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论文【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环境论文【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环境保护论文【第一篇】

摘要:

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这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的环境形势决定的。因此,原国家环保总局专门制定了农村环境保护目标:力争在5到10年时间内明显改善农村环境,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指标。

关键词:

农村,环境保护

1.农村环境保护的意义

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这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的环境形势决定的。过去的一些教训曾告诫我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环境的保护,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经济的发展只是暂时的,若干年以后将会减缓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论文大全。实践已充分证明,没有一个可供持续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没有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也就没有广大农民真正的小康生活。因此,原国家环保总局专门制定了农村环境保护目标:力争在5 到10 年时间内明显改善农村环境,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指标。

2.农村环境保护的目的

已经有调研材料证明,农村环境保护是当前整个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近年来为了促进城乡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力度,重点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为此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启动了农村小康建设环保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几年时间使中国农村现在的水源地、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一些重要环境问题有比较大的改善,引导农民通过改善环境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并更新农村人口的环境理念。

3.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衰退

耕地质量和数量是环境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保护耕地也是保护环境。近年来国家在耕地保护管理上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如建立占用耕地的限额审批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占用耕地的补偿制度和废弃地复垦奖励制度等,基本上控制了乱占、滥用土地资源的歪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保护耕地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盲目开发、乱占、滥用耕地的情况时有发生,许多以往粮食产量高的农业耕地正在消失,大片大片的农田被不断扩展着的工厂和公寓大楼占去。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亿公顷,人均耕地仅为公顷,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并且由于开发速度的加快,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耕地中的%属于15度以上的坡耕地,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9100万公顷。此外,我国耕地质量普遍不高,中、低产田比例大,占总耕地面积的%。耕地养分含量不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比例高达%,缺氮耕地亿公顷,占耕地面积的%;缺磷耕地亿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9%;缺钾耕地亿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3%。农业用水短缺之势难以逆转,农业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受旱面积近2700万公顷,因缺水年均减少粮食500万吨。

面源污染影响广泛

水环境污染问题通常可分为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点源污染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通常有固定的排污口集中排放,非点源污染(NPS)正是相对点源污染而言,是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论文大全。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1997)对非点源污染的定义为: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及地下水体。这里的微量是指污染物浓度通常较点源污染低,但非点源污染的总负荷却是非常巨大的。

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起源于分散、多样的地区,地理边界和发生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随机性强、成因复杂、潜伏周期长,因而防治十分困难,上述非点源污染的地域特点实际上正好与我国农村的情况对应。随着各国政府对点源污染控制的重视,点源污染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和治理,而非点源污染,由于涉及范围广、控制难度大,目前已成为影响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前面已经明确指出,农业自身的地域特点决定了它显著对应着存在的非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又称之为面源污染,因此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得不将面源污染的控制或治理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措施来研究。

4.农村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

既要保护农业资源,又要防止环境污染

在研究或采用农村环境保护措施时,应该同时注重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的防治。为此,一方面要求遵循生态学原理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基础建设等措施,促使农业生态系统内部良性循环、协调运转,从根本上改善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状况,避免产生资源掠夺破坏现象;另一方面,要求从系统外引进新技术时,注意科学性和合理性,防止片面性和盲目性,充分发挥新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最大限度的减轻和防止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论文大全。

既要防止工业污染,又要防止农业污染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除了巩固性地发展农业以外,也积极地发展了大量的乡镇企业,这些乡镇企业充分利用了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以从事小型化工业生产为主,从而形成了农村工农业交叉布局的新局面,同时也使得农村环境中既存在工业污染,又存在农业污染,而且农村工业比较分散的特点更加明显,农村的污染源头遍及乡镇和村以至千家万户,面广量大,增加了预防和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所以在农村环境保护措施中必须从理论和实际上突出全面兼顾的环境保护理念,既要防止工业污染,又要防止农业污染,不能重工轻农,顾此失彼。

既要治理有机污染,也要治理无机污染

目前,在农村工业上既存在有机污染,又存在非有机污染,因为农村工业的规模通常有小型化的特点,并且农村工业通常利用了生产农业主产品而副产的次级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加工,这类原料又含有大量有机成分,所以农村工业污染通常会以有机污染为主,这已经成为农村工业污染治理的重点。同时在农业生产中,由于过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塑料地膜等化学物质,使得土壤中的有机物污染和无机物污染也并行存在,一些有机污染物降解之后又形成无机物,所以在农村环境保护或污染治理措施中应该统筹考虑,把有机污染的治理和无机污染的治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整治。

既要控制集中污染,又要控制分散污染

农村发展小型工业之后,在一些较为确定的范围内出现集中且化学性质基本恒定的污染源,这实质上相似于在城市或大型工业区已经存在的点源污染,这类污染比较适合进行集中控制或治理。所以在城市或大型工业区域用于进行点源污染控制或治理的措施在农村仍然值得借鉴。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和生产形式分散,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宽范围、小浓度、大总量、多种类的污染情况,这类污染最大的特点就是分散性,它不仅破坏土壤环境,同时对水环境、大气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农村环境保护措施中既要重视点源控制,也必须重视分散性污染物总量的控制,研究和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或治理非点源污染。

参考文献:

[1] 贾俊。 82个毒桶的经济“效益”[J]中国经济周刊, 2004,(08) .

[2] 陈柳钦。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岭南学刊, 2005,(03) .

环境保护论文【第二篇】

摘要:重庆是一个山城,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独特的山城风貌构成了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对当前风景区中的污染、破坏、衰竭及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后果做了分析,并提出保护对策。

关键词:重庆;风景名胜区;破坏;保护对策。

前 言:

重庆是我国第四个直辖市,辖区面积万平方公里,海拔高程从米到1973米。长江横贯市城,嘉陵江、渠江、涪江、基江、琼江纵横其间,全市由西北向东南分为低海拔为主的波状起伏区和高海拔为主的大起伏区三个层次。

重庆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12世纪就由巴人建立了部落联盟为基础的奴隶制王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又成为"陪都",其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特的山城风貌,构成了众多的风景名胜区。重庆市域内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个,此外还有众多的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单位以及县级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单位[1]。

一、重庆风景名胜区的特点和优势

重庆以山水相依的局势造就了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加之三千年来人类活动留下的优秀遗产,形成了诸多风景名胜区,其特点和优势可概括为类型全,级别高,质量好,数量多。各具特色、自成体系。初步形成一个含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亚热带山城风景名胜区系列。其中不乏具有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如古钓鱼城遗址、大足石刻。重庆风景名胜区正以其质好量多,品种齐全的优势,与长江三峡风光一道,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观光,度假修养,探险猎奇,实习、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城乡经济发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重庆风景名胜区存在的环境问题

1、自然灾害的破坏

自然灾害的破坏是多方面的,对建筑物来说,日晒、雨淋、风吹、雷击等都会产生灾害性后果。对数木、植物来说,雨水过多会造成水土流失,毁坏群落结构;而雷击、雪压、病虫害、干旱等将造成林木和植物死亡;地震则危害更大,它可以将上万年的自然异景和人文奇观毁于一旦[2]。

2、人为因素的破坏

、部分景区的接待量超过最佳接待量。

景区的最佳接待量是和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相匹配的。几乎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相当多的景区出现超过最佳接待量的100%甚至300%的局面[3]。

扩大了客流量,势必扩大旅游点和旅游范围;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增加;人流、车流增加导致城市膨胀;占用土地、耕地减少;与旅游相关建设所需生产资料增加;整个城市生态起了变化,环境质量必然受到冲击。

、拍摄电影电视剧对生态环境具有破坏作用。

影视大腕在拍摄中对外景地自然环境的破坏频频见报。一些剧组非法搭建用于拍摄的人工景观,破坏了自然景观协调性,拍摄现场到处扔的是饭盒、塑料袋、酒瓶、雨衣等生活垃圾,更严重的是肆意践踏。许多原始生态是数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形成的,破坏了便无法复原和再生。这些原始生态景观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破坏,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允许破坏。无论拍什么电影,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我们希望今后看到、听到更多的是影视和风景相互添彩,而不是更多的负面消息[3]。

、乱搭乱建,破坏景观

一些地方只注重眼前利益,把风景名胜区当作发展旅游经济的"摇钱树",大兴土木,乱搭乱建,使景区成为大型游乐场和"吃喝玩乐综合体",历史文化风貌和自然景观受到严重损害。

、弄巧成拙,大煞风景

有的地方凭借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在景区克隆仿古建筑或新开景点,修建亭台楼榭,建筑形式及其位置、体量处理不当,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摆摊设点,秩序混乱

为了搞活经营,许多景区专门设置商业街市,摆设摊点,个体商贩流动叫卖,熙熙攘攘,秩序混乱。尤其是烹调烧烤,油烟缭绕,垃圾随地丢弃,污水乱泼,不仅影响景观,也污染环境。

、国民环境意识淡薄,旅游行为不文明,导致景区环境质量下降。

游客对于景区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游客进入景区后,对景区内土地的践踏,对树木及建设的触摸等,这些是对景区生态环境最直接的破坏影响;其次,大量的游客到达景区后,食、住、行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和生活垃圾以及当地居民为了接待游客而过度地消耗当地自然资源,这些是间接的破坏影响;除此以外还有噪音等其他因素,也会对景区的动植物正常生长有所影响。

三、重庆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对策

面对当今旅游业的发展,劳动制度的改革,双休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想走进大自然,涌进风景名胜区,从而使风景容量不断增荷,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也日益显得重要。

1、对自然风景资源的保护要根据风景资源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科研价值等进行分级保护

根据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风景名胜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风景名胜区按其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三级,即市县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景区。"对于国家级风景区要重点保护,尽可能减少人为破坏和进行破坏性建设,这样可在全国建立分级管理的风景名胜区体系,设立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同时依靠法规、法令进行保护[2]。

2、科学地确定旅游景区的最佳容量,并严格控制旅游规模

旅游容量又称旅游生态容量,指对一个旅游点或旅游区环境不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其环境空间所能接纳的旅游者数量。旅游者对游览景区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动植物的破坏,故旅游环境容量即对动植物不产生永久性危害前提下的游客数量。而对一个拥有各项旅游设施的旅游区来讲,容量的确定不仅要考虑游览点的容量,还要考虑整个旅游区的环境承受力。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可变因素,不同的技术、管理条件下,容量不同,有力的管理可扩大其环境容量。旅游容量的可变形,就要求当地主管部门定期监测评估,在旅游旺季严格控制游客数量。

3、建立和完善景区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首先,健全环境法规。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各级政府进行环境保护的依据同时也是旅游从业者和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法律依据。通过法律禁止那些对环境有破坏的行为发生。其次,要严格执行环境法规。

4、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各级干部培训机构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相关培训;各大专院校重点加强对环保人才的培养;社区要开展全民参与的环境保护的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建议在中小学课本中加入相关环保护知识,对问题突出的旅游景区要进行详细讲解。

5、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区域生态系统的管理方式,逐步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增强旅游景区的环境监管的协调性和整体性。从中央到地方,加强行政监督。

参考文献:

[1]郭大忠:重庆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1994-2007.

[2]付美云:试论我国风景资源的保护,湖南林专学报,19974:79-81.

[3]李君娜:旅游景区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沈阳教育学院学报,第8卷,第3期,2006年9月。

[4]刘三长:浅谈自然风景区的环境保护,沿海环境,1999年第四期。

[5]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经济、环境与旅游业发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6]匡吉:保护与发展-风景名胜区的永恒主题,热点聚焦。

[7]何燕宁:对我国环境教育规范化建设的思考[J].环境教育,2006(69):53.

[8]魏小安:旅游发展与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59.

环境保护论文【第三篇】

摘要

农村养殖场的环境保护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阻止养殖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例如畜牧业产生的污染物等。随着产业的逐渐扩大,规模由零散到聚集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造成了公害。二是养殖场不能受到环境污染,周围环境的污染源要防止。例如工厂所产生的三废,还有平常农业所用的化肥残余等等。

关键词

农场养殖;环境保护;问题;技术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养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成为了农村养殖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近些年来,农村养殖场环境改善行动正在逐步进行,面对畜舍环境的各类问题,也正在逐步解决,但是面对畜舍污染的各类问题,依旧会出现许多解决上的失误,本文针对农村养殖场的环境,进一步说明现如今的问题,再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便让农村养殖场更加环保。

1、场内畜舍环境

舍内的空气环境。畜舍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畜屋内的空气流通与光照,周围的噪音、空气里的噪音和有害气体。

1)空气中的灰尘和微生物对畜舍的影响。不仅是外面空气的带入,会对其畜禽的饲养、还有管理过程会产生不良后果,像是尘土对畜禽的呼吸问题、畜禽的皮肤,特别是产品,纯奶会发生质变[1]。传染病的传播,是由于依附在尘土上的微粒,微粒上的病原微生物本体,想要减弱并防止产染病传播,要及时做好消毒工作。

2)牲畜的呼吸会将有害气体进行分解,随即发生质变,形成各类的危害气体,例如二氧化硫等。尤其是有害气体氨和有害气体硫化氢含量大时,会非常严重。畜舍内有害气体的解决的措施有:

①清理舍内卫生要及时;

②畜舍内温湿度要正好;

③空气流通要好。

3)影响环境的主要方面是噪声。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设备也极大的完善,畜牧业也逐渐进入机械化,畜禽被噪声所影响。噪声过重,羊的体重增长缓慢,饲料的能量转换的效率也明显降低。噪声减小的有效方法有:

①选畜牧场址的时候要留心环境;

②畜牧场内要规划合理健全,机动车车辆禁止接近近畜舍;机械选用噪声小的;

③畜舍周围多覆盖植被;

④舍内尽量不要发出巨响。

2、畜牧场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它带来的危害

1)空气污染。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气象条件下,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疾病。土壤污染物是各种病的病原,其中有肠细菌、带芽胞的致病菌还有霉菌等等。

2)土壤是吸收有害化学物质的主要介质,严重的土壤污染会导致牲畜大批量死亡[2]。污染土壤的源头有:土壤污染农药、水中污染,大气污染等。

3)水污染。农业废水、空气污染、生活废物、农业污水、是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头。污染物质具有多样性,但危害牲畜的主要为,的有机物,各类危害元素,包括重金属在内的危害物质,以及农业之后所用的农药化肥及其残留。水污染严重会使其水质不合格;严重不符标准。病原微生物的污染会带动一些疾病,导致部分传染病的传播,传染病的感染;畜禽中毒是由于相关有毒化学物质,各类相关污染,如土壤污染,噪声污染,会直接影响牲畜的健康,甚至对幼年牲畜的成长带来不可磨灭的危害,以及对畜牧的生产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疾病死亡。

污染物质在畜禽体内会带到食品中,对人的健康及其不利。主要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有畜牧业造成的有:家畜的粪,家畜的尿、死亡的尸体、排放的污水、在畜牧产品生产时所产生的各类污染、有毒有害气体,难闻气体。所产生的粉尘、孵化场残料。如死胚、蛋壳是饲料加工产生的。有毒物质不好好处理,解决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会造成危害得有,工厂废弃污染空气、废弃的土壤、废弃的水,没有任何处理的粪便和没有处理的污水比例最高,影响最强最大。

3、环境保护关于养殖场的主要内容

3、1场址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入手、选址

1)地方要干燥和透气,排水放方便,通风换气、朝阳温度适宜,开阔的地形;

2)砂壤土是最好的,因为透气,沙壤土透水性也好,存不住水,保持干燥状态非常有利;

3)水源透要充足,水质要棒,无污染的;

4)对其社会的影响:公共卫生准则一定要遵循,自己不变成社会的污染源,造成负担,也要尤其注意不被其它环境所影响,畜牧场场址选择要遵循的原则。因而,畜牧场,应建在在居民楼的东处,要300m左右,离交通主干线不少于200m为宜。要远离那些污染情况重的重工业企业,对可控危险因素进行避免。

3、2处理粪尿及其利用措施

1)作肥料畜禽粪便,堆积、发酵,杀死细菌,杀死寄生虫卯,就会成为好的的有机化学化肥。

2)经过专业处理的饲料粪便可以放心应用于农业作业中,其中富含少量的有益元素。

3)可以存储粪便用于沼气池的原料,可以有效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3、3污水的处理和污水的利用畜牧场污水分解后,可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让循环利用,可节约宝贵能源。净化污水的主要方式是,首先自然沉淀,随后进行科学分离,分解其中无用元素,才能完成净化。

3、4针对空气污染,增加周围植被覆盖增加周围植被覆盖是非常重要的,改善局部气温和气候,让牲畜生活在一个相对干净的牧场,改善畜牧场的空气,减少灰尘,环境良好,防疫防火,美观度强,减弱噪声,净化空气和水中微生物比例。

3、5注意水源地面水的取水点需在污染源的上游,地下水的水井位置,要避免地面污水的污染。保护畜牧场,要禁止污水对水源的直接影响,尤其注意工农业生产单位排出的污水。

4、结语

消毒工作是一个优秀的畜牧场必须要重视的一个环节,在整体的工作中也会占据重要地位,无法进行有效的消毒工作会影响畜牧场的名声,更会影响牲畜的健康。所以,实施各项消毒措施,改善农村的养殖环境,另外要遵守各类的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要做到每一步都是为了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陶卫平,吴根禄,龚兴富,等。浅谈工厂化甲鱼养殖场“新能源互补利用”低碳环保运行模式[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5,2(4):17-19.

环境保护论文【第四篇】

摘要:叙述了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了环境保护与企业间的困局及中国国内企业和环境发展潜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企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环境恶化;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引言

截至目前,确保企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不只是每个企业必须担负起的责任,同时也是生态建设、文明发展的要求。国家为了推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稳步发展,确保自然与人和谐发展,对此采用宏观、协调的发展策略,减小GDP(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也要求各个企业不断调整产业构造,放弃传统粗放型经济形式,这样才能达成企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企业发展牺牲环境,往往重视经济利益而忽略环境保护,造成环境恶化日趋明显,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为了遏制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容貌,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下,国有企业以“经济利益与绿色环境协调发展”为主旨,摒弃过去“先污染、后治理”错误思想,从企业发展源头抓起,采取控制污染源、增加企业效益、加大环保投入、降低能耗等一系列措施,使得企业效益得到了提高,环境问题得到了改善,实现企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1、环境恶化的原因

环境恶化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具体如:国家经济政策忽视了环境保护要求;地方政府或企业为了短期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最后造成苦果。

1、1政府过于看重国民生产总值的单一模式

事实上,环境保护经常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其首要任务是脱贫,所以很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意识到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的重要意义,开始深入环境保护工作。从世界产业革命发展历程来看,将经济建设放在第一的结果是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环境迅速恶化,甚至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与健康。若能正视污染损失、国民生产总值,那么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危害。从国内外环境污染与经济建设过程来看,政府在经济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地位与利益问题

部分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甚至违背《环境保护法》相关要求。国内温饱基本问题解决后,各地都制止了毁草开荒、毁林开荒等破坏环境的行为,也出现了退耕还林的势头,但在工业迅速发展时期,各种废气、废物的排放量骤升,很多国有企业将利润作为目标,没有遵守《环境保护法》相关要求。部分地方政府与企业决策人员缺乏经营资源的意识与危机,恶化的环境未得到改善,新的污染问题又出现。

2、环境保护与企业间的困局

企业能否长期立足于市场,其关键是坚持生态保护战略。但事实上,很多企业在产业升级与调整中,生态环境与企业发展总会存在无法规避的平衡问题,使企业陷入两难境地。鉴于此,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也是当代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两者关系具体可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2—3]

a)部分企业高瞻远瞩,在调整企业升级过程与结构时,紧随时代步伐,改变之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始终坚持可循环的发展模式,力求最小环境污染,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也有益于企业长期发展;

b)部分企业虽以“先污染,后治理”为发展方针,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但方针路线无法长期适用,破坏了生态环境与企业之间的长远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且遏制不及时,给企业财力、物力与人力带来了极大的浪费,都对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

c)部分企业以“边污染,边治理”为宗旨,视利润为根本目标,缺乏生态保护意识与环境理念。利益高于一切,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与企业发展无法协调的难题。综上,生态环境与企业经济利润之间的矛盾是制约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它要求企业在自身发展与建设中必须权衡两者关系,从根源上牢固树立环保观念,为长期发展作规划。

3、国内企业和环境发展潜在的问题

3、1企业循环经济滞后

当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在发展中缺少环境保护意识,视经济为第一位,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直接排放或放置于环境中。部分企业开始从城市向农村与郊区转移,因农村在环境检测上不够专业,致使田地、河流、空气遭到严重污染。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企业配置较完善的污染物治理设施,企业不愿投入更多资金。这些都是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障碍。

3、2工业三废没有及时得到控制

从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来看,工业三废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了生态环境发展。企业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主旨,提高废物处理及利用率,推动环境保护与企业和谐发展。但很多企业忽略环境保护工作、环保技术与设备成本高等都是制约企业高速发展的因素。企业为节省成本存在侥幸心理,致使污染废物没有及时处理,造成环境污染。

3、3企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机制还未得到完善

目前,国内生态环境面临着资源紧张、污染加剧、生态退化等问题。由此,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有效机制被提出,但生态文明需要依赖产业结构与企业发展模式调整,需降低产能利润控制污染,这样会制约企业的发展构架与经济目标,企业无法实现利益平衡,同时也阻碍了生态建设与文明发展。对此,在现实工作中,企业需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结构,增加节能环保投入,实现环境与经济利益协调发展[4]。

4、推动企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策略

4、1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循环经济建设

循环经济的提出,其对象是传统经济建设中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部分与资源浪费,同时也是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充分体现。其工作目标要求做好生态环境设计与规划,形成不同产业链之间的废物利用、资源共享,让相关资源得到充分使用,让企业达到清洁生产、绿色工业的要求。为了达成生态环境、社会、企业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必须将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作为根本目标,然后再对生态资源进行最合理、科学的使用。

4、2增加环保资金投入优化环保技术设施

科技始终是第一生产力,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也是如此。针对工业三废问题,企业必须增加投入,严把技术关,同时加大奖惩力度,借助监督、检查,从根本上保障企业建设与发展。同时对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对不合理企业进行查处并整顿。另外,企业要合理优化资源,确保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充分利用合理环保工艺与技术要求,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减少资源消耗,并做好废物再利用工作。

4、3做好企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制度建设

从企业发展源头上确立相关制度,做好监管工作,树立危机意识,及时清除潜在隐患,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护优先的思想方针,形成一套可行的制度标准。对于环保意识淡薄、造成环境恶劣影响的企业,企业相关部门应作出惩处,这样才能让保护生态环境从企业内部抓起,牢牢夯实环境工作的落实工作。

5、结语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下,为了生存环境更美好,国有企业必须坚持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原则,时刻做好预防工作,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在环境与企业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推进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竹麟,许煌基。企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6(5):98-99.

[2]江若琰。企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23-24.

[3]胡安安。循环产业集群的演化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78-79.

[4]李斌。企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访TNC中国首席代表张爽[J].新财经,2011(10):96-98.

[5]陈宇,杨翠柏。论《能源法》环境保护价值及实现进路---以完善企业环境责任规范为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3):52-59.

[6]殷苗。从社会责任角度看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1):72-73.

48 134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