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第一章 高一化学第一章通用5篇
【导言】此例“高一化学第一章 高一化学第一章通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一化学第一章【第一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教材;衔接与过渡
一、深刻领会本章对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
如今的时代,要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之培养,先培养学生那种扎实的基础知识及最基本的操作水平,同时学生还要具备比较多的科技知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本章内容理论性强,概念又多,对于章节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在我们教师讲解时,要严格掌握教材的深广度,切不可急于求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只做到学会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观点就可以。对于离子反应,重点讲解反应的实质和方程式书写。教材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很高,要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切实掌握好初、高中化学教材中知识的衔接与过渡
在初中的化学教材中,本章内容学生只要求所谓的“理解”即可,可是高中的化学教材就把要求大大提高。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先要求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进行探讨,最大限度地去列举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比如,化合反应,就要求学生理出单质+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新化合物等等。而后根据学生进行举例,进行有序的讲解。
对于离子反应可这样进行讲解:复习电离知识引出氯化钠、氢氯化钠、酒精等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否导电;再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引出由现象而进行的讨论;最后引出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
三、狠抓学生的训练,要以训练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本章的化学内容理论性的强度比较高,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将在本章学习到的化学知识以及比较有典型的例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对学习化学的方法及化学格式格外重视,加强引导和传授。
高一化学第一章范文【第二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原电池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推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些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4、探索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
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
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
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 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探究下面实验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
实验步骤现 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Zn+2H+=Zn2++H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
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
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铜到锌,在电学上我们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所以,锌铜原电池中,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学生:负极(Zn) 正极(Cu)
实验:我们用干电池验证一下我们分析的正负极是否正确!
讲:我们一般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电池正负极的工作原理,又叫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一般先写负极,所以可表示为:
负极(Zn):Zn-2e=Zn2+ (氧化)
正极(Cu):2H++2e=H2 (还原)
讲:其中负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即负氧正还。
注意:电极方程式要①注明正负极和电极材料 ②满足所有守恒
总反应是:Zn+2H+=Zn2++H2
讲:原来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一定的装置让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规则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原电池。
转折: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原电池包括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及导线。那么铜锌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和硫酸电解质能否换成其他的物质呢?
学生:当然能,生活中有形形的电池。
过渡:也就是构成原电池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
思考:锌铜原电池的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保证锌铜原电池原理不变,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C、Fe、 Sn、Pb、Ag、Pt、Au等)
问:锌铜原电池中硫酸能换成硫酸钠吗?
判断是否构成原电池,是的写出原电池原理。
(1)镁铝/硫酸;铝碳/氢氧化钠;锌碳/硝酸银 ;铁铜在硫酸中短路;锌铜/水;锌铁/乙醇;
(2)[锌铜/硫酸(无导线);碳碳/氢氧化钠] 若一个碳棒产生气体升,另一个产生气体升,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并求锌片溶解了多少克?设原硫酸的浓度是1mol/L,体积为3L,求此时氢离子浓度。
(3)银圈和铁圈用细线连在一起悬在水中,滴入硫酸铜,问是否平衡?(银圈下沉)
(4)Zn/ZnSO4//Cu/CuSO4盐桥(充满用饱和氯化钾浸泡的琼脂)
(5)铁和铜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浓硝酸中
镁和铝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氢氧化钠中
思考: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设计原电池呢?
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Zn+Cu2+=Cu+Zn2+设计成电池:(如下图)
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其中,用到了盐桥
什么是盐桥?
盐桥中装有饱和的KCl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胶冻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
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否则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正电,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负电。
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外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内电路。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正极反应:得到电子 (还原反应)
负极反应:失去电子 (氧化反应)
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
想一想:如何书写复杂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较繁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简单电极反应式
例: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放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正极助燃气,已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试完成有关的电极反应式:
负极反应式为:2CO+2CO32--4e-=4CO2
正极反应式为:2CO2+O2+4e-=2CO32-
电池总反应式:2CO+O2=2CO2
四、原电池中的几个判断
1.正极负极的判断:
正极:活泼的一极 负极:不活泼的一极
思考:这方法一定正确吗?
2.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的判断
电流方向:正负 电子流向:负正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方向的判断
阳离子:向正极区移动 阴离子:向负极区移动
五、小结:
1.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原电池的构成要件:
①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
②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用导线连接电极组成闭合回路;
④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负极:失电子,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还原反应。
4.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高一化学第一章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基础化学;课程教改
吉首市位于湘鄂渝黔四省边界,其交通十分不便,医疗水平较低。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需大力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医学人才。《基础化学》是医学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吉首大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基础课程。选用的教材《基础化学(第8版)》属于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级规划教材,也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并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得到推广,该教材在全国主要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基础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基础化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化学》这门课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及其浓度计算、原子结构、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等,以及分析化学的方法。为后续课程生物化学、药理学等打好基础。并在实验技能训练中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分离、缓冲溶液的配制等一些基本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1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化学》是吉首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就目前基础化学教学来看,存在很多问题。
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基础化学》教材的编者要求开设理论课的参考学时为52-68学时,很多学校培养方案都是64学时,但目前临床医学培养方案中仅仅给予44学时,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纲的要求,导致课堂出现满堂灌的现象,知识点众多,学时抓不住重点,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文理兼收,学生化学基本功参差不齐
《基础化学》包含较多抽象的理论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限制了其学习的主动性。例如电池的电动势与电极电位,Gibbs自由能等概念。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一新生来自五湖四海,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属于文科生;或者有不少学生所在的省份在高中阶段实行大综合,化学根本没入门;或者从预科上来的学生化学基本功差,但吉首大学预科分流后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因此,这三种学生的化学基础都十分薄弱,整个班级学生的化学基本功参差不齐。
学生对该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不重视,做实验按部就班,印象不深刻,教学效果差
大一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该课程投入的精力较少,他们缺乏医学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加上大多数学生受到重专业轻基础的影响,对学习化学不感兴趣,对该课程不够重视。经常会有学生问“为什么学医的人要开设基础化学这门课程?在高中阶段最讨厌的是化学”,由于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多数学生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除上课外,学生从不查资料,不复习,不做练习,不及时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致使遗留问题越来越多,甚至对学习《基础化学》产生抵制情绪。
学生刚进入大学适应能力偏低,但医学院临床专业的新生走进大学的第一堂理论课确是《基础化学》。多数学生很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更不理解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但往往跟上节奏、思想觉醒的时候该课程已接近尾声。
2 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合理取舍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本教材属全国统编教材,内容较多,且又有一定的深度。针对我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将前13章的小字部分、方框中的知识和第6章,第14章,第15章供优秀学生选修。重点讲授与医学关系十分密切的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11章;对理论性较强的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3章只作一般要求。最终达到合理取舍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采用案例教学法及问题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际的案例引入课堂,结合教学主题,给予学生启发性的点拨,通过讨论问答等互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在医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突出化学知识而忽略医学知识是这门课程教学的大忌。在授课过程中能否将化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互融合是决定学生能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授课时我们尽可能将所讲授的化学知识与医学紧密结合。例如在讲授电解质溶液时, 结合人体通过各种生理调节机制保持体液容量、渗透压、pH及各种溶质浓度等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这种讲授方法使化学更加贴近医学,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更加认识化学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也使单调、死板、枯燥的物质性质、分子结构等化学理论知识变得生动、丰富多彩。
比如,在讲述2015年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之一的中国人屠呦呦时,可以引入青蒿素及其分子结构,介绍其理化性能,强调化学结构与药物性能的关系。在讲述感冒药阿司匹林时,可以介绍有机合成化学的魅力,引入药物合成化学的概念,突出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采用比较式教学法
比较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用到多门课程的教学中。实践证明,运用比较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例如通过实验比较得出缓冲溶液的概念:能够抵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稍加稀释时可保持其pH基本不变的溶液。这样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印象深刻,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教改重点讲述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点,采用多种教学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引导。将人体与生命、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具备科学的素养,打好化学专业基本功。
3 结束语
《基础化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医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对《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营养与健康》以及很多病情中病理、机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促进西部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昌彪,鲜永菊,刘玲。高校理工科非实践性课程灌输式教学模式剖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3:145-147.
高一化学第一章范文【第四篇】
学生进入高二后重新分班,很多学生都是陌生脸孔,基础参差不齐,再加上上学期统考化学较难,很多学生对化学失去信心,这给任课教师带来难度,也是对教师极大考验。
二、教材分析
本期主要完成第二册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内容学习,知识跨度大,理论多,且较难理解,因此教学任务较重。
《化学平衡》这章,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从内容上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第二部分是化学平衡,第三部分是对前两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本章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以及化学平衡是否发生移动等观点。训练学生科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离平衡》这章是在学生学习了有关化学平衡有关理论知识后,进一步应用和深化。本章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电离平衡,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基础。学生对该节知识理解与否直接影响到后几节教材的学习效果。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水的电离及有关应用,且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第三部分为酸碱中和滴定。本章教材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不公可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指导高三有关电解和物质检验等有关知识的学习。
《几种重要金属》这章中所涉及的金属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金属,本章教材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金属通性,第二部分着重介绍镁铝的性质,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第三部分是有关原电池,化学电源及金属腐蚀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教育学生注意金属的回收和资源的保护,从而可持续发展。从原电池这个部分,教育学生发展清洁能源为环保做出贡献。
《烃及其衍生物》这章主要是介绍了各类烃的代表物的分子结构,性质,制取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烃类的衍生物的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有机物的一些学习方法。
三、教学措施
1、尽快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多做学生工作,要经常找学生谈心。
3、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讨论启发探究实验探讨等方法,活跃学生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4、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基础要使优生有事做,差生不灰心。
5、多联系生活,如介绍一些实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汽车,高性能材料等提高学生的兴趣。
高一化学第一章【第五篇】
关键词:人教版化学;理科;结构体系
一、人教版教材结构体系分析
人教版必修化学教材采用“章-节”式的结构,《化学1》有4章,《化学2》有4章,为了更好地使全体高中生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必修《化学1、2》采取了学科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相融合的多元课程设计取向[2]。《化学1》以化学实验为切入点,运用分类方法,以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化学性质等为主线,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深化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对金属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属性变化进行概括和应用进行讨论。
《化学2》在初中元素周期表和《化学1》学习过的金属元素钠、铝、铁和非金属元素氯、硫、氮、硅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具体分析碱金属、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由周期表中的元素,寻找出物质的成因,从而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在初中和《化学1》中涉及物质变化的基础上,讨论化学与热能和电能的转换;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又从能源的角度切入有机化合物烷烃,并分析讨论,最后回归到社会,以“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结束。
《化学1》以实验为主线,《化学2》以物质的结构为主线,从不同方面体现融合,突出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并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突显出化学的应用价值。也体现出高一阶段化学课程的特点,同时为后续的多样化的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作铺垫。
二、翰林版教材结构体系及分析
表2 翰林版教材结构体系
台湾翰林版化学教科书是基于学科知识为中心和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的文本,基础化学(一)第一章以“物质的组成”为切入点,介绍化学学科最基本的概念和方法,带领学生了解物质的本质与变化,接着介绍“原子量和分子量”,用分类的方法介绍了纯净物、混合物和溶液。第二章以“物质的结构”为主线介绍了物质变化的本质与规律,并介绍元素周期表及结构。第三章和第四章则分别介绍化学反应及与能量的关系和常见化学反应的类型。基础化学(二)则以“物质的构造与特性”开始,介绍了化学键的概念,网状固体和金属固体,为第二章“有机化合物”及其分类和与生物体的关系的讲解作铺垫。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绍化学与能源,化学与化工的关系,突显化学的社会价值。基础化学(三)则以介绍“气体的通性”开始,引出气体定律和理想气体。接着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基本化学反应原理。总体而言,基础化学(一)、基础化学(二)包含了化学原理中难度较低的内容,而难度较高的计算则放在了基础化学(三)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