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要的是葫芦的说课稿第二课时【最新5篇】
我要的是葫芦的说课稿第二课时【第一篇】
执教内容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二课时。本组教材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一组能给人以启迪的故事。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个寓言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可是在葫芦长蚜虫后不听取邻居的建议,最后葫芦都掉落了的故事。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简短的故事里不仅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底蕴,即看待问题的眼光和和谐的邻里情。同时还有丰富的语言句式典范,如感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反问句“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等,这是对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和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具体落实。也是课程标准中“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的具体表现。
二、说学情。
本文的语言描述浅显易懂,加上第一课时对课文的生字词和内容都有大致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引导孩子探究葫芦落了的原因就相对容易,但故事隐含的深刻寓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老师着重指导。
三、说目标。
1.借助以往写字的经验,端正地书写“盯、治”等生字。
2.联系上下文,体会种葫芦人的想法,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
3.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其中,联系上下文,体会种葫芦人的想法,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要尊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增强,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五、说学法。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质疑激趣。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内容,首先在开课伊始出示一道填空练习,通过这道填空练习,回顾了葫芦的可爱,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同时又进行了说话练习,起到了内化语言,积累语言的作用。然后再通过课后第一题“这么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落了”这一问题的抛出,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二)探究原因,对话文本。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分了两步展开教学。
第一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让孩子们对比读,体会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的不同语气;通过“盯”和“自言自语”两个词语去品悟种葫芦人对叶子上的虫并不放在心上,感受他“一心只想要葫芦”,不听别人劝告的固执。同时利用形声字的规律等指导学生书写。
第二步在孩子们了解了种葫芦人的心理活动后,相机补充葫芦的生长过程的资料,让孩子们懂得叶和果之间是有联系的。
(三)发展思维,内化语言。
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两个语言训练:
1.说一说:如果你是那个人的邻居,你看见叶子上有小蚜虫,你会怎么劝呢?
2.写一写:第二年春天,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么做呢?
这样内化了课文语言,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锻炼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为此。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求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的灵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板书设计将以学生课堂生成为准。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在实施过程中会根据生成或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力争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我要的是葫芦的说课稿第二课时【第二篇】
这部分的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首先是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1篇课文。这篇课文是1篇寓言性质的课文,讲的是种葫芦的人不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治,领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文章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寓言活泼生动,语言形象鲜明。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他们好奇、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等葫、芦6个生字。会写言、每等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有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让孩子们自己领悟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与学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境创设法、采用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1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计划用时4分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知者呢?我首先出示课题,提出问题: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又是什么呢?从课题中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首尾对比,照成悬念计划用时10分钟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怎样让如今的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就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这里我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打破按课文顺序分析的常规教学法,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阅读中间两段感悟理解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这样就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在把课文读通读顺后,我用简捷的语言归纳,即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葫芦园吧!引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到感受葫芦的可爱。“这么可爱的葫芦,你希望它秋后长成什么样子呢?”点燃学生说的欲望之火,顺势过渡到第四自然段,并观察课文的两幅插图,在对两幅插图对比中感悟种葫芦的人伤心之情,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惋惜、难过。而在惋惜难过之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变黄而且一个一个都落了呢?产生了新的疑问“是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面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理解过程,深究原因。计划用时5分钟。
对新提出的问题请小朋友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寻找答案。在这里我引导学生自由读、画出种葫芦人与他的邻居的对话;汇报所画的句子;同桌分角色练读;分角色汇报读等环节理解感悟葫芦变黄而且落了的原因。此环节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读、画、说是循序渐进、环环紧扣的。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探究课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让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说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在此出示输送养分的课件。出示直观形象的课件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葫芦的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以缓解学习造成的疲劳。
(五)、回归主题,悟出道理。计划用时8分钟。
我们知道学的目的是为了会用。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过或听说过不听劝告、不懂科学的人,因为看问题不全面而造成了不好的结果的事例。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本课所学道理的理解,而且也能让学生活学活用,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
(六)、拓展交流,续编故事计划用时4分钟。
这里主要设计了三项作业题:
1、画一画你心目中的葫芦。
2、收集有关葫芦的资料。
3、把这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小朋友听。
作业的设计,形式多样,不但为了巩固课文内容,而且还能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为的是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的板书属于图文并茂式,在设计上力求体现抓重点词课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文中蕴函的道理突显课文的中心。
具体如下:
教学效果分析:
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基本能达到我预测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我要的是葫芦的说课稿第二课时【第三篇】
寓言《我要的是葫芦》讲述了一个农民种了一棵葫芦,叶子被虫子吃了很多,邻居劝他治虫,他不光不听,还说:“我要的不是叶子,而是葫芦”。最后,叶子被吃光了,他却连一个葫芦也没得到。
学习目标是: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吸取中葫芦的人的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设计教学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3个方面来说一说。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习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习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近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习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
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要的是葫芦的说课稿第二课时【第四篇】
第一次听赖根钗的课,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人不可貌相,。赵老师成功的授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重视阅读,培养个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一至二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因此,这一节课赖老师就遵循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够和体验。在教学中,赵老师无时无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学生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活动环节,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赖老师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语言,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当然,这读又不是枯燥、刻板的,而是一种有趣的个性化朗读。如:当学生看到可爱的.小葫芦时,就喜欢地高兴地读读;当学生盯着小葫芦的时候,就自言自语地读读、着急地读读、兴奋地读读;当学生看到落了的小葫芦的时候,就难过伤心地读读;邻居的劝说学生进行了分角色朗读,读出热心、耐心和诚恳的语气,又读出种葫芦人的不屑一顾,好不在意;当学生指责种葫芦人的时候,又读出了耐心,读出了诚恳,读出了道理。就这样,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同时,学生通过读书实践,看图圈好词,看词感悟文来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了“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的朴实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就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个性被被活脱脱地张扬出来了。
二、关注全体,有效教学。
一堂课的教学是否成功,应该侧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是否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且始终对学习充满热情。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始终都主动的,积极的,从阅读课文中咬文嚼字到讨论问题,学生是专注的,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其次,赖老师关注的是学生思考的质量,学生由文字去揣摩人物内心,由各种画面去感受人物形象,图文对应,挑战教材。在整堂课中,我明显地看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由浅显走向深刻。最后的创设情景,延伸结尾,学生想象说话积极踊跃,丰富有趣,精彩纷呈。为课堂增添了不少色彩。
三、联系生活,满足欲望。
其次,思路清晰、教态自然、语言生动、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又是赵老师的闪亮之处。
周一贯教授说过,“完美无缺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只有有问题,有缺点,值得反思的才是真正的课堂”。那么,赖老师的课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未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
如“好哇”的“哇”字读音,学生竟读成“啊”,可赵老师不但没有及时纠正,还给予表扬和肯定。
2、挫伤了学生的小小自尊心。
3、句式辨别落实不到位。
两句反问句和陈述句的出示,赵老师只是匆匆讲过,并没有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去辨别它们:不同的句式虽然有相同的意思,但有不同的语感以及表达效果。应该告诉学生这个小窍门,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辨别就是靠准确的朗读来解决的。一旦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再困难的句式训练都能迎刃而解。
我要的是葫芦的说课稿第二课时【第五篇】
今天,我又一次怀着激动地心情参加了我们王雷英名师工作室的教研活动,欣赏了两位工作室教师的课并聆听了王雷英师傅的讲座。观课后又与工作室成员互动研讨,得到启发多多。
一.以词串的形式轻松学词。
教学片段:
1、师:看,这就是那个人种的葫芦。葫芦有藤、叶、花、葫芦(出示词卡)。
2、师:想知道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春天来了(课件),葫芦慢慢地抽出了藤(词卡),过了些日子,(指名——长出了叶子),又过了些日子,(指名——开花),花谢以后(指名——结出了小葫芦)。葫芦和别的植物不一样,是垂下来的,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挂”
抽藤长叶开花挂葫芦(板书)。
……。
4、(引读词组)春天来了,有一个很喜欢葫芦的人种下了一棵葫芦。他天天浇水,施肥,没过多久,葫芦便抽出了(细长)的藤,过了几天,葫芦长叶了,小小的绿叶爬啊爬,爬上了藤,藤上(长满了)绿叶。又过了几天,葫芦开出了(雪白)的小花,别提多漂亮了。那个人开心极了,终于,花谢以后,藤上挂起了(可爱)的小葫芦。
霍老师通过葫芦的生长经过,形象地讲解:葫芦先抽藤,再长叶、开花,最后结葫芦,让学生了解葫芦的各部位,赋予这些文字形象和质感,激活一大片关于葫芦的形象、情感等个性化的记忆。
唯有这样的教学,字词才会活在孩子的心灵里,这些词语意思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否则,当学生需要表达独特的感受和思想时,就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字和词。
二.形象直观的课件和富有情趣的教具。
教学片段(一):
师:(点击出示葫芦图)这是什么?出示葫芦。
师:谁来读一读?指导轻声朗读(读后贴在黑板上)。
师:你看葫芦是什么样子的?葫芦的果实中间细,像两个球连在一起。
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嫩进可作蔬菜用,长老后硬壳可做器皿。(出示葫芦做成的物件)。
教学片段(二):
师:葫芦抽出了怎么样的藤?(长长的,细细的,又细又长的,细长的.)指名读词组,“细长的藤”多名生读,齐读。
师:藤上长出了怎么样的叶子啊?(碧绿、小小、嫩嫩)指名读词组,“这么多的叶子密密麻麻的,爬满了藤,我们可以说——长满了绿叶”多名生读,齐读。
师:还开出了的小花?(雪白),漂亮吗?谁能来读好?指名,齐读。你还知道雪白的什么东西呢?词组练习:雪白的()。
师:最后,藤上终于结葫芦啦!这真是一些()的葫芦。(可爱的,有趣的)。
形象直观的课件和富有情趣的教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孩子耳目一新的感觉。自制教具又是教师在把握了深入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三者联系后的产物,是满足教学需要的工具,是教学效果的有效支撑和补充。
霍老师通过课件把学生平时未曾注意和发现的身边的葫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教学片段:
师:采访:你刚才盯着葫芦在对谁说话呢?
周围没有人,自己对着自己说出心里的话,这就叫做——自言自语。(出示词卡)读一读他自言自语说的话。
你对小葫芦有什么希望啊?读句子。
你心情怎么样?着急,读句子,齐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应生活,更要注意从学生的思想、情感、愿望的角度来理解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活泼的气氛中努力学习和探索。
霍老师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说体会什么是自言自语,让学生当种葫芦的人说出对小葫芦的希望和体会他的那种着急的心情。小朋友们体会的很好,真正走进了种葫芦人的心里去了。
在霍老师的课堂中孩子们在想像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当指名读、小组读,或是全班读时,能够“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了。
们的精彩。听到这样的课,老师、孩子和听课的我们都是幸福的。
上一篇:医保中心个人党性分析3篇
下一篇:国旗下讲话稿分享汇聚(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