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创作特点范例【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浅析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创作特点范例【精彩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浅析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创作特点【第一篇】

2020-06-0409:48:00  来源:玩石不恭居士王家干  作者:王家干  

1

爱分享

听新闻

放大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抗战生涯

新四军从建立的那天起,就吸引了众多的文化艺术大家。陈毅早在皖南时就写了《新四军军歌》的歌词,由音乐家何士德谱曲。新四军军部到了苏北后,好多有影响的文化人从上海、重庆等全国各地冒着生命危险,历尽磨难来到新四军部队和华中解放区。其中比较知名的有:邹韬奋、范长江、阿英、黄源、彭柏山、许幸之、邱东平、吴强、贺绿汀、任光、何士德、章枚、沈亚威、沈西蒙、张茜、何秋征、谢铁骊、赖少其、吕蒙、凃克、亚明、孟波、许晴、张泽易、刘保罗、孔健飞、黄粲、孙铮、洛辛、胡士平、管荫深、李同生、叶华、许平等。其中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范长江随军长陈毅到天长后,对上了阎锡山的“绝对”,留下一段“历史佳话”:1937年,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来到了无锡。他登上锡山,观赏无锡风光,忽然雅兴大发,说了一个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几位陪同人员都对不出下联,阎锡山因此非常得意,便登报征求下联,但仍无人能对,此联竟成“绝对”。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范长江,陪同新四军军长陈毅来到天长县视察。天长县地处安徽、江苏交界处,靠近长江。当他们二人登上一座小山时,范长江突然想起阎锡山的“绝对”,并想好了下联。

他高兴地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对子’我对上了!”陈毅让他念来听听。范长江道:“阎锡山的上联是: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我的下联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轻声念了两遍,夸赞道:“好!对得好!绝对好!范长江,才子也!”新四军初到苏北盐城时就成立了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军长陈毅经常向文化人做国际国内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和大家一起研究创作、切磋诗词。凡有文艺演出他们必亲临指导。1941年夏天,音乐家贺绿汀从重庆转道上海到达新四军军部,刘少奇握着贺绿汀的手说:“欢迎你!音乐家同志。”陈毅爽朗地笑着说:“久闻大名啦!你的《游击队之歌》好得很!”开饭时,勤务员给贺绿汀送来白米干饭,还有一菜一汤。这虽然称不上美味佳肴,但一看别人手里的粗粮面饼,贺非常不安地问勤务员:“我的怎和大家的不一样?”“军长下的命令,你是大知识分子、大专家,当然会不一样!”贺绿汀很感动,但谢绝了“小灶”,和大家一样啃起了粗粮面饼。从各地来到新四军的文艺人才在艰难困苦中不但自己身体力行出色地组织和参加抗日文艺活动,还创作出剧本、歌曲和各种演唱材料。贺绿汀每天都拿出一半时间对抗敌剧团成员和地方上的文艺人才进行辅导,大大提高了大家的音乐水平。淮南大众剧团受此影响形成了人人动手创作、个个争当多面手的良好风气。新四军军部首长曾派宣传部部长钱俊瑞和范长江到大众剧团看望大家,肯定了剧团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完全正确。

在谈及他们演出的洪山戏《保家乡》和《玩花船》等节目时,还引用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言:“文艺作品越具有民族特色,就越具有国际价值,你们大众剧团是状元剧团!”1943年冬天,新四军在来安县半塔集召开了津浦路东第一次民间艺人代表大会,有100多人参加,多为演唱大鼓的、说书的、地方戏剧团的民间艺人。范长江宣讲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号召代表们结合淮南地区抗战斗争的任务编写新戏文。会后,范长江还带领大众剧团一起到来安县农村搞文艺民族化、大众化试点。何仿年纪虽小,可劲头很大,难事苦事抢着干,且每一件事情都干得很出色。1944年5月,16岁的何仿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在淮南地区像何捷明、何仿兄弟十五六岁就能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是不多见的,何况这兄弟俩都出身于非无产阶级家庭呢!兴许是天公有意作美,何仿在紧张的演出中居然得到了一本从延安带来的油印《作曲法》。一看作者是冼星海,他非常高兴:冼星海和张曙是抗战时期中华歌咏救亡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人,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与光未然(作词)合作的《黄河大合唱》早已在解放区传唱。小何仿如获至宝,一直把这本《作曲法》揣在怀中,有空便拿出来仔细地学习、反复地推敲、不停地琢磨。渐渐地,何仿开始丢弃他原有的“旧瓶装新酒”手法,开始试验“新瓶灌新酒”了。1945年,哥哥何捷明写出了歌词《民兵之歌》:我们民兵多坚强,个个年轻体又壮;挺起胸膛上前线呀,配合主力干一场!看守俘虏也重要,警戒盘查是本行;主力攻下大城市,胜利品还要我们扛。围困敌伪小据点,消灭鬼子和“二黄”,如果他们想活命,除非缴枪来投降。勇敢前进再前进,直到敌人全缴枪;建设一个自由民主新中国,民主旗帜随风扬。哥哥何捷明把新写的歌词给了弟弟何仿,当过儿童团长的何仿对民兵的特点是熟悉的,他满怀激情地用自学到的作曲法很快就谱好了乐曲,先唱给既是亲哥又是词作者的何捷明听,何捷明听了,既为弟弟何仿的进步自豪,也为大众剧团又出了个人才高兴。这首《民兵之歌》很快就流传开来,后被收入《抗日战争歌曲选集》。“从生活中汲取,提炼创作题材,只有感情十分充沛时再落笔,绝不要写滥。”这是何仿歌曲创作的自律格言。何仿作曲既出手不凡,也起步很快,真可谓一发而不可收。淮南大众剧团因所属部队名称的变更也不断地变更自己的名称。1946年冬,何仿已是华中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音乐组长,后又随团参加解放战争的“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胶东保卫战”“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他和所有的文工团员一样,全部战斗化,与普通战士同甘共苦。部队行军时,他们要教唱歌、讲故事、说快板,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们要顶着枪林弹雨到战壕里收集英雄事迹编成节目宣传鼓动。战斗紧张时还帮助转运伤员、押解和教育俘虏。1947年春,何仿创作的《练兵》获三野政治部歌曲创作二等奖,随后在孟良崮战役中创作《去掉一个大祸害》,在参加莱芜战役时创作歌曲《先苦后甜》,荣立三等功;1947年冬,为影响非常大的广场歌舞《大翻身》作曲,荣立二等功;1948年夏在豫东战役中刚满20岁的何仿又立了三等功。

浅析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创作特点【第二篇】

摘要:文章选取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代表,运用中国自己的音乐分析方法――民族音乐形态学,结合江苏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对长江下游音乐的特色,特别是民歌的交融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试图解释江苏省音乐形态的非单一性,而是既存在首典型的南方风格民歌。也有北方民歌和南北交融风格的民歌。

关键词:江苏;民歌;茉莉花;音乐形态;北方民歌

江苏民歌《茉莉花》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千万人耳熟能详,几乎可以说它是江苏省乃至“全中国最为流行的代表性民歌之一”了。但是一直以来,国内的学术界对这首民歌的歌曲分析、风格属性的定位问题有着各不相同的解释。基于此,笔者试在本文对过去关于《茉莉花》一歌作梳理,进而对江苏省内此类型的民歌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这也正是本文以《茉莉花》作为江苏省其中一类民歌代表的原因所在。

在体裁分类上,人们一般都把《茉莉花》视为江南小调,认为它是一首“地道的”江南民歌。的确,在音乐的听觉效果上,它和《孟姜女》有着相近的音乐气质:曲调清丽流畅,在旋律上,委婉、华丽,字多腔少――这种旋律特色,正是南方音乐的特点,充满了江南水乡民歌的丰韵;而审视它的乐谱时,也可以看到歌曲的旋律走向以五声音阶的级进为主,显示出的南方民歌的音乐性格。这些都归于歌曲的旋律特点,旋律是一首歌曲的“外衣”,它直接影响着对歌曲的第一判断。但当我们深入到这首民歌的内部形态和歌曲流传过程中,就可以发现,其实《茉莉花》和《孟姜女》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地方:《茉莉花》并不是那么“地道”“土生土长”的江南产物。笔者将在下文中分为两部分加以详述。

(1)《茉莉花》的音乐形态以及与北方民歌结构上的相同之处

对于《茉莉花》一曲结构的问题,国内学者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总体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一为把歌曲定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另一为上下两句式结构。附谱例《茉莉花》:

对于《茉莉花》是否“起承转合”四旬式的结构,笔者在这里的意见有所保留。众所周知,在中国音乐结构形态里,四句子“起承转合”曲调常接近于将两个并列的或对称的上下句调式主音作结。如刘止维教授所著的《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一书中,在民族民间音乐的结构特征介绍中,这样写到:“起承转合四句结构。这种结构多分布在南方,它往往是将每句唱词一气啊成地唱完,构成词曲同步的单腔式结构。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是具有对比性的转,第四句是第二名的变化再现,形成起承转合的四句结构。”在袁静芳主编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解释:“据沙汉昆的研究,起承转合四句体的民歌……第2、4两个乐句结束在相同音高的主音上。”但是在《茉莉花》一歌中,第9小节起引入新材料之后,最后的“合”句并没有再现第二句,也就是“承”句的素材。有新材料并不是把《茉莉花》定为四句体的关键,更为重要的是:第四句与第二句的落音并不相同,不能完成“合”句。因此,《茉莉花》是一首在乐句数量上保持了四句,但在结构上是上下两句式。

所以,笔者在这里更为同意把《茉莉花》定为上下两句式的结构。附《茉莉花》的音乐结构图式:

A(a+a’+b)+B(c+d)

从上例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茉莉花》一歌的上句A停留在宫音上,其中素材a’和b之间形成顶真关系;下句B则在徵音上终止,其中C本身是有新材料,但是与下句的d没有相呼应,终止落音并上相同,并非所谓的“转”句。所以这是一首含有新材料的上下两句式。上下旬终止形成四度关系,是一种常见于北方的由宫音支持的微调式调式结构。宫音支持的徵调式的上句终止与下旬终止相比较更为强劲,即上下句终止都强,这是一种粗犷豪放型的微调式型号,呈现为粗犷、泼辣的气质,而非更为常见的南方性由商音支持的微调式四句体。

对于上下句终止音所形成的四度关系,我们不难在众多北方民歌中找到它们的身影。例如河北民歌《小白菜》:

从上面具有典型意义的北方民歌的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到上下句的终止音皆为上宫下徵,上句终止比下旬强,都形成四度关系,此结构和《茉莉花》并无二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小白菜》与《沂蒙山小调》在歌曲的曲式结构上与《茉莉花》更为接近。这三首歌曲都出现了“羽”音的半终止倾向,形成了新材料的引入,但是也同样在最后调式终止音没有对第二句形成再现。所以,尽管在乐句的数量上它们都为四个句子,但在音乐的曲式结构上,它们却是两句体。也就是说以上述3首民歌为代表的北方民歌,可以有力地证明了《茉莉花》一歌“根本意义”上的“北方属性”。与此类同的北方民歌还有许多,在这里笔者不再一一列举了。相反在众多的南方民歌中,则很难发现此类型的结构关系。

(2)《茉莉花》的流传以及与《鲜花调》的关系

《茉莉花》一歌的名字是由于歌曲的第一句歌词“好一朵茉莉花”得名而来的。但是追源溯流,其本身的来源则是《鲜花调》。对于《茉莉花》与《鲜花调》的同宗渊源关系,前人作已多有考证论述,几成定论,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在这里不作重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最早刊载《茉莉花》歌词的出版物,是由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的戏曲剧本《缀白裘》。该书第6集卷一《花鼓》一剧其中包含了9首《花鼓曲》,当中《花鼓曲》的前2首为民歌歌词,后7首则搬演《西厢记》的剧词。

到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清晰的脉络:《茉莉花》旋律来自《鲜花调》――《鲜花调》歌词来自《花鼓曲》前2首――《花鼓曲》内容源于《西厢记》――而《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则来自北宋京都――开封(河南),到如今,《茉莉花》仍在唱《西厢记》。

由此,从上述第1点对《茉莉花》本身的音乐形态分析及其和北方民歌结构存在多方面雷同的渊源,再加上第2点对它的流传与溯源中判断,可以断定的说《茉莉花》一歌是北方民歌传至江南,再被当地音乐风格同化了之后所呈现的产物,而不是“地道的”“土生土长的”江南民歌。

江苏省本身也不是一个完全的南方省份。江苏的江北以北就是北方地区,一个省里面拥有地理意义上的南和北,这无疑更会方便人民之间的交流,也必然使江苏的音乐兼顾南、北两方的特点。除了地理上的交融特点,在历史上还有三次大规模的北方移民迁入江苏。不言而喻,跟随这些北方移民来到江苏的,同时还有北方的文化(包括民歌),这些北方民歌到达江苏后,经过流传,又受当地语言与当地人民的心态等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北方民歌被南方化,也成为了当地的民歌。另外,在明中叶时期由于城市文化的兴起,导致时调小曲盛行,其主要的传播载体就是艺人和歌伎。这些艺人为了生计,沿水路卖艺,也将一些时调小曲带到了各个港口城市,并在当地流传;歌伎在青楼酒肆里演唱小曲,接触到各地民众,因接受的关系,也使这些时调小曲有了流传的渠道。不管是文化上的冲击影响,还是卖艺人的传播,都造成了一部分的江苏民歌在音乐风格上呈现了南北交融,也成为当地百姓极为喜爱的小调。因为这诸多的原因,便形成了江苏民歌的多种风格、形态并存。

参考文献:

[1]《中国同宗民歌》,冯光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9月第1版

[2]《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

[3]《钱仁康音乐方选》,钱亦平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4]《(西厢记)传播研究》赵春宁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5]《音乐的遗传基因――关于传统音乐的“五态、四径、三线”》刘正维《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6]《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2版

浅析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创作特点【第三篇】

摘要《西厢记》中有记载,我国最早刊载《茉莉花》曲谱是在清朝道光年间。在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之后,全国各地形成了几十种不同旋律和风格的《茉莉花》版本。其中,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主的创作特点上,是同宗民歌“鲜花调”中一首代表性借赞美“茉莉”表达纯洁爱情的美好向往之歌。并以其独有的风格特点、调式、曲式结构、旋律及其节奏感上都展现地方性的特色和魅力所在。加上《茉莉花》还作为世界上最优美的音乐被入选进入美国发射一艘寻找宇宙生命飞船当中,更加彰显了中华民族以及华夏象征的文明所在,并成为了民歌中璀璨的珍珠。

关键词江苏民歌;茉莉花;创作特点

一、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艺术生命力

江苏民歌《茉莉花》来源于江南小调——《鲜花调》。不仅具有曲调婉流畅和结构严谨、五声微调式的特点,还展现了江南鱼米之乡清新秀丽的风格。其中,茉莉花以洁白清香的自然朴实形象展现了大家面前,让受众者感受到心旷神怡的心境同时,也感受到了朴实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鲜花调”一共有几百种唱法,但是也大同小异,于是就呈现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近似音调”[1]。

二、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创作特点

(一)《茉莉花》作品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调式是徵、宫、羽、徵中A徵五声调式。换句话说是一种起和承、转、合的结构关系。是典型的四分之二拍音符,构建了五声徵调式和四句体乐段式结构。在曲调上,四个乐句可以构建一个单乐句,结构婉转,旋律平衡。其中,江苏民歌《茉莉花》第一句一共四个小节,旋律在音区进行转换。起始于“角”,落于“徵”。第二句呈现了顶真形态,第三句展现了“转”的意味。从旋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分为6个小节,还是落于“徵”上。并在重复的旋律中于第三句开始分为2小节的拖腔,但是主调不变,结束句在第4、5小节中出现了一个九度的大型跳跃,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音域为十三度。换句话说就是,小字组g-小字二组的e。旋律以进为主,随后间接性进行跳跃,并在自然平稳中展现密集的形态。也正是江苏民歌《茉莉花》其迷人的曲调,展现了我国古典音乐的魅力[2]。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保留了《鲜花调》原有的主体曲式,还在结尾的部分以托音的形式进行展现,构建了淳朴柔情的情感。

(二)《茉莉花》的歌词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一种具有情节性的质朴民歌。主要以叙事手法和抒情结合的方式进行构建的。并基于《鲜花调》基础上,实现茉莉花的隐喻建设。从歌词上分析,三个乐句组成一段。例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她”进行重复演唱。紧接着的歌词,却以清新的可爱的形象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并利用“香”和“白”、“比”的手法,引发了人们委婉、流畅的形式结合[3]。

(三)《茉莉花》感情变化

江苏民歌《茉莉花》在感情变化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层面,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表现了女孩子想要摘下花,但是害怕旁边人笑话的心理。第二个层面,是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展现了女孩子害羞的心理特征,第三层层面,是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展现了女孩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与此同时,也反映了江南人民细腻的感情特点。面对满园的春色,少女们们开始胆怯——羞涩——踌躇,经历了这三层情感的变化之后,也展现了少女们爱花和赏花及其爱护大自然的美好心灵。

在演唱的方式上,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把江南小调的形式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而且还发展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审美视角。在演唱的时候需要注意的点是:第一,突出调调的细腻性,让感情更加的抒情和柔美。第二,突出展现情绪上的变化,构建一种想做一件事情,但是又害怕胆怯的心理,最后开始踌躇,将后生生的一个少女形象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第三,江苏民歌《茉莉花》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民歌小调,也不仅仅流行于大江南北,并在世界的角度强调着重要性的地位。在演唱的时候,作为中国人,应该以自豪的心态来演唱《茉莉花》,让更多人对《茉莉花》进行认知,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其不断的发扬光大。

三、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藝术活力

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展现了幅独特、清晰、真挚的画面,还把自身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受众者。构建了弃繁从简和返璞归真、平易近人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江苏民歌《茉莉花》就像托尔斯泰说过的那样,“艺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不仅展现了平和的音乐形式,还把中国人那种平易近人形象展现出来,构建了符合十九大精神倡导的“和平世界”“和平发展”“友好型社会”的总动员,及其柔媚属性的契入。展现了茉莉盛开,遍地芬芳的景象。不仅符合现代化的审美观念,还衍生出温婉和清丽、流畅的节奏感,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韵和时代气息的构建。

四、总结

托尔斯泰有言:“艺术作品的好坏,需要从感情的独特性、感情表达清晰性、感情真挚程度几个层面进行构建”。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让人感受到茉莉花开香四溢昂首,还让全世界的人民体会了这份共同文化财富的魅宝所在。相信江苏民歌《茉莉花》会在其强烈的文化价值之下,受到更多人所折服,并引发对音乐的尊重,民族音乐的热爱及其爱国的情怀。并在强烈的社会监督之下,展现原滋原味的“生态化”音乐构建,利用《茉莉花》的生态形式,实现强烈的视觉及其听觉的全新碰撞。

参考文献:

[1]冯光钰.《茉莉花》花开何处?[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04):04-05

[2]张铁.何仿与中国民歌《茉莉花》[J].兰台世界.2016(10):10-11

[3]王桂芹.《茉莉花》最早的曲谱文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03):03-04

浅析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创作特点【第四篇】

摘要《西厢记》中记载,中国最早出版的《茉莉花》曲谱是清朝道光年间。经过数百年的风雨,全国各地形成了数十种不同旋律和风格的茉莉花版本。其中,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中心的创作特征,是同宗民歌《花调》中代表性赞美《茉莉花》的美丽憧憬之歌。以其独特的风格特征、调整、曲式结构、旋律及其节奏感表现出地方特色和魅力。另外,茉莉花作为世界上最美的音乐被选为美国,发射了寻找宇宙生命的宇宙飞船,表现了中华民族和华夏象征的文明,成为民歌中闪闪发光的珍珠。

关键词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创作特征。

一、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艺术生命力。

江苏民歌《茉莉花》源自江南小调-《花调》。不仅具有曲调婉转、结构严谨、五声微调的特点,还展现了江南鱼米乡清新美丽的风格。其中,茉莉花以洁白清香的自然朴素的形象表现在大家面前,在让参加者感受到舒适的心情的同时,也感受到朴素的进取、自强的精神。花调有数百种百种歌曲方式,但也大同小异,表现出现在我们看到的近似音调[1]。

二、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创作特点。

(一)《茉莉花》作品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风格是征、宫、羽、征中a征的五声风格。换句话说,它是一种结构关系,合的结构关系。是典型的四分之二的音符,构筑了五声征调式和四句体乐段式结构。在曲调上,四个音乐句可以构建一个单音乐句,结构委婉,旋律平衡。其中,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第一句总共有四个小节,旋律在音区转换。始于角,落于征。第二句呈现出最真实的形态,第三句呈现出转的意思。从旋律的角度分析,可以分为6个小节,或者落在征上。在重复的旋律中,第三句开始分为两个小节,但主调不变,结束句在第四、五个小节出现九度大跳跃,给人无限的思考。音域为13度。换句话说,小字组g-小字组e。旋律以进为主,然后间接跳跃,在自然平稳中显示出密集的形态。也正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迷人曲调,展现了我国古典音乐的魅力[2]。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保留了花调本来的主体曲式,而且在最后的部分以托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构筑了朴素温柔的感情。

(二)《茉莉花》歌词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一首情节朴素的民歌。主要是以叙事手法和抒情结合的方式构筑的。基于花调,实现茉莉的隐喻建设。从歌词上分析,三个音乐句构成一段。例如,好茉莉花,好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不香重复唱歌。接下来的歌词,以清新可爱的形象表现在大家面前。利用香和白和比的手法,引起了委婉流畅的形式[3]。

(3)茉莉感情的变化。

江苏民歌《茉莉花》在感情变化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层,有心穿,看花的人骂我。女孩子想摘花,却表现出怕旁人笑话的心理。第二个水平是我有心穿,害怕。

人笑话。展现了女孩子害羞的心理特征,第三层层面,是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展现了女孩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与此同时,也反映了江南人民细腻的感情特点。面对满园的春色,少女们们开始胆怯——羞涩——踌躇,经历了这三层情感的变化之后,也展现了少女们爱花和赏花及其爱护大自然的美好心灵。

在演唱的方式上,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把江南小调的形式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而且还发展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审美视角。在演唱的时候需要注意的点是:第一,突出调调的细腻性,让感情更加的抒情和柔美。第二,突出展现情绪上的变化,构建一种想做一件事情,但是又害怕胆怯的心理,最后开始踌躇,将后生生的一个少女形象展现到了大家的面前。第三,江苏民歌《茉莉花》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民歌小调,也不仅仅流行于大江南北,并在世界的角度强调着重要性的地位。在演唱的时候,作为中国人,应该以自豪的心态来演唱《茉莉花》,让更多人对《茉莉花》进行认知,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其不断的发扬光大。

三、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藝术活力

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展现了幅独特、清晰、真挚的画面,还把自身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受众者。构建了弃繁从简和返璞归真、平易近人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江苏民歌《茉莉花》就像托尔斯泰说过的那样,“艺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不仅展现了平和的音乐形式,还把中国人那种平易近人形象展现出来,构建了符合十九大精神倡导的“和平世界”“和平发展”“友好型社会”的总动员,及其柔媚属性的契入。展现了茉莉盛开,遍地芬芳的景象。不仅符合现代化的审美观念,还衍生出温婉和清丽、流畅的节奏感,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韵和时代气息的构建。

四、总结

托尔斯泰有言:“艺术作品的好坏,需要从感情的独特性、感情表达清晰性、感情真挚程度几个层面进行构建”。 江苏民歌《茉莉花》不仅让人感受到茉莉花开香四溢昂首,还让全世界的人民体会了这份共同文化财富的魅宝所在。相信江苏民歌《茉莉花》会在其强烈的文化价值之下,受到更多人所折服,并引发对音乐的尊重,民族音乐的热爱及其爱国的情怀。并在强烈的社会监督之下,展现原滋原味的“生态化”音乐构建,利用《茉莉花》的生态形式,实现强烈的视觉及其听觉的全新碰撞。

参考文献:

[1]冯光钰.《茉莉花》花开何处?[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04):04-05

[2]张铁.何仿与中国民歌《茉莉花》[J].兰台世界.2016(10):10-11

[3]王桂芹.《茉莉花》最早的曲谱文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03):03-04

48 23365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