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案汇聚【参考8篇】
高中音乐教案【第一篇】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2.创造性发展价值3.社会交往价值4.文化传承价值。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8.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9.理解多元文化。
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10.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2.模仿3.探究4.合作5.综合。
3、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2、乐基本技能。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4、音乐与相关文化。
(一)教学建议。
1、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因地制宜实施《标准》。
(二)评价建议。
1、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
导向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2、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
高中音乐教案【第二篇】
一、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自由变奏”?
(2)、学唱民歌《城墙上跑马》。
(3)、引导学生对第一部分的三段音乐作分析。
(4)、引导学生对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音乐的速度、情绪变化等作分析。
能力目标:开阔音乐视野,增强感受、听辨、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文化修养。
情感目标: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感悟到思乡是中国人、中国音乐一个永恒的主题,培养学生用真情实感去表现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课前先布置学生去查阅、了解有关马思聪这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的生平及《思乡曲》的创作背景、采用的音乐主题。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音乐作品“自由变奏”的特点、情绪变化及作品分析。
四、教学方法:引导、讨论。
五、教具准备:vcd、电脑、课件、钢琴。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新课导入:播放根据李白的《静夜思》改变的通俗歌曲。
学生:老师,这不是李白的《静夜思》吗?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很好听!
老师:是的,说的非常好。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艺术家都曾以不同的形式表现思乡这一永恒的主题。感受了文人表达的思乡作品后,今天我们要着重欣赏由音乐表达的思乡作品,马思聪的《思乡曲》。
3、放《思乡曲》音乐,请同学来介绍他们所分享的“高中音乐教案汇聚【参考8篇】”,象都有个共同的根基。音乐有思念故乡的忧伤情感在里面。
c、老师总结: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变奏与引伸,相同骨干音有1、2、3、5、6,第一段与第三段音乐有着更为广泛的联系,主要表现在骨干音完全相同上,第三段具有第一段音乐一定的再现功能。第一部分柔和、带有暗淡色彩的旋律以一种感叹的诉说语调,把思念故乡时忧伤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d、师生哼唱第一部分的三段音乐主题。
(2)、第二部分音乐欣赏。
a、思考问题: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的音乐在速度、情绪在有什么不同?它表现了什么情景?b、学生答:第一部分速度轻缓、情绪忧伤;第二部分速度加快,情绪是喜悦的,好象是游子回家了。
老师总结:与第一部分速度轻缓、情绪忧伤感伤的音乐相比,第二部分速度加快,情绪变得明朗,似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又似游子梦回故里,沉醉在亲人中间,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3)第三部分音乐欣赏。
a、思考问题:第三部分的音乐特点是什么?它又表现了什么情感?
b、学生答:再现民歌的音乐主题,音域提高了八度,再次感受到游子绵绵不断的忧伤的思乡之情。
c、老师总结:第三部分音乐是一个缩减再现的段落,仅仅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第一段的音乐旋律,并移高了一个八度显得更加缠绵悱恻荡气回肠,乐曲短小的结尾充满茫茫的愁绪,最后结束在不协和、不稳定的和弦上,曲终意未尽。无穷尽的相思理不清,斩不断,久久萦绕在心头。
(4)、复听全曲。
教师总结:同学们,《思乡曲》哀婉、缠绵,如泣如诉,带着浓浓的思乡愁情,把远离故乡的游子那种要回故乡而不能回的情境,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也让我们感受到曲作者马思聪魂牵梦萦的乡思和缕缕不断的忧伤。
七、课堂拓展延伸。
欣赏有关思乡的优秀歌曲:《念故乡》、《我的肯塔基故乡》、《故乡的亲人》。
八、师生同唱《思乡曲》主题音乐。
九、课后小结: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的思考与实践活动中,学生才不会被动的听、被动的接受,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辨能力、感受能力、以及音乐实践能力。使课堂气氛活跃,调动起学生的音乐兴趣。
高中音乐教案【第三篇】
一、过学唱《歌唱祖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教唱歌曲培养学生控制力度变化及用气息支持歌唱的能力。
二、通过讲解音乐知识、分析歌曲,是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二段体及三段体歌曲的方法。
1、学习歌曲。
2、掌握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
1、对歌曲情绪的处理。
2、个别节奏的掌握及演唱。
《歌唱祖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他们都有一定的印象,因此,学这首歌的困难相对少一些。也正因为他们有印象,也容易产生消极的倾向。如:觉得没什么可学的;或凭印象唱歌,难免唱错而不知错。加上先让为主的影响,改正起来不容易。所以,在课堂上我利用合唱录音、分组比赛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愉快的状态下克服那些消极因素,课堂完成教好,但“英雄的人民。”的节奏有的同学还是把握不准。须多加注意和练习!
高中音乐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几种民族乐器,了解民族器乐的四大分类及其特点;
3、能够对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二)能力发展目标。
2、通过对器乐曲的欣赏、分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三)情感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接受音乐审美教育;
2、通过课件的展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3、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不断通过对音乐材料的呈示产生愉悦的审美,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体会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
教学难点:
1、掌握《梅花三弄》的寓意、意境及结构的认识把握及对该曲欣赏兴趣的调动;
2、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比较羞涩、敏感,教师要在课堂中创造表演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现音乐。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制作;
2、古筝;
3、教学音响cd;
4、书籍资料。
中国民族乐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导入。
vcd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现场演奏曲目《阿拉木汗》。
思考问题:
其中涉及到哪些熟悉的中华民族乐器?
初步感受民族乐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民族乐器的发展及分类。
早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发现击掌、跺脚、运用劳动中的生产工具可以敲打节奏,发出声音,于是人们便用自制的乐器表达他们的思想与情绪,这便是最初的民族器乐。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不同的时代各种材料制作的乐器也先后产生了。到今天,我国所记载的乐器就有一千多种,真可算是“吹、拉、弹、打”样样具备。
向学生展示收集到各种民族乐器;
重点介绍古筝的构造及发展史。
请学生在课前查找到的民族乐器的知识与全班同学分享。
分别到讲台上演奏各种民族乐器、分辨各种民族乐器的音色。
通过教师讲解民族乐器的发展和分类了解中华民族乐器,再通过直观感受、听辩来感受和了解民族器乐的风格。
欣赏《梅花三弄》。
1.简介乐曲。
2.活动与探究:
3、分析乐曲。
播放《梅花三弄》的flash动画。
分析乐曲时教师试奏。
学生分成三大组讨论。
请学生演奏泛音。
通过flash动画效果,学生初步感受乐曲。
教师演奏,学生直观感受乐曲,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演奏泛音,感受古筝的音乐及古筝演奏手法。
创作与活动。
请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梅花坚忍不拔的品质。
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画画、写作、唱歌等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音乐的表现力。
小结。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师生交流感受。
教案说明:
一、教学内容设计说明。
《中华民族乐器》是湖南省《艺术欣赏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一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通过了解多种民族乐器、欣赏民族器乐曲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和了解民族器乐曲的独特风格,培养学生对多样化音乐风格的兴趣和关注。通过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音乐带给人的欢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独特的创造力。
二、教学策略。
“在动中学,乐中学”
教师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的视频,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在创作与活动中,安排了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一系列对梅花的歌颂,让学生在不同形式中感受梅花的品质,不仅拓展延伸了课的内容,而且升华了乐曲的意义。
“以情感为主线”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用“情”字架起心灵与音乐之间理解与沟通的桥梁,才能较好的实施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审美教育。在高中音乐课程中,基本是音乐欣赏课,因此,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厌倦感,状态比较消极。在欣赏古筝曲《梅花三弄》中,教师通过示奏,以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体验,帮助学生感受歌曲、了解歌曲和表现歌曲,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对学生情感的投入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双向情感沟通的渠道。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古筝的泛音,并到讲台上演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以活动促求知”
中学教师是以基础教育为目标,要求学生向广博与精深方向努力,却永远满足不了学生中多种多样的要求。在本课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前从网上查找民族乐器知识,到课堂上同学交流。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学会了如何收集、整理信息,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而且也提高了学习的实践能力,另外,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了“交往”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这样不仅能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思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音乐教案【第五篇】
录音机、多媒体。
通过欣赏《大海》,使学生初步了解西方近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赏析《大海》,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
领会和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1、交响素描《大海》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它由三幅交响素描组成。三首素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充满阳光的海面上变化无常的景象,描绘了海的气氛和海的性格。它们既像是一部由三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又好像是一首庞大的交响诗。本课欣赏的是《大海》的第二首《海浪的嬉戏》。
2、《海浪的嬉戏》描绘的是浪花在欢快地嬉戏。如果把德彪西的三幅素描看做一部篇幅不太大的交响曲的话,那么这第二幅便是其中的一个辉煌的谈谐曲乐章。海有万千变化,有时安静沉着,有时又令人感到困惑。而这第二幅,作者集中描绘的却是它的自我欢娱——浪的游戏。在无数轻快典雅的乐句中,在色彩斑润的和声对置下,汹涌的波涛和腾越的浪花,以及后浪推前浪的不停顿冲击,成为乐曲的中心。轻快的舞蹈性旋律与节奏及其恢谐性的笔法,构筑成这一印象主义的音乐画卷。
(一)展示思考题:这部作品与以往欣赏过的作品有不同吗:你能说出有哪些不同?
(二)学生初听《海浪的嬉戏》。
(三)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思考题。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缘渺的气氛和色彩,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展示思考题:
a.这个片断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b.这个片断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
这首乐曲几乎都是由这样短小的动机,和不大有规律的节奏型组成的。这些旋律片断生动而迷人地表现出海浪的泡沫和水珠,以及阳光在起伏的海面上映出的闪光。这个片断是由长笛、单簧管及小提琴演奏的。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他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的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罗曼·罗兰对德彪西是这样描绘的:“这是一个“伟大的梦境画家。”
a.旋律方面:不易歌唱,瞬息万变,轮廓朦胧模糊,但有踪迹可寻。而在其他音乐流派中,特别是民族乐派的旋律,尤其易于歌唱。
b.节奏上不强调节拍重音。在作品中,音乐小心地柔和流动地遮掩了节奏的律动,从一个小节滑向下一个小节。
c.和声方面:追求模糊的混合色彩,具有捉摸不定闪烁的图画性质。德彪西强调音程八、五度的平行进行,而这样的平行运动在古典时期是禁用的,他多用其他乐派认为不协和的和声,如二度进行及九和弦等:这样就使他的作品出现了奇妙的色彩。
d.调式方面:由于更多地运用上述手法,使得印象派的音乐既不在大调上也不在小调上,而在二者之间摇摆,在各种调的边缘徘徊,创造出难以捉摸的效果,就像是印象派绘画中朦胧的轮廓。
e.在曲式结构上:倾向于小型作品,用简单灵活的形式代替奏鸣曲式结构。
再听《海浪的嬉戏》:
(一)要求学生边听边把自己想到的内容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展示学生的文字描述或绘画。
(用德彪西的一段话)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的艺术。
总之,印象主义的音乐就是打破传统的束缚,在艺术手法上追求更新的东西。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飘浮,都是印象派音乐明显的标志。它反映了时代变化的初步迹象,是现代音乐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
高中音乐教案【第六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
3、过程和方法: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各组对自己收集到的本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做适当的探究。
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
(一)学生服装走秀导入。三组学生分别派出三人展示本民族的服装并做些典型舞蹈动作,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三个民族的风格。
(二)学生作业展示:三组各选派一名代表介绍三个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等。
1、介绍蒙古族:每年7月、8月间,草原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现已成为欢庆丰收的娱乐节日。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除摔跤之外,“那达慕”上还举行射箭、赛马、马术、赛骆驼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歌舞表演。蒙古族能歌善舞。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长调流行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粗犷的气质。
2、介绍藏族: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转法轮,有许多的庙宇,有大大的佛像,有青颗酒,有洁白的哈达,有闹分裂的达赖喇嘛,有金瓶签定的转世灵童。
3、教师:下面有请阿凡提大叔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新疆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羊肉串;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大叔的大八字胡、穿五彩斑斓的衣衫、戴各种做工精细的首饰和绣花帽;节日还举行赛马和叼羊比赛。旅游胜地有:火焰山、天池等地。
(三)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教师提问:1、这首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2、这是属于“长调”歌曲还是“短调”歌曲?
(四)欣赏藏族民歌《宗巴朗松》
1、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欣赏西藏民歌,请看大屏幕,音乐响起才旦卓玛演唱的《宗巴朗松》。
2、听后提问:你们对西藏歌曲了解多少?给你们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教师: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宗巴朗松》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教师介绍囊玛音调特点。
4、请同学列举知道的藏族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比较流行的有《高原红》、《神奇的九寨》、《青藏高原》。
(五)欣赏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
学生边欣赏边思考问题:
1、该曲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歌曲;主要的演奏乐器是冬不拉和手鼓;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歌词寓意深刻。
2、教师演唱一首具有新疆典型节奏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见课件完成选择题
(1)新疆民歌的节奏特点是(do)
do明快re缓慢mi自由
(2)新疆民歌的旋律特点是(mi)
do悠长高亢re婉转抒情mi生动活泼
(3)新疆音乐常用的乐器有(re、mi、fa)
高中音乐教案【第七篇】
聆听《金蛇狂舞》,感受、体验其热闹、活泼的音乐情绪,体会江南人民赛龙船的热烈场景和欢腾的情绪。
过程与方法。
在感受、体验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认识聂耳及其创作特点,掌握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
知识与技能。
带感情哼唱作品,认识作品的创作手法,体会作品情感。
重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螺蛳结顶的传统作曲技法。
多媒体、钢琴。
(一)情景导入。
1、教师为学生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剪辑视频,并请同学们仔细留意:“视频中出现的'曲子的名字是什么,你在哪里听过?”
学生自由回答。(《金蛇狂舞》)。
2、教师总结并追问:“这样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给现场营造了什么样的效果呢?”由此,顺势导入本课。
(二)初步感知。
1、初听乐曲,乐曲表达了什么情绪?听此乐曲可以想象一幅什么样的场景?(欢腾的情绪;营造了节日氛围,表现了江南人民在节日的夜晚赛龙舟的热烈场景)。
2、请同学们通过以往的历史常识结合课前的预习,简单介绍聂耳生平,教师做适当总结。(聂耳,是我国30年代的作曲家,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创作之中,也被称为是“人民音乐家”。它的创作领域包括群众歌曲、抒情歌曲、若干电影音乐作品以及民间器乐合奏曲,代表作品《码头工人》、《铁蹄下的歌女》、《翠湖春晓》等等。)。
3、乐曲的体裁形式是什么?(民乐合奏曲)。
(三)探究学习。
1、再次聆听《金蛇狂舞》,通过欣赏和观察乐谱,学生划分乐段,教师做总结。(乐曲分为几个部分?乐曲演奏主要由哪些乐器组成?全曲由三部分反复交替组成循环结构,乐谱上已经标注了分段记号。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主,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也使乐曲民族特色更加鲜明。)。
2、分段听赏音乐作品。
(1)分析第一段。
聆听第一段,这段音乐描述了什么场景?(比赛开始时整装待发,人声鼎沸的场面。)。
带领学生哼唱旋律。
(2)分析第二段。
高中音乐教案【第八篇】
根据学校的组织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的教育工作时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完成好本学期的教育工作任务。
1、学生正处于创团,唱歌较困难。
2、学生素质差,胆子小,缺乏表演潜意识的能力。
3、学员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
1、高五级学沿海版第二册,以唱歌为主,分五部分共9课。安排19课时,其中复习考试2课时,机动1课时,实际授课16课时。
2、高二级学沿海版第四册,以欣赏为主,分四部分,共8课。安排20课时,其中机动2课时,复习考试2课时,实际授课16课时。
1、高一、二级音乐教材教学内容,每周一节。
2、现代舞学校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娱工作。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性,指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培植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操守接班人和建设者。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主义优秀的介绍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国外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的能力。
1、高一、二级的音乐教材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优化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学员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相渗透,融洽工具书中各部分内容,彻底改变枯燥又单一的课型。
3、注重导入部分的设计,以“引趣”贯穿整个教学研究过程。
4、课外第二课堂,本学期计划以训练歌唱技巧为主,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周次高一级高二级
1《岭南春早》《编钟》
2广东音乐古琴
3广东山歌印安人的音乐
4《故乡的亲人》欧、非黑、非裔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5《噢!苏珊娜》北美洲的音乐
6亚洲的一曲中国民歌的题材
7圆舞曲中国民歌形式的分类
8小步舞曲民管乐简介
9玛祖卡、波兰舞曲古曲欣赏
10中考中考
11进行曲简介国族调式
12《军队进行曲》《在太行山上》
13《送别》《黄河大合唱》
14《问》抗战时期的音乐
15《快乐的铁匠》贝多芬简介
16至17终考终考
这就是本学期我要教授的副校长课程了。音乐并不是一门很重要的培训课程,所以每个班级三节一个多星期也就只有一节音乐课,所以我带了整个年级的学生音乐学习。在我渐次的教学中,我有了更多的进步,这才是我一直年后最渴望自己做到了。音乐教学并不艰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气息,这才是我最偏爱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重点注意这一点的!
上一篇:全国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实用8篇
下一篇:贵州青岩古镇导游词汇聚优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