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文 中医医学论文【热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中医论文 中医医学论文【热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医医学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黑箱理论;中医学;理论研究

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方法是密切相关的。纵观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任何一个伟大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正确的认识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比如物理学的实验、数学方法,生物学的分类、比较方法等。而我们祖国伟大的中医学理论正是在长时间的对人体疾病的治疗、观察及归纳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中医学注重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间的信息联系,重视和利用人体系统的反馈调节,这与现代黑箱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观点之一,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最根本的核心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在中医学中也称之为“天人相应”,体现了“整体观念”中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2]。“天人合一”的思想奠定了中医学中应用黑箱理论的哲学基础。科学发展的早期,黑箱是物理学中的概念,W.R.艾什比在《控制论导论》中写道:“黑箱问题是在电机工程中出现的。给电机师一个密封箱,上面有些输入接头,可以随意通上多少电压、电击或任何别的干扰;此外有些输出接头,可以借此作他所能作的观察”。随着系统科学的应用,黑箱现在是作为科学方法论的概念,指的是内部构造和机制尚不清楚,只能通过外部功能和行为的观测和试验来认识其性质的物质系统[3]。黑箱理论所运用的黑箱方法就是通过考察黑箱的输入和输出信息的动态过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以推测、探求系统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一种现代科学方法。中医学在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元气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下,建立了有机整体论的医学模式,即通过在人体外对人体进行观察、试验而不用打开人体来进一步探知人体内部的构造和各种生命活动的机理。这本质上就是一种类似于黑箱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1黑箱理论与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类经•藏象类》:“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4]。藏象学说在《黄帝内经》中已基本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运用了整体系统观和解剖学的方法,但以整体系统观为主。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外界刺激所做出的不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这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正如《孟子•告子下》所述:“有诸内,必形诸外”,藏象学说的构建过程中已不自觉地运用了黑箱方法。如患者风寒外袭于肺而感冒咳嗽时,可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可推知生理情况下肺外与皮毛相合,同时开窍于鼻。又如在已知心主血脉的基础上,发现人体在失血过多的情况下会出现思维混乱、神志不清等病理状态,从而推理出“心主神志”之说,根据“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的原理,用养心血的方法能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心神不宁之证,从而佐证了“心主神志”的理论。人们通过观察分析表现于人体外部的各种“象”而推知内部的各个“藏”的功能,这种“司外揣内”、“以象测藏”的方法与控制论中的黑箱方法有着相同的哲学依据,与黑箱理论不谋而合。中医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这种不打开人体黑箱的信息研究方法而形成的,其实质是中医关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在认识论上具有整体恒动观的鲜明特色,在方法论上则具有信息论、系统论的显著特征[5]。

2黑箱理论与审证求因、病因理论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观,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而“证”又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因此通过对人体各种“证”的表现来探求引起各种疾病的因素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在中医学理论中,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被认为是致病的主要外界环境因素。而在现代医学理论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外因。其实,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因此他们是相互符合的。在古代,人们不能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去探究,古人只有通过对证的辨析来推测病因,即“审证求因”的黑箱方法。对于黑箱,我们只能了解它的输入和输出,而不能或不便直接剖析内部结构。如果把外界环境因素比作对人体的输入,把各种“证”变量比作输出,那么输入和输出之间是有某种确定性的关系的。“审证求因”就是为了寻找这种确定性关系,来探求病因。从控制方法来说,把立足点放在整体反应性上,比单纯地考虑实质性致病因素的方法更有利于调动机体对抗疾病的功能[3]。在“审证求因”的黑箱方法基础之上,人们通过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长时间地观察和实践,进行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创立了较为完善的病因理论。

3黑箱调节与中医治疗

随机调节———神农尝百草

《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这里说的是家喻户晓的“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尝百草”虽只是传说,但却在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渔猎时代过渡到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实践过程,也是药物来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神农氏”为了寻找给人们治病的药物,尝遍了各种各样的野生植物,通过自己身体的反应来推测各种植物对人体的作用。他拣选植物的行为是无目的的,是随机的,他对这些草药的具体作用一无所知,在使用一种植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后再使用另一种进行尝试。这种方式颇似黑箱调节的随机调节方式。

单变量调节———对症治疗

中药中有许多药物的功效应用较为单一,或者说应用范围较窄,但它的某个功效较为突出,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就可以用那一单味药来针对患者的某一症状进行治疗。如中药柿蒂的功效为降气止呃,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呃逆。那我们就可以专门用柿蒂来治疗呃逆的患者。这种一药对一症的方式即是黑箱调节中的单变量调节方式。

多变量调节———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解决“黑箱”中失去平衡的阴阳矛盾的根本大法,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治疗的理论指导核心[6]。证,是“证候”的简称,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生理、病理变化及反应状态的概括,是辨证的结果和论治的依据。证候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群。因此,一种“证”包含有多个症状,那么再对“证”使用单味药将达不到治疗效果。方剂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1剂药方中包含多味可以相互配伍发挥效用的中药,它们通过相互之间的配伍作用来对“证”进行治疗。例如,著名方剂“龙胆泻肝汤”包含龙胆、泽泻、木通、车前子等几味药,它对以胁肋胀痛、身目发黄、外阴瘙痒潮湿等为主要症状的“肝胆湿热证”就有相当理想的疗效。这种一方对一证的方式体现了中医辨证具有多元性的思维特点,完全符合黑箱调节中的多变量调节方式[7]。另外,辨证是综合的辨证,把患者当作研究的“黑箱”,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式,搜集“黑箱”输出的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组合分析,再运用中医学理论来解读,进而进行治疗。比如头痛,不但询问患者头痛的发作时间、部位、轻重、持续时间等具体情况,还要了解面色、二便、舌象、脉象等其他相关情形,这样综合全面分析,使得辨证更加精确。

负反馈调节———阴阳辨证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领,阴阳辨证又是八纲辨证中的总纲。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无所不指,也无所定指,故疾病的性质、证候的类别以及临床表现,一般都可用阴阳进行概括或归类[8]。通过对患者进行诊断,了解患者阴阳偏盛或偏衰的情况,再运用扶正和祛邪的方法使人体重新恢复调控能力,从而维持阴阳协调平衡的状态,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无论是扶正还是祛邪,都是在不打开患者这一黑箱的状态下进行的,故都属控制调节人体黑箱的基本方法。这种调节阴阳的方法运用了控制论中的负反馈调节方法。

4黑箱理论与中药药性功效

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得出均为一个使用黑箱理论的过程。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在药学典籍的典型论说当中,可以看到诸多运用黑箱理论的痕迹。如对于浮萍,《神农本草经》中说:“味辛寒。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久服轻身。一名水华。生池泽”。又如《说文解字》云:“萍,裖也,无根,浮水而生者”。《本草经疏》曰:“水萍,其体轻浮,其性清燥,能祛湿热之药也”,等等。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论述,可以发现古人把整个植物当做一个黑箱来看待。浮萍的生长环境如生池泽、浮水而生等即是输入信号,而各种性味形态如味辛寒、其体轻浮等则是输出结果。古人综合这些输入输出资料来推求其内部联系,便可得知浮萍的基本药性。此外,可以推测古人把服用药物看成是药物这一黑箱和人体另一黑箱之间的耦合,两者组成了一个大系统。从人体这个黑箱的角度看,药物的药性即是输入信号,而服药之后人体的种种反应则是输出结果,分析这些输入输出资料便可推知药物在人体内发挥出的功效了。另外,黑箱理论在经络学说、卫气营血辨证等其他中医学说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小结

黑箱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是中医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立足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在保持人体和疾病的整体性、关联性的前提下,应用类似现代黑箱的研究方法,从外部联系和变化来考察其内在规律。但中医的黑箱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它虽然把握了人体的整体性质,但对其内部构造、生理病理的理化机制等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带有较多的主观臆断,无法客观化、精确化,所以它和现代意义上的黑箱理论还不能完全等同。中医始终以宏观、整体、综合的角度把握人体生理病理,运用辨证论治综合诊治疾病,而不是枝节上片面地思考问题,中医理论在微观、量化上存在着缺陷或不足[9]。不过现在的科技飞速发展,自组织系列理论在各门学科中广泛应用,中医将能更好地运用黑箱方法,而在中医客观化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学“黑箱”的本质能逐步被人们所认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学理论。

参考文献

[1]王庆其.天人关系面面观———从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到《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应”[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3~5+58

[2]赵鼎.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

[3]张宗明.自然辨证法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6

[4]曹洪欣.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5

[5]吴弥漫.把握藏象研究方法,走出中医藏象研究误区[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3):183~185

[6]李?,汤国祥,李留记.中医学“黑箱模型”理论与唯物辨证哲学观[J].中医研究,1994,7(2):6~8

[7]李顺民.辨证论治的思维特点[J].中医药学报,1991,(2):1~2

[8]吴承玉.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3

中医医学论文【第二篇】

现代中医论文作为科技论文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医药科研、医疗、教学成果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现代科技论文过于强求规范化、标准化,无形中又限制了传统中医论文的写作和发展。这里,笔者试图对传统中医论文的历史特性作一回顾,以期引起人们对传统中医论文的再认识。传统中医论文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科学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的流传方式与今有所不同,多散见于文史杂著或书籍之中。

1起于春秋,成于战国

传统中医论文的产生,其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迟在周代,医学从巫医部分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国家专门设有“医师”的官职,并规定有明确的职责。据《周礼•天官冢宰》[1]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春秋左伟》[2]是记录春秋时代历史的史书,其中有对秦国医生缓与和的记载,不但记述了他们的高超医术,还有关于六淫致病的阐释:“天有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是有关病因理论的最早论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此时医学也有了相当的发展,有关医学的讨论逐渐深入。如秦国宰相吕不韦召集门客撰写的《吕氏春秋》[3],汇集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被称为杂家。其中有些篇章,如《尽数》、《本生》、《情欲》、《达郁》等篇,分别对人体生理、病理、养生、防病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曰:“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筋骨沈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也(《情欲》)。”“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也(《达郁》)。”这些论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医学理论已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4]。据考证,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理论已初步形成。《黄帝内经》[4]的绝大多数篇章即成于此期间。该书非一时之言,撰述亦非出自一人之手,实际是古代医学论文的汇辑,这就是传统中医论文产生的始端。

2以论为主,各抒己见

传统中医论文的概念与现代不尽相同,现代的中医论文意义比较宽泛,传统中医论文尤其是古代中医论文专指医论。医论体裁以论为主,或阐发经旨,或辨别是非,或提出新论,或批驳旧说。所论内容与探讨的问题十分广泛,如基础理论、辨证诊法、治疗原则、各科疾病证治的阐述,有关医家、医著、医德、医事的评说。医论的发表形式大体有三,或附于医学著作之中,或整理成医论专著,或汇辑为论文集。

附于医学著作中的医论古代有很多医论是附于医学著作之中的。例如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5],是作者根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三书整理而成,主要侧重于讨论人体经络、俞穴和各种疾病的脉证及针灸疗法。在该书主体内容的前面则载录了16篇医论,如《精神五藏论》、《五藏六府阴阳表里论》、《营气论》、《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论》、《奇邪血络论》等,全面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再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6]卷一之《论大医精诚》,金元医家张从正的《儒门事亲》[7]之《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朱丹溪《丹溪心法》之《不治已病治未病》,明•李中梓《医宗必读》[8]的《不失人情论》,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9]中的《用药如用兵论》等,都是附于医学著作中的古代医论名篇。

医论专著宋元以后,中医学术不断发展成熟,一些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体验和学习心得,打破了“治病只有伤寒一派”的格局,各创新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如寒凉派、补土派、攻邪派、滋阴派、温补派等。繁荣的学术必然带来医学论著的发展,此时出现了许多医论专著,如刘完素的《三消论》[10],李东垣的《脾胃论》[11],朱震亨的《格致余论》[12]等。以朱氏《格致余论》为例,该书即是一部个人医论专著。全书共1卷,载医论41篇,从基础理论到临床治疗,从养生防病到正误、书评,无所不及,集中反映了朱氏“相火论”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另如元•王履撰《医经溯洄集》[13]亦为一部医论著作。全书共载医论23篇,是王氏对于温病与伤寒的辨析和对李东垣学说的探讨,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明清时代,医论著作发展到高峰。如明•张介宾《质疑录》[14]是其晚年的一部医论专著。该书共载医论45篇,是专为纠正前人之谬而著:“论辨之,以正其失”,故题曰“质疑录”。又如清•徐大椿《医贯砭》[15],全书共2卷凡30篇,对赵献可的《医贯》[16]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批驳,语言极为犀利。此外较为著名的医论专著还有明•孙一奎的《医旨绪余》[17],戴思恭的《推求题意》[18],赵献可的《医贯》,清•章楠的《医学棒喝》[19],石寿棠的《医原》[20],吴鞠通的《医医病书》[21],王学权的《重庆堂随笔》[22],高鼎汾的《医学问对》[23],吴东晹的《医学求是》[24],程芝田的《医法心传》[25]等。

医论文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唐大烈编辑的医论文集《吴医汇讲》[26]。该书打破了以往个人医论专著的模式,将众多医家的医论汇编在一起。在公元1792~1801年间每年出一卷,成为我国最早的具有医学刊物性质的书籍,几年间共刊载了江浙地区40多位医家的文章上百篇。文章编排不分门类,体裁亦不拘一格,有医学理论、专题讨论、验方交流及考据、笔记、书评等。其中主要论著有叶桂的《温症论治》,薛生白的《日讲杂记》,顾雨田的《书方宜人共识论》等。该书对当时的医药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也为中医药期刊的创办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注重西学,推陈出新

中医医学论文【第三篇】

哲学与医学的关系是医学界和哲学界普遍感兴趣的一个课题,新一代医学教育也必须在哲学思想的支撑下,才能打破教育的孤岛局面,培养在全球信息与知识流动条件下的岗位胜任能力,以适应新世纪医疗卫生事业的人才需要的国际化趋势。首先,一切科学源于哲学,阿尔克马翁首先提出医学应该与哲学相结合,希波克拉底将唯物主义哲学运用于医学中,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唯物主义医学体系,盖伦倡导的科学方法论也注重形式逻辑、强调演绎法等特点。中国有“医易同源”之理念,“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易学思想指导了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如果把阴阳观还原为现代哲学理念,以天人合一整体观的方法论和相对论非绝对对立的思维方法,解读现代医疗环境中的人和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则无疑是科学的。另外,医学与哲学从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来看,共同支撑着一个由“身”和“心”两个部分构成的生命,从两个不同的维度,运用两种不同的策略来解决人的共同生命问题。因此,哲学也是另一种医学,哲学是学术的制高点,例如,虽然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但常常习惯于对号入座,将知识套用于临床,就病论病而缺乏哲学思维的掌控,其结果是在临床实践中感到很多情况力不从心,使医学知识难以提升。此种缺陷的关键因素在于,没有将知识有效地应用起来,缺乏对医学哲学范畴的理解。临床教师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运用哲学思维启迪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临床医学,切身感受到哲学思维的多样性和系统性,使其成为终生受用的哲学思维。

2临床医学教育中需要审视的医学哲学理念

医学中的哲学是推进医学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探索医学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医学科学与医学文化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医学生存在的医学哲学理念的某些理解误区,有必要对医学生的医学哲学理念进行认真的审视,有助于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首先,要调整否定之否定环节中的思维偏执。例如,古代医学因为缺乏技术而更重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20世纪后的科学技术发展是对古老医学的否定,技术进步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是由于技术的迅速扩张,使医学人文不断萎缩,以至于接近毁灭的边缘,医学的内部矛盾发生了巨变,人们认识到单纯依靠技术来保护和延长生命是不够的,医学的非人性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因此,医学要求再次否定而回归人文,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然而,面对当今人文缺失的局面,很多人却认为所有医学和社会问题都是因为技术不够而造成的,都可以通过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解决,这种对否定之否定的偏执,是当下医学人文回归的主要障碍,势必导致医学的畸形发展,同时,人文回归也绝对不是不要技术,而是必须将医学技术与人文紧密结合,实现医学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更高层次的进步。其次,要修复对立统一规律中的思维“断裂”。现代医学所受的教育最容易使学生掉入二分法的陷阱,把事物分成两部分没有问题,但是一定要合二为一才是完整的对立统一规律。由于当今人类活动范围不断增大,接触到的事物不断增多,问题思考便更加深入,单纯的二分法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因为事物不是只有相互对立的两面,对立只是两个极端而已,而更多的则是在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这种过渡状态显然是二分法不足以描述的,因此,建立三分法思维是21世纪医学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同时还应懂得,三种思维方法也是对立而统一,各有千秋,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三分法包含着一分法和二分法,具有很大的包容性,符合哲学辩证思维,医学教育务必努力修复医学生的思维裂痕,以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需要。

3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医学哲学范畴

医学教育要培养学生跳出单纯的临床思维,进入哲学思维领域,从而提升医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医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临床医疗中的应用,医学哲学是以医学临床实践中的一般性和普遍性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究正常和异常、动态和静态、生理和心理、整体与局部等诸多医学哲学范畴。

领悟正常与异常范畴,抓住临床诊疗本质

正常与异常隶属医学哲学范畴,正常和异常并非是简单地对个体结构和功能生物学意义的分类,而是对正常和异常这一最常见的医学现象进行整体抽象认识形式。大多数医学生常误认为“生理反应属于正常的反应,而病理反应就是不正常的反应”。运用医学哲学范畴可以领悟到,正常反应是生理反应,生理反应并非都是正常的或良性的;病理反应是异常情况下的反应,但异常情况下的反应也不一定就是异常的或是不良的。例如,失血性休克时心跳加快是休克状态的病理反应,但不一定就是不良反应,心跳加快是机体异常时的警示,同时也是机体代偿过程的反应,因为失血导致血容量锐减,为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血压,心脏就要增加自身功能,由于增加每搏量的能力有限,所以,只能靠增加心率来弥补容量不足。心率增快具有两面性,增快具有代偿作用,但过度增快可能会导致心脏衰竭。因此,如果疏忽纠正休克的根本原因,而单一降低心率则是十分错误的决策。相反,如果失血时心率不能相应加快,甚或心率减慢,则正是机体更加危险的信号,甚至引发心泵功能丧失。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病理反应均是正常的,但多数病理反应却都是生理的,其出发点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是一致的。正常和异常是一种多重关系的统一,具有各种变量的非线性联系。因此,临床正常和异常界定标准是多元的,并非仅是医学统计学标准。正常与异常也是对立统一整体,需要辩证思维和个体化管理。正常血压范围反应正常人群血压的平均范围,而患者的血压是疾病状态下的个体特殊反应,即当机体陷于异常状态时,正常范围的血压并非为“正常”状态。例如,动脉硬化性高血压患者,平素就维持血压在180mmHg/70mmHg左右,这个数值是机体自身逐渐适应的反映,收缩压高以维持高血管张力下的各个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而一定水平舒张压则维持心脏冠脉供血,因此,脉压差过大也是患者个体内在调整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患者自身适应性的最低限度。如果麻醉手术过程中试图将收缩压降到“正常”范围,则可能因为舒张压过低而发生心脏异常反应甚至心搏骤停。正常与异常不仅仅因患者的躯体情况而变动,而且也随心理和环境因素而有差别。临床上简单区分正常和异常的思维,其本质上是一种两极化的思维,只是部分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反映。因此,对正常和异常这种临床上广泛运用的思维形式,给予医学哲学层面的分析,可以培养医学生从思辨中把握整体,从抽象中引向深刻。

掌握动态与静态范畴,提升临床诊疗方法

受传统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影响,医学生知识结构常常只停留在具体的病理或生理变化上,将机体看成一架精密“机器”,缺乏基础和临床实际的相互渗透。人类生命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疾病也处于运动变化或进化中,机体是一个整体,有所变有所不变,而不是一部分变一部分不变。例如,休克时使用升压药维持血压达到正常范围,但并不等于机体已经恢复正常,因为,机体血容量不足没有得到最终恢复,表面的血压稳定是机体内部动态变化的结果,或是升压药物作用的假象,一旦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静态稳定的真相就会显现出来,抗休克治疗中要维持血压稳定,其升压药物剂量与容量治疗效果一定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动态观察疾病的转归,随着容量的增加使升压药逐渐减少,最终实现不需要任何治疗的机体内部的自然康复。此时的表现才是机体内环境恢复稳定的真相。临床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动态的思维审视临床现象,培养与“时”俱进的管理思维。自然状态一定优于人工状态,但是没有人工也不行,临床疾病状态就是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发生紊乱,不足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临床各种治疗就是按照人的目的而使机体人工化的过程,其根本目标是为了恢复和维持机体的自然平衡状态,因此,“凡为治疗,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治疗”这也应该是临床医学教育的基本理念。例如,抗生素治疗就是一种人工干预,其作用是协助机体内部的防御系统抵抗外来病菌,而当机体恢复正常防御能力,能够消除病菌的侵袭后就应该及时停止使用,而大量、过量、长期滥用抗生素,则势必导致菌群失调而损害机体正常防御系统。因而,要摆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静态观点,建立动态的观察理念,通过临床表现的改变透视内部动态变化的方向,适时掌控“治与不治”的准确“时”段,体现了一名医生或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领悟医学哲学范畴的内涵,才会有能力胜任未来的医疗岗位。诚如一句名言:好的外科医生知道如何不做手术;而好的内科医生也应该知道如何不进行治疗。

善用生理与心理融合,协调临床医患关系

生物医学为主体的医学教育中,因为技术主体化趋势,医学生容易进入单靠技术治病的圈子,而常常忽视人文,缺乏生理与心理因素结合以及生物医学与人文医学素质相连接。虽然不少医学生也深深感觉到心理因素影响疾病的转归和医患关系,但在实践工作中如何去了解和调整心理对患者的影响却存在很多困惑。例如,疼痛就是由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引起的一种不愉觉和情感经历,疼痛来自患者主观感受,旁人不可能根据自身感受或临床经验对具体患者的疼痛程度做出准确的论断。相同的疼痛刺激对不同的个体来说,可以产生不同的疼痛感觉,而且患者的恐惧和不信任等心理因素将会使患者的疼痛反应增大。当今构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并不是技术因素,而是医学人文素质的缺失,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医生们“不会说话”加剧了医患矛盾,人文医学已成为调解医患双方混沌地带的搅棒,医学人文与道德素养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主流课程,良好的医疗服务有赖于对患者的关爱和生命的敬畏,需要生理与心理的契合,以及医学与哲学的融汇。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结合的实质是医疗的人性化,当今人性化医疗的核心就是将心理与生理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不但关注病,更要关爱人,在给患者心灵上呵护的同时,必须具备治疗生理疾患的能力,要尽一切努力,解除病痛,并为此提供尽可能好、尊重生命尊严和低成本的服务。人文不排斥科学,并且是相互依存,人文只是反对技术的绝对化。因此,向技术注入人文精神,就是要将心理与生理各种因素相结合,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善于了解患者的内心,从而达到生理上治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外科手术患者常常会对麻醉医师说“我得了癌症需要手术,我不怕死,就是怕疼,请多给点麻药”,作为一名医生应该明白,患者的内心并非不怕死,而是希望在麻醉医师的精心监护下,使手术得以更加顺利。良好的心理医疗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尊严,医患互动和配合的医疗,可大大提高手术麻醉的成功率而加速康复。因此,要善用生理和心理哲学范畴,提升医学生的胜任能力,推进人性化医疗目标进程。

4结语

中医论文【第四篇】

论文首先要有简明而涵意丰富的题目。即题目应概括全文,简短明了,引人注目。

(一)内容

1、能概括全篇论文主要内容棗全文缩影。

2、包含有关键词(实词)。

3、应能反映文章的科学假说。

4、准确、易懂的学术语言棗避免文艺性、夸张性、广告性语言。

(二)要求

1、简短:一般不超过25个字,简洁明了,实事求是。例如:益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2、具体:包括具体研究内容,不能抽象、笼统、含蓄和过大。例如:高血压病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

3、引人注目,富有创意,使人看到题目,愿意读下去,了解具体内容。例如:温运阳气药在急性黄疸肝炎治疗中的作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不稳定、变异、心梗后)。

(三)注意事项

1、动笔前想标题,写完后定标题。

2、反复推敲,删除无用虚词如,“关于”、“研究”、“观察”、“系统”等。

3、题目中不使用缩写词、专用词、化学分子式等不易看懂的词。

4、题目中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二、作者和单位

(一)作者资格

1、对课题设想、设计、实施、数据处理及论文学术性解释有贡献者;

2、起草论文或作重要、严格修改者;

3、对论文内容负责,拍板定稿,可以解释问题者。

(二)要求

1、真名、全名。

2、按贡献排序。

3、行政领导、科研管理、投资者、仅做一般辅助工作者不应署名。

4、单位署名在论文第一面下边,写明联系单位的具体名称和邮编。

三、摘要

(一)内容

1、背景、研究目的、重要性。

2、完成了哪些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研究途径、方法步骤、数据处理方法。

3、主要发现具体结果:主要数据、统计结果及结论性意见。

4、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学术价值和贡献。

(二)要求

1、内容精湛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核心、创造性内容。虽然字数少但内容完整、系统、准确、便于收录文摘及检索系统。

2、写作上要概括性强,文字精炼,字数150个字左右。

四、关键词和主题词

(一)定义

关键词:作者采作的能够表达文献内容的未规范化的自然语言。

主题词:将提出的关键词根据相应的主题词表进行规范化的自然语言。

(二)提取方法

1、主题分析:剖析、浓缩、提炼能够反映文章主题的关键性词和词组。

2、分解复合概念:将多个词组构成的复合概念分解成简单概念的词或词组。

3、提出关键词或词组

阿期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老年食管癌性狭窄内镜下五种治疗效果评价

(三)注意事项

1、关键词应尽可能表达简单概念,词组应是习惯使用的复合概念。对主题的表达应准确,防止过粗或过细。例如: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病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病白细胞介素/白介素类

五、前言(引言、序言)

(一)目的

论文正文前面一段短文,目的是向读者介绍本文的背景知识,主题、目的和总纲,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

(二)内容

1、简述研究课题来源及理论依据,包括密切相关的少量文献资料。

2、该项研究重要价值。

3、研究目的、范围、方法及特点。

(三)写作

1、提纲挈领,开门见山,直接切题。

2、观点鲜明,问题突出,反应本文研究问题,需求迫切,意义重大以引起共鸣。

3、字数一般150-300字。

(四)注意事项

1、文章的帽子棗引出文章棗恰到好处。

2、回顾研究历史应避免繁琐,一言以敝之才好。

3、不要论文中的数据和结论。

4、评价水平的用词要科学有依据,慎用国内外未见报道,首次报道创造性等词语。

六、材料与方法

(一)受试对象

1、实验的受试对象如是病人,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疾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病情判断依据、疗效判断标准、性别年龄以及有关情况加经简介,还应说明观察条件。正常对照应说明来源、健康含义、性别、年龄及有关情况。

2、受试对象若是动物,则应说明来源、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情况、麻醉与手术方法等等。

3、中医临床研究还要注意病证结合,对动物要扼要描叙模型复制的方法。

4、应说明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

(二)被试因素

1、被试因素是药物时,应说明药物来源(包括批号)、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中草药还应注明学名,说明产地与制剂方法。

2、倘若以疗法作为被试因素,那么该疗法的出处、施加等级与方法、疗程等等都应加扼要介绍。

3、被试因素与受试对象如何组合安排,均可以设计方案形式明确地予以表达。

(三)反应指标

至于反应指标的测定方法,如系通用的常规方法,仅提名称即可;如系较新方法,则应注明出处;如果为了适应本实验的需要,对某方法作了一些小的改良,则应说明修改的根据与内容;倘若本文所使用的方法是作者自己建立的新方法,那么新的方法事先应另行成文,不要将新方法介绍与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1篇文章中;若论文属于报道新的方法,则应详尽具体,特别是试剂配制与实验具体操作步骤应当清楚,便于读者学习与推广应用。

试剂如系常规试剂,说明名称、来源、规格、批号即可;若系新的试剂,还需写出分子式与(或)结构式;如需要配制,则应将配方与制备方法一并交代清楚。所用重要仪器也应注明生产厂家与型号。

如果在1篇论文中涉及几个不同方法与材料的实验,而且方法与结果关系甚为密切,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必要时可将方法与结果合在一起,标题为“方法与结果”。

(四)实施或实验路线及步骤

1、实验方法的原理及设计。

2、技术路线、实施过程程序。

(五)统计方法

48 2564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