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党建理论30篇
党建理论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制度创新,加强党的领导,提升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2025年党建理论”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目录
1.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 始终把握历史主动 3
2. 充分发挥高校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的重要作用 9
3.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18
4.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6
5.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回答重大时代课题 32
6. 牢牢把握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历史责任 37
7. 雷锋精神时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 43
8.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48
9.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鲜明实践性 55
10. 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63
11. 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71
12. 现代化的中国构架 78
13. 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83
14. 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 93
15.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00
16. 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 111
17. 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 117
18. 积极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127
19.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抉择 132
20. 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146
21. 李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意蕴 154
22.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178
23. 学习雷锋同志崇高品格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85
24. 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廉洁文化品牌建设 194
25.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成功经验 197
26. 掌握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主动 204
27. 新时代何以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210
28.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223
29.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目标意涵 227
30. 正确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 233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 始终把握历史主动
发表时间:20xx-03-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我们党以理论上的主动把握历史主动的内在机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这一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把握历史主动的成功密码、胜利之钥。
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凝聚起把握历史主动的强大合力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角和主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是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充分激发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实践创造性,我们党才能永立时代潮头,不断创造新的历史。
坚持自信自立,是立足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大党大国实际把握历史主动的必然要求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实现强大和振兴的历史进程,都是紧紧依靠自身力量来推进的。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有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充满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贯穿着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决心和信心。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大大增强,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只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就一定能够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坚持守正创新,为把握历史主动指明了正确方向
创新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两个结合"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两个结合"做得越好,理论创新之源就越丰富,理论创新之力就越强劲,理论创新成果就越能把握历史主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开创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格局。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只有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党才能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权。
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在发扬斗争精神、做到立破并举中把握历史主动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彰显了鲜明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体现了强烈的担当精神、斗争精神。十年前,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面对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面对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等问题,提出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等等。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更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坚持系统观念,是把握历史主动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系统观念为我们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各方面,是运用系统观念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赢得历史主动的光辉典范。坚持战略思维,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坚持历史思维,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揭示出过去为什么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秘诀;坚持辩证思维,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思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法治思维,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坚持底线思维,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我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我们党才能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赢得未来。
坚持胸怀天下,为把握历史主动提供了宽广视野、开辟了宏大格局
只有坚持胸怀天下,才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一系列重大理念和主张,科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等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完善外交总体布局,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只有拓展世界眼光,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党才能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世界历史车轮向着更加美好的前途前进。
充分发挥高校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的重要作用
发表时间:20xx-03-21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概括和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并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论断凸显了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关联,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丰富和发展现代化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这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坚持"四个第一"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当前,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科技的创新动力来自人才,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又依赖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可见,发展是引领,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这四者各有侧重又有机统一、协同发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的驱动引擎。其在实践层面则是必须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持续联动、系统集成,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必须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物质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首先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的重大论断,我们党始终将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一以贯之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已然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共识。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本质要求、首要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方方面面都要强起来。"其中,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第一"两字凸显了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诸环节中的主导作用,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此外,纵观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虽道路不尽相同,但科技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迈向繁荣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期以来,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很大程度上倚赖工业革命以来的科技优势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以自身为标准的文明理论,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主导地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科学技术成为百年变局中的关键变量,正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世界现代化向前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从而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赢得国际竞争战略主动。
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人才队伍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史,摒弃了西方国家财富两极分化的资本主导逻辑,遵循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逻辑,是一部集聚人才、团结人才、造就人才、壮大人才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的关键位置,对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深化了党对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需要人才,因而在始终保持对人才的饥渴度的情况下,一手抓引进,择天下英才而育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更要一手抓自主培育,尊重人才发展规律,依靠我国自身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的人才根基和智力支撑。
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多方努力,当前我国创新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全社会创新创造动能充分释放,正在由过去的跟跑为主,逐步地转向更多领域中并跑领跑。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创新动力不足依然是一大短板,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的瓶颈尚未发生根本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发生根本改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牛鼻子"。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创新发展,就必须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全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切实发挥创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乘数效应"。
高校应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中走在前列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科技兴。在以往党代会的报告中,教育更多被放在社会或文化领域,科技放在经济领域,人才放在组织工作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专章论述,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一体谋划、整体部署,集中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有机整体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高校作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是教育、科技、人才最集中的交汇点,也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最佳结合点。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承载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和显著优势,理应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中走在前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有可为。
要坚持立德树人,下好教育优先发展先手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求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又要求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这都必然离不开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一方面,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鲜明的制度属性决定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传承红色基因,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另一方面,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落实这一根本任务,既要讲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本质道理,又要善用新时代的"大思政课",还要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双轮驱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设建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要坚持创新驱动,争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性、原创性科技创新上具有天然的独特优势,肩负着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一方面,科技创新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新兴、边缘、交叉学科领域。因此高校要把创新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打破学科、专业、学院的有形无形壁垒,融通、整合各不同学科优势资源,努力培育科技创新生长点。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成果只有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科技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以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为基本导向,积极探索与社会各类创新主体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衔接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真正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新路径。
坚持人才强校,筑牢一流人才蓄水池。人才是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国家优秀人才的主要培养地、汇聚地和策源地,应该自觉承担起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一流人才蓄水池的时代重任。一方面,高校要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将人才培养与学校办学定位相结合、与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相融合、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需求相对接、与世界一流人才相对标,积极探索人才自主培养路径,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高校坚持人才强校,要积极依托各种平台引才聚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着力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营造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生态,真正建设国家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时代呼唤担当,担当需要奋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站在开局起步的关键节点上,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一体部署、协同发展,合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发表时间:20xx-03-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坚持"两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以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度历史自觉开拓进取,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成功之道。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实践依据和深厚文化底蕴。"两个结合"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两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社会矛盾,面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要求,自然存在着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时代坐标,根据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成果,才能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党和人民事业无法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就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等结合起来,形成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的表达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内容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既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焕发蓬勃生机,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深刻认识坚持"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既不丢掉老祖宗,又讲出许多新话,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
10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无论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的开辟,还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无论是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都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作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典范。这一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从五千多年的深厚文明积淀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极大鼓舞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雄辩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指引党和人民事业不断胜利前进。
当前,我们党正带领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大胆探索,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需要直面和解决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这要求我们继续坚持"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把化解矛盾问题的思路办法和新鲜经验转化为理论话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沃土中汲取历史经验、人文精神和民族智慧,不断作出理论创新,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理论支撑。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新的征程、新的实践,给理论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我们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创新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最大限度激发人民实践创造的热情与活力,及时发现、概括、总结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和政策并指导新的实践。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在回应人民现实的需要与关切中,不断增强理论的生命力、解释力与创新力,形成"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不断回答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新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要认真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聚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在研究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回答好"中国之问",立足基本国情,紧贴亿万人民创造性实践,回应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对未知领域大胆探索创新,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回答好"世界之问",以天下情怀和世界眼光分析世界发展变化形势和趋向,为解决好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回答好"人民之问",聆听人民心声,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回答好"时代之问",站在时代发展潮头和人类发展前沿,作出更多引领时代潮流的理论创新。
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运用中华文化丰富宝藏,使激活传统与弘扬传统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厚植理论创新的历史根基、文化血脉,提出更多蕴含中国智慧、体现中国精神的思想观点,赋予党的创新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华文明增添新的生机活力,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思想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发表时间:20xx-03-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中国式现代化置于党的新时代中心任务的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特色,又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原则遵循。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人民是逻辑起点:必须坚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论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特征,道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要坚持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就是一致的、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共产党为坚强领导核心和本质要求,时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坚持为民造福的目标指引,并把人民标准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成败的根本标准。
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就要坚持人民至上。社会主义性质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属性。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集中体现了其内在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式现代化用"人民至上"取代西方"资本至上"的现代化发展理念,改变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历程中剥削压迫的本质及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现象,摒弃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利润至上""见物不见人"的固有弊端,逐步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根本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内在地包含了"人民至上"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人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的。
◆人民是力量源泉:必须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重道远。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
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不断壮大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一方面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在教育和科技等各领域深入挖掘人民主体创造潜力,着力推动质量效益双提升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体活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汇聚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再一方面要完善人民主体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一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保障人民参与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过程的权利;二要完善社会治理多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参与模式,促进现代化治理更加公正民主。
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决破除现代化发展中的阻力障碍。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赢得亿万群众支持拥护、全面凝聚亿万群众智慧力量、充分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其一要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彻底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坚决打赢反腐败的人民战争;其二要坚持民主监督与自我革命,牢牢把握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两大制胜法宝,筑牢党长期执政的根基;其三要坚持政策导向"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人民是价值旨归:必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既强调现代化建设成果全体人民共享,又注重现代化建设成果代际共享,还为世界现代化发展开拓新境界。
持续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建设成果全体人民共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7亿多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首先,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次,要着眼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区域协调发展,重点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最后,要聚焦人民关心的民生实事,通过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来增进民生福祉。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现代化建设成果代际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新征程上,推进人类永续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代际共享,一要牢固树立并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经济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二要持续推进治污、防污,全面整治人居环境,坚决守护蓝天碧水净土;三要妥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四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以美丽中国建设助推世界可持续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推进世界人民福祉。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放眼于为世界人民谋幸福、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拓宽了世界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突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使世界各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不断改善世界人民生活水平,为世界范围内消除贫困、实现共同繁荣与清洁美丽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加快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国际垄断,为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扭转"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作出突出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回答重大时代课题
发表时间:20xx-03-20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基本内涵和科学体系发展作出的精辟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时代意蕴,彰显理论自信和思想智慧,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一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取得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得到集中体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结晶。三是战略部署和基本方略实现重大拓展。新时代以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战略上的系统谋划和方略上的统筹安排,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的底气和底蕴。
"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论断,充分彰显了对重大时代课题的探索、回答与阐释。
其一,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深刻理论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对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论要旨和核心要义作出深刻阐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重大成就基础上,牢牢把握正确方向,顽强斗争、矢志不移,经受住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深刻融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探索的历史进程,集中体现了这一历史进程所实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各个方面逐渐完善,中国式现代化从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上的特征日臻成型。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显科学社会主义的鲜亮底色。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
活力与秩序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相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两者从来就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有机的统一体。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一方面,活力是目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活力,也就是保持持续高质量发展,这样才能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迅猛发展,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为秩序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秩序是前提,中国式现代化要持续推进,必须有良好的秩序,必须持续保持稳定。没有秩序,中国式现代化无法推进;没有秩序,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果也无法巩固,整个社会就没有活力。因此,活力和秩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支点,活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秩序则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事关党和国家发展行稳致远的大局和全局。
其二,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战略擘画。
党的十九大以后,从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透析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特点新要求,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大时代课题,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
20xx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0xx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科学阐释,以一系列创新性的观点和创造性的理念,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感召力和理论伟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在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大时代课题探索中初步构建的;同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的创新性阐释,也成为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探索中的辉煌理论成果。
其三,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不懈探索。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需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在此过程中,更加凸显"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也更能体现和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在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大时代课题探索中的重要意义所在。
总的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不仅体现了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旨向和意蕴,而且拓新了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视野和境界,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科学内涵。
牢牢把握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历史责任
发表时间:20xx-03-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统一战线事业开创新局面,科学谋划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牢牢把握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历史责任,全面增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理解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彰显统战工作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有力解决人心和力量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发展,党的统战工作持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战工作,以上率下、带动全党形成了重视和发展统一战线的良好局面,修订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全面规划新时代党的统战工作,系统提升统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重要会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重要文件中,充分彰显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地位,明确提出"坚持统一战线"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科学指引。新时代以来,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已成为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建立大统战工作格局的目标,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方向,为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一起来想、一起来干的前提和条件。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团结起绝大多数的人,成为党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是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决定因素,为真正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提供了根本途径。坚持党在统一战线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做到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统筹做好民主党派工作、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和民族工作、宗教工作,港澳工作、对台工作、侨务工作,形成了大统战工作格局,产生了新时代统战工作合力。
新时代新征程,要始终牢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准确把握统一战线这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一是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统战学说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统战学说科学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如何理解社会政治力量的真正联合、怎样实现此种联合的基本原理。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围绕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任务,在完成历史使命中滋养了马克思主义统战学说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厚土壤。在马克思主义统战学说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党的力量、领导和团结不断壮大、巩固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在全面继承马克思主义统战学说基础上,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二是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纳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容。在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创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推进,都与统一战线的伟大成就密不可分。作为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体、内容、路径上与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高度一致。新时代新征程,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根本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而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人民性支撑了人民民主的本质要求,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全面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善治水平,在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实践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大格局保证了中国式民主的成色品质,最大程度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凸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有价值,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广泛协商,体现民主和集中的统一。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以大团结大联合真正实现了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统一,充分凝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智慧力量。三是要开创工作新局面,提高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真本领。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实践中,服务科教兴国战略,有效聚合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的人才,着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中,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协调社会关系、畅通利益表达、优化协商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提供国内国际合作平台,汇聚海内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提升国内大循环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增强国内国际的市场资源联动效应;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全新探索中,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所想所干通过具有标识性的话语表达出来,借助饱含文化精髓的叙事体系传播出去,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全面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必须把握历史主动、提升治理效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加强统战工作的顶层设计,聚焦问题、精准施策,掌握统战工作的科学方法,充分发挥党的统战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独特的积极作用。在总的战略安排下,党的统战工作必须锚定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抓住关键时期的关键问题,发挥统战工作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交通阀"作用,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任务中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统一战线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关键性问题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大问题,主动谋划、积极沟通、牵头协调,真正做好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具体实践,实现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的齐抓共管,通过党的统战工作有效形成工作推进和改革创新的强大合力。
雷锋精神时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
发表时间:20xx-03-17
六十甲子荏苒星移,《学习雷锋好榜样》始终传唱。雷锋,作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优秀代表,陪伴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逢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雷锋精神的提出与传承
自6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开始,雷锋与雷锋精神便深深镌刻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从雷锋事迹被报道到雷锋精神被广泛传承与弘扬,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1960年底,雷锋的先进事迹开始被大众广泛了解。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在《人民日报》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为雷锋题词。雷锋的模范事迹以报道、展览、话剧、电影等形式进入大众视野,迅速掀起全国性的学习热潮。每年的3月5日为学习雷锋纪念日,每年三月为学雷锋月。中华大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雷锋式的模范人物和学雷锋先进集体,他们将雷锋精神赓续传承、发扬光大。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后,学雷锋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载体,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深入推进。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著作《向雷锋叔叔学习》等文艺作品相继问世,促进了雷锋精神在代际之间的传承与发扬。
新时代以来,各行各业涌现众多雷锋式的奋斗者和感动中国人物。传承雷锋精神与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引导人们把学雷锋和参与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平凡之中见伟大。"雷锋班""雷锋式好人"等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为核心内涵的雷锋精神接续传承,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心聚力、凝神聚气。
雷锋精神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思想。雷锋,出生于旧中国,成长在红旗下,在家庭的苦难和时代的困境中淬炼,将中华民族的道德基因与精神命脉牢筑于心。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中强调的"家国一体"观念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道德要求都在雷锋精神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雷锋精神中展现的大公无私的爱国情感、忠于人民的亲善美德、自强勤劳的奋斗底色、助人为乐克己修身的美好品质等都生动诠释了仁爱信义、重义轻利、自强不息、和谐共生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延伸和彰显,并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仍然焕发旺盛生命力。
践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基本要求。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将自己节约下来的钱全部捐赠给农场用于购买拖拉机;他勤学苦练、昼夜翻耕,用汗水将荒芜浇灌成米粮川;因救火而受伤的手指还未愈合,他便投入抗洪斗争之中;在国家经济严重困难时期,他将自己的饭让给能吃能干的同志,还给战友重病的父亲寄钱买药,等等。这些事迹体现的爱国敬业、互助友善的特质依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大力弘扬的基本道德元素。
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境界。一般而言,从公与私关系的角度,可以将人的道德境界划分为自私自利、先公后私、大公无私三种层次。大公无私的境界是共产党人和要求进步的先进分子应追求的高尚境界。雷锋作为一名践行共产主义道德的优秀战士,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坚守正确鲜明的政治立场,秉持忘我的精神为人民服务,始终怀揣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拥有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成为贯彻共产主义信念和无产阶级斗志的精神旗帜。新时代青年需要接续传承这面精神旗帜,并从中汲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所需的道德力量。
雷锋精神时代化的实践要求
领会雷锋精神的实质。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革命道德在长期实践中融合的产物,代表着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追求。为什么雷锋精神具有几十年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因为雷锋精神所体现的无私奉献、胸怀博大,对集体、对他人、对社会的热忱关怀,反映了人类特有的理性精神和崇高的道德理想。传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是弘扬雷锋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践行雷锋精神需要将其传承的精神实质内化为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
在一言一行中践行。雷锋精神不是教条,而是可知可感、可学可做的价值导向。学雷锋不能停留在口头,不应局限于形式,而是需要真正落实到自觉自愿的实际行动中。进入新时代,国家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但雷锋精神所倡扬的勤劳俭朴、敬业乐群、艰苦奋斗等美德依然闪现着时代光辉。每个人都应积极响应"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积善成德,力争"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有限的"小我"融入无限的"大我",共创新时代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在常学常新中发扬。雷锋精神在60年的传承中历久弥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弘扬雷锋精神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倡导;弘扬雷锋精神也不是一时的事,而是需要常学常新、久久为功,以常态化学雷锋助推彰显雷锋精神时代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广泛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人们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作为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要充分利用志愿服务这一传承雷锋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知行合一中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发表时间:20xx-03-16
20xx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居于首位。要解决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保障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必须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
一、扩大内需既是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举措也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选择
扩大内需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总需求不足突出矛盾的关键。受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影响,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其中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发挥出口作为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但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保护主义不断加剧、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充满不确定的条件下,扩大总需求的立足点只能也必须是扩大内需。党的十八大以来,内需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供给结构中的关键作用不断增强,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从2006年峰值的67%下降到20xx年的%,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提高;20xx年至20xx年,全社会投资总额和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超过9%。但近几年内需增长增速减缓,需求收缩的压力比较大。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促进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必须抓住经济运行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扩大内需是主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扩大内需不仅仅是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措施,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战略,这一战略的基点是坚持国内大循环,而国内大循环畅通的重要条件是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但必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才能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扩大内需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本质要求和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都明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首要任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逐渐向多样的、多层次的、高品质的方向转变,在关注"有没有"的同时,更关注"好不好"的问题,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基础上,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丰富,而这些需求更新迭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通过扩大内需提高物质和精神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需求,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手段,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
二、我国有扩大内需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条件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充分发挥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融入全球经贸体系获得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出现过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引致外需缩减、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风险。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20xx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都对我国外需造成了一定影响,但由于有效采取了扩大内需战略,我国都成功应对了这些冲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扩大内需是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为扩大内需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扩大内需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同时,不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特别是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为扩大内需提供了重要基础。二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成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有利条件。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不到60%,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产业转型升级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有效渠道。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有序推进,亟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投资需求潜力巨大。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产业体系,但在一些短板产业容易形成技术"卡脖子"风险,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也将带来巨大投资需求。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扩大内需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保障对粮食、能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需求方面,公有制经济发挥压舱石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则能充分发挥竞争性市场的优势,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充分提高全体居民消费能力。
三、扩大内需应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内需包括消费与投资这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部分。扩大内需既要增加消费又要增加投资,更要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共享的现代化,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消费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基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城乡体系等多个方面的需要,投资又具有关键性作用。基于此,特别是目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扩大内需应从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着力。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挖掘国内消费潜力,提升消费数量,改善消费质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完善就业政策,加大社会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二是积极鼓励和引导线下消费,为线下人员流动或聚集提供便利,应对好疫情后线下消费短期快速恢复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三是重视将线上消费和线下消费有机结合,加快建设和完善高效率、低成本、服务优的物流体系,加强对平台经济发展的引导和监管,充分发挥其在信息传递、产品服务交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全面提升消费质量,重点关注新需求,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发展,充分以创新驱动消费升级,倡导绿色消费,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消费,通过消费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五是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方面的消费,为消费创造条件。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新变化新趋势,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追踪国家发展过程中派生出的新的安全需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防范化解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风险挑战。适应各个发展阶段任务特征、适时调整发展方式、建构开放的发展格局,通过高质量发展赢得真正的安全。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平安的现代化。平安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要求,平安中国建设处于动态升级之中。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作了战略擘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安全问题,重视对各领域安全风险的治理,把防范和化解各领域重大安全隐患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加以谋划,把安全问题作为重要的治理议题加以应对,进而保障现代化进程平稳有序。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倡导实现共同安全的现代化。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和平发展不结盟、合作共赢,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党和政府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始终秉持实现国际社会共同安全的目标。中国以自身的安全为国际安全作出了积极示范,也为自身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发展、治理和安全等目标具有各国现代化的一般性,而中国的发展、治理和安全既彰显了大国现代化的责任担当,其特色优势也为世界上广大后发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其中蕴含的普遍性经验和智慧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正确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
发表时间:20xx-03-01
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是各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处理好的难题。活力与秩序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活力是指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社会创造力的竞相迸发与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主要体现为社会发展;而秩序则是指有条理、不混乱的状况,代表着有序与稳定,主要体现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实现,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的动态平衡。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进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更要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和健康发展,确保国家安全。
中国式现代化要充满活力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安全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中国式现代化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因此,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激发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三是中国式现代化要有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人口发展战略、全面节约战略、就业优先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四是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的完备与健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活力的有力依托。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样,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五是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要充满活力,必须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国资国企、要素市场化、金融体制、农村土地制度、科技体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行政执法体制、文化体制、医药卫生体制、集体林权制度等一系列改革,这充分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要健康有序就必须保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要把保证国家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一是维护人民安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安全主要是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等方面的安全,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国家安全上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安全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强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这是对人民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科学定位。维护人民安全,就是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保障人民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中国公民的海外安全等。二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是指国家主权、政权、政治制度、政治秩序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免受威胁、侵犯、颠覆、破坏的客观状态。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其核心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就是要维护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防范化解政治领域重大风险,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三是维护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是为人民经济生活提供的各种安全保障,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维护国家安全,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保障经济平稳持续高质量发展,增强抵御内外各种冲击与威胁的能力,确保国家重大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四是维护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军事安全主要是指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内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最后防线。维护军事安全,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科技安全主要是指科技自身安全和科技支撑保障相关领域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撑。维护科技安全,就是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文化安全主要指一个国家文化免于威胁和危险的状态以及保持文化安全状态的能力,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维护文化安全,就是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社会安全不仅事关每个社会成员切身利益,也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安全必须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五是促进国际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这一时代课题,提出促进国际安全的重要论断,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向世界正式发布的《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系统阐释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理念和原则,回应当前最突出最紧迫的国际安全关切,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在实践上做到:一要坚定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二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要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四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五要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交往原则,发展我们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六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七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目标意涵
发表时间:20xx-03-02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话语来阐释和叙述中国道路的基本框架。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推进。同时,作为后发国家推进现代化的典型代表,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意涵,有利于加深各国,尤其是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对中国道路的认知,更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发展
发展是现代化进程的本质属性,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发展变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把发展特别是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提升到政治高度来考量,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取向体现着基于中国国情的,全面、守正创新、自主和包容的发展道路。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维度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和国家不仅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还与时俱进地制定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发展规划,推动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战略目标的现代化实践。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结合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特点和任务,不断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改革和完善发展议题的,可持续、具有强大后劲的现代化。新时代以来,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要求"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让中国市场成为全球共享的大市场。同时,系统性地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绿色发展"等变革性发展目标。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以独立自主发展为主,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推动本国发展与全球化相适应的开放、合作、共赢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愿与世界各国发展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胸怀天下,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治理"来规约和引领发展进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更好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更加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导向,把治理特别是治理效能作为观察和评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优势的重要价值性指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导向体现着基于中国国情的发展与治理平衡,有效合理、有担当的治理现代化愿景。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与治理平衡的现代化。发展与治理是现代化进程的两面,"推动"与"制动"的平衡才能保证现代化过程的平稳运行。事实上,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一种"发展型治理"模式--发展中求治理,治理中谋发展。中国的发展在治理(规划、布局)中保持强劲势头,并在治理的引领下展现蓬勃生机,治理的规约使得中国的发展始终处于稳中求进的有序状态。同时,中国的治理在发展中展开并在发展中实现。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有效合理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合适与否,只有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要由本国人民自己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理念或价值目标超越了制度优劣的讨论范畴,与"西式民主霸权"及其治理失效的混乱局面适成对比。高效能的治理追求"善治"目标,重视吸纳民众参与,回应民众诉求,推动法治和基层协商民主,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式的"治理民主"理念,强调中国式民主的治理内涵和中国式治理的法治和社会参与要素,即管用的民主、合理的治理。归结起来,高效能、合理地回应和解决问题是中国式治理现代化的基本任务。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负责任大国发展和治理的现代化。一般认为,大国现代化需要在大国竞争中显现或保持一定的优势才能取得成功。历史上,西方大国的霸权之路充满了战争、掠夺、压迫和剥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重视国家利益范围内的合理竞争,而且秉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倡导在粮食安全、贫困治理、推动国内发展和全球共同繁荣、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疫情防控、恐怖主义等全球公共议题和人类共同挑战中的合作共治,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安全
中国式现代化把"安全"贯穿发展和治理各领域全过程。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一要求明确了发展、治理等党和国家重大工作指向与安全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全"原则体现着基于中国国情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平安、共同安全的安全现代化目标。
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投资对于扩大生产、优化供给、改善就业、促进消费升级等方面既能起到短期刺激的作用,又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当前,要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一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投资要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力度,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二是加大对民间投资发展的支持力度,利用投资补贴等优惠政策,创新融资方式,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等。三是政策性金融要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导向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兼顾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鲜明实践性
发表时间:20xx-03-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既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所证明和检验,既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创新理论
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深植根于近代以来特别是我们党百年以来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逻辑。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求索尝试的失败,证明其他现代化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以来,为了救亡图存,各种政治势力纷纷探求强国复兴的道路。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戊戌变法的"改良图强"、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振兴实业"等接连失败,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在"你方唱罢我登场"后都无果而终,说明这些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出的方案、开出的"药方"不适合中国国情,需要以新的主张探索新的道路。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中,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和目标并作出"三步走"战略安排,团结带领人民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比较看,只有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伟大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这也更加增强了我们的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实现了"弯道超车",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以"中国之治""风景这边独好"展现出现代化另一幅美丽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摆脱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路径依赖,以其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为促进世界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在新时代的中国得到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新时代的中国得到充分检验。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动实践。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了整整3年,为厦门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一系列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到省里和中央工作后,始终关注关心厦门发展,多次对厦门的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在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中专门赋予我们"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命。40多年来,一茬茬特区建设者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厦门经济总量年均增长%,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连续六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共同富裕更加可感可享,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上的鲜活源泉和实践上的生动缩影。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从历史经验中充分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加坚定自觉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矢"去射厦门高质量发展之"的",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彰显厦门担当。
守正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在守正创新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坚守根本、培根固本,又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坚持好、运用好守正创新的重要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经验,也是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面临许多困难挑战。只有守正,才能使我们的现代化之路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不变质、不偏向、不走样;只有创新,才能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中立新潮、开新局、谋新篇。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把坚定的原则性与高度的灵活性统一起来,以科学的态度、真理的精神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坚决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根本,就是在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确保厦门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必须坚守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首要原则,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刻把握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自觉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必须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从科学内涵、顶层设计、实践要求等方面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自觉把厦门工作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谋划和推进,在勇担历史使命中创造厦门发展机遇。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责任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独特政治优势,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奋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创新是守正的路径和发展。创新的关键在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开拓创新,特别是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鼓励大胆探索、敢为人先"。新时代新征程,作为经济特区的厦门,要完成好"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使命,深刻把握"率先"所包含的比全国提前、为全国探路的要求,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央要求、契合发展实际、体现厦门特点的现代化路径。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探索试验、探路先行,抢抓争取清单批量授权综合改革重大机遇,统筹推进国资国企、投融资体制、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等各领域改革,以更大格局、更高站位巩固提升外循环层级、增强内循环动力,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必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探索试验、探路先行,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等,加快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强主体、做大集群、做优生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上探索试验、探路先行,牢记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特殊使命,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共同产业、共同家园,全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必须在实现共同富裕上探索试验、探路先行,纵深推进跨岛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提高居民收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加快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
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②
发表时间:20xx-03-16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党的二十大的重大主题。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两个重要方面,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两项重大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的根本之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从长期奋斗、艰辛探索中得来的最为宝贵的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同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最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各国现代化的比较中呈现出独特性质,其中最为根本的性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的现代化相比较,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相比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自己道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相比较,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根据,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容。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只有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实现人类现代化前所未有的宏伟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在自觉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制度中,建立在建设更加美好生活、追求更加美好未来的社会制度基础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决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坚决摒弃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
党在长期奋斗过程中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果,集中体现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归根到底是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出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文明。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创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造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创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文明。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同时,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贯穿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之中,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遵循和道路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要求最大程度发扬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优势。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就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
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就要求我们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前进道路上,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现代化,得人心、顺民意。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人民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的更高需要。对于长期执政的我们党来说,就要解决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党独有难题,防止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决不谋取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进行新的伟大斗争中推进的,是在开展伟大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中取得伟大成就的。新征程上,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不可能一帆风顺、轻轻松松。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健全国家安全体系,织造新发展格局的"安全网";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锻造新发展格局的"防护盾";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打造新发展格局的"压舱石"。
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发表时间:20xx-03-16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深刻揭示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重大意义。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民主基石、汇聚磅礴力量。
新时代十年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划时代的新坐标,把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标志性成果体现在党和国家事业的方方面面,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最坚强政治保证;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续写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等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并乘胜而上开启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发表时间:20xx-03-03
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阐释,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是我们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在实践上做到:一要以14亿多人口的体量、结构、分布等最基本国情,作为推进现代化的决策、原则、政策、路径等谋事创业的基本依据。二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四要发挥好我国巨大规模的劳动力等人力资源方面的现实优势和蓄势潜力。五要同时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人均水平提高存在的相对难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在实践上做到:一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根本,着眼于和立足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这个本质去推进。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三是要以全体人民而不是以局部地区或部分阶层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终极目标,要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样,最终为全体人民提供共同富裕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四要坚持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使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有先有后达到富裕。五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指向,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而不是两者之中偏于一端的富裕。六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在实践上做到:一要坚持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二是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持之以恒、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不放松,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三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四是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程中,把握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互补性和协调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在实践上做到:一要深刻认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二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三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四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四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五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六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三、在战略上不断完善,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需要增强战略思维,着眼于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重大问题,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政治勇气,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以宏大战略思维系统谋划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引领。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总体部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体架构和路径,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需要解决好的主要矛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充分体现我们党治国理政抓住战略重点带动全局发展的高超领导艺术。
党的十九大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衔接,对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xx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不仅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15年,而且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更高目标,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把党的奋斗目标明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全面",并对到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提出含金量更高的目标任务,比如经济建设方面,增加"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政治建设方面,增加"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文化建设方面,增加"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社会建设方面,增加"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增加"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等等,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更明确、路径更清晰、步骤更扎实,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号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着力发挥重大战略的牵引作用,提出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成为新时代能够抓住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构筑发展优势、赢得战略主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原因。党的二十大在重点部署未来五年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时,把科教兴国、依法治国、国家安全分别以专章的形式进行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针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着力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尤其是突出抓关键、补短板、防风险的强烈问题意识,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四、在实践上不断丰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党的一切奋斗都是围绕着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展开的,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以及许多新的风险挑战,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不少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新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新时代十年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和活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使当代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聚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新时代十年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跃上新的台阶,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的突破性进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以经济建设为例,十年间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提高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显著特征,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大意义。
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方面的需求,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全体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内在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基于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体现人民意愿"。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但实现民主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国国情不同,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1律。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重大成果,是我国人民民主的最新发展,已经形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了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将有力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锻造中国式现代化坚强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首要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们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领导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贯彻落实到党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全过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保证把党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原则精神、目标任务以及运行程序、规范要求等落实到人民当家作主各环节,落实到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中,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充分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完善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深刻地体现人民意志,更广泛地保障人民权益,充分彰显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特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人民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发点,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持续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依靠力量,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显著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使国家治理取得更大更好的治理成效,让人民当家作主不仅在过程上得到充分实现,而且在成果上得到充分体现,充分彰显民主的真实性。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类社会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前进的。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在解决问题中凝聚共识,在化解矛盾中增进团结,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性。
坚持以制度为载体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使各项制度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保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完整制度安排。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更好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中国,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贯通起来,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个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让中国人民全程、有效、深入地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发展和完善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人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必须进一步发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党中央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工作部署和各项举措落实到人大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中,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发展和完善协商民主这一重要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对全面发展协商民主作出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深深嵌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关键在于贯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和要求,切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突出工作重点,形成整体效能。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重要民主形式更好结合起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广泛持续参与,让民主实践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产生活。
现代化的中国构架
发表时间:20xx-03-15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在世界图景中实现了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理性自觉。只有在这种自觉层面,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才能在充分理解世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凝聚共识:一方面充分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另一方面为这种探索不断地提供理性的修正与反思,从而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建构自身发展的理性逻辑,确立自身发展的理性构架。
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独特性
虽然现代化的理论出现于20世纪中期,但现代化的实践已有很长的历史。自文艺复兴以来,在世界历史维度上,现代化已经展开。可以说,现代化早先体现为西方先发国家的现代化。在当下的理解中,人们一般把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看作一个无差别的整体过程。实际上,先发国家的现代化,如英、法、德等国,虽然有共同的特征,但在一般特征之下,各国却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按照我的理解,西方现代化的基本构架有三个基本要素,即资本逻辑、形而上学与民族国家。这三者在逻辑关系上以资本逻辑为基础,对西方现代化发挥着同向促进作用:资本逻辑构成西方社会生活变迁的基础,推动着工业化的发展,形而上学为这一变迁提供了合法性证明,而民族国家则为这一变迁提供了制度与组织保证。虽然三者对西方现代化都发挥作用,但在不同国家,三者的作用存在着差异。在英国,资本的逻辑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工业革命直接推动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而在法国,民族国家表现得更为充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民族国家概念与"法兰西民族"这一概念有着重要关联。比较而言,在德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其哲学理念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分析、理解。
在英国、法国都已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时,德国还是一个邦国林立的封建国家。面对已经走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英国、法国,如何走出具有德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自康德、费希特到黑格尔这些哲人面临的问题。透过这些思想家的晦涩语言,我们能看到他们关注的问题。从现实的视角来说,就是德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何以可能。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小逻辑》《逻辑学》《法哲学原理》中所作的哲学论述,说到底就是批判地吸收英、法等先发国家的哲学精神,以便在更高的层面形成自己的民族精神及其哲学表达。在《精神现象学》中对感性确定性、知觉与知性的讨论,特别是对自我意识的重新表达,都体现了黑格尔对国际最前沿思想的理解与反思。在《法哲学原理》"市民社会"章中,对英国政治经济学的反思,更能体现出后发国家如何在更高层面超越现有发展道路问题,以及后发国家如何在更高层面形成自身发展道路的理性表达问题。这些思考,第一,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参考;第二,为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层面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式现代化的构架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同样离不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只有通过新型工业化,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新发展格局;也只有通过工业化的整体发展,才能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此意义上,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有着共同特征。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新型现代化构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非常明确地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是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也不同于苏联以城市辐射农村的革命,从而走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与实践历程证明,中国要走现代化道路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绩表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保证。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原则,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与旨归。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至上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要解决这一矛盾。二是实现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这一点非常重要。现代物质生活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展开,容易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疏离、个人的肉体存在与人的心灵存在之间的疏离。人民的美好生活不能只停留于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层面,由此决定了人民至上的第三个层面同样重要,即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四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人民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并从制度上保证人民至上得到实现。五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果说西方现代化导致了人的异化与物化,那么避免这种状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观的最终归宿。
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与感召。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既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历史告诉我们,面对复杂形势、困难矛盾,唯有主动迎战、坚决斗争才有生路出路,才能赢得尊严、求得发展。逃避退缩、妥协退让只会招致失败和屈辱,只能是死路一条。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是党领导人民不畏挑战、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夺取胜利的成功密码,为开展顽强斗争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是激励全党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涵养斗争志气,坚定敢于斗争的认知和意志,增强勇于斗争的胆略和气魄,保持善于斗争的智慧和定力,迎着矛盾上、顶着压力冲,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以今天的斗争成就明天的辉煌。
3.以伟大斗争赢得伟大胜利,经受住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依靠顽强斗争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决与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进行顽强斗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把中国人民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决与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进行顽强斗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和那些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行为、做法作斗争,坚决与一切顽瘴痼疾进行顽强斗争,坚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加自觉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更加有力遏制增量,更加有效清除存量,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
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在顽强斗争中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我们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外部风险就会越多,同各种敌对势力的斗争就越激烈,我们必须勇敢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风险新挑战,更加积极有效应对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战胜任何有可能阻碍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挑战,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坚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绝对巩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绝不动摇,为国家安全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坚持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重点领域安全,有效应对外部经济冲击,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坚持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遵循不同领域的特点规律,建立完善强基固本、化险为夷的各项对策措施,构筑起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坚持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增强团结伟力,最大限度凝聚斗争力量。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要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筑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形成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港澳同胞的爱国精神,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坚定反"独"促统,形成更广泛的国内外支持"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把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调动起来、凝聚起来,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的重要抉择,必须充分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进行顽强斗争,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中岿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反对保护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
发表时间:20xx-03-14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这一重大论断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领导的必然逻辑,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人类社会现代化实践表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和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历尽千辛万苦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双重属性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核心价值的现代化。这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的"人本逻辑",而不是为少数资本谋利益的"资本逻辑",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正确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始终遵循和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实在、更直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更好地发挥资本造福人民的积极作用,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党的领导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一代代接力推进
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和努力,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着这一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努力,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从"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所确立的阶段性目标,始终是激励一代代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精神旗帜。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再到独立自主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丰富,基础不断夯实,前景更加光明。党的二十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述,把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既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方式,体现了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实现了阶段性台阶式跃升,体现了现代化建设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时间表更加清晰,实现方式更加明确,现代化的美好图景正稳步变为现实。
三、党的领导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有源源不竭的持久动能
在现代化探索进程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改革创新,不断锐意进取,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领导中国人民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敢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不断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新阶段。第一,党的创新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思想动力。中国共产党以开放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指导中国现代化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第二,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沛的实践动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繁荣兴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步伐不停歇,着力破解制约现代化建设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沛的实践动能。第三,党的精神谱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精神动力。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形成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为百年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薪火相传、波澜壮阔、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有无穷的创造活力
近代以来,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无数仁人志士为此上下求索、奋斗牺牲,但均因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而以失败告终。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统一战线,让处于"一盘散沙"状态的中国民众重新团结凝聚起来,找到了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成为领导现代化事业的主心骨和定盘星,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从民主革命时期将统一战线称为三大法宝之一,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全民族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活力,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与人民群众一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历史雄辩地证明,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中华儿女大团结,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才能始终与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蕴藏在群众中的无穷力量和创造活力才能被激发出来,凝聚起来,才能托举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图大业。
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既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又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证,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就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切实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以伟大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元为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始终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坚决把党的领导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各方面。
道阻且长,行则必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考验、艰难险阻乃至惊涛骇浪。越是复杂严峻时,越是风雨来袭时,越要坚持党的领导。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就会被激发出来,磅礴力量就能被凝聚起来,我们就能不惧风雨、奋勇前进,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行稳致远。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发表时间:20xx-03-14
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组织规模之大、党员人数之多,都是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辩证地看,大有大的优势,大也有大的难处。如果管党治党有力,汇聚磅礴力量,我们党就会无往而不胜,就能够办大事、建伟业、创奇迹,否则就会一事无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党的兴衰成败,是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问题。那么,我们党面临哪些"独有难题",如何去破解呢?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六个如何始终"的重要论述,为全党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指明了行动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必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第一个问题,强调的是"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要提醒全党,不要忘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不要忘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这个问题关系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问题,关系中国共产党人的根与本、精神支柱与政治灵魂。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并一以贯之体现在党的全部奋斗中。10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书写出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靠的就是广大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使命的始终坚守。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有了坚定的初心使命,才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一名党员干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能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
新时代新征程,目标更加宏伟、任务愈加繁重、挑战日益严峻,需要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炼就金刚不坏之身"。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必须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第二个问题,强调的是"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要提醒全党,治理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如果没有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如果没有全党全国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就什么事也办不成。这个问题决不是一般的问题和个人的事,而是方向性、原则性、根本性问题,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从党的历史看,凡是我们党保持团结统一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会取得胜利;凡是我们党的团结统一遭到破坏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遵义会议前,由于我们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没有形成全党的团结统一,党和人民事业多次遭受挫折。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且在这以后使党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此后,我们党就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改革开放以后,党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行持续努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特别是对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执行不力,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口是心非、擅自行事,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严重损害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党中央有权威,才能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前途和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
新时代新征程,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就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党要在重大问题、严峻形势面前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向前进。
必须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第三个问题,强调的是"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要提醒全党,一个在14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能力不足、本领不强,就无法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这个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关键问题,关系重大、决定全局。
我们党一路走来,从弱小到强大,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历来高度重视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和能力水平提升。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边学边干,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辩证法!"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强调,要重视和研究党的执政能力问题,"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邓小平同志号召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回顾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依靠学习创造伟业。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党和国家事业越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能力要求就越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干部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缺乏知识、缺乏本领,违背规律、蛮干盲干,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严重损失。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既要有担当的宽肩膀,也要有成事的真本领。
新时代新征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就要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提高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人民学。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要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重大斗争中不断磨砺提升能力水平,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必须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第四个问题,强调的是"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要提醒全党,大党长期执政,承平日久,容易追求安逸享乐,从而精神懈怠、意志消沉、不思进取。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这个问题关系到党能不能永葆革命精神、坚定革命斗志,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从而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我们党一路走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包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张思德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西迁精神、王杰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女排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等伟大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政治品格、宗旨意识、意志品质、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党的百年奋斗史表明,只有具有伟大精神的政党,才能领导人民赢得伟大斗争、开创伟大事业。李大钊说过:"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历史启示我们,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拥有革命加拼命精神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
新时代新征程,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就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就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就要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勇于担当作为,在迎接挑战和攻坚克难中奋勇向前。
必须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第五个问题,强调的是"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要提醒全党,要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个问题关系到党能不能突破"革别人命容易,革自己命难"的世界性难题,能不能在直面问题、克服不足中永葆青春活力而长盛不衰。
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推进民族复兴历史伟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探索中出现失误甚至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党在人民的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纠正错误、走向光明,可以说是几度绝处逢生、又几度柳暗花明。正是在这样的千锤百炼中,我们党愈益强大和成熟起来。历史和现实证明,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
新时代新征程,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必须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第六个问题,强调的是"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要提醒全党,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这个问题事关党的肌体健康,事关我们党能否汇聚起激浊扬清的强大正能量,事关我们党能否做到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下一篇:返回列表