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能力测试范例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汉语能力测试范例优秀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汉语能力测试【第一篇】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就业创业特殊政策;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应届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多达735万人,201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34万人。随着制造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市场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小,庞大的毕业生群体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据《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内蒙古自治区内共有53所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左右。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难题,将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1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

文献综述

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和进展,但是聚焦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研究较少。目前,关于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研究日益增多,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石冰(2012)结合凯恩斯就业理论,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愿失业和雇用市场的利益分歧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他认为可以通过政府改善宏观调控、高校转变培养模式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吴桐(2018)对内蒙古高校中女大学生的毕业就业现状展开了调查研究,并给予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刘彦君(2017)对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展开了研究。綦群高(2007)对新疆少数民族应届生的就业形势展开了调查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家庭情况、大学生、企业这三个方面。敬莉(2008)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将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

大学生就业是整个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与国内普通应届生、内蒙古汉族应届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有着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正视并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将推进民族平等和国家繁荣。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关注到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除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之外,还应用到了实地走访的调查方法。调查数据为分析影响因素和给出解决对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2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就业背景

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背景受到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的影响。根据《内蒙古自治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内蒙古地区总产值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和%。2009年至2019年,就业人数不断增长,就业弹性一直处于稳定水平。截至2019年年底,内蒙古内共有53所高等院校,在校生共万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左右。

培养现状

目前,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而逐渐成为社会的“大众教育”,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总量在不断上升,上升速度也在增加。但是由于社会无法提供与应届生数量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且就业率远远低于汉族大学生的就业率。

人才需求分析

在多民族融合的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对多民族聚集区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有着重要意义。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跃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党委和人民政府采取多手段、多渠道的方式选用少数民族人才,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

就业形势SWOT分析

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优势是掌握专业知识和双语技能,相比较于少数民族非大学生,他们具备汉语的交流和书写能力;相比较于汉族大学生,他们又多掌握了一门民族语言。

3内蒙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原因

客观原因

经济发展的因素

目前全国的经济已不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转型迫在眉睫,制造业的转移制约了就业岗位的大量提供。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承受下行压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内蒙古的53所高校在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时,会按照政府政策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照顾,招收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资质要低于汉族学生。

学校专业与就业市场脱节

在当前的高校培养模式下,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所需、就业市场严重脱节。学校的专业设置并没有将市场作为导向,专业结构调整缓慢,使学生的培养方向与市场所需出现较大偏差。

主观原因

未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少数民族毕业生受到年少成长环境的影响和家庭成员的影响,就业观念相对落后。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时依赖政府和学校的安排,在创业时不主动寻求市场机会,往往错失良机。

自卑心理突出

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生长在农牧区,受到风俗习惯和语言障碍的影响,他们容易抵触校园内的群体交流。在就业的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出于自卑,不敢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不愿意寻求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语言、宗教的影响

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入校前必须通过汉语能力测试,但他们的母语毕竟不是汉语,灵活应用汉语对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还具有一定难度。语言差异、宗教差异、饮食习惯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

4解决内蒙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对策

政府层面的对策

维持经济稳步增长,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首先,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失业率会下降。因此,自治区政府必须紧跟中央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保证就业市场的需求不下降。其次,地方政府应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内蒙古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推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内蒙古旅游经济;推进农牧业向现代化的转型,走上效益型生产之路;鼓励发展中小微企业,发展少数民族聚集区的经济,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回家乡发展事业。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狠抓基础教育落实

内蒙古自治区要从基础教育抓起,给予少数民族学校一些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农牧区学校与发达地区学校间的交流,缩小两者间的教育差距。

学校层面的对策

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要建立符合地区特点的就业指导体系,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就业知识的积极性。高校要摒弃旧的指导观念,在校内进行调研,征求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真正的就业指导需求。高校应设置创业孵化基地,对有意创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给予指导帮助。

丰富社会实践内容

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要培养蒙语授课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

个体因素的对策

提高自身竞争力

学生应意识到信息化时代对求职者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要主动提高自己对计算机、英语的应用能力,弥补自身与汉族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提高汉语水平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汉语水平是阻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须习惯在生活中使用汉语进行表达,加大汉语书籍的阅读量。

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

少数民族大学生应理性认识自身水平,接受新的就业观念,理性选择就业地区和就业岗位,尝试自主创业。

5结语

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到生长环境、宗教风俗的影响,接受的基础教育要落后于汉族学生,汉语应用水平较低,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政府要稳步发展经济,保证就业市场的需求量;高校应当转变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提高自身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抓住一切机遇,投身社会的建设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吴桐。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成因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2]杜惠敏,綦群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思路、模式、机制创新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06-110.

[3]刘彦君。内蒙古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4]敬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3):38-41.

汉语能力测试【第二篇】

关键词:对比分析理论;英语教学;应用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和其他因素的干扰,教师会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难或问题,并在表达、写作等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不仅仅是英语,学生在学习任何与自己母语不尽相同的二语时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二语的词汇、发音或语法与母语相近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相对的轻松,反之,他们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以至于出现许多错误。许多语言学家们发现,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比分析汉语与英语之间的相同与不同,这样有益于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所教授的英语知识,并能对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着重学习。对比分析理论不仅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对比分析理论的发展与内涵

(一)对比分析理论的发展过程

20世纪50年代,CharlesFries在《TeachingandLearning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把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和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将对比分析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他指出“最好的教材是这样的教材:它的立足点是一方面对所学外语进行平等的描写,加以仔细的比较”[1]。随后,RobertLado于60年代在《Linguisticsacrosscultures》(《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也提到了对比分析理论,他同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系统地对比母语和二语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别,来预测或描述学生学习过程中引起或不会引起困难的模式。[2]Fries和Lado提出的对比分析理论标志着现代应用对比语言学的成立,使其成为语言学的分支并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崇,这一理论的产生是由于外语教学需要、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三者共同推动和促进的结果。

(二)对比分析理论的内涵

对比分析理论是语言学的分支,着重于研究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化等方面的异同,致力于完善外语教学机制,从而找出学生习得外语过程中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对比分析母语与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其中二者相似的部分对于学习者来说是相对简单的,而二者的差异部分则相对困难。对比分析理论着重于对比和分析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因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来预测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或可能会产生的错误,也可以推断出学生的母语对外语可能造成的负迁移或干扰。通常来说,对比分析理论一般有两种使用方法。一是用于预测,也就是先验性的方法,即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英汉语的不同从而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困难和问题。这类使用方法作为人们在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是由Banathy,Trager和Waddle在《TrendsinLanguageTeaching》一书中提出的,也是在对比分析理论发展历程中公认的、最有说服力的使用方法[3]。这些语言学家认为,在对比分析理论中,语言学家、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的任务是去发现两种语言的不同;教材编纂者的任务是根据不同而选择性地着重某些部分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教材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增加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和能力;外语教师的任务则是认识到这些不同并做好准备教授学生。对于我们英语学习来说,这种方法可以将英汉语的语言系统进行对比,包括语法、语音和词汇等,从而预测英语学习过程中将遇到的困难,并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机制。二是解释,多用于解释分析,也就是后验性的方法,即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解释和分析,以此避免再次发生同类错误。一般情况下,这类方法只针对错误分析中发现的多次发生的问题进行解释。在学界中,这两种使用方法一直争议不断,有些语言学家认为预测性的分析最为重要,解释性的分析则可有可无,但有些语言学家则认为预测性的分析有时预测出的错误或问题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并不会出现,而有些经常出现的问题对比分析方法则很难预测出来,因而解释性的分析更为有效和有说服力。至今,我们仍不能非常肯定地对这两种使用方法孰轻孰重下定论,笔者看来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将这两种使用方法相互结合,继而从多角度、多方面补充和完善英语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习得二语。

二、对比分析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比分析理论应用于英语教材编纂

Hall(1968)提出,不顾学习者母语语言背景而编写的统一、标准的教材时代已经结束,外语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实践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应更接近于各学习者的母语习惯[4]。由此,对比分析理论可以应用于英语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和教材等材料的编纂。通过对比分析,教师可以将常规教学与英汉语之间语言系统的差异相结合来确定难易程度并有规律、有级别的进行教学,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突出英汉语的不同,在教材中有针对性地对某些语法现象进行介绍和联系,如英汉语中冠词的不同方面[5]。

(二)对比分析理论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

通过对英汉语的语言系统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在语言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非常有可能受到他们的母语的干扰,在我们所讨论的情况中主要指汉语的语言结构、习惯和文化对英语的干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注意并深入了解二者的不同,从而尽量顺应这些差异以防止产生某些错误。事实上,即使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了英汉语的差异,但由于他们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或能力有限,并不能对这些差异进行归纳或总结规律并完全避免使用时的错误。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就学生来说,需要他们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进行英汉对比的学习习惯;就英语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帮助和指导学生尽量克服在学习英语中所受到的母语干扰、知识匮乏等学习障碍,创造一定的英语学习氛围,尽量避免汉语的干扰并使其仅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工具,恰到好处地使用汉语进行知识点讲解等。例如,当英语教师在对学生教授某一种与汉语差别较大或较为相似的语言系统时,会有意识地将其与汉语的语言系统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某类知识的印象。而对于某些学生经常将汉语带入英语学习的情况,教师也不必过于要求他们完全脱离汉语的语言系统或思维定式,完全用英语的思维去表达或思考在短时间内是不太可能实现或达到的[6]。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针对某些方面的英语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翻译知识,从而逐步引导他们走出固定的汉语思维模式,以适应英语的表达方式。

(三)对比分析理论应用于英语测试

除了常规的英语考试,也会有一些英语测试用于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设计考试内容时,经常会在答案中预设一些干扰选项,从而检验学生是否真正习得了某一方面的知识,这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经常混淆而产生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多数情况下来自语内和语际错误,即英语自身特殊性和汉语对英语的干扰程度[7];在确定测试难度时,根据对比分析英汉语的差异性,可以认识到二者差异最大的知识部分,从而将这些知识作为难点而融入测试试题中,提升难度,也能将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或成果进行分级,如专四、专八等英语能力测试。因此,在制定英语能力测试试题时,必须要用到对比分析理论才能科学有效地测试出学生真实的英语能力。

三、结语

汉语能力测试【第三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纵观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大趋势下,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安排以强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如下:

传统文学底蕴深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最为固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复兴、繁荣、理性和回归四个阶段。

教学内容较为固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积淀相当深厚,它是一股强大的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目前所用的教材、考试方法、授课方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上。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在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上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缺乏将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及市场需求完美结合起来的创新性人才。

创新能力培养较少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培育下,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比较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考,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

2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意义

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概念是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开发与有效利用。重视思想上学者传统知识的错误观念影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形成一个全方面的、多层次的新型教育观,走最终以质量取胜,以创意取胜的道路,以适应经济时展的需要。其次,确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性能力的目标是学用结合,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锻炼。在现代素质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再次,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品牌专业,其研究对象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新的语言现象,新的语用方法,这些新的语言现象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改善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文学审美能力侧重于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他们今后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文基础,承担审美能力培养的学科主要是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等课程。文学审美能力包括文学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高级文秘的审美能力应放在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生动的语言形象,运用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和方法进行富有独创性、针对性并且能够收到理想效果的方法学习,从而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审美能力。

优化教学环节,培养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对秘书而言,沟通的主动性和高效性为其立足之根本,高级秘书的沟通能力则有着更高的要求,然后,从现实情况来看,秘书沟通技巧的培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要求的语言交流能力切合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要求,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靠古今汉语、语言学、逻辑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秘书职业素养。从优化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在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中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进而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创造精神。

汉语能力测试【第四篇】

关键词翻译教学;民族文化输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换成另一种语言,是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语码转换,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1]多年来,我国的英语翻译教学往往过于强调对西方文化的输入,汉语语言文化在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往往处于“零设置”的尴尬局面,导致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患上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因此,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平衡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使学生在习得目的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中国文化的准确英语表达,是目前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对外文化传播与翻译教学

党的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王刚毅在2016年全国翻译研究战略论坛致辞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在全球话语权的建立,而要在国际社会建立话语权,离不开翻译。赵启正认为,打造软实力必须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译者要熟悉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国故事,还要能跨越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2]。也就是说,有效的对外文化传播仅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还应熟知中国民族文化,并且了解外国语言文化与政治环境,在外语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准确地将中国故事表达到位。翻译作为一种双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两种文化传递、交流的过程,即交际双方应能够充分发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又能够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翻译人才的民族文化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对外文化传播。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在谈及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时提出,在素质方面,要具有中国情怀,重视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对中国文化怀有赤子之心。译者应当有文化自觉,不仅谙熟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同时还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3]。为实现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中国文化的导入必将成为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翻译课堂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翻译能力,使其能有效地运用所学文化知识与翻译技能介绍传播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推介意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对外文化传播能力。

二、英语专业学生民族文化翻译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了河北工程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大三与大四学生汉语文化知识英译能力方面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问卷在问卷星平台上发放,匿名作答,共收回电子问卷124份,所有题目均设置为必答题,回收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该问卷共21道题目,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个人基本信息,有3道题目;二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估,有8道题目;三是学生汉语文化知识英译的自我评估,有10道题目。

(一)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分析。该问卷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考察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结果显示,在听说方面,%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听懂内容比较简单的英语广播电视内容,只有约10%左右的同学能够基本听懂正常语速的英语广播电视节目;%的同学能够与英美人进行简单交流,%的同学认为自己与英美人交谈时常常词不达意,约10%的同学甚至基本不能与欧美人进行交流。在读写方面,有%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读懂有一定难度的英语文章并理解其意义,25%的同学认为即使借助词典也不能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章;%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写出多种体裁的英语文章,但是%的同学认为自己写出的文章错误很多。翻译方面,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在英译中方面比较熟练,但是中译英时问题较多,%的学生表示相对于英译汉,汉译英更难,%的学生觉得英译汉与汉译英都非常困难。通过对问卷的分析不难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现状不满,分别有%的同学认为造成其语言能力不理想的原因在于自身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的学生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学习以考试为中心,忽视了语言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讲课的内容方式,学习的环境以及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如学时数,班容量等因素也成为制约其语言能力水平提高的原因。因此,大部分学生虽然在学校通过了应试语言能力测试,但其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远远不够。同学们希望通过加大学习时间和精力、调整学习方法并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

(二)学生汉语文化知识英译能力分析。该部分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汉语文化知识英译的掌握程度、以及汉语文化知识英译水平对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影响。有3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汉语文化知识“非常了解”或者“比较了解”,%的同学了解程度仅为一般。而关于汉语文化知识英译,%的同学了解程度为一般,30%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仅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比较了解”。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家乡风俗习惯了解程度不够理想,约38%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家乡风俗习惯汉译方面“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仅有不到10%的同学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掌握程度较好。有超过九成的同学认为其对汉语文化知识的了解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翻译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绝大多数学生相信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有必要向外国人介绍本民族或本地域的文化风俗习惯,他们认为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课程中有必要导入汉语文化知识英译的内容,然而%的同学认为在他们实际所学习过的翻译课程中,汉语文化知识英译的内容虽然涉及过一些,但是还不够。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翻译课程在汉语文化知识的导入以及汉译英的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有所欠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不够,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方面的熏陶,并且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翻译教学改革与民族文化输出能力培养

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应突出民族文化输出能力培养,即如何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改变现有与教、学相关的各种结构,实现翻译教学的目标,达到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目前,大多数英语专业要求教师课堂使用英语授课,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英语意识”,增加对英语语言的感受[4]。然而,如果过于强调对英语语言文化的输入,容易使学习者忽视母语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保证英语水平提高的同时,通过提高汉语水平提升翻译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十分重要。不论是英语专业还是翻译专业,翻译课程设置都应当逐步地、适当地增加汉语言文化内容。比如可以增设中国文化、汉语言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在翻译类教学内容选材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内容,例如儒家文化思想,传统节日风俗等,还可以将我国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元素加入教材中,以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其文化自信[5]。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应当积极地探索突出汉语文化输出能力训练的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以及网络教学手段,形成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与课下训练、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的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涉及到的西方文化延伸到中国文化,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适当增加学生汉语读物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汉语文化素养。此外,还应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机会,例如举行翻译比赛,模拟翻译会场,成立翻译工作坊,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翻译实战机会。

(三)考核方式与内容改革。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现在外语专业课程尤其是翻译课程测试中,把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以体现。在平时的翻译教学中,应尽量将测试内容与形式多样化,例如在题型,选材,作答方式与时间,开闭卷形式等方面根据课程特点与受试者水平进行灵活掌握[6]。

(四)加强教学人员业务素养与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翻译教学人员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应注重自身学习与发展。一方面,教师应当积极参与翻译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与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引导学生重视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即文化交流与互动是双向平等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两种文化同等重要,应当受到同样的重视。此外,机器翻译以及人工智能翻译在近年来迅猛发展,而众多翻译教学人员对此缺乏足够的关注,这也将成为翻译师资队伍培训的重要议题之一[7]。

四、结语

48 5390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