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论文(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中医养生论文(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字1

一、继续加强细节管理及护理人员的层级管理,保证护理安全。20xx年将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采取责任组长竞争上岗制,把各项质量控工作分工到人,责任到人,充分发挥责任组长及责任护士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检查,增加科室各班人员的自我管理能力,规范科室管理。

二、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拓展服务内涵,增加经济收入。制定助产士培训计划,着重培训助产士对产程的观察及对难产的判断,护理文书中增加临产观察记录,以详细记录整个产程的进展,从而提高助产士对产程异常的观察及处理能力,同时将针对科室常见病及危重病的护理组织全体护士进行业务学习,对危重患者及时组织护理查房;对新业务、新技术加强培训,严格准入制度,以提高全科室的理论及操作能力。

三、严格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

1、产房及新生儿室管理:产房及新生儿室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中之重。助产班人员实行每周轮班制,责任组长负责制及护士长总负责的方式做好全面质控工作。严格消毒隔离及物品交接管理,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及监测工作。通过检查与督导,全面提高产房、新生儿室的管理,完成各项护理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

2、规范处置医疗废物,严格消毒灭菌。并做好各项登记工作。

3、加强病房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母婴同室和发热患者的病室每日行空气消毒,患者出院当日做好终末消毒处理,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四、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严格实习带教

实习带教是护理安全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将对实习生、进修生实行一对一的带教模式,放手不放眼,加强劳动纪律的管理,制定学习计划,定期进行转科考试,并对实习同学进行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调查,评选年度最满意带教老师。

五、晨会护理交班采取脱稿交班的方式,以提高护士对患者“十知道”的掌握及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继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不断拓展服务内涵,增加优质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继续免费为新生宝宝提供出生第一步的脚印,做好产后乳房护理及新生儿护理的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定期征求患者意见,改进服务质量,为患者家属提供一个满意的医疗环境。

七、加强医疗设备、急救药械的管理,责任到人,将各区域放置的设备分给专人负责管理、保养,定期检查维修,确保每台设备都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实现医疗设备的最大经济化;加强急救药械的管理,专人分管、定点放置、定期消毒、定期检查检查维修,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八、加强健康宣教及产后访视。在20xx年科室将自录“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科教片,在病房进行播放,同时日常工作做到入室有宣教,治疗、护理随时有指导,利用一切机会做好宣教工作。由接生助产士负责在产后15-40天打电话进行产后访视,了解产后恢复、母乳喂养情况及督促产妇产后42天来院复诊及计划生育指导。

九、开设孕产妇知识讲座:“准妈咪课堂”计划于20xx年1月4日开课,由科室资深的医生、助产士进行授课,授课方式采取讲授演示、问答互动、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以调整授课内容,满足准爸爸、准妈妈对保健知识的需求。

十、规范收费,认真学习收费标准,由科室物价员及护士长作好科室收费项目的检查,做好该收取的不漏收,不该收取的坚决不收,做好合理收费的管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5篇中医养生论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字2

1加强中医基本功训练,奠定中医思维基础

中医思维能力的形成,必须以扎实的中医基本功为基础。按照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施教,中医学知识、理论以“够用”为度,强化基本实践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进行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具备对急、难、重症病人的初步诊断及处理的能力。为此,在高职中医学专业教改过程中,设计并实施“521能力工程”作为对本专业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50种常见单一或相兼脉象的特征及主病,200种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证,100种农村、基层常见病证的中西医诊断与处置,100个方剂的组成、功效及应用,100个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手法,100首民间土单验方的适应证。

2采取“双导师制教学”,实施个性化中医思维培养

“校院一体、双导师制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中医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结合中医学自身特点,在现代院校教育基础上,融入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互为补充。学生从入校开始,除要完成正常中医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以外,同时在附属医院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骨干医生中,为其选配临床指导教师,让学生在跟师实践过程中,零距离感受带教老师的职业道德、临床技能和学术魅力,一对一实施个性化培养,提升中医思维能力和临证悟性;尽早接受医院环境熏陶,潜移默化地受到专业实践教育;尽早与患者接触,通过亲眼目睹患者的痛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其刻苦训练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增强感性认识,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诊治技术水平,有效缩短学生临床实习期的岗位适应时间,提高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岗位需求相对接。

3结合课程特点,凸显中医思维特色

在中医专业基础课、临床课教学中,要善于结合不同课程特征,加强中医思维方法教学,学会用中医方法解决临床问题。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思维、司外揣内思维,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课程的形象思维、中和思维,重视农村常用草药、单验方的介绍,突出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疾病、心理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代谢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3]。围绕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可设计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容,用中医思维方法去分析讨论问题,提高中医思维综合运用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中医思维运用能力

(1)连贯性病案教学。高职中医学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最终应与今后顺利通过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和较强临床能力相对应,其中病案教学是必要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收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一定复杂度的病案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训使用,形成连贯性的中医案例教学体系,系统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中医基础类课程通过简单病案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特色思维和方法,逐步形成中医思维方式,学会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理解中医学理论,培养中医专业兴趣;临床课通过案例分析,边学边练,学生从最初的思维程式化模仿,逐渐过渡到娴熟运用,循序渐进,其临床诊疗水平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并萌发出新的思维。(2)系统性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教学医院,通过实验实训课、实践技能强化训练、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环节,开展临床综合实训课程,融教学做一体,实行项目驱动、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编写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制定各门专业课程操作技能考核项目及标准。课终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并将成绩按30%~80%计入总分。(3)台阶递进式病历书写训练。病历书写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也是训练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直接关乎到毕业生临床工作能力。对学生分阶段从处方书写、门诊病历到专科病历、完整病历等各种医疗文书进行强化训练。一年级完成处方书写,熟悉门诊病历书写;二年级掌握门诊病历书写;三年级通过临床实习完成10份完整病历,要求甲级病历80%以上。(4)反复临床实践。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5],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双导师制教学、课间见习、暑期见习及毕业实习等一切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由浅入深,不断强化中医思维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从了解中医,到感悟中医、领略中医,直至学会中医。

5传承中医文化,建立系统中医思维模式

6多元化学生成绩评价,加强中医思维方法运用的考核

围绕高职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改革学生成绩评价办法,建立多元化、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加强对中医专业基本功考核、中医思维方法运用考核、学习态度考核等,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修正教与学的方法、内容;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核等形式,加大中医思维能力考核内容;毕业综合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

7体会

以能力为本位,凸显中医思维能力培养,设计并实施“521能力工程”,提升毕业生专业基本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校院一体,双导师制教学”改革为重点,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互为补充,渗透中医思维方法的个性化教学,改革高职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连贯性病案教学、系统性临床实训、台阶递进式病历训练、反复临床实践,实现专业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在实践中提升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强化实践育人。通过本项目推广实施,提高了中医学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中医基本功扎实,能够熟练运用中医思维方法和手段处理农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岗位适应时间明显缩短。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字3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医人才;高职高专院校

中医药文化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是祖国医学发展中的瑰宝,是人们认识生命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体系[1]。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而中医人才则是直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优秀群体,而优秀的中医人才则是同时具备较高的临床技能和中医文化素养的综合型人才[2]。只有培育一批素质良好的中医药人才群体,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兴旺发达,中医药文化才能代代传承。纵观国内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多重技能型的培养,而轻中医药文化人文素养的培育[3]。这种实际上是违背了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将阻碍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进而影响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国内很少高职高专院校对此进行研究,缺乏借鉴经验[4]。因此,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医人才培养中探索出一条技术技能与中医药文化素养并重的高素质人才新型培养模式,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及中医学更好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中医药文化概念、传承及发展现状

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中将中医文化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从广义(涵盖了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和狭义(与中医学科相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的两个角度阐释了中医文化的概念[5]。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中医学发展的历程来看,有着辉煌发展阶段,也经历过挫败甚至面临濒危的发展境遇,直到2003年广东省中医院运用中医中药在抗击非典SARS病毒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重新赢得了世人的信任,中医的发展再次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15年屠呦呦因从中药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获得了医学诺贝尔奖,再次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医的疗效和发展的无限潜力。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党和政府历来都很重视中医学的发展及中医药文化的建设。2009年国家出台的《中医药发展意见》中确定了中医药发展的国家方略。2010年我国中医学中的针灸率先成功申遗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研究部署了“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2016年^v^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年—2030年)》,将中医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v^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由此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为我国中医学、中医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2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文化与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现状

培养中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全日制的普通高等教育、师承制学习以及继续教育,其中全日制高等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而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全日制高等教育来培养中医人才的模式是采取2年在校理论学习+1年床实习的模式,学制总共3年。在2年时间内要学完所有的理论课,理论课主要涉及内容包括中医类各基础和临床学科、西医基础及临床学科、思政课、英语课等,范围广泛。面对仅有的2年理论学习时间,各大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数在中西医专业理论课比例设置上多是中西医并重,造成中医类相关专业课程及与中医传统文化有关的国学课时大大缩减,只注重了医学知识的广度,而忽视了中医学、中医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度学习,不能更好地深入理解中医学及中医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中医课程内容上重专业课,轻传统的国学及中医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它是中医学的精髓,是衡量中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它是中医教育的核心,是继承和发展中医及中医药文化的主要方面。中医四大经典是我国古代医家朴素的哲学思想与长期的临床实践结合形成的中医经典著作。对经典著作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的培养,为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模式奠定基础。而各大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经典教学安排上多是以选修课为主,学时少的只有2节课时,教学师资上多是缺乏临床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而拥有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的高年资的双师型人才缺乏,教学形式上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课本为中心,内容上以经解经,造成了中医经典教学课堂缺乏生气,内容重复单一,学生无兴趣和激情的境况,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经典中医家的医理,更不用谈对中医的继承和发展[6]。此外,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安排上除医古文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人文知识课程开设,接触和系统学习中国传统的“国学”知识机会少,中医文化底蕴底子薄,造成了中医经典的理解能力差,这些都严重影响中医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大影响了高水平中医人才的培养及中医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上重院校教育培养,轻师承(跟师)制培养,改革缺乏创新

历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导致了各大中医药高校在招生规模上出现不断扩大的现象,面对大批的中医类专业学生教育的现实问题,各大高校只能纷纷采取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而院校培养成了中医人才教育培养的主流,而这种大批量的培养模式也培养了不少的中医类医生。从多年来全日制的专科到本科到研究生等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来看,高学历的中医人才不少,而真正优秀的却是凤毛麟角,普遍存在着传统中医药文化底蕴基础薄弱,中医药专业基础不扎实,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差,临证中缺乏中医临床诊疗思维,医德医风不佳等问题。院校面对中医类专业学生人数多与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堪忧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高校相关的教育研究者先后进行了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但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与内容,教学师资等方面的变革,各大中医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在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缺乏创新,含有地方特设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中医流派的中医人才培养缺乏[7]。当前只有少数的中医类高校以师承(跟师)制培养为突破口进行改革尝试,这种模式与院校教育模式相比,更多侧重在因材施教上,根据每位徒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中医学、中医文化的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更好地传承中医学及中医药文化,但此种培养模式无法大批量的培养中医药人才,一时间难以推广[8]。

教学形式上重理论,轻临床

由于“2+1”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培养模式,学制时间短,很多院校在专业课课时安排上多是采取压缩实践课,而中医学中比如四大经典内容是中医学的精髓,是历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体会到理论学习当中历代医家治病的精妙之处,才能抓住医家治病的关键点,才能更好领悟医家治病的医理知识,才能更好地去传承中医学,发展中医学及中医文化。这种重理论,轻临床的教学形式忽略了从实践中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

3中医药文化融入高职高专院校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中几点措施

调整课程设置比例,开设传统中医药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将中医经典纳入必修课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字4

中国的养生文化绵延几千年,不仅福泽中国人,而且已经走出国门,给五大洲的朋友带来健康和长寿。尤其,中医养生很早就已经在德国传播,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际中医学会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导语)

曾担任过德国前总统和现任总理^v^女士翻译的南京大学王民教授这次陪同英悟德博士和田丽斯博士来访,并协助翻译,谨此致谢。

马烈光:今天非常欢迎英悟德博士莅临养生杂志社,就我们共同关注的中医养生文化进行交流,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医养生未来定能在德国结出硕果。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曾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德国中医学专家进行过座谈,就中医养生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那时的中医还不为世界所熟知,但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德国专家对中医已经有较深的研究,着实令人吃惊。后来,我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坐诊时,多次带教德国留学生,他们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中医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较强,对中医养生也有相当的了解。这些都说明,中医养生很早就已经在德国传播,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际中医学会想必在这方面也作了很多工作。下面请英悟德博士谈谈,国际中医学会如何在德国传播中医养生以及取得的成就。

英悟德:国际中医学会(Inter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ociety-Societas Medicinae Sinensis, SMS)成立于1978年,是欧洲最早成立的第一个国际性中医药学术研究组织。创始人是德国著名的汉学家和中医理论专家满晰博教授( Porkert)。SMS不像欧洲一些研究中医的组织那样只从事针灸研究和治疗,而是全面研究传播传统中国医学,包括中医药理论、针灸、气功、推拿、太极、食疗、中药应用等。SMS每年都开设和举办各种有关中医药讲座、培训班和研讨会,并举办相关展览,还经常组织德国医生到成都中医药大学来学习、进修,包括在中医附院的临床实习教学。

马烈光:据我所知,英悟德博士在中医养生方面颇有研究,并出版过有关道教养生、太极、气功和食疗专著。请问您对中医养生文化进行了哪些深入的研究?

英悟德:我是1984年参加SMS的,1986年担任德国《中医学报》主编,1996年被选为学会副主席。在此以前,我在读大学时就学习了中文,开始对中国太极拳进行研究。我在慕尼黑大学的硕士论文就是专门研究太极拳的,并在慕尼黑有名的“Gesundheitspark”健康预防中心教授太极拳。这在当时是德国最早的一本专门研究太极拳的专著,在此以前只有法国巴黎大学戴思博( Despeux)在法国出版过有关太极方面的书。

我读博士后,也继续深入研究中医太极、气功。1986~1988年得到德国科学院的资助,派我到中国来进修学习,在北京受到中国中医学会的接待,并安排我在中国学习中医养生和气功,收获很大。

我在学习研究中医养生的同时,也对道教养生进行探讨,读了一些有关道教养生方面的经典著作。对唐代司马承祯所著《服气精义论》很感兴趣。我认为这是一本很有特色和价值的书,它不仅广征博引了许多道教经典论述,并与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相结合,发展了陶弘景服气疗病的思想,使道教气功疗病法进一步完善。这对我启发很大,我决定把它翻译成德文,并以此作为我的博士论文。我的论文受到学术界重视,德国有名的基金会(The studienstiftung des Deutschen)主动给予赞助,已正式出版。这篇论文在德国受到关注,因为当时在德国没有这方面的著作,对中医养生经典理论还没有人作系统介绍,直到现在,这本书在德国也还很有价值。

马烈光:中医药膳食疗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同时药膳食疗充分体现出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看到您在德国和韩鹏教授合著了一本《中国食疗》,书中详细介绍了食物的药用价值、烹制方法以及中医脏腑常见病的食疗方法和应用。这本书的出版在德国受到各方关注,影响颇大。请您就此做详细介绍好吗?

英悟德:好的。我在研究中医养生的时候,也读了一些有关中医食疗的书,深知“药食同源”的重要性和食疗在养生方面的作用。欧洲人对中国饮食文化很感兴趣,推广中医食疗一定会受到西方人的欢迎。所以,我花了几年的时间申报了专门研究课题,对中医食疗进行研究,对有关中医经典食疗文献资料和一些现代资料以及中国饮食文化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得到成都中医药大学刘继林教授和范家永教授的大力支持,最后与SMS前主席、德国著名中医临床和教育专家韩鹏( Hempen)合作,编写《Chinesische Diaetetik》(中国食疗)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介绍了157种西方常用的药用食物的具体应用和滋补作用,也介绍了中医食疗理论和食疗养生学说,受到读者广泛欢迎。在SMS办班、讲座中,我们也将中医食疗列入计划,并曾举办有关食疗专题展览,起到广泛宣传作用。现在在德国,一些中医研究组织也开始了对中医食疗养生的研究和宣传。

马烈光:中国的养生文化绵延几千年,不仅福泽中国人,也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东南亚。现在中医养生走出国门,将给五大洲的朋友带来健康和长寿。那么,中医养生在德国的发展前景如何?

英悟德:我很高兴地看到,经过我们30多年的努力推广与宣传,中医药在德国以至在整个欧洲的影响已逐步扩大,西方人对中医药的兴趣正日益增强,对中医药的疗效也日益信服。中医药研究组织正蓬勃发展,会员人数日渐上升,一些德国医院和诊所也已正式开设中医治疗部门,不仅针灸,中药、食疗、推拿、太极、气功都得到广泛的推广与运用。

特别可喜的是,经过我们多年的努力争取,慕尼黑科技大学已正式开设了中医研究生课程,将授予中医硕士研究生学位。韩鹏教授负责主持这项工作,其中也包括中医养生的内容,相信中医药事业一定会在德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合作也会更加强、更有效。谢谢!

中医养生论文5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高等院校在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途径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那么,近些年来美育教育在中医药类院校中开展得如何,在特色中医药类院校中美育教育开展有哪些途径和方法,本文试从学校教师素质、课程设置、学生接受等方面,分析美育在中医药类院校中的开展情况,并针对中医药类院校美育教育开展,谈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 中医药类院校大学生美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校开设美育课,学生漠视美育课

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大学美育是完善大学生知识体系和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美育教育更是医学生医德积淀的内在要求。美育的缺失必然导致大学生审美能力的不足和审美情趣的低下,有的学生专业本领很过硬,但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2013年4月复旦医学院的**案,说明一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这背后与长期以来社会上只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教育有关。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尽快亡羊补牢。在学校层面重视人文素养,尤其是要加强美育教育。此外,学生也要摈除以往人们固有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全面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从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

(二)高素质美育教师的短缺是美育教育的瓶颈

高素质美育人才的短缺造成美育教育教材等不能满足高校美育课的教育教学。前苏联著名***苏霍姆林斯基说:“美,就是人性。善良情感和诚挚态度的具体体现。”审美应该贯穿于医学,医学也应渗透着审美,在特色中医院校更需建立适合中医学生学习的美育教育教材体系,高素质的美育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丰富学习情趣,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心灵得到净化,对生命给予全面的人文关怀,“至善方能至美”,这也是积极构建“**医患”的基本要求。

(三)中医药类院校学生接受美育情况分析

中医药类院校中文理兼收,文科学生对美育课反响较好,理科学生因为对于文学艺术等课程不太重视。“阳春白雪,和者甚寡”,理科学生上课时表现得过于沉闷,多数学生关注的是专业的学习,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交流沟通较少。文科学生相对来说在公共艺术课程上与教师互动较为积极,而且很容易与教师寻找到艺术的共鸣点,美育课程开展效果比理科班显著。这一点也凸显出美育教育在初高中阶段的匮乏,以及文理分科以后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产生的影响。其次,学生盲目学习美育课。重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影视鉴赏课程,轻视具有文化底蕴的音乐、美术、书法等鉴赏课程。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上呈现出一股浮躁之气,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表现在美育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喜欢上影视鉴赏课,仅仅停留在眩人耳目的影视作品上,不愿意更多地去深思艺术作品的深层次意蕴,单纯从外在的感官选择审美的对象,表现在公共艺术课程当中,学生在选课时多数会选择影视鉴赏课,在影视鉴赏课上只追求播放更多的影视作品,不愿意去深入鉴赏,深层次去分析解读作品,流于表面化。另外,高年级的多数医学生处于“满眼都是药,缺乏色彩与音乐”的状态。美育的培养和潜移默化也就逐渐成为空谈。

二 中医药类院校开展美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艺术与医术、医道与艺道的融通

中医药大学必然与综合性大学有所区别。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曾经这样说道:“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在中医院校中开展美育教育,要切合实际情况将艺术与医术、医道与艺道巧妙地融合汇通在一起,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在美育的学习中感受到医道的博大精深。学生更愿意听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博学多识的艺术家医学家,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多地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将美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中医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在中医院校开展美育课程,要紧密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主线,让学生在美育课程的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古典音乐、*传统书法、绘画与中医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时候曾有听音乐、观绘画治疗疾病的案例,同时又有兼具书法绘画与医术的医学艺术家,譬如傅山在医学领域里有着巨大成就,他在内科、妇科、儿科、外科都有很高的技术,尤其以妇科为最。其著名的**作有《傅青主女科》《傅氏幼科》等。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所画的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被列入逸品之列。《画征录》评价道:“傅青主画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可,以骨胜,墨竹也有气。”他的字画渗透了自己孤傲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的气息,在*古典书画艺术中颇具特色。医学与艺术有着相同之处,流芳千古的艺术家和医学家多数是具有深厚学养。在中医院校开展美育课,美育课教师需要寻找到与学生更多的文化认同感,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已势在必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艺术与医学文化的契合,来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学到艺术本领。

因此,在高等中医药类院校,开设*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课程,加强中医传统医德教育,增强中医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中医药类院校品牌形象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堂引导为主,学生活动为辅

美育教育的实施要以美育课程为主体渠道。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关系到**民族素质的系统工程,有着**思想教育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课堂教学是美育的主渠道[2]。在课程建设方面,要把美育课提到与思政课、人文素质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对待,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中医院校美育的课程建设,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选编适合目标培养的课程教材等。在教学质量**上,把美育课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中,使之占一定比例的学分,同时作为人才培养评估的组成部分。 加大美育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如,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京剧等艺术类课程,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多方位立体化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切身感受到美育的力量。比如,书法绘画的实践练习在中医类院校当中意义颇为重要,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实践的锻炼,感悟到*传统艺术的魅力,对于理解中医文化有着促进作用。中医本身就是*哲学的另一种体现方式,与*书画有着内在的联系。“美术可以表见文化,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王国维认为,“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然则作美术何是以当之乎”[3]。所以,在中医类院校开展美育教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多开展与*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相关的课程和内容,使学生在学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体悟到中医的智慧,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三)立足通识文化教育,依靠专业知识教育

医学院校中从事学生教育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美育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美育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公共艺术课上,其他各学科中都包含有丰富的美的意蕴。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多的从美的角度来设计课程,如课件的精美制作、板书的工整书写等,将美育教学于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春风化雨般的学习中受到美的沁染。

加强美育建设既要依靠专业教育同时更要立足通识教育。公共通识课与美育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提升,有赖于思政课教师、公共艺术教师及大学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正如蔡元培所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学生在通识课学习过程中提高对美育的认识,充分发挥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美育与其他专业教育有所不同,但可以渗透到各个专业教育当中。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合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领略到人生的真、善、美。

(四)从社团活动方面引导学生开展美育教育

中医药类院校的社团有自身的特色和文化优势,主要以继承和弘扬中医传统为主,同时有丰富的文艺团体,大学生杏林文学社、书画社、舞蹈社、动漫社、摄影协会等。大学生要通过文艺活动的参与,来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创造天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只有亲身参与、体验,才能真正领略到美的内涵。

美育教育不能完全依赖课堂教育,要以课堂教育为主导,学生活动为主体。目前多数高校团委都有学生社团活动,美育教育的主要阵地除了美育课之外就是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加入社团基本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美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依靠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艺术特长得到发挥,与人沟通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丰富多采的审美教育活动,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完善品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G]//教育部**研究与法制建设司。******* 现行教育法规汇编2002-2007:下卷[M].**:法律出版 社,2008:595-596

[2]范玫,孙晓安。医学院校更应重视美育[J].辽宁教育研 究,2004(09)92-93

[3]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集[M].**:*文 史出版社,1997:3

48 1035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