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及翻译【最新7篇】
古人智慧蕴含于文言文中,情感深邃,意境悠远,传递着人生哲理与道德教诲,难道不值得细细品味吗?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及翻译”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高一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整理总结 篇1
1.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如果、假如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代词,你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 及、比得上 ⑤若何:怎么办,怎么样 ⑥若„„何:“对„„怎么办”“对„„怎么样”
2.说: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②《师说》《捕蛇者说》 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 ④范增说项羽曰 劝说、劝服 ⑤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言论、说法
3.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拒绝 ②停数日,辞去 告辞、告别 ③不辞劳苦 推托 ④大礼不辞小让 讲究、计较 ⑤《归去来兮辞》 一种文体 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辞谢,婉言道歉。
4.鄙: ①言语粗鄙 粗俗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境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④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 5.微: ①人微言轻 轻微的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 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⑤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 不暴露、深奥 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喻指细小的东西
6.之: ①辍耕之垄上 到 ②子犯请击之 代词,他们,指代秦军 ③是寡人之过也 连接定语与中心语的结构助词,的。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知: 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懂得 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 管理 ④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知识,智慧
8.复: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复 ②其有敢不尽力乎?请复战 再 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再 ④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通“覆”遮盖 ⑤不敢出一言以复 回复 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恢复
9.既: ①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②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已经 ③将军既帝室之胄 既然
10.劝: ①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鼓励 ②劝君更进一杯酒 劝说、劝服 遂 ①自杀未遂 成功 ②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于是 ③遂使之行成于吴 于是 11.当: 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介词,在„„时候 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占据、把守 ④当将率三军,北定中原 应当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将要或介词“正当” ⑥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抵挡 抵抗 ⑦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对酒当歌 对着,面对 ⑧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一定、肯定 ⑨犯法当死 判处,判罪
12.朝: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见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早上
13.孰: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 仔细地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疑问代词
14.诚: ①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真心、诚意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的确,确实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假使、假如
15.善: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与恶相对,善良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优点、长处 ③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④王曰:“善”工 好的、答应 ⑤素善留侯张良 友好、亲善 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做好、处理好 ⑦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须臾 喜欢、羡慕
16.间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时候、期间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偶尔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⑤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空隙 ⑥从郦山,道芷阳间行 小路、从小路
17.质: ①文质彬彬 质地,底子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做人质 抵押 ③质疑问难 质问
18.及: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到达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趁着 ③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以及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 比得上 ⑤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等到
19.甚: ①不若长安君之甚厉害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严重 ③目似瞑,意暇甚相当 很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深,仔细
20.少: ①少时,一狼径去 一会儿 ②太后之色少解 稍微 ③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年轻 ④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瞧不起,轻视
21.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 奇异的、奇特的 ②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更加 ③渔人甚异之 认为奇怪 ④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别的、另外的
22.为: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当做,作为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替,给 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做,准备
23.如: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假如 ②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③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④坐须臾,沛会起如厕 到 、往 ⑤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比得上 ⑥其如土石何? 如„„何,把„„怎么样
24.方: ①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形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纵横各一里 ③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礼义 ④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正,才
25.与: ①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给予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赞成 ③遂与外人隔绝 和 ④唯求则非邦也与 语气词“欤”
26.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若干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多次、屡次 ④数罟不入洿池 密 ⑤则胜负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命运
高一文言文答题技巧和方法 篇2
第一部分:读懂文言文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么去读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
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第二部分:如何答题
一、文言实词释义题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
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附录:考纲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二、内容归纳题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三、文言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备查知识
备查知识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④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备查知识3: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高一文言文实词归纳整理总结 篇3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 贰: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夫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荆轲刺秦王》
5、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眼泪。今:鼻涕)
6、币:持千金之资币 (古:礼物。今:货币)
6、穷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阻塞不通,此为“处境困难”。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7、偏袒: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郎中:诸郎中执兵。 (古:宫廷的侍卫。今:称中医医生)
9、提: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投击。今:拿着)
10、股:断其左股。 (古:大腿。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11、购:今闻将军之首。 (古义:用重金收买。今义:购买,对象是商品)
12、穷:图穷而匕首见。 (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古用“贫”来表示)
13、假借: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借用别人的)
14、提: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古义: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无“投”之义)
《鸿门宴》
15、婚姻: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16、所以: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今:因果关系连词,表结果)
17、非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变故。今义:程度副词)
18、河: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北:黄河以北。)
19、河南:臣战河南 。 (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
20、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古义:鱼和肉,指被欺凌。今义:略)
21、再:再拜献大王足下 ( 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22、山东: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肴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23、细说: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指详细地说)
必修二
《离骚》
24、衣、裳: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古义:上衣为“衣”,下衣为“裳”。今义:指衣服。)
25、浩荡: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指荒唐。今义:指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
26、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指不得志。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7、流亡: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指随水流而消逝。今义:指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或祖国。)
28、固然:自前世而固然。 (古义:指本来就是这样。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表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孔雀东南飞》
29、自由: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自由自在 。)
30、要:虽与府吏要。 (古义:约。今义:需要。)
31、可怜: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 同情人家。 )
32、适:适得府君书。 (古义:刚才。 今义:适合。 )
33、却:却与小姑别。 (古义:回头。今义:转折连词。)
34、千万:千万不复全。 (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35、扶将:好自相扶将。 (古义:扶持 今义:/)
36、何意:何意出此言。 (古义:料想。 今义:心意。)
37、劳劳:举手长劳劳。 (古义:怅惘若失。今义:辛劳、忙碌)
38、奄奄:奄奄黄昏后。 ( 古义: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绝。)
39、逢迎: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奉承、拍马。 )
40、交通:叶叶相交通。 (古义:连接。 今义: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
4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古义:从座位上起来。今义:离开床)(床:古指一种坐具)
4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古义:多多劝告。今义:谢谢。 )
43、白:便可白公姥。 (古义:告诉 。今义:一种颜色。)
44、谴:为仲卿母所谴。 (古义:遣返,休,指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 。今义:派遣)
45、否泰:否泰如天地。 (古义:坏运气和好运气 。今义:否定;平安,安定。)
46、渠:渠会永无缘。 (古义:他 。今义:人工开凿的河道。)
《兰亭集序》
47、次: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48、向:向之所欣(古:过去,从前;今: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
《赤 壁 赋》
49、斗牛: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50、白露:白露横江。 (古:白茫茫的水汽。 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
51、茫然:凌万顷之茫然。 (古:旷远的样子。 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
《游褒禅山记》
52、十一: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
53、非常: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不一般; 今义:很,十分。)
54、至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古义:到; 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55、于是:于是余有叹焉。( 古:“于”,介词“由”;“是”,代词,代这种情况。 今:合用为连词。)
56、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必修三《琵琶行(并序)》
57、左: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古义:贬官,降职 。今义:方向,和右相对)
58、明年: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相对的)第二年,这元和十一年。今:今年后第二年)
59、因为:因为长句。(古义:因此创作。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长句:古指七言诗。)
60、颜色: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神态、脸色、姿容。今义:色彩。)
61、老大: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龄大。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62、向前:凄凄不是向前声。 (古义:从前,刚才。今义:往前。)
63、当心:曲终收拨当心画。(古义:在……中心。今义:小心,留神;胸部的正中,泛指正中间。)
64、突出: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冲出来。今义: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65、整顿: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整理。今义:对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
66、去来: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去了以后 。 今义:去和来。)
《寡人之于国也》
67、凶: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 。今义: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68、河内:移其粟于河内。 (古义:黄河以内 。今义:河道内。)
69、加: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副词,更 。今义:动词,增加。)
70、走: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跑,逃跑;今义:行 。)
71、养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72、然而:然而不王者。 (古义:“然”这样,“而”却,但是。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73、填:填然鼓之。 (古义:拟声词,模拟鼓声 。今义:动词,增加。)
《劝学》
74、金: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 今义:指黄金。)
75、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验,检查;今:探亲;)
76、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的学问 。今义:指知识、学识的渊博。)
77、假: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与“真”相对。)
78、爪牙:蚓无爪牙之利 (古:爪子和牙齿,或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 。今:指坏人的党羽、帮凶。)
79、以为: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80、疾:声非加疾也。 (古义:快 。今义:病。)
81、跪: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腿 。今义:指跪下。)
82、用心:用心一也 。 (古义:因为心思。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安置,安身;今义:某人某事物上。)
84、江河: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先秦时专指“长江”“黄河” 。今义:泛指江河。)
《过秦论》
8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86、赢:赢粮而景从。 (古义:担负,背负。 今义:胜或获得。)
87、以为: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把……作为 。 今义:认为。)
88、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古义:吝惜 。 今义:喜欢,爱护。)
89、以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用来招致 。今义: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后果。)
90、于是:于是六国之士, (古义:在这时。 今:表承接,用在后面分句前。)
《师说》
91、学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92、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93、不必: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94、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95、从: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而且 今: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96、众人:今之众人 。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97、小学: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
98、拜:拜为上卿 (古义:授予官职。今义:表示致意的礼节,行礼祝贺。)
99、寿: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古义:向人敬酒或献礼。 今义:寿命,岁数等。)
100、亲戚: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近亲及姻亲,内亲外戚。今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成员。)
101、指示:请指示王(古:指给……看。今: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102、前进:于是相如前进缶(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走。)
103、宣言: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扬言,到处说。今义:国家宣传的事。)
104、布衣:布衣之交。(古义:平民。今义:布衣服。)
105、左右:左右欲刃相如。(古义:左右的侍从。今义:方位名词。)
106、鄙贱: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 (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卑微。)
107、约束: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古义:名词,约定、契约。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108、不肖:臣等不肖,请辞去。 (古义:不才。 今义:品行不好。)
109、宾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古义:门客。 今义:客人。)
《苏武传》
110、当: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111、成就: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112、丈人: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113、因此: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114、女弟: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115、春秋: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16、实在: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117、操持:卧起操持。 (古义:同义复词,拿着。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筹办。)
118、货物:以货物与常。 (古义:财物,礼品。 今义:出售的物品。)
119、实在: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120、从容:常从容淡静。 (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121、因此:欲因此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因果关系连词,结果。)
122、女弟: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和妹妹。)
《张衡传》
123、俗人:不好交接俗人。 (古义:追求功名和富贵的人。 今义:庸俗的人。)
124、周密:覆盖周密无际。 (古义:四周严密。 今义:周到细致。)
125、激扬:振声激扬。 (古义:清脆响亮。今义:激浊扬清;激动昂扬;激励使振作起来。)
126、因此:伺者因此觉知。 (古义:凭借这个。今义:因果关系连词,结果。)
127、下车:衡下车。 (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走下车。)
128、学者: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古义:有学问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129、征夫: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130、人事:尝从人事, (古:做官。 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事理人情。)
131、幼稚: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 今义:年纪小或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
132、情话: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之间表示爱情的话。)
133、追:知来者之可追。 (古义:挽救,补救。今义:追赶,追求。)
《滕王阁序》
134、宰: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古义:县令 今义:动词,宰杀)
135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古义:在 今义:维护,维持)
136悲:谁悲失路之人 (古义:同情 今义:悲伤)
137、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贫穷,少钱)
138、赊: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古义:远 今义:赊欠等)
139、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古义:这 今义:常作判断词)
140、再: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141、逢迎:千里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145、上路:俨骖騑于上路。 (古义:高高的路。今义:动身。)
146、介:一介书生 (古:个。 今:介绍,介于)
147、学士:孟学士之词宗 (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常用来指学位)
148、数:识盈虚之有数 (古:定数 今:数量)
149、彩:彩彻区明 (古:日光今:彩色)
150、秋:序属三秋 (古:秋季的第三个月。今:三个秋季)
151、猖狂:阮籍猖狂 (古:狂放,不拘礼法;今:肆无忌惮)
152、见机:君子见机 (古:看见细微的征兆。今:看机会看形势)
《逍遥游》
153、果然: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154、众人: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155、虽然: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156、发: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157、年: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
158、海运: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动。今义:海洋运输。)
159、虽然: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连词,用于上句开头,承认甲为事实,但乙并不因甲事而成立 。)
160、生物: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古:天空飘浮的生物或云气、尘埃等。今:动、植物、微生物等。)
161.虫:之二虫又何知 (古:泛指动物。 今:虫子。)
162.野马:野马也,尘埃也 (古:流动的雾气。今:野生之马。)
163.春秋:蟪蛄不知春秋 (古:四季。今:春季和秋季,岁月;人的年岁)
164.决:我决起而飞 (古:快速的样子 今:决定)
165.抢:抢榆枋而止 (古:触,碰 今:夺,硬拿;赶快、赶紧、争先)
166.适:适莽苍者 (古:往 今:刚好)
167.羊角:抟扶羊角而上九万里 (古:旋风 今:羊的角)
168.比:行比一乡 (古:合 今:比较)
《陈情表》
169、不行: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 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170、成立: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成人自立。今:(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171、上报: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报答 今: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172、秀才: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
173、告诉: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古:申诉,诉说 今: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174、辛苦: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义:辛酸苦楚,苦衷。今义:身心劳苦)
175、奔驰: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赶快往前 今义:很快地跑)
176、郎中:拜臣郎中 (古义:尚书部的属官 今义:中医医生)
177、星火:急于星火。 (古:流星的光,比喻急迫。今:指微小的光。)
178、告诉: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今义:受害人向法院告发。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179、寻:寻蒙国恩。 (古义:不久。 今义:寻找。)
180、除:除宦洗马。 (古义:授予官职。 今义:去掉,不计算在内。
181、婴:刘夙婴疾病。 (古义:绕。 今义:婴儿。)
182.息:晚有儿息 (古:子 今:气息;停止)
183.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拳拳。今:少;不重要)
184.浅:人命危浅 (古:不长。今:和深相对)
185.薄:日薄西山 (古:迫近 今:轻微,少)
186.废: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停止 今:没有用的)
高一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4
行而供翼,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①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辨,止之也;倚魁②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板,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有删改)
(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都是当时名家学派的辩题。②倚魁:怪诞骇俗之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身不可以相及也 及:到达
B.意亦有所止之与 意:意思
C.然而君子不辩 辩:辩论,辩驳
D.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 县:通“悬”,悬殊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C.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D.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良马”“劣马”为喻,以“一日而千里”与“十驾则亦及之”作对比,意在揭示行为要有目的、有止境,并要有作为,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
B.荀子认为,没有目的地,去走没有终点的路,只能骨折筋断,终身不可相及;如果有目的,那么千里虽远,也只是早晚的问题,必定能走到目的地。
C.荀子认为“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的辩说并不明了,所以君子不去争论,就停止下来了;倚魁之行,因为不难做,所以君子就停下不去做。
D.荀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整日游手好闲的人的成就不会远超常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2)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①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②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冯夷:水神名。 ②畴昔:往昔,从前。
5.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新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从:跟随
B.顾安所得酒乎 安:哪里
C.予乃摄衣而上 摄:披,穿
D.听其所止而休焉 听:听任,任凭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人重游赤壁的经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禅趣幽远。首段以洗练的笔墨描写了秋夜月景,点明游赤壁的缘起。
B.本文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C.最后一段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在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消极悲现、欲摆脱现实而不能的苦闷。
D.《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时间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游记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有诗情画意。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9.对加点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属:劝人饮酒
B.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
C.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D.泣孤舟之嫠妇 泣:哭泣
10.下列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 当其欣于所遇
B.舞幽壑之潜蛟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藉于舟中
D.其声呜呜然 其孰能讥之乎
11.翻译下面句子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忠嗣初名训,以父死王事,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忠別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功名耳。”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初矣。初,忠刷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住日矣。其载四月,固让朔方、河东节度,许之。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李林前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当代称为名将。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故蕃马益少,而汉军益壮。及至河、陇,又奏请徙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以实之,其军又壮。迄于天宝末,战马蕃息。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土卒/虽一弓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B.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C.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D.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13.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也称官禁。
B.节度使,中国唐代承北周及隋旧制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因此称节度使。
C.河东,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所以将山西省西南部称为河东。
D.卒,古代不同身份人的死亡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日卒。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忠嗣深受皇恩,雄毅寡言。皇上因为王忠嗣父亲的缘故,曾收养他并赐他姓名。
B.王忠嗣具有武略,深懂兵法。玄宗和他谈论兵法,他能自由应对,玄宗大感意外,认为他是一个将才。
C.王忠嗣治军有方,屡立战功。他把率军维护边疆稳定作为最重要的事情,他在军中一直享有很高的成望。
D.王忠嗣做事有远见,能未雨绸缪。他在石堡城的事上做出准确的预判,在购买战马的事上取得预期效果。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数。
(2)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輒买之。
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恶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
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于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亦难乎?
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荆廷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注]于其师。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已。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已。
(注)秋驾:飞车之术。
(节选自《吕氏春秋·博志》)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B.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C.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D.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名,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这里指功业和名声。
B.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布衣。
C.文艺,文学和艺术,有时指文学或表演艺术,这里是官名。
D.土,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去其害之者”,即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使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B.文中关于“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很可贵的。
C.本文选取了孔丘、墨翟、宁越、养由基、尹儒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D.《荀子·解蔽》说:“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与荀子的这一思想是相似的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
(2)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官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B.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郭: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
C.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1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选文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不到五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方其破荆州(当)) 苏子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B.酾酒临江(滤酒,这里指斟酒 ) 举匏尊以相属(劝酒)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知不可乎骤得(骤然,突然)
D.山川相缪(同“缭”,连结,盘绕 ) 下江陵(向下)
2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26.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而今安在哉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①⑥/②⑤/③/④/⑦ B.①/②③/⑤⑥/④⑦
C.①⑥/②③/⑤/④⑦ D.①⑥/②⑤/③④/⑦
2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⑤舞幽壑之潜蛟 ⑥扣舷而歌之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⑤和⑥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⑤和⑥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⑤和⑥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⑤和⑥相同
28.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 望美人兮天一方
B.杯盘狼籍 如怨如慕
C.凌万顷之茫然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驾一叶之扁舟 白露横江
29.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客人从跟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感慨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
D.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30.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 ,一字和仲,号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他与其父 、其弟 ,并称“三苏”。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他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31.翻译:
(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为下列各句划线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3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3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A.晒 B.又猛又急的 C.暴躁
35.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36.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苏轼字子赡,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普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注)”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薄。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第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衡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语。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帖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37.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人三等
B.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人三等
C.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人三等
D.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人三等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通过殿试者为进士。
B.“丁忧”是居丧,古代时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两年,任官者须离职,服满后起复。
C.古代表示官职授予、升降有很多专门的术语,如文中 的“调”指调任,“除”指授予官职。
D.”翰林”在文章中指翰林院,始于唐代,为待诏之所。宋设翰林学土院,职掌在内朝起草诏旨;在外在内侍省下设翰林院。
3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听历史故事,能概括其要点。
B.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1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欧阳修想把他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发现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前役人破产,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规定,减少了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英宗慧眼将其识中,欲召其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苏轼最终得到直史馆的职位。
4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4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4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劝告。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参考答案
1.B2.A3.C
4.(1)这样看来那些读书人这样做,只是想独自修养自己的身心,而不愿因此得罪世俗之人。
(2)所以只要一步一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鳖也能走千里;不停地积累土堆,山丘终能够堆积成。
5.C6.C7.C
8.(1)返回登上小船,纵船到江心,任凭小船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歇息。(2)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
9.D10.B
11.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理以致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12.C13.D14.C
15.(1)(王忠嗣)曾经说皇甫惟明的义弟王昱的短处,于是被他们诬陷,被贬为东阳府左果毅。
(2)每次到互市的时候,(王忠嗣)就抬高马的价格来引诱诸蕃,诸蕃听说这个消息,争着来卖马,他们只要来了,王忠嗣就买下。
16.A17.C18.C
19.(1)箭的速度很快,可是飞不过二里远,因为它停止了;步行速度很慢,却可以走到几百里之外,因为脚步不停。
(2)我从前并不是吝惜技艺舍不得教你,是怕你还不可教授。今天我将教给你飞车驾驶的技艺。
20.C21.D22.B
23.(1)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
(2)大风扬起积雪打击脸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
(3)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致敬的样子。
24.D25.D26.A27.B28.B29.D
30. 子瞻 东坡居士 苏洵 苏辙
31.(1)山环水绕,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2)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
32.C33.A34.B35.C36.D37.C38.B39.A
40.(1)等到苏轼二十岁(或“等到加冠”,或“等到行冠礼”)时,他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读贾谊、陆贽的文章。
(2)只是苏轼被小人忌恨排挤,不能够安心处于朝延之中。
41.B42.B43.C
44.(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以上是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及翻译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高一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篇5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句中“是”不表判断,作指示代词用,意为“这”;而“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要加“是”)(《烛之武退秦师》)
2、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3、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烛之武退秦师》)
4、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
5、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9、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10、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11、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二、被动句
1、皆为戮没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
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荆轲刺秦王》)
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
4、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被动)(《鸿门宴》)
5、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6、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三、省略句
1、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宾语“之”)(《烛之武退秦师》)
2、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烛之武退秦师》)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介词“于”)(《烛之武退秦师》)
5、夜缒而出,见秦伯(省略主语“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
6、秦王购之金千斤(《阿荆轲刺秦王》)
7、取之百金(《荆轲刺秦王》)
8、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四、宾语前置句
1、夫晋,何厌之有(此句应为“有何厌”,疑问代词“何”却出现在谓语动词“有”的前面。“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2、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为“如何”)(《荆轲刺秦王》)
3、燕王拜送于庭(应为“于庭拜送”)(《荆轲刺秦王》)
4、不然,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鸿门宴》)
5、客何为者(《鸿门宴》)
6、沛公安在(《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五、定语后置句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2、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千斤金”和“万家邑”)(《荆轲刺秦王》)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为“侍(于)殿上群臣”)(《荆轲刺秦王》)
六、状语后置句
1、以其无礼于晋(句中“于”作介词,与“晋”组成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修饰“无礼”。在古文中,状语放在谓语的后面,翻译时要把顺序调整过来)(《烛之武退秦师》)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烛之武退秦师》)
3、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4、燕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秦王》)
5、贪于财货(《鸿门宴》)
6、具告以事(《鸿门宴》)
7、长于臣(《鸿门宴》)
七、固定句式
1、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的,无法)(《荆轲刺秦王》)
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的方法)(《荆轲刺秦王》)
3、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荆轲刺秦王》)
4、荆轲有所待(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荆轲刺秦王》)
5、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荆轲刺秦王》)
6、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即……没有被……,……没有被……”)(《鸿门宴》)
7、孰与君少长(表选择问的句式,译作“……比较……哪一个……”)(《鸿门宴》)
8、何辞为(表反问的句式,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鸿门宴》)
高一语文必背古诗文及翻译 篇6
高一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
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摆布,引觉得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不美观宇宙之年夜,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分歧,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伤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痕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前人云:“死生亦年夜矣”(41),岂不痛哉!
每览前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春秋年夜的小的都聚积在这里。兰亭这处所有高峻的山岳,强大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亮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抱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枚举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吹奏音乐的盛况,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酣畅论说幽深内藏的激情了。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爽,和风暖和,仰首不美观览到宇宙的浩荡,俯看不雅察看年夜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伸展视力眼光,坦荡襟怀胸襟,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其实很欢愉。
人与人的交往,很快就渡过了生平,有的人在室内长谈自己的理想襟怀胸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快乐喜爱的事物,依靠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纵容无羁地糊口。虽然各有各的快乐喜爱,舒适与躁动各不不异,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应欢快时,一时感应自得.感应欢快和知足,(竟然)不知道衰宿将要到来。等到对获得或喜爱的工具已经厌倦,激情跟着事物的转变而转变,感伤随之发生。曩昔所喜欢的工具,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激发心中的感应,况且寿命长短,听年夜造化,最终必然都要消亡!前人说:“死生事实?下场是件年夜事啊。”怎么能不让人哀思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伤的原因,其启事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感喟哀伤,不能年夜白于心。原本知道把死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折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那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工作分歧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惟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此次会议的诗文有所感伤。
高一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
《鸿门宴》原文及翻译
【原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ài)。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jǐ)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chēn)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zì)尽裂。项王按剑而跽(jì)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cānshèng)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zhì)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bēi)杓(sháo),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文】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肩膀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高一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3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原文:
作者:韩愈【唐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断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反而不如他们。难道不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如此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当时的不良习俗所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高一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4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高一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5
《劝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文章目录 篇7
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及翻译
高一文言文答题技巧和方法
高一文言文实词归纳整理总结
高一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整理总结
高一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一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