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说课及评课稿

荣誉 分享 时间:

《可能性》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多样性与选择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与探索精神,课堂氛围积极,讨论深入,达成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可能性》说课及评课稿相关范例,供您参考!


《可能性》说课稿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的第1、2课时,下面将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一是教学背景;二是教材;三是教学分析;四是教学过程

一、教学背景

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小学阶段包括“数据分类”“数据的搜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主题。这些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由浅入深,相互联系。统计与概率是小学阶段帮助学生从不确定的角度观察世界。统计学与概率论都是研究随机现象的学科,二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随机现象。统计学侧重用数据研究,概率论侧重建立理论模型来刻画随机现象, 是从数量上研究随机性。“可能性”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随机现象,需要根据较多的数据进行推断,也就是通过特殊结果来推断一般结论,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创新意识。

《2022版课标》在“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主题的内容要求中提到:“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及其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在实际情境中,对一些简单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课程标准解读》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给出了教学提示。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建议利用丰富多样的统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随机性体验,从而打通统计与概率之间的“隔断墙”;组织学生经历摸球试验,通过试验,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定性描述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判断;引导学生感知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但只要有足够多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使学生感悟数据的随机性,发展数据意识。

二、教材

可能性所在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例1: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例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例3:根据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推测。

具体编排分为两个层次:

(一) 是初步感受随机现象中数据的随机性(例1)。

(二)是在不确定的基础上体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例2、例3)。

在本课教学中,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场景,引入例1的学习。以三个问题为线索,逐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他们一般只能在感性的层面理解概率的知识。

因此例2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在试验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通过“重复20次”的试验统计,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同时本课内容的安排,为学生后续学习概率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分析

01.学情分析

可能性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概率”,但他们并不是完全陌生的。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只是缺乏用概率的眼光进行观察和思考,没有形成一定的随机思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大量的生活实例,以学生喜欢的摸球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充分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强对随机思想的理解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02.教学分析

通过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实例,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结合摸球活动,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渗透随机思想,体会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及合作学习的习惯,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培养数据意识,渗透随机思想是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因此,我将重点定为: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在小学阶段设置“概率”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其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因此,把渗透随机思想,应用意识的培养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突破本节的重难点,把握教学核心,我采用了引导发现法、观察试验法,在多层次的活动设计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概率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随机的思想来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解释生活现象,发展数据意识和推理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的学习活动源于他们的内驱力。因此我指导学生采取自主观察、小组合作。在合作中操作实践,在探究中观察思考,培养他们会学、乐学、善学、志学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不是知识点的传授,也不是技能的训练。而应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的滋润,因而渗透随机思想、发展数据意识是我们把握“可能性”教学的核心。接下来我将具体说明,教学流程如下:

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生活应用,深化感知

➪课堂总结,提升感悟

课前需准备如下教学用具:

1、红、蓝球若干

2、不透明纸箱

3、活动记录单

4、奖品

(一)以游戏为引领,感受随机现象

首先通过摸球游戏,分三个层次感知“可能”“不可能”“一定”,电脑随机选出三名同学参与活动。在摸球后,学生发现不可能摸出红球。在此基础上出示装有红球、黄球的箱子,引导学生用一定、不可能描述摸球结果。由此感知生活中的确定事件。

为了公平,怎样往箱子里放球更合适?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为了公平,箱子里应该放同等数量的红球和蓝球。同时让学生猜测结果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蓝球。再次随机抽取5名同学,来验证学生的猜测。引导学生得出随机事件发生的结果不确定时,可以用可能来描述。

设计意图:这一游戏环节的设置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验、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知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二)以活动为平台,探究规律

面向全体学生抛出问题:如果老师想继续往箱子里放3个红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学生因此会产生真实的情绪价值,带入生活经验,从而引发数学思考。进而提出猜想:可能会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蓝球等。接着进行小组摸球活动验证猜想。在小组活动前要明确活动要求,保证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目的是让学生操作规范严谨,更好地体验数据的随机性。

在小组活动后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在收集、分享的“《可能性》说课及评课稿”,虽然这种机率很小,但也有可能会发生。综合全班和同年级其他班的摸球结果。使学生明白: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虽然摸之前不确定摸到哪种颜色,但是当进行大量重复的试验时,结果就呈现一种规律性。

由问题:如果让你再摸一次,摸出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引导学生发现,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且和数量有关。紧接着设置继续往箱子里放球的活动。

设计意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动手实践,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猜想、实践、验证、交流等过程。丰富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规律。让学生在不断的变化中感知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回归生活,深化感知

出示学生熟悉的一种掷骰子的方式,决定谁先走棋。学生尝试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使学生明白要使游戏公平,游戏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要相等。从再次解决老师设计的摸球游戏,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可以通过有序思考地方法,列举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来判断游戏是否公平。

掷骰子与概率的起源有关,所以观看视频不仅是了解起源,更是一种数学文化的渗透。可能性与生活息息相关,回归生活结合身边的实例,用一定、可能等来描述,由期末考试我一定要考100分等引出美好的希望,可以把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从而可以创造奇迹。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生活中事情的可能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而视频的播放更是一种数学文化的渗透和爱国情感的激发。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各位老师指正,感谢大家的聆听!

四个目标,三个活动,两个素养,一个中心

——《可能性》评课稿

《可能性》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杨老师充分基于课标、教材和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设定适切的教学目标,通过层次清晰而丰富的教学活动,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体现出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

《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中提出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具体达成四个目标:

1、能列举随机现象;

2、会描述定性表达;

3、能判断可能性的大小;

4、会预判,也就是根据数据做出判断。

在教学提示中,还特别指出要让学生感受数据的随机性,形成数据意识,发展推理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杨老师以有趣的“摸球游戏”为学习活动载体,设计了3次活动:

活动一:上课伊始,首先玩摸到红球者中奖的游戏,使学生感悟到:盒子里全是蓝球就不可能中奖;盒子里全是红球就一定能中奖,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活动二:在盒子里放1个蓝球和1个红球,学生猜测可能有2种结果:可能摸到蓝球,也可能摸到红球)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活动三:引导学生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这样巧妙地用3个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层层推进,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习中发现,发现中感悟,感悟中发展。

统计学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本质是通过数据进行推断,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为了让学生亲历统计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杨老师将活动三,分为3个层次,“组织摸球活动——收集摸球数据——分析摸球结果”,在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和交流中,一步步落脚到对数学本质的深度探寻,逐步丰实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数学感觉,使课堂充满浓浓的数学味。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随机事件的偶然性以及背后的统计规律性的理解,明白:

1、数据结果的不确定性,每次摸出球的颜色无法事先决定;

2、重复实验一定次数后,足够的数据中蕴含着规律;

3、讨论如果出现了“异常”情况,如何看待此问题,使学生体会“既蕴含着规律,又有例外”。

将数学知识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积淀可持续生长的力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即数据意识和推理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所有的统计都是应用数学。杨老师设计了3次应用练习。

练习一是解读设计:从游戏的不公平到公平,学生需要利用可能性大小设计规则,从而学会应用;

练习二是解密辨析:从表象到本质,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列出简单随机现象中的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从而学会推理;最后通过视频了解概率论的起源,渗透数学文化。

练习三是解释现象:生活中具有很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学生需要用到可能、一定、不可能进行描述,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由浅入深,全面发展了学生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3种变化,首先是颜色的变化,从一种到两种,再到三种;其次是数量的变化,从两个到五个,甚至更多;最后是操作的变化,开始探究是教师带着学生,电脑随机抽取个别学生摸球,中间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摸球,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可以说,有趣的活动,不断的刺激,连续的变化,激发了学生一次次深入的探究和逐渐深入的思考。

整节课学生意犹未尽,乐此不疲。通过3次活动、3个层次、3次应用、3种变化,实现了一个核心目标,那就是:学生充分的感受到随机现象,发展了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最后向大家谈一谈整节课的感受。回顾杨老师的这节课,随机性、关联性、德育性、趣味性这四个特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经历摸球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感悟随机性。

2.巧设核心问题,引领深度学习发展关联性。

3.激发数学思维,落实必备品格,渗透德育性。

4.经历思维进阶, 学会概率眼光,享受趣味性。

48 35714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