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河大合唱》鉴赏实用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浅谈《黄河大合唱》鉴赏实用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浅谈《黄河大合唱》鉴赏1

摘 要:黄河大合唱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通过对其的鉴赏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这首乐曲的意义。从《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艺术结构以及它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艺术结构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代表作。在高中阶段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我想大部分老师都只是学好了后再去进行教唱这首歌,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这首作品的意义。《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那时我国正处于八年抗战的开始时期,这首歌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广阔地展现了中日战争的壮丽风景,同时也向全世界发出了解放民族的号角,并且在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坚强崛起的意志。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极富励志,曲调振奋人心,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鼓舞士气,激励战士勇气和民族热情的作用。

下文是我对《黄河大合唱》的一个简单浅析,我认为《黄河大合唱》可以从它的创作背景、艺术结构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1939年1月,冼星海听到光未然的黄河吟后,有感而发的他在抱病期间创造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在之后的时间里共完成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就这样,《黄河大合唱》这首气势恢宏的乐曲便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气呵成,《黄河大合唱》首演于亚楠的陕北公学的大礼堂,并在表演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机很快唱响了全国大江南北,也成了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由其中不同的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地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体现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决心与精神,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英勇场面。在《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下,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曲目早已传遍大街小巷。它鼓舞着人们积极抗战,给人们树立了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体现着人们在苦难中的顽强斗争。

二、《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结构

《黄河大合唱》全曲由《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组成。在艺术形式上,黄河大合唱中的诗朗诵在整出表演中的地位和音乐同样重要。通过朗诵与音乐的结合贯穿让整个表演显得更加动人心魄。音乐的构思也没有采用一般的单主题贯穿于全曲的写法,而是采用由二色的音调语汇变化发展。用丰富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刻画。并在合唱方法上,用了更多的音乐体裁,多种多样的唱法让整篇乐章更显生动形象,也使《黄河大合唱》的结构更为严谨,《黄河大合唱》造成的成就与影响是这个表演在背后付出的努力,也是对侵略者的愤怒情感控诉的体现。

三、《黄河大合唱》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他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现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并启迪了人们一定要抗战到底的精神。《黄河大合唱》在被创作之后曾经一次又一次地表演造成轰动,这让整个世界都重新认识了中国,让整个世界都知道中国打响了保卫民族的战争,更让每个人都知道了保卫家园便是我们该做的事情。用音乐唤醒了民众,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斗志,并在抗战之时弘扬了我国不可战胜的抗战精神。在抗战时,它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凝聚着全国人民。它让每一个国家都重新审视了中国,知道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使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具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并在今后的各国交往中给中国重新打印了一张名片。

上文是我对《黄河大合唱》的一个简要分析,《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振奋人心的经典曲目,我相信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时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怎样表演这首曲目,而是花更多的心思去好好学习一下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等。我也相信在每一个学生的不懈努力后一定会让这首曲目更具灵魂,在表演时也一定会更加具有民族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张素枝。《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特点与技巧欣赏[J].宿州学院学报,2011.

[2]李凤清。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黄河大合唱》[J].神州旬刊,2013.

《黄河大合唱》作品赏析2

摘 要:《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的史诗巨作,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一代精神的诠释。细致描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出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从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它是时代的最强音,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它自面世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深远内涵被世人所称颂,它是中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中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赏析这部大合唱曲,对于我们新一代音乐专业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时代意义;艺术结构;作品赏析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是中华民族创作史上的一个经典,创作于1939年3月,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它以黄河为背景讴歌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反抗侵略、坚强不屈和必定胜利的英雄气概,并以别出心裁的表现手段和独具匠心的特色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劳动人民为赢得新生活的坚定信心。作品用交响大合唱的形式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壮美山河,悠久的历史,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斗争精神,痛斥了入侵者的残暴,描述了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人民群众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壮丽景象。为表现这部空前复杂而广阔的作品内容,作曲家冼星海在民族风格、作品形式以及表现手法上大胆地突破了传统的风格和形式,使其成为冼星海最辉煌的杰作。

一、简介作者及作品分析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冼星海(1905―1945)原籍广东番禺,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13岁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后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和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性群众歌曲。其中《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相对独立,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作品用朗诵作为主线连接起来,它的主题是:抗日救国。

二、《黄河大合唱》创作的历史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1939年3月在延安写成的。它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讴歌了抗战英雄们的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的雄伟气魄,歌颂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胜利。它不愧是抗战时代最伟大最具激励作用的的歌曲,它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歌曲的音节雄浑而绚丽变化,就像滔天巨浪一样给人以震撼,就像暴风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心,深刻地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在侵略者压迫时的惨烈场面以及站起来反抗时的壮烈精神。

三、《黄河大合唱》的时代意义

《黄河大合唱》讲述了在党和的领导下,抗日将士和民众苦中作乐的游击战争,赞美了英勇智慧的游击队战士,讴歌了我抗日军民百万雄师乘风破浪的雄姿,歌颂了中华民族的雄伟气魄,憧憬了新中国的破晓,并向全世界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吹响战斗的号角。这些情景经过作曲家音乐的再创造和渲染,变成一幅幅真实而流光溢彩的画面,整个乐章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黄河大合唱》堪称一部无比壮丽的史诗,它一路陪伴着中华民族经历过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战胜了帝国主义,鼓舞激励着我们为建设更加繁荣强大的祖国而奋斗。《黄河大合唱》乃是一部展现民族精神的气势恢弘的音乐巨作,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国家史诗,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争史和自强不息的民族英雄气节。它以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延唱至今。《黄河大合唱》以其鲜明独特的个性,气势恢宏的音乐规模,催人奋进的强烈号召力和凝重深刻的哲学气息征服了世界。

四、《黄河大合唱》的艺术成就

《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音乐形象为象征,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性格和民族精神,显示出中华民族伟大气魄和力量,及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黄河大合唱》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黄河大合唱》艺术成就是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的。它融独唱、重唱、对唱、齐唱、朗诵等为一体,多声部、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管弦乐队伴奏。中西合璧,和谐统一的音乐,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黄河大合唱》是民族音乐经典作品之一。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经郎朗等钢琴家的出色演奏,使其响遍全世界,成为中国音乐作品和中国音乐文化的光荣与骄傲。郎朗曾说过:《黄河》应成为世界性作品。海外华人曾说:“每次听到它,都会体验到一种作为中国人的崇高和自豪。”想必这首曲子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多么的触动人心,促使人奋发前进,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五、《黄河大合唱》赏析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这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音调悲愤缠绵,感情深沉强烈。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召唤着全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破晓而战斗。

参考文献:

[1]张永江。 赏析《黄河大合唱》[J].青年文学家,2011(05)

[2]郝建苍。《黄河大合唱》及艺术魅力评析[J].大舞台

[3]张素枝。《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特点与技巧欣赏[J].大众文艺

48 1968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