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具体实施方案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材料】以下精品资料“关于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具体实施方案”由阿拉网友分享发布,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一、项目概况

XX县位于XX北部,地处长三角腹地,是XX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XX县总面积平方公里,下辖8镇4街道,县名源于“人有德行,如水至清”,素有“名山之胜、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的美誉。XX县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在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上先行先试、加快突破,推动12项国家级和18项省级农业农村改革试点落地生根,连续四年在全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中位列榜首,是一个“集成示范”的改革县,是全省唯一的城乡体制改革试点县,更是全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全省唯一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成示范试点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022年,XX县出台了打造乡村振兴标杆县实施意见,新时代“三农”的美好蓝图正徐徐展开。

XX县为深化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建设工作,结合XX县各镇(街道)农村改革基础工作、组织领导情况、代表性、典型性等因素,特将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放在各类重点改革汇集地的XX湖街道(图1-1),并选择在XX湖街道的和睦村、塘泾村、沿河村、二都村、双桥村和朱家村等6个村开展试点工作。

(一)试点概况

试点所在的XX湖街道地处XX山东麓,与XX市XX区仁和街道及良渚镇交界,是XX湖湿地风景区和防风古国文化园所在地,先后荣获“XX省卫生乡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市‘五水共治’工作优秀乡镇”、“市农村改革先进集体”、“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县‘三农’工作优胜单位”、“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进单位”等荣誉。2022年,接待中外游客80万人次,休闲农业总收入亿元。

(二)创建优势

试点所在的XX湖街道是XX山水田园的“缩影地”,更是XX农村改革的“试验地”,具备农村综合性改革集试点试验建设的天然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区位交通优越。地处XX县城南部、XX山南麓、XX北郊,区位交通便利,北接304省道,紧邻申嘉湖杭高速、杭宁高铁等交通干线,杭宁高速公路穿越全境,规划中的XX至XX城际轨道将经过境内。

二是生态环境优美。XX是“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山水田园城市,XX湖则是“山水林田湖”样样尽有,更有“中国最美湿地”——XX湖国家AAAA级景区,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生态乡镇、省旅游强乡。

三是历史文化深厚。茶礼文化、渔文化、古桥文化源远流长,防风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是产业特色鲜明。XX湖以渔业养殖为主导产业,是“中国青虾之乡”的发源地与核心区,也是清溪乌鳖原种保护地与地理标识地。同时,依托XX湖景区,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培育了湿地旅游、水果采摘、垂钓体验、文化创意、休闲度假等一批业态。

五是改革先行先试。XX湖街道是XX县各类重点改革的试验地。近年来大力推进农村综合产权确权、赋权、活权,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展“多规合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民股份权能改革、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等试点,各项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六是乡村美丽彰显。XX湖街道以全域化的视角做精做细乡村美丽工程,已初具美丽成果:XX湖街道是全省美丽田园示范点;“美丽庭院”创建已成为全县典型;街道14个村全部为中国和美家园示范村,2个为市级美丽乡村。

二、试点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重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综合性改革相关体制机制。

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有效发挥政策的综合效应,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农村发展规律的农村经营制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挥“三位一体”(生产、供销、信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升级和农民合作经济壮大,加速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为牵引,加速实现乡村振兴。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民生为本

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为目标,提高农业产业综合效益和现代化水平,增强试点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确保带动农民积极参与与受益,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确保乡村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2. 坚持因地制宜

要立足XX县、XX湖街道及试点区块实际,做精做强特色产业,特别是青虾、果蔬两大产业,培育极具XX湖湿地特色的民宿、文化等产业区块,领先建设美丽乡村版,打造综合性改革示范区和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区。

3. 坚持创新改革

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美丽乡村版建设为抓手,注重相关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围绕区域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一二三产业融合、城乡统筹进行系统规划、统筹协调,发挥试点改革创新的集成示范作用。

4. 坚持党政主导

充分发挥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政策支持、规划引领、资金筹措、考核监管等方面的作用。

(三)发展模式

通过试点,实现两个“推动”,即“围绕最美湿地推动两山转化,加快改革集成推动乡村振兴”。

立足XX与XX湖生态、产业、文化特色,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将中国最美湿地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凸显出以水环境资源为基底,以水生动植物为资产,以防风文化为附加值,一二三产深入融合,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探索“三权分置”办法,深入推进国家级农村集体股份权能改革,健全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机制,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在此模式中,构建五大机制——振兴乡村经济体系新机制、实施集体经济壮大新机制、构建乡村综合治理新机制、创新乡村绿色发展新机制、健全乡村社会文明新机制。以乡村综合治理为保障,以构建乡村经济体系、壮大集体经济为核心,驱动乡村绿色发展,健全乡村文明,集成政策措施,多策并举、集中施策,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乡村振兴实践路径,使“XX模式”成为农村综合性改革及创新的全国标杆。

(四)发展目标

通过振兴乡村经济体系新机制,促进全产业链稳定发

展;通过实施集体经济壮大新机制,唤醒农村土地蓬勃生机;

通过构建乡村综合治理新机制,打造多方合作共赢体系;通过创新乡村绿色发展新机制,保障美丽湿地持续发展;通过健全乡村社会文明新机制,树立社会主义乡村风范。通过建立新模式、新机制、新主体,充分利用和保护山林田园、乡村民居的资源优势,打造以试点六个村为核心,以点带面辐射带动XX湖及周边镇(街道)发展,使试点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态保障方面协调发展(表2-1),为区域农村发展树立榜样,在夯实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集成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样板区。

三、方案布局

(一)试点范围

试点建设期限为2023-2025年,为期3年。试点范围包括和睦村、塘泾村、沿河村、二都村、双桥村和朱家村等6个村,区域面积平方公里,农村人口10298人。

(二)试点布局

总体布局思路:一环两带三园(图略)

一环:XX湖农旅休闲绿环

两带:精品果蔬花卉产业带、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

三园:稻虾共生体验园、湿地农耕文化园、水乡风情游

览园。

(三)分区引导

1. 一环

一环:XX湖农旅休闲绿环。

建设愿景:依托XX湖景区优势,通过打通沿河—塘泾段的2公里公路、延长XX湖景区现有防风湿地观光带,形成可环绕XX湖景区的环线,串联三园,实现试点区内各村联动互助,功能互补。抓紧完成环XX湖的项目布局,将电动车环湖观光与沿线的农业园区有机结合,增加园区三产收入,提高综合效益。

2. 两带

(1)精品果蔬花卉产业带

建设愿景:串联分布在下仁公路的沿河现代农业四季果园、国兴瓜果、九龙果蔬葡萄等园区,加强产业联动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

建设愿景:主要把集中在五村公路沿线的青虾水稻种养基地有效串联,积极探索产业与尾水处理新模式,建立生态循环农业新机制,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起到引导示范作用。

3. 三园

(1)稻虾共生体验园

建设愿景:以双桥村水精灵青虾园与XX水精灵青虾综合服务中心、和睦村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项目为依托,重点发展稻渔共生生态循环模式(稻虾共生为标杆),加强育种研究和新优品种推广,开发稻渔加工产品,建设稻渔文化园,强化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2)湿地农耕文化园

建设愿景:充分挖掘XX湖湿地农耕文化、防风文化及环XX湖周边村庄的乡土文化,注重打造农渔文化旅游概念的外延拓展,开发文化体验旅游产品,重点建设二都小镇农渔文化阵地、湿地渔乡田园精品民宿群、乡村振兴文化馆等一批项目,彰显文化魅力,增强试点的软实力。

(3)水乡风情游览园

建设愿景:以环湖观光带建设为纽带,联结沿河、塘泾两村的山水田林要素,通过美丽乡村提升村与精品示范村创建,营造更宜居、宜业的水乡生态环境,打造一个集风情游览、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园区,提高当地居民与游客的幸福度。

四、建设内容

(一)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振兴乡村经济体系新机制

总体思路:以绿色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为发展方向,在青虾、花卉果蔬、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中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湿地+”、“农业+”、“互联网+”的多功能、多元化、多层次的业态网格,打造全产业链,重构乡村经济体系新机制。

1. 打通产业链条薄弱环节

在青虾特色产业中,通过成立农合联等农村经济组织管理创新手段,为产前、产中、产后提供设施与服务;通过打造综合服务中心,为青虾从苗场到卖场提供一条链式服务。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串联多主体、多产业,打造青虾全产业链,共同形成合力优势,全面发挥“水精灵”品牌效应。

试点项目1:“水精灵”青虾产业农合联

试点创新:成立“水精灵”青虾产业农合联,集技术推广、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为养殖农户提供技术培训、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推广、苗种饲料渔药的采购供应,产品销售和市场等方面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试点项目2:XX水精灵青虾综合服务中心

试点创新:(1)青虾医院:主要经营水产类疾病诊治和防治技术;(2)省淡水研究所工作站:主要承担淡水渔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与成果转化等工作,重点研究水产遗传育种、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3)“水精灵”青虾产业农合联;(4)物联网销售和信息中心:主要提供销售渠道与相关信息。

试点项目3:水精灵青虾园

试点创新:建设青虾规模化特种水产良种繁育场、进行“太湖1号”青虾选育,提升“稻虾共生”基地,建设科普中心、渔文化展示体验馆等。

试点项目4:清溪鳖业总部

试点创新:建设集清溪花(乌)鳖的苗种繁育、商品生产以及品种选育、科研于一体的基地,打造“稻鳖共生”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积极试验、推广“稻虾共生”模式。

2.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在全产业链构建过程中,创新投融资体制和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有效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区产业建设;继续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加快政府产业基金投资运作进度。

试点项目:田园博览园

试点创新:博览园规划以花卉苗木、精品果蔬产业为基础,结合种植采摘、田艺园艺等各类农耕体验活动、农业衍生产品的生产研发,促进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创造全国首个最美的田园博览园。通过财政补贴1500万,撬动社会资本18500万,各方积极配合,加快博览园的建设。

3. 实践产业互促联动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生产、调整生产方向、提升农产品品质,带动民宿等业态发展,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特色乡村景观。

试点项目:湿地渔乡田园精品民宿群

试点创新:二都村是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国家AAA级景区村庄、省特色旅游村,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防风文化,是XX县及湖州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打造具有二都特色的八家精品民宿,形成湿地渔乡田园精品民宿群,通过二都村聚集的客流促进民宿发展。同时与田园博览园等农业园区形成互动,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促进该片区联动发展。

(二)以强村富民为根本,实施集体经济壮大新机制

总体思路:深化以股份权能改革为重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挖“农地入市”内涵,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实施村集体抱团入股,有效协调“扶持资金”、“集体土地”、“自然资产”、“基础设施”、“撬动资金”、“经营管理”等结构在股本中的比例,保障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1. 深化农村土地入市机制

继续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机制,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的方式方法,健全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入市制度。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分类明确“谁来入市”,集约高效地确定“哪些地入市”,以“五统一”规范“怎么入市”,积极探索“钱怎么分”的差别化调节机制,保证收益均衡共享。

试点项目:八字桥生态工业园

试点创新:园区目前共有六宗农地入市,总面积约79亩。其中有五宗(约63亩)以6500元/亩的价格租赁,五年一付,村民小组能够得到84%的租赁收益,五年收入约172万;一宗(约16亩)以25万元/亩的价格出让,一次性交付出让金,给予八折优惠,村集体获得400万元收入。试点推行的“农地入市”机制创新不仅让村集体收益增加、产权更加明晰,也拓宽了村集体发展思路,引进了部分科研企业,新机制给八字桥生态工业园带来了5000万元的投资。

2. 深化集体资产折股量化

试点积极探索创建新的股份结构,按照“扶持资金”、“集体土地”、“自然资产”、“基础设施”、“撬动资金”、“经营管理”等结构进行分派,按照不同类型的股份结构,对应不同类型的责权利。采用集体建设用地跨村集聚入股和公建设施投入折股量化入股,成立公司、建设或者发展物业等形式壮大集体经济,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保障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普遍超过 30 万元。

试点项目1:环湖观光带(抱团入股)

试点创新:此项目计划投入6000万元,以村集体抱团入股形式,将“集体土地”、“自然资产”、“基础设施”变成村集体资产。本项目将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普遍超过30万元,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在2020年争取达到万元。该项目通过自然资产、集体土地及基础设施等资源、资产量化入股等形式,实现农村集体经济“财产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机制创新。

试点项目2:八村联建

试点创新:本项目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异地调整入市的创新办法,跨村整合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八个村分别以土地、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和自筹资金入股,项目计划总投资2600万元,占地亩,建成后每年可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80万元,各村按公司注册资金的出资比例分配收益。

3. 深化集体股份权能改革

深化国家级农村集体股份权能改革,确定“三办法、三制度、一章程、一方案”八项制度创新为深化股份权能改革主要方向,在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到人、确权到户、权随人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赋权、活权、保权。继续推进农村“三权”改革,探索“三权分置”办法,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机制,完善县镇村农户四级联动交易体系,建立产权交易平台,完成农村产权交易标准化建设。创新宅基地盘活利用机制,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支持农户以出租、合作开发等方式,利用自有宅基地和农房参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三)以治理有效为基础,构建乡村综合治理新机制

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坚强堡垒作用,探索推行多元主体参与、各方合作共赢的治理新模式。深入推进农村治理和服务创新,构建“三治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

1. 提升基层党建引领水平

以“防风湿地休闲观光带”党建提升工程为抓手,加快完成二都红管家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吸引力,认真加强自身建设。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完善“支部+网格”制度。加快推进智慧党建大数据平台建设,全面推行党员“先锋红卡”,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

试点项目:党建服务建设项目

试点创新:作为本地集旅游、志愿、公共、社会等一站式创新服务为一体的党员志愿服务平台,二都“红管家”服务驿站及党群服务中心通过辐射型的“驿站式”党员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文明乡村的创建工作中去。

2. 构建乡村综合治理体系

深入推进农村治理和服务创新,完善法治、德治、自治“三治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建立覆盖全县域综合指挥室+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的“一室四平台”综合治理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以创建“零发案村”为重点,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雪亮工程”建设,织密“警务网格+综治网格+志愿网格”群防群治网络,进一步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依托政法综合楼,提高公众法律意识,为乡村发展提供公益、普惠、便捷的综合法律服务。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充分运用网格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推行“全科网格员”代办机制。

3. 健全多元参与自治机制

探索建立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村级社会组织为补充、村民广泛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创新建立“乡贤参事会”农村治理模式,以“农村智囊团”的形式,发挥补位和辅助作用,推动农村基层治理模式从“代民做主”到“由民做主”转变。推进乡村治理集成化,完善民主决策机制,落实村务及时公开、重大事项“一事一议”等制度,让农民有话语权和参与权。首创“河长工作站”、深化落实河长制,不断探索河长履职责任落实创新举措,河长信息化平台、洋河长、生态绿币等河长制工作亮点突出,率先设立街道和村两级“河长工作站”,充分发挥基层河长“管、治、保”重要作用。

试点项目:河长工作站

试点创新:“河长工作站”已成立集教育、展示、交流、实战于一体基层站点。建立河长俱乐部,打造基层河长沟通、学习、交流综合性实践基地。拓展智慧治水延伸平台,借助线上平台对治水图片比对、水质数据分析等,全面直观评价“河长”治水成效,并定期展示治水成果。搭建全民参与共享平台,鼓励民间力量充实“河长工作站”。

(四)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创新乡村绿色发展新机制

总体思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金山银山。

1. 创建全域景区化新模式

建设全域花园示范街道,完善全域景区化建设规划布局,推动村庄建设与景区建设有机融合,推进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建设生态化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完成沿河村美丽乡村升级工程,争创AAA级景区村庄,提升生态宜居水平,为农民提供一个宜居宜业的美好环境。

试点项目:沿河村美丽乡村建设

试点创新:项目以“一路”村庄主干道,“一带”湿地滨水风情带(规划远期建设),“三环”小环线、大环线、游船环线,“三节点”村入口节点、中央景观节点、观鸟亭节点为重点,打造一个XX湖景区内的景中村。通过试点项目建设,可为区域美丽乡村升级版提供示范引领。

2. 建立城乡一体化新机制

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完善城乡基础公共服务,建立供水、公交、污水、垃圾处理、环境管理等城乡基础公共设施“五个一体化”运行机制。深化农民变居民,推动城乡差异政策实现全面并轨,当地农村居民在公共服务、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

试点项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试点创新: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体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养老幼托服务、环境治理以及信息服务等体系。主要包括XX湖湿地图书馆、农俗文化馆、基层卫生服务网点扩展等项目的建设和提升。通过试点项目建设,可为探索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新机制提供借鉴。

3. 打好环境综合整治组合拳

持续推进“五水共治”、“四边三化”、“治气治霾”等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创新实施“一根管子接到底”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和“一把扫帚扫到底”城乡环境管理新模式。全面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加强以渔业养殖尾水治理为重点的区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完善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机制。创新实施“五位一体”长效运维管理模式,确保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发挥实效。

试点项目1:渔业养殖尾水治理

试点创新:以“定点、定人、定档”三定方案推进养殖尾水整治工作,加快街道渔业养殖转型提升,完善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机制。全面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建立“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体系。通过渔业养殖尾水治理,改善区域水环境,促进渔水田和谐,加强对农渔资源和“山水林田湖”的统一保护与修复,探索渔业养殖尾水治理新模式。

试点项目2:环境治理工程

试点创新:包括垃圾分类及处理、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农村生活污水长效管理、公厕改造等项目建设,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全面提升,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五)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健全乡村社会文明新机制

总体思路:以人文乡村行动计划为抓手,全面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提振农民精气神,培育和树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1. 注重传统文化传承保护

不断加强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大力开展二都村(防风古国)历史文化重点村及二都小镇开发建设。突出龙舟、罱河泥等民俗文化特色资源,结合历史文化村落开发,发展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加强防风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挖掘、提升传统工艺,推广农村传统特色乡土美食,重拾乡愁记忆。

试点项目:二都小镇农渔文化阵地

试点创新: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防风传说》为载体,结合自然生态资源和湿地防风文化,把生态、旅游、文化产业融合,促使二都小镇尽显无限魅力。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更注重历史传承和人文生态,防风文化、古窑文化、良渚文化、农耕文化等元素贯穿始终,厚重的历史韵味和传统古朴的民风与集镇建设交织相融,拓展了二都小镇的深度、温度和厚度。

2. 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

以乡村振兴馆、XX湖文化中心等项目为重点,全面推进镇街文化广场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等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礼堂作为“精神家园”的阵地作用,积极拓展文化礼堂活动内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多样化。

试点项目:乡村振兴馆

试点创新:按照乡村振兴20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分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板块,将试点的重点工程、建设成效、体制机制创新模式等内容进行分块展陈,作为乡村振兴建设的形象展示窗口及科普教育基地。

3. 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建设

深入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工作系列活动,积极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以及制定完善乡规民约等活动,深入推进农村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创建,着力创建万户文明家庭。开展“移风易俗节俭设宴”、“我们的家风家训”等品牌创建活动,并定期举办各类孝老爱亲、传承家风活动。广泛开展最美XX嫂、最美社工、最美警察、最美教师、最美护士、最美乡贤等评选活动,深化“最美XX人”、“ 湖州好人”道德典型培育。推动镇街、村级志愿服务制度化,建立健全志愿者队伍。

五、投资估算

XX县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在XX湖街道共制定15项改革措施,共建省级及以上资金补助项目14个,总投资亿元,财政资金主要用于补助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担保、贴息等。

六、实施步骤

按照大胆创新、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采用“分期开发、滚动经营”的运营模式,在确保生态功能稳定的前提下,对试点内综合资源进行利用,以项目建设带动试点发展,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在国家、省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改革试点试验工作。计划至2025年全面完成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各项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动员准备阶段(2023年5月-2023年7月)

以明确改革任务、建立试点工作推进机制为目的,完善试点方案,细化责任分工,加大宣传力度,全面启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工作。

(二)整体推进阶段(2023年8月-2024年12月)

以提高经济效益、完善试点运营体系为目的,落实相关政策意见,全面推进各项试点工作,力争2024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在构建渔乡特色产业发展新机制、创建农旅互促融合发展新机制和建设有特色的强村新机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三)深化提升阶段(2025年1月-2025年6月)

以激活农村活力、建成XX农村综合性改革样板为目的,纵深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的各项务,深化规律性认识,总结和提炼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提供全省乃至全国借鉴推广的XX方案和经验。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成立以XX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改革办、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农办、县农业局、县国土局、县林业局、县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及XX湖街道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由县财政局牵头具体负责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职能部门负责改革具体项目方案的制定、实施和深化。

(二)建立责任机制

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协同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XX县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的要求,层层分解落实改革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重点,协调发挥好各职能部门作用。各职能单位要做好各自改革具体任务的统筹协调、上下对接和整体推进工作,配合单位要各司其职,积极做好负责的相关工作,形成改革合力。

(三)巧抓资金投入

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将试点项目建设作为财政资金重点倾斜的对象来安排,给予试点区必要的政策倾斜,发挥各类政策资金的整合扶持作用,尤其是整合农业、水利、环保、村镇建设、农村“一事一议”奖补、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以奖补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土地等要素保障。巧妙运用政府扶持资金,打好政策“组合拳”,通过财政贴息、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调动社会资本投入试点项目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切实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建立健全招投标制、公示制、监理制、报账制等机制,对项目资金进行跟踪问效,提高资金使对项目资金进行跟踪问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四)强化考核督查

省财政厅把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列入督查范围,加强日常督促检查。XX县把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对相关部门、街道年度综合考核评价范畴。建立常态督查通报机制,实行月度报、季度查、年度考评制度,分年度对有关责任单位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对改革试点工作态度不积极、措施不得力、成效不明显的单位,将通报批评,及时归纳总结试点经验。

48 21087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