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说课稿【通用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最大的书说课稿【通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大的书说课稿【第一篇】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

二、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的1篇课文。本文通过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文中涉及到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借助图片让学生对岩石有个形象、直观的印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应避免上成科学课。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教学中,还应把握文中对话多的特点,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并初步感受对话出现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并教学课文1-8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习全文,练习朗读,在朗读感受对话的不同句式,激发探究自然的兴趣。

下面,我就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刨”“岩”,并联系语境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2、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初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词,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三、说教学程序及其中的教法、学法。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直接板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鼓励学生读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起到导向作用,激发学生阅读。

的欲望和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师巡视,让。

学生充分地自由读。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

2、出示生字,检查自学。

(1)逐个出示“地质勘探队员岩石一册 厚厚的 脚印 波痕刨根问底煤炭宝藏”检查读,并随机进行指导:

地质勘探队员:你知道地质勘探队员是干什么的吗?

宝藏:宝藏的“藏”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cang,什么时候读cang。

给“宝”找朋友。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随机正音。

4、读了课文,你解决刚才的疑问了吗?

5、在学生反馈“‘书’为什么加引号?”中指导板书:岩石,并指导练写“岩”。

(三)研读课文,再次释疑。

1、为什么说岩石就是“书”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来。

2、交流反馈:

(1)预设一: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出示句子,结合课文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岩石一层一层地就像是厚厚的书。

(2)预设二:有字。“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

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a、书上有哪些字?

合作读来练习朗读。

(3)预设三:有图。出示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出示化石图片,辅助学生理解地质勘探队员说的话。

课件出示"我知道"之一)学生读一读。看始祖鸟的化石。

指导朗读。着重读好感叹句的语气(可引导学生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后为什么加叹号?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小鱼会是什么心情?)。

小结:这神秘的化石犹如一份份珍贵的资料,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变化沧桑。

(四)回归整体,练习朗读。

1、出示1-8自然段,师生分角色朗读,指导独好川川的问话。在多次分角色朗读中感受川川的爱提问题。

2、读到这,你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刨根问底,指导书写“刨”。

(五)设疑结课,延伸兴趣。

1、川川又提了哪些问题呢?地质勘探队员又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板书:

岩石。

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以上只是我的教学预设。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使“教案”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案”。

最大的书说课稿【第二篇】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编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说教法。

学习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

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流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在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

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第二次,请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对文中一些地质学专用术语进行归类的正音,如:地质勘探队员、岩石、煤炭、矿物、宝藏,将初读反馈和字音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于更好地了解学情,并且立足具体的学情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初读以后,我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认写生字。

在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个记号,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边认读边交流识字方法,可以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识字,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识记。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随着孩子们大声的朗读,一个个生字完整的出现,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自主的寻找出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至于写字,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写字要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写字任务,教师只作点拨、指导。出示难写的字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正确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四、作业布臵。

本节可得重点就是识字教学,因此我设计了如下作业: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抄写本课“我会写”的生字。

最大的书说课稿【第三篇】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的1篇课文。本文通过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文中涉及到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借助图片让学生对岩石有个形象、直观的印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应避免上成科学课。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教学中,还应把握文中对话多的特点,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并初步感受对话出现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并教学课文1-8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习全文,练习朗读,在朗读感受对话的不同句式,激发探究自然的兴趣。

下面,我就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刨”“岩”,并联系语境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2、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初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词,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直接板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鼓励学生读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起到导向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师巡视,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2、出示生字,检查自学。

(1)逐个出示“地质勘探队员岩石一册厚厚的脚印波痕刨根问底煤炭宝藏”检查读,并随机进行指导:

地质勘探队员:你知道地质勘探队员是干什么的吗?

宝藏:宝藏的“藏”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cang,什么时候读cang。

给“宝”找朋友。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随机正音。

在这一环节,我以“扎实、朴实”为目标,重视字词教学,努力在字词上抓落实,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读了课文,你解决刚才的疑问了吗?

5、在学生反馈“‘书’为什么加引号?”中指导板书:岩石,并指导练写“岩”。

(三)研读课文,再次释疑。

1、为什么说岩石就是“书”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来。

2、交流反馈:

(1)预设一: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出示句子,结合课文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岩石一层一层地就像是厚厚的书。

(2)预设二:有字。“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

a、书上有哪些字?

b、对于这句学生理解有困难,我并结合课前分享的“最大的书说课稿【通用10篇】”,让学生欣赏,结合教师引读、合作读来练习朗读。

(3)预设三:有图。出示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出示化石图片,辅助学生理解地质勘探队员说的话。

课件出示"我知道"之一)学生读一读。看始祖鸟的化石。

指导朗读。着重读好感叹句的语气(可引导学生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后为什么加叹号?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小鱼会是什么心情?)。

小结:这神秘的化石犹如一份份珍贵的资料,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变化沧桑。

语文课要给学生留下什么?首先是语言。如何留下呢?杨再隋先生说的好:要充分的、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所以以上环节,我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结合图片,读通、读懂、读顺、读好,留下语言。

(四)回归整体,练习朗读。

1、出示1-8自然段,师生分角色朗读,指导独好川川的问话。在多次分角色朗读中感受川川的爱提问题。

2、读到这,你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刨根问底,指导书写“刨”。

(五)设疑结课,延伸兴趣。

最大的书说课稿【第四篇】

今天看了衢州姜雅丽老师执教的《最大的“书”》第二课时录像。《最大的“书”》是人教版第四册的1篇精读课文。它用对话的形式,写出了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课文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最大的“书”》课文很有意思,姜老师更是把这个“有意思”带入了课堂,带进了学生的心田。她用亲切的语言,优美的体态,引领着学生进入了自然科学的世界。尤其是以下几方面,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1、低段的语文教学,其主要目标是字词句的练习。本节课的教学,牢牢抓住了低段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紧扣字、词、句,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

例如:上课伊始,姜老师先对旧知进行复习:用“山下有石”、“家里一块玉”等形象生动的字谜,既帮学生巩固了生字,又教给了学生掌握生字的方法;用“听意思写词语”的方法,既让学生理解了“刨根问底”这个词语的意思,又把这种刨根问底的探知精神埋进了学生的心里,为本课教学的另一个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朗读的指导是二年级教学中的又一个重点,怎么读好需要老师一步一步进行指导。而“多读多练、以读代讲”是本课教学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对于问句朗读的指导。

本课中对于问句的朗读,教师做得非常到位,也可以说是本课的亮点之一。从一开始在课前谈话中的用动作表示问号,到后来找出问的句子,再到“老师读两遍,你听一听,哪遍更有问的味道?”“你听听,哪个字、哪个词读好就可以有问的味道?”再到后面教师和学生的表情对读,可谓层层深入。在这样手把手的指导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提高。

语文教学的本体应该聚焦“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不是“说什么、写什么”。本课的教学,姜老师就紧紧围绕着“怎么写”这三个字做足了文章。

品读“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他们都是字呀!”这段话的时候,姜老师采用了一个句式训练:

岩石上的字指的是、和。学生交流之后,又变换句式:、和都是岩石上的字。之后的朗读,也采用了变化句式的方式进行训练,把一段话改写成类似于诗歌的'形式,并告诉学生,同样一个句子,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姜老师主要围绕着“为什么说岩石是书”和“为什么是最大的书”两大版块进行教学,辅以课前检查、说话练习、课外拓展等内容,其间穿插谜语、朗读、句式练习等丰富的形式,使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教学设计的节奏非常紧凑精到。

简洁的“形状、文字、图画、知识、作用”几个字,写出了岩石之所以也是“书”的主要原因。而最后画书的一本书的形状,姜老师画得非常漂亮,又形象又生动。

不过,关于本课的教学,我也有几点小小的疑问。

最大的书说课稿【第五篇】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特点。

刘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

刘老师除了侧重朗读外,还重视双基训练,有完形填空题、修改句式等练习。特别是填空小练习,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另外,课文中有许多词语比较难理解像“雨痕”“波痕”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更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

最大的书说课稿【第六篇】

《最大的“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学生在见识了《古诗两首》美丽的自然景观和《雷雨》变幻的自然现象之后,《最大的“书”》又带着他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因此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最大的“书”》是1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而且学生对自然科学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基于以上的学习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知识。教学难点是结合人物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索身边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板书课题。

你喜欢看什么书?为什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读一本最大的书。

(二)读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思考:书为什么加引号?

(二)交流: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学习岩石,会写“岩”。

(三)学习字词:藏着铁矿宝藏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

识字学词是低段语文的重点,将这四个词串起学习,即落实了音的难点,又无痕地理解了词义,同时串起了下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课文,读好川川的问题。

1、2两句,指导学生读准“啊”的变音。第。

3、

4、5三个最基本的问句能读准就好,第6句最长,最难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把朗读落实到位。

四、读好对话,感受“书”的神奇。

分别出示三组对话,通过对话的朗读,让学生明白岩石的形状很像一本书,体会叔叔用反问的语气更加肯定岩石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并以“册”为生发点,让学生有趣地学语文。

在第二组对话中找到“足迹、脚印”这一组近义词,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

第三组对话中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再结合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

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五.小结。

(1)为什么说岩石是书呢?因为岩石形状像书,有文字,有图画,完成板书。(2)男女分角色读对话。

这一环节,教师进行总结后,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回归整体,更深入地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欲望。

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像《最大的书》这样1篇既没有生动情节,又没有什么美丽词汇,带着点科普知识的文章,我们又该怎么样去把握?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之中更应体现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让这类课文的教学更具“语文味”。

1、识字教学贯穿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初读识字:识岩石,读准音,了解岩石是“书”,带出词串教学:“宝藏”、“藏着铁矿”、“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研读理解:向学生介绍书的由来和“册”字的演变史,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字的来源,对文字有一种新鲜感、文化感,增强识字乐趣。“脚印”“足迹”“雨痕”“波痕”四词的教学采用先正音,再让学生发现“脚印”和“足迹”是对同义词,对于“痕”进行了“泪痕”“刀痕”的拓展。实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依托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2、在教学中,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贯穿全文的特点,在通读对话中了解岩石是“书”,“书”上有字有画等内容,通过学习反问句、调换句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8自然段对话,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岩石。

形状文字图画。

最大的书说课稿【第七篇】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编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流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 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在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

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三)认写生字。

在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个记号,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边认读边交流识字方法,可以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识字,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识记。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随着孩子们大声的朗读,一个个生字完整的出现,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自主的寻找出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至于写字,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写字要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写字任务,教师只作点拨、指导。出示难写的字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正确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四、作业布置。

本节可得重点就是识字教学,因此我设计了如下作业: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抄写本课“我会写”的生字。

最大的书说课稿【第八篇】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朗读感悟,学写生字。这里我单说第一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习。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习,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所以先让学生同桌学习生字,为了帮助他们对生字词语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设计了摘水果,兔小弟的识字游戏和比一比谁的花朵最漂亮的扩词游戏巩固生字和拓展新词。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分角色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第九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最大公因数》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几方面展开说课。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材作了以下要求:1、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发扬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课前我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到: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93的学生能熟练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87的学生能正确表述“因数的含义、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2、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有97的学生喜欢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

根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难点为: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关键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我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针对教学难点,我主要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在学法上我采取让学生用动手操作、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主要讲究重操、重学、重习、重实。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于是,我决定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从“四导”入手:导新、导学、导练、导总结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新。

3月11日,日本发生了的大地震。我国政府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第一时间给日本捐送了救灾物资。我家孩子也在家折了一些千纸鹤想寄给日本的小朋友,她折了红色千纸鹤10个,黄色千纸鹤15个,要想让它们分别装入信封,每种颜色的一样多并且没有剩余,每个信封可以装几个?最多装几个?同学们想不想帮他回答这个问题呢?学完本节课“最大公因数”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一现实情景的对话设计,积极引导着学生进入今天的数学探究之中。这一环节着眼一个“疑”。

(二)动手操作,导学探究。

1、操作实验、感知概念。

出示例题: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长16分米,宽12分米储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请同学们想一想,按这个要求,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呢?...看来,一下子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困难,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来完成。”这一过渡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的探究之中。

操作中感知形成的表象,为抽象数学概念提供了直观支柱。

2、联系旧知、建立概念。

请同学们结合因数的知识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1、2、4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也可能会说,1、2、4是16和12的共同的因数;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等。

从学生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要使正方形的地砖是整块的,它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接着把16和12的因数,通过罗列的方法写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不难发现,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引导学生说出:16和12的公因数是:1、2、4。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地砖的边长可以是1dm、2dm、4dm,最大是4dm。接着让学生总结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板书)最后用集合圈形式的展示,让学生懂得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晰,更形象地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学生凭借对因数概念的理解,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了抽象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数学概念,也获得了数学方法。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现在让我们解决怎么装千纸鹤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同学们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了问题。(因为10和15的公因数是1、5,最大公因数是5,所以每袋可以装1个或5个,最多可以装5个。)这一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设计意图:“活动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本环节我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这一环节主要着眼于“探”、“动”。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有梯度练习的设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为此,我把练习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练习:准备一些数字卡片,1、2、3、4、6、9、12、18,按老师的口令站队,是12的因数的站在左边,是18的因数的站在右边,这样就有一些同学不知道该站在哪边,老师再明确: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的,请站在中间。通过游戏巩固了学习知识,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公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2、开放提高: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在两个学生用列举法板书之后,让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出:列举出27的因数,再看哪些是18的因数,从而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也可能会想出:列举出较小数18的因数,再看哪些是27的因数,从而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针对学生的回答,我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你真了不起,发现了快捷、有效的好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突破了教学难点。

3、拓展应用:育才小学六(2)班有男生24名,女生30名,参加了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如果男女生分别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一样多,每组可以有几人,最多有几人?当学生找出可以施行的方案后,老师又追问:“如果是你,你认为每组几人比较合适?”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三个层次的练习做到了有趣、有益、有层、有度。这一环节主要着眼于“悟”。

(四)引导总结,完善建构。

最后让学生说出这节课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

好的板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网络图,因此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突出以下几点:(1)条理清楚,层次明确。(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自主的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放飞了孩子的心灵!

最大的书说课稿【第十篇】

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所要说课的:

一、课题名称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3篇课文,题目是《最大的书》。神奇的大自然就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本文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教学本课时,我可以让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领悟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二、课程标准相关陈述:

另外,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通过对本文深入细致的解读和深度挖掘,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过渡:结合本文,课程标准的相关陈述是)。

2、借助读物中的对话,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4、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根据以上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或多媒体,认识10个生字、会写刨、岩,并联系语境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

2、通过自己读,轮读,集体合作读,在理解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基于以上的学习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知识。教学难点是结合人物对话,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索身边科学的精神。

(检测这些目标的评价设计是)。

四、评价设计。

1、通过提问、课件中生字的测试,完成目标一。

2、通过多种形式读、理解感悟课文,完成目标二。

3、通过阅读、体会、讨论交流、感悟,完成目标三。

4、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尝试读,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完成目标四。(本课的学习活动方案是)。

五、学习活动方案。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写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一、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1、最大的“书”是什么?2、最大的“书”里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3、最大的“书”是怎么来的?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记得有位教学专家说:阅读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第二次,请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对文中一些地质学专用术语进行归类的正音,如:地质勘探队员、岩石、煤炭、矿物、宝藏,将初读反馈和字音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于更好地了解学情,并且立足具体的开展教学。

三、研读,感悟一个过程。这里我将分三步,引领学生走进这本大书,探寻这本大书的神奇和奥秘。

(一)比较表达,探究“书”是什么。

抓住文中勘探员叔叔的一句话:“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我请学生将文中的语言和“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肯定能够感悟到文中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具有更强烈的感情和语气,从而对反问句有了一个更深切的体悟。

(二)转换句式,探究“书”的内容。

(三)体悟词语,探究“书”的成因。

指导读:达成目标三。

四、拓展,体悟一种情感。

文中的川川问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是一次次不断地深入。因此,“刨根问底”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找川川向叔叔提出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读出问的语气,川川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体会这些疑问是层层深入的,不断地直达事物本质的。文中最后川川的一句话:“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文中的小伙伴也有这样的提示:“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让学生在猜想中体会川川对这本大“书”的浓厚兴趣,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也在不经意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达成目标四。

最后,我还结合文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我还请学生在课后继续去关注,去搜集一些关于地质方面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一些适当的展示,以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动力。

五、说板书设计:      。

字 雨痕  波痕 矿石。

(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

48 1681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