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范例优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范例优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第一篇】

错误说。

桑代克的实验对象是一只可以自由活动的饿猫。他把猫放入笼子,然后在笼子外面放上猫可以看见的鱼、肉等食物,笼子中有一个特殊的装置,猫只要一踏笼中的踏板,就可以打开笼子的门闩出来吃到食物。一开始猫放进去以后,在笼子里上蹿下跳,无意中触动了机关,于是它就非常自然地出来吃到了食物。桑代克记录下猫逃出笼子所花的时间,然后又把它放进去,进行又一次尝试。桑代克认真地记下猫每一次从笼子里逃出来所花的时间,他发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猫从笼子里逃出来所花的时间在不断减少。到最后,猫几乎是一被放进笼子就去启动机关,即猫学会了开门闩这个动作。

通过这个实验,桑代克认为所谓的学习就是动物(包括人)通过不断地尝试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从而不断减少错误的过程,联结公式:一r(反应)。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就小学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第二篇】

2015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认为人出生后心灵是一块白板,一切知识是建立在由外部而来的感官经验上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

3.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4.李老师是二班的班主任,每次他上课或在场时,学生一个个规规矩矩的;等他一走开,纪律明显涣散。李老师的领导方式很可能是()。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兼有ab两种类型

5.素质教育是以()为重点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6.欧洲中世纪教育、法西斯教育、军国主义教育等,不仅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而且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这体现了教育的()。

a.个体发展功能

b.社会发展功能

c.正向功能

d.负向功能

7.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这种教材编排方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分科式

转载自

d.综合式

8.在某次测验中,高水平学生得到了高分,低水平学生得到了低分,说明该测验的哪种质量指标高?()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9.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式授课

b.分层教学

c.小组合作学习

d.小班教学

10.“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符合的教育原则是()。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理论联系实际

d.启发性

11.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考上大学,就会增强自己考上大学的信心。这种自我效能感源自()。

a.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b.替代性经验

c.言语说服

d.情绪唤起

1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想出更多的解题思路。这种教学方式是为了训练学生的()。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13.当一个人外表充满魅力时,那么他(她)的其他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个是印象形成中的()。

a.晕轮效应

b.近因效应

c.首因效应

d.投射效应

14.张老师讲课时,迟到的小明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

15.儿童在知道“芹菜”“萝卜”和“土豆”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

16.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这是()情绪理论。

a.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说”

b.坎农一巴德学说

c.詹姆士一兰格理论

d.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17.想治好病又怕动手术,属于一种()冲突。

a.双趋式

b.双避式

c.趋避式

d.多重趋避

18.李红学习了英语语法后,加深了对以前学过的中文语法的理解,这种现象属于()。

a.负向迁移

b.垂直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19.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这样的方法是()。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20.小明写了保证书,决心做到上课不再迟到。可是冬天天一冷,小明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致又迟到了。因此,对小明的教育应从提高其()水平人手。

a.道德意志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21.具有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的的教育活动是()。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课外活动

-->

-->

-->

-->

-->

-->

-->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第三篇】

答案要点(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5)注意用脑卫生。

2.简述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

答案要点(1)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指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具体实施形式:讲解教学方法;谈话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方法;讲演教学方法。

(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主要指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具体实施形式: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

(3)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是指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媒体根据人接受信息的感官不同,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和交互媒体等。

3.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答案要点开展好课外活动,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组织小学课外活动必须从全面贯彻教育目的,落实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高度确定每一项课外活动的具体目标要求,目标的确定要明确、具体。

(2)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要使学生自愿参加课外活动,就要使活动本身具有吸引力。吸引力来自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和组织形式的变化多样,能符合学生的各种兴趣和需要。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课外活动是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因此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主动性。

4.简述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1)信息传递。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沟通把信息载向学校系统的上下左右,使学校成为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权责明确,运行有序的系统。

(2)控制。学校对其下属的机构以及全体师生实施统一的指挥和协调,离不开沟通渠道。学校的机构系统实际上就是正式的沟通渠道,上级的指令通过它层层下达,下级的情况通过它层层上报,学校通过这一机构系统可以达到有效的控制。

(3)激励。在学校中,沟通是一种激励的工具。及时地领导工作,对工作绩效的评估进行肯定,奖励出色的行为,对下属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等,这些沟通方式都是为了达到激励的目的。

(4)情感交流。沟通可以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求。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人们彼此之间交流情感,交换对于学校内一系列问题的看法,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参与感、满意感。

5.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具体应用。

答案要点(1)借助实物、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4)借助新旧知识、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教学情境。

(5)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6)利用谜语、儿歌创设情境。

(7)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8)运用想象创设教学情境。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第四篇】

1.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 )

a.劳动

b.模仿

c.学习

d.本能

答案b。解析:美国教育学家盂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2.学校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

a.班主任工作

b.学科教学

c.品德教育

d.教学管理

答案b。解析: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班主任工作的中心是( )

a.进行个别教育

b.组建班集体

c.建立班级秩序

d.指导学生学习

答案b。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

4.下列关于气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b.人的气质是通过后天因素造成的

c.气质有好坏之分

d.气质能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就的大小

答案a。解析:气质是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没有优劣之分,不能决定人未来成就的大小。

5.我国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是( )

a.《大学》

b.《春秋》

c.《学记》

d.《论语》

答案c。解析:《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6.教学是一种交往过程,是( )

a.认知过程

b.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c.教师与学生双主体

d.学生主导教师主体

答案c。解析: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7.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较大的强制性,与此相对的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较大的( )

a.灵活性

b.自愿性

c.自主性

d.发展性

答案b。解析: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计划之外,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强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和状态,选择、控制、调节活动内容和方式等。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课外活动,诱发学生的动机,给予指导,但参加与否,决定权在学生,不具有强制性。

8.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可以划分为( )

a.人格型和行为型

b.内向性问题行为和外向性问题行为

c.行为型和情绪型

d.情绪型和人格型

答案b。解析: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倾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倾性问题行为。奎伊等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

9.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答案b。解析: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10.体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量力性原则

答案b。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

-->

-->

-->

-->

-->

-->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第五篇】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条件反射。

1.经典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食物能够诱发狗分泌唾液的本能反应,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巴甫洛夫将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而将唾液分泌的本能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铃声本来是中性刺激,不能诱发唾液分泌的反应。在铃声与食物多次相继呈现后,单独呈现铃声,狗也能够出现唾液分泌的反应。

这时,铃声就变成了条件刺激,诱发了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应。这种经典条件作用建立的基本过程可以表现为:

2.反射。

1)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2)反射分类: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3.信号系统。

1)第一信号系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

2)第二信号系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4.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教学中,有时教师及时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暂时形成某一良好的行为,但如果过了一些时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没有再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做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作泛化。比如,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或“日”跟“日”。

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辨别动作到位和不到位时的肌肉感觉,从而使动作流畅、有力。

总之,经典条件作用能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第六篇】

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肤觉的适应。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由亮至暗环境,先看不清,后能看清;明适应:由暗至亮环境,开始刺眼,后能适应。

2.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作感觉后象。

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正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像:

负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像。

3.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作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同时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作同时对比。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又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彩色对比现象,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它的补色。

(2)继时对比。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作继时对比。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4.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作联觉。

例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这些现象都叫作联觉。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第七篇】

导语:2017年的教师资格考试时间快到了,要考教师资格证的你们都复习好了对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相关模拟题。

1.苯环的发现者百思不得苯的结构是什么,忽然有一天在睡梦中梦到一条蛇首尾连接,醒来,他由此确定了苯的结构。这种现象在心理上被称为( )。

a.原型启发

b.思维定势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答案:d

解析:

所谓酝酿效应,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在酝酿期间,个体虽在意识中终止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其思维过程并没有完全终止,而仍然在潜意识中断断续续地进行着。通过酝酿,最近的记忆和已有的记忆被整合在一起,弱化了心理定势的效应,并容易激活比较遥远的思维线索,因而容易重构出新的事物,产生对问题的新看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2.生物课上,老师要求全班同学绘制人的心脏结构图,同学们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的知识是( )。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答案:d

解析:

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3.小杰在阅读《阿q正传》时,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出阿q的人物形象。这种现象属于( )。

a.创造想象

b.幻想

c.无意想象

d.再造想象

答案:d

解析: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4.每当小贾在课堂上私下讲话,老师便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重复10遍他刚刚说过的话,慢慢地,小贾不再在课堂上私下讲话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属于( )。

a.强化

b.消退

c.逃避

d.惩罚

答案:d

解析:

惩罚是给予厌恶刺激,减少行为发生的概率。

5.小玲性情沉静,情感发生缓慢而微弱,不外露,忍耐力强,她的气质类型属于( )。

a.黏液质

b.多血质

c.抑郁质

d.混合型

答案:a

解析:

小玲气质的`描述符合黏液质的特点。

6.学生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这说明其品德发展达到( )。

a.服从阶段

b.依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答案:c

解析: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7.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常将学业失败的原因归之于自己能力水平低下。这种归因属于( )。

a.内部的、稳定性的归因

b.内部的、不稳定性的归因

c.外部的、稳定性的归因

d.外部的、不稳定性的归因

答案:a

解析:

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将学业失败的原因归之于自己能力水平低下,属于内部的、稳定的归因。

8.《学记》中对学习和记忆的论述中指出:“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这体现了记忆需要( )。

a.注重复习方法

b.经常复习

c.多种编码方式

d.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答案:d

解析: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意思是说,学习和记忆如果不能动员五官参加活动,那就学不好,也记不住。因此,这句话强调的是在学习和记忆中要做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9.小敏近段时间总是反复检查自己的考卷、作业、书包等,总认为试题有遗漏,作业没做完,书包里的东西没收完……这些行为说明他有( )倾向。

a.焦虑

b.过敏

c.强迫

d.怀疑

答案:c

解析: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1.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育行进行评价以促进其品德成长的德育方法是形象感染法。

答案:

该说法是错误的。形象感染法是指通过创设直观、感性的形象,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的方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是品德评价法。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2.义务教育的实质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

答案:

该说法是错误的。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因此,认为义务教育实质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3.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答案:

该说法是正确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内容是: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低些。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4.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都对问题解决起着消极作用。

答案:

该说法是错误的。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对问题解决起着阻碍作用。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故题干说法错误。

5.简述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答案:

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要遵循如下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6.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答案: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7.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方法有哪些?

答案:

个体自我调适的目的是通过改变个体自身的某些特点来增强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个体自我调适的主要方法有:放松训练、认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社交训练、压力管理和态度改变等。

-->

-->

-->

-->

-->

-->

-->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第八篇】

斯金纳,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斯金纳用白鼠作为实验对象,进一步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条件反射。

与桑代克相类似的是斯金纳也专门为实验设计了一个学习装置——“斯金纳箱”,箱子内部有一个操纵杆,只要当饥饿的小白鼠按动操纵杆,小白鼠就可以吃到一颗食丸。开始的时候小白鼠是在无意中按下了操纵杆,吃到了食丸,但经过几次尝试以后,小白鼠“发现”了按动操纵杆与吃到食丸之间的关系,于是小白鼠会不断地按动操纵杆,直到吃饱为止。斯金纳把小白鼠的这种行为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与桑代克的主要区别在于:桑代克侧重于研究学习的联结,而斯金纳则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强化的概念,通过探讨小白鼠乐此不疲地按动操纵杆的原因——因为小白鼠每次按动操纵杆都会吃到食丸,斯金纳把这种会进一步激发有机体采取某种行为的程序或过程称为强化,凡是能增强有机体反应行为的事件或刺激叫作强化物,导致行为发生的概率下降的刺激物叫作惩罚。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斯金纳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不同的强化方式会引发白鼠不同的行为反应,其中连续强化引发白鼠按动操纵杆的行为最易形成,但这种强化形成的行为反应也容易消退。而间隔强化比连续强化具有更持久的反应率和更低的消退率。斯金纳在对动物研究的基础上,把有关成果推广运用到人类的学习活动中,主张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原理的基础上设计程序化教学,“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许多层次,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对学生做出的每一个反应,并对学生做出的正确反应予以正确的强化。

1.强化。

斯金纳按照强化实施以后学习者的行为反应,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方式。

1)正强化是指学习者受到强化刺激以后,加大了某种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如由于教师表扬学生做出的正确行为,从而使学生能在以后经常保持这种行为。

2)负强化是指教师对学习者消除某种讨厌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如教师取消全程监控的方式以后,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保持。

总之,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目的都是为了增加正确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2.惩罚。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惩罚),以消除或降低抑制反应。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的改变,只能暂时抑制行为的发生。因此,要消除或改变行为,最好能将惩罚与强化结合使用,在惩罚一种不良行为的同时,强化另一种良好的行为。例如,在惩罚学生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同时,强化其出现的认真听讲的行为。

3.消退。

消退是指通过消除正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消退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48 1935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