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材料优质10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通过完善制度、开展培训、加强监督、营造氛围等多种方式,如何有效落实?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材料”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篇1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师德师风教育宣传和激励制度: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评选、组织优秀师德师风典型进行重点宣传等一系列活动,广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事迹,营造师德师风的良好风尚。同时,对在师德师风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在岗位聘用、培训及进修、各类评优奖励等方面优先考虑。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教育水平。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教育法律法规、师德师风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等。
建立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标准,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评价。评价结果与教师的晋升、评优等挂钩,激励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强化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监督机制,通过学生、同事、上级等多方面的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行为。同时,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和同事积极举报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
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如研讨会、讲座、演讲比赛等,提高教师对师德师风的重视程度,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同时,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促进教师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总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通过完善教育宣传和激励制度、加强教育培训、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监督机制、开展建设活动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方法和途径,可以有效地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教育水平,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动学校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学校办学目标实现、营造良好校风学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升学校社会形象和声誉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大家都能从上述模板中摘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篇2
1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20**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教师的神圣使命和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原则做了重要论述,他讲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谈到师德师风建设时,***总书记也作了具体指导,提出四个统一的指导思想:“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习总书记的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对“新财经”教育改革模式下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2“新财经”教育改革模式下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
作为承担着教书育人神圣使命的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的思想,结合实际工作,把习总书记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到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立身、立学、施教的整个过程中,重点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言传和身教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教书和育人相结合。教书育人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通常被当作不言而喻的事情。然而,深入思考教书和育人的内涵和关系就会发现,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起来并非易事。教书和育人涵盖了教育领域的两个方面,它首先是教育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在教育过程中究竟是“教师中心论”还是“学生中心论”,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念和实践,目前得到认可的观点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具有主体地位”。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能够以学生为本,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即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传播知识,启发思考,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能、健康成长。其次教书和育人相结合意味着将知识传授和人格培育相结合。教育不仅是一个传播知识、传授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就是同时教会学生“做事”和“做人”,将智育和德育统一起来。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是“教书先生”“教书匠”,更要承担起育人的社会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忘“育人”目标的实现。以笔者所承担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课程《世界文化史》为例,这是一门探讨世界文化进程的课程,研究和比较各民族地区不同时代文化的特点和相互联系,包括全人类创造文化的历程,即贵族和平民、精英与大众、男性与女性、东方人与西方人等不同社会群体创造文化的全部过程,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地区具有平等的史学话语权。在传授各国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功能,帮助学生在成长为一位会计师、律师、职业经理人的同时,更能够成为一位具有睿智的灵魂,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崇高的道德情怀的人,成长为具有批判精神和自由性灵的人。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现代高等教育具有三大价值功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这3项职能并不是现代大学开始产生就同时具备的,而是随着大学中人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以及活动性质的变化逐渐形成的。现代大学的源头是12—13世纪产生的中世纪教会大学,如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其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即通过专业教育培养牧师、官吏、法官、医生等。到了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的职能,他所创办的柏林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信奉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支持教师讲授自己的创造性思想和一手研究资料,进行学术研究方法的指导,自此科学研究职能进入大学视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以及由此带来的赠地学院的建立引导美国大学走上与社会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道路,标志着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社会服务构成的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尽管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职能发挥的重点不同,然而都离不开这3项内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除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3项传统大学职能外,又增添了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并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一方面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治理以及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总书记强调大学教师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正是实现大学职能的内在要求。以笔者所任教的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为例,目前在高校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中,人才素养和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培养管理方式等方面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在培养目标方面,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现象,高端创意人才及行销管理人才缺失;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公共类课程较多,创意学科课程缺乏,能够反映产业新业态的“金课”更是凤毛麟角;在教学方式上,仍采用传授型教学方式,智慧化教学运用比例低,忽视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缺乏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开拓;在培养管理方式方面,教育和实践衔接不够紧密,“双师型”教师缺乏,专业教师多缺乏从业经验,知识的传授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文化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急需借鉴发达国家优秀高校的人才培养经验,加快推进校企融合、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的步伐。
言传和身教相结合。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言传”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将知识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身教”就是通过教师本人的行为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到受教育者心中。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尤其要强调身教的作用,因为相对于知识传播来说,人格培育和德育过程,身教的意义更为突出。高校教师要想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言行一致。首先,言行一致是高校教师健全人格的体现之一。***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在是非面前旗帜鲜明,在曲直面前立场坚定,在得失面前保持定力,信守承诺,表里如一。其次,言行一致是高校教师职业责任的体现之一。高教教师承担着传递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责任,应该成为文明的守护者和践行者。最后,言行一致是高校教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之一。教师是否言行一致,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关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记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获得学生的信任,其所讲内容才能更有效得进入学生内心,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得到保障。假如教师言行举止中的表现与其在课堂上传递内容南辕北辙,其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形象也会人设崩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为例,教师不仅要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更要把这些内容落实到自身的日常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才能起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如今的大学生都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对互联网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他们善于和习惯用“互联网+”的方式学习知识、捕捉信息,从互联网上获得的信息更为其所愿意接受。因此,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线下和线上相结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线下教育即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和健康的活动载体,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健康成长;线上教育即运用好信息化手段和网络阵地,给大学生输送健康的营养,充分利用网络课堂、QQ群、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增强教育教学效果。2014年我国信息技术领域开启了4G时代,4G技术速度快、质量高、费用低,能够满足用户的无线移动连接,流畅地传输大容量的数据信息。4G技术方兴未艾,令人更加值得期待的5G时代也将到来,高速率、高可靠、低时延、低功耗的5G技术能够全面应用于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中,不仅能够让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完全做到沉浸式交互,还支持万物互联,让人类真正实现完全连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人类步入智慧时代的愿望实现已是近在咫尺。在2019年6月召开的世界移动大会上,举办了“5G赋能教育•智慧点亮未来”的分论坛,发布了《5G智慧校园白皮书》,提出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校园生活、教育评价、雪亮校园、特色应用六大智慧教育应用场景,通过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全面赋能智慧校园建设,标志着5G技术正式开启在教育上的应用。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朱永新在其著作《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中指出,未来要把学校建成新型的学习中心,充分利用5G技术背景下教育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即时性、共享性特点,对学校进行重构,建立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和学分银行制度,打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庭、学校与其他教育机构之间的隔阂,奉行“能者为师”“课程为王”的新理念。在教育结构及学校生态变革的背景下,利用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形成一套新的教育生态系统,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这些都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实现线下和线上相结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教育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还包括教师在课外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以高校的德育课为例,课堂内要改革德育课的内容及授课方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果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授课方式单一,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如今的大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从一个校门跨入另一个校门,单纯进行理论介绍和概念陈述,学生会很茫然。所以课堂内要改革,创新授课方式,提升德育课的质量和水平。课堂外,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社团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大学生生活在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中,精神才能得到滋润,德育课的效果才能够得到改善。加强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自觉。
自律和他律相结合。道德发展的规律表明,师德师风建设要走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路径。一方面,高校教师自身有追求“过有道德的生活”的内在动机,他们爱岗敬业,立场坚定,教书育人,默默奉献;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里的大学已不是纯洁的象牙塔,高校教师也会受到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娱乐化等因素的不良影响,个别教师出现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学风浮躁,教学敷衍的现象,“水课”的情况在各级各类高校普遍存在。因此,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既能保护教师的合法权利,又对师德失范行为形成一定的监督。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篇3
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关键。根据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的意见》(闽教人〔2010〕28号)和《集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集大人〔2006〕3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在全校组织开展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建设年教育活动,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立足我校校情,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引导教师热心爱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的高尚师德,努力增强广大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一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二、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总体目标
学校师德建设年教育活动的总体目标是:找准我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活动促建设,以师德强师能,通过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和集中整改,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进而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校风,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
(二)工作重点
1.以倡导“立德树人、德识相长”的师德要求为重点,不断强化师德教育。通过多渠道、分层次地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德识相长”等教育理念,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影响和培养学生。
2.以强化师德管理考核为手段,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用制度,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和师德档案制度,认真开展师德考核,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职称晋升、派出进修和评奖评优等的重要依据。
3.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核心,完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师德建设的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制度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师德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4.以解决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着力抓好集中整改。要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深入查找学校在师德教育、师德建设和考核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查找教师在政治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向、尊重学生、严谨治学和为人师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采取上下联动、集中整改的办法予以解决。
三、活动步骤和主要任务
(一)宣传发动阶段(4月~5月)
充分发挥学校宣传舆论阵地作用,通过学校校报、校园网络、广播电台和宣传橱窗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各单位要按照学校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开展师德建设年教育活动的实施计划,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要紧密围绕活动主题,召开教师动员大会,宣讲活动方案,明确活动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发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师德建设年教育活动。各单位具体实施计划于 5月10日前报送人事处,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将组织检查。
(二)学习讨论阶段(5月~6月)
学习教育活动采取单位相对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思考与会议讨论交流相结合、讲座辅导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先进典型示范作用与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相结合的“四结合”方式进行,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和规章制度。学院以教研室为单位、机关以处室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认真做好记录,并在学习讨论阶段后一周内交至学院党委(党总支)或直属党总支。
学习重点:《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和《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人〔2002〕4号);《集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集大人〔2006〕32号)、《集美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集大人〔2004〕4号)、《集美大学“三育人”工作条例》(集大综〔2005〕40号)、《集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风建设的意见》(集大教〔2005〕39号)《集美大学全职教师校外兼课管理的规定、(暂行)(集大人》〔2006〕9号)、《集美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集大教〔2004〕46号)等。
讨论主题:围绕“今天怎么当好教师”、“新时期师德规范应该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怎样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等主题,在全校教师中广泛开展新形势下如何当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的大讨论。
通过学习、讨论,引导教师树立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正确理解、充分认识师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和深刻内涵,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教师职业行为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提高贯彻执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
(三)检查分析阶段(7月~9月)
各单位组织教师对照《集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集美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要求,重点查是否坚持依法执教,看有没有传播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和言论;查是否坚持德育为先,看有没有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查是否坚持认真施教,看在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等过程中有无应付、马虎了事的行为;查是否坚持严谨治学,看在科研工作中有无弄虚作假和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查是否坚持廉洁从教,看有没有借职业之便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他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以及在招生和考试等工作中的违纪违法行为;查是否尊重学生人格,看有没有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查是否做到为人师表,看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违法违纪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利用多种形式向各方面征求意见,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师德师风建设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教师要在深入查找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师生反映的意见,提出改进意见及加强师德修养的计划。
各单位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身边的先进师德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示范、标杆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四)整改落实阶段(9月~10月)
1.认真进行整改。每个教师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整改,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对那些需要解决而又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要明确整改时限,逐步加以解决。
2.组织开展“我最喜爱的大学老师”征文活动,让学生说自己身边的故事,感受老师对他们的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老师、努力学习。
3.组织教职工开展围绕“今天怎么当好教师”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增强全体教职工的凝聚力,进一步促进优良师德的发扬光大,充分展示我校教师的精神面貌。
4.在教师节前后召开师德师风建设表彰大会,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典型,利用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营造崇尚高尚师德的浓郁氛围。
5.召开经验交流会,邀请校内外优秀师德典型,面向全校师生组织开展师德建设报告会,树师德先进,学师德典型,促师德建设。
(五)深化巩固阶段(11月~12月)
各单位认真总结师德建设年教育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工作制度,常抓不懈,进一步扩大活动成果。要重点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师德建设工作奖励办法,健全和完善师德培养机制、监督评价机制,把师德培养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把师德建设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长效机制,促进师德师风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
四、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关各部处、学院和教辅单位由直属党支部、院党委(党总支)具体负责师德师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各单位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学校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部署。
五、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开展师德建设年教育活动是我校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署精神,深化师风、教风、校风建设,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把这项活动作为今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职责明确、任务落实、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活动顺利推进,保证教师的参与率。全校各单位要密切围绕教学中心工作,把本部门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部署,明确责任、各司其职。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各单位要树立重在建设、重在过程的观念,紧密围绕活动主题,针对学校和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在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健全管理制度、规范从教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展示师德风采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单位要及时总结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向宣传部报送。学校将在校园网大力宣传上级组织有关师德建设的精神和我校开展师德建设的最新动态,登载师德建设的研究成果,展示我校教师的风采,进一步促进我校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师德建设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
(三)树立典型,以点带面
各单位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身边的先进师德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示范、标杆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建设对校风学风建设的带动作用。要发挥领导干部和党员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党性铸就师魂。
(四)统筹兼顾,“两不误、双促进”
各单位要把抓好师德建设年教育活动与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以各项工作的实绩来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
(五)长抓不懈,重在建设
各单位要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建设”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等方面为师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师德建设与时俱进、常建常新。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篇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即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担,尤其师德师风建设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高校教师工作部的管理人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师德教育
教师首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强化教学科研政治纪律教育;其次要加强教学规范教育,完善教学管理,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宣讲学术规范,弘扬学术诚信;第三要加强教师廉洁教育,提高教师廉洁自律能力;第四要加强教师生活和工作作风教育,树立教师言行雅正、为人师表形象,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同时要挖掘和凝练师德教育特色,坚持举办新教师“始业教育”,定期举办师德教育品牌活动,把师德教育纳入教师发展成长的全过程中。
2开展师德宣传
学校要把握正确的师德舆论导向,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将师德宣传作为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提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师德文化传统和学校历代名师为人为学为师的大爱师魂,激活文化育人资源,全面展现新时代我校优秀教师的精神风貌;通过校园广播、报纸、展板、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宣传报道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领域表现突出的师德典型;对光荣从教三十年教师、师德标兵和最美教师进行表彰,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
3加强师德监督
积极探索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组织在师德建设中的监督作用;完善学生评教、教学督导评教机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风教纪监督机制,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查处机制;在教师工作部及各学院网页设立监督信箱、监督电话,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预防和纠正师德师风中的不良倾向和问题。
4完善师德评价与奖惩机制
建立健全学校师德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师德评价内容和方法,把师德建设作为个人和单位考核工作的重要指标;严把新教师入口关,在教师公开招聘工作中,注重品德考察,将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恪守学术规范等要求纳入新教师招聘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教师日常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在教师年度考核、评优奖励、岗位聘任、职称评聘、干部选拔任用等工作中,将师德表现作为首要标准;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重点培养和表彰奖励,对师德表现不良的,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失范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建立师德失范行为受理与调查处理机制,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受理、调查、认定、处理、复核、监督等工作程序,处理决定存入个人人事档案。
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高校教师应胸怀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修养和专业素质,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爱岗爱生、敬业奉献,严于律己、清廉从教,树立教师言行雅正、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篇5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力量,其师德师风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声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师德师风是评价高校教师素质的关键指标,是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还对社会文明风尚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要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寻找到一条科学的路径,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和时代的变革。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在高等教育机构中,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范和准则,培养和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推动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教师行为风尚的过程。它旨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培养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涵盖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师德师风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有助于提升高校综合实力。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优秀的师德师风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从而提升高校的整体实力。最后,有助于塑造社会文明风尚。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具有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优秀的师德师风能够感染和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高校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探索出师德师风建设的科学路径,以期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操守。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阵地,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是高校履行教育使命的必然要求。首先,要积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其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向教师们传递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明确教育事业的初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尽心尽力。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让教师们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平。其次,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巨大的教学压力和工作责任。高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工作状态,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最后,要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家校合作项目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职业操守,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以学生为中心,尽职尽责地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强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教师是高校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知识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首先,教师需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作为学术界的引领者和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自己所从事的学科领域,不断学习和积累新知识,保持学科前沿的敏锐度。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全面而深入的知识引导,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其次,教师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他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只有通过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才能够给予学生最优质的教育服务,帮助他们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双赢。再者,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教师要积极跟进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教师要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效果性,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最后,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高校教师往往需要与学生、同事以及社会各界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需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还应具备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方向,为学术界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了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素养,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素养培训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包括学科知识的更新、教育理念的培养、教学方法的研讨等方面,旨在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构建科学评价体系。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教育质量,高校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监督。首先,建立科学、公正、全面的教师评价体系是保障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教师评价应该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师德表现和学术研究成果等方面,确保考评结果客观公正。评价体系应该设立多个指标,包括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以全面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评价结果应当作为教师职称评定、晋升和奖惩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激励机制也是重要的举措。高校应该为教师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同时,高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供各类教育教学培训课程,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此外,高校还应该建立激励机制,给予教师适当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后,高校应当引导教师遵守学术规范,严禁学术不端行为。教师是学术研究的骨干力量,应该始终遵循学术道德,严守学术规范。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规范,对教师进行规范引导和监督。对于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高校应该采取相应的纪律处分措施,维护学术的纯洁性和公信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使命,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首先,应倡导积极向上的校风,通过塑造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校风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鼓励他们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其次,应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术氛围是高校的灵魂,对学生的学术追求和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高校可以组织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会等活动,邀请知名学者和专家来校园讲学,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精神。同时应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现代化的图书馆和实验室,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设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条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再者,要倡导和谐、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基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高校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鼓励教师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和帮助。最后,要为学生提供个人发展指导和支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高校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个人发展规划和指导。高校可以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和实习机会。同时,高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社团和志愿者活动,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综上所述,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也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科学路径的探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这包括推进教育理念的更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只有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其次,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需要注重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师德师风评价制度、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引导教师行为规范,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取得实效。再次,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示范。最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强化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应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社会应该加大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良好氛围。可以说,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部门、高校领导、教师自身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在这样科学的路径指引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篇6
路径一:建立健全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
一个健全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能够推动教师的职业发展和道德修养。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态度、学术研究水平以及师德表现等方面。其次,学校可以建立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包括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等,以综合评价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
方法一:加强师德教育与培训
师德教育与培训是提升教师师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师德师风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讲授师德师风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此外,师德教育也应当与教师的职业发展结合,通过师德考核和评优评先制度,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师德教育和提升师德水平。
方法二:加强师风建设的监督与考核
师风建设的监督与考核对于推动教师的职业化发展和师德修养至关重要。学校可以建立师风建设的日常监督机制,通过教学观摩、教案评阅和课堂评价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奖惩,通过绩效考核、师德考核和评优评先等机制,激励教师积极践行师德与职业道德。
路径二:注重师德师风的文化建设
师德师风的文化建设是营造良好教育环境的关键。学校应当通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培养和塑造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价值观。同时,学校还应当加强与社会、家庭和学生的沟通,建立起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教育氛围。
方法三:加强教师个人道德修养
教师个人道德修养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教师应当注重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教育思想品质。他们应当时刻保持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树立起道德榜样,并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方法四: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公正、尊重和关爱。他们应当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学生的需求,并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树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的范例。
综上所述,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与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加强师德教育与培训、加强监督与考核、注重师德师风的文化建设、加强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以及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师德师风素质,为教育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篇7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树立教职工的群体形象,展现当代教师爱岗敬业、有涵养、有风度、遵礼仪的现代社会文明使者的良好风范,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与文明品位,学校决定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要求广大教职工要从职业道德、行为举止、言谈语气、风度仪表、公务礼仪等方面全面提升师德修养,树立示范学校教职工在社会上的示范形象。
一、指导思想
在教职工队伍(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中提倡和发扬“四种精神”——开拓进取的改革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讲求实效的实干精神;强化“三种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创建国家级示范学校提供高素质的骨干队伍。
二、师德建设的重点
1、根据我校共产党员占全校教职工数三分之一强的实际,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活动,在学校各级党组织中开展师德建设的大讨论,号召共产党员在师德建设中、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教职工师德、师风的楷模。
2、根据我校青年教工超过教职工总数一半的实际,全面发挥学校教工团支部联系青年教工的桥梁作用,充分利用教工团支部活动及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大比武的活动,在团员及青年教工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三、师德建设的措施
1、纠查与提出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职工的政治学习及召开不同类型的教职工座谈会,摆学校师德、师风现状,查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提师德、师风的整改措施,自下而上地开展教育活动,把师德、师风建设的行政行为变成教职工的自律行为。在学生及家长中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心目中师德应有的形象。问卷内容可包括:新时期的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你所喜欢的是哪种类型的教师?你最不喜欢的师德、师风有哪些?……
2、评议与评比:利用各种渠道,让学生对身边的师德问题开展评议活动,以生促师,把师德、师风建设的教师单边行为变成师生互动的双边行为。同时,通过教育教学等活动,在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评比活动,促进教师把师德师风建设内化为自觉活动。
3、褒奖和学习先进: 举办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或播放师德先进事迹录像片,为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榜样与楷模。同时通过一系列活动在本校评选出一批师德标兵,如“十佳教学能手”、“十佳优秀班主任”、“十佳技能高手”,师德师风建设的评比结果与级校工资和晋级挂钩,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4、整改与落实
⑴健全学校与党组织联席会议制度、校长办公会议制度、行政工作会议制度、行政扩大会议制度,加强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⑵加强师德的制度化管理:
①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常规的管理制度,明确落实处室(部门)坐班管理、年级组管理、学科组管理、班主任管理、备课组长管理、任课教师管理、课堂管理、考试管理等各项制度,加大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过程管理。
②加强教职工的考勤管理制度,并与当月教职工的课时津贴挂钩。
③健全限制和规范教师搞家教或外出兼职的制度,制止精力旁移、严重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现象,维护示范学校的师德形象。对因从事家教或外出兼职活动严重影响学校工作、影响学校声誉的,酌情给予通报批评、扣发课时津贴、调整工作岗位直至报上级给予纪律处分。
四、师德建设的目标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措施,要达到以下目标:
1 、德:遵纪守法,师德高尚,师风纯正,敬岗爱业,乐于奉献,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本职工作,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2、能:教师具有较高的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工作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讲究工作效率,注重工作实效,有良好的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3、勤:工作作风严谨,工作态度端正,具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求真务实,勤劳肯干。
4、心理素质:能正确对待名利得失,能敢于强承受工作压力,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受挫能力较强。
五、师德建设的原则
1、民主化管理的原则
⑴教职工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坚持民主性原则,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制度,适时召开教工大会或教工座谈会,通报学校的重要决策,听取教职工意见,力求上下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师德管理的合力。
⑵发挥学校工会、教代会、教工团支部、教工民主党派组织的作用,鼓励他们根据各自组织的实际,制订师德公约,建立互相监督的机制。
⑶根据教师特点,重视师德的个性化管理。根据教师职业是个体劳动、集体出成果的特点,重视集体意识的培养,优化人际关系,注重师德的情感管理。学校领导主动与教职工沟通,亲自做教职工的思想工作,关心教职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重视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接受教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创设教书育人的和谐环境,使教职工确立起主人翁意识,做到安教、乐教、善教,提高师德水平。
2、激励化管理的原则
⑴在教职工中理直气壮地树立先进,大张旗鼓地弘扬正气,完善各类奖教制度,改进先进评比、考核评比的评价体系及程序做法,并增设学校级的各类先进荣誉称号,使各类的先进人物货真价实,成为激励教职工争当先进的榜样力量。
⑵对教职工队伍中存在的不良风气要严肃批评与压制,设立岗位问责制,对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教职工要追究责任并严肃处理。
3、引导化管理的原则
⑴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对口的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教育、管理及科研,撰写科研论文或经验文章,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把教职工课外精力引导到自身的业务提高上来。
⑵加强校本培训,要求青年教师“三年站稳讲坛,五年颇有成就,十年小有名气”,鼓励教师业务拔尖,成名成家,走名教师之路,发挥名教师的示范及榜样作用。
4、监督化管理的原则
健全和加强学校行政值日、晚自习下班巡视制度,检查和监督教职工落实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情况。加强思想教育,落实管理措施,才能造就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一流师资队伍,为创建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篇8
一、机制的形成要素及过程
“机制”在社会学理论中有三个基本涵义:第一是指事物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也可以说是指结构;第二是指事物在规律运动中所发挥的效应和作用,即功能;第三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发挥效用的原理和过程。概括而言,社会学理论认为“机制就是带规律性的模式”。
1.制度是形成机制的核心要素。长期以来,在对机制与制度的研究当中,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机制是可以建立或者说构建的,而事实上,机制只能形成,不能构建,能够建立起来的只能是具体形象的制度或是规则,而不是机制。机制与制度是密切联系的,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区别。机制是经过长期实践认证、通过总结归纳各项制度所得出的,其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运作过程,而制度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是规定人们行为标准的强制性规范体系,是确立行为准则和规定行为标准的静态规则,即机制是动态的,而制度是静态的;制度是规定了人们权利、义务、责任和态度的行为规范,是已经明确了的规则法则,是具体形象的,而机制则是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当中,在制度的长期作用过程当中形成的,是抽象的;制度是由各方面强制性力量结合所建立起来,并且受到这些强制性力量保护实施的,而机制则无法依靠任何强制性力量建立,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机制的形成是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作为先决条件的。
2.观念、利益和情感是形成机制的重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旧时延续下来的既成观念,例如平均主义观念、机会主义观念和自私主义观念,对于这些观念已深深扎根在心中的人们来说,所规定和约束的内容与这些观念有所冲突的制度则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抵制,也无法使制度建立的目标深入人心;利益即需求对于人们来说是生存的根本,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基本要素,如果某些制度阻止人们去实现其基本需求,即与他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那么人们会自然排斥这种制度,从而给制度作用转化成机制造成阻碍;情感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制度的规范和制度建立的目标的喜好或厌恶,支持或反对,一旦制度的建立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对时,制度也无法长期作用而形成机制。因此,制度的建立并不代表其已经发挥功效,制度在无法作用形成机制时,是无法真正起到实际效用的。
3.机制的形成是理性思维和心理转换的过程。李景鹏教授认为:“当人们在内在的和外在的、微观的和宏观的各种要素的作用下逐渐地趋向于制度目标的时候,实际上是经历着两个过程,一个是理性思维的过程,一个是心理转换的过程。”[1]第一,理性思维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人们通过理性的思考,权衡利弊,经过整体考虑逐步认识到制度所建立的目标在长远上与其利益是具有一致性的,至少是不损害其长远利益的,由此而认同并且开始趋向于制度目标。第二,心理转换过程,可以理解为是在经过理性思维过程得到正确的认识之后,人们通过调整和改变自身的行为使其适应并趋向于制度目标的过程。所以,当人们通过长时间的积极思考、认识、调整和改变之后,就慢慢地发现自己的追求与制度的目标已经趋于一致,如此便形成了人们自动趋向于制度目标的整体趋势,也就逐渐地形成了机制。
二、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机制缺陷
1.规范制度的缺陷。从当前的师德建设实际来看,国家层面制定和完善的法规制度,例如《教育法》、《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是从国家整体目标和整体要求出发,是从宏观的层面和抽象的角度对教师师德提出要求,但是每所高校的实际情况都不同,师德在每所高校的表现形式也都不一,甚至每所高校面对的师德问题也都有区别,那么国家层面的统一制度标准又怎么能够对具体某一所高校的师德问题起到直接的作用?这样的统一标准又怎么能够解决纷繁复杂的师德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在师德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还是在师德建设的整体实际上来说,都必须在国家整体师德要求的框架指导下,针对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师德创新,区别对待,特殊处理,进行校本化的师德建设。
2.激励措施的缺陷。当前,青年教师的健康问题也逐步得到重视。在《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一项课题调查中显示,有%的高校青年教师存在心理疾病,受访人当中轻度心理障碍的占%,中度心理障碍的占%。而青年教师的健康问题主要是来源于几方面的压力:第一,教学方面。作为青年教师,一般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有调查指出,%的青年教师一周课时量在5-8节,%的青年教师在9-12节,%的青年教师在12节以上。第二,科研方面。目前高校对教师的科研任务都有严格要求,而教师的科研也都与职称、收入等直接挂钩。有的学校规定,副教授的评聘标准是至少需要1部专著、3篇核心期刊的论文,还必须承担两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其中主持国家各部委及省级政府委托的纵向项目1项或是理工科经费20万元、人文社科经费10万元的横向项目。第三,经济方面。当前青年教师的收入相对偏低,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仅有4%,在3-4万元的占22%,在3万元以下的占%,同时青年教师还要面临购房、结婚、供养子女和赡养父母等多方面问题。[2]这些压力所带来的青年教师健康问题,大部分是高校没有重视群体性特征,而对所有教师采取一致政策所导致的,对青年教师的激励力度缺乏也使得已经疲惫不堪的青年教师无暇顾及自身的师德问题。
3.教师自律的缺陷。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一直以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都是社会对教师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教师,“为师”、“为范”也是其必须遵守的纪律和努力达到的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就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和模板,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言行塑造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然而,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把课堂或者讲座作为自我意识和价值的宣扬场所,将不满的情绪和消极的对抗行为在学生面前充分表达。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结果指出,“超过60%的受访者会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超过40%的受访者会‘告诉学生社会的阴暗面’。”[4]虽然这些师德失范行为是个别青年教师的行为,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损害了教师的高尚形象,也使学生对整个教师队伍的判断和评价受到重大影响。
三、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形成的有效性措施
1.建立健全的青年教师师德规范制度。建立青年教师师德制度应当在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上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出台具有法律保障的规范政策,若是迫切需要建立的制度还没有建立,已经颁布出台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则很容易造成教师的思想、行为上的困惑和混乱。从横向来看,建立师德制度需要考虑不同层面上的不同现实问题和需求,需要根据不同的师德建设目标、师德建设要求和师德建设任务来进行。例如,我国各省市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教育情况大不相同,国家出台的各项师德规范和制度不能够完全符合各个地方的实际标准和情况,因此,各地方应当在遵照国家颁布的基本制度规范的大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符合本地区特色的具体制度;从纵向来看,建立师德制度应根据各系统性环节的不同特点来建立和完善符合其特点的相对应的各环节师德制度,以此形成一个闭合的、无缝的、完整的制度循环系统,对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体系。例如,师德建设包括许多不同的环节,如教育培训、宣传示范、评价考核等等,若是只建立教育培训制度,没有宣传示范制度,或是只有评价考核制度却没有监督惩处制度,那么这些制度最终也只能成为形式上的摆设和空洞,无法起到实际的效果。
2.提供青年教师需要和利益保障的激励政策。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5]要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自觉,不仅要重视保健因素,更重要的是注重激励因素,应当充分了解青年教师的需要,采取各种可行的激励措施满足其需要,需要是人们产生动力的最重要的根源。有效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激励促进,则必须制定综合性的激励标准。“综合性的激励标准,即不以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为唯一的激励标准,而是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教学科研态度、奉献拼搏精神、发展前景等。”[6]在科研方面,高校应当适当减轻对教师的科研压力,对青年教师确立较为合理的学术期待,另外对于青年教师的教学成效方面的期望和要求,也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师的教龄不同,优势不同来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目标,同时,对于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于教师的过高期待所带来的无形压力,高校也必须依靠适当的宣传方式,尽可能使得社会大众对教师有正确的认识,使不当的过高期待回归现实。此外,高校还应当致力于改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薪酬福利,满足其基本需要,以利益保障的方式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健全和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7]。
3.加强青年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觉自省。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对相关理论知识等内容的学习,才能逐步地提高师德认识。青年教师加强自我学习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学习来理清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理解师德内化自律的内涵和意义,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第二,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相关理论。通过对师德理论的学习,明确怎样做才是履行师德义务,哪些行为是违背师德的,懂得自己必须履行的教师职责,分清教育实践当中的是非善恶,从而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履行师德要求的自觉性。第三,学习优秀的师德榜样。在学习当中,应当将其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在深度意识中以他们的师德品质作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成为一名和他们一样具有较高师德素质的教师。而培养青年教师的自觉精神就必须通过充分提升其主体性意识来实现。[8]青年教师应当认识到自身在师德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够意识到师德建设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他们被管理、被要求、被强迫去遵守规范、履行义务,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他律促使教师内化师德要求,真正形成自律。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篇9
一、提高教师道德素质
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教师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该组织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应该注重培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如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等,使教师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增强教师的文化素养。高校应该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表现出更高的道德素质。
二、培养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着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应该引导教师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高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教师严谨治学、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
培养教师的情感素养。高校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情感素养,使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外部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因此,高校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等方式,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注重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高校应该注重传承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始终保持活力和时代性。
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高校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通过加强学生管理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校园氛围。
四、加强教师教育培训
教师教育培训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加强教师教育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教师教育培训。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岗前培训。高校应该对入职教师进行全面的岗前培训,包括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使教师能够快速适应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定期组织业务培训。高校应该定期组织业务培训,针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和提升,同时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鼓励教师参加研修班和学术交流活动。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研修班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和思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五、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机制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通过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机制,可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可以加强对教师的激励和管理。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机制。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高校应该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教育行业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表现、教育教学能力等多个方面。
采用多种考核方式。高校应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包括学生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教师的真实表现和工作效果。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篇10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关乎学校其它建设成败的关键。新时期,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是摆在学校领导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一方面,在当前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中,教师群体仍然属于相对弱势群体。教师个人工作生活压力巨大,要面对个人需要和外部诱惑的双重考验。因此,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面临来自教师队伍自身和社会环境两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对教育的觉醒程度和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使人们对师德行为要求很高,容忍度却很低。教师和学校在处事方法上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社会强烈反应。而且政府早已把学校看成是关注民生的窗口,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要求十分严格,处理问题的措施十分严厉。因此,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压力很大。
二、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方法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定目标
我们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建设与管理的头等大事,常抓不懈。学校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确立建设目标,制定规章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上交一份《师德承诺书》,经班子审查通过后作为监察教师行为的依据之一。学校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监督机制,每个班级都由家长推举几名代表组成家长委员会,行使监督教学行为之责。对于家长反映的问题,学校都要认真对待,严肃处理,给家长一个明确的答复。发现并查实教师师德师风问题的,都有记录,在评优晋级考核上实行一票否决。
(二)强化管理,实施工程树师德
1.抓班子,带动师德转变。抓好班子成员的作风建设,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班子成员的师德榜样作用。
(1)发挥班子的表率作用。制定领导班子行为准则,比普通教师的标准要高、要求更严。班子成员要在教师中树威立信,要“德高一筹、学高一筹、技高一筹”,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2)搞好班子的民主评议。以“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为重点,制定了《领导班子作风评议表》,每学期由教职工对领导成员进行一次问卷式无记名测评,按“优良中差”四个档次无记名划勾,评议结果作为领导班子政绩评价的依据之一。
2.抓学习,强化师德认知。每学期都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一系列文件。围绕师德建设重心,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地方和学校的有关实施细则。同时,加强师德建设理论学习。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了,依法执教的自觉性也就提高了。
3.抓管理,规范师德建设。有效的管理对于促进教师遵守行为规范,培养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实现有效管理,我们做到:
(1)创新管理机制。我们把每位教职工都吸纳到管理活动中来,分层管理,分工合作,形成“人人管理,管理人人”的管理机制,接受社会监督,制定师德问题快速处理倒计时制度。建立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做到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
(2)加大管理力度。学校主要领导每周都要检查值周记录,对发生过的师德事件没记录、没处理的要追究小组的责任。对于教师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轻者如上课前没有及时赶到课堂的教师要及时提醒,重者如对打骂学生、体罚学生的教师要及时制止、适时处理。对于发生恶性事件的涉事教职工,学校要迅速控制事态,造成恶劣影响并超出学校管理权限的,要主动上报上级部门。
(三)以人为本,尊重教师暖人心
1.加大情感投入和方法指导。学校在师德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把每个教师都看成是有人情味的、有主创精神的个体。在处理师德问题时,做到善于明察秋毫,还要把握好尺度。对于一个具体的事件,要把它放到当时的情境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区分是师德问题还是方法问题。确属师德问题的,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要处理过当。
2.排解教师工作压力和心理疏导。教书育人的性质决定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教师心态决定教育效果。我们适时为教师减压,组织教师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聘请外市心理专家作心理讲座,使教师及时释放工作压力,避免了压力积累形成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
(四)文化建设,净化环境营氛围
强大的校园文化宣传设施是教师感受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教师高尚职业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我们精心设计了走廊、各科室墙壁文化图版、校园文化橱窗、雕塑、园艺等校园文化的硬件设施。同时,学校每年都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一些以弘扬良好师德为主题的活动,着力营造师德氛围,构建和谐校园,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内外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今后我们要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师风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师德基础。
上一篇:最新员工父母感谢信大全通用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