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精选4篇)
【导言】此例“工作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工作环境卫生的重要性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环卫工人 工作疲劳 现状
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1]关注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而环卫工人无疑是弱势群体的典型形象。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数量和人口都在大幅度提升。但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都不能改善我国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绝大多数路段只能依靠人工清扫,这就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工作强度与难度。除了工作强度和难度大之外,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工作待遇差、社会地位低下等因素也直接影响并加强了环卫工人的工作疲劳感。研究环卫工人的工作疲劳度对改善和保护他们的身理和心理健康,减少和防止道路事故的发生,推进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选择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的200多名环卫工人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查阅、访谈以及实地观察的方法对疲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查阅文献后了解不同学界对疲劳等的不同界定,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同时通过个别访谈的方法,了解到近几年因为天气炎热,在合江县的环卫工人因为休息不好而导致疲劳过度,在工作时心跳加速而住院的事件有多起。在定性分析的方法下进行整理总结得出结论,并提出改善环卫工人作业疲劳相应的建议措施。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疲劳
1.疲劳的概念
疲劳是指人们在连续工作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生理现象。生理学家多将疲劳定义为“不能维持一定的力量输出”,但它不涉及精神或脑力的疲劳。《辞海》中对疲劳的定义是“持久或过度劳累后造成的身体不适和工作效率减退”。而医学上的疲劳被解释为“器官或机体过度运转导致的人体功能衰退和周身不适的感觉”。[2]本文对疲劳的理解是指环卫工人在长时间连续工作后,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而在客观上出现清扫工作速度缓慢或休息频率高的现象。
2.疲劳的分类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疲劳的体会,正因为如此,疲劳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由于人们的健康意识淡薄,加上工作忙碌而无暇顾及休息,任精力、体力、耐力透支,劳累累计,最终使免疫力下降,加速衰老过程,甚至造成过劳死。按照不同的标准,疲劳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病程和表现形式可分为:①急性疲劳:由于用了力气或做了某种常规运动,突然出现疲劳;②慢性疲劳:精力缓慢地下降并持续了数周或数月;③精神疲劳:它表现为集中精力困难、记忆力减退和工作效率下降。按病因可分为:①生理性疲劳:全身性活动产生中间代谢产生乳酸堆积;②病理性疲劳:由于疾病原因引起的疲劳都属于病理性疲劳;③心因性疲劳:又称精神疲劳,精神性、心理性、生活方式不科学为主要原因。[3]
3.疲劳的表现
人的疲劳主要反映在人体的三大系统,即神经系统的疲劳,心血管系统的疲劳以及骨骼肌肉的疲劳。[4]神经系统的疲劳对于体力透支的人非常敏感。表现为疲惫乏力、思维不敏、反应迟钝、不易兴奋等现象,与心态不佳相似但经常被忽视。疲劳的表现范围相当广泛,如现代医学上经常出现的神经衰弱综合症,亚健康状态及疲劳综合症等。
(二)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最开始是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的心理学研究。该实验结果表明,工作者的工作行为受到情感、心理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社会人”理论。认为工作者工作满意度等心理需要的满足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而影响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与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以及心理因素。本文认为工作满意度是指某个人在组织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及其有关方面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而环卫工人工作满意度是指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达到预期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即社会认可度。
(三)工作强度
工作强度即劳动强度。马克思认为“增进劳动的强度,意思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内增加劳动的支出”,他还将劳动强度定义为劳动的内含量或劳动的密度。一般来说,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感觉越紧张、越疲劳、越痛苦,其劳动强度就越大。然而,主观感觉毕竟只是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反映,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由于人的主观感觉受众多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准确性。
二、产生疲劳的原因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精神紧张,造成疲劳的原因也较为复杂。对于环卫工人来说,产生疲劳的原因有如下方面:
⑴生活压力:在对环卫工人进行深度访谈后,了解到由于环卫工人的年龄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导致绝大部分开销都用在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身上。但是工资的明显不足,加上工作强度的巨大,长期以往环卫工人自身的身体状况都得不到保障,大部分人都处于非健康状态。在身体亚健康的状态下还要工作那么长时间,想不疲劳都难。
⑵环境压力:环境压力是导致工作者疲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形形的污染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沿着公路街道的空气更是污染严重,主要包括噪声,机动车排出的有毒气体和大气中的灰尘颗粒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工作的环卫工人,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都会产生巨大压力,降低免疫力,加剧工作的疲劳感。所以当工作人员的环境承受度增强时,他们的疲劳度也越高;而当他们的坏境承受度减弱时,他们也就不愿意在这种环境下干活,所以接触到这种工作环境的时间会自主的减少,所以他们的疲劳度会降低。由此分析可知,环境承受度与疲劳度成正相关。
⑶社会压力:环卫工人日夜辛苦劳作,但部分市民蔑视环卫工人的工作,不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认为那是最底层最低级的人才会干的工作,平时不曾把环卫工人放在眼里,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伤害了环卫工人的心灵。还有的市民根本不尊重环卫工人的人格和尊严,骚扰、歧视、侮辱、谩骂环卫工人,从而会导致心理问题,出现心理困惑或不适感,久而久之便形成心理性疲劳。
⑷工作压力:环卫工人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为的是城市的整洁与舒适,但如果这种认真的态度换来的是较低的工作满意度时,工作者将对其工作及其工作条件与状况带有一种消极情绪的感受与看法,工作热情的水平会很低,且对工作会抱有很多不满和抱怨,此时的工作将是一种非自主的行为,其工作动机水平会很低。因此工作满意度低的环卫工人疲劳度较高;工作满意度高的环卫工人疲劳度较低。
三、减轻疲劳的建议
环卫工人的疲劳与其本身、使用的工具及所处的环境有关,降低环卫工人的疲劳对于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生产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降低环卫工人作业疲劳的主要对策建议如下:
(1)提高工作动机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个体行为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5]工作动机的水平高低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疲劳,尤其对于单调而枯燥的人工清扫街道这一工作而言。应该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以提高环卫工人的工作的动机水平,以此达到从心理上减轻环卫工人的疲劳感及保证其安全的目的。例如通过教育和舆论宣传, 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卫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环卫工作的重要性, 认识到环卫工人为城市环境所做的贡献, 并能从心灵深处对环卫工人表示尊重和感恩。
(2)增加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直接源于个体对其工作的评价,其最具决定性因素的是心理的挑战。[6]热情的态度对于工作很重要,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作用特性与工作满意度显著相关。不过,他们是否是因果关系还不清楚。当然,如果高工资比低工资可以产生出更多的内心满足感和实际奖赏,高工资可以产生高度满意感。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当一个人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还要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提高社会对于环卫工人的尊重以及对其工作的认可度有助于提高环卫工人的工作热情,让环卫工人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整个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他们对自己工作工种的忍耐力和自豪感。
(3)缩短工作时间
一般环卫工人都要在4点到5点起床去工作,一直工作到中午12点左右。这时环卫工人差不多已经工作了6-7个小时了。而短暂的休息过后,保洁工作又要开始了。然后一直工作到8-9点不等。因此,一般的环卫工人一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这样的工作条件非常艰巨。所以,实行换班制可以缩短环卫工人的工作时间,大大改善他们的疲劳状况,也会提高工作效率。在换班制度之外,也应该增加环卫工人的休息日。虽然不能感受白领的生活,但基本的假期还是应该有的。这也会加大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努力程度,对环卫工人和社会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4)改善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直接影响作业人员的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因此有必要给他们改善一下工作环境。而环卫工人所处的工作环境恶劣,且危险性较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加大对城市环卫设备的投入,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以降低劳动强度。例如,给环卫工人配备便捷型的电动垃圾车,不仅可以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车上装的遮阳棚,还能够让他们躲避夏日的炙烤,冬雨的敲打。另外,由于环卫工人一天要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却没有地方供他们休息,导致身理上的疲劳,因此在街道两旁为环卫工人建立休息室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在休息室配备饮水机使环卫工人在口渴的时候喝到水,从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他们的疲劳。
(5)改善工资待遇
目前环卫工人工作强度大、经济收入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应当逐步改善环卫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增加环卫工人的工资收入,也是在无形中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以及认可。在这样的物质激励下,环卫工人在工作时的动力也会更大。他们只会更加勤奋的工作,当然,不管是工作效率,还是工作激情,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这也是人们喜而乐见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21
[2]魏文青。解除疲劳的妙招——饮食起居抗疲劳[M]√山草香★√.人民军医出版社。
[3]鲍德国。疲劳的概念和分类。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J].2005年7月第3卷第3期
[4]方金铭。人工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作业疲劳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工作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环境统计;存在问题;运行机制;统计数据;对策建议
环境统计就是用数字反映并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环境统计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环境统计数据则是编制发展规划,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重要依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环境统计在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综合分析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现行的环境统计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完善。
1当前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环境统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基层环保部门对环境统计工作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环境统计就是向企业要一些数字,填写几个报表,对上报数据进行简单汇总就完事了,没有把环境统计的基础报表重要性放到应有位置上。因此,在填写基础报表时,将报表发放到各企业,在一定时限内要求企业上报报表,没有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详实的审核,造成上报的基础报表数据填写不完整,前后项目之间逻辑性不匹配,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与企业的实际状况差别很大,甚至有些企业报表连续几年的排放量都没有变化,这些状况如不尽快改变,不但会直接制约环保工作的发展,还会导致政府和民众对环保资料失去信任,环保部门的权威性也会下降。另外,基层环保局均无独立的环境统计机构及岗位,统计工作人员多属兼职,统计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特别是在将环境统计工作交给监测站后,由于监测站不是执法部门,一些企业对监测站提出的数据填报要求,不予理会,在填报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上较为欠缺。
环境统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统计力量薄弱
数据报送层次多,运行机制不畅
环境统计报表分为季报、专业年报和综合年报等几种形式,各种类型的报表均分布在不同处室,进行数据汇总和审核人员也都是兼职人员,环境统计人员相互联系少,对企业上报的数据不能很好地进行审核。就市环境统计来说,季报主要由计划处负责,由企业每季度上报一次;专业年报依据报表的归属,由省级、地市级和区县级的规划部门把报表发给同级各业务部门进行填写、审核,然后汇总上报。这种报送方式不仅层次多,而且每个层次都需要横向协调,即这种纵横交错的填报程序导致统计人员协调困难、审核困难和重复调查。综合年报采用逐级汇总的填报方式:每年年底前由省级、市级和区县级环境统计人员逐级将基础调查表发放到污染物排放重点调查企业,各企业根据其全年生产、排污的相关资料计算出所需数据进行填报;然后,由区县、地市、省环保局逐级上报、审核、汇总,于次年3月20日前报国家环保总局。这种依靠排污企业计算自报、然后层层汇总的报送方式,造成企业瞒报、少报排污总量,对环境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层层上报的方式导致环境统计工作效率低下,运行机制不畅。
统计报表偏差大,数据质量不高
环境统计是开展环保工作的基础,但现行环境统计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环境统计数据质量不高。一是环境统计的基础数据基本上依靠企业自行上报,由于企事业单位受本单位利益驱动,采用虚报和瞒报等手段,加之环境统计人员不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及自身工作经验的制约,对企业上报的基础数据的合理性、真实性难以判断,造成环境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值得商榷,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的实际状况;二是基层环保部门由于监测能力不足,缺测的项目依然很多,导致一些规模小的企业估算成分较多,数据的准确性较差;三是环境统计数据被纳入各种政府考核的因素之中,受地方政府的干扰大。有些地方为了完成省市长目标责任制及总量控制目标,给企业分配污染物排放量填报指标;四是目前的环境统计软件中只有逻辑性校验程序,缺乏对数据准确性的有效监督手段和审核方法。
指标体系不健全,环境统计数据完整性差
环境统计数据既能反映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又能反映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应包括环境、资源、生态在内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目前环境统计范畴只限于工业“三废”排放及治理状况,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平衡现状等方面未作出科学的指标设置。同时,环境统计指标体系设置复杂,重点不突出,有些指标界定范围解释不明确,与统计部门的一些宏观指标不配套,适用性不强。
2完善环境统计工作的对策建议
提高对环境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环境统计工作是环保部门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它对环境管理部门准确掌握环境动态、进行环境保护和规划的宏观决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基层环境统计是环境统计数据的源泉,所获得数据必须要仔细审核,对于出入较大的数据要亲自调查,重新核实,保证其数据的真实、可靠,能够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相符合,否则的话,“下坑百姓,上误国策”。
二是通过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提高各级环境统计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技知识素质,要求环境统计人员不仅具有必要的环境科学和统计的知识,还要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是要加大环境法律、法规、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工业企业各级领导的环境意识和统计意识,使他们能够认识到环境统计工作在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切实重视支持环境统计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提高基层环境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基层环境统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是基层环境统计工作的基础性矛盾,因此应建立健全环境统计岗位责任制、人员变动通报制和岗位衔接制,配备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统计人员,稳定环境统计人员队伍,并选择具有一定环保统计专业技术的人员担任环境统计的负责人。同时要建立健全环境统计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对环境统计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分批次争取在3年内完成基层统计人员全方位培训,并要保持环境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逐步解决环境统计人员的工作环境、政治待遇和业务能力等问题,提高环境统计工作效率,形成稳定可靠的环境统计信息管理体系和工作能力。
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环境统计工作效率
基层环境统计工作最好放在环保局科室内,任命专职人员负责环境统计工作,一方面便于上下协调,更顺利地开展环境统计工作,另一方面可与专业报表相互融合,更能有效地对企业上报的数据进行核实。避免基层环境监测站在面对各个企业时,执行力不强,工作人员在向下级环保局和有关企业布置统计任务时阻力大的弊端。另外,为适应当今环境统计发展的要求,基层环保部门应进一步健全环境统计体制,扩大统计范围、实行直报快报、进行综合分析、定期信息,以提高环境统计工作效率,体现环境统计工作的效能。
源头把关,确保环境统计数据质量
目前,基层环境统计数据实行环境报表制度,主要表格包括:工业企业污染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项目建设情况、医院污染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等。各区县级环保部门从源头入手,加强对企业自己填报的基础报表的逐级核查。由于基层环境统计报表涉及的项目多,数据量大,要做到数据真实、准确、可靠,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对企业环境统计人员的培训。讲清数据填报应注意的事项和每一项指标含义,让企业统计人员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较高的专业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的填报报表;环保部门在审核企业统计数据时,根据企业基本信息、企业排污申报年度信息以及监测报告单,采取定时、分批、分组负责审核的方法进行核实。
第二,做好污染源监测。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扩展监测项目,增加监测频次,提高监测质量,对企业污染物的排放状况,最好用监测数据来计算,充分发挥监测部门为企业服务的作用。同时,加快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的推广,发挥在线监测的作用,综合各类监测结果,建立企业污染源档案和污染物排放数据库。
第三,加大数据核查的力度。对企业上报的数据除了进行本年度的
认真核查,还要与上年度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对变化幅度较大的数据进行跟踪核查,查明其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原因,并在上报数据时作适当的备注,确保环境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完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为适应新形势下环境统计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满足环境统计数据为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以部门提供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破坏与保护以及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环境统计应根据突出重点、服务管理、易于采用、保持连续4个设计原则。新增当前环境统计中缺少的生态、面源污染、环境经济、环保产业以及气候变化等重大环境问题和关注度较高的相关指标,适当地删除环境统计中重复的或不能很好地反映环境状况的指标,完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使环境统计能够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另外,对现行的环境统计数据库软件进行更新,以便能更好地为环境统计工作服务。
3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及我国对环保工作力度的加大的大环境下,环境统计的工作任务也日益增多,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环境统计工作必须得到不断完善,确保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
参考文献:
工作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三篇】
摘 要: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均属于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此,发展进程越来越快的国民经济对环境适应性及环境工程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的概念出发,简要分析了环境工程的主要工作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环境工程在装备研制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环境适应性;环境工程;生态环境
环境适应能力是为人类生存状态提供一定保护作用的重要属性,一旦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程度的破坏,且环境系统自身难以进行修补,人类生存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此时就需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以为我们重新构建出一个良性健康的环境系统。
一、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的概念分析
1.环境适应性的定义
我国于2001年初颁布实施的GJB4239《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中对“环境适应性”的定义有着明确解释,即“环境适应性是装备在其寿命期预计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的作用下能实现其所有预定功能、性能和(或)不被破坏的能力”[1]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适应性是装备的重要质量特性之一,而其中的“环境”是指寿命期中遇到的冒有一定风险的极端环境,即能够适应极端环境的装备必然也能够适应比较温和的环境。“功能”则是指装备实现或产生规定的动作或行为的能力。但装备有功能并不代表其可达到规范规定的技术指标,只有功能与性能均满足要求的装备才能在预定环境中正常工作;此外,装备在预定环境中还需具有不被破坏的能力。以上两种要求即为环境适应性的两个标志。
2.环境工程的定义
“环境工程”这一概念早就出现了,但人们常将其误解为环境保护工程,即通过测量和控制环境污染达到保护地球上人类、各种植物、生物等有机物目的的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概念。GJB4239《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对“环境工程”的定义如下:“将各种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用于减缓各种环境对装备效能影响或提高装备耐环境能力的一门工程学科即为环境工程,主要包括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分析、环境适应性设计和环境试验与评价等内容。”[2]我们所此定义中所提出的环境工程的对象并非前文中人们普遍观念中的各类有机物体,而是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制造出的各种诸如飞机、汽车、旗舰、导弹等各种载体及这些载体上运输或载体本身的设备,这些载体和设备极易因各种环境的作用而损坏或无法正常工作。因此,本文所说的“环境工程”应为“装备或产品的环境工程”。
二、环境工程的工作内容
为了确保装备能蛞愿咝率、低成本达到规定的环境适应性,我们需对装备环境工程的工作内容进行全面的考虑。一方面,装备环境工程在开展工作时需在加强日常基础技术研究的前提下构筑较高的环境工程技术平台;另一方面,在开展环境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与管理时,需将装备自身的特点及其在寿命期各阶段的任务、要求目标等结合起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装备环境工程的工作内容具体可分为与装备研究无直接关联的日常基础工作、与装备论证、研制、生产、应用等密切相关的工作。具体而言,装备全寿命过程中的环境工程的工作内容应包括环境适应性要求的确定、环境工程管理和控制计划的制订、环境试验的开展、全寿命环境管理的实施以及对装备环境适应性的综合评价这6个方面的内容。
三、环境工程在装备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前文所阐述的环境工程的工作内容,笔者将简要分析环境工程在装备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1.环境工程基础技术的作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离不开各类环境工程基础技术和标准的支持。环境测量和环境分析技术、环境条件确定技术、环境数据库、环境适应性设计技术、环境试验技术、环境试验设备、环境工程标准和环境工程管理技术均属于环境工程基础技术。型号工作项目立项前,以上所提及的基础基础和标准均需充分具备,但这些基础技术研究工作仅为环境工程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其余诸如环境工程标准、文件制定、实验室、场站的建设与管理等日常工作同样不容忽视。
2.环境分析的作用。确定合理的环境要求是装备研制在环境工程方面的首要工作,其合理性与装备的研制难度、进度及成本有着直接关系。过高的环境适应性设计要求必然会增加装备设计和工艺上的困难,研制成本也将大大增加;过低的环境适应性设计要求不尽会造成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浪费,还将导致研制出的装备无法达到使用要求。环境分析工作可对各种环境的因素数据和环境影响数据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可为其他环境工程工作以及型号工作的展开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3.环境试验的作用。在不同阶段使用的自然环境试验、实验室环境试验和使用环境试验均属于环境试验,其在提高、确保和评价装备环境适应性方面发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装备环境适应性设计时,选择材料、结构件和零部件是重要环节,此时进行装备及其材料、涂层的自然环境试验可为各类材料或部件的选择提供依据;在样机阶段进行的使用环境试验中所产生的数据可供改进设计使用。不同环境试验的综合使用也有着重要作用,如投入使用后的使用环境试验与自然环境试验的结合,其可对装备的环境适应性进行更加准确地综合评价。实验室环境试验具有环境应力可控性,同时还可与装备研制生产结合得更为紧密,因而其贯穿于装备研制生产的全过程。
4.环境工程工作贯穿于装备寿命期全过程
环境工程工作贯穿于装备寿命期的全过程,包括方案制定和论证阶段、工程研制阶段。批生产阶段和使用阶段等。如在装备的方案和立项论证阶段需开展GJB4239中规定的工作项目201~203,以在此阶段确定出科学合理的环境要求;在装备研制、生产和使用阶段则需开展GJB4239中规定的工作项目401~409,以为环境适应性设计、验证及评价提供各类信息与依据。
结束语:近些年,环境工程这一概念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社会对环境适应性这一重要的质量特性及环境工程工作内容的认同和了解尚未普及,这直接导致环境工程在型号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因此,环境工程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加强对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的研究与宣传力度,积极转变大众的传统观念,切实将环境适应性作为装备的重要质量特性,并将环境工程置于型号工作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胥泽奇,张世艳,宣卫芳。装备环境适应性评价[J].装备环境工程,2012,01:54-59.
工作环境卫生的重要性范文【第四篇】
摘 要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重要问题,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是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对如何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促进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经济发展;协调发展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环境有了很大变化,脏乱的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从“清洁乡村”到“生态乡村”建设,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环境卫生形势仍不容乐观,乡镇工业的不断发展,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十分严重;城区周边化工企业的超标排放,也直接影响了区域范围农村生活生产用水。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有害作物和病虫抗药力逐年增加,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不同程度的造成了大气、土壤和地下水源的破坏。为了社会的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应该既要注重经济的增长,又要注重环境的改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环境有利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我国政府去解决,在现代经济增长的环境下,我国应当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环境的治理,从而促进环境卫生治理与经济发展两者的协调发展。
一、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存在的问题现状
(一)环境污染严重
村民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一般都是随意堆放。哪里都是‘垃圾桶’,村民走哪扔哪。房前屋后,池塘水沟、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垃圾填埋场,各种生活垃圾和生产废弃物堆积淤塞、垃圾遍地。不仅招来苍蝇和细菌,而且有可能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加上农民环保意识普遍不高,存在着不文明生活方式和行为,乱扔果皮垃圾、随地吐痰等既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卫生,又危害了农民的身体健康,阻碍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村级环境卫生在道路硬化及供水方面质量较好。其余,在垃圾的乱堆乱放、污水明沟排放、厨房卫生差及卫生厕所少等方面问题较为严重。调查中我们看到,垃圾随意倾倒在房前屋后,造成周围环境污染同时,约有八成的农民仍在使用露天旱厕、粪坑等。和国内平均水平差距太大,由于这些开放性设施简陋,加之他们在经过很长时间才进行一次清除,在夏季多雨的情况下,随时可能发生污水粪便横流,严重时可以直接污染水源,导致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的传播。
(二)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经济收入的限制,对于村镇环卫设施投入少,建设滞后。有的地区启动村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但村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管理严重滞后,用于村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偏少,尽管垃圾收集系统已经逐渐完善,乡镇一级基本具备了垃圾收集系统,部分已经发挥作用,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和人才匮乏方面,大部分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陈旧,化粪池达不到无害化的规范要求;垃圾桶简陋、密封性和防水性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不到位等等。
(三)发展与环境的冲突
现在正在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和铁路。有些乡村地段,因为建设高速公路和铁路桥,需要征地,但拆迁手段过于直接和粗暴,管理和执法工作不够人性化,导致苗木补植和拆迁冲突等现象比比皆是,使得赔付问题复杂,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增,同时更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和粉尘,污染了大气环境,破坏了道路;农村各种小型作坊和砖窑对于环保不重视,随意处理垃圾和污水,造成了土质大量的流失和水质、空气的严重污染,严重污染了周边生产生活环境,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一)规划设计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长期以来,因为经济所迫,对于农村的环境卫生建设都呈现放任发展的态势;基础条件较好的村虽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有局部的规划,但未能形成科学严谨的规划体系,这源于上级部门对农村卫生体系建立的的关注程度,农村环境卫生规划一直以来受到的重视不够,很多地区没有形成一个包括市、区 (县)、乡 (镇)的整体规划,更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各行政村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只负责清理自己辖区内的生活垃圾,因此村村都形成自己的 “垃圾堆点”,显得杂乱无章。
(二)经费短缺,环卫硬件设施缺乏
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滞后,因为当前农村环境卫生投入主要靠上级区市财政对农村环境卫生经费补贴和本村集体经济收入。特别下排污管网建设,垃圾“中转站”和填埋场建设等,主要是靠农村自己集资建设,由于各村经济条件的差异,经济收入薄弱的农村很难筹集到解决环卫设施建设资金。特别在一些偏远山村,生产生活垃圾无人问津,全部依靠乡镇政府予以解决。由于经费短缺,农村地区环境卫生在设施设备配置、业务范围拓展、管理能力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日益凸显,有限的经费主要用于生产性投入,对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的投入非常少。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不能满足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和村容村貌的要求。
(三)付检查的行为较普遍
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火热背景下,不少地方已经按照国家环保的要求,在农村垃圾的运转处理上,应实行城乡一体化,即:组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区填埋或资源化处理;但由于经费等方面的问题,突击整治比较普遍。通常都是上级政府大力支持,村镇积极购买环卫设施,等表面工作做完,检查、评比过后,那些基础设施缺少长期的维护费用,慢慢又会被废弃不用。
(四)思想观念影响行为
农村群众也希望拥有良好的环境卫生,但他们的卫生习惯成了阻碍。从各种各样的环境卫生整治和卫生村镇的评比创建活动过程中,农民群众都是积极参与的,显示出他们也是十分期盼有良好的居住环境的,但由于村民长期以来随意的生活方式,环境卫生意识不强,未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思想和行动不能保持一致,不自觉地破坏环境卫生,乱堆乱放、私搭乱建等不良行为多有发生,有些农户把柴草、树枝、建筑材料、杂物随意乱堆乱放,不愿意走几步路将垃圾倒入垃圾池或垃圾桶,随意倾倒在路边、河边、空闲地等,使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得不到根治。这些不良习惯想要彻底改变,还需要长期的引导和宣传教育。
三、对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农村建设,改变农村环境卫生,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个科学的规划
农村环境卫生工作,需要上级领导重视,加强指导,政府做好组织协调,通过宣传进行行政推动,才能激发村民的积极性,自觉参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为卫生工作顺利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为目的,将通过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活动,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开展行动,通过科学规划供排水、垃圾填埋处理等必需的配套设施,为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创造先期条件,使乡村清洁卫生逐渐好转,各地政府要积极配合,引导群众处理垃圾、治理水源、管理田园。
(二)拥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才能给环境卫生建设提供保障
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应当冲充当主导地位,政府不仅要制定严格的标准来防止污染物的过度排放,加强环境的治理的执行力度,采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环保型设备和更清洁的能源,推动技术的创新和改革。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的研发,政府可以通过对企业收取一些排污费来严格限制排放污染物。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村镇垃圾设施建设的补助,会同环保部门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治理,重点建设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工厂企业要坚决予以治理,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旧思路。还要注意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在山区栽种大面积速生丰产林木;河流减少围网养殖密度、清除河道沉积和漂浮物。各区、乡镇、村根据规划要切实承担起相应职责,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与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经济条件差一点的村,可先投入建立公厕和垃圾池这些基础设施,再根据经济情况逐年增加投入建设;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要加大对现有环卫设施的改造,促进现有环境卫生设施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环境卫生的层次和水平。
(三)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建设取得成效后,还需要进行长期有效管理
政府部门要加强领导,健全农村环境l生管理机构,乡镇、村都要建立相应的环卫队伍。理顺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加强科研投入,开发农村垃圾就地处理的适用技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分级负责城乡生活垃圾的处理,在处理农村垃圾方面,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奖补筹”一条线的原则执行。制定适合当地的农村环境卫生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建立村委会负责制度,保障上级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措施的执行。加强环境卫生宣传教育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对重点存在的问题进行曝光,从而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农村宣传阵地,以多样的宣传方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形式,引导广大群众克服陈旧的生活习惯,逐步提高群众的自觉性。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村民的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的成败。通过广泛宣传垃圾污染的严重性和提高环境卫生水平的重要意义,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卫生和环保知识教育,使农民切身感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身心的益处,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管理环境卫生工作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农村环境卫生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之一,由于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在保证各项措施的建设和实施同时,要充分选用适用于农村的低成本管理体系和处理技术,从多渠道落实环境卫生建设和维护费用,加上适当的检查考核制度和奖励措施,充分调动村委和农民双方能动性,才能使农村环境卫生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朱定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
[2] 胡昌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华章。2013年。
[3] 丁培轩。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问题研究。2013年。
[4] 吴冰思。浅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卫生规划要点。环境卫生工程[J].2012年。
上一篇:财务工作知识精编5篇
下一篇:乔迁邀请函优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