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历史与意义热选通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清明节的历史与意义热选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清明节的历史与意义【第一篇】
清明节在唐朝定型之后,其节日习俗就不断发生变迁。不少清明习俗都消失了,只有墓祭得以留存下来,而墓祭习俗又在当代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从清明节的发展历程来看,其祭祖习俗体现了岁时民俗在与时代相适应过程中的吸纳和采借功能,墓祭因而成为中国现当代清明节中重要的内涵。在网络时代,这种吸纳和采借功能表现为网络公墓的热销和网祭的盛行。
清明节习俗既是个体的时间感受与空间体验,又是群体的一种民间宗教实践活动。在清明节中,民众对先人的哀思具有调节身心、舒缓压力和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清明墓祭习俗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主体身上都能够有相应的解释和体会。清明是一个祭祖的节日,更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这些习俗活动体现民众顺应天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清明条祖活动所呈现出来的恒久民族情感,更让我们有机会对传统节口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了一次重新审视的机会。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清明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现在的清明节是融合了清明、寒食与上巳三大节日,最终于唐朝时期定型的,即使从这一时代算起,也已经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了。作为一个承载着很强的中国传统文化且富于特色和活力的传统节日,在今天清明节仍然是一个被广大民众所看重的节日。近些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巨大发展,很多传统节日都出现了式微的现象,很多传统习俗逐渐被人们遗弃。但是,在今天整个传统节日面临巨大变革的时期,也有许多传统节日习俗及其内涵保留了下来。就清明节俗而言,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其两大主题之一的祭扫,也不可避免发生了某些变化。清明扫墓祭祖这一相沿悠久的习俗,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孝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崇本尊亲、慎终追远、感念先人功德的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因而成为清明节节俗活动的核心内容。在今天,这一节俗仍然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只是,由于城市与乡村间的相关差异,清明祭祖在城市与乡村表现出了不同态势。
在城市地区,清明扫墓依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据上海新民晚报2004年3月31日报道,当年清明期间祭扫人数达到了646万余人。扫墓高峰期,在一些陵园的周围更是要采取单行措施,以防止交通拥堵。不过,与此同时,和传统相比城市的扫墓习俗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现今城市的丧葬都采取火葬的形式,祭祀对象放在骨灰盒里,与其他人的骨灰放在一块。或者是虽有坟墓,但一般已没有祖坟了。这就导致人们在祭祖现象上发生了某些改变,比如不再有整修坟墓的内容,或者由于找不到祖坟,一般也就不再祭祀祖灵。在祭祀方式上,总的趋势是不断趋向简单、文明、花样翻新。 很多人改变了清明节烧纸祭祀亡灵的传统习俗,而是代以敬献鲜花、网上扫墓等形式来寄托哀思。 尤其是网上祭祀是近几年来就兴的一种祭祀方式。 网民可以在某些网站上所设立的虚拟墓园里为死去的亲属设置墓穴,死者的亲朋好友可以在这个属于死者个人的专属网页上,为死者献上一束鲜花、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或留下自己的祭文。 这种祭祀方式既新颖又方便,但却不能兼有春游的好处。 建国后,在政府的提倡之下,清明到烈士陵园扫墓已变成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活动。 清明期间,全国各地的学校或单位常常组织人们去革命烈士陵园扫墓,以缅怀先烈事迹。 而在农村,大体上仍保持着传统的形态,清明扫墓是每个农家所要郑重完成的事情。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还是采取墓葬的丧葬方式,这就为保留传统清明节俗提供了客观条件。 不过,在农村地区变化也正在悄然发生。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许多农村家庭集体搬离了农村,也导致农村清明祭扫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一些家庭已不再进行传统的清明祭扫活动,而是把祭祀挪移到了春节时期,因此时大家都是要回家过春节的。
20xx 年,清明节被立为国家法定节日。 之所以会有这一立法的出台,就是因为清明节俗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之一,在民间仍然有很大的群众基础,有诸多的现实意义在里面。 就祭扫这一主题而言,首先它可以寄托人们对于离世亲人的哀思,密切人际关系。 尊祖敬宗,对同一个祖先的祭扫与追念有利于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亲情凝聚或亲和力的增强,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合密,这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大力弘扬。 清明节俗的兴盛,宣扬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孝道观念,强调了亲人间的感情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前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弘扬。 孝道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而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清明节俗的孝思对于山东而言更具重要意义。 第三,祭祖习俗的大力弘扬,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海外侨胞。 弘扬清明节俗,可以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加强民族凝聚力。 另外,共同的清明节俗,可以使大陆人民和千百万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把心紧密联系在一起。 每年清明节,数以万计的海外华侨都会来到陕西桥山黄帝陵、轩辕墓,祭祀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就是这一状况的最好说明。
另一方面,清明节俗的另一主题游乐也有着重要意义,也应进行大力提倡。首先,它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功用。 如就放风筝而言,中国有句古话,叫“鸢者长寿”,就是说经常放风筝的人会活得长。 传统中医认为,放风筝之人沐浴在和煦的阳光和春风中,可“疏泄内热,增强体质以益”。 确实,放风筝时通过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动,可以达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强身健体之功效,对神情抑郁、视力减弱、失眠健忘等均有祛病养生的作用。 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医院和疗养院采用“风筝康复疗法”,治疗精神抑郁、失眠健忘等症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至于荡秋千、拔河等亦是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其次,春游、植树等活动的进行,可以增强国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而这又对于当前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亲近大自然,可以起到愉悦身心的巨大作用。
总之,清明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节日习俗内涵,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因此,对于清明节俗,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及大力传承。
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口,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大自然的好时机。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现代社会更是赋予其肯定的文化意义。清明祭祖习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出现了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几乎都保持了某些共同的文化主题和相近的表现方式。事实上,传统清明节中的墓祭仪式必须依托一定的空间如墓地、纪念碑、公墓、骨灰楼等。即使与传统条把方式有较大差异的网祭,仍与传统的清明文化精神有着共通之处。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清明节祭祖扫墓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伦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种孝道伦理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墓前燃纸、洒酒、叩拜,成为清明这个节日的传统祭奠形式。鲜花拜祭、网络点歌留言也是现代清明节的一种补充形式。不管我们祭奠的是先贤烈土、先祖考砒,还是至爱亲人,清明节只为我们提供一个特定的文化时间。目的就是让我们永远铭记先人传给我们的当下生活,感谢先人曾经带给我们不少的'人间欢愉。广东每年清明的最大特点是祭祀之风盛行,重孝念旧的传统不断得到倡导。广大民众、港澳台同胞、海外乡亲都不约而同赶回家乡祭奠先人的行为,及媒体重孝的舆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代社会并没有远离孝文化。
清明祭祖的真正意义在于迫念先祖德泽、不忘自己的根源出处。当代社会中,传统大家庭的生活模式已经解体,加上人员流动性大,家族成员团聚的机会越来越少。清明祭扫活动既能体现对家庭的尊祟,又显现了对血脉亲情的认同,还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
这无疑能促进个人与家庭的和谐,进一步带动社会的和谐。清明节让人们迫思先人、享受生活的同时,还有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亲情培育时机,让人明白更多的人生意义与社会责任。
清明还是一个直贯天地、通达古今的文化通道。借助这个独特的文化时空,我们可以实现家庭和谐与亲情凝聚,还能联结宗亲,维系族情。清明时节,回乡扫墓一来可以怀念已故去的亲人,二来能够激励后人不要忘本。这种年复一年的祭祀活动不是为了走形式,而是为了表达一种心情以及获得一种认同。
当然,清明祭祖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与庄重肃穆并存,因为这些形式都是人们对故人的一种真情表露。清明节祭招先人的现象是道德信仰,是广大民众抒发与缅怀先人的诗意之举。民众于清明节踊跃祭组,不是因为相信阴间的真正存在,而是出于孝敬祖先的真实感情。逝者如斯,但大家却宁愿相信逝者能够领受自己的一番情意。
清明祭祖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信仰习惯和文化精神,寄托着民众对生活的幢保,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盛会。在清明节期间,城乡各处以同一种仪式来表达对先入的孝思与追忆。民众反复践行的墓祭仪式,使不少文化传统因而具有连续性,并绵延不绝。正是这种文化传统的同一性和连续性,在代际之间架起了贯通的桥梁。
人们选择清明节回家,就是为迫思而来,为寻根而来。人们怀着对先人的缅怀,带上一份心情。为先人或点上一支清香,或献上一束鲜花。大家虔诚地祭祖,就是要表达对他们的追忆,传递一种孝思。因此说.清明节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凝聚剂,对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家族孝道文化的传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清明节长期以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深厚民间根基的缘由所在。
清明节穿越时空、历经沧桑而盛行不衰。这也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迫远的民族性格息息相关,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孝道、不忘本我的道德情怀。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绵延不绝的基石。清明节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其孝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精神内核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清明感恩文化的起源与祭祀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祭祀文化起源于原始宗教,感恩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和祭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同步的。清明节祭枢活动表达了民众对先祖功绩的怀念以及对先祖的感恩,感恩是清明祭祖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明节就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作为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融合而成的清明节,蕴含了先人对生命的理解。正因为如此,古人把生命看作两个层面,一是具体的、当下的、物质性的生命,二是抽象的、过往的、精神性的生命。民众清明祭祖、祭奠烈土,就是认为他们都是有生命的。事实上,烈土与先祖的自然生活已经远离尘世,但是他们的文化生活却是长存于世。清明节日是后人回顾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只要清明节日中所承载的祖先祟拜观念与墓祭仪式习俗依旧存在,孝道感恩这一文化意义就一定能得到延续。
清明节扫墓所蕴涵的感恩意识,表达了后世感激先人赐予生命、缅怀先人道德风范、实现先人理想追求的内在诉求。在侨乡广东,这种孝道教育更是根基深厚,且越来越得到发扬光大。因此说,广东侨乡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重孝文化。近年来,海外乡亲的寻根访亲、捐钱赠物与清明返乡祭祖都是当地重孝传统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和延伸。华人华侨这种不忘祖宗、造福桑榨、报效祖国的思想行为实质上就是对传统感恩文化的一种践行。
与浩渤宇宙相比,人类自身力量非常渺小,无法应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困难和障碍。这时候,人们便将生与死、祸与福的种种无奈都寄托于那些超自然的神灵。神棍的护佑能使人们产生一定的安全感和方向感,能在精神和心理上取得慰藉。通过祭祀祖先,期冀借助“神力”来弥补和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从而获得自我安慰,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民众战胜自然和困难的勇气,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古代非常缺乏抗灾能力和解灾办法,这种祖宗信仰方式填补丁人们心灵和能力上的空白,使自身的生存需要得到一种虚幻的满足。在现代社会,清明节是万物生长复苏的时候,它代表着一种希望;同时,清明节也是踏青和亲友聚会的日子,代表着人和自然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除了祭祀先人,还可以亲近大自然,在春天的气息里体验天人合一的气氛。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人与自然在节奏韵律上保持一致才能与自然共存。因此,由历法而起源的节日,其原初的性质及形式主要是为农耕服务的。古人对节日有独到的理解,认为节气中的“节”是自然时气的交合之处,体现“天地人”相一致的生命节奏。因此,节气应该是连通自然节奏与人的生命规律的“节点”。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和文明水平低下,对自然的了解甚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节律与大自然的季节轮回息息相关,大自然的节律同时也就是人类生活的节律。原始社会的祭祖仪式几乎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最为重要的内容。无论祭祀天神还是祭枢祖先,都表明了古人求得生活平安的强烈愿望。求得生活的平安,释放对生活的恐惧,也是岁时节庆的重要内容。在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生产方式之后,社会依然停留在农耕文明的状态。祭祖活动与农业生产和生活规律的关系逐渐密切,因此清明等节气节令往往成为举行祭祖仪式的日子。在这些祭祖仪式中,祈求的愿望从衣食住行到福禄寿无所不包,范围极广。而祈求祖先神灵能佑助其子孙获得农业生产的丰收,在祭祖仪式中是首要和必需的。清明节就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传统节日,在与祭祖活动联系在一起之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清明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清明祭祖中也普遍存在类似的献祭行为。最初的仪式是通过祭祀祖先神灵,来达到期盼生存条件改善的目的n这时,祭祖仪式就成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调和手段,主要是起到安顿社会群体心理的作用。由于农拼时代长期存在,清明墓祭中所呈现出来的这种为了人与自然的文化意义,一直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对于古人而言,他们祭祖是为了避免来自自然界的灾害,是为了过上富足安稳的物质生活,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源。在广东,清明祭祖也常常包含这么一种独特的含义,就是让祖先保佑后代顺顺利利、五谷丰登、生意兴隆。实际上人们就是期盼通过祭祀祖先神灵来解决生存发展最大的障碍,即恶劣的气候与难以猜测的自然现象问题,以获得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想状态。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中,由于生活中自然现象的不确定性,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人力所不能及的意外情况,因此清明祭祖的原始文化意义依然存在。
每年清明时节的扫墓活动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不仅故地亲人要上坟祭扫,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同样纷纷赶回故土,祭奠祖灵。在社会流动性加大的现代社会,这样的活动又使家族成员之间有了每年一度的见面沟通机会。20xx年,中国将清明节确定为法定节假日,更加彰显了清明节传递亲情、加强家族联系的文化功能。这个假期让民众在祭拜祖先之余,有了足够的时间与亲友相聚。
当祭祀祖先的权利下放之后。清明祭祖开始出现了强化血缘同源的文化意义。这主要体现在宗族社会中,为了寻求宗族认同与自我认同,每年有组织的宗族清明墓祭活动。宗族社会中,人们祭祖宗族祖先公墓的目的,就是为了敦宗睦族、维系宗族血缘关系。这就为宗族成员提供了一次交流的机会,从而达到凝聚宗族力量的作用。百姓之家供奉祭牲,敬献黍梭甜酒,率领子弟和同族来隆重祭祀他们的祖先,恭恭敬敬,济济一堂,如同神灵降临。这时会合了在各处的亲朋好友和亲属,兄弟、亲戚相互亲近;于是消除了各种纠纷,去除了怨恨邪恶,大家和谐友好,邻里安宁。祭祀祖先有祭招近祖和远祖之别。近祖的祭祀并不是全族共有的,只有在祭招远祖的时候全族才聚集在一起。祭祀远祖的目的就在于让人们认识到大家都是同一祖先繁衍下来的后代。
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的宗族清明祭祀活动,表达的则是血缘认同意识。就宗族内部而言,其成员之间不管怎么争斗,一到清明节大家都必须配合起来做好祭祖的各项工作。就这样,清明的祭祖活动能够弥合大家因争斗而引起的感情裂痕。借助祖宗祟拜的仪式,不但使家系延绵不断,而且使亲属关系和谐均衡。这就是长期以来清明节最重要的文化价值重心之所在。
表面上看,社会变革导致清明祭祖空间的变化,实质上也体现了清明墓祭习俗多重的文化意义。清明墓祭习俗正是在这种文化空间的变迁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集体与国家)、个体自身(机体与精神)之间的意义内涵结构。清明祭祖文化的演变,有其适应自然、调整社会关系以及抚慰自我心灵的内在价值。时至今日,清明节作为一个维系民族传统精神的节日,已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清明节中的祭祖主题,既暗藏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民间与官方共同的文化传统,又体现民众通过祈福驱邪的仪式活动来展现一种调节生活与调适心理的文化意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清明祭祖活动中的仪式和伦理准则自然成为民众社会意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我内心的平静与样和。因此,即使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的情形下,清明节的文化氛围并没有淡化。这种文化意义在日常的生活状态之中是很难呈现的。于是,在清明节日,在原有的孝亲与农事驱邪文化意义之外,又添加了睦族与游玩的文化元素。
当代社会中,竞争激烈,生存压力的加大,容易让人身心疲惫。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也较为紧张和复杂,所以人们更加重视亲人之间的关系。清明节,民众在缅怀先人的祭枢活动中,能与亲友团聚片刻,以缓解压力。同时.人们也渴望祖先的保佑,希望借祖辈的力量排除飘忽不定的因素而取得成功。
在现代化的城市,不少人虽然摆脱了农耕生存方式,并且也远离了宗法家族的生活圈子,但其清明祭祖的仪式更加隆重。作为一种纪念先人的民间节日,其延续下来的文化意义依然如故。
近年来,民众在清明节进行祭祀祖先的活动,更多是为了求得一种精神上的安慰。这主要体现在清明祭祖仪式向网络空间的转化上,从而导致祖宗祟拜习俗从传统的信仰状态转变成各种不同的现代个体性宗教仪式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祭祖的主体,虽有网络上的交流与互动,但更多的是以个体方式进行参与,清明节的文化意义因而也转向了祭祀者的内心生活这一层面上来。
相对传统的清明祭祀仪式而言,其原初精神和文化内涵有所淡化.故其仪式的意义应该重新得到阐释。
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分享共同的文化模式如信仰、规范、习俗等,并对这种文化模式产生共同的心理情感与自发行为。清明休假制度,为人们祭祖扫墓、亲近自然带来了便利。从更深远的意义看,对这个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保护,对恢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立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无疑都有较好的益处。
实施法定假期,目的只有一个,即承认清明祭祖的文化合理性。清明祭沮活动中的宗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其实都是以清明祭祖活动这个文化认同为基础的。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孝道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而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广东的海外侨胞部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情怀。近年来,清明祭祖规模加大,进一步增强了地方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强化了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认同乃至民族认同程度。
在中国家族社会中,最重要的神是祖先。祭祀祖先就是为了缅怀祖先并祈求祖先的保佑。这种原始信仰在农耕社会中适应了中国家族社会的经济结构,因而一直在民众当中产生了很强的文化心理需要。祭祀活动经常反复地进行,能够以血亲关系为纽带而形成宗族内部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这就起到维系家族和稳定地方社会的作用。现代社会中,清明祭祖活动最为隆重盛大,因而是宗族成员缅怀先人、感恩思德的非常时刻和进行传统教育的大好机会。可以说,因清明祭祖活动而带来的宗族认同机制,是长期以来维系乡村社会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年的清明扫墓祭祖更是最具体、最广泛的爱国爱家、弘扬民族文化的教育活动,能让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一次次的强化。而海外华人华侨返乡祭祖,表面上看是对民族习俗的一个尊祟,实质上就是一种民族认同。以清明节日为基椎时间的祭祖习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识,是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之一。因此说,继承和发扬清明节的祭祀文化,可促进国家民族认同,从而对凝聚人心、激发民族热情、维护社会和谐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同一民族通常都具有共同的思想意识、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人们在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得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广东清明祭祖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广泛认同性,已经构成广东的“地方软实力”。这种实力具有继承性、稳定性、延续性,为各地的工商业投资与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良好影响。官方历年来在口岸服务、交通疏导、消防安全等方面介入清明节的祭祖活动,对增强地区的民族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祖籍地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之间是相互依附着的。国家认同是一种民族独特性的标识,国家认同心理的形成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具有特殊的功能。在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清明祭祖传统,塑造了中华民族成员的信仰基础、心理倾向和精神结构,井表现为一定的民族个性即通常所说的国民性。
清明节的同一性文化精神扩大到整个国家的层面,就是认同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与维系国家统一。清明墓条习俗是传统文化因素经过长期积淀下来的产物。当初的清明节是宗族认同与家庭关系调适的主要方式,在当代却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形式,也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一道重要壁垒。对清明祭祖传统的认同将推动国家认同,从而达到维护集体的文化身份、巩固民族主体同一性的目的。
20xx年,我国政府将清明节设定为法定假日,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中华传统习俗的尊重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清明节法定假日的确立,就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全面体现感恩祖宗、传承家族荣誉的文化传统,从而不断增强凝聚力,以确保民族优良文化记忆能够代代相传。清明节在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后,在较短时间内已发展成为中国最盛大的祭祀时间,其祭祀仪式已经发展成为最为庄重的国家盛典。这种在全民族中盛行的共同信仰扩展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增强了公民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
清明条把已经成为维系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也为国家认同构筑了一个牢不可摧的文化平台。
清明节承载的是一种道德文化,其目的为宗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时代在不断变化,清明节中我们遵循传统去追忆先人与仰慕先贤,以此方式来延续中华民族的血脉与薪火。清明节终极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礼敬近世祖先的祭祀活动中,更重要的是通过祭奠先烈与先贤获得精神的洗礼与思想的升华,从而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悟和认同。清明节期间开展的多层次、全方位祭祀,将祖先祭祀、家庭祭相与国家祭祀有机结合起来,一次次对个体进行清明传统习俗的温习和体验,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也从另一个侧面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清明节已从单纯的对先人寄托哀思逐步转化为一种文化情结。尽管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清明对于人们的意义和重要性已有所改变,但也算得上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传承得较为完整的一个。清明祭祖习俗反映了民族的信仰习惯和文化精神,寄托着民众对生活的幢惯,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盛会。在清明节期间,城乡各处以同一种仪式来表达对先人的孝思与追忆。这种文化活动在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清明节日还是后人回顾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只要清明节日中所承载的祖先崇拜观念与墓祭仪式习俗依9日存在,就证明清明节还在发挥着其独特的文化认同功能。就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意义而首,清明祭祖习俗将一直得以延续下去。
清明节的历史与意义【第二篇】
清明假期第一天,全家驱车去游雁荡山。在路上堵了2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了大龙湫景区,据说这里是雁荡山最负盛名的三大景点之一。
沿着一条清澈的小溪,走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两边是变化多端的山峰,有的像“马群”,有的.像“啄木鸟”,还有的像“大象”,突然峰回路转,大龙湫瀑布就呈现在眼前。只见一道道细长的水柱从空中飘落下来,轻轻洒落在一潭清水中。哪里来的蒙蒙细雨?哦,是半空中弥漫的水雾迎面扑来,让人觉得神清气爽。
大自然多么神奇,多么美妙!
清明节的历史与意义【第三篇】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敬天法祖,特别重视对传统的继承和对祖先的尊敬,佛教同样注重传统和传承,强调知恩报恩,因此二者渐渐结合在一起,使得清明也成为佛教特别重视的“感恩节”。对祖先的追思哀慕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渴望,每个后辈都希望父母祖先能够长期住世,然而这又是不可能的,因此应当在祭拜祖先时充分体现热爱生命的慈悲之心。
真正明白了六道轮回因果不虚,就会明白所有未觉悟的众生,都在六道轮回中,累世都曾经互为眷属,这是真实的实相,众生是随着业力而流转。
人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之物,死亡只是四大的分散,如同世间任何物品都是因缘和合之相,终究会有坏去的时候,但是魂识不灭,未觉悟的众生依然会随各自的业力继续六道轮转,这是因果规律,因此佛教不但不主张以物品殉葬,更教导众生在人死之后,不可用贵重的棺木、不可穿高价的衣服、不可动用过多的人力与物力;应该换上日常所穿的干净旧衣服,将好的新的衣物全部布施给贫苦人家,应该多做放生诵经、布施贫穷及供奉三宝的善行。唯有如此,在世过世的有缘众生才能得到真正的益处。
有的人虽然是孝心想要纪念过世的亲人,但是行为上却是为祭奠过世的亲人大办丧事,大摆酒席,大量杀生,把一个人的丧事办成无数动物的丧事。也有的人在祭拜祖先时使用三牲,以酒肉等不洁之物来供养先人这类浪费财物买各类动物宰杀祭祀,买各类物品焚烧的行为,不但不能利益亡人,还折损自己的福报,尤其是在山间焚烧还会毁坏环境,很容易引发火灾,是迷信短视缺乏智慧的行为。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对此有相关的开示“是故我今对佛世尊。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 ”
地藏王菩萨在《地藏经》中已经为所有众生做出榜样,在因地修行时,地藏王菩萨为救母以及所有地狱罪苦众生永脱地狱之苦而发下了广大誓愿,誓愿尽未来际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并广行诸善,乘此福德之力不仅母亲得以超拔升天享受妙乐,当时与地藏菩萨母亲共同所在的地狱众生皆得以超升。
对在生的父母,用金钱、物质作报答也是不究竟的方法。金钱和物质当然是有需要,但只可以在今生带给父母短暂而浮浅的快乐,往往还会造成烦恼,而且对父母舍报之时及转生之后毫无裨益。
佛法中讲到的对父母的孝不同于世俗意义的孝,是真正的大孝,报父母恩的最佳方法,是感恩佛菩萨的教导,报答四重恩。一方面自己精进修行,一方面是父母在世时,引导其接触佛法,止恶行善。若不能做到后者,也要经常代父母忏悔无始以来一切罪业;同时力行众善,布施、放生、诵经持咒、礼佛念佛,利益众生等一切善行回向,以此帮助亲人增加福德资粮。
已经过世之人凭借着在世亲人的至诚清净善念善行之力,在恶道受苦者,能早日投生善道,已在善道者,福德也会增长。同时作为佛弟子更要激发菩提心,扩展心量,想到所有众生无始劫来互为眷属,不仅仅是死去的现世亲人才是自己的眷属,进而发出为一切如母众生早日修持正法,觉悟自性,超脱轮回,离苦得乐究竟解脱而修行成就的菩提心,坚定自己正信学佛自觉觉他的菩提愿行。
《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中地藏菩萨亦有对如何利益已故之人的开示: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是故长者。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
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清明更是一个植树播种的好时候。“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应当抓住这一最合适的时节多播种、多植树,让世间生命更加繁茂,让大地遍现绿色。对于过世亲人可以用素菜、水果、鲜花等洁净之物纪念,这样不增加祖先的罪业,使祖灵安宁,也可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佛教的目的是使众生离苦得乐,使世间充满祥和,多烧一炷香,不如多种一棵树、多摆一碗肉,不如多放一条命,愿我们的世界充满绿色和鲜花,充满爱心与和谐和平,让众生各得其所,共享安乐。
在清明节之际作为佛弟子我们更要学习正法,树立正见,依据佛陀经典佛菩萨善知识的教诲在节日之中如理如法而行,在祭拜祖先的同时,用正确的方式,为佛弟子为广大信众做出正信佛法的榜样,用实际的言行自觉觉他,勇于承担,逐渐引导世人走向正确祭拜祖先的道路上来,最后走向正信的佛陀正法的修持上来,最终离苦得乐究竟圆满菩提。
至诚感恩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感恩顶礼三宝佛法僧摩诃萨,感恩龙天护法护持正法,感恩一切觉悟者摩诃萨。
至诚祈愿所有弘扬正法的团体或个人顺利弘扬正法,普度众生。
至诚祈愿正法久住,佛陀正法光明遍照寰宇,普度万源,至诚祈愿我们的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繁荣昌盛、国泰民安。至诚祈愿各个国家能够人人向善,人心和谐,祈愿世界和平,宇宙祥和无浊障。
清明节的历史与意义【第四篇】
有些地方在清明当天上坟,因为清明这天嫁出去的女子要回来给父母上坟。她兄弟就要招待她。“早清明,晚十一”的意思是,清明上坟在12点以前,上了坟才回来吃饭;十一上坟在吃了中午饭后。也有人说,清明上坟,一般都在清明之前,或者在清明当天烧纸。传说那时烧纸一百顶二百。
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清明这天阴曹地府收鬼,到夏历十月一才给鬼放假。因此清明后上坟,或十月一前上坟,故者的鬼魂还没有放假,无法出来收给它烧的纸钱。因此要“早清明,晚十一”。
有学者认为,“早清明,晚十一”实际上是从活人角度考虑确定的。中国几千年来以农业生产为主,因此民俗活动时间大多根据农业生产而定。清明过后,温度升高,我国大多数地方开始春耕、春种、植树等,农活增多。而夏历十月一过后,天气转冷,农活基本完了。因此,上坟时间多安排在相对农闲的清明前和十一后。但大家又为了让人感觉是为故者考虑,编造出阴曹地府放假等的说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清明节的历史与意义【第五篇】
一年一年的清明,一年一年的牵挂,一次一次的想念,一分一秒的记忆。不会忘记,也不会离去,为了身边的,离去的,好好努力,好好珍惜。下面是网友给大家分享的有意义的清明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节到了,妈妈带我去老家看外公,一路上,我很高兴,我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老家。
外公的家在农村,我看见田野里的麦苗像绿毯似的,铺了一层,绿绿的柳枝垂在地上,可爱的小猫在院子里跳来跳去,树上的小鸟在快活地唱歌,好像在欢迎我这位小主人。
邻居家的阿姨看见我们来了,要带我们去挖苜蓿,我一听就很高兴,我跟着妈妈和阿姨提着篮子,拿着小刀,一会儿到菜地里了,阿姨给我教,我跟着学,我一手拿着刀,一手抓菜。刚开始,我不敢动手,害怕割到手,阿姨就鼓励我,我就是试着挖,慢慢地我学会了挖苜蓿,挖了一大把。
我高兴地大声喊起来,忽然我就听见对面山沟里传来了我的声音,啊!原来是“回声”。我更加的高兴了,又大声喊叫,听着传来的回声,开心极了。山沟边上的桃树开满了粉红色花朵,飘来阵阵花香,舒服极了。
回家之后,我把这一切告诉爸爸,爸爸说:“清明踏青,是我国的传统,你这下明白了吧。”
妈妈说你做的真棒!
今年这个清明节,我过的真有意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祭祖扫墓和踏青的大好时节。
今年的清明节,居然阳光明媚。爸爸带我来到了乌镇,说是去感受一下我们家乡地地道道的清明习俗。我们来到古老的青石板铺成的大街上,只见人来人往,热闹极了。我穿梭在人群之中,这儿瞧瞧,那边摸摸,别提有多兴奋了!忽然,迎面走来了一队穿着古装,抬着轿子的队伍,原来是“蚕花娘娘”来了。只见蚕花娘娘身穿一件洁白的衣裳,肩上披着粉红的飘带,宛如一位仙女翩翩而来。这是我们乌镇一年一度的“蚕花盛会”。传说用蚕花娘娘的圣水来洗蚕花手,今年蚕茧就能丰收。我们家乡桐乡是重要的蚕桑基地。每到清明,都要举办蚕花盛会,以祈祷蚕桑丰收。
送走“蚕花娘娘”,我顺着人流来到了小河边,只见河里一条条小船,正载着游客悠闲地穿梭在古色古香的民居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慢慢荡漾开去……游人、故居、小桥、流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好好!”咦,那边又有啥好戏?这么热闹!我顾不上爸爸的叫喊,挣脱爸爸的手,往人声鼎沸处跑去。原来,那边有一座古戏台,台上正在演出戏曲节目。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引来了观众一阵又一阵叫好声。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乌镇香市。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感受这不一样的节日。你看,连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也来了,流露出欣赏的眼光,他们大概也被这水乡古镇吸引了吧!
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是什么香呢?我这个小谗鬼忙循着香气奔去。形状各异、风味各异的粽子,青得发亮的青团子,烧得喷香的螺蛳……看得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各式各样的清明小吃也成了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
清明节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过得既有意义,又很隆重。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清明节的历史与意义【第六篇】
日子一进入四月,怎样在“清明节”里纪念父母,就摆在了我们姐仨的日程中。近几年政府特别重视民俗文化,从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规定清明放假三天,以供国民祭祀祖先故人、缅怀革命先烈。虽然远道的孩子回不来,但是在家乡的孩子却可以利用这三天的假日与父母的在天之灵好好过一个难忘的节日。真的谢谢这个小长假啊!
传说“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万物萌发,土壤湿润,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还有那首最著名的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都使人们对清明这个节气十分的重视。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不愿下山受封与母亲一同被焚于清明的前一日(寒食节)的日子,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还有祭祀、踏青、栽树、荡秋千等活动,逐渐将清明赋予节日的概念。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我们只是重视眼下这个清明节,今年清明这个节日对于我们家有着格外的重要的意义,我们身体还好,晚辈事业有成。借着这一天,我们三姊妹、两女婿、一外甥(还有工作值班着的、远方工作不能来的都委托我们将他们的心意带到)到父母的墓前,汇报我们三家一年的生活情况,念叨我们下一年里的目标打算。就如父母还在我们身边,用笑意盈盈的目光注视着我们,鼓励我们好好工作,珍惜人生中的机会,感恩生命中的贵人。!透过盈满眼眶的泪水,我们回忆起父母在世的日子,父亲睿智开朗,母亲温柔文静,家中充满着温馨和谐笑声歌声,就如幸福的港湾一样。虽然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在梦中依稀出现,现实生活工作中意外的烦恼时有发生,但是我相信只要记住父母的嘱咐,时刻提醒警示自己,用善良包容的心,放下看淡知足,相信一定会偕老带幼走好余生之路的!
清明节的历史与意义【第七篇】
从前,有个叫王二毛的农夫,他勤劳善良,热心助人,是个难得的好心人。
清明节那天,他和同村的村民一起上山扫墓。这时他看到一个陌生的白发老妪正坐在山脚下长吁短叹,希望上山扫墓的村民能背她上山。清明时节,细雨纷纷,山上的路并不好走,到处是泥泞,山又陡,平常自己一个人走都不好走,更何况还要背着一个人呢?很多上山的村民都拒绝了老妇人的请求。只有王二毛走上前去,表示愿意帮助老人家。
清明要吃笋菜汤老妇人很高兴,马上跳到了王二毛背上,王二毛这才吓了一跳,原来别看那老妇人瘦骨伶仃的,背上才发现,比挑上百来斤粮食还沉。但王二毛啥也没说,沉一脚浅一脚地背着老妇人朝山上走去。
走了一个时辰,老妇人也没有要下来的意思,又走了一个时辰,王二毛实在忍不住问:“老婆婆,您要扫的墓到底在哪啊?”老妇人听了笑着说:“你别问,到了自然会告诉你。”王二毛便不问了,喘着大口的粗气,继续朝前走。
又走了一个时辰,终于老妇人指着山顶的一个突起的小土丘,说:“就是这里了。”王二毛赶紧把老妇放下,并立在原地不动,老妇好奇道:“你怎么不回去啊?”王二毛心想这哪成,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你上山还要我背,下山就能自己走下来?于是便说:“老婆婆不碍事的,等您祭扫完了,我再背您下山。”
老妇人听了,哈哈大笑:“你自己还要扫墓呢?这样上山下山几个来回,你的腿脚还能受得了吗?”王二毛拍拍胸脯说:“没事,年轻着呢!”老妇人又说:“可是我只要求你背我上山,并没有要你背我下山呀?”
王二毛一根筋,以为老妇说得是客气话呢,坚持要背她下山。最后老妇不得不道出实情:原来她就是这座山的山神婆婆。今天早上她和山神打赌,如果谁能在自己上山扫墓的时候,还能不辞辛苦地背一个不相识的老人家上山,她便赢了,证明这个村庄还是有好心人在的,同时她会保证这个村庄风调雨顺。
王二毛听说如此,方不在坚持,正要转身下山,又被山神婆婆叫住了:“年轻人,感谢你背我上山,我要送件礼物给你。”说着从身上拿出一个布包来,然后山神婆婆化成一股烟消失了。
王二毛回到家,打开布包一看,是一包干菜笋,布包里面有一行字写道:“清明不吃笋菜汤,脚骨有点酸汪汪。”王二毛抓了点干菜笋,用滚水冲泡,果然清香四溢,清淡爽口。
到了第二天,别人因为上山扫墓而四肢酸胀,只有王二毛依旧步履如飞。不过王二毛一直都是个善心人,他就把这个干菜笋拿出来和村民分享。后来便有了家家都制干菜笋的景象,而每到清明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不忘在就餐时做一碗笋菜汤,希望自己的家人骨健筋强,身体健康。
清明节的历史与意义【第八篇】
清明节虽然是落在4月4日,但由于在马来西亚这天不是公定假日,也使许多外地工作的游子,无法回乡为已逝世的亲人或是祖先扫墓。故这个星期天依然游子赶回家乡祭祖。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华裔民族文化注重孝道,而清明节祭祀文化,便是孝道体现。
然而,俗语说:祭之丰不如养之薄也。人死后,什么关系都没有了,只剩遗憾,怀念。晚辈,子孙慎终追远,缅怀,感恩,反省,活得更好。其实也是都已故亲人的一种致敬和尊崇。是与时俱进的文明祭祀之风,如烧了洋楼公寓,汽车飞机及文明科技用品,未必故者懂得使用?个人认为倒不如改用简单的鲜花,水果及糕点更为实际。最重要的是,清明节提醒我们,趁父母健在,好好孝顺,远胜往生了,用丰富的祭品祭拜也是于事无补。
如果没有,现在就开始行动吧!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留在心中的缺憾。
个人则认为,清明节扫墓祭祖,这种追思亲人的良好东方孝道精神,是必须代代传承下去。同时让我们能感恩先人为子孙与后辈的奉献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