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报告: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

网友 分享 时间:

各位老师,同学们,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党的精神的时代结晶,凝结了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进精神,彰显了党的本质属性。在新征程上积极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也是高校优化“三全育人”工作的必经之路与根本要求: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将有效夯实高校“三全育人”的根基,为培育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思政课报告,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现实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结合,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现实要求,也是提高青年学生政治素养的必经之路。伟大建党精神是党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的精神动力,彰显着党的理想追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理论指导。在党的带领下,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即使是面对肆虐的疫情,也能够最大限度保证人民的安全,因此,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该坚定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一)伟大建党精神是淬炼青年政治灵魂的精神力量

伟大建党精神凭借对真理的坚持,对理想的坚守,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高校在面向大学生的“三全育人”工作落实过程中通过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传递,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远离低级趣味,成为其向更崇高理想进发的动力,促使其自觉成为共产主义的忠诚实践者,以青春之梦成就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建党精神是对党优秀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为人民群众谋幸福是党的初心,同时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持之以恒去“赶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各种考验,党为答卷人,而民众则是审批者。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奋斗需要党的不懈努力。党的优秀精神品质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对党优秀品质的继承和发展,这也是中国广大高校学生所应当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第一,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坚持真理的思想自觉性。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政治素养塑造的关键阶段,其价值取向亟须予以正确引导,其行为方式亦亟须加以规范约束,伟大建党精神能够促使高校学生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跟党走。第二,有利于强化高校学生政治自觉性。毛泽东曾说过,革命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全民族得到解放。百余年来,我党历经沧桑但始终不改初心,这正是伟大建党精神所象征的共产党人的初心。一代代共产党人秉持始终如一的担当,也必能极大程度强化高校学生的政治自觉性。第三,有利于强化高校学生对党忠诚的行动自觉性。共产党人十分清楚离开人民将一事无成,因此在伟大建党精神背后,人民情怀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以共产党人不负人民的实践为养料,有利于激发高校学生忠诚于党的行动自觉性。

(二)伟大建党精神是锤炼青年优秀品格的重要助力

伟大建党精神,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核背后是敢作敢为、勇于担当的精气神。一直以来,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凭借的正是脚踏实地的干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当代高校学生,责任就是接过革命先辈们递过来的接力棒,激扬青春活力,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这需要青年们有坚韧不拔、敢闯敢拼的韧劲,有“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增强过硬的担当本领”。在“三全育人”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可以激发他们的家国之情,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其坚持不懈、永不气馁的优良品质,不辜负党和人民对他们的厚爱,用努力与奉献,塑造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高校“三全育人”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伟大建党精神正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总教育方针的基本需求,能够真正锤炼优秀品格,以使命激励青年。第一,帮助高校把握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为指引,培养真正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为其奋斗终生的人才。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在百余年拼搏史中淬炼而成的,是真正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结合我国奋斗实践的精神成果,是党引领高校教育工作的养料。第二,真正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随着我国迈入新时代,原有思想文化不断被新的思想文化冲击,这也给高校教育开展带来极大挑战,高校教学过程中更需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帮助学生扣好人生中第一粒扣子。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有助于高校形成正确的、爱国的主流文化价值引导,促使广大学生提升家国情怀,树立正确价值理念,提高政治素养,主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第三,培养合格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做人的工作。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必须要以学生为核心,以关照服务学生为宗旨,进而提高学生政治觉悟,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伟大建党精神深刻诠释了党的坚强意志,这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不谋而合,必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过程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资源。

(三)伟大建党精神是磨砺青年意志品质的典范力量

伟大建党精神中不畏牺牲、勇于斗争的精神品质,提炼于无数共产党人探索拯救人民、挽救中国的道路进程中,展现了先辈们为国家大计牺牲自我的豪情。这些革命先驱的精神风骨也是当代高校学生所需要的,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培养求真务实的作风,净化其心灵。大学生充满活力,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可塑的群体。讲述伟大革命先辈们的感人事迹,能够激励高校学生以史为鉴,让他们在倾听历史声音的过程中走进先贤的世界,体味到革命先贤敢于担当的精神追求,并从中获得成长的力量,用一颗红色的心、红色的灵魂去谱写新时代新篇章。

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故事的延续,也是其升华,能够为高校“三全育人”教育提供取之不尽的典范素材,将切实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磨炼意志品质。首先,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有利于讲好党的故事,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引导力。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将有助于高校学生深刻意识到建党之不易、兴党之艰难以及广大共产党人强党之自觉。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将有助于激发广大学生悟思想、学党史之自觉,进而坚定信念,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引导力与塑造力。其次,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有利于讲好革命故事,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感召力。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着党不惧牺牲的价值追求,对引导当代大学生塑造拼搏精神也具有深远意义。当今社会,讲好革命故事,为高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拼搏精神提供足够的养料,有助于在大学生心中根植红色火种,促使大学生顽强拼搏,勇于担当起时代的重任,主动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最后,利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有英雄和先锋。英雄往往来自普罗大众,他们顽强拼搏勇于奉献,最终成为民族脊梁,伟大建党精神正是无数英雄先锋的拼搏精神的展现,也是社会价值的标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将有助于广大高校学生切实了解并认同奋斗史,激发价值认同感,引发情感共鸣,进而引导学生崇拜并且争做英雄。

(四)伟大建党精神是锻造青年政治定力的红色营养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情感纽带,贯穿于无数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积极奉献的切身实践中,也展现了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浓浓情感。从浙江南湖的一叶扁舟开始,党的到来让人民看到了希望。党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党凭借着前人的启示,一路成长,最终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政党。

...

二、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实践路径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健全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指引与推进,统筹学校、政府等多方教育主体责任。为落实这一要求,高校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部署,深入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

(一)坚持同向同行、协同联动的基本原则

落实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并引领“三全教育”,就必须坚持二者同向同行,推进二者协同联动,让伟大建党精神走进课堂,进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最终有效打通“三全教育”痛点。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必须树立起全过程教育理念,对课程思想理念与时俱进地更新,提高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关注度,健全课程协同育人机制。高校思政课是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的关键性课程,因此发挥思政课教学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前我国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已经具备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教材也各有教学目标,具备共同的价值导向,即引导学生坚定自身理想信念。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教育主阵地,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以及实践路径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时常驻足反思,确保“三全育人”与伟大建党精神同向而行,在宏观视域下引导广大高校学生全面且准确地认知并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首先,应进行课程顶层设计优化,对课程育人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明确铸魂育人的切入点,积极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课程的整个过程中。其次,强化内外联动,整合各方教育力量,使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三支师资力量相互衔接、紧密协作、协同发力。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念,让有信念的人去讲述信念,以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方式开展教育研究,对学科知识进行整理和深入挖掘。最后,坚持统分结合教育原则,强化各种课程教材的计划与建设,并依据各种课程教材特点、功能,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这些内容之中,将各种课程教材进行有机结合,用优质的教材来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坚持教学共进、实践融入的实践路径

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高校“三全育人”开辟主渠道,以实践形式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教学深度融合。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从战略层面着手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以为党和国家育才为总战略指导方针,讲好党的故事,以此引导广大学生坚守初心。现今,不再有当年的战火硝烟,也不再有生死考验,但是新的征程已经开始,来自和平年代的考验仍旧在继续。没有了战争考验的我们仍旧面临着多种挑战与风险,例如突如其来的疫情等。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当继续坚守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继续秉持奋斗谨慎的精神,投入新时代建设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课堂上深度挖掘并展现伟大建党精神背后的爱国内涵,图文声像并茂,重现历史场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其次,在校内实践教学层面,教师应对校内外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通过校史馆、博物馆等开展党史教学,引领学生重温党的光辉历程,解开党百余年兴盛的精神密码。史实结合,以研讨会、校内讲座、演讲沙龙等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进取精神。学生可通过阅读红色书籍、看红色电影、唱红色歌曲、拍与党有关的VLOG(视频日志)等多元化形式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并以小组形式进行研讨,分享心得,达成教—学—研的无缝对接。校园文化活动在规范大学生的言行,培养他们的思想品格方面有着实际的作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载体,充实高校的精神文化活动,其作用事半功倍。将伟大建党精神与学校的文化活动相融合,可以持续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魅力。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党团活动的作用毋庸置疑,它是推进高校学生践行党的精神指示的重要阵地。把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党团活动融合到一起,将起到良好的育人成效。当然,应不断创新高校党团活动形式,采用高校学生喜欢的方式宣传伟大建党精神。此外,社团活动也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理想阵地。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社团是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要平台,担负着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提高自我的重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社团场所的设置,潜移默化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实现精神与现实的链接,促使大学生在社团活动实践中领悟真谛。

最后,在社会实践教学层面,为促使高校学生更快更深刻地了解我国国情及社会现状,作为高校教师应当积极开展红色思想研学实践活动,通过调研与实地参观考察,引导学生接受沉浸式教育,通过对革命遗址、展馆等地的观摩考察,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悟革命先烈们廉洁自律、顽强拼搏的精神素养。让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结合、相辅相成,使大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思想,改善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孤岛教学现状,真正落实“三全育人”方针。此外,还可将伟大建党精神与科技活动相结合。进入现代化社会,科技兴则民族兴、万众创新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高校亦应与时俱进,充分挖掘各种渠道,将伟大建党精神与科技活动及科技教学实践充分结合,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思维以及创造潜能,另一方面也要将伟大建党精神中的科学理念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充分结合,引导学生树立追求科学真理、回报祖国、服务人民的科学精神,努力钻研科学理论,学习科学技能,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使得科学理论从书本走向现实,切实成为强国的生产力。

(三)坚持知行合一、文化育人的精神关怀

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工作的推进不仅要从教育目标制定与教学方案设计入手,也要高度关注对文化的塑造,以文化育人。具体而言,打造多维育人文化,可从“以理教人”“以文育人”“以学服人”“以美塑人”四个维度进行文化育人探索建设。“以理教人”是指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强化学生理论自信,其要义在于引导学生能够在开放环境、多元信息背景下自觉准确鉴别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与理论。“以文育人”是指以文化形式渗透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净化其精神世界,以党的优秀文化传承培育塑造其精神根基,铸就其精神生活之魄,以现有优秀文化成果拓展学生精神层面的认知边界。“以学服人”需要高校教师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并结合高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探索过程中能够通过实践与理论、理性与感性认知的重构最终形成优秀的精神品质。“以美塑人”是指通过美学教育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观念,以美的眼光观察感悟生活,以美的思想塑造内心世界,保持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与积极追求。以上四个维度环环相扣,最终推进伟大建党精神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如空气般无处不在,让学生在悄然无声中感悟信仰,凝聚力量,最终达成“三全育人”的教育初衷。

三、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制度保障

(一)建立健全高校三全育人协作机制

高校须始终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确保“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强化机关部处协同配合,逐步健全“三全育人”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带头,明晰内部部门目标任务,彼此配合补充,分工明晰,同步渗透学生生活学习中,充分发挥高校的管理育人功能。高校党委等应当加强对高校“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其作为长期任务进行落实。明确教育体系责任人,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案,深度融合伟大建党精神,加强“三全育人”思政教育顶层设计。学校各级组织应加强分工与配合,提高不同课程中思政党建元素含量,彰显育人特色。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建立完善督导机制,将党建教学纳入重点督导范畴,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加大伟大建党精神宣扬力度以及高校“三全育人”开展力度,实现全方位育人。此外,应强化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及服务能力。可以通过建立校务信息公开、师生互评等制度,提高学生决策权,推动建立学生充分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强化学生社团管理,如学生会、文化艺术社团、学生自管会等,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作用,强化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的自我教育属性。同时应当进一步畅通监督反馈机制,强化学生的决策意识以及参与意识。此外,高校思政教师应定期组织管理人员与学生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帮助其解决面临的难题。

(二)落实完善高校管理育人保障监督机制

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系统梳理自身部处体系及岗位育人元素,切实将伟大建党精神以及“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到具体操作流程中,进一步强化对“三全育人”工作重点环节的监督。为实现这一目标,应构建“摸底调查—通报—明确责任—整改落实”流程,确保工作有效性,建立专项检查、常态化检查、跟踪巡查结合机制。一方面,对学校职能部门进行全程监督,确保“三全育人”工作效果及落实情况,强化伟大建党精神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指导作用,确保“三全育人”工作不越位、不缺位。另一方面,应强化高校院系职能部门与高校学生之间的链接,强化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做好教育情况反馈工作。此外,应强化对高校班主任、辅导员等“三全育人”工作队伍的监督。可通过深入一线走访、座谈交流、邮件反馈等形式全面把握“三全育人”工作以及伟大建党精神弘扬情况,确保工作的规范性与公正性。

(三)健全强化职能部处之间的共用共享机制

高校党委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者,“三全育人”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须切实强化自身的主体责任,可通过建立思政教育委员会等方式健全机关部处及学院的共享机制。一方面,应充分结合学校优势及定位完善思政教育大格局,确保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各机关部处协同联动。另一方面,应建立专业课、思政课,辅导员及班主任、行政管理人员的共享合作交流平台。高校教育主体是人,其中包括专任教师、素质教师、职能管理人员等全体教职工。当然,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是专任教师,其不仅负责课程设计,也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对课程整体教学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基于此,结合“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高校应当强化对专任教师的引导,通过培训、理论指引以及鼓励教师强化自主学习等方式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改变其以往教学理念的固化认知,挖掘课程背后的思政元素,构建俯拾皆是的教育氛围。应强化学院及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共同深入研究育人重点,探讨前瞻性问题,提炼经验、成果,切实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的“三全育人”工作的研究成果应用转化。

(四)积极构建管理育人多维立体的评价机制

为贯彻落实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的“三全育人”工作,高校应全力建设育人指标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结构层级分明。由于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涉及多部门协作,更需要明确的评价体系作为指引,面对不同类型的教育主体,应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此外,应结合高校教育实践情况及学生需求制定个性化指标,突出教育重点。为进一步激励教师作为教育主体自觉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意蕴,自觉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学校方面应强化教育考评体系构建,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评优评先标准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职称评定等,为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优化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同时也让教师全员明晰自身在党建工作以及“三全育人”教育工作推进中所扮演的角色,树立党政教育意识,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各位老师,同志们,高校每一门课乃至学生日常生活中,都蕴含着伟大建党精神等党建元素。对学生进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与推广,就是把思政党建教育内容与学科及学生日常管理相融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精神,为其将来在工作中发挥作用打下坚实基础。此外,高校课程思政元素的构建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教师。因此,要确保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的“三全育人”体系高质量建设,就必须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与此同时,要结合专业特征来推动对教师的培养,使用差别化的培养方式,指导专业教师将伟大建党精神等思政要素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从而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促使伟大建党精神为“三全育人”工作的推进提供良好助力。

67 26387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