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可打印【汇编4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可打印【汇编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可打印【第一篇】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相关估算。
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知识
1、口算:80÷490÷30800÷20120÷4540÷903200÷802.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23866721(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79÷459×42183÷6310×194.
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估算除法。
(板书:估算除法)
[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做好知识的孕伏工作;同时为分散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做好铺垫工作。]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出示例2主题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时可以行207km。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200÷20=10(时)
2、出示例2第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连贯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并板书。624÷23≈30(时) 624÷23≈31(时)600÷20=30620÷20=31
3、独立尝试练习,例2第二组信息。
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估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若有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同桌、同组同学或老师。
(3)集体交流——分两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用除法?(624里有几个52就要行几时)
第二,你是怎样估算的?(把624看成600,把52看成50,再口算)624÷52≈12(时)600÷50=12
[点评: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迁移能力,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达成对猜测能力的认同感,在不断地观察和交流中,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逐步上升为估算知识的理性思考。]
三、小结提升、完成板书
小结:(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被除数看作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数看作整十数,再相除。
(2)从解决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四、练习巩固、熟练估算
1、第102页课堂活动。
(1)180÷90=2(时)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
(2)581÷7=83(千米)又能发现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762÷75≈10(时)怎样估算的?
2、教科书第103页5~8题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可打印【第二篇】
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确定位置》第1课时,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了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我说的是第1课时的内容:第15页的例1,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例1时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小军所在的位置,能清楚地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列、行的规则。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三维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4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动一动。
课前我以游戏导入,规则是:老师面对着大家从左起,这是第一列、第二列,依次往右数,请你记好你是第几列?从前往后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依次往后数,请你记好自己是第几排?
教师说位置并对坐在该位置上的学生提出行动要求,这部分学生按要求做动作,其余学生判断。
(师:) 请二、三、四排的同学拍拍手!请一、三、五列的同学拍拍肩!请六、七、八排的同学摸摸头!请二、四、七列的同学向后面的老师挥挥手,大声问"我快乐"!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经常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所以课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感性经验。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复习已有的表示物体位置的有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同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猜一猜
首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我说一个位置,只要你认为自己可能符合条件就马上起立。
条件1:坐在第三列的同学!猜是谁?(无法确定,坐下,接着继续听条件。)
条件2:坐在第五排的同学!猜猜是谁?
然后,让站了两次这位同学来验证一下。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他的位置?
紧接着,我导入新课:其实,确定位置也很讲究方法的,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研究如何确定位置。 (板书: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切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应从两个角度确定位置,激发他们获取新知的欲望。]
第三个环节,找一找
首先,我出示"班级座位图"的场景图。 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青的位置表示出来,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板书: 3列2排
第3组第2个 (3,2)
第2排第3个 三2
3—2
… …
然后,师生一起来优化方法:这么多的方法,哪种方法既清楚又简便?
接着,引导学生对"数对"初步产生感知,让学生看书上的导学语:其实,小青在"第3组第2个"可以用(3,2)这样的一组数对(板书;数对)来表示,"数对"是数学上统一用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我进行板书:
(板书:)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紧接着,我设计了一个小小辩论台:数对(3,2)和(2,3)表示的位置一样吗?
[这里我设计的小小辩论台,是让学生通过辩论,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更展示了学生的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在辩论中展示个性。课堂的情境做到了动静结合,让学生加深感知坐标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系统,促学生成功学习。]
最后,我以辩论会"主席"的身份根据学生的辩论过程小结:原来(3,2)表示的是第3组的第2个,而(2,3)表示的是第2组的第3个。所以说,一个数对表示的位置是唯一的,它只能表示一个位置。所以,"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要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整个环节的设计呈现了学生多种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碎的经验进行调整、提升、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感悟等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教学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坐标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系统。]
第四个环节,练一练
练一练中的第一道是用"数对"表示,第二道是根据给出的"数对"说出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是对数对的基本理解、运用。
第五个环节,做一做
刚才,同学们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位置。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由此我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生活中,请看练习三的题目。
首先,我们看第1题。要求学生:任意报出某个同学的名字,让小组内其他同学说说这个同学是在第几列第几行,并用数对表示。
然后,导入在我们的厨房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图案,出示第2题,想想看用数对怎么表示呢?前后4人小组完成。
最后,让学生在第2题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第3题。
[这些练习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利用学生熟悉的现实场景,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到这些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也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可打印【第三篇】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4-26页
教材分析:认识整十数和一百是学生在认识20以内的数,知道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2个十是20的甚而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十数和一面的实际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认识这些数后又能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以后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认识100以内的数以及更大数的甚而,并初步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思想。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制定了三方面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正确地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整十数和一百。
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10个十是一百,知道个位、十位、百位以及这三个数位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践,亲身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
3、情感、态度目标:在老师的组织下,能运用认识的数表达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十个十地数数的过程,建立10个十是一百的概念。
教学难点:"百"的概念的建立和"个位""十位""百位"三个数位的顺序的把握。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二、说学生
学生已经掌握1个十是10,2个十是20.大部分学生能从1数到100,对计数器有了初步认识。但对一个具体数字所表示的数学含义却不清楚。教学中将通过数小棒、方块、珠子等一些列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同时采取尝试教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效衔接、迁移。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还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做好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本节课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课件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动物园正在举行数学比赛,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一些小动物正在举行数数比赛。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并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1捆有10根是一个十,2捆是2个十,2个十是20.(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力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加快,为促进知识的迁移,进一步学习认识其它整十数构建认知平台,同时渗透了十进制思想。)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主要分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认识整十数和一百。课件创设情境:小动物们的比赛很紧张,不分胜负,正加大难度。老师在前2捆的基础上,添上整捆的小棒,引导学生说出分别有几捆小棒,有几个十是几十。并让学生动手拿一拿,数一数。(设计意图:这样在复习了10、20之后,学习30、60.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实践,自然地与所学新知接轨,顺利进行了新旧知识的迁移。)
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拿小棒,数小棒,说组成。达到看到几捆就知道是几个十,听到几十就能想到是几个十,摆出几捆小棒。(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于小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课件展示老师带来的小棒:一个盒慢慢打开,先出现9捆小棒,在学生数完后,又出现一捆。老师利用9捆加1捆让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同桌交流,拿小棒数等方式,明确10个十是一百。(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应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经过前面的学习和已有知识经验,老师留给学生思考、合作的空间。通过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已有知识,并顺利突破难点,使学生直观地感悟到"百"和"一""十"一样是计数单位,而且是更大的计数单位。)
在认识整十数和一百后,及时的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有且于内化所学知识。练习由浅入深,针对性较强。
情境:一起去看看其它的小动物们比赛的情况吧!完成想想做做1-3题。
第1题:数珠子。先指名一生说一串,知道一串是10个,是一个十后,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说出共有多少个珠子,这样逼学生动脑思考,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去数珠子。
第2题:小猴、小鹿正在比赛堆木块呢?我们一起来当裁判好吗?独立数一数。
第3题:①让学生猜。②圈出其中10个,再猜。③圈一圈,数一数,来验证。(设计意图: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把这看似简单、枯燥的圈一圈再数数通过创造变得有趣,富有吸引力,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在猜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渗透了估算意识。)
第二部分:读、写整十数和一百
情境:小蜜蜂们正围着一个东西边看边议论:"这是什么呀?"
课件出示计数器。让学生来介绍,给计数器定位,师强调注意顺序。并引出右起第三位是百位。(板书: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小组合作,提出问题:想拨哪个整十数。小组成员通过交流拨数。教师再说一些数让学生拨一拨,并说出理由。接着追问:这觉得这个数应该怎么写呢?让学生明确写法。
(设计意图:在利用计数器读、写整十数时,教师只是站在了引导者角度,让学生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动手操作,交流解决问题。通过挖掘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进行知识的迁移,逐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新知的能力。)
拨整十数后,学生应该能提出要拨100,写100.若没提出,教师直接提出。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经验以及知识的整合来尝试拨出100,写出100并能说出理由。(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同时这个过程又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练习阶段:①尝试看计数器写数:30、3、100,然后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说出写数注意点。②看数在计数器上画珠,校对后,提出这样问题:哪个最好画,哪个最难画,为什么?100在这里是最大的数,为什么最好画?9和90都画了9个珠子,它们一样吗?(设计意图:这里的练习再次引起学生兴趣思考,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三个环节:想想做做,深化运用
完成想想做做5-7题。第6题在回答,80是接近100还是30时,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能有个更加直观的判断。第7题,说说小动物们各是几号运动员,这样以参观动物园开始,最后在动物园中结束,前后呼应。
第四个环节:全课总结,快乐游戏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要注意的。
猜数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巩固新知,同时还为接下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打下基础,真是一举多得啊。
五、说教学评价
本节课主要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获取新知。因此在教学中,老师采用激励性评价,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反馈的情况作出及时有效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可打印【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猜想与验证、观察与概括的能力。
4、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收获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投影片、练习纸
三案设计:
学案
一、自学质疑
[探究任务一] 比例的意义
1、投影出示几组比,让学生写出各组的比值,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案
一、回顾旧知、孕伏新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许多知识,说说你已经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识?
(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能很快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吗?
2、 师板书题目:
(1)4:5 20:25 (2): :
(3)1/4: 5/8 3: (4)3:8 9:27
[评析:开门见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循序渐进,为新课做好准备。因为这些题目还要用到,所以不惜费时板书——有效的呈现方式]
二、丝丝入扣,深挖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 指名口答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在比例下方写上比值。
师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三组比值相等,一组不等)
2、是啊,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0:25
师: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不经意间学生就有了发现,有三组式子比值相等,一组不等,如行云流水般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新旧知识的完美衔接。]
3、同学们想研究比例的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4、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黑板上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板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议一议,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5、质疑:有三个比,他们的比值相等,能组成比例吗?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议一议,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像一个数学家一样真正经历知识探索和形成的全过程,无时无刻不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练习
1、投影出示例1,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1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1)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环节,一学生对于“为什么”设计到了正反比例的知识,教师也不失时机予以评价,不但使该生兴致勃勃,也引得其他学生投来艳羡的目光,生成地精彩!]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板书出示: 4 : 5
前项 后项
(2)板书出示:4 : 5 = 20 : 25
内项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4/5=20/25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大家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投影出示:
你能运用3、5、10、6这四个数,组成几个等式吗?(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 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引导并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 3=10:5……
3、 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一样,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猜想:
师:这是你的猜想,有了猜想还必须验证。
(1)请看黑板上这几个比例的内项的积与外项的积是不是相等?(学生进行验证,纷纷表示内项积等于外项积)
(2)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师巡视指导。
师:有一位同学也写了一个比例,他认为这个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是不相等的,大家看看是什么原因?
板书:1/2 ∶1/8 = 2∶ 8
众生沉思片刻,纷纷发现等式不成立。
生:1/2∶1/8 = 4,而 2∶8 =1/4,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师:看来刚才发现的规律前要加一个条件——在比例里(板书),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4/5=20/25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及时总结评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而且可以让他们感受创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尤其是教师的评价:科学家也是这样研究问题的!更给了学生无上的荣耀!]
四、反馈提升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 :21 和 6 :9 :2 和 5 :10
让学生明确可以通过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两个途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①5:4 ②20:1
③1:20 ④5:1/4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3=( ):4
12:( )=( ):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第4题中第②题属于开放题,答案不,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课后留白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人高米,影长2米;树高3米,影长4米。
(1)人高和影长的比是( )
树高和影长的比是( )
(2)人高和树高的比是( )
人影长和树影长的比是( )
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两个不同物体高度与其影长的比可以组成比例?请大家课后查找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数学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能更好地检验数学学习的成色!“带着问题离开教室”是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完美的课堂,缺憾不失为一种美!]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的机会仍然给学生,学生通过清晰的板书总结的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