自然常态,人要和大自然亲近。
上一篇:爸爸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精编1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