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导】优质的范文往往能节省您大量的写作时间,让您的办公学习游刃有余,以下是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社区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所有,轻松搞定再也不用加班熬夜了,希望下面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社区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篇1:

为打造社区减灾平台,构建各谐美好社区。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社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周活动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工作,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良好的社区学习氛围。我社区通过展板、宣传栏等形式面向居民进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面向不同人群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老人和少年儿童开展火灾自救知识宣传。针对居民开展关于地震等灾难的相关知识宣传。

通过宣传,使居民不断增强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动员广大居民相信科学,不听信谣传,当好联络员,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形成全社区广泛参与的群防体系。

二、开展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为引起社区全体居民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增强居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结合本地区防灾减灾工作实际和我社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消防应急疏散实施方案,细致安排部署活动的实施步骤和操作办法;假定演练背景,根据活动总体要求,明确指导思想、社区及辖区单位在活动中的具体职责。

我社区高度重视此次演练活动,预设一幢楼内发生险情,演练开始:报警器响起、社区居民安全有序进行紧急疏散转移。演练总体情况良好,群众顺利转移、疏散,但是也体现出一些具体问题,如有些居民忘记在疏散过程中用毛巾捂住口鼻。

三、建立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防灾减灾工作是关系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民生工作,必须在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我社区通过此次活动加强了对居民的防火知识宣传,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避灾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形成全体居民共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另外我社区通过加强责任制建设,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建设,为防灾减灾工作打好基础。

四、存在问题

此次综合减灾创建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不强。通过宣传接触,我们发现有些居民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都有待大幅度提升。

2、防灾减灾活动欠缺,训练时间不足,对居民的.教育效果不够明显。

五、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针对特别人群,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有效提高老人、儿童及青年群体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其防灾减灾能力。

2、增强防灾减灾活动数量。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等活动,增加防灾减灾技能培训的次数,使居民得到切实有效的教育和训练,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社区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篇2:

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提高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应急反应能力,健全防灾、减灾、避灾、救灾防范机制、责任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升社区应对灾害能力和防灾、减灾、避灾、救灾科学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责任,完善防灾、减灾、避灾、救灾的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凡在本区内发生的气象灾害(台风、水灾、冰雹、暴雨、雷电、大雪)、地质灾害(地震)、生物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因安全事故产生的火灾、毒气灾害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符合启动条件的,适用本预案。

第三条根据灾害预警和灾害发生后的具体情况,由海陵区社区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视情启动三级报警预案,即红色报警预案、黄色报警预案和蓝色报警预案。

第一章组织机构

第四条建立区“社区减灾平安行”活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区政府分管区长担任,成员由各职能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内,办公室主任由民政局分管局长兼任,灾情发生后领导小组立即转为救灾减灾指挥部。

第二章预防演练

第五条加强社区防灾、减灾、避灾、救灾演练,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增强全体居民的素质,夯实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基础。

第一款开展宣传教育。在社区居民中开展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工作宣传,利用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和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营造浓厚的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氛围;整合社区资源,利用社区文化宣传机构和场所,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在社区图书室、星光老年之家加挂防灾减灾宣传图板;重视加强青少年的防灾减灾教育,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减灾能力。

第二款重视骨干培训。加强与民政、地震、人防、消防、公安、文化、卫生、教育、红十字会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制定社区防灾减灾骨干培训学习计划,组织对社区居民、单位、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培训,提高科学化水平。

第三款组织防灾救灾演练。利用适当时机进行灭火、防震、逃生自救、搭建室外避难场所等社区救灾减灾演练,使社区居民熟悉掌握救灾减灾技能,提高自救保护能力。

第三章红色报警预案

第六条启动条件:辖区内发生特大区域性自然灾害(第二条所列范围),由区救灾减灾指挥部统一下达红色警告预报。

第七条指挥系统:指挥全体成员迅速到达指定位置,按各自分工立即开展工作。

第一款根据指挥部统一指令,迅速进行人员转移、灾区隔离、组织抢险、医疗救护、生活安置、灾情调查、后勤保障等,随时保持相互联络(根据需要架设临时专用通讯线路),准确掌握灾情程度,迅速组织救灾。

第二款根据灾情种类和灾害情况,指挥部及时向各社区居委会、驻辖区单位发出红色警报,各社区居委会迅速向居民群众发出红色警报,及时组织居民向指定疏散地域集结;驻辖区单位及时组织救灾减灾应急分队向指定区域集结,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第三款指挥部要及时掌握、通报灾情,根据实际情况,部署紧急抢险救灾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将灾情种类、时间、地点、范围、伤亡人数、损害程度及重要设施受损情况,迅速向上级救灾减灾指挥部报告。

第八条人员就位:接到市、区指挥部的指令后,社区救灾减灾总指挥要立即下达红色警报指令,部署社区各副总指挥按分工到达指定区域,组织实施紧急救援。同时,指挥部成员要迅速联络有关单位和各救援队,奔赴受灾区域,组织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第九条实施抢险:灾情发生后,指挥部全体成员按照各自分工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第一款机关干部救援队、社区义工志愿救援队、民兵应急分队、治安协警员救援队分别按指令进行紧急救援。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由专人(社区义工志愿者)负责抢救转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受灾群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救助。

第二款由驻辖区部队组成的紧急抢险救援队,按指令赶赴重灾区参加抢险。

第三款由驻辖区医院(第四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室)组成医疗抢险救护队,救治受伤群众,对受灾群众进行体检和灾区防疫工作。

第四款由公安、综治、民兵、协警员组成的治安保障队,负责灾区治安管理、交通管制和安全保卫,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

第十条人员疏导:灾情发生后,根据指挥部统一指令,各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居民迅速转移。

第一款安置区域:迅速组织居民转移到指定的室外避难场所,如遇特殊情况,及时报指挥部。

第二款组织

转移:指挥部根据居民转移情况,组织应急救援队在各避难场所搭建帐篷,设置救灾减灾临时指挥小组,负责居民临时安置、发放生活用品、组织医疗救护,启用储备救灾物品,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第十一条灾后重建:灾情过后,指挥部要立即协调有关部门,组织人员进行灾后重建。

第一款对倒塌房屋进行修缮,对危房进行加固处理;

抢修线路,修复供水、供电设施,尽快恢复通讯;组织居民重建家园,重建社区。

第二款根据受灾情况,对受灾居民进行社会救助,在社区内组织社会互助、向政府申请临时救助或灾害救助。确有重大困难的,请示上级给予重点救助,确保灾后居民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病能医治。

第四章黄色报警预案

第十二条启动条件:辖区内发生重大局部区域性自然灾害(第二条所列范围),由区救灾减灾指挥部统一下达黄色警告预报。

第十三条指挥系统:掌握、通报灾情,根据实际情况,部署紧急抢险救灾工作,指挥部成员在第一时间内根据总指挥的`安排,迅速到达指定位置,按分工开展工作。

第一款根据指挥部统一指令,迅速组织灾区居民转移,对灾区进行隔离,组织医疗救护抢险,对受灾群众进行生活安置,准确掌握灾情程度,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第二款根据灾情种类和受灾情况,指挥部及时向相关社区居委会、驻辖区单位发出黄色警报,社区居委会接指令后迅速向居民发出黄色警报,组织有关居民向指定疏散地域集结;有关驻辖区单位组织救灾减灾应急分队集结,按指令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第三款指挥部应及时将灾情种类、时间、地点、范围、伤亡人数、损害程度及重要设施受损情况,迅速向区救灾减灾指挥部报告。

第十四条人员就位:按照区救灾减灾指挥部的指示,组织实施紧急救援的有关事宜。迅速联络、组织社区义工志愿救援队集结,按指令奔赴受灾区域,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第十五条实施抢险:指挥部成员按照总指挥指令,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第一款机关干部救援队、社区义工志愿救援队、民兵应急分队、治安救援队分别按指令集结,及时进行紧急救援;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由专人(社区义工志愿者)负责抢救转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受灾群众在短时间内得到救援。

第二款医疗抢险救护队集结,按总指挥指令对受伤群众进行救治,负责灾区防疫工作。

第三款驻辖区部队组成应急抢险救援队集结,按指令赶赴灾区参加抢险。

第四款社区治安救援队,按指令对灾区治安、交通和安全开展工作,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

第十六条人员疏导:灾情发生后,相关社区居委会根据指挥部的指令,按照第十一条第一款划分的区域对部分居民进行转移安置。

第十七条灾后重建:灾情过后,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灾后重建工作。对倒塌房屋、危房、线路、水电等基本生活设施,协调有关部门尽快恢复正常;对受灾居民进行必要的社会救助,根据实际情况,向政府申请临时救助或灾害救助,确保居民基本生活有保障。

第五章蓝色报警预案

第十八条启动条件:辖区内有可能发生较大局部区域性自然灾害(第二条所列范围),根据上级预报,由区救灾减灾指挥部统一下达蓝色警报。

第十九条指挥系统:根据预报,指挥部召集有关成员到位,研究部署抢险救灾工作,按指令做好抢险救灾应急工作。

第一款根据指挥部统一指令,组织部分居民做好转移准备,对相关区域人员进行疏散,组织有关抢险队集结,随时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第二款指挥部及时向相关社区居委会、驻辖区单位发出蓝色警报,社区居委会接令后向居民发出蓝色警报,做好有关居民转移工作;有关驻辖区单位组织救灾减灾应急分队集结,随时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第三款有关部门要及时通报有可能发生灾情时间、地点、范围等情况,迅速向区救灾减灾指挥部报告。

第二十条人员就位:按照指挥部的指示,迅速组织相关救援队待命,随时做好实施紧急救援工作。

第二十一条人员疏导:接到蓝色预警信号后,各社区居委会按照第十一条第一款划分的区域,根据指令随时做好对居民的转移。

第六章后勤保障

第二十二条指挥部统一负责救灾减灾工作中的各项后勤保障。

第一款在辖区内设置室外避难场所。

第二款在各社区居委会改造建立“一井一道”(饮水井和排污道)。

第三款各避难场所配备相应的救生帐篷、折叠床、被褥等生活必需品和食品、饮用水等生活用品。

第四款根据安置人员情况,现场临时搭建移动厕所供居民使用。

第五款为避难场所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安全绳、应急灯、灭火器,为各社区居委会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箱和救助器材箱。

第六款在各社区居委会设立防灾减灾宣传栏、宣传橱窗、警示和逃生导向标志牌;绘制社区救灾减灾地形图,标明指挥部、救护站、避难场所、临时疏散点的准确位置。

第七款根据灾情程度,向上级民政部门申请调拨生活必需品和各类救灾保障物资。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如发生灾情,指挥部将根据灾情发布红色警报、黄色警报或蓝色警报,按相应预案进行工作;如灾情未发生,指挥部将及时发布警报解除信号。

第二十四条本预案的解释权归区社区减灾平安行活动领导小组。

第二十五条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社区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篇3:

为增强社区防震减灾紧急救援能力,做好救灾工作,整合救灾资源,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地震自然灾害紧急救助的运行机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自然灾害(防震减灾)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辖区居民群众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辖区居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结合水中社区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辖区居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党组织、党员干部、居民委员、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小区物管要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力量和作用。

二、指导方针

自然灾害(防震减灾)救助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救济和扶持”的方针。社区特制定本应急预案,加强社区及辖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组织社会团体和广大干部、群众,发挥党员应急队伍力量的突击作用,共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一旦出现应急情况,必须立刻集结到水中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以应对灾害进行相关救助帮扶。

三、适用范围

凡在我辖区范围内发生的地震、地质灾害、水旱、大风、冰雹、大雪、沙尘暴、森林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应急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四、自然害应急综合协调机构

社区成立自然灾害(防震减灾)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救灾工作有关细则和具体实施,协调开展灾害应急响应、紧急救援、灾民安置、灾民生活安排及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社区自然灾害(防震减灾)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水中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室,由社区书记负责,社区副书记进行相关通知、统计、上报情况。

(一)传达、贯彻上级领导关于抗灾救灾工作的指示,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召开对灾情形势进行会商和评估,研究提出对策。

(三)配合上级工作组开展工作,与自然灾害(防震减灾)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

(四)承办灾区紧急救援、灾民转移安置等有关方面的协调事宜。

(五)负责水中社区自然灾害(防震减灾)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

五、应急准备

水中社区做好通信、信息管理,准确掌握自然灾害情况。所有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保障24小时通信畅通。做好灾害应急演练及灾情避险宣传,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六、灾害的信息管理

若自然灾害(防震减灾)发生后,水中社区将按照此预案迅速组织应急队伍到灾害一线。在上级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由领导小组组长陈珏文(社区党总支书记)和李红强(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统一指挥自然灾害(防震减灾)工作。组织居民撤离到安全地带(熊猫绿岛公园和女娲广场),组织应急小分队及时进行救灾,并向东城街道办事处及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范围、程度、灾害后果(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居民群众的需求等。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水中社区居委会均须执行24小时的报告制度。报告灾情必须实事求是,不得隐瞒和虚报。

七、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受自然灾害影响,水中社区应在全面核实灾情的基础上,协助办事处和民政部门统筹安排,确保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灾民生活安排方案。确保受灾群众每人每天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恢复重建工作,应按照上级政府的统一安排组织实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资金按照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

社区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篇4: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活动,提高应急救助能力,保障迅速、高效、有序实施应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制度》《成都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成都市新都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新都区大丰街道行政区域内发生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

发生其他类型突发事件,根据需要可参照本预案开展应急救助工作。街道成立自然灾害救助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许玉川、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敖浩翔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织,各办所(中心)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职责:负责行政区划范围内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大决策和重要规划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为自然灾害的灾情评估、应急救助和灾后救助提出咨询意见。负责领导、组织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总指挥:许玉川、敖浩翔

职责:负责全街道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

综合协调组

组长:刘科、黄晶

成员:党群办全体工作人员、社区治理办公室

职责: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组,负责与区政府相关部门、产业功能区沟通联络,对外发布相关信息。组织开展灾情会商评估、灾害应急处置、灾害应急救助工作,协调落实相关支持措施。

物资供应组

组长:韩世强、黄晶、郭实

成员:综合办公室、营商环境办公室、公园城市建设办公室

职责:负责行政区划范围内应急救援物资的组织、采购运输工作,以及由区级部门下拨的应急物资的管理,出入库登记等事项。

物资发放组

组长:李兴明、张军先、刘洪成员:综合执法协调办公室、社区服务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办公室。

职责:负责自然灾害救助物资的定点发放和物资准备。

秩序维护组

组长:刘科、谢邦跃、易检伟

成员:南派出所、北派出所

职责:负责集中安置点、物资发放点秩序维护。

按照区减灾办发布的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可能受影响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经济社会状况,对可能出现的灾情进行预评估,当可能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基本生活、需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时,视情况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救助准备措施: 及时向可能受影响的社区通报灾害预警信息,提出灾害应急处置、灾害救助准备工作要求。

加强应急值守,密切关注跟踪区减灾办发布的灾害风险变化和发展趋势,对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动态评估,及时调整相关措施。

通知三个工作组进入备战状态启动应急联动机制,做好救灾物资调运准备。

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预警及灾害救助准备工作情况,并向区减灾委成员单位通报。

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

综合协调组根据自然灾害救助领导小组研判的灾情评估,按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四川省重大自然灾害主要损失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等要求,做好灾情信息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工作。

灾情信息报告

灾情初报。对于突发性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各社区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并在15分钟内口头报送,45分钟内纸质报送街道领导小组。街道领导小组在1小时内向区减灾办(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初步灾情和救灾情况。

灾情续报。灾情稳定前,各组、各社区执行灾情24小时零报告制度,将灾情报领导小组;灾情发生重大变化时,应立即向领导小组,并由领导小组统一报告区减灾办。

灾情核报。灾情稳定后,各组、各社区应在2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并向领导小组报告。领导小组审议后再向区减灾办报告。

对于干旱灾害,各社区、各办所(中心)应在旱情初露、群众生产和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时进行初报;在旱情发展过程中,每10日续报一次,直至灾情解除;灾情解除后及时核报。

信息发布

灾情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原则。

凡属较大以上灾情,由区委宣传部收集灾情基本信息报市委宣传部统筹信息发布。涉及新都区局部地区的灾情,由区委宣传部统筹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的内容主要包括:受灾的基本情况、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措施及成效、下一步工作安排等。

信息发布可采用新闻发布会、媒体吹风会、授权新闻单位发布、新闻通稿、答记者问、组织专访和集中采访等形式。主要通过重点新闻网站或政府的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客户端等载体及时对外发布信息。

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区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分为一级(i)、二级(ⅱ)、三级(ⅲ)、四级(ⅳ),一级为(i)为最高级别。

级响应

启动条件

一次灾害过程造成某一社区、某一产业功能区,或多个社区、多个产业功能区区域内,发生自然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i级响应:

(1)因灾死亡、失踪1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

(2)紧急转移安置人数10000人以上;

(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3000间(或1000户)以上; ⅱ级响应

启动条件

一次灾害过程造成某一社区、某一产业功能区,或多个社区、多个产业功能区区域内,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ⅱ级响应:

(1)因灾死亡或失踪5人以上10人以下;

(2)紧急转移安置人数5000人以上10000人以下;

(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000间(或300户)以上3000间(或1000户)以下。

ⅲ级响应

启动条件

一次灾害过程造成某一社区、某一产业功能区,或多个社区、多个产业功能区区域内,发生自然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ⅲ级响应:

(1)因灾死亡、失踪3人以上、5人以下; (2)紧急转移安置人数3000人以上5000人以下;

(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300间(或100户)以上、1000间(或300户)以下;

ⅳ级响应

启动条件

一次灾害过程造成某一社区、某一产业功能区,或多个社区、多个产业功能区区域内,发生自然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ⅳ级响应:

(1)因灾死亡、失踪3人以下;

(2)紧急转移安置人数3000人以下;

(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300间(或100户)以下; 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领导小组经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条件,并报送区减灾委决定由防灾委评估后决定进入相应级别响应状态。

响应措施

由领导小组组织协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综合协调组视情况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支持措施。指导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等工作,并保持上下信息畅通,随时向上级部门报告救灾相关情况。

物资供应组迅速组织应急救助物资,集结待命。

物资发放组派出工作组赶赴受灾区域慰问受灾群众,核查灾情,确定物资发放供应点,协助指导开展救灾工作。

灾情稳定后,立即对受灾情况进行评估、核定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响应终止

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并向区减灾办提出建议,经启动响应领导同意,决定终止i、ⅱ、ⅲ、ⅳ级响应。

灾后救助

过渡期救助

自然灾害发生后,综合组组织有关部门、专家组及受灾社区或产业功能区评估灾区过渡期生活救助需求情况。

物资供应组经核定报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及时拨付过渡期生活救助资金,并做好过渡期救助人员核定、资金发放等工作。

物资发放组督促受灾区域过渡生活救助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定期通报灾区救助工作情况,过渡期生活救助工作结束后进行绩效评估。

持续性救助

经领导小组应急期救助和过渡期救助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仍存在较大困难的,按照"先行救助"有关政策规定提请区民政局,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帮助其尽快度过难关;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要按照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因灾导致的特困人员,要及时来落实救助供养政策,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

资金保障

领导小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省、市、区资金分担管理办法等规定,向区财政提请安排救灾资金预算,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

物资保障

认真落实《成都市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规划(20xx-20xx)》,建立健全救灾物资采购和储备制度,确定本级自然灾害救助物资采购和储备计划,储备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必要的物资。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各社区建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点。

严格执行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救灾物资储备管理规范》(db510100/t183-20xx)、《社区(村)自然灾害基本生活救助服务规范》(db510100/t185-20xx)要求,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救助。

通信和信息保障

加强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建立覆盖区、街道、社区三级救灾通信网络,保障信息畅通,确保各社区

及时准确掌握自然灾害信息。

加强区、街道、社区三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建设,确保及时准确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信息。

装备和设施保障

街道应按区减灾办统一要求奥球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救灾设备和装备。

依托街道综治中心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并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必要的交通、通信等设备。

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统筹规划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置明显、标准化标识。自然灾害多发、易发社区可规划建设专用应急避难场所。

人力资源保障

加强自然灾害各类专业救助队伍建设、灾害管理人员和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自然灾害救助的能力。支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有序发挥积极作用。

社会动员保障

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区救灾捐赠管理相关政策,并严格执行。

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统计、分配、使用、公示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灾害救助中的积极作用。

宣传、培训和演练

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常识,组织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培训,灾害管理人员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的培训;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培训,重点培训《自然灾害救助条例》《自然灾害统计制度》和各级预案。

依据《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建设规范》(db510100/t143-20xx)、《社区(村)综合减灾服务规范》(db510100/t184-20xx)和《社区(村)自然灾害基本生活救助服务规范》(db510100/t185-20xx)等标准,组织应急演练,提高自然灾害救灾救助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术语解释

本预案所称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生物虫害等。

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街道应急办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各社区、安委会成员单位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并履行各自职责。

本预案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社区防灾减灾综合应急预案社区防灾减灾方案篇2

为做好我街道防灾减灾工作,有效应对各类灾害,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规范各类灾害的应急处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按照“救灾先救人”的原则,制定本预案。

1.以防为主,常备不懈。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常备不懈的观念,经常性地做好应对灾害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和工作准备。重点建立健全信息报告体系、科学决策体系、防灾救灾体系和恢复重建体系。建立健全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做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搞好演练、演习,加强检查和监督,并不断完善监测、预警、防护等应急处置工作的手段,统筹协调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加强资源整体合力,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2.应急优先,整合资源。全街道上下要服从和服务于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围绕应急工作展开抢险、救援、保障等工作;按照条块结合、资源整合和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集中财力办大事。

3.依法管理,及时反应。对灾害的预警、报告、处置实施依法管理,依法追究对灾害处置不当的责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灾害和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一)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1.应急领导机构与职责

设立街道灾害应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街道各类灾害应急工作。应急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街道办事处主任和分管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其他党政领导、各办负责人、各社区书记为成员。具体职责是:统一决定全街道各类灾害应急工作重大问题;实施本应急预案;具体实施相关灾害事件应急预案;法律规定的其他的职责。

2.街道各办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

应急站:负责防灾减灾领导小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

服务中心:负责防汛抗旱、大坝安全事故应急工作;负责日常观测和储备防汛抗旱物资。

就业卫健办:负责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负责其他应急工作中的卫生防疫、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受伤群众及抢险救援人员的医疗救治和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文明办:负责烟花爆竹事故的应急工作;参与火灾、交通、民用爆破器材等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工作;负责其他应急工作中的道路交通保障工作。

民政办:负责灾情统计上报,灾民安置,物资的准备工作。

其他部门:按照职责做好有关应急工作。

4.社区居委会应急责任

社区居委会应当协助政府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实行群防群控、群防群治。

(二)应急联动机制

在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灾害应急处置的部门要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1.行政监测。街道社区两级及有关人员要对各种灾害信息进行认真监测、收集、传递、分析、处理、存储和报告,建立常规数据监测、风险分析与分级等制度。

2.群众上报。任何公民、组织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电话、传真、互联网等)向各社区居委会、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有关专业技术机构报送突发灾害信息。

3.逐级上报。有关人员收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后应当进行核实与风险分级,并在1小时内分别逐级向上一级政府及主管部门报告。

(二)预警

1.接警。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街道应急管理站。有关人员接到突发灾害信息后,应当经初步核实后及时报告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公民和组织也可以直接向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突发灾害信息。

2.处警。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处警中心。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接警中心接到报告后,及时通报专项应急工作分管领导和负责人,并进行分析评估。重大情况,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及时向街道党工委书记报告。

(一)分级响应

1.级别确定

突发灾害的实际级别,按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

为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特别重大i级四级。具体划分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确定应急响应级别的`权限:iv级响应由事故发生地所在县人·民政府确定,iii级响应由市人·民政府确定,ii级响应由省人·民政府确定,i级响应由省人·民政府或报请国务院确定。

2.分级启动预案

各级应急办、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警后,应当详细调查灾害情况,提请同级应急领导小组或指挥部决定是否启动预案,预案启动和级别确定后,确定突发灾害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启动相应预案。

3.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街道应急领导小组履行下列职责:

①对本街道的应急工作负责;

②对本街道的应急救援队、应急救援物资等应急保障资源进行统一调度;

③必要时,直接指挥抢险救援现场;

④完成区应急领导小组安排工作;

⑤负责本街道突发灾害信息的统一发布。

社区级应急领导小组履行下列职责:

①对本社区突发灾害应急处置工作负责;

②对本社区应急保障资源进行调度,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人·民群众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③指挥应急救援现场;

④完成区、街道应急领导小组安排的工作。

4.情况通报

突发灾害发生后,街道应急办公室及有关人员应当在接到信息后1小时内逐级向上级报告,并同时向分管领导报告。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规定对报告的部门、时限、程序等具体规定的,除按本预案上述规定报告外,还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报告。

5.特别情况的处理

①突发灾害跨本行政区域的,由街道办事处与有关联的区乡(街道联合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②突发灾害跨部门的,同时启动相应预案,应急工作在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二)指挥与协调

突发灾害发生后,应急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街道应急工作,现场指挥部具体负责现场指挥工作,各部门、单位要服从指挥部的统一调度。

(三)应急结束

应急处置工作达到相应条件后,应急领导小组宣布应急行动结束并向上级汇报相关信息,同时继续做好后期处理工作。

(一)善后处置

1.突发灾害结束后,各级有关部门要迅速采取措施,救济求助灾民,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2.有关部门和社区居委会及时调查统计灾害事故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并按规定向上级报告和社会公布。

3.民政等部门要迅速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做好灾民安置、安抚和救灾款物接收、发放的管理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

4.卫健部门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的消·毒和疫情监控工作。

5.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在对受灾情况、重建能力以及利用资源评估后,制定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计划,迅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恢复重建。

6.做好突发灾害现场的清理工作。清理过程中可能导致危险发生或清理工作有特殊要求的,由专业队伍进行清理。

7.做好突发灾害损害设施等的修复工作,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通信、供电、供水、排水设施等公用设施被损尚未恢复的,有关单位应迅速组织力量修复。

(一)信息与通信保障

1.信息保障

各有关应急部门、人员要准确、及时、全面地为应急处置指挥决策、咨询提供数据等基础性资料。

2.通信保障

突发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成员任何时候不得关机。

(二)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各专项应急小组应当储备与应急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并建立信息数据库,明确其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

位置等;应当建立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维护、保养和调用制度,并实施定期更新和监督检查。

(三)应急队伍保障

1.进一步优化、强化以防汛救护、防火等专业队伍为主体、群众性队伍为辅助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网络。

2.配备常规性应急队伍,达到基本满足应急所需要求。逐步提高各类专业应急队伍的装备水平,并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演练,提高队伍快速反应和应急救援能力,确保队伍完成抢险救援任务。

3.积极组织、引导和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各类社会化、群众性抢险救援队伍。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参与抢险救援的积极性,组织引导民兵成立民兵应急连,作为抢险救援的重要后备力量。确定一批有相关领域抢险救援能力的单位作为抢险救援后备队伍,并掌握其装备、人员构成等情况。

(四)交通运输保障

1.加强应急交通保障建设。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交通保障数据库,确定保障车辆提供单位、数据、功能、驾驶员名册等。

2.交通管制。突发灾害发生后,及时对突发灾害现场和通往现场的重要道路实行交通管制。

(五)医疗卫生保障

街道卫健办要联系各社区、储备必要药品、医疗器械,负责后续救治;明确医疗救治和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资源分布、救治能力和专业特长,确定参与应急医疗工作的医疗人员名单,人员不够时可向区

级卫健部门申请援助。

(六)治安保障

1.灾害发生后,属地公安干警、街道、社区居委会要立即在现场周围设立警戒区和警戒哨,维持秩序,及时疏散群众。加强对重点工地、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防范保护。

2.街道、社区居委会要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群防群治。

(七)物资保障

1.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培育和发展经济动员能力,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器材和生活用品供应。

2.建立基本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基本应急物资和粮食等有充足的储备。加强对储备物资的管理,及时补充和更新。

(八)社会动员保障

1.按照突发灾害是否需群众参与及参与的程度,相应确定动员的对象和范围。对需群众广泛参与或只有群众参与才能确保应对有效实施的,应深入发动群众,充分重视和利用好民力。是否进行动员及动员对象、范围,由应急领导小组决定。

2.社会动员由街道和社区委居委会具体实施。

(九)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自然灾害需安置灾民的,采取非受灾户对口接收、投亲靠友等办法,逐年发动搬迁。紧急避难安置工作实行以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地安置为主,街道支持为辅的原则。

(十)技术储备与保障重视和发挥专家作用。充分听取专家的咨询意见,以便科学决策。

(十一)法制保障

1.加强执法,预防事故发生。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重点加强安全生产的执法,以及影响河道行洪的执法。

2.查处渎职行为。对执法违法、失职渎职、徇私舞弊以及应急处置中不服从统一调度的,坚决依法严惩。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加强紧急处置工作中的执法。严厉打击在突发灾害中制造事端、扰乱治安秩序的行为;严厉打击制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民心的行为,为紧急处置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公众宣传教育

把宣传突发灾害预防、应对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应急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常见、多见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应急的知识技能,以及与群众个人生活、行为习惯有密切联系的突发灾害的宣传作为重点,加强公益宣传。广泛宣传报警电话和应急求助电话,做到家喻户晓。加强防灾自救、互救的宣传和辅导,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提供业务指导。

(二)培训

1.认真学习应急总体预案和与分管工作有关的专项应急预案。通过学习预案,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指挥能力。

2.把应急法律法规、应急预案等内容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的内容。平时也要请专业人员开相应知识的讲座。救援人员要多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救援队伍战斗力。

(三)演习

加强演习,提高抢险队伍的抢险能力和各应急职能部门的整体协作、配合能力,演习后对演习效果要进行评估并作好总结。专业抢险队伍进行抢险能力演习,要从实战角度出发做到有针对性。重点演习现场救援、人员疏散、安全警戒区的设立及本突发事件特征所决定的特殊抢险要求,并不断更新演习内容。演习后要对技术方案和队伍的抢险能力进行评估。定期进行各项综合演习,检验各应急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各应急保障部门的协作配合能力,指挥机构的紧急指挥能力及紧急动员能力。

社区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篇5:

一、规划背景

(一)当前形式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日益聚集,城市社区已成为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最集中、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地方,社区防震减灾工作也更为重要。

(二)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洪山社区积极推进社区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建立了由社区书记(主任)为组长、各楼楼长为成员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较完善的日常宣传方案、社区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方案、震后自救互救方案、震后生活安置方案等,每年按计划组织各种形式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不少6次,使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过去的努力为社区防震减灾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我们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各应急预案实战性较差,社区防震减灾及避险硬件基础设施还不完备,社区志愿者队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有待加强等。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形式的日益复杂,对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活动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逐步完善社区防震减灾体系,提高社区预防、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安全综合素质,预防和减轻地震及其它自然灾害损失,确保社区安全、文明、和谐、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利用3—5年时间,把洪山社区建成一个防灾减灾基础设施齐全完备,应对各类灾害风险的监控、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措施完善,具有成熟社区地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能力较强的安全、文明、和谐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社区。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社区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通过进一步完善社区“三网一员”建设和规范设置社区地震宏观观测点(员),使社区对辖区地震宏观前兆及其它自然灾害前兆能够及时发现,迅速、准确反馈,做到不漏、不慢、不虚。

(二)全面提升社区地震安全能力

进一步健全社区地震应急指挥工作制度,完善社区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数据更新制度。建立完善社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社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队伍,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习,开展生命线紧急处置系统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充分利用社区课堂、老年文艺队、社区志愿者队载体,通过举办专家讲座、编排文艺节目、发放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进一步完善社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坚持志愿者队与群测群防相结合,扩大防震减灾受教育人群,提高全社区防震减灾意识和灾害救助能力。

四、重点项目

(一)完善避险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社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规划完善各类应急救援通道和群众疏散通道,使社区居民在遇险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到达避难场所,获得救助。

(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社区“三网一员”网络建设,根据社区学校实际,建立学生地震业余观测兴趣小组。组织社区养宠物的居民建立动物宏观观测点。建立完善地震安全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做到遇险能够快速查阅。

(三)开展社区隐患排查

通过居民自查、志愿队帮查等形式对辖区住户进行逐一排查,必要是可协调区地震局聘请专家制作评价报告,以最大限度排除安全隐患。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制定年度防震减灾宣传计划,充分利用各种、等特殊纪念日多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五、保障措施

(一)积极与市地震局沟通,制定志愿者队定期培训计划,使志愿者队员成为防灾、减灾、救灾内行人,使志愿者队真正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能胜”的专业救援

社区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篇6:

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提高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应急反应能力,健全防灾、减灾、避灾、救灾防范机制、责任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升社区应对灾害能力和防灾、减灾、避灾、救灾科学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责任,完善防灾、减灾、避灾、救灾的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社区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凡在本区内发生的气象灾害(台风、水灾、冰雹、暴雨、雷电、大雪)、地质灾害(地震)、生物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因安全事故产生的火灾、毒气灾害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符合启动条件的,适用本预案。

第三条根据灾害预警和灾害发生后具体情况,由学苑社区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视情启动报警预案,分别为红色报警预案、黄色报警预案和蓝色报警预案。

第一章组织机构

第四条成立学苑社区防灾减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社区党委书记和社区中心主任担任,分管副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平安建设部,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副组长兼任,灾情发生后领导小组立即转为救灾减灾指挥部。

第二章预防演练

第五条加强社区防灾、减灾、避灾、救灾演练,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增强全体居民的素质,夯实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基础。

第一款开展宣传教育。在社区居民中开展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工作宣传,利用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和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营造浓厚的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氛围;整合社区资源,利用社区文化宣传机构和场所,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在社区图书室加挂防灾减灾宣传图板;重视加强青少年的防灾减灾教育,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减灾能力。

第二款重视骨干培训。加强与民政、地震、消防、公安、文化、卫生、教育、红十字会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制定社区防灾减灾骨干培训学习计划,组织对社区居民、单位、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培训,提高科学化水平。

第三款组织防灾救灾演练。利用适当时机进行灭火、防震、逃生自救、搭建室外避难场所等社区救灾减灾演练,使社区居民熟悉掌握救灾减灾技能,提高自救保护能力。

第三章红色报警预案

第六条启动条件:辖区内发生特大区域性自然灾害(第二条所列范围),由上级防灾指挥部统一下达红色警告预报,根据上级发布的红色警告预报,本级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在辖区内发布红色警告预报。

第七条指挥系统:领导小组指挥全体成员迅速到达指定位置,按各自分工立即开展工作。

第一款根据领导小组统一指令,迅速进行人员转移、灾区隔离、组织抢险、医疗救护、生活安置、灾情调查、后勤保障等,随时保持相互联络(根据需要架设临时专用通讯线路),准确掌握灾情程度,迅速组织救灾。

第二款根据灾情种类和灾害情况,领导小组及时发布红色警报,及时组织居民向指定疏散地域集结;驻辖区单位及时组织救灾减灾应急分队向指定区域集结,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第三款领导小组要及时掌握、通报灾情,根据实际情况,部署紧急抢险救灾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将灾情种类、时间、地点、范围、伤亡人数、损害程度及重要设施受损情况,迅速向上级救灾减灾指挥部报告。

第八条人员就位:接到市、区指挥部的指令后,社区救灾减灾领导小组要立即下达红色警报指令,部署社区人员按分工到达指定区域,组织实施紧急救援。同时,领导小组成员要迅速联络有关单位和各救援队,奔赴受灾区域,组织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第九条实施抢险:灾情发生后,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按照各自分工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第一款社区工作人员服务队、社区志愿救者服务队、民兵应急小分队、社区民辅警服务队分别按指令进行紧急救援。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由专人(社区义工志愿者)负责抢救转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受灾群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救助。

第二款由辖区医院组成医疗抢险救护队,救治受伤群众,对受灾群众进行体检和灾区防疫工作。

第三款由公安、综治、民兵、协警员组成的治安保障队,负责灾区治安管理、交通管制和安全保卫,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

第十条人员疏导:灾情发生后,根据领导小组统一指令,社区工作人员迅速组织居民迅速转移。

第一款安置区域:迅速组织居民转移到指定的室外避难场所,如遇特殊情况,及时报社区防灾减灾领导小组。

第二款组织转移:领导小组根据居民转移情况,组织应急救援队在各避难场所搭建帐篷,设置救灾减灾临时指挥小组,负责居民临时安置、发放生活用品、组织医疗救护,启用储备救灾物品,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第十一条灾后重建:灾情过后,领导小组要立即协调有关部门,组织人员进行灾后重建。

第一款对倒塌房屋进行修缮,对危房进行加固处理;抢修线路,修复供水、供电设施,尽快恢复通讯;组织居民重建家园,重建社区。

第二款根据受灾情况,对受灾居民进行社会救助,在社区内组织社会互助、向政府申请临时救助或灾害救助。确有重大困难的,请示上级给予重点救助,确保灾后居民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病能医治。

第四章黄色报警预案

第十二条启动条件:辖区内发生重大局部区域性自然灾害(第二条所列范围),由上级防灾指挥部统一下达黄色警告预报,根据上级发布的黄色警告预报,本级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在辖区内发布黄色警告预报。

第十三条指挥系统:掌握、通报灾情,根据实际情况,部署紧急抢险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到达指定位置,按分工开展工作。

第一款根据领导小组统一指令,迅速组织灾区居民转移,对灾区进行隔离,组织医疗救护抢险,对受灾群众进行生活安置,准确掌握灾情程度,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第二款根据灾情种类和受灾情况,领导小组及时向社区居民及辖区单位发出黄色警报,并组织有关居民向指定疏散地域集结;有关驻辖区单位组织救灾减灾应急分队集结,按指令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第三款领导小组应及时将灾情种类、时间、地点、范围、伤亡人数、损害程度及重要设施受损情况,迅速向上级救灾减灾指挥部报告。

第十四条人员就位:按照上级救灾减灾指挥部的指示,领导小组及时组织实施紧急救援的.有关事宜。迅速联络、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集结,按指令奔赴受灾区域,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第十五条实施抢险:领导小组按照上级指挥指令,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第一款社区工作人员服务队、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民兵应急小分队、社区民辅警服务队分别按指令集结,及时进行紧急救援;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由社区工作人员服务队负责抢救转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受灾群众在短时间内得到救援。

第二款医疗抢险救护队集结,按领导小组指令对受伤群众进行救治,负责灾区防疫工作。

第三款社区民辅警服务队,按领导小组指令对灾区治安、交通和安全开展工作,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

第十六条人员疏导:灾情发生后,社区各网格根据领导小组的指令,按照第十一条第一款划分的区域对部分居民进行转移安置。

第十七条灾后重建:灾情过后,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灾后重建工作。对倒塌房屋、危房、线路、水电等基本生活设施,协调有关部门尽快恢复正常;对受灾居民进行必要的社会救助,根据实际情况,向政府申请临时救助或灾害救助,确保居民基本生活有保障。

第五章蓝色报警预案

第十八条启动条件:辖区内发生重大局部区域性自然灾害(第二条所列范围),由上级防灾指挥部统一下达蓝色警告预报,根据上级发布的蓝色警告预报,本级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在辖区内发布蓝色警告预报。

第十九条指挥系统:根据预报,领导小组召集有关成员到位,研究部署抢险救灾工作,按指令做好抢险救灾应急工作。

第一款根据领导小组统一指令,组织部分居民做好转移准备,对相关区域人员进行疏散,组织有关抢险队集结,随时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第二款根据灾情种类和受灾情况,领导小组及时向社区居民及辖区单位发出蓝色警报,并组织有关居民向指定疏散地域集结;有关驻辖区单位组织救灾减灾应急分队集结,按指令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第三款社区各工作人员要及时通报有可能发生灾情时间、地点、范围等情况,迅速向区救灾减灾指挥部报告。

第二十条人员就位:按照领导小组的指示,迅速组织相关救援队待命,随时做好实施紧急救援工作。

第二十一条人员疏导:接到蓝色预警信号后,社区各工作人员按照第十一条第一款划分的区域,根据指令随时做好对居民的转移。

第六章后勤保障

第二十二条领导小组统一负责救灾减灾工作中的各项后勤保障。

第一款在辖区内设置室外避难场所。

第二款避难场所配备相应的救生帐篷、折叠床、被褥等生活必需品和食品、饮用水等生活用品。

第三款根据安置人员情况,现场临时搭建移动厕所供居民使用。

第四款为避难场所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安全绳、应急灯、灭火器,及消防器材箱和救助器材箱。

第五款在辖区主要路口设立防灾减灾宣传栏、宣传橱窗、警示和逃生导向标志牌;绘制社区救灾减灾地形图,标明指挥部、救护站、避难场所、临时疏散点的准确位置。

第六款根据灾情程度,向上级民政部门申请调拨生活必需品和各类救灾保障物资。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如发生灾情,领导小组将根据灾情发布红色警报、黄色警报或蓝色警报,按相应预案进行工作;如灾情未发生,领导小组将及时发布警报解除信号。

第二十四条本预案的解释权归学苑社区防灾减灾领导小组。

第二十五条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社区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篇7:

为了进一步有效提高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的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社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并根据社区实际及灾害形式变化,特修订本预案。

社区基本情况:

堰口镇大光社区位于堰口镇中部,寿六路沿线,总土地面积13127亩,共有48个村民组,3349户,总人口数10757人,辖区共有3所学校,小区2个,目前,社区配备5名社区两委成员,小区管理员共5名。

社区设有避难场所2处(大光社区文化广场,大光社区办公大院门前广场),总面积2600平方米,可容纳人数6000余人。

重点隐患地段:寿六路道路两旁存在道路交通安全。

重点防御的区域为原野小区,社区街道等。

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是灾害发生后,对人民群众和财产受灾进行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本预案适用于洪灾、旱灾、地震、火灾、冰雹、雷击及暴雪等因造成建筑倒塌、淹没、群众伤害、道路阻塞等应急救助反应。

一、组织领导

1、成立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救灾工作。

组长:

副组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成员:

2、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自然灾害及预防减灾工作的分析和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各项措施的落实。

3、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自然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防灾、抗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自然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防灾、抗灾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4、认真做好各项物资保障工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备、落实饮食饮水、防冻防雨、抢险设备等物资的应急储备,强化管理,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备战状态。

5、破坏性自然灾害发生后,采取一切必须的手段,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进行抗灾减灾工作,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6、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灾后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7、领导小组下设宣传协调组、预警预报组、隐患排查组、后勤保障组、转移安置组、卫生医疗组、信息报告。

①宣传协调组:

负责事故的报警、报告及各方面的联络沟通。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受灾情况,组织、协调社区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灾害灾情报告,在灾害发生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负责向社区居民公布本预案。

②预警预报组:

负责灾害信息预警预报。

③隐患排查组

负责社区灾害隐患排查统计工作。

③后勤保障组:

检查撤离路线、安置地点、报警设施、抢险工具、物资落实情况,对抢险急用车辆等交通工具进一步落实。加强与各行动小组的联系,迅速将抢险物资及车辆调运到指定地点。

④转移安置组:

负责灾情发生时,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工作。

⑤卫生医疗组:负责开展先期医疗救治工作,并向上级医疗机构报告或申请救治支援。

⑥信息报告组:

负责防灾减灾工作信息的上传下达工作。

二、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要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知识,提高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事故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控制和救治工作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故,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四、组织管理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1、严格制定、评估、完善我社区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预防机制。汇总和收集自然灾害事故的情况,并及时上报。

3、宣传、培训、演练。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广泛深入开展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知识宣传,提高管理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预防能力和意识。采取多种样式,如纺织防灾减灾图表、书籍等,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救互救的能力。每年组织不少于2-3次演练,使所有人员熟悉预案,知晓避灾安置路线、场所及保障须知等。对预案不妥之处,及时进行修改。

4、领导小组要检查、督促各单位和工作小组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落实情况。

5、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检查,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

6、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的预警。切实做好居民的安全疏散工作。

7、人员准备:明确社区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职责,落实社区灾害信息员,成立社区志愿应急救助队伍、抢险救援队伍。

五、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和预警

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工作纳入管理工作,并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2、经常性开展自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在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前做好居民的疏散转移工作。

4、增加投入,切实加固好易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的基础设施。

5、居民家中和室外不乱拉乱接线路、不违章使用电器,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管理。

6、开展灾害自救、恶劣天气自救逃生知识学习活动。

7、按照规定使用和管理好消防器材,落实消防责任制度。

自然灾害事故的预警

社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指示及灾害具体情况,由社区主任宣布启动预案,并通过手机、信息、通告、电话等多种形式通知居民,紧急情况下以警报声预警。社区各救灾小分队各施其责,迅速开展工作。

六、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

1、在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期间,主动和相关部门联系。

2、严格执行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故做到按程序逐级上报,并以最快的通信方式报告主管部门或上级部门,确保通信畅通。

3、及时上报灾情,写清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已采取的措施和灾区的需求),不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灾害损失情况包括以下指标: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口、因灾失踪人口、因灾伤病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饮水困难人口;倒塌房屋、损坏房屋。

4、灾情报告程序。户--组—社区—街道办事处双方互动、转移安置、灾情总的情况向上级报告。

5、要求。

(1)灾情初报。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街道办事处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1时。

(2)灾情续报。在重大灾害灾情稳定之前,社区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

(3)灾情核报。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上级部门报告。

5、建立自然灾害事故举报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有责任和权利向主管部门或上级政府部门举报有关不履行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七、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

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情况,结合我社区实际,安置场所按可容纳人员数量储藏一定数量的救灾物资,教育受灾群众本人携带一些干粮、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在灾害发生后一小时内将保障物资送到避灾安置场所。启动相应的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应急器材落实,以最快的、最高效的办法处置事件,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

1、发紧急撤离、集中信号。如收到时间、手段的限制,应采取一些使用起来方便快捷,传播起来范围较广、容易识别的信号,如敲锣、扩音喇叭报警等,落实专人专责负责发信号。

2、灾害发生后,社区处于临灾第一线,应快速做出判断,及时组织涉险群众转移。相关责任人立即停止一切活动,组织所有在场的灾害信息员、社区志愿者、抢险救援队伍等力量参加救援和疏导。

3、要按照平时演练逃生的路线有组织、迅速地疏散场所的所有人员,地震、火灾等其他灾害发生时,如安全通道被破坏而无法安全撤离时,要稳定人员情绪,并引导人员转移到相应安全区等待救援。社区工作人员按照防灾减灾“明白卡”所明确的具体帮扶对象,协助脆弱人员转移安置。

4、紧急撤离时,应停止一切活动,不得贪恋财物、迅速离开现场,听从组长指挥,互相照顾,组织人员迅速撤离现场。

5、发出应急信号后,应打开所有撤离出入口,立即确保应急通道畅通。

6、在接到报警时,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要立即到一线进行指挥,并迅速作出反应,指挥各小组迅速到指定位置。

7、除不可抗力的地震等自然灾害外,人为引发的灾害应保护好现场,协助公安、消防部门进行事故现场分析,查明原因。

8、协助相关部门作好善后处理工作,尽快恢复灾后正常工作和秩序。

八、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1、调查了解灾情,填报《因灾倒房花名册》及其它;如有因灾死亡、伤病人员,填报《因灾死亡人员花名册》。

2、灾情稳定后,对因灾害造成的民房、水利、道路等公益公共设施的毁坏,组织有关人员现场勘察,制定灾民建房及水利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方案,并积极向上级争取扶持资金,帮助恢复重建。

3、及时发放救灾款物。民主评议后,公示需救助的人员名单及金额等,发放后再进行一次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社区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篇8:

近年以来,凤路社区以编制应急预案为基础,以社区综合减灾为抓手,强化组织协调,综合统筹规划,突出队伍建设。在社区综合减灾工作中,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性,不断建立健全应急制度体系,应对自然灾害及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增强,最大限度地减轻了自然灾害及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

一、建立健全组织,形成有效工作机制

我社区成立了减灾工作平台,讨论、制定了本社区减灾工作实施计划,并具体细化到日程安排,目标要求,使减灾工作有序进行。我们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在社区居民、共建单位中共招募了几十位年纪较轻、有一定文化知识、乐于助人的综合减灾志愿者,组织他们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学习减灾知识和技能,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由辖区单位与居民组成的四支减灾志愿队。组建了由社区工作者和居民志愿者组成的义务消防队,并参加了统一培训,这几支队伍为社区减灾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二、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居民防灾自救意识

社区积极拓展宣传教育渠道,全面普及民防知识。一是向居民发放《居民防灾必读手册》,让广大居民了解、掌握防灾自救知识。社区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精神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御和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大力普及创建减灾等科普知识,努力提高居民的防灾及减灾意识,我社区的具体做法是:

(一)成立了综合减灾组织机构,确定社区书记为社区减灾的笫一责任人,社区主任为副组长,社区工作人员为减灾小组人员。社区每年年初都和单位负责人签订共建责任书,并经常就综治预防安全等问题召开联席会议,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二)制定社区应急预案、组织开展演练。社区制定了综合减灾应急预案,在2017年5月12日防震减灾日,我们社区开展了纪念“防震演练活动”,在二中开展了灾害演练等活动,参加活动的居民约计200人。通过这些活动,社区居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减灾、防灾知识得到了增强,社区群众避灾、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置备减灾公共设施器材避难场所。根据我社区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置备了部分常用的救灾设施器材。同时在辖区中选择四处空旷、离居民小区较近的场所,作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四)减灾教育场所。自从社区获得了2011年度部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光荣称号以来,社区就建立了综合减灾教育场所,并且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重视,社区开展了多次防灾应急知识培训课,每月在宣传栏更新一次防灾应急知识,广泛开展了减灾教育,增加了居民减灾救灾意识。

48 33594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