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有可能》说课及评课稿
作品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可能性,激发了观众对未来的思考与希望。教学中强调了情感共鸣与思维拓展的重要性。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一切皆有可能》说课及评课稿相关范例,供您参考!
《一切皆有可能》说课稿
一、说学情分析
心理健康课应该遵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原则,作为老师要把提升心理的内容放到活动中去,设计一个个有趣的活动,促使学生在集体的背景下,积极参与活动,从而调节自己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让自己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于自己的能力预估往往是不准确的,他们更多的是依靠周围成人、伙伴们的评价来确认自己所有拥有的能力,遇到困难往往退缩居多。因此,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他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确认自己的位置。本课的设计旨在帮助小学生关注到积极向上的自我能力,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准确评估自己,并树立信心,不断挑战自我,相信只要通过努力,一切皆有可能,从而实现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价值和潜力,树立信心。
2.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突破自我界限,充分发挥潜能。
3.行为目标:帮助学生努力去完成一件将困难转化为可能的事。
三、说教学重点:
使学生相信自己的潜能与价值,树立自信,努力学习。
四、说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突破自我界限,充分发挥潜能。
五、说教学准备
课件、卡纸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很高兴认识大家,我们做一个课堂约定,可以吗?用心倾听、积极分享、支持同伴、遵守规则
好,那就让我们带着这四个约定,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希望能给大家带去更多的惊喜和快乐。
(二)观察岛:掌声体验,相信自己。
以 “掌声初体验”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课堂,进入了心理课的独特之“场”。平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为自己设限,而低估自己的潜能。而我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意外的发现,原来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原来我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我们应该更相信自己,勇于尝试,也许会发现另一个具有强大能量的自己,为下面的挖掘学生的集体潜能,打破自我认识的框架,挖掘学生对自我准确评估的能力打下基础。
(三)体验营:集体智慧,潜力无限。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背景下,我以辅导学生认识和评估自己的潜能,增强信心,争取自我展示机会为主旨,通过“活动、体验和分享”实现了“心育”的“三功能”。其次,通过引领学生接受“挑战书”挑战“不可能”,用更好的办法让学生都能学会“夹鼻子”的动作,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激发学生创新角度,打破定势,相信他们能有更多有效而快速的方法,从而抓住契机,有效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领悟。很多事情做了才能成功,如果你认为“不可能”而放弃了,则会永远失去获取成功的机会;我们应树立一个超越自己的目标,相信自己,不懈努力,贏取更多进步和成功的机会。第三,最后的“心灵小贴士”让学生树立了自信,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积极努力发挥更大的潜能。
(四)分享屋:评估资源,实现目标。
本次活动的设计是本环节的一个亮点: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不再互相打扰,而且还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孩子们对于自身的优点就会挖掘得更深、更快乐。在汇报的时候,踊跃、快乐地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优点,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为自己骄傲、喝彩。
(五)拓展园:教师总结,课外拓展。
这个作业让学生能够将本堂课中所感受和感悟的体验加深,让这堂课更有实效。
七、说板书设计:
一切皆有可能
相信自己
潜能无限
评估准确
实现目标
八、说教学反思
考虑到学生喜玩好动的年龄特点,我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准确评估自己,并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1.活动要“活”得恰到好处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活动是手段,辅导是目的;活动是载体,辅导是灵魂。如果脱离了活动,辅导活动课就会失去活力,沦为枯燥的“满堂灌”;同样,脱离了辅导,仅仅搞活动,辅导活动课就会失去精髓,沦为娱乐性质的“游戏课”。 要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就必须处理好“活动”与“辅导”这两者的关系,正确认识活动的角色。因此,我想在心育课的活动设计时一定要有其实效性,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应该思考:我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而设计这样的活动。如果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只是为了演造气氛的活跃为目的话,那么这样的活动能少则少,最好不要。
2.讨论要“论”得发人深省
我觉得真正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不仅仅只是设计的合理、形式上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和学生的互动、讨论、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学生的感受并作出恰当的回应,一起分享体验,从而达到生生相容、师生共鸣的和谐境界,从而使一堂心理辅导的积极效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在“活动营”的活动中,学生一次次的体验、思考和启发式的讨论也是本节课的关键点,这节课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所感悟的深度。讨论、师生交流,是这个环节的主要教学手段,老师像是个领路人,随着话题的深入,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大门,而对话题的挖掘深度,也决定着学生的体会深度和广度。
3.作业要“做”得耐人寻味
学生感觉心育课与学科课之间有许多与众不同,其中一点就是心育课没有作业。原本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经过教学的积累,我知道,心育课应该有它特殊的作业,是一种“路遥知马力,日久见成效”的
长期的训练的作业。就拿这节课的作业设计来说,“每天找一个自己的优点或进步的地方,写下来,早晚各读3次。”它让这堂课更有实用性,让孩子们感觉到,这堂课不是“过眼云烟”,长期地做这个作业,孩子们就能不断的强化自己的想法,自信心也就在这一点一滴中被积累被铸就,也才能挖掘自身更多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每一堂心理健康课,都是对老师应变能力的考验,设计者的教学理念的考验。学习,努力学习!为了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健康的心灵。
从“心”出发 抵达健康彼岸
——《一切皆有可能》评课稿
今天听了XX老师的心理健康课,学习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运用心理辅导的原理与技巧,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获得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积极体验的课程。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有三大特征:活动性、民主性和自主性。我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点评对这两节课进行剖析,看看这几大特征是怎样在课程中落实的:
一、体现了心理课的活动性。
在孙老师的课中,主要用了三个活动:鼓掌——一杯水的容量——体验我的潜能“夹鼻子”游戏,通过这三个活动让学生初识潜能、体验潜能、激发潜能、感受潜能,最后达到这节课的授课目的:相信自己,潜力无穷!王老师的课中也用了两个活动——鼓掌和同舟共济。这两位老师课程中所涉及的活动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且如果场地允许的话,每一个活动都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的,活动内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生活经验,并且具有心理味儿,能体现心理课的特点与独特价值。
这些活动的设计并非为了课堂热闹而设计,首先具有针对性,这节课面对的是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心里比较浮躁,容易产生学习的焦虑感和挫败感,此时给学生上一节发掘潜力的课程,会让学生更有勇气应对明天的生活与学习。其次,这些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三个向度。通过这几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的潜力是无限的,然后再从情感方面让学生对潜力的认知进行提升,最后用行为落实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二、体现了心理课的民主性。
这两节课的民主性从“诚” “信” “心”三方面体现了出来。
1.诚。
两位老师都能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平等中的首席,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诚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语言:“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觉得该怎样处理呢?”“你愿意分享吗?”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都能关注到不够自信的学生,及时鼓励肯定并赋能到学生。
2.信。
两位老师都是好的引导者,他们掌着舵,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方。他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价值和发展潜力的人。在课程分享屋环节,案例教给学生,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分享。相信学生能够学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3.心。
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目光都在注视着学生,用心投入,注意倾听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并且倾听时做到复述、具体化、共情和提炼归纳。
三、体现了心理课的自主性。
孙老师和王老师都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探索、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西方有句谚语这样说: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他饮水。这两节课中,教师用了四个基本环节:观察岛——活动营——分享屋——拓展园,达到激励六年级孩子“助人自助”的目的。
思考与建议:
一、提高心理课活动的参与性。
尽量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在同舟共济这个活动中,如果场地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都体验下,每两小组互为安全监督员和体验者。
二、提高心理课活动的持续性。
心理课不能上成活动课,一节课有一到两个主题活动即可,这些活动应该是前后呼应、层层递进、一气呵成的。这些活动应紧密围绕主题,让学生充分参与、触动灵魂、有所觉察、引发思考、做出反应。
今天的两节心理健康课,两位老师都付出了很多心血,看到两位老师在讲台上笃定的教态,温和的语言都展示了老师优秀的业务素质。心理健康课在房县还属于新生课程,我们一直在上心理健康课,但没上到如此专业的程度。心理健康课程在房县被提到如此专业重要的位置,少不了教研员李婳主任的努力,也少不了潜心钻研心健课程的老师的努力。如今,我县的心健课已具雏型,事虽难,做则必成!相信,我们从“心”出发,定能抵达健康彼岸!
上一篇:《可能性》说课及评课稿
下一篇:公文写作中的语言出彩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