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易地搬迁与贫困群众脱贫的调查与思考报告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南江县易地搬迁与贫困群众脱贫的调查与思考报告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南江县易地搬迁与贫困群众脱贫的调查与思考报告篇1

大学生贫困现象调查、分析与思考

前言:

随着高校招生的逐年扩大,给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也包括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苦苦奋斗的贫困生们,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最终改变他们的命运。在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变得严峻,已经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时,各大媒体也不断地对此类问题进行报道时,也许被报道出来的贫困生们,将得到社会的关注,也许他们的命运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变,但他们只是许许多多的贫困生中比较幸运的,还有更多的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国家为了保障贫困大学生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读不起大学,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最普遍的也许就是国家助学贷款,但贫困生在申请的时候是否顺利?又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呢?助学贷款有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呢?入学之后,贫困大学生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毕业之后他们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

寒假期间我利用在家的时间在当地民政部门以及贫困生家庭做了调查,了解到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在经济本不发达的农村成为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学费也成为了农民肩上的又一负担,使农村贫困生问题又与农民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文:

一、高考之后的困扰

也许是长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广大中国家长的心里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学而优则仕”,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就有能力,学习好就意味着将来会有一个好的前途„„在城里人的脑子里这种想法尚且流行,更别说在知识,经济普遍不发达的农村,只有把学上好了才有出路,这种想法更是深入人心。对于家庭不富裕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成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出路,甚至被认为是唯一的出路。

在我的印象之中,从小到大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好像总是那几个,而且那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贫困生。他们的家庭一年的收入只有白领家庭一个月的工资,甚至还要少,而这些家庭的收入一大半都用于孩子的读书上。由于贫困,这些学生们在择校时,尽管自己的分数很高,他们考虑的首先因素往往就转移到学校的学费多少上,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假期,我深入农村接触了不少贫困生,他们之中有成绩非常好的,也有高考落榜的。其中有一位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他说:“我填志愿时,只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不能上一个太差的大学,另一方面,学费是一个我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所以我只能选择西北方向的学校,我不希望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负担。” 上了大学,他接连四个学期都拿了奖学金,不光要学习,还要做兼职。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学费问题是家里的主演负担。同时对于那些家庭状况不好,学习成绩又不怎么理想的学生来说,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

二、进入大学之后的困扰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力气构筑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原来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贫困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现象已经有了较大改观。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设立国家助学贷款。但是这项措施实施的到底怎么样?有没有真正的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呢?

进入大学后,正如前面所说的,大学期间的学费来源是贫困生考虑最多的问题,许多贫困

生也就将助学贷款作为自己的学费来源。是问题是,不是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也不是每一个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的人都是贫困生。困生在学费来源上得到解决后,所谓民以食为天,围绕贫困生的不仅仅是学费问题,还有生活问题,首先他们必须在学校里活下去,只有生活下去才有其他的可能性。

据调查,贫困生的生活费每月只有217元,在大城市,这217元只能满足学生吃饭等基本需求,一半以上贫困家庭提供的生活费在101----300元之间,还有17%的家庭不提供生活费.而贫困生周围的同学有四分之三的人每月开支在300----700元之间,平均576元左右,是贫困生的两倍.三、贫困对于大学生的严重危害

考上大学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面对几千甚至上万元的学费,穷孩子和家长们却乐不起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贫困生弃学打工、家长自杀的悲剧。下面是一些贫困对于大学生的严重危害的总结:

1.已经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高校收费导致贫困生激增,三成贫困生无钱回家过年。原因是路费不足或打工凑下学期生活费。今年春节前后媒体的报道令人揪心,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贫困,不少贫困大学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来“拯救”自己。贫困大学生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窘迫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尴尬,往往是外人很难感受到的。严重影响贫困生的生活、学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来自大学校园的调查不时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贫困生都是勤奋而富有才华的,但因为贫困,他们在奋发学习的同时必须忍受生计的煎熬。

2.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乃至走向犯罪——

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他们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千方百计地找机会去打工,同时拼命地学习,以期再得到较高层次的奖学金。打工跟学习争时间,争精力,很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身心俱疲,久而久之,人格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精神病症状。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还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的压力。家庭富裕的同学出手大方,交友广泛,而贫困的大学生生活拮据,既要学习,又要为生计奔波,没有经济实力和精力与更多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于是,贫困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出现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

另外,贫困生在社会上也由于“寒酸”而倍受歧视、奚落和嘲笑。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出从蔑视到敌视的态度。有可能致使他们走向犯罪。

四、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南方周末曾刊登过这样1篇报道《毕业陷学债泥潭 就业如镜花水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深刻描叙了西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同样的大学学费,在西部,这相当于一个强劳动力35年的收入,同样的就业压力,在西部,这或许意味着多年的待业要靠搬砖头谋生,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相反可能加剧了他们的困境,这一切,急需引起社会各界的警惕和关注。而且,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显示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

——毕业后发展的选择。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回报自己的家人。因此,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

——就业地的选择。

大多数贫困生迫于生计,往往对争取留在大中城市不抱过高奢望,期望值较低。贫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包括参加省支教行动计划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职业的选择。

家庭状况不佳,拥有社会资本较少的贫困毕业生,倾向与选择去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

——求职的行为模式。

贫困学生的求职常呈现为两种极端方式:一部分学生为“先行者”,认为自己无所依恃,早早即活跃在双向招聘等活动中,积极推销自己,一有接茬单位就很怕失去机会,很快提笔签约,这种情形常见之于贫困生中综合条件相对较好者。而另一部分自觉条件较差的贫困生,又常常认为一无家长出面相助,又缺求职盘缠资费,加之遭遇用人单位冷脸,此后便不免长吁短叹,甚至坐以待“毕”。

五. 贫困大学生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前,中国高等教育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国家统包了个人的高等教育与生活费,因此贫困生问题尽管事实存在但未得以显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以后,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家庭负担,于是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具体来看,目前中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凸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社会原因是贫困大学生产生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国社会生产力仍较落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总体水平仍欠发达。其次我国人口众多,尽管教育投入总量很大,人均教育支出却很低。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再次我国教育体制仍不健全,教育领域内仍存在的教育乱收费等问题。最后,家庭贫困是产生贫困大学生的直接原因。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有统计表明,目前高校大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同时,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我国社会中,传统农村家庭和普通城镇家庭占绝大多数,这些家庭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脱贫致富,贫困大学生问题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的解决。

第二、教育产业化是贫困大学生问题产生的直接根源。

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教育产业化,学费越收越多,生活费用越来越高,公寓费也日益见长。1996年以来,我国各类高校普遍“并轨,尽管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有所不同,但学生人均年缴费用大都在3000元~8000元,一些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则高达万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培养一个大学生年平均费用为1万元甚至更多。一般家庭尚难支付,贫困家庭则更难承担,从而导致高校贫困生人数不断加大。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占到一半的比例。近几年,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全社会都在关注和帮助贫困生,但关注和帮助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致使贫困生问题成为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第三、助学体系尚不完善,难从根本解决问题

自1987年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等多种方式助学体系。各高校、社会各界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尽了相当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于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求,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及其体系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尚未建立起足够强有力的、稳定有效的工作机制,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四,贫困大学生的产生,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首先,一些贫困生自立程度较低,技能较差,使靠自立解决部分学费和生活费难以实现。也许考试时他们各门功课成绩也都不错,但当面临一份只须具备简单专业素质就能胜任的工作时,却只有望之兴叹。其次,某些贫困生学习成绩不佳,影响了其克服贫困的机会。贫困生大多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又未必都如此。我身边就不乏一些家庭确实贫困,学习成绩也确实较差的同学。得不到奖学金倒也无妨,事实是还要常常去交补考费、重修费。“人穷志不穷”,可怜有些孩子似乎连志气也没有了,有时真的让人不解。另外,少数贫困生不尽合理的生活方式加剧了其贫困的程度。贫困生大多生活简朴,舍不得花半分钱,也未必都如此。这些因素都不可忽视。

六、小结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在农村,大学的学费支出成为了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而与农民问题又联系在一起;贫困大学生在将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学费来源以后,从而又引发的助学贷款的申请的问题,进而涉及到整个贷款体制的问题;贫困大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按照约定偿还贷款,又会引起以后的助学贷款的发放问题;四年大学毕业以后,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为了自己的生存奔波,在学业的完成上又将面临与常人不同的困难,有些贫困生过于看重奖学金,从而忽略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引起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贫困不仅仅给大学生带来的是经济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是引起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也息息相关。贫困大学生问题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它的解决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与帮助,同时,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贫困大学生应该要一个健康的心态,一颗感恩的心,“人穷志不穷”努力学习,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家庭。

本文地址:http:///zuowen/

南江县易地搬迁与贫困群众脱贫的调查与思考报告篇2

关于南江县易地搬迁与贫困群众脱贫的调查与思考

李善君

南江地处四川东北边缘,是国家扶贫重点县。2004年底,全县尚有绝对贫困人口万户

万人,低收入人口万户万人,这些贫困人口中,有万户万人居住在边远、高寒、地质灾害严重、地方病易发地区,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生产力水平低下,是全县扶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2005、2006年通过实施国家易地搬迁试点工程,成功地解决了328户1200人的生存难和致富难,2007年又启动了搬迁104户40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易地搬迁项目的实施,为南江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增添了又一保障措施。

一、易地搬迁的基本情况及对群众脱贫致富的影响

三年来,通过易地搬迁项目实施,共建设搬迁房328幢32650平方米,开发和调整耕地825亩,修建公路公里,新修灌溉沟渠公里,新建人畜饮水池(井)192口,新建沼气池132口,安装变压器6台,架设高低压线25公里,接通了293户1160人的电视网,基本解决了安置区迁入户和原农户731户2873人的通电、行路、饮水、看电视等问题。

(一)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三年来,29个安置村共发展核桃3600亩,金银花4700亩,养殖南江黄羊10200头、生猪11800头,为安置地农户的稳定脱贫、特色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三年来,南江始终坚持“人口集聚——城镇扩张”的发展模式,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采取直接和置换搬迁模式,使以光雾山镇为主的87户346名农民进入了小城镇居住,有效推进了城镇扩容,推动了二、三产业发展和就业结构调整。光雾山镇铁炉坝村32户移民农户全部迁入光雾山景区与米仓山森林公园结合处,并采取“股田制”的方式建起了生态观光园,搬迁农户和当地农户仅从事旅游服务业、就地务工和土地入股分红,人均年收入就达2000元。

(三)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三年来,通过项目实施,将困难群众向集镇和人口集中的地方搬迁,有效解决了子女上学难和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同时拓宽了群众接收信息的渠道,通过易地搬迁,一大批贫困户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积极主动寻求脱贫致富路子。

(四)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山区移民后,缓解了人口分布与自然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快了植被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人口素质、科技应用水平得到提高,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年来,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带动下,项目区共建成了沼气池132口,改灶改厕132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500亩,每年减少薪柴砍伐27600立方米,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

(五)搭建了资源整合的平台。三年来,南江在积极整合领导资源、宣传资源、社会资源的同时,全县共整合人畜饮水、乡村公路、退耕还林、农业科技、教育、广播电视等部门建设资金500多万元,帮助搬迁群众解决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困难,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需要提高。对易地搬迁工作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扶贫和易地安置中,各级各部门、全社会都要关心重视此项工作,更好地发挥易地搬迁的人力资源作用和经济聚合作用。

(二)后续产业培育需要加强。部分地方选择安置点时没有结合特色经济进行研究和规划,部分特色产业见效时间长,在培育后续产业方面措施乏力。

(三)劳动技能培训需要同步。目前在易地搬迁过程中对搬迁户缺乏配套的科技和职业技能培训,使部分搬迁户缺乏相应的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在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显得力不

从心。

三、带来的启示

(一)后续产业培育必须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主导。只有培育和壮大地方特色产业,才能使搬迁农户稳定和致富,才能充分发挥易地搬迁成为推动贫困群众整体脱贫的“助推器”作用。

(二)易地搬迁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政府科学合理引导,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全方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确保搬迁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

(三)易地搬迁工作必须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集中安置地要推行“先开发后搬迁”方式,有利于提高群众的积极性。

(四)易地搬迁必须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只有把易地搬迁工程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才能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实现资金的有效整合。

(五)易地搬迁工作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项目支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不搞“包下来”的政策;二是改善条件与发展生产的关系,坚持两条腿走路,协调配套,整体推进;三是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南江贫困面大,搬迁人口多,确定搬迁对象和搬迁对象的排序十分重要;四是政府主导和社会帮扶的关系,政府资金毕竟有限,社会帮扶才是易地搬迁的重要力量。

四、引发的思考

据统计,到2007年底,全县还需搬迁的农户尚有5085户20400人。如何统筹协调、科学安排,如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如何建立后期扶持机制,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关于安置地选择与培育后续产业的问题。易地搬迁要选择有利于培育后续产业的地点进行安置。一是围绕特色农业进行易地搬迁。在易地搬迁规划中必须明确其主导产业,不能随安置地农民盲目发展。只有通过政府、项目、技术等措施进行引导,从而融进县域特色产业体系。二是围绕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搬迁。使一部分搬迁农户参与到文化旅游产业中,壮大文化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三是围绕城镇建设进行移民。重点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已初具规模的集镇、交通枢纽等地增加移民安置数量,促进城镇化进程。

(二)关于移民的后期扶持问题。第一是产业扶持问题。在易地搬迁后续产业扶持上,应着力抓好与扶贫、退耕还林、小型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一系列项目的结合,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扶持易地搬迁后续产业。第二是村庄建设扶持问题。易地搬迁应纳入新农村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第三是劳动就业培训扶持问题。搬迁农户技能培训要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民适用技术培训等规划内,并作为重点培训对象。第四是关于社会保障的扶持问题。对搬迁群众生活确有困难的应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三)关于加强领导和部门配合的问题。一是县上应成立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负责项目总体方案的审定,协调落实中央其它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制定责任目标,检查督促建设进度,工程质量与资金使用。二是由县人民政府出台易地搬迁管理办法或实施意见,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主要职责。三是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和定期回访制度,挂联领导和相关部门要经常深入安置点开展调研,了解搬迁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各项扶持措施、优惠政策的落实。

(四)关于加快易地搬迁步伐和搬迁先后的问题。一要抓项目的争取与落实。要抓住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大对易地搬迁、生态移民和山地灾害避让工程的争取落实力度,确保“十一五”期间能搬迁更多的户、更多的人。二要切实安排好搬迁顺序。做到五个优先:一是生存环境恶劣,又有地质灾害的地方优先;二是危房户、茅房户的群众优先;三是地方病严重的地方优先;四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优先;五是同等条件下,高海拔的贫

困村优先。三要充分调动好“三个积极性”。一是充分调动乡镇党委、政府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组织实施、资金调度、物质供应、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充分调动村级组织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调整土地、协调劳动力等方面的作用,以使工程项目如期实施,按时完成;三是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无论是易地移民搬迁还是茅草屋改造,都必须坚持国家补助为辅,农民投入为主,自力更生,投工投劳。

总之,易地扶贫搬迁是南江扶贫工作的硬骨头、重头戏,我们只有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情系困难群众,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整合各方力量,管好用好项目资金,研究后期扶持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只管搬得出,不管能致富”的问题,才能真正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

作者系中共南江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李善君

南江县易地搬迁与贫困群众脱贫的调查与思考报告篇3

河南省易地搬迁脱贫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豫发[2016]5号)精神,现制定河南省易地搬迁脱贫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坚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和组织方式,完善相关后续扶持政策,强化搬迁成效监督考核,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统筹谋划和资源整合,动员金融、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搬迁对象意愿,不搞强迫命令,防止以易地搬迁脱贫之名搞“运动式”搬迁。

量力而行,保障基本。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要求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住房的规划和建设,严格控制安置住房面积,配套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搬迁对象生

— 1 — 产生活基本需要,防止因搬迁而举债、因搬迁而致贫返贫。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立足当地资源特点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乡村旅游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探索搬迁安置方式。按照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科学编制规划,强化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引领作用。

瞄准精准,稳定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应搬尽搬,并统筹处理好与同步搬迁人口的关系,尽量实现整村搬迁。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方式提供金融支持,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原则整合各类资金资源,扶持搬迁及后续发展,实现稳定脱贫。

省负总责、市县落实。易地搬迁脱贫采取“政策鼓励、农民自愿、资金补助、县市包干”的办法,省政府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省各职能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督查、考核等,市县政府是组织实施主体,负责易地搬迁脱贫工程的具体实施。

三、目标任务

用5年时间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全省43万人口搬迁任务,到2020年,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收入水平明显提升,迁出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6年,全省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719户、9739

4— 2 — 人,涉及10个省辖市,3个省直管县(市),共41个县(市、区)。2017-2020年,根据群众意愿和国家下达计划指标,积极稳妥推进,争取提前一年完成全部搬迁任务。

四、搬迁对象

易地搬迁脱贫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荒芜区、地质灾害区、生态保护区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对象的确认要经过1.贫困户申请、2.村民代表大会评议、3.村委研究、4.村内公示、5.乡镇审核及公示、6.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6个环节,做到精准识别、精准确认。搬迁对象一旦确认录入扶贫部门数据库后,将作为下一步规划、实施、审计、稽查、考核的依据。

考虑到迁出地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同质性,对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在同一迁出地的其他农户,确实需要同时迁出的,鼓励实施同步搬迁,尽量实现自然村整体迁出。

五、安置方式

易地搬迁脱贫要统筹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和搬迁对象意愿,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解决。

集中安置主要包括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和整村搬迁集中安置两种模式。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重点解决深山区自然村或单家独户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搬迁对象;整村搬迁集中安置重点解决居住在地质灾害区、生态保护区需整村外迁的搬迁对象。

— 3 — 分散安置主要包括插花安置、投亲靠友等模式。插花安置主要依托安置区已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房屋等资源,由当地政府采取回购空置房屋等安置搬迁对象;投亲靠友等其他安置方式主要引导搬迁对象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等方式自行安置。

各市、县可从实际出发自行确定安置方式,无论采取何种安置方式,易地搬迁贫困农户的原有住房必须收回,由当地政府组织对其宅基地实施土地复垦、生态修复、规模养殖、乡村旅游等多种形式的开发利用,形成的资产和收益归集体所有。

六、建设标准

易地搬迁脱贫安置区建设主要是围绕改善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建设住房和必要的附属设施,以及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设标准

1、住房标准。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宅基地严格按照当地标准执行)。具体执行中,不得变相扩大建设面积,也不得脱离实际提高建设标准。对于按照“一户一宅”方式安置的,可以先在分配的宅基地预留空间,待搬迁对象脱贫后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改善状况和实际能力自主决定是否扩建。

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标准。采取集中安置的100户

— 4 — 以下的小型安置区,配套生产生活基本所需的水、电、路、视、讯等设施;100-500户的中型安置区,增加更多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社区相关服务功能;500户以上的大型安置区,除配备基本的基础设施外,还要配套教育、卫生、文化、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服务功能“全覆盖”。

3、产业配套标准。有土地、旅游等资源条件的地区,要配套发展产业扶持项目,引导和扶持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产业扶持项目所需资金由所在市、县通过整合现有项目资金等渠道解决。

(二)同步搬迁人口建设标准

对于确需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住房建设面积可以不一致,由各市县根据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结合地方财力和农户自筹能力自行确定面积控制标准,但要坚决防止盲目扩大住房面积。

七、资金补助

(一)资金来源

初步匡算,“十三五”时期我省易地搬迁脱贫43万人,约需投资260亿元,通过多渠道筹措解决:一是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鼓励和引导农户自筹部分建房资金,两项合计约43亿元;二是通过调整省级政府债务结构,由省级政府向市场化运作的省级投融资主体注入亿元项目资本金;三是通过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发行专项建设基金,为省级投融资主体注入亿元项目资

— 5 — 本金。剩余约亿元资金,由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为省级投融资主体提供易地搬迁脱贫长期政策性贷款。

河南省扶贫搬迁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省级投融资主体,统一承接地方政府债务资金和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注入的项目资本金及易地搬迁脱贫长期政策性贷款,根据易地搬迁脱贫规划和计划进行融资,信贷资金不纳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各市县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本地市场化运作的易地搬迁脱贫项目实施主体,做好与省级投融资主体的项目资金衔接工作。河南省扶贫搬迁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统贷统还从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融资的专项建设基金和长期政策性贷款。市县承接的资金,由当地政府统筹以后相关涉农专项资金、土地出让形成的纯收益和本级可用财力偿还。

(二)补助标准

依据各市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和申报的投资建议计划,省按人均不超过万元筹集资金、下达计划,并根据各地实际申请融资金额和合同约定金额下达资金,实行县市包干使用,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住房、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以及纳入统筹规划的同步搬迁户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补助标准。为进一步体现扶贫政策的精准性,适当提高搬迁补助标准,我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建设人均补助标准3万元,各市县可根据本地建安实际成本适当调

— 6 — 整,确定本地补助标准。对特困户,实行交钥匙工程。对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按照有关社会保障政策在敬老院安置。对选择自主安置的搬迁群众,在自愿申请、签订协议、原住房拆除或政府收回后,可将与集中安置同等标准的住房补助资金直接补助给搬迁群众。

2、同步搬迁人口补助标准。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确需同步搬迁的群众所需建房资金,由农户自筹解决,国家不予补助,省级财政按照各地搬迁情况给予奖补,市县也可整合资源予以支持。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并统筹规划。

八、组织实施

易地搬迁脱贫工作程序主要分为规划、实施方案、施工图设计和组织实施等。

(一)搬迁规划

市县发改、扶贫等部门组织编制本市县“十三五”易地搬迁脱贫规划,由当地政府按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

(二)实施方案

县(市、区)政府成立易地搬迁脱贫项目法人,由其委托相应资质的机构(资质要求按照住建部门的规定执行)编制易地搬迁脱贫实施方案,报省辖市、省直管县发改部门审批,实施方案需明确搬迁对象、安置地点、安置方式、住房和配套设施规划布局、投资规模及来源、产业扶持政策、建设工期等内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土地、规划、环保等相关手续。

(三)施工图设计

依据审批的实施方案,项目法人完成施工图设计等工作,报县(市、区)政府主管部门审核。

(四)组织实施

根据批复的方案和施工图,项目法人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九、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长期政策性贷款,中央财政贴息90%,省级财政贴息10%;专项建设基金需我省承担的利息由省级财政贴息。加大中央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扶持搬迁群众后续发展。省直各部门安排的各项惠民政策、项目和工程,最大限度地向有搬迁任务的地区倾斜。鼓励地方政府预先调度本级财政资金、长期信贷资金等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房。

(二)加强金融政策支持

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易地搬迁脱贫的信贷政策支持,指导信贷资金及时衔接落实,加强督促检查。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扶贫小额信贷、扶贫贴息贷款、创业担保贷款等方式支持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为符合条件的搬迁对象提供贴息贷款支持。

(三)强化用地保障

利用本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机遇,将“十三五”时期易

— 8 — 地搬迁脱贫所需用地全部纳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易地搬迁脱贫工程用地需要,优先安排增减挂钩项目。指导督促安置区加快用地报批,确保用地保障位置、面积、时间三精准。允许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搬迁县,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交易使用,所得收益用于扶贫开发。鼓励市、县政府制定出台土地流转的支持政策,对承接迁出区土地达到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适当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协调解决搬迁贫困户的菜园子问题。

(四)扶持后续发展

按照“投资少、风险小、带动大、发展快”的原则,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切实解决搬迁贫困户的就业和生计问题,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要以当地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开展规模经营,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乡村旅游业。要创新产业扶持模式,因户而异、因人而异的开展直接帮扶、托管帮扶、合作帮扶、企业帮扶、股份帮扶和资产收益帮扶等。积极承接绿色、环保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吸纳搬迁贫困群众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

(五)强化监督考核

采取主管部门考核、加强贷款管理、委托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对易地搬迁脱贫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重点

— 9 — 区域的考核全覆盖。省发展改革委、扶贫办会同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采取检查、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监测评估等方式,对搬迁对象选择、项目管理与实施、资金监管与使用、任务完成、搬迁对象脱贫销号、后续配套工作落实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和监测结果作为考核依据。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要严格落实国家易地搬迁脱贫贷款政策,并认真按照总行制定的相关贷款管理办法,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严格贷款用途管理,对贷款支持对象是否精准、贷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等进行监督检查,并作为贷款发放与回收的重要依据。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对市县易地搬迁脱贫工程实施进展、资金使用、搬迁对象脱贫发展等情况开展第三方独立评价。

(六)明确职责分工

按照“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管理体制,整合资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合力攻坚,共同做好易地搬迁脱贫各项工作。

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会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全省规划编制、目标任务确定、计划下达等工作,协调解决易地搬迁脱贫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省扶贫办负责提出“十三五”及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规模及其分布,对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估,制定搬迁贫困人口退出机制等。省财政厅负责易地搬迁脱贫省级投融资主体的筹建和管理,搬迁资金筹措、使用及监管,研

— 10 — 究制定同步搬迁人口的省级奖补办法。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研究出台支持易地搬迁脱贫建设用地、迁出地宅基地使用、耕地占补等土地政策,确保搬迁项目土地供应。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做好易地搬迁脱贫的信贷政策支持,指导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对接易地搬迁脱贫金融需求,每年按计划、按进度发放长期贷款,并协调相关金融机构做好服务。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制定安置区建设技术规定,监督安置区建设质量和安全施工。省直其它有关部门按各自工作职责出台支持易地搬迁脱贫的相关政策。

市级政府对本区域范围内的易地搬迁脱贫工作负领导和组织责任。要建立易地搬迁脱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全力组织和推动易地搬迁脱贫规划实施,督促县(市、区)落实中央和省易地搬迁脱贫政策,加强现场管理和督促检查,及时调度并上报搬迁计划实施情况等。

县(市、区)政府是易地搬迁脱贫的组织实施主体,负责易地搬迁脱贫工程的具体实施。搬迁任务重的县(市、区)要建立易地搬迁脱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各县(市、区)要认真开展搬迁对象宣传动员与审查确定、安置区选址、安置用地落实、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推进项目实施,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管,全面完成搬迁和老宅基地的综合利用或拆旧复垦任务。做好土地和住房分配、户籍迁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相关工作。

南江县易地搬迁与贫困群众脱贫的调查与思考报告篇4

浅谈**村脱贫的调查与思考

一、**村基本情况

**村以前是远近文明的贫困村,全村247户,总人口1024人,贫困户达75户,贫困人口达300口人。全村耕地面积18750亩,水浇地仅2500亩。**乡十年九春旱,**地区连年欠收,2000年时,全村人均收入还不足700元。以前每年到了征服农业税时,都让村干部感到头痛,因为穷人们连农业税都交不起。可今年的**村,甩掉了贫穷的帽子,成了富裕村。

2008年按照县委政府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鹅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实现今年鹅饲养总量300万只的目标,我乡立足实际,提出了“大户带动,散户为主,千家万户保总量”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动群众千家万户养鹅,并加大招商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目前鹅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今年养鹅户达到2143户;发展养鹅23万只,建种鹅舍11处,引进莱茵鹅5000只。乡**村养鹅规模较大,成效也比较显著,曾多次得到盟县领导的充分肯定。**村现所辖四个自然屯,245户1032人,大小养鹅户有120户,其中饲养1000只鹅以上的有7户,饲养500只鹅

以上的有15户,饲养200只鹅以上的有36户,其他均为散养户,养殖总数达49969只。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鹅产业,我们还引进哈尔滨客商建设的年孵化能力在60万枚种蛋,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的孵化场一处,目前此项目各项审批手续已办理完毕,正在筹建当中。今年如果按照成品鹅每斤元计算,我乡2008年可实现大鹅销售产值1288万元,农民平均增收450元。

二、对**村脱贫的对策1、2007年以“大通道党建结队共建”为契机,“双链双推”活动在**村开展3年的帮扶活动。自帮扶活动开展以来,他们与**村结成服务链,对**村提供了资金技术,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

2、县农业局积极指导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开展粪肥归田,今年**村粪肥归田户达130多户。举办科技培训班3班4期次,累计培训人员达250人次。实施阳光工程培训20人次有20人与大雁鸣集团、西枊氏制衣厂达成赣型就业协议为农民开放100份,确定16户科技示范户,全部签订入户协议。保证每户贫困户有1名外出打工有1名使用技术明白人。发放大豆良种补贴万斤,玉米良种

补贴万斤,总价值万元。结合**村实际,从高速种养殖结构入手,改变原来大田种植模式,改种杂粮杂豆。今年杂粮杂豆喜获丰收,价格上涨,平均增收500-800元,县农业局解决了技术问题,谁家生产中出现技术问题,打个电话就有农业局的技术下来解决。

3、处于“111”线及海陆通道交汇处的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安全隐患。今年帮助申请资金60万元建移民房16栋,32户,户均50平方米,使32户居民,喜迁新居新建移民房,让贫困户住上新房。县供销联社协调资金6万元,改善危房10户。

4、乡立足实际,提出了“大户带动,散户为主,千家万户保总量”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动群众千家万户养鹅,并加大招商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村养鹅规模较大,成效也比较显著,曾多次得到盟县领导的充分肯定。**村现所辖四个自然屯,245户1032人,大小养鹅户有120户,其中饲养1000只鹅以上的有7户,饲养500只鹅以上的有15户,饲养200只鹅以上的有36户,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鹅产业,我们还引进哈尔滨客商建设的年孵化能力在60万枚种蛋,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的孵化场一处,目前此

项目各项审批手续已办理完毕,正在筹建当中。今年如果按照成品鹅每斤元计算,我乡2008年可实现大鹅销售产值1288万元,农民平均增收450元。

**村现在发展理顺了,村子富了。是“三级干部服务链”帮助**村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三级干部服务链”充分发挥各级干部的优势,在帮扶中形成合力,各级干部深入基层送信息,理思路,协调资金,在帮扶过程中,各级干部转变了工人作风,干部关系更加融洽。

南江县易地搬迁与贫困群众脱贫的调查与思考报告篇5

一、充分发掘南江金银花产业的发展优势

金银花既是国务院确定的70种名贵药材之一,也是国家重点管理的38种名贵中药材之一。“南江金银花”在我市南江县种植历史悠久(宋朝就有栽培和利用金银花的记载),是多年培育的优良品种。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狠抓“三大经济”的战略部署下,南江县将金银花确立为立县产品,制定了《南江县优质无公害金银花产业化发展规划》,出台了《南江县金银花产业化发展管理办法》,成立了专门机构狠抓落实。规划以明江河流域两岸公路沿线120个村为主,辐射带动62个金银花生产基地乡镇的301个村(万户万人),计划到“十五”期末标准化栽植金银花达到20万亩,总产量达到1000万公斤。2002年,该县金银花面积达万亩,40%的面积已投产,产干花110万公斤,比上年增长%;产值1980万元,增长%;加工银花茶万公斤,产值780万元,实现税利326万元,分别增长倍、倍和倍。南江金银花产业,初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优化生态环境,品种优势增强。南江县多年来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去年森林覆盖率达%,境内年均气温℃、降水量1200毫米、日照1580小时,无霜期254天,给耐旱喜光的金银花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经多年培育和发展,现已查明有野生、家种金银花品种资源8大类32个品种,是全国金银花原产地之一和主产区;七十年代初南江金银花就享誉全国,1981年被列为全国金银花生产基地县;2001年,川中药基领[2001]01号文件正式批准为“中药现代化科技强县(四川)基地金银花规范种植南江科技示范区”;2001年7月,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国家级金银花标准示范区”;2002年2月,四川省农业厅批准为“四川省第一批金银花生产基地县”。

2、强化示范带动,基地规模初具。该县通过典型示范建好金银花“第一车间”,先后在兴马、关路、赶场等21个乡镇,按照“南江金银花”技术规程,建设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8800亩。兴马乡种植金银花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成为该县最大的“金银花专业大乡”;其中种植300株以上的156户,100株以上的180户,年产1000斤以上的大户26户,500斤以上的187户;该乡去年产干花30万公斤,实现产值65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2%;瓦池乡木罗坝村、庙坪村建立规范化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1600亩;石滩乡王光山村建立优质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300亩,规范化种植金银花32万株;甘溪乡华营村建立金银花科技示范园300亩;赤溪乡活水村、上两乡洋滩村等村1000亩净植金银花基地已建成。示范基地带动该县新植金银花7万多亩;其中种植金银花5-10亩的农户2378户,人均新植50丛以上的社586个,100丛以上的社128个,投资10万元以上的开发业主12个。

3、创新栽培技术,科技含量提高。该县开发“南江金银花”的科技人员在实践中大胆创新,推出了“六改三植”新技术。即:改无序零散栽培为水平梯地集约栽培;改乱用肥料为科学施肥;改不剪枝为合理整形修剪;改一次定植为育苗移植;改稀植为规范化密植;改晾晒为多功能烘干机烘干;实行田地内净作、田坎地边套作、乱石窖零星穴作等栽植模式。种苗繁育经过近两年攻关,在强化抗病虫能力、耐瘠耐旱和不易退化等方面有较大突破,实现了优质大苗移栽。去年该县育苗560亩1800万株,出合格苗1580万株,预计今年可出苗1860万株。2002年,该县制订了《南江金银花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并报经市技术监督局审定颁发,已被各基地广泛推广。经华西医大、成都市药检所检测,“南江金银花”的绿原酸含量最高达%,最低为%,是普通金银花的两倍,是进入《中国药典》中同类品种2-3倍。

4、延伸产业链环,产品开发加快。该县立足市场积极拓展金银花的加工领域,促使产品向较高附加值转化。白院乡七村付政购置加工设备9台,加工金银花茶550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10万元,实现税利万元。县农业科技人员研究开发出金银花茶系列饮品,加工金银花茶万公斤,实现产值790万元。南江大河金银花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生产“大和”牌金银花小袋包装42万袋,总产值252万元,实现税利282万元。预计今年该县金银花产量可达到130万公斤,加工金银花茶20万公斤,实现产值4800多万元。

二、清醒认识南江金银花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南江金银花产业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基础,但发展中存在的“五个不够”,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该产业的发展壮大。

1、市场定位研究不够。据《本草纲目》和《药性歌括》所述,金银花主要作药品制剂,同时也可作保健饮料。但“南江金银花”在五年一修编的《中国药典》里没有占据一席之地,按照药品安全生产规则,任何药品加工厂不得使用它来作药品原料。这个“关键证书”限制了南江金银花难登大雅之堂。加之市场宣传不力,导致社会认知甚少,集中表现为南江金银花仍以集团消费为主,价格与价值有所背离,市场空间明显狭小。

2、龙头带动开发不够。该县能成功提取绿原酸的加工厂,因体制和投入等障碍,虽经各级多方努力,但历时一年多仍然停产未“活过来”;虽然该县近年迅速崛起了31家“金银花茶”系列的作坊式加工厂,但调查发现,其中相当部分缺乏应有的加工技术和卫生保障,如果不及时清理整顿,不果断整合资源,其隐患势必产生不良影响。

3、基地机制创新不够。该县的金银花基地,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地享受了扶贫开发、退耕还林、以工代赈等政策扶持,表现为政府引导过余,而市场主导不足。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制度,来明确专业大户与一般农户,技术人员与农户等方面的利益和风险关系;同时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较低,专业大户带动能力不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更是没有及时跟上。

4、标准规程推广不够。由于主观认识不够、技术力量薄弱和面宽量大、基础较差等原因,虽然已颁发了“南江金银花”生产和“金银花茶”加工的技术规程,但调查发现,有的仅将“技术标准”贴在墙上,有的嫌“规程”操作起来麻烦,导致“标准”未能严格执行。

5、产业发展投入不够。据统计,南江金银花近几年来累计仅投入2886万元,其中国家投入占15%。没有投入就谈不上产出。作为一项立县产业,这点投入显得很不够。

三、做大做强做优金银花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南江金银花的发展,凝聚了南江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无论是从珍惜优势品种和民力投入角度,还是从发展“三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角度,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群众互动的发展思路,快上龙头,力创品牌,抢占市场,壮大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整合优势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努力实现“五增”。

1、快上龙头,整合资源促增值。加工龙头是产品实现增值的关键力量。无论“南江金银花”作药品还是饮品,都应当在基地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拥有自己的加工龙头。一是要落实责任尽快对原成功提取绿原酸的加工厂进行改制重组。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力量和市场网络,果断打破一切阻碍产业发展的旧框框,建立适应南江金银花产业发展的新型企业,确保今年按期投产运行。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整合现有的金银花茶加工厂。集中优势、集中技术、集中规模,发挥集簇效应,真正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加工龙头一定要与金银花农户签订利益和风险共担合同书,自觉诚实守信,从而实现龙头和农户的双赢。

2、力创品牌,精心打造促增效。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南江金银花品牌,一是要狠下功夫尽快将其写入《中国药典》。要成立项目攻关小组,邀请省以上专家来实地考察研究,对“南江金银花”主要品种进行科学鉴定,悬奖攻关,确保《中国药典》再版时南江金银花能获取“准入证”。二是要开发利用好现有的绿色品牌,并进一步做好后续绿色品牌的争取和认证工作。要加速实现绿色品牌量的扩张,新品牌开发要放开眼界,比如南江金银花能否与通江银耳合成“双银露”,或者与矿泉水合成“银泉春”等等;要强化品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3、抢占市场,强力拓展促增收。市场需求是产品生产的决定因素。要切实强化市场建设、市场信息、市场管理、市场监督,畅通绿色大道。一是要在现有营销大户中培养一批拓展市场业务的务实型人才。充分利用他们市场信息灵、销售渠道广的优势,广拓市场,大抓订单,使南江金银花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佳价格进入流通领域。二是加工龙头要拥有自身的营销策略、营销手段和营销网络。要树立“市场首入”观念,主动出击,抢占市场先机,实现市场带流通、流通促生产、生产上品牌、品牌扩市场的良性循环。三是要按照市场原则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要敢于让利,降低“准入”,优化投资环境,促使本地资源和外地资金的有效结合。

4、壮大基地,严格标准促增产。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标准化是产品走向市场化的前提。要继续推行标准化示范片建设,辐射带动基地不断发展壮大,比如我市与南江相邻的通江、巴州等地,均适宜“南江金银花”生长,应当适度扩张种植基地。要加强标准化制度建设,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确保绿色指标达标。一是要加大标准化宣传、推广和实施力度。增强“搞标准就是搞科技”、“达到标准才能进入市场”等意识,自觉严格按照市技术监督局批准的“技术规程”组织生产,把标准化贯穿于南江金银花产业链的全过程;二是要确保产地无害化。实行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产区生产资料准入制,严格禁止使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化肥和农药,加强对南江金银花基地土壤、水质和大气的监测和保护。

5、狠抓落实,积极支持促增长。各级相关部门要围绕南江金银花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做好服务工作,狠抓具体工作落实到位。一是帮助搭建发展平台,特别是积极拓展投资渠道。要融通银企、银农关系,解决好信用贷款;要将扶贫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等政策性资金配套使用,集中投入重点基地和优势区域;要激励广大群众大胆实现资源向资本的转变。二是及时理顺关系,解决好发展中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改进工作作风,精简办事程序和办事环节;加强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保护先进生产力;从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引导建立各类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使这些“利益共同体”互助互利、共同致富。

48 2112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