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原文及译文最新13篇
《中庸》强调中道与和谐,提倡理性与自省,追求内心平和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如何实现理想的生活?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中庸》的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参考文献: 篇1
人类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化,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在这种背景下,以“中”为本,以“和”为务,以“庸”为法,以“诚”为神的中庸文化更应发挥其作用,并在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严密、常用常新。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然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程度大为增强,经济上逐渐由对峙走向融合。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看法也产生了分歧,有人强调“合作高于一切”,有人则提倡“竞争才能生存”,而实践证明,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才是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这种统一就是要实现一种“双赢”,就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庸的“和合”思想与西方市场竞争的理念相结合,并在实践上履行中庸的“用中”,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走向一个平等交往的世界。由一个国家主宰他国命运和左右世界形势的局面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所以政治开始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正因如此,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频繁的战争,而更多的是和平的往来,例如各国首脑之间的友好对话、政事之间的相互磋商、政治论坛的频繁开展等,中庸的作用就体现于此,紧紧围绕“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推动着政治由对抗走向对话。
文化的优势在于它的开放、综合、融汇。中庸有着人本包容、多元共存的文化理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小德流川,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24]这也促使文化由对立走向交流。试想,中国中庸文化的精华,若能与西方文化的开拓、创新、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更完美的综合文化体系,更能在当今世界发挥作用。人心需要和谐,家庭需要和谐,城市需要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国家需要和谐,环境需要和谐,这些方面的促成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的力量可以达到的,更需要一种内在的潜移默化的文化力量来推动。
今天,当我们走出国界,走出洲界,以宇宙的视野看地球时,地球不过是一个自然村——“地球村”。中庸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协调地球村内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有着后现代化时期的全球意义,为人类的发展和竞争指示安全航道。把握好“中庸”,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发挥“中庸”的作用,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发挥中庸文化的历史使命。
章(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篇2
原文 诚者,自成也(1);而道,自道也(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于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3),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4)之宜也。(25章)
注释 (1)自成:自我成全,也就是自我完善的意思。(2)自道(dao):自我。
译文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读解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 这里把智、仁与真诚的修养结合起来了。因为,真诚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事物的根本规律,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真诚从细的方面来说,是自我的内心完善。所以,要修养真诚就必须做到物我同一,天人合一。而要做到这一点既要靠学习来理解,又要靠实践来实现。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真诚的外化问题,也就是说,真诚不仅仅像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是一种主观内在的品质,自我的道德完善,而是还要外化到他人和一切事物当中去。作一个形象的比喻,倒正好用得上我们以前常爱引用的那句话:“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彻底解放无产阶级自己。” 自己解放了,全人类都解放了,世界也就大同了。自己真诚了,他人真诚了,真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也就美好无欺了。 说到底,还是真诚的奇妙神功。
章(至诚可参天地 篇3
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1);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 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2);可 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3)。(22章)
注释 (1)尽其性:充分发挥本性。(2)赞:赞助。化育:化生和养育。(3)参天地:与天地并列力三。参,并列。
译文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
读解 真诚者只有首先对自己真诚,然后才能对全人类真诚。真诚可使自己立于与天地� 它的功用居然有如此之大,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至诚”的个人修身的智慧 篇4
“诚”是《中庸》的一大主题、一个重要的理论。《中庸》如是说:“是故君子诚之为贵!”[10]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也写道:“今传《中庸》以诚为人生之最高境界,人道之第一原则。”[11]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12]就是说,一个人对“诚”的贯彻与表现如何,就决定了他的成与否、休与咎。有了最诚实的道和最诚实的心,就可以用来预测未来、感知未来。因此当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他心里想的每一事物都没有私利和占为己有的欲望,他就能透过现实看本质,能够通过今天看明天,通过当代看未来。当人能虔诚地、诚恳地承认自己无知时,反而是有知的体现,“至诚”的修身智慧就要人“真诚无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3]就是说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上天赋予他的本性,进而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万物生养不息,就可以达到与天地并立,建构一个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美好世界。
章( 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篇5
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经1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2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3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32章)译文唯有天下那周密而周到的诚信,能够成为治理天下的最高规范,树立起天下最根本的法则,知道天和地的变化和生育状况,这哪里有什么可依靠的呢?恳切真诚就是相互亲爱,深不可测回旋往复就是供万物生存的空气的大气层,浩瀚广博等齐于天。如果不坚定专一于明察事理,明白道理,通达明智,有智慧,能通达天的规律的人,有谁能够知道呢?
读《中庸》心得 篇6
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自古就有 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习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
激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能力战胜艰苦,最终达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远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近多少年来,爆炸性新闻比拟多,比方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消息从侧面反应出中国的国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良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认为生涯不公正。实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尽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们能够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这样子的话,即便我们再贫困,再笨拙,也一定会靠自己的才能将生活水平进步,必定会变的坚强起来!
读《中庸》心得 篇7
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
《中庸》的深奥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如果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遗憾。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富。
章(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篇8
原文 君子之道,辟(1)如行远,必自迩(2);辟如登高,必自卑(3)。《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子曰:“父母其顺矣乎!”(第15章)
注释 (1)辟:同“譬”。(2)迩:近。(3)卑:低处。 (4)“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i),和顺,融洽。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u),通“孥”,子孙。
译文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读解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意思。 万事总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 一切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实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自己的家庭。说到底,还是《大学》修、齐、治、平循序渐进的道理。
章(不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篇9
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1),贱而好自专(2),生乎今之世反(3)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4),不考文(5)。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6)。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 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日:“吾说夏礼(7),杞不足征也(8)吾学殷吸礼(9),有宋存焉(10);吾学周礼(11),今用之,吾从周(12)。” (28章)
注释 (1)自用: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自以为是,不听别人意见,即刚愎自用的意思。
(2)自专:独断专行。(3)反:通”返”,回复的意思。(4)制度:在这里作动词用,指制订法度。(5)考文,考汀文字规范。(6)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指车子的轮距一致;书同文指字体统一;行同指伦理道德相同。这种情况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出现的,据此知道《中庸》有些章节的确是秦代儒者所增加的。(7)夏礼,夏朝的礼制。夏朝,约公元前2205年——前1776年,传说是禹建立的。(8)杞:国名,传说是周武王封夏禹的后代于此,故城在个河南杞县。征,验证。(9)殷礼:殷朝的礼制。商朝从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到纣亡国,一般称为殷代,整个商朝也称商殷或殷商。(10)宋:国名,商汤的后代居此,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11)周礼:周朝的礼制。(12)以上这段孔子的话也散见于《论语·八佾恰》、《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时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读解 本章承接上一章发� 反对自以为是,独断专行,也有“不在其位,下谋其政”(《论语·泰伯》)的意思。归根结底,其实还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的问题。 此外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引孔子的话否定了那种“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的人,这与一般认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具有复古主义倾向的看法似乎有些冲突。其实,孔子所要复的礼,恰好是那种“今用之”的“周礼”,而不是“古之道”的“夏礼”和“殷札”。因为夏礼已不可考,而殷礼虽然还在它的后裔宋国那里残存着,但毕竟也已是过去的了。所以,从本章所引孔子的两段话来看,的确不能随随便便地给他扣上”拉历史倒车”的复古主义者帽子。
中庸是治国管理的理念 篇10
由个人推及到社会国家,由微观扩大到宏观,中庸精神一以贯之。在治国管理方面,“执两用中”的治国理念和“五·三·九·一”的管理理念最为实用。
中庸是个人修身的智慧 篇11
“修身”与“修道”,是《中庸》反复强调的“修身”主题,并以重视与实践自身品性德行的修炼作为做人的第一根本准则。《中庸》说道:“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8]君子是社会的梁柱,必须得一本正经地修身,社会这座大厦才能坚挺。“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9]可见,修身是天下所有人的必修课。
中庸之中有很多关于修身智慧的论述,这里不能一一谈及,仅从“至诚”、“至曲”以及“和谐中正”这三个方面做以解说。
读《中庸》心得 篇12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义,意思很难理解。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不更之谓庸。中庸即中和。
中庸说来简单,实际上我们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失之偏颇。过于追求物质,或者过于理想主义,都一样,过犹不及。特别是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分数,有时会牺牲掉学生的休息时间,或者让他们被动地接受一些所谓的知识,打击了学生学习兴趣。中庸就可以帮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从而使我们做到知足常乐,慢慢学习,对待每一个细枝末节都能全心全意。有一句话很流行;细节决定成败。许多人缺乏中庸的素质,往往不能做到处处小心谨慎,不能从头到尾保持一颗平常心,他们常常在事情的最后关头因为某一个细节没有注意到而功亏一篑。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我对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一定能受用终身。《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则”,则即是标准。这个标准,其实是对己对人统一的标准。“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说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将心比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会避免很多矛盾,处世也会更加简单。
读《中庸》心得 篇13
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平和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要骄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我们要逐步的进行学习的五个层次,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冲动是魔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慢慢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永远跑不了。
上一篇:社区“小网格”撬动城市“大治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