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天空下的记忆汇聚【热选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留住天空下的记忆汇聚【热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留住天空下的记忆【第一篇】
时光,是留不住的;记忆,也会随之慢慢消失,但有一种东西,却可以抓住时光的脚步,留住记忆的色彩,那就是——相片。
一个算不上晴朗的早上,老师带着我们外出旅游,寻找写作素材。旅游是欢快的,但几个小时的行程却是枯燥的。于是,一个有点阴谋味道的想法便在我脑海中诞生了。
我悄悄地从旅行包中拿出相机,打开相机开关,快速地切换成高速连拍模式,好嘞,准备工作就绪,并没有人发现我的“小动作”。
可是,当我坐下来仔细看这张照片时,不由得有一股气从丹田向上涌来,途经胸部又与氧气等气体混合,“噗”的一声,我笑了出来。
照片中,老师只有头转了过来,但由于阿尔法射线加伽马射线或贝塔射线的影响,看起来就像是头长在了背上。
而老师的嘴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两条眉毛不知怎的.连在了一起,整张脸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囧”字,显得非常滑稽。唉,老师诸葛亮似的英明形象就这样被我轻而易举给毁掉了。
我一边呵呵傻笑着,一边把相机递给了另一个同学,不一会儿,全车人都看到了这张光辉的照片,都笑成了一团。
而我只是想留住那个快乐的瞬间。
点评。
1.小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入手,用真正能够留住记忆的相机作为突破口,呈现了“面对生活中的美好,我们一定要学会捕捉”这样的主题。“留住记忆的光彩”这个命题不仅新颖,还极富意境。
2.小作者的选材十分独特:枯燥的旅游大巴,寂寞的旅程,如何能有让我们难以忘却的事件呢?恰恰是自己的一次次偷拍,不仅为同学们带来了笑声,更成为了值得留恋的美好记憶。小作者在对偷拍事件进行描绘的时候,语言生动幽默,让人感觉到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留住天空下的记忆【第二篇】
才歌枫林透红欢,又说银杏叶翩跹,唱不尽春秋风云曲,道不完日月轮回迁。
——题记。
我爱银杏,是因为银杏是我童年的欢乐和梦境。
记得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棵银杏,它高高大大的与后院中的腊梅遥相呼应。阳春三月,乍暖还寒,一夜之间,银杏树光秃秃的枝桠上似有若无地缀满了不易察觉的新绿,随着春姑娘的脚步,嫩叶渐渐地绽放。许是大地的寒气也喜欢上了这嫩叶,悄悄地凝起露珠,晶莹地挂在银杏的叶尖上。
打银杏叶像鸭掌一样张开时,我总是望着银杏树问爷爷:“爷爷,它什么时候才能开花啊?”爷爷也总是摸着他的白胡子说:“哈哈,小馋虫!你做梦的时候它就开花了,等你睁开眼啊,那花就飞到太阳公公那里去了。”“那为什么不让我看呀?”“它要把你的好梦告诉太阳爷爷。”“嗯……,我没有梦呢?”“那银杏花一定是晚上跳舞跳累了,和太阳爷爷睡觉去了……”反正,直到现在我也没见过银杏花的模样,所以,一直就把爷爷的话当真。
五月里,在初夏的阳光中,密匝匝的银杏叶间开始现出了一咕嘟一咕嘟的绿色果实,奶奶说:“白果要是熟了,就会自己落下来,到了冬天,你就有炸白果吃了。”不知道为什么老家人把银杏果叫白果,但是白果却成了我们儿时的玩具。那时我们女孩子谁的口袋里都会鼓鼓囊囊地装着胖呼呼的白果,三五成群玩抓子游戏。玩时,每人出五颗白果,用石头、剪刀、布来确定谁抓子,抓子的人,把大家的白果一把洒在桌上,然后把一个小沙袋高高抛起,在小沙袋落下的一瞬间,用小手抓扫一下桌上的白果,还要准确无误地接住小沙袋,于是,抓在手中的白果就成了战利品,接不住沙袋,手中的白果洒回桌上,再用石头、剪刀、布确定抓子的人。这个游戏成了我们儿时的最爱,在白果成熟的季节,使得老家小院中响彻了“石头、剪刀、布”的欢叫声。
伴着秋风的口哨,秋虫的呢喃,天高了,云淡了,秋季如约而至。院中的银杏树,那翠绿的叶片,也渐渐地变成金黄。先是叶的边儿镶上了黄色,那黄色由暗到明,由点及面,慢慢地覆盖了所有的绿色,此刻的银杏树现出了它最美丽的容颜。这时,我会从树上摘下最大最漂亮的叶片,在奶奶的帮助下,用薄薄的稀面糊将它粘到旧布上,再放在厅堂的过道中风干。奶奶会把风干后的布块按银杏叶的模样仔细地剪下,教我穿上美丽的丝线沿着银杏叶边锁边,几个小时后,一枚枚漂亮的银杏叶书签就做好了,这些书签一直陪伴我到小学三年级。
当初冬的寒风呼啸而过时,银杏叶似天女散花,像蝴蝶飞舞,飘飘洒洒,无怨无悔地扑向大地,密密的在地上铺上了厚厚的一层。好似碎金般的地毯。这时,我们家的花猫喜欢躺在银杏叶上晒太阳,我也喜欢躺在上面,随手举起一枚叶片透过阳光看经络。有小伙伴来家玩时,我们会在银杏树下,捧起一捧捧的银杏叶洒向空中,让金黄的叶片飘得满身都是,嘻嘻哈哈的笑声,赶得初冬的萧瑟不见了踪影。
等到满树金黄色的`叶片落完时,一个真正的冬天就到了。冬天的银杏树全是光秃秃的枝干,干干净净,阳光一泻到地。这时,我会拥在奶奶的怀中,看奶奶在炭火盆上炸白果。奶奶在一个铁丝编成的小笼子里放上一把白果,烤上一小会儿,就抖一抖小笼子,直到听到劈劈叭叭的炸裂声,白果就飘出了银杏特有的清香。这时,我会咽着口水和奶奶讨价还价,想多讨几颗白果吃,奶奶始终坚持原则,每天只给六颗,从不多给,她说:“白果有小毒,吃多了是祸害。”她还告诉我:“这棵银杏是爷爷的爸爸种的,要不然现在还没有果子吃呢。”一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奶奶其实道出了银杏古老的结果秘密,怪不得银杏也叫“公孙”树,那意思就是爷爷种树,孙子才有银杏果吃!
随着我们的长大,爷爷奶奶的故去,老家的院子清寂荒芜了,只有这棵银杏依旧挺拔傲立,每年洒下金黄的叶片,每年落下成熟的果子,似乎固执地等着我们归来。今年,堂弟回到了老家,深秋时,他在电话里邀请我:“姐姐,你回扬州看看吧,我把老家的房子修好了,那棵银杏树依旧蓬勃,好像还记得我们儿时的笑声呢……”
是啊,是要回去看看啰,去看看银杏,看看有着吉祥称号的菩缇,相信,当皓月当空,所有的欢乐会在菩缇的脚下聚会!
留住天空下的记忆【第三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011年6月9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阜南县嗨子戏、黄岗柳编成功入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入选传统戏剧项目,黄岗柳编入选传统美术扩展项目。历史悠久的淮河文化造就了阜南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阜南县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申报和传承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截止目前,列入县级非遗12项;市级非遗4项;省级非遗3项;国家级非遗2项。
一、阜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黄岗柳编的基本情况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上、中游结合部左岸。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座落在该县境内。全县辖29个乡镇,国土面积1768平方公里,人口162万人。
阜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省级文化先进县,戏曲、文学、曲艺、舞蹈、音乐、书法、绘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积淀丰厚,源远流长。在淮河流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智慧的阜南人民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嗨子戏和黄岗柳编,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戏曲百花苑和民间工艺的奇葩。
1、嗨子戏。
清乾隆年间,一些能歌善舞的手工艺人在工余之时,即兴演唱当时流行的民歌、小调,后来这种说唱形式逐渐发展为说唱歌舞表演形式,因每句的起唱多以“嗨”字开头,故称之为嗨子戏,又叫嗨剧。
余朵彩花点缀的花篮,在欢乐的锣鼓声中载歌载舞跳起花场。早期的唱腔主要以一些悲调、苦调为主,如《打货郎》、《打长工》、《苦娃子》等。这种自发的演唱活动,深受群众喜爱,争相邀请演出,一些民间班社也相应成立。
1956年,阜南县成立嗨剧团,吸收农村嗨子戏老艺人于德法、袁海波、帅业建、周国平、程献珍等传授和整理传统剧目,又抽调周学忠老师整理嗨子戏音乐,在民间打击乐的基础上,配上管弦乐,排练了《打桃花》、《三击掌》等传统优秀剧目。从此,嗨子戏正式搬上舞台。随后相继排演了传统戏《窦娥冤》、《罗帕记》,历史戏《于谦》、《双阳公主》、《御河桥》,以及现代戏《特别代号》、《特派员》等等。阜南县嗨剧团远赴河南省固始、淮滨以及安徽合肥、芜湖、安庆等地巡回演出,每到一地都是场场爆满,轰动江淮大地。当时,嗨子戏年平均演出280余场。其中最为值得骄傲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阜南嗨剧团带着新编的《万分之一秒》赴省城演出。演出结束后,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亲切会见了剧组全体演员,对嗨子戏给予了极高评价。2006年,阜南嗨子戏被批准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黄岗柳编。
不断创新,加大柳编工艺的科技含量,对传统柳编工艺不断“升级换代”,出现了“四大变化”:一是柳编产品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向生活类、装饰类、艺术类、家居类、园艺类和观赏类等现代工艺制品转变;二是编织原料实现了从单纯柳条为主向藤条、草绳、铁艺、木片、竹片多样化原料转变,用于编织工艺品的原材料达到60多种;三是编织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的立编、经编技艺向柳木混编、柳铁混编、柳草混编、柳木草铁复合编、别茬编、乱编(意编)、植绒技术及复合技术方面转变;四是产品花色实现了从单一原料色料向多种色彩转变创造出了多材料复合编织工艺,如“编织工艺+图画镶嵌工艺”、“编织工艺+植绒工艺”等,把藤柳与其他原料及绘画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制造出壁画类、仿生类、仿古类等产品,产品立体感强,惟妙惟肖,提升了传统柳编制品工艺水平。近两年共设计新产品240多个,其中大部分都被国外客户直接订购。在黄黄岗柳编工艺的展厅停里,各式各样的柳编、藤编等成品不下千种,有灯具、屏风、动物、餐桌、餐椅、摇椅、茶具、沙发、吊篮、花篮、花瓶等等。当地流传着的“编筐打篓,养家糊口”、“金条、银条,不如柳条”、“柳编编来了新房,编来了新娘”等民谣,正是黄岗人世世代代真实生活的写照。
在黄岗柳编的积极带动下,目前,阜南县杞柳种植面积达8万多亩,有14个乡镇9万多人从事柳编生产经营,全县每年柳编加工为农民增加收入亿元以上。现有柳编企业70多家,其中取得自营出口权的企业29家。先后被国家权威部门确定为“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乡”。国家工商局注册的“黄岗”、“阜南”两个柳编工艺品商标已享誉海内外。黄岗柳编为此跻身全国五大柳编生产基地行列,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阜南县柳编工艺品协会被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授予2011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阜南县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黄岗柳编的主。
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以开展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为基础、以建立名录体系和保护传承人为核心、以实现原地保护和动态传承为目的,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全面普查,摸清情况。自2005年启动全县民族民间艺人及民间美术艺人调查工作以来,县文化馆分别开展了240多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调查工作。普查自然村85个,调查采访对象340人;拍摄录像5000分钟,照片2000余张,录音1900分钟,形成专题报告15个,文字资料50余万字,影像光碟120盘,曲谱48个。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阜阳市阜南卷》一书。通过普查,了解和掌握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建立保护名录体系、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和设立传统文化保护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高度重视,成立组织。县政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筹协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规划。以县政府名义下发文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广新体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文体局体局、发改委、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建设局、旅游局、宗教局组成,县政府分管领导为联席会议召集人,从而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阜南县重新组建了嗨剧演出队,聘请李玉英、谢学芳、孙利侠等一批老艺人做艺术指导,实行以老带新,传授嗨剧。演出队精心编排了系列嗨子戏精品小戏投放市场,深受群众喜爱,演出量逐年上升。
柳编技能大赛和评定柳编技术大师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创新柳编产品花色样式,增强了柳编产品市场竞争力。
3、建立机制,培养传人。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文化部决定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推荐工作。我省下一阶段也将进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命名工作。通过命名传承人,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培养后继人才。
传承人培养和“非保”工作队伍建设必须从基层抓起、从小抓起。作为一种活态的历史文化形式,嗨子戏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知名艺人,现在仍健在的嗨子戏第五代传人有周国平、李玉英、谢学芳、孙丽侠、代万青等。今年65的李玉英老艺人是周国平的师弟,自幼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就经常跟民间艺人学习演唱民间小调、大鼓书、快板等。直到现在,66岁的李玉英仍坚持留在剧团实行以老带新,其倾心培养的张明礼、李丁丁、李婷婷、王景景等青年一代嗨剧传承人,已在嗨剧艺术表演中崭露头角。黄岗柳编历史悠久,古往今来世代相传。黄岗民间传承大都靠老艺人的口授面传,否则,不能得其要领,编不出那样的效果。黄岗镇瓦庙村杨明华、杨光学、二郎村孙家才、孙锐、郜台乡安台村安学授、安超、安刚、黄岗柳大村柳万民、柳宇等是我县柳编第六代至第八代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代表阜南县柳编技术四大脉系。县政府多方筹资准备在黄岗镇柳编工业园区建设一座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柳编传习馆综合大楼。
为了使此项目得以传承,阜南县文化、教育部门准备让嗨子戏、柳编工艺进学校、进课堂,使孩子们从小就熟悉并热爱地方文化。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发动社会力量重视传承人的培养,让更多的阜南民间文化进学校、进课堂,使下一代从小就热爱本土文化。
4、多方筹资,长期保护。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精神,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近年来,我县对保护嗨子戏投入100多万元,主要购臵灯光、音响、民族乐器等,其中2009年投资40万元,创排大型现代嗨子戏《王家坝之歌》。对柳编的传承和发展,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已投入资金150万元用于柳编事业。一是技术培训:投入资金30万元,用于技术培训老艺人的授课报酬,资料费、光盘制作费、实习用材料费;二是印刷宣传彩册5000本20万元;三是投入80万元,以补贴方式,在全县建立8万亩杞柳生产基地;四是投入资金20万元,用现代信息传媒宣传推介。
5、加大宣传,品牌先行。以“文化遗产日”为契机,运用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宣传工作。通过开展讲座、演出、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共同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为了打响嗨子戏品牌,2008至2009年间,阜南县嗨剧团经常到周边县市演出,扩大了剧团的影响力。2008年,剧团新编的嗨子小戏《双出嫁》参加安徽省艺术节喜获三等奖。阜南县为庆祝新中国60华诞而打造的大型现代嗨剧《王家坝之歌》激情上演。该剧讴歌了生活在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附近、濛洼蓄洪区内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舍小家、保大家,舍局部、保全局的无私奉献精神,描绘了王家坝人民与天抗争,搏击洪水,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英雄气概,歌颂了党的领导,歌颂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展示了一幅生动感人的画卷。现代嗨剧《王家坝之歌》在阜南县公演数十场,生动的故事、优美的旋律、高亢激昂的唱段,受到广大干群的热情追捧。嗨剧《王家坝之歌》在阜阳市第五届艺术节大戏调演中获一等奖。
为打响柳编品牌,做大做强阜南柳编产业,2009年5月8日至9日,首届安徽阜南柳编艺术节在“中国柳编之乡”阜南县隆重举办。
艺术节以“彰显柳编艺术神韵,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主题,以打响“中国柳编之乡”品牌、做大做强柳编产业、提高阜南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招商引资和县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努力打造招商引资和经贸合作的平台,打造展示阜南形象和发展成果的窗口。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山宣读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阜南“中国柳编之乡”称号的文件并向阜南县授牌。阜南县以此次节会为契机,交四海宾朋,借八方之力,进一步做精、做强柳编这一促农“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强势产业,使柳编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阜南县黄岗镇也连续举办了五届柳编艺术节。这些宣传活动促进了阜南柳编品牌的宣传。
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黄岗柳编未来前景展望实施嗨子戏和柳编这一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使之赋予时代内容,焕发青春的活力,符合先进文化的要求,顺应经济文化日益融合的趋势,满足淮河两岸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
手工技艺。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载体,深蕴淮河两岸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仍彰显其艺术的魅力。
2、文化价值展望。阜南嗨子戏和柳编作为淮河文化的一种艺术载体,所蕴含的历史空间,所体现的民风民俗,对研究淮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是难得的宝贵财富。嗨子戏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产物,必将在繁荣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阜南柳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北宋岳飞的副将刘琦、岳云等与金兵在陶子河一带交战,大获全胜,刘琦命老百姓用柳条编抬筐、笺子等,让士兵抬土筑贺胜台,至今每逢清明、春节前后,贺胜台前香雾缭绕,鞭炮声不断。在解放前,姑娘出嫁,娘家必须配送一个红色“八角笸箩”,象征八面来财,以示吉祥。
3、经济价值展望。嗨子戏作为淮河文化的杰出代表,已经融入文化市场,初步实现了经济价值,安徽省是人口大省,阜阳是人口大市,而且嗨子戏是淮河流域鄂、豫、皖三省人民喜爱的剧种,巨大的市场和嗨子戏的独特性,再加上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投入,嗨子戏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效益。长期以来,柳编一直是阜南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大量的柳编生产,解决了当地相当一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其次,柳编产地大多为低洼沼泽地,大量种值柳编,可以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其三,阜南柳编除作为国内日用品外,还出口创汇,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嗨子戏和黄岗柳编只要打造好文化品牌,一定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将为阜南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阜南县委讲师组潘永力。
2011年12月18日。
留住天空下的记忆【第四篇】
夜深了,月亮高高地悬挂在高空中,调皮的小星星点缀在皎洁的月亮上;我站在窗前望着漆黑的夜空,仿佛我脑海中那段美好的回忆在此时映入眼帘。
我童年时,特别喜欢吃煎鸡蛋。每天起床后,妈妈总会用碗盛出一个煎鸡蛋给我吃,因此我总是早早起床,围着妈妈打转转,看着妈妈怎样煎鸡蛋,不一会儿我便馋得口水直流,很想一饱口福。记得几年前的那个母亲节,妈妈去超市了,我心里琢磨着送给妈妈什么礼物,独自一人在房子里走来走去,便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厨房,这使我眼前一亮,想到了小时候那碗回味无穷的煎鸡蛋,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做起来。于是,我照着妈妈以前的做法,拿了两个鸡蛋和各种调料,接着把鸡蛋打开放在一个大碗里,放一点盐、面粉,搅拌成糊状。然后,我把煤气炉打开,放上平底锅,在锅里放上适量的油,等平底锅烧红后,我就拿上一个大勺,挖一勺搅拌好的鸡蛋放在锅里弄成一圆形,五分钟后,我便用铲子把鸡蛋翻过来,将火调小一点点,五分钟后,蛋就熟了,我把鸡蛋放在碗里,香喷喷的味道不时从碗里渗透出来。我把金黄的鸡蛋放在桌子上,刚放好,妈妈就回来了,她看见桌子上的鸡蛋,惊呆了。我连忙说:“妈妈,这碗鸡蛋你趁热吃了,不然凉了就不好吃了。”当妈妈回过神来,脸上已经洋溢着无以言表的幸福——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到现在,妈妈脸上那灿烂的笑容依然在我眼前浮现,妈妈的那种笑容笑得很自然,它使我难以忘怀,是我心中一个难忘而又美好的回忆。
留住天空下的记忆【第五篇】
就象一座山峰。
谁也想来撼动。
我注视着远方。
戈壁滩的天边。
朝霞染红了柔软的白云。
舞动着,奔跑着。
一轮红日喷薄而出。
把身边的云染成金色。
军营还沉浸在睡梦中。
一排排土坯房顶的烟筒。
冒着白色的烟雾。
飘过早春的沙漠。
霞光给营舍镶上了金边。
哨所自豪的向着北方。
盯着前方的一举一动。
忘记了手冻的与枪粘着了。
移动后留下一丝阵痛。
心却暖暖的,自豪着。
起床号穿过晨曦。
回荡在军营上空。
营地一下子沸腾起来。
早操列队的口令声。
整齐一至的步调声。
宏亮亢奋的口号声。
声声传出军人钢铁意志,。
荒凉枯萎的戈壁滩。
顿时生机勃勃。
祖国的早晨啊。
我在这里为你站岗。
种菜。
一个班圈一块盐碱沙地。
用士坯围起来。
用红柳条扎起来。
打一口水井,很深。
安上一部提升机,自制。
把沙土翻一次,又一次。
把石子选出来,搬走。
围成若干个小田,
将水沟相互串通。
井里打出水引入田里。
待太阳晒干。
白花花的碱出来了。
就这样反复多次的折腾。
戈壁滩的严冬来了。
治理好的土地只有等待着。
从祈连山走下的少女。
将乳汁浇灌在这片荒野。
骆驼草轻轻的摇动翠绿。
红柳吐出新芽。
胡杨树那干枯的树皮底下。
钻出黄色枝叶。
沙丘里一大片一大片的甘草。
叶子绿的数它最快。
干渴的黑河流域。
流出一道道金色彩带。
牛羊在水边戏闹。
等待了一季的土地。
热闹起来,忙碌起来。
唯有骆驼慢不经心。
在夕阳下似移动的山峰。
我们也在等待。
利用休息时间种菜。
大家从家乡寄来种子。
小白菜,四季豆,西瓜,黄瓜。
大葱,韭菜,哈蜜瓜....
分别种下去。
精心呵护。
发芽,成苗,浇水,施肥。
只要有时间。
我们都在菜园子。
风沙,烈日,寒潮。
死亡,补救到开花,结果。
等待丰收摆上餐桌。
那份喜悦在青春里流淌。
那份执着造就了。
军人百折不挠的`品格。
祖国的边疆啊。
我在这里为你分担。
挖甘草。
星期天的早晨。
排长带着我们。
背着馒头,水壶,铁锹。
向茫茫的居延海方向行进。
流沙河一带甘草长势好。
去那里挖甘草给内地医院。
换些部队日常用品。
这是响应毛主席“五七”指示。
三个小时的路程。
前边的沙渐渐湿润。
纵横交错的小河。
涓涓细流流过。
沙丘下一片片绿色地毡。
那就是甘草。
是一种神奇的中药材。
它的根深深的扎在沙下。
有的有十几米长。
就象扎根在边疆的战士。
就象扎根在基地的专家。
吸收着这片土地的营养。
“请喝一杯茶呀。
请喝一杯茶。
敬爱的解放军。
你们辛苦了。
请喝一杯茶。
采上那六月的沙枣花。
盛上那六月的甘草泉。
泡上那蒙族的酥油茶。
献给亲人解放军…“。
远方传来优美的歌声。
原来是鸟兰牧旗宣传队。
她们骑马向我们奔来。
沉闷的劳动被打破。
她们又说又笑问长问短。
一下子军民联欢开始了。
歌声,吆喝,琴声,舞蹈。
在蓝天白云下。
一幅无法忘记的。
军民鱼水情画面。
被永远的留在了这片土地。
留住天空下的记忆【第六篇】
记忆是个坏心眼的百宝箱,总存着那些一心只盼快些忘却的难过事,却也在不知不觉中教你模糊了你曾挚爱的东西,而若说我记忆中最崭新也最心酸的,怕是那个已从指间溜走的盛夏。
记忆中她的脸早已不再清晰,只是很偶尔地在眼前模糊地一闪而过,可那日的痛彻心扉总也不消退半分。六年同学,两年密友,只因她一次成绩远高于我,却不肯将卷子予我瞧上一瞧而就此崩溃。像是多米诺骨牌,不管你排了多长多繁复多美丽的方阵,但凡有一个倒下,便是溃不成军后的满目疮痍。
就此分离后,我再度自省。我又留下了些什么?习惯么?可她不再是我百依百顺的对象,不再是我唯一一个设了特别关注的人,不再是无话不谈的好友。讽刺的是,我们连微信好友都不再是了,那句非朋友最多只显示十张照片入眼,五味杂陈。
那么,我唯一留着的,或说唯一成功留住的,只剩下记忆吧。纵然友情已淡去,纵然她的面庞已模糊,可我却仍能在失意时,在落寞时,回忆起从前的暖意。字迹、衣服,甚至只是一句不经意的话,都有可能触发我记忆中那个只属于她的那个点。我常常在想,我有多少时光是与她共度的?又有多少角落承载着那只有我们才会会心一笑的美好?我还记得曾经爱极了的那款蛋糕,第一口是在她家的车上咬下的,我还记得她哥哥的名字,知道哪一个去了国外哪一个又找到了好工作,我还记得她给她画中女孩的头发勾好白边的情景……我还记得很多,但我却忘记了,该如何回到从前的我们。物是人非一词说着轻巧,真正降临到自个儿身上才能体会那种入骨的悲凉。
所以,陈,我们回不去的。我们隔的不再是一个肩膀的距离了,我们已经去了不同的学校,过起了不同的日子。纵然我们也曾互相陪伴,度过那一段段青涩的时期,却终于被命运安排着彼此的失散,成了最陌生的熟人。可命运并不能夺去我们的一切。我们有关于彼此最美好的记忆,这已是最好的结局。热烈地燃烧后,哪怕沦为灰烬,也仍旧是存在于这世界,存在于我心底的,这样落幕,也比一点一点变得冷若冰霜熟视无睹幸运,我们的共舞退场了,可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所共享的一切,都是我值得咀嚼的`最温情的时刻。
留住天空下的记忆【第七篇】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繁华热闹的都市,更没有波涛汹涌的大海。但我还深深爱着我的家乡,那里茂密的森林,有争奇斗艳的花,还有生命力顽强的小草。随处可见一排排高低不齐的`房子,像一条条蜿蜒起伏的波浪。
春季到来了,家乡的风景显得格外美丽,小草伸伸懒腰,打着哈欠,从泥土中探出小脑袋。树开始长绿芽。这时候,可爱的小燕子从远处飞来在一间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说:“我们找了好几处住处,可是这儿最美了。我们就在这里安家吧,叽叽叽。”花儿眨着水灵灵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孩子们脱下厚厚的棉袄在草地上玩耍,唱着,跳着……像一群自由自在可爱的小鸟。
当烈日炎炎的夏季来临时,一个个绿油油的西瓜让人馋得直流口水,这时,孩子们便来到溪边,脱掉凉鞋,浸到河水中,既清澈又凉爽的河水让孩子们忘掉了炎热。
金秋时节,石榴又像一个个红灯笼挂在树梢上。一阵阵秋风吹过,稻子泛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这个时节是大人们最忙的时节,采果子、收庄稼。虽然他们已经累得喘不过气,但是他们脸上还是挂着丰收的喜悦。
冬天,大地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嘻戏:堆雪人、打雪仗、追逐……真是其乐无穷!
每个人都有家乡,家乡都有美丽的景色,希望大家都不要破坏景色,影响环境。
我爱我的家乡,爱这个美丽、朴素的家乡!
留住天空下的记忆【第八篇】
语言作为人类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以汉语为主的中华民族的语言,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文言文道阿拉文库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文言文逐渐退色,但依然有一样古老的语言形式保存至今并且生机勃勃,那就是——成语。
成语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语言表达形式,它是我国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性的词组或短语,有其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言中作为整体来使用。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成语有以下几种特点:成语大都出自书面,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属于文语性质,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改;再者,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成语伴随着汉语的发展,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着,呈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形式。
在成语的形成过程中,与邯郸这座文明古城有着不解之缘,在汉语全部万余条成语中,竟有1584条之多出自邯郸,邯郸作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国都,它的历史文化沉淀之深可想而知,而正是之深厚的如同层层页岩般的历史造就了邯郸的成语文化,这千条之多的成语大部分属于有历史典故的部分,向人们展示了这座古城曾经所发生的让人难以忘记的光辉历史,这正是“邯郸历史造就邯郸成语,邯郸成语展示邯郸历史”,多么别开生面的图景!这些以历史典故为主的成语诸如“围魏救赵”、“胡服骑射”、“完璧归赵”、“邯郸学步”、“负荆请罪”等都与历史事件有关。以典故为主的奇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呈现出邯郸文化底蕴的厚重。并且邯郸有许多因成语典故而得名的文物古迹,比如学步桥,回车巷,黄粱梦吕仙祠,毛遂墓等,到那里不仅能欣赏历史遗存,而且能感悟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弘扬成语这一语言文字艺术的奇葩,邯郸在市区内修建了一座“邯郸成语典故苑”,并且邀请著名书法家将一百多条成语典故书写篆刻于奇石,碑林,亭台之上,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与成语相对应的典故,不仅是一个个美妙的令人感兴趣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个能够给以人深刻教诲的人生哲理故事。在于邯郸有关的众多成语典故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那么现在先来回味一下这一美妙而富有哲理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之会舌战秦王,维护了赵国国体尊严,因此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必羞辱他。一次,两人乘车出行,车马相遇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以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为表达自身的愧疚,于是廉颇变光着上身,身负荆条前往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增。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的接受对方惩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心实意的悔改并请求别人的原谅才能获得真正的原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勇于承认错误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如今,“负荆请罪”的应用非常广泛。
当然,邯郸的成语不仅仅向世人诉说着谦让,当你走在邯郸的主街道上,你就会用你的眼睛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象:在街道两旁,每隔一定的距离你都可以看一个类似于广告牌的伫立在那里,当你走近你肯定会惊讶,因为你不会看到令人头疼的广告,相反,你会看到赏心悦目的名家书法所写的邯郸成语。我想,这时你一定会会心一笑,然后仔细的品读与这个成语相关的历史典故吧。既然这样,那就让我们再次跟随成语的足迹回到那引人入胜的成语故事。
相传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位少年,家庭富足,衣食无忧,并且外表也是俊朗无比,可就是有一个缺点,那便是缺乏自信,经常无缘无故产生事事不如他人的想法,觉得比别人低一等,因此在那个对心理并无太大关注的时代可想而知,他见到别人做事比自己好久回刻意去模仿,但总不能做好,原因就在于他并无恒心。于是又一天,他看到以为邯郸人走姿优美,于是便又想学,因此他便瞒着父母来到了赵国都城-邯郸,到了邯郸,他感觉处处新鲜,简直令他眼花缭乱。见到孩童活蹦乱跳,他便觉得活泼,美,因此就学习孩童走路;看到妇人走路,他又觉得妇人们走路摇摆多姿,优美异常,于是便欢喜万分,有学。就这样,他不断变换学习的榜样,直至他所带的钱财将尽,可此时他不但未学会新的走姿,还把自己的走姿忘记了,因此,他只好爬着回家去了。这便是成语“邯郸学步”的故事,此处自于《庄子,秋水》。而成语“邯郸学步”则比喻生搬硬套,机械的模仿他人,其结果当然只能是不但学不到新的本领,同时还会把自己原来掌握的技巧和本领丢掉。
邯郸拥有1500条之多的成语,这些深富哲理的成语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同样也为邯郸的深入发展指明了道路。这一条条精美绝伦的成语故事为邯郸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
众多的成语对建设特色城市,打造城市品牌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邯郸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内涵之一就是有与其相关的一千多则成语典故,因而才被誉为“成语典故之乡”。并且在2005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称号授予邯郸,邯郸在新世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其次富有哲理的成语对塑造城市精神,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众的历史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些成语典故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比如“胡服骑射”成为邯郸市的城市精神,鼓励人们改革进取;“将相和”歌颂了国事为重,顾全大局的高风亮节,“负荆请罪”肯定了有错必改,勇于自责的精神等等,这一切都在昭示着邯郸作为历史古城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4年以来,有关部门尝试着把成语故事改编成剧本,用平调落子演绎出来,目前已经将“胡服骑射”“邯郸学步”“黄粱一梦”“负荆请罪”“奉公守法”“河伯娶妻”6个成语改编成剧本。平调落子作为河北省的稀有剧种,也是邯郸市独有的地方剧种,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成语典故和地方剧种结合起来是邯郸市的一个新尝试,它既能使成语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同时也能让平调落子重新焕发生机。同时,依托邯郸成语典故这一特色,与河北深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策划了100集的《邯郸成语典故动漫》,与广州欧划动漫(英国)有限公司合作的大型3d电影《女娲补天》剧本正在创作中。并且邯郸将与香港文汇报携手一起建设中华成语文化产业园,我想这一切都将是邯郸不断发展,不断在新世纪里战线它的魅力!
除此之外,为了弘扬邯郸的成语文化,邯郸于1996年建成了位于邯郸市插箭岭公园内,占地万平方米的成语典故苑。可以说,它的建造必将对邯郸的文化的繁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邯郸成语典故苑建成后的几年里,在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加强和完善基地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周边环境,使成语典故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每年的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和春节,都组织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和群众到成语典故苑参观。几年来,先后接待了市内外的参观者约10万多人次,邯郸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成语典故苑的景观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为了充分利用邯郸成语资源,2011年——邯郸建城3100年之际,对邯郸城区的所有街道名称进行成语化改造,如把“中华大街”改名为“胡服骑射大街”,“人民路”改名为“完璧归赵路”,“邯山街”改名为“邯郸学步街”等。一举把邯郸塑造成名扬中国和世界、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成语之城”;迅速提升邯郸在中国和世界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和吸引力;极大增强邯郸人民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自信心;纲举目张地发展邯郸的旅游经济、会展经济和文化创意经济。
邯郸——这座与成语相伴而存的城市,与它所拥有的深厚文化一起,必将让世人牢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