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推进科技创新走廊大全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推进科技创新走廊大全”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粤港澳大湾区推进科技创新走廊篇1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严峻的国际国内局势需要我国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着力构建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 2020 年 8 月 24 日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突显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极端重要性,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 当前新发展格局需要粤港澳大湾区率先示范引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广东珠三角九市已于 2018 年 5 月正式获批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为全国九个国家级示范区之一。因此,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大湾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国家赋予的重大战略任务。

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应以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为先机 国际一流湾区首先必然是科技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国际知名湾区都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集聚大量高端的人才、技术、资金、企业等创新要素,具有了超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在地转化能力。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就必

须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吸引更多高端科技成果在地转化,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

有助于打破美国对我国的科技封锁与经济围堵 当前,美国正以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为借口,全面发起对中国的经济与科技围堵。华为、中兴、云从科技、海康威视、华大基因等一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领军企业成为美国重点打压的对象,美国的所作所为对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制造业中心与世界级贸易中心的地位,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粤港澳大湾区要突出重围,不仅要全面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力度,也要尽快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补齐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增强区域可持续增长能力。

2.破解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短板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15 年,国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6-2018 年间,广东省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激励与改革措施。2018 年国家科技部批复同意建设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活跃度稳步提升,科技成果交易均价显著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17 年广东省高校向企业转移技术成果 7698 项、技术成果服务收入 亿元;2018 年高校向企业转移技术成果 6,600 项、技术成果服务收入 亿元;2019 年高校向企业转移技术成果 7,617 项、技术成果服务收入 亿元。2019 年广东省经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登记技术合同达 33796 项,比上年增长 %;技术合同成交额 2, 亿元,比上年增长 %[2],总量稳居全国第二。

但也要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在总体上依然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亟待进一步促进加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 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中国深圳-香港-广州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创新集群,仅次于东京湾区的东京-横滨创新集群,领先于旧金山湾区的圣何塞-旧金山创新集群(美国硅谷)。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国际化水平与三大国际一流湾区比较,差距却非常明显,与科技创新实力存在明显的不匹配。据学者测算,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的高校知识产权转移收入之比是 :1。即使是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在此方面也是最弱的。[3]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受到研发主体内部因素、科技成果本身因素、外部需求因素、区域发展水平、政策环境因素以及成果转化综合服务等多方面的影响。[4] 我们认为,造成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较低的原因也是源自于多个方面的,最关键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科技成果的质量和转化机制是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重要因素。调研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科技机构等所获得的专利技术多为实验室阶段性成果,相当一部分不具备进入市场转化的资格;除华南理工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已建立相对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外,其他高校(包括港澳的高校)在科研对接市场、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还有待增强,科技成果的质量还有待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数量虽然居全球四大湾区之首,但从施引专利数量这个标准来看,科技成果质量仍处于全球四大湾区的垫底水平。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服务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科技成果转化既需要政策供给,也需要市场机制和专业服务能力,虽然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但在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评估、产权交易、信息共享、法律咨询、项目融资等专业化机构和人才方面依然比较缺乏,难以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评估、转移、转化等提供高效与专业的服务支撑。

第三,区域科技和产业发展生态影响了对国内外高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吸引力。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在促进港澳、国外与内地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方面尚未取得关键性的政策突破,在跨境科研数据传输、金融与律所跨境执业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瓶颈。其次,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广东九市在制订与国际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匹配的政策法规体系、市场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专业服务体系和人才管理体系还不成熟,也缺乏拥有强大市场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平台。

3.推进粤港澳大 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路径 借用科技与产业的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高水平大学和高科技产业的主要集聚区之一。进入最新“qs 世界大学排名”前 100 强的香港高校有 5 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广东 5 所高校也进入全球前 1000 强。在 2020 年《财富》世界 500 强榜单中,21 家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上榜,其中就包括华为、腾讯、联想、广汽、美的、格力等一批高科技和先进制造业企业,都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在地转化的优势资源。因此,首先要发掘和激发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与产业资源,变在地存量科技资产为创新增量资产,推进国内外科技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就地转化。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要针对当前制约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进一步优化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制度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绩效纳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领导考核、人才评价、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考核标准中。针对当前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中的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转化等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激励机制,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能够产出更多有市场转化价值的高端科技成果。

第二,坚持市场导向,切实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依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发展需求进行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当前尤其要根据国家需要和技术发展短板,切实加强芯片技术、光刻技术等卡脖子技术的联合科技攻关,全力推动相关科技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转移转化,建立起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第三,坚持服务导向,重点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专利授权与转让,还包括更加普遍为企业事业单位提供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服务项目内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必须破除“唯专利论”的狭隘思想[5],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促进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强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元化科技服务支持。

完善政策和法律供给,加快国内外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必须着力于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高端科技成果。这就需要完善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制环境和专业服务能力。首先,要以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减少境外机构在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人才执业等方面的准入限制,在进一步开放互联网管理和跨境数据流动等方面拿出更加大胆的改革措施。其次,为控制改革成本和风险,建议在南沙自贸区先行进行试验试点。依托南沙科学城、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高端科技服务平台,先行先试一些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再次,加快培育建设一批重大服务平台和专业机构。一方面要积极推动现有重大平台的提质升级,如在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导入知识产权服务和交易、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资源,加快将其打造成为华南地区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技术转移转化综合枢纽平台。另一方面要更加主动作为,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有资源、有影响力的新型重大平台和服务机构。例如,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就拥有全国最大的高端

人才资源库和高校科研成果资源库,是一座尚待各地政府开发的“科技资源宝库”。大湾区如果能够引进该项目与教育部共建“中国高校南方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全国高校优质科技成果项目来大湾区孵化和产业化。

依托大科学装置,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 大科学装置是国家科技重器,不仅是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开发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活水源头和催化器。依托大科学装置建立的大科学中心(高科技园区)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如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日本的质子加速器研究设施中心,英国的哈威尔科技创新园等[6]。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落户东莞后也对当地的科技成果转化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东莞依托大科学装置建立了“创新研究-中试孵化-产业转化”全链条的松山湖科学城,对东莞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力拉动效应已开始全面显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大湾区布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要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引进布局更多的大科学装置,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在研发、制造、运行全过程中对诱发技术创新和促进关联产业技术升级换代的核心作用,围绕大科学装置打造数个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集聚发展区,形成新的创新发展极和产业转移高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2]广东省统计局.2019 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广东统计信息网,:///tjgb/content/.[3]李晓莉,陈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城市观察,2019(6):26-34.[4]郭鲁钢.科技成果转化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20(290):66-71.[5]杨思军.科技成果转化要打破唯专利论[j].中国高校科技,2020(8):3.[6]张玲玲,付赛际,张秋柳等.以大科学装置为依托的高科技园区管控模式分析及对策建议——以中子科学城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15):14-23.作者简介:涂成林,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智库首席专家、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方向:哲学、文化软实力和区域科技创新等。

《科技与金融》2020 年第 35 期

粤港澳大湾区调研报告

推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汇报(共3篇)

公司关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方案

科技成果转化调研报告

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模版

48 1243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